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控制指南
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
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一、引言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体,由于其高度耐药性,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CRE的感染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因此,制定并执行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阐述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预防与控制标准,以期提高医疗机构对CRE感染的防控能力,保障患者安全。
二、CRE感染的现状与危害CRE感染主要发生在医院等医疗机构,尤其是重症监护室、烧伤科、肿瘤科等高风险科室。
CRE感染可导致多种疾病,如肺炎、败血症、尿路感染等,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患者死亡。
由于CRE的高度耐药性,常规的抗生素治疗效果往往不佳,使得治疗成本增加,治疗周期延长,给医疗机构和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三、CRE预防与控制策略(一)加强抗菌药物管理1.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使用指南,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减少CRE的产生和传播。
2. 定期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不合理用药行为进行干预和纠正。
3. 加强抗菌药物耐药监测,及时发现并报告CRE感染病例。
(二)改善手卫生和环境卫生1.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落实手卫生规范,降低CRE传播风险。
2. 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消毒,保持病房清洁、干燥,减少CRE的滋生。
3. 对CRE感染患者实行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三)加强患者管理1. 对疑似CRE感染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2. 对确诊CRE感染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限制其活动范围,减少传播风险。
3.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遵医行为,降低CRE感染风险。
(四)强化培训与教育1. 对医务人员进行CRE防控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CRE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2. 定期开展CRE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和家属对CRE感染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四、CRE感染监测与报告1. 建立完善的CRE感染监测体系,定期对医院内CRE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管理指南
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管理指南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CRE)是一种抗生素耐药性高、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并且很难治疗的细菌。
由于CRE的传播导致了感染控制的挑战,其已成为全球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为了有效管理CRE感染和传播,制定一份科学的管理指南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份关于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管理指南,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应对该问题。
1.预防和控制传播-健康教育:加强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提高对CRE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隔离措施:对于已知或疑似感染CRE的患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包括单间隔离、严格的手卫生和个人防护装备使用等。
-医疗器械的消毒和灭菌:确保所有医疗器械和设备都按照标准消毒和灭菌程序进行处理,以预防传播。
2.抗生素使用与控制-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按照治疗指南和建议,合理选择抗生素并限制广谱和过度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暴露。
-多学科团队合作:建立一个多学科的团队,包括医生、感染控制专家、微生物学家和药剂师等,共同制定并实施抗生素管理计划。
3.监测和报告-监测感染率: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准确记录和报告CRE感染的发生率,并及时采取措施。
-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CRE的分子流行病学进行研究,以了解其传播途径和机制,指导防控工作。
4.感染控制培训-增加医务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提供相关培训和持续教育,使医务人员了解CRE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感染控制的方法。
-组织针对性的培训活动:根据医疗机构的特点和需求,组织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如手卫生培训、抗生素使用培训等。
5.患者和访客管理-访客筛查和限制:对于高危人群和已知感染者的访客,应进行筛查和限制,以减少传播风险。
-患者宣教: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教,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和行为,如手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等。
6.病例管理与随访-严格执行病例管理:对CRE感染患者进行严格的病例管理,包括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和用药监测等。
-随访和追踪:对已出院或转院的患者进行追踪和随访,以及相关的环境监测,以确保感染的控制和预防。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简称CRE)是一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
CRE感染在临床上具有高致病性和传播性,且治疗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和感染控制。
因此,预防与控制CRE的传播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CRE预防与控制的标准措施和策略。
