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文言语法知识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与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情况是一致的,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数词的活用。
一、成语中名词的活用。
第一类: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是名词的使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使它后面的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报仇雪耻(“使……昭雪”)、祸国殃民(“使……受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即成语中的名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什么看成(当成)什么的意思。
如:草菅人命(把……看作野草)。
三是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1)名词放在副词(主要是“不”)的后面而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如:不胫而走(长腿),不翼而飞(长翅膀),不稂不莠(长狼尾草、长狗尾草),密云不雨(下雨),不毛之地(长草木),不情之请(近人情),莫名其妙(说出),华而不实(结果实),不衫不履(穿上衣、穿鞋子),先礼后兵(讲礼貌、用兵)等。
(2)两个名词形成主谓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车水马龙(车如流水、马如游龙),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尽力实行),心猿意马(心如猿猴跳跃、意如快马奔驰),一诺千金(一个许诺下来就价值千金);洞烛其(照亮),计日程功(计量、考核),韩信将兵(带领),平步青云(行走,这里指走上)等。
第二类:名词活用作状语。
1、时间名词作状语。
A、日、月、年等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
可译为“日日(每日)”、“月月(每月)”、“年年(每年)”。
例如:日理万机、日新月异。
B、日、月放在表变化的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可译为“一天天地”。
如:日积月累、蒸蒸日上。
C、“朝”“暮”“晨”“夕”等时间名词用在动词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如:朝不虑夕、朝闻夕改。
2、普通名词作状语。
A、表示方位和处所。
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外面);筑室道(在路上)谋;虎口余生(虎口里);金榜题名(金榜上);风餐露宿;风雨飘摇;管窥蠡测(从竹管孔里);道不拾遗等。
B、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

巧借成语学文言句式半塔中学时飞教学八余年来,越来越体悟到成语还有一种不大为人注意的妙用:大凡古汉语中不易为同学理解的特殊句式,与其声嘶力竭地正面解释,不如拈来一条含有类似语言现象的成语,稍加说解点拨,同学每每茅塞顿开。
很多同学因找不到学习的技巧而苦恼,那么我们不妨通过成语来学习。
1、宾语前置句。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忌不自信”、“古之人不余欺也”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岁不我与、时不我待”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第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在学习“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何患无辞、何罪之有、何去何从”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条件: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第三,“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学习“无乃尔是过与”、“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这样的句式时,我们不妨通过“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从而明确其基本的语法结构:“前置宾语+是(之)+谓语(动词)”,其中“是”、“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2、状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动词之前,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
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用作补语,翻译的时候,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而从古代汉语脱胎而来的成语中也常有这种用法。
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这类成语是由介词“于”和名词或名词短语构成。
如:“无济于事”中“于事”是状语,放在了谓语“无济”后面,现代汉语语序应是“于事无济”。
成语中的文言词语

1.安安分守己: 安:安守。
安守本分,规矩老实。
安土重迁: 安:安心,习惯,安于。
在一个地方住习惯了,不愿轻易搬迁。
形容留恋故乡。
安居乐业: 安:安于。
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
