生理学理论指导: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生理学填空题和问答题
生理学填空题1. K+外流需( 通道蛋白)帮助,属于(被动)转运形式;Na+外流需(钠泵)的帮助,属于(主动)转运形式2 .人工减少细胞浸液中的Na+,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幅值(小于)静息电位值3 .接头前膜去极化,引起(钙离子)内流,终板膜去极化主要由(钠离子)内流引起生理学问答题467. 简述易化扩散的特点。
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
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竞争性抑制;(2)饱和现象;(3)结构特异性。
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特点如下:(1)相对特异性;(2)无饱和现象;(3)通道有“开放”和“关闭”两种不同的机能状态。
507.说出尿的生成过程.尿生成包括三个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水,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在有效滤过压的推动下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生成滤液即原尿.滤过膜具有较大的通透性和有效滤过面积,而滤过的直接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在正常的肾血浆流量的条件下,每日可生成180升原尿.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原尿进入肾小管后称为小管液508. 说出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劳动和运动; 2)精神活动;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4)环境温度.509. 说出机体散热过程。
1)皮肤的直接散热包括辐射散热,传导与对流散热. 2)蒸发散热包括不感蒸发,发汗.510. 引起体温变动的因素。
1)昼夜周期性变化; 2)性别; 3)年龄;4)其他. 小管液经小管上皮细胞的选择性重吸收,水,Na+,K+,Cl+,HCO3-等小部分被重吸收.葡萄糖,氨基511. 体温是咋维持恒定的?用调定点学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内存在有调定点,调定点的高低决定着体温的水平.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的中枢性热敏神经元起着调定点作用.热敏神经元对温热的感受有一定阈值,正常一般为37℃这个阈值就是体温稳定的调定点.当中枢温度超过37℃时,热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增加,结果散热中枢兴奋,产热中枢抑制,使体温不致过高;当中枢温度降到37℃以下时,产热中枢兴奋,出现寒战,而散热中枢抑制,皮下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停止,这样,体温便可维持恒定. 518. 说出排尿反射的过程。
简述生理学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简述生理学动作电位产生机制动作电位是生物体中神经元和肌肉细胞等可激发电信号的基本单位。
它是神经传递和肌肉收缩等生理过程的基础。
动作电位的产生涉及到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和离子泵等多个关键因素。
下面将从细胞膜的电位、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以及离子泵的作用等方面介绍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的电位密切相关。
细胞膜是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具有细胞内外两个不同的电位。
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电位相对于细胞外电位为负,形成静息膜电位。
当神经元或肌肉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电位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由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所调控的。
细胞膜上有多种离子通道,如钠离子通道、钾离子通道等。
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的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处于关闭状态,而钾离子通道处于开放状态。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迅速打开,使得钠离子进入细胞内部,从而导致细胞内电位发生变化。
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去极化,促使细胞膜上的更多钠离子通道打开,形成一个正反馈的过程,最终导致细胞内电位迅速上升。
当细胞内电位达到阈值时,钠离子通道迅速关闭,而钾离子通道开始打开,使得钾离子从细胞内流出。
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复极化,使得细胞内电位恢复到静息状态。
这个过程是通过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来实现的。
离子泵也对动作电位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离子泵是一种能耗型蛋白质,能够主动运输钠离子和钾离子等离子体内外。
在静息状态下,离子泵通过主动运输将细胞内的钠离子排出,同时将细胞外的钾离子吸收进来,维持了细胞膜的离子浓度差。
当细胞膜受到刺激时,离子泵会调整离子浓度差,从而影响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
离子泵的作用是为了维持细胞膜的静息状态,以便细胞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及时的响应。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涉及到细胞膜的电位、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以及离子泵的作用等多个因素。
