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刘二人的“双簧信”
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化名 王敬轩给《新青年》写信,模 仿旧文人口吻,将他们反对新 文学与白话文的种种观点、言 论加以汇集。
钱玄同
刘半农写复信《复王 敬轩书》,逐一辩驳。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摆出了 与旧文学对峙的主战姿态。
刘半农
2、后期(1918-1921):
胡适(18911962)
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 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 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强 烈的文学革命立场。文中提出“三大主义” 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 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 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 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 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 学。” 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 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并从启蒙的角度抨 击旧文学与“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 民性”互为因果,主张以“革新文学” 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三、与“甲寅派”的论争 1925年,当时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 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 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 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争白话文不能取 替文言文,说什么“吾之国性群德,悉存文言, 国苟不亡,理不可弃”,甚至断定“白话文学” 已经成强弩之末,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 新文学阵线全力反击,从不同角度批驳了 “甲寅派”阻挡新思潮的本质。
1919年10月,胡适在《谈新诗》 中提出“诗体解放”说 ,主张 “作诗如作文” ,提倡白话诗, 并写作《尝试集》。
1918年5月胡适发表《论短篇 小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全 新的观点论述短篇小说的文字。提 出“横截面的小说”的概念。
“美文” 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题为《美文》的文章,文章将 “美文”界定为论文的一种,不过它不是批评的,不是学 术的,而是艺术的,周作人认为“美文”是“个人的文学 之尖端,是言志的散文”,它可以是叙事的,也可以是抒 情的,但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它就是通常所称 的小品散文。 在周作人之前的所谓“散文”,是相对于“韵文”而 言的,包括诗歌之外的小说、戏剧及其他实用文体; “美文”理论的提出才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 地位。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 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他们注重文学的社 会功利性,主张“为人生而艺术” ,也称“人生 派” 。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创作方法一般 倾向于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 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2、创造社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最初的成员郭 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 张凤举、徐祖正、陶晶孙、何畏等人,都是当时在 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 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十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 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 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 美感作用。 创作方法主要是浪漫主义,他们同时 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 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
Fra Baidu bibliotek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 玄同、刘半农等人积极响应。
钱玄同是语言文字学家,他在致《新青年》的信 中,从语言文字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势在 必行,指斥拟古的骈文和散文为“选学妖孽,桐城谬 种”,态度甚为激烈。
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 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
从创作上看,创造社的流派特色比较显著。 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 体现了“五四”反抗、革新的时代精神,表达了 觉醒的青年一代的呼声,创造了现代文学史上浪 漫主义文学的一个高峰。显示出与文学研究会迥 然不同的创作风貌。
(三)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汪静之 《惠的风》。 鲁迅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标志着 现代短篇小说的成熟。文学研究会作家冰心、叶 绍钧、王统照、许地山、庐隐等的“问题小说” 以及鲁彦、许杰、彭家煌、蹇先艾等的“乡土小 说”;创造社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的“浪 漫抒情小说”。 散文则有周作人的“美文”,鲁迅的《野草》 等。
二、与“学衡派”的论辩
1922年1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 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吴宓都曾留学美国,自称 “学贯中西”,对“五四”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激进行 为甚为反感。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 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 和维持传统文化,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某些偏激的弊病 不无中肯的批评。 但保守立场使他们看不清历史变革的 趋势,他们认定学术文化的进步只能依赖 少数精英分子,因而学究气地指责新文化 运动所主张的平民主义,同时反对包括文 学革命在内的一切急剧的社会变革,站到 时代主潮的对立面上去了。
第四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与历史意义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
(一)首先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五四”后,各地爱国学生团体纷纷效仿《新青年》、 《每周评论》,创办白话报刊,仅1919年就出版400多种, 到1920年,连那些最持重的大杂志,如《东方杂志》、 《小说月报》等等,也都采用白话文了。 1920年1月,当时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 课教育也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1924年出版的中学课 本,已经收有一些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了一期 “易卜生专号”,于是一些新文学作者纷纷 仿效易卜生写“问题小说”和“问题剧”, 而转向关注与反映现实人生的创作。
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里,西方文艺复 兴以来各种各样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 都先后涌入中国。
第三节 五四文学论争