1. CRE传播途径CRE主要通过医疗机构内的患者和医护人员传播。
其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间接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患者之间或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通过身体接触传播。
例如,患者之间的近距离接触、握手、抚摸等。
空气传播是指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将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细菌悬浮在空气中,他人通过呼吸吸入而感染。
间接传播是指通过环境表面、医疗设备、床单、衣物等物品传播。
2. CRE预防与控制策略2.1 感染控制措施•严格的手卫生:医护人员和患者应经常洗手或使用合适的手消毒剂,尤其是在接触患者之前、之后以及进食前。
•隔离措施:对于已经感染或疑似感染CRE的患者,应实施隔离措施,包括单人间、单人使用个人物品和单独的医护人员。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防护面罩、隔离衣等。
2.2 抗生素使用和管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疗机构应制定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政策,包括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严禁滥用和乱用抗生素。
•监测抗生素耐药性:定期监测医疗机构内CRE的流行情况,包括抗生素敏感性测试和耐药基因检测。
•管理抗生素供应链:加强抗生素的采购、储存和分发管理,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2.3 环境清洁与消毒•定期清洁和消毒环境表面和设备:医护人员应定期清洁和消毒医疗设备、工作台面、门把手、开关等,以减少细菌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
•注意飞沫防护:在涉及含有CRE的患者的操作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飞沫防护措施,如穿戴好防护面罩等。
2.4 患者教育和公众宣传•患者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患者对CRE的认知和预防措施的教育,如正确手卫生、适当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等。
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
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CRKP)是一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目前已成为医院感染控制的重大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制定预防与控制标准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预防与控制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一、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定义与特点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是指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肠杆菌科细菌,其主要特点包括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易在医院内传播以及致病性较强等。
二、CRKP的传播途径CRKP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和空气传播两种途径进行传播。
接触传播主要是指经手消毒不严、患者之间接触等方式传播,而空气传播则是指在医院环境中通过空气中悬浮的微生物颗粒传播。
三、CRKP的预防与控制标准1.对CRKP患者的隔离措施对于已经感染CRKP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包括单人间隔离或与其他CRKP患者隔离,以减少其在医院内传播的机会。
2.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医护人员在接触CRKP患者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包括佩戴口罩、手套、隔离衣等防护用品,避免被CRKP感染。
3.对医疗器械的严格消毒所有与CRKP患者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的医疗器械应严格消毒,以防止医疗器械成为CRKP的传播媒介。
4.加强医院环境的清洁消毒对医院的环境进行定期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医院内空气的清新,减少CRKP的传播。
5.定期的监测与评估定期对医院内CRKP的感染情况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感染源并采取相应措施。
6.健康教育与宣传加强对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CRKP感染的认识,促使他们主动采取预防措施。
四、建立CRKP感染的监测与报告制度建立CRKP感染的监测与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报告CRKP感染病例,加强对CRKP感染的监管。
五、结语通过对CRKP的预防与控制标准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加强对CRKP的防控工作,遏制CRKP在医院内的传播。
同时,也需要各级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制定更为完善的预防与控制标准,提高对CRKP的预防与控制水平。
CDC与HICPAC发布关于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感染预防控制指南
CDC与HICPAC发布关于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肠杆
菌科细菌感染预防控制指南
黄勋
【期刊名称】《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年(卷),期】2009(8)3
【摘要】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和美国医院感染控制实践顾问委员会(HICPAC)在2006年针对医疗机构多重耐药菌株的管理指南基础上,于2009
年3月20日公布了《医疗机构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感染预防控制指南》。
该指南提出:1.应回顾过去6~12个月该医疗机构中CRE 的微生物学资料;2.如果发现有未确定的CRE感染,
【总页数】1页(P149-149)
【关键词】抗菌药物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管理指南;细菌感染;预防控
制;CDC;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作者】黄勋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R378.2
【相关文献】
1.医疗机构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防控指南简介 [J], 胡付品; 朱德妹
2.我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J], 骆曦