当细胞膜受到刺激时,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细胞内电位发生变化。
动作电位的传导 生理学
动作电位的传导生理学动作电位是神经元传导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它是神经元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电信号。
在神经系统中,动作电位的传导是神经信号传递和信息处理的基础。
本文将从动作电位的产生、传导机制以及生理学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动作电位的产生动作电位是由神经元膜上的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引起的。
当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存在差异,细胞内外的电位差为静息电位。
当神经元受到足够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导致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使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发生变化,进而产生电位变化,即动作电位的产生。
二、动作电位的传导机制动作电位的传导是通过神经纤维的跨膜电流传递来实现的。
当动作电位在神经元膜上产生后,会引起膜上的离子通道打开或关闭,从而改变细胞膜的电位。
这种改变会引起邻近区域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进而产生新的动作电位。
这样,动作电位就会沿着神经纤维传导下去。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取决于神经纤维的直径和髓鞘的存在与否。
较粗的神经纤维和具有髓鞘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更快。
在髓鞘存在的神经纤维中,动作电位只在髓鞘间隙的节点处发生,称为盐atory 传导。
而在没有髓鞘的神经纤维中,动作电位在整个细胞膜上发生,传导速度较慢,称为连续性传导。
三、动作电位的生理学意义动作电位的传导在神经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神经信号传递的基础,能够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或靶细胞。
通过动作电位的传导,神经系统能够进行信息的加工和传递,从而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动作电位的传导还可以使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反应。
当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相应的动作电位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信息的处理和解读,最终触发相应的反应。
例如,当手触摸到热物体时,感受器会产生动作电位传导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解读这一信号并发出指令,使手快速离开热物体,从而保护手的安全。
动作电位的传导还参与了神经肌肉的协调运动。
在神经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的传导能够引起肌肉收缩,并产生协调的运动。
人体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动作电位
人体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动作电位一、概念动作电位是指神经元或肌肉细胞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电压变化。
这种电压变化在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形成过程1. 构成神经元膜的脂质双分子层具有半透性,其上的离子通道可以开启或关闭。
当细胞受到刺激时,通道打开,允许离子自由通过。
2. 在受到刺激后,细胞内外的离子浓度会发生变化,导致细胞内外的电位差发生改变。
3. 当细胞内的电位超过阈值时,触发膜电位的快速上升和下降,形成动作电位。
三、特征1. 动作电位是一种全或无的反应,即一旦触发就会全面传播,而不会因刺激的强度而改变动作电位的幅度。
2. 动作电位是快速的,通常持续时间很短,大约只有1-2毫秒。
3. 动作电位是可逆的,一旦传播完成,膜电位会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
四、传导1. 神经元内部动作电位沿轴突传播,通过神经末梢释放化学物质来传递信号。
2. 肌细胞内部动作电位则会引起肌肉的收缩。
五、应用1. 作为神经传导的重要基础,动作电位在神经系统功能活动中起到关键作用,如感觉传导、运动控制等。
2. 动作电位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神经肌肉失调的原因和机制,并且提供相应的治疗策略。
六、结语动作电位是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中非常重要的生理现象,对于维持正常的神经肌肉功能和实现协调的运动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入了解动作电位的形成、传导和应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机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动作电位是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中的重要生理现象,对于维持身体正常功能和实现协调的运动控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我们深入了解动作电位的形成、传导和应用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讨动作电位在神经传导和肌肉收缩中的具体机制以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一、神经传导中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在神经元中是如何传导的呢?神经元的细胞体和树突接收到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息,通过细胞体和树突将这些信息传递给轴突。