安贫乐道: 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
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
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的环境。
安闲自得: 安:安闲。
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安堵如故: 安:安稳。
指相安无事没有改变或十分安定。
相安无事: 安:安稳。
指彼此相处平安和睦,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
安身立命: 安身:容身,在某处安下身来;立命:精神有所寄托。
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
计将安出: 安:怎么,怎样。
如何制定计谋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的志向。
2.爱爱不释手: 爱:喜爱。
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节用爱民: 爱:爱护。
节省开支,爱护百姓。
爱惜羽毛: 爱:爱惜,珍惜。
羽毛:比喻人的声望。
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
爱才若渴: 爱:爱慕。
爱慕贤才,急欲求得,就像口渴急于喝水一样。
爱财如命: 爱:吝惜;舍不得。
吝惜钱财如同吝惜自己的生命一样。
形容对钱财的贪婪、吝啬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3.被泽被后世: 被:覆盖。
恩惠遍及到后代的人民。
被褐怀玉: 被:通“披”,穿。
褐,泛指粗布衣服。
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
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
指上阵战斗或做好战斗准备。
被发佯狂:被,通“披”,披散。
披散头发,装作疯狂。
聪明反被聪明误: 被:表被动。
自以为聪明反而被聪明耽误或坑害。
被灾蒙祸: 被、蒙:遭受。
指遭受灾祸。
4.倍事半功倍: 倍:加倍。
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
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倍道而行: 倍:加倍;道:行程。
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弃义倍信: 倍:通“背”,背叛,违背。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成语这种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言约意丰,表现力强,是语言园地中的长青树,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深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
成语大多于古代文献典籍,保留了许多文言词的读音、写法、意义、用法以及文言语法、修辞等,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用习语来掌握文言文,不仅可以积累习语,还可以熟悉文言文。
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1.习语中有许多常见的和错误的词,发音和意思都来自这个词。
例如:拨乱反正(返)图穷匕见(现)一暴十寒(曝)再接再厉(砺)信口开河(合)景从云集(影)列土分疆(裂)流言蜚语(飞)信而有征(证)善贾而沽(价)头发纹身(窗帘)和累积工资(措施)衣服不再挑选(颜色)没有点(腰围)仇恨邪恶如仇恨(嫉妒)毋庸讳言(用)焚林而田(畋)胆战心惊(颤)它看起来像一个双音节词,但实际上是两个单音节词,这在习语中也是保留的。
例如:曾景沧海(曾:一次;景:经验)夸大事实(其:他的;现实:现实)提纲(提:举;提纲:总绳)练习(身体:个人;身体:经验)寻求完全的责备(责任:要求;准备:完成)十年,树木(树木:耕种;树木:树木)充满盈亏(消失:消失;休息:繁殖)海洋和天空(天空:像天空一样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可以;以:表凭借)3.虽是双音节词,但古今意义大不相同。
如:奉行故事(先例)慷慨激昂(情绪激动)便宜行事(方便)老教师和学者(老年人和知识渊博的人)开怀大笑(知识渊博的人)4.同一个字在不同成语中意思不同,体现出一词多义的特点道:道不拾遗(道路)比魔鬼高一尺,比魔鬼高一尺(道修行)正义帮助更多,但不正义没有帮助(仁政)用他自己的方式(方法)偿还他的身体八卦(说)逃走:亡命之徒(逃走),绵羊和绵羊修补(损失),亡国之声(毁灭),家庭毁灭(死亡),冰冷的嘴唇和牙齿(掉落、失去)准备:德才兼备,体贴周到,戒备森严。
兵:短兵相接(兵器)、兵强马壮(士兵,军队)、兵贵神速(用兵策略)、纸上谈兵(兵法)。
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3) 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成语中也有 这种特点。具体如下: Ⅰ 动词使动用法,即动词对它的宾语有“使……” 这类意思。如: ① 翻江倒海使江海翻倒,喻声势浩大 ② 除旧布新使旧的除去,使新的出现
Ⅱ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使宾语所代表的 人或事具有某一种性质状态。 如: ① 劳民伤财 使人民劳苦,使钱财耗费 ② 劳心苦思 使心机费尽,使思想苦闷 ③ 独善其身 使其自身完善
另一类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如: 时不我与、时不我侍 成语中介词宾语也可前置,如:一以当 十,介词“以”的宾语是“一”而置于前。 类似的还有:一以贯之、一言以蔽之。
2. 被动句
成语中表被动的较少,如: ① 见笑大方 “见”是被动的标志 ② 贻笑大方 贻笑:被……笑
3. 省略句
(1) 省略介词“于”,如: (2) ① 失之(于)东隅,收之(于)桑榆 于:介 词,在 ② 驰名(于)中外 于:介词,在