3.我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J], 骆曦
4.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J], 黄茹润;宋沧桑;赖泳;张阳;张函舒
5.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定植病人环境物体表面细菌培养情况分析 [J], 刘丽平;邬巧玲;李秀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菌预防与控制标准培训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菌预防与控制标准培训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CRE)是一种具有高度耐药性的细菌,对临床治疗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威胁,制定预防与控制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预防与控制标准旨在减少CRE的传播,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以下是一份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菌预防与控制标准培训的提纲:一、标准引言和概述1. 介绍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CRE)的背景和威胁。
2. 阐述预防与控制标准的目的和重要性。
3. 概述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二、预防和控制策略1. 介绍针对CRE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2. 强调手卫生、接触隔离、环境清洁等关键措施。
3. 讨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
4. 介绍感染控制团队在预防与控制中的作用。
三、感染防控措施1. 介绍感染防控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2. 讨论如何发现和报告CRE感染病例。
3. 讲解针对CRE感染患者的诊疗和护理措施。
4. 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
5. 讨论如何进行CRE感染暴发的调查与控制。
四、监测与评估1. 介绍针对CRE的监测体系和指标。
2. 讲解如何评估预防与控制措施的效果。
3. 讨论监测和评估数据的分析和利用。
4. 强调持续改进和优化预防与控制措施的重要性。
五、附录与参考文献1. 提供标准相关的附录和参考资料。
2. 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文献。
3. 说明引用和参考的规范和要求。
六、标准实施与更新1. 讲解如何在本机构内实施本标准。
2. 讨论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3. 强调持续关注CRE的流行趋势和变化,及时更新预防与控制策略的重要性。
【前沿速递】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研究进展
【前沿速递】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研究进展一CRE耐药机制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机制包括产碳青霉烯酶和非产碳青霉烯酶(高产AmpC酶或ESBL酶合并外膜蛋白缺失、以及外排泵的过度表达)两类,其中产碳青霉烯酶是主要的耐药机制。
碳青霉烯酶基因常位于MDR质粒上,可在不同肠杆菌科细菌之间传播。
按照Ambler分子分类方法可将碳青霉烯酶分为A、B、D 三类:A类包括KPC、IMI、NMC、SME、GES等,B类也称为金属酶,包括IMP、VIM、NDM、SPM、GIM等,D类包括OXA-48、OXA-181、OXA-204和OXA-232。
其中,A类酶中的KPC,B类酶中的NDM、VIM和IMP,以及D类酶中的OXA-48是肠杆菌科细菌中最常见的碳青霉烯酶。
除此之外,关于GES/IBC、IMI/NMC-A、SFC-1、SPM、GIM、SIM、AIM、DIM、FIM、POM等碳青霉烯酶引起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MIC值不同水平升高的研究报道也逐年增多[3-5]。
由外排泵和膜孔蛋白表达改变引起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可单独或合并ESBLs引起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耐药。
RND外排泵中的AcrAB-T olC系统是肠杆菌科细菌对包括碳青霉烯在内的多种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其中AcrAB突变、AraC调节子过表达等导致的外排泵表达增多,以及膜孔蛋白OmpK、OmpC、OmpF等的突变、缺失都可引起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等的碳青霉烯MIC值升高[4,5]。
二CRE流行情况近10年来,CRE已从最初的散发发展为目前全球流行的耐药菌株,目前CRE分离率较高的国家包括希腊、意大利、巴西和中国,其次是美国和哥伦比亚[5,6]。
2015年欧洲CDC发布的关于欧洲30个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显示,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的耐药率较低(2015年为为0.1%),其中只有希腊(1.2%)和罗马尼亚(1.9%)两个国家高于1.0%。
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
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是一类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道细菌,近年来在医疗机构中的感染越来越常见,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2023版内容解读课件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2023版内容解读课件2023-10-26•标准背景及意义•标准内容解读•预防与控制策略•标准实施与监督目•总结与展望录01标准背景及意义1耐药肠杆菌的威胁与挑战23细菌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导致治疗失败。
耐药性耐药菌可在患者之间传播,医院内传播尤为突出。
传播性耐药肠杆菌感染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或长期后遗症。
严重性标准制定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应对耐药性的挑战制定标准以遏制耐药肠杆菌的传播和扩散。
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确保患者得到有效治疗,降低医疗事故和纠纷。
推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强化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提高整体水平。
标准期望产生的影响与效果减少耐药肠杆菌的传播通过规范化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降低感染率。
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通过标准的执行,保障患者权益和安全。
提升医院感染控制能力推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发展,提高整体水平。