生理学动作电位肌肉收缩原理
第二信使学说
第一信使+R
G蛋白-GDP G蛋白-GTP
蛋白激酶 及其他
第二信使
第二信使前体 细胞功能改变
效应器酶
1 第一信使:激素、递质等 2 效应器酶:腺苷酸环化酶、磷酯酶C等 3 第二信使:cAMP、IP3、DG
①受体-G蛋白-AC途径: cAMP ② 受体-G蛋白-PLC途径: IP3、DG
意义:是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的标志。 阈电位: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阈电位大约比
正常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小10~20mV 。
动作电位的产生条件:静息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神经纤维AP
心肌细胞AP
动作电位的特点
⑴动作电位呈“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一旦产生 就达到它的最大值,其变化幅度不会因刺激的加 强而增大;
由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
受体:细胞中能与某些化学物质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 特异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结构。
受体本质:蛋白质或酶 受体特征: ①特异性
②饱和性 ③可逆性
第二信使学说:激素+受体→第二信使→酶激活
激素的作用机制:
1、通过膜受体传递调控信息: 第二信使学说
2、通过胞内受体传递调控信息: 基因表达学说
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
需由细胞提供能量 逆电-化学势差 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大
不需外部能量 顺电-化学势差 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小
(四)入 胞 和 出 胞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分为三类: ① 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 ②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③ 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每类都通过各自不同的细胞信号分子完成信号转导。
⑶ 能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是一种心电生理学过程,在特定条件下可以
产生一种特定的电活动。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可以用三个过程来总结:传导、外周传导系统和重现性活动(作用电位)。
其中,传导是心肌
细胞内外环境的电信号传播,而外周传导系统则指的是心房和心室之
间的信号传播。
当所有的过程都发挥作用时,重现性活动(作用电位)就开始了,它被认为是动作电位的出发点。
动作电位是心脏的电信号通过传导产生的结果。
其中,传导过程
由电信号从心肌细胞内部传送到心房膜、心室膜和细胞间的距离过程
所组成。
传导过程的开始点是心肌细胞的膜电位变化,它被称为膜兴
奋性,当膜兴奋性受到各种刺激时,传导过程就开始了,随着电信号
的传导,该电信号会到达心房膜和心室膜,并被传给新的细胞,从而
形成动作电位,即心肌膜的电位变化。
当动作电位到达心肌细胞时,它会影响细胞膜的电位变化,从而
促进细胞内的整体电位变化,各种离子流动会继续,直至心脏细胞内
发生大量的Ca2+流入,使心肌细胞紧缩。
最后,心肌细胞的紧缩被根据弹性原理,传给心房和心室,即心
肌细胞的动作电位传给心室,被称为外周传导系统。
心室的收缩会导
致心室内的血液被快速排出,从而支撑心肌的血液供应量。
因此,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主要由传导、
外周传导系统和重现性活动(作用电位)三部分组成,其结果紧缩心
肌细胞,并使心室能够将血液快速排出,从而支撑心肌的血液供应量。
生理学课件5本科第二章4
For both of nerve fibers , a local circuit of
current flows between the depolarized area of the membrane and the adjacent邻近的 resting membrane area (polarized area). Local circuit current flow depolarizes the adjacent adjacent邻近的 resting membrane to the 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 to initiate发起 a new action potential and reestablish a local circuit of current flow (again and again)
发生在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也称为神经冲动 神经冲动 nerve impulse. 动作电位在两个细胞之间进行传播称为传递 传递 transmition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 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 局部电流 可双向传导
局部电流:由于膜相对不导电,膜内外都是 局部电流 导电的电解质溶液,所以,在膜的兴奋部位 和临近的未兴奋部位之间,膜外由未兴奋部 位到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膜内由兴奋部位 到未兴奋部位形成局部电流 兴奋传导过程: 兴奋传导过程 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作为刺激,相继产生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由已兴奋部位向未兴奋 部位传导,使整个膜相继发生一次兴奋.也 称为动作电位的扩布.