(3) 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
如:
① 半身不遂 “遂”通“随” ② 拾遗补阙 “阙”通“缺” ③ 大煞风景 “煞”通“杀” ④ 不过尔尔 “尔”通“耳”
二、 句型
文言文中常用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型不下十种,成 语中常出现的有:
1. 宾语前置 成语中的宾语前置常常以“是”为标志,如: ① 惟利是图 宾语“利”前置 ② 马首是瞻 宾语“马首”是在谓语“瞻”之前 类似的还有:惟命是从、惟才是举
(2) 省略连词“而”
如: ① 无往(而)不胜 而:连词,无实义 ② 少年(而)老成 而:连词,却 (3) 省略代词“之”,如: 沧海(之)一粟 之:助词,的
(4) 省略助词“之”
如: ① 不以(之)为然 之:代词,它 ② 不足与(之)谋 之:代词,他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

成语中的古文知识一、积累重点实词掌握实词的含义是读懂文言文的第一步,而成语中则保留了重点实词的特殊意义。
利用成语,可以比较轻松地掌握实词的意义:飞禽走兽:走,奔跑引而不发:引,开弓;发,射箭扬汤止沸:汤,热水短兵相接:兵,兵器相机行事:相,仔细看不刊之论:刊,删减不易之论:易,改变亡羊补牢:亡,逃跑;牢,牲畜的圈感激涕零:涕,眼泪揭竿而起:揭,举起穷兵黩武:穷,终极,竭尽无声无臭:臭,气味尾大不掉:掉,摇摆扬长而去:去,离开无可适从:适,去以己度人:度,推测怨天尤人:尤,责怪缘木求鱼:缘,攀援寡廉鲜耻:鲜,少家徒四壁:徒,只有尸位素餐:素,白如释重负:释,放下不速之客:速,邀请文过饰非:文,掩饰词语都有本义和引申义。
上面展示的都是词语的本义,也就是其本来意义,在本意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叫做引申义。
词义的延伸很有意思,各种意义之间井然有序,似乎都藏着一个思维故事。
请看下面两个词语词义的变化过程:兵——本义是武器,“兵不血刃”“短兵相接”“厉兵秣马”引申为“军队”,“兵多将广”“草木皆兵”“兵临城下”进一步引申为“战争”,“纸上谈兵”“兵连祸结”“兵荒马乱”引申为“用兵、指挥作战”,“兵贵神速”“兵不厌诈”穷——本义为“终极、竭尽”,“穷兵黩武”引申为“到尽头”,穷途末路、山穷水尽引申为“探究”,穷根究底引申为“处境不好”,穷寇勿追、穷当益坚引申为“仕途不顺利”,穷而后工、穷达有命我们可以用成语积累重点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比如:备:德才兼备(具备,具有)、关怀备至(周到,尽)、戒备森严(防备)达:四通八达(通达)、通宵达旦(到达)、达官贵人(显达)当:势不可当(抵挡)、首当其冲(对着,面对)、安步当车(当作)负:负隅顽抗(依仗,凭借)、忘恩负义(背弃)、不分胜负(失败)故:故步自封(与新相对)、非亲非故(老朋友)、明知故犯(故意)顾:顾影自怜(回头看)、三顾茅庐(拜访)、奋不顾身(考虑)疾:讳疾忌医(疾病)、疾恶如仇(痛恨)、疾风知劲草(强,猛)举:举足轻重(抬起)、选贤举能(推荐)、举国上下(全)名:不可名状(说出)、不名一钱(占有)、沽名钓誉(名声,名望)如:自愧弗如(比得上)、称心如意(适合)、突如其来(然,词尾)胜:略胜一筹(超过)、美不胜收(尽)、引人入胜(优美的景色)务:不务正业(致力,从事)、不急之务(事务,事情)、除恶务尽(必须) 相:相机行事(鉴别,审察)、开诚相见(偏指一方)、肝胆相照(互相)与:与人为善(赞成)、与日俱增(跟着,随着)、欲取姑与(给予)因:因人成事(依靠)、因利乘便(凭借,依靠)、因材施教(根据)二、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很多词语都有其固定的语法功能,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下,可以临时改变词性,具有新的语法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
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

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
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古代寓言和神话故事:塞翁失马:比喻事物的祸与福都是具有性的,即: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叶公好龙: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甚至是惧怕、反感。
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唇亡齿寒:比喻双方休戚相关,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闻鸡起舞: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古典作品名句: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物换星移:比喻时间的变化。
群众的口语和谚语:颠三倒四:形容次序错乱,没有条理。
趁热打铁:比喻要抓紧有利的时机和条件去做。
从整体上可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来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语言中的遗留现象,古代汉语特有的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词义现象、语法现象,都可以在成语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因此,了解这些现象,不仅对于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而且对于加深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都是极有帮助的。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成语中的古汉语知