01020302标准内容解读本标准主要由前言、引言、范围、术语和定义、耐药肠杆菌的监测与报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部分组成。
标准框架按照逻辑清晰、易于理解的原则,将标准内容分为若干个章节,每个章节下设若干个条款,并对每个条款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标准结构标准框架与结构耐药肠杆菌的监测与报告标准要求建立耐药肠杆菌的监测制度,定期开展监测工作,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和报告。
预防与控制措施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隔离措施、环境清洁与消毒、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以遏制耐药肠杆菌的传播。
重点技术要求解读与先前版本的对比新版标准在框架、结构和内容上均有一定的调整和完善,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更新内容新版标准增加了一些新的技术要求和措施,例如加强耐药肠杆菌的监测与报告工作,完善隔离措施和环境清洁消毒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与先前版本的对比与更新03预防与控制策略了解耐药肠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感染率、死亡率、传播途径等。
总结词通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全面了解耐药肠杆菌的感染状况和传播途径,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1. 前言在当今全球范围内,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已经成为一种公认的医疗卫生难题。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一类能有效治疗多种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然而由于长期、滥用和不当的使用,导致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大幅度提升,使得原本可以有效治疗感染的药物变得失效。
这对医疗行业和公共卫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加大了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难度和治愈率。
本文将从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相关的预防与控制策略,以期为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2.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现状当前,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已经广泛分布于临床医疗环境、家禽养殖、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成为了医疗卫生领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由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了耐药肠杆菌的急剧增加,甚至出现了多重耐药的情况。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以防止其继续蔓延,减少其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安全的威胁。
3. 预防与控制标准的重要性针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预防与控制,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标准非常重要。
标准可以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部门的行为准则,统一预防与控制工作的要求和措施。
标准可以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南和处置程序,帮助医务人员和保健工作者更加规范地进行感染管理和预防控制。
标准还可以推动和促进相关科研和技术的开发与创新,为预防与控制提供更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4. 针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预防与控制标准在当前的环境下,制定并实施针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预防与控制标准势在必行。
应制定相关的感染控制政策和标准操作规程,对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的感染管理进行规范。
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和追踪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的信息,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也需要加强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管理,严格控制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范围和剂量,并推广替代治疗和预防策略。
还要针对感染环境和卫生设施进行规范管理和改进,以提高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整体水平。
版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解读
02
某地区通过加强患者转诊过程 中的防控措施,避免了耐药肠 杆菌的传播。
03
某医疗机构通过开展感染控制 培训和监测,成功控制了碳青 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传播。
经验总结与启示
01
防控措施的严格执行是 关键,包括手卫生、感 染控制、监测等。
02
加强多部门协作,包括 医生、护士、感染控制 人员等,共同推进防控 工作。
03
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 ,以避免耐药肠杆菌的 传播。
04
提高公众对耐药肠杆菌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 强宣传和教育。
下一步工作计划和目标
继续加强手卫生措施,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加强感染控制培训和考核,提高医护人员的防控意识和 能力。
开展耐药肠杆菌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 推动多部门协作,共同应对耐药肠杆菌的挑战。
耐药肠杆菌
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病原 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的耐药性不断增加,给临 床对耐药肠杆菌的威 胁,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 和控制措施。
目的和意义
目的
制定版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 防与控制标准,为医疗机构和医 务人员提供明确的操作指南。
意义