一、新旧文学论争(与国粹派) 林纾(琴南)写《论古文白话之消 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大 张挞伐,攻击北大的新派人物“覆孔孟, 铲伦常”,“尽反常轨,侈为不经之谈”, 撰写文言小说《荆生》影射诅咒文学革命领袖。 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的公开信中则重申“循 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李大钊、鲁迅等 也发表文章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新青年》 还将林纾影射诅咒的小说《荆生》全文转载,逐句批 驳。最终他自叹年迈,哀哀收兵。
(二)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 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不同于历史上包括近代产生过的文 学变革或文学改良,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语言 载体、形式的革新与解放。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 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 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 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 觉醒的时代精神。 在语言和形式上,摒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 话写作,广泛吸收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 形式更加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 发展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四、 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
沈雁冰《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鲁迅《关于〈小说世界〉》等文。 钱玄同 这些批判深挖“文以载道”的、游戏消遣的种种传统 文学观念的根源,为新文学创作与理论建设扫清了道路。
五、新文学阵营内部论争
●人生与艺术之争
○ 1919年,胡适提倡“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 主义。 ○ 1923年胡适创办《国学季刊》,提出“整理 国故”,主张对过去的文化遗产进行认真的清理, 吸收精华,弃其糟粕,遭到新文学阵营内部的批 判。 ○ 1924年,胡适支持陈源、徐志摩创办《现代 评论》,标榜自由主义。他们在文艺创作上,否 定功利主义,提倡唯美主义艺术。但其在女师大 学潮、五卅运动和三一八惨案中持貌似公正、实 质偏袒当局的态度,受到鲁迅的批判。
1918年1月,《新青年》编辑 部扩大,四卷一期起,改由陈独秀、 钱玄同、胡适、李大钊、沈尹默轮 流主编,陈独秀又办了《每周评论》 杂志。1919年1月,北京大学学生 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新潮》月 刊,一起提倡白话文,一批知识分 子形成了新文学的统一战线。
《新青年》编辑群(鲁 迅除外)
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 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 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 旨。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 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第三节 五四文学论争 第四节 文学革命的实绩与历史意义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文学革命的背景: 新文 化运动的发起
1915年9月《青年杂志》 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二卷 起,改名为《新青年》,新文 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1917年 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 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 先驱人物,并且借“五四”运 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 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 封建主义的批判必然地会转向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
(一)文学革命的内容:
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 学,提倡新文学。注重吸收外国文学 的影响。创作方法提倡以现实主义 (写实主义)为主要方法。
(二)文学革命的过程:
1、前期(1917-1918):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 了《文学改良刍议》,他从“一时代有一时 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文言文 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活力,中国文学 文学要适用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改革, 废文言而倡白话。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 事”着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 语,不用典,不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四)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 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 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 钧等12人。后来发展成员170多人。他们将沈雁 冰接编、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 还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 月刊等刊物。
“自己的园地”说 1923年周作人结集出版了评论集《自己的园地》,进 而强调尊重创作个性,抒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既 反对“以个人为艺术工匠”的“为艺术派”,又反对 “以艺术为人生的仆役”的“为人派,而主张“人生
第二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章“八事”— — 受到欧美“意象派” 的启发。 陈独秀《文学革命》——以欧洲文艺复兴依 赖的文学变革运动为楷模。 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出的“人的文学”— —以西方的人道主义为基础的。 《新青年》从第一卷开始,就先后翻译刊登 了屠格涅夫、王尔德、契诃夫、易卜生等各式 外国作家的作品。起着扭转风气的积极作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的思想, 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也给文学以精神核心。这个反封建的文化运 动,在十月革命的鼓舞和五四爱国浪潮的推动下,不仅壮大了声势, 而且逐渐转换着自身的性质,其左翼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 并演化为下一个十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二、“五四”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
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 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1919年初,周作人又发表《平民文学》 一文,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强 调“为人生的文学” ,实际上是“人的 文学”的具体化。 1920年李大钊发表《什么是新文学》 认为新 文学应该有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
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 剧乃至散文等文体建设的探讨。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即以1915年《青年杂志》创刊为肇 始。《新青年》集中代表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色。 主编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发刊辞《敬告青 年》中就明确地倡导“民主”(“德先生”)、“科 学”(“赛先生”)。《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 倡新道德,陈独秀、吴虞、李大钊、鲁迅等各自著 文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与“三纲五常”等传统伦理道 德观念,胡适、周作人提出要“重新估定一切价 值”。新文化运动实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