(三)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Propagation of the Action Potential or Conduction of The Action Potential
生理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组成部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体,任务是阐明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及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功能性活动的影响和机体所进行的相应调节,并揭示各种生理功能在整体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二、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生理学实验可分为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
生理学实验主要在动物身上进行。
动物实验又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其中前者又可分为离体实验和在体实验。
四、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1.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主要研究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规律、调节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等。
2.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在于探索细胞及其所含生物大分子的活动规律。
3.整体水平的研究:以完整的机体为研究对象,观察和分析在各种生理条件下不同器官、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规律。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二、内环境的稳态稳态(homeostasis),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状态。
稳态的维持是机体自我调节的结果。
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一、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机体对各种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一般认为神经调节作用迅速、精确和短暂,起主导作用;而体液调节则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
1.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形式。
反射(reflex)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2-2-2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生理学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一、动作电位的概念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升支:-70mV 迅速化去极到+30mV降支:+30mV 迅速复极到接近-70mV后去极化:膜电位小于静息电位(负后电位)后超极化:膜电位大于静息电位(正后电位)峰电位:动作电位的标志后电位:二、动作电位的特点1、“全”或“无”现象:无——阈下刺激,不引起动作电位;全——阈刺激和阈上刺激可引起动作电位,其幅度达到最大值,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大。
2、不衰减性传播:动作电位产生后不停留而是沿胞膜传播,而且其幅度和波形在传播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
3、脉冲式发放:连续刺激产生的多个动作电位不会发生融合。
实质:带电离子的跨膜移动三、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正离子(Na+)由外到内负离子(Cl-)由内到外正电荷内流内向电流去极化正离子(K+)由内到外负离子(Cl-)由外到内正电荷外流外向电流复极化超极化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离子跨膜转运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1、离子的电-化学驱动力其可用膜电位与离子的平衡电位差值表示,差值愈大,驱动力愈大。
Na+内向驱动力>K+外向驱动力Na+内向驱动力<K+外向驱动力2、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实质与离子通道开放与关闭的功能状态有关3、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1)去极化过程:升支有效刺激后,Na+通道开放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顺浓度差经通道的易化扩散↓进入到胞内的Na+抵消膜内负电位,形成正电位↓直到Na+正电位的电位差足以对抗由浓度差所致的Na+内流,即达到Na+的平衡电位,停止内流减少细胞外液Na+的浓度或用TTX阻断钠通道,会使动作电位幅度下降或消失。
3、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2)复极化过程:降支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K+膜对通透性增加↓K+顺浓度差经通道的易化扩散↓K+外流使膜内形成负电位3、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3)后去极化(负后电位)复极时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阻碍了K+外流(4)后超极化(正后电位)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生理学在线课程。
5.5.52.2.2动作电位医学生理学
[K+]o↑→K+外流减少→RP↓ (如高血钾)
2)膜对K+和Na+的通透性(PK和PNa); PK↑→K+外流↑→RP↑; PNa↑→Na+内流↑→RP↓
3)钠泵的活动
钠泵活动↑→RP↑;钠泵活动↓→RP↓
带电离子跨膜扩散需具备两个条件:
离子受到的电化学驱动力;
* 浓度差:[Na+]o>[Na+]i; [K+]i>[K+]o;
* 电场力:静息电位时内负外正, 推动Na+,阻止K+
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膜电导)