通过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医 疗机构对耐药肠杆菌的防控能力 ,减少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安 全。
针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碳青霉烯类耐药 肠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开展国际合 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抗生素耐药性的 全球挑战。
开展跨学科合作,综合分析碳青霉烯 类耐药肠杆菌的传播与演化规律,提 出更有效的防控策略。
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建立碳 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监测预警系统 ,提高防控效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效果评估
定期对感染控制措施进行评估,包括感染率、死亡率、细菌 耐药性等方面的指标,以评估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同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控制措施,提高感染控制效果 。
2012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控制指南简介
30●国际循证指南共识●《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5卷第8期2012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控制指南简介代强,郑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临床药理研究所,北京 100034)通讯作者:碳青霉烯类药物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特别是肠杆菌科细菌的最强效-內酰胺类药物[1]。
一旦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临床治疗此类菌株感染将面临极大困难。
目前,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肠杆菌科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 )已在很多国家出现和报道[2-5]。
在美国地区传播的CRE 耐药表型多为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 carbapenemase ,KPC ),其流行特征具有区域甚至院际差异性。
美国自2009年以来,除产KPC 肠杆菌科菌外,已分离到多种不同的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包括NDM 型、VIM 型及IMP 型。
这些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在其他国家更为普遍,而在美国一般是在其他流行区域接受过治疗的患者体内发现。
由于CRE 感染患者有很高的死亡率,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并已经在美国很多地区出现且具有更广泛的传播趋势,因此具有流行病学重要性。
鉴于CRE 在美国的出现和播散,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于2012年颁布了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控制指南。
对CRE 的临时监控定义为对多立培南、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其中之一不敏感且对三代头孢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及头孢他啶耐药。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重点监测对象。
在某些区域,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如肠杆菌属,也应重点关注。
对亚胺培南天然不敏感的菌株,如摩根摩根菌、变形杆菌属等,需定义为对除亚胺培南之外的其他碳青霉烯类不敏感以增加检出的特异性。
定义中对碳青霉烯类的敏感性是以CLSI M100-S222012版的折点为判断标准。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菌预防与控制标准培训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菌预防与控制标准培训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一种耐药菌株,其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极大地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很大困难。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CRE的传播,有必要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加强对此类耐药菌的认识,制定预防与控制标准,提高对CRE的应对能力。
一、CRE的基本特性1. CRE是一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道菌群,主要包括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2. CRE的传播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和医疗器械,病人的粪便、呼吸分泌物等含有CRE的分泌物是主要传播途径。
3. CRE在医院环境中容易形成聚集感染,增加了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
二、CRE的预防与控制标准培训要点1. 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对CRE的认识。
2. 制定CRE 的感染控制标准,建立标准化的感染控制程序。
3. 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加强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
4. 对医院环境进行定期的消毒和清洁,确保环境的清洁卫生。
5. 强调手部卫生,医务人员要经常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6. 重视患者的隔离管理,对患者进行隔离观察,避免CRE 的传播。
7. 提高耐药菌监测的力度,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源。
8. 加强多学科合作,形成抗击CRE 的合力。
三、CRE的预防措施1. 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4. 宣传教育,提高患者和家属对CRE 的认识,加强防控合作。
6. 鼓励发展新型抗菌药物,增加对CRE 的治疗选择。
四、CRE的控制策略1. 深入开展耐药菌监测,建立CRE 监测网络,及早发现并控制耐药菌的传播。
2. 强化感染控制措施,规范手术操作,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提高对CRE 的防范意识。
3.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CRE 知识,提高公众和医务人员的防抗能力。
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
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是一种多重耐药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很强,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医疗保健机构和公共卫生部门关注的焦点。
在临床实践中,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感染治疗变得越来越困难,也给医疗保健工作者和患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因此,预防和控制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感染至关重要。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传播和感染,各级医疗保健单位和公共卫生部门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和知识水平医务人员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力量,他们需要了解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相关知识,掌握正确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此外,医务人员还需要了解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减少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
医疗保健单位应该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2.实施感染控制措施医疗保健单位应该建立健全的医院感染监测和控制系统,对院内感染和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对于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的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其传播给其他患者。
此外,医疗保健单位还应加强清洁消毒工作,保持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整洁。
3.加强患者管理医疗保健单位应该加强患者管理,减少患者的交叉感染。
对于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的患者,需要进行重点管理,包括对其进行隔离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个人卫生、避免与其他患者接触等措施。
4.宣传教育公共卫生部门应该加强对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这种细菌的认识和了解。
公众需要知道如何预防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如何加强个人卫生等知识。
5.加强国际合作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是全球性的医疗卫生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和支持。
各国应加强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共同应对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这一挑战。
总之,预防和控制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感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医疗保健单位、公共卫生部门、医务人员和公众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管理指南
ESBLS b-lactams
碳青霉烯:既往认为产ESBL的治疗最佳方案就是碳青霉烯,这就使得在这类病人
中处境变得两难。
碳青霉烯已经很长时间的被选择用于ESBLs的感染治疗,大多数研究都证实了美罗培南和 亚安培南的有效性,有少部分的研究则表明厄他培南将会是有限可选替代中的一种,因 为其可以较上述两类碳青霉烯更好的防止耐药铜绿和鲍曼的选择与产生。
运用抗生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将能使抗生素对CRE感染带来最大化的影响。
针对ESBLs所致的耐药菌感染,酶抑制剂是碳青霉烯类药物最佳的代替品。最主要的例 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MIC 16/4mg/ml 或更少。
联合用药总体来说比单药治疗更加有效。
内容要点
耐药肺炎克雷伯对美罗培南MIC=8–16mg 或更小时,碳青霉烯类药物可以 在药物浓度监测前提下通过加大剂量,延长给药时间等方式,联合大剂量替 加环素或多粘菌素,或氨基糖苷类药物进行治疗。 耐药肺炎克雷伯对美罗培南MIC高于8–16mg/ l的情况时,碳青霉烯应该不 再被推荐使用,一系列基于体外药敏的联合治疗方案应该被选择(多粘菌素, 高剂量替加环素,磷霉素以及氨基糖苷类药物。) 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以及心得治疗药物/方案介绍
美罗培南:负荷剂量(1g in 1h),随后维持剂量持续注射(1 g every 6 h in 6 h)
厄他培南:维持剂量持续注射(500 mg 每6小时,4小时内完成) 亚安培南:负荷剂量0.5或1g,一小时内注射完,维持剂量持续输注0.5g q6或1g q8 ,2小时内输入。 替加环素:如果替加环素mic 0.5mg/l或更少时负荷剂量100mg 一小时内 输注。随后维持剂量50mg q12. 如果替加环素mic 0.5-1mg/l时,负荷剂 量200 mg 一小时内输注。维持剂量100mg q12。
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
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引言部分的内容可按照以下方式进行撰写:1.1 概述: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一类耐药性强、传播能力高的细菌,其对抗菌药物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
随着抗生素滥用与过度使用的增加,尤其是在医院内的感染控制中,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愈发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与控制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背景:近年来,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引起了医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不仅限于医院环境,这种细菌已经开始在社区中传播,并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当前尚缺乏有效的预防策略和相关标准,在很多地方引发了感染爆发事件。
因此,开展系统而全面地预防与控制标准化管理研究势在必行。
1.3 目的与意义:本文旨在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定义、特征和危害,并深入探讨相关预防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和应用方法。
通过建立多学科联合防治机制、推动规范化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以及加强感染控制技术的应用与消毒管理,我们希望能够为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的防治提供一套科学有效的标准化管理策略。