Na+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 K+顺着浓度差,逆着电位差
1.电化学驱动力(决定离子流动的方向和速度)
一、动作电位的概念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是 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后,膜电位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 速、可逆、可向远距离传播的电 位波动。
动作电位变化过程:
快速去极化 锋电位
动作
快速复极化
电位 后电位 后去极化
后超极化
可兴奋细胞:
神经细胞 肌细胞 腺细胞
二、动作电位的特征:
刚刚引起动作电位的刺激强 度,即阈强度或阈值。
(阈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 激)
2. 阈电位
(threshold potential) 刚刚能够引起Na+通道大量 开放、产生动作电位的膜电 位临界值,也称为燃点(通 常较RP小10-20mV )。
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影响因素)
三、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
是浓度差和电位差两个驱动力的代数和,大小等于膜电位
神经生物学第三章动作电位
传导机制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机制
05
CHAPTER
动作电位的应用
在生理学中的应用
神经调节
动作电位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基础,通过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播,可以调节各种生理活动,如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等。
心脏电生理
在心脏中,动作电位的不同阶段可以引起心肌细胞的兴奋和收缩,从而控制心脏的跳动和节律。
在阈电位水平上,部分钠离子通道开始开放,钠离子内流,引发去极化。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钠离子通道逐渐全部开放,钠离子大量内流。
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钠离子通道的开放
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动作电位的峰值与超射
当钠离子内流达到最大值时,膜电位达到峰值,此时膜电位接近于零,形成内正外负的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的峰值
超射是指动作电位峰值后膜电位短暂的过极化状态。这是由于钠离子通道关闭后,钾离子外流所引起的。
钾离子通道的开放
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03
CHAPTER
动作电位的传导
传导速度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与其所经过的神经纤维类型和直径有关。一般来说,有髓鞘包裹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较快,而无髓鞘包裹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较慢。直径较大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也较快。
影响因素
传导速度还受到温度、神经纤维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等因素的影响。低温会降低传导速度,而兴奋性和神经递质则可能对传导速度产生促进作用。
神经调控技术
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生理监测
在医学中的应用
动作电位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关键,研究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播机制有助于深入了解神经环路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环路研究
动作电位与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突触可塑性是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的基础,因此研究动作电位有助于理解神经可塑性的机制。
医学生理学:二 动作电位
2、局部反应 local response
(1)概念:阈下刺激虽不能触发动作电位, 但它也会会引起少量的Na+内流,从而产 生较小的去极化变化,但幅度达不到阈电 位,而且只限于受刺激的局部。这种产生 于膜的局部、较小的去极化反应称为局部 反应
2mv 4mv 10mv 20mv
(2)局部反应特点: Characteristics a.不表现“全或无”的特征.
-20 -40 -60 -80
1 mSec
60 40 20
mV 0
-20 -40 -60 -100
Threshold potential
-0 mv
overshoot
depolarization repolarization
-70 mv
msec
相关术语: •极化(polarization): 指静息电位存在 时细胞膜外正内负的状态.
Action potential means the rapid change in the membrane potential that spreads rapidly along the cell membrane or the never fiber membrane
60 40 20
mV 0
* 超射值: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位线以 上的部分
* 锋电位:构成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 脉冲样变化称为锋电位
* 后电位:在锋电位下降支最后恢复 到静息电位水平以前,膜两侧电位发 生的一些微小而缓慢的波动称为后电 位
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
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
(二) 动作电位的特点 1、有“全或无”现象 2、 不衰减性传导 3、可扩播性
刺
阈电位
膜
生理学理论指导: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精品文档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所发生的迅速、一过性的极性倒转和复原,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共同形成的一个短促、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锋电位。