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医院感染防控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及健康、减少抗生素滥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介绍,请参考并适当进行修改和补充,确保文章内容准确、清晰明了。
2. 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概述2.1 定义和特征:耐碳青霉烯类(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s,简称ESBLs) 耐药肠杆菌是一类可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
这些β-内酰胺酶具有能够降低下一代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效果的活性。
ESBLs 耐药肠杆菌通常感染医院环境中的患者,并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限制了临床治疗的选择。
ESBLs耐药菌最初主要分布在医疗机构,并逐渐扩散至社区环境。
它们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途径传播,如人与人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污染的医疗设备和环境等。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及其控制
龙源期刊网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及其控制
作者:何世国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2年第20期
[摘要] 目的探讨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及其控制方法。
方法常规细菌鉴定,药敏试验筛选CRE菌株,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对CRE菌株的MlC,改良Hodge试验与PCR检测碳青霉烯酶。
结果 CRE菌株标本分离率以尿液、痰液较高;药敏试验84.44%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厄他培南同时耐药;琼脂稀释法分离CRE菌株大多数以对碳青霉烯类高度耐药;改良Hodge检测93.33%菌株为碳青霉烯酶产生株;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明显高于PCR方法(P < 0.05)。
结论细菌产生碳青霉烯酶是CRE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改良Hodge试验方法检测更为敏感。
[关键词]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肠杆菌;耐药机制。
《碳青霉稀类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解读
《碳青霉稀类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解读2023-11-18目录•标准制定的背景和目的•标准的主要内容和规定•标准解读的重点问题•标准实施的建议和展望•总结与展望标准制定的背景和目的碳青霉稀类药是临床广泛使用的一种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毒性低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肠杆菌感染。
然而,随着碳青霉稀类药的广泛使用,肠杆菌对碳青霉稀类药的耐药性逐渐增强,使得该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受到限制。
为了规范碳青霉稀类药在临床上的使用,提高肠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制定《碳青霉稀类药肠杆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背景介绍提高医务人员对碳青霉稀类药临床应用的重视程度,提高感染治疗的效果。
加强对碳青霉稀类药使用的监督和管理,降低药品使用风险,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通过制定标准,规范碳青霉稀类药的临床使用,减少滥用现象,从而延缓肠杆菌耐药性的发展。
目的说明标准的主要内容和规定范围术语和定义预防与控制要求监测及实施01020304该标准规定了碳青霉稀类药肠杆菌的预防与控制要求、监测及实施等具体内容。
对碳青霉稀类药肠杆菌、耐药性、消毒、隔离等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
包括医疗机构内碳青霉稀类药肠杆菌的监测、报告、诊断、治疗、隔离、防护等要求。
规定了医疗机构应当开展的碳青霉稀类药肠杆菌监测工作,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碳青霉稀类药肠杆菌的预防与控制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
建立完善的预防与控制体系医疗机构应当加强碳青霉稀类药肠杆菌的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报告疑似病例,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加强监测和报告医疗机构应当对确诊或疑似病例实施隔离治疗,同时保障医护人员的防护安全。
强化隔离和防护措施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相关规定,减少不必要的碳青霉稀类药肠杆菌的使用。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标准解读的重点问题肠杆菌的分类和特点是一类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多种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
● 国际循证指南共识 ●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5卷第8期
2012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耐碳青霉烯类
肠杆菌控制指南简介
代强,郑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临床药理研究所,北京 100034)
通讯作者:郑波 E-mail :doctorzhengbo@
碳青霉烯类药物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特别是肠杆菌科细菌的最强效-內酰胺类药物[1]。
一旦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临床治疗此类菌株感染将面临极大困难。
目前,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肠杆菌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 )已在很多国家出现和报道[2-5]。
在美国地区传播的CRE 耐药表型多为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 carbapenemase ,KPC ),其流行特征具有区域甚至院际差异性。
美国自2009年以来,除产KPC 肠杆菌科菌外,已分离到多种不同的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包括NDM 型、VIM 型及IMP 型。
这些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在其他国家更为普遍,而在美国一般是在其他流行区域接受过治疗的患者体内发现。
由于CRE 感染患者有很高的死亡率,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并已经在美国很多地区出现且具有更广泛的传播趋势,因此具有流行病学重要性。
鉴于CRE 在美国的出现和播散,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于2012年颁布了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控制指南(以下简称“美国CDC 指南”)。
对CRE 的临时监控定义为对多立培南、美罗培南或亚胺培南其中之一不敏感且对三代头孢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及头孢他啶耐药。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重点监测对象。
在某些区域,其他肠杆菌科细菌如肠杆菌属,也应重点关注。
对亚胺培南天然不敏感的菌株,如摩根摩根菌、变形杆菌属等,需定义为对除亚胺培南之外的其他碳青霉烯类不敏感以增加
检出的特异性。
定义中对碳青霉烯类的敏感性是以CLSI M100-S22 2012版的折点为判断标准。
若使用老的判断折点,需包含对厄他培南的敏感性以增加检测的敏感性。
为了防止CRE 的院内播散,医疗机构应根据既往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了解是否出现过CRE ,对于已经出现了CRE 的医疗机构,应明确是否有院内CRE 播散以及影响最大的病区。
收集定植或感染CRE 患者的基本流行病学信息,包括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入院日期、用药及治疗结果等,以明确此类病患的共同特征。
院内预防可主要采取8项措施以防止CRE 播散。
确保医务人员严格遵循手卫生程序并监测手卫生坚持率以及时反馈,医疗机构应建立充足的手卫生设施并保持其整洁;对于CRE 感染患者采取接触隔离措施,包括穿隔离衣戴手套之前洗手,进入感染患者房间之前穿隔离衣戴手套且离开时脱掉隔离衣及手套并洗手。
对于从CRE 感染高发地区转入的患者,在其筛查培养物结果未明确之前,应采取预防性接触隔离措施;对医护人员进行CRE 防护的教育,至少应包括合理采取接触隔离措施和手卫生程序;尽量减少患者的有创操作,包括中心静脉插管等;定植或感染CRE 的患者应住单人病房或集中并请专人护理;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及时将CRE 结果通知临床和感染管理部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治疗CRE 感染患者;采集粪便、直肠或肛周拭子进行CRE 筛查,让接受转诊CRE 定植患者的医院提高警惕性。
CRE 筛查的方法包括时现患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年第5卷第8期75
●国际循证指南共识●
病率调查及检查与新发现的CRE携带者接触的相关人员。
当以上基本措施不能有效减少CRE感染的患病率时,可以采取的补充措施包括主动监测及对相关病患行2%洗必泰洗浴。
此外,美国CDC指南还建议根据CRE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程度划分为无CRE区、CRE少数定植或感染区及CRE流行区并制订相应的措施,防止CRE的播散。
无CRE区,卫生部门应定期调查区域医疗机构内有无CRE感染患者出现并及时反馈结果,对医疗机构人员进行CRE防护的教育;CRE少数定植或感染区应明确哪些医疗机构CRE 感染最严重并采取重点预防,区域所有医疗机构都应保证关键预防措施,如手卫生、接触隔离等得到有效执行并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CRE防护的教育,加强院级交流并完善转院病患信息,包括患者是否CRE定植或感染、是否存在开放伤口及留置导管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用药时间等;CRE流行区大多数医疗机构都存在CRE感染病例且定期有CRE定植或感染患者入院,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卫生部门由专业人员负责感染控制,使医疗机构明白感染控制的紧迫性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CRE播散,定期评估医疗机构执行感染控制措施的依从性并及时反馈给机构相关负责人,完善院际交流,卫生部门定期执行区域监测并评估感染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以反馈给医疗机构。
我国CRE发生率总体水平不高且大多数CRE 集中在三级医院,二级医院较少。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目前已覆盖全国1000多家不同等级的医院,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显示2012年我国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CRE的发生率分别约为2.5%和6%。
我国一些专家针对CRE也提出了中国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流行病学和防控策略[6],通过借鉴美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防止CRE在我国的播散。
参考文献
[1] Rahal JJ. The role of carbapenems in initial therapy for serious
Gram-negative infections[J]. Crit Care, 2008, 12 Suppl 4:S5. [2] Yigit H, Queenan AM, Anderson GJ, et al. Novel carbapenem-
hydrolyzing beta-lactamase, KPC-1, from a carbapenem-
resistant strain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1, 45(4):1151-1161.
[3] Vatopoulos A. High rates of metallo-beta-lactamase-producing
Klebsiella pneumoniae in Greece-a review of the current
evidence[J]. Euro Surveill, 2008, 13(4):8023.
[4] Oteo J, Delgado-Iribarren A, Vega D, et al. Emergence of
imipenem resistance in clinical Escherichia coli during
therapy[J]. Int J Antimicrob Agents, 2008, 32(6):534-537. [5] Kaczmarek FM, Dib-Hajj F, Shang W, et al. High-level
carbapenem resistance in a Klebsiella pneumoniae clinical
isolate is due to the combination of bla(ACT-1) beta-lactamase
production, porin OmpK35/36 insertional inactivation, and
down-regulation of the phosphate transport porin phoe[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6, 50(10):3396-3406. [6] 徐英春,肖永红,卓超,等.中国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
科细菌的流行病学和防控策略[J].中国执业药师,2013,
10(4):3-8.
收稿日期:201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