锋电位在恢复至静息水平之前,会经历一个缓慢而小的电位波动称为后电位,它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细胞的动作电位具有以下共同特征:①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动作电位是由刺激引起细胞产生的去极化过程。
而且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使去极化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发动作电位。
对于同一类型的单细胞来说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形状和幅度将保持不变,即使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幅度也不再增加,这种特性称为动作电位的全或无(allornone)现象,即动作电位要么不产生要产生就是最大幅度;②动作电位可以进行不衰减的传导,动作电位产生后不会局限于受刺激的部位,而是迅速沿细胞膜向周围扩布,直到整个细胞都依次产生相同的电位变化。
在此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波形和幅度始终保持不变;③动作电位具有不应期。
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绝对不应期大约相当于锋电位期间,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相当于负后电位出现的时期;低常期相当于正后电位出现的时期。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由Na+内流形成,接近于Na+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1.细胞内外Na+和K+的分布不均匀,细胞外高Na+而细胞内高K+。
2.细胞兴奋时,膜对Na+有选择性通透,Na+顺浓度梯度内流,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
3.K+外流增加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在不同的膜电位水平或动作电位发生过程中,Na+通道呈现三种基本功能状态:①备用状态:其特征是通道呈关闭状态,但对刺激可发生反应而迅速开放,因此,被称作备用状态;②激活状态:此时通道开放,离子可经通道进行跨膜扩散;③失活状态:通道关闭,离子不能通过,即使再强的刺激也不能使通道开放。
[医学考研]生理学: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
大纲要求:细胞的电活动:动作电位
定义:动作电位(AP)是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其实就是电流。
注意:1.有效刺激:达到阈电位的刺激强度
2.在膜上产生
3.向远处传播:案例:神经细胞典型的双向传播且不衰减
产生机制:
Part1理解什么是内向和外向的电流
内向电流
(1)正离子由膜外向膜内转运或负离子由膜内向膜外转运;
(2)可使膜电位减小,膜发生去极化。
外向电流
(1)正离子由膜内向膜外转运或负离子由膜外向膜内转运;
(2)可使膜电位增大,膜发生复极化或超极化。
Part2理解怎么运作《动图1-4》
图一外界刺激逐步达到阈电位
图二达到阈值产生锋电位(Na内流大量——正反馈)
图三复极(Na通道失活K通道开放K外流)
图四后电位(K蓄积在膜外,阻碍K外流并且Na泵开始作用)
特点:
(1)“全或无”现象;
(2)在同一细胞上不衰减传播;
(3)脉冲式发放。
触发:外加刺激引发细胞兴奋的必要条件——去极化达到阈电位
阈强度
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值/阈强度),相当于阈强度的刺激称阈刺激;阈电位
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称为阈电位,同时阈刺激就是其强度刚好能使细胞的静息电位发生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的刺激
传播:《图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所发生的迅速、一过性的极性倒转和复原,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升支和降支共同形成的一个短促、尖峰状的电位变化,称为锋电位。
锋电位在恢复至静息水平之前,会经历一个缓慢而小的电位波动称为后电位,它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细胞的动作电位具有以下共同特征:①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 特性,动作电位是由刺激引起细胞产生的去极化过程。
而且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使去极化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发动作电位。
对于同一类型的单细胞来说一旦产生动作电位,其形状和幅度将保持不变,即使增加刺激强度,动作电位幅度也不再增加,这种特性称为动作电位的全或无
( allornone )现象,即动作电位要么不产生要产生就是最大幅度;②动作电位可以进行不衰减的传导,动作电位产生后不会局限于受刺激的部位,而是迅速沿细胞膜向周围扩布,直到整个细胞都依次产生相同的电位变化。
在此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波形和幅度始终保持不变;③动作电位具有不应期。
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绝对不应期大约相当于锋电位期间,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相当于负后电位出现的时期;低常期相当于正后电位出现的时期。
(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由Na吶流形成,接近于Na啲电-化学平衡电位。
1.细胞内外Na+和K+的分布不均匀,细胞外高Na+而细胞内高K+。
2.细胞兴奋时,膜对Na+有选择性通透,Na+顺浓度梯度内流,形成锋电位的上升支。
3.K+外流增加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在不同的膜电位水平或动作电位发生过程中,Na+通道呈现三种基本
功能状态:①备用状态:其特征是通道呈关闭状态,但对刺激可发生反应而迅速开放,因此,被称作备用状态;②激活状态:此时通道开放,离子可经通道进行跨膜扩散;③失活状态:通道关闭,离子不能通过,即使再强的刺激也不能使通道开放。
细胞在静息状态即未接受刺激时,通道处于备用状态。
当刺激作用时,通道被激活而开放。
多数通道开放的时间很短,如产生锋电位上升支的Na+通道开放时间仅为1-2ms,随即进入失活状态。
必须经过一段时间,通道才能由失活状态恢复至静息的备用状态。
通道的功能状态,决定着细胞是否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与不应期有密切联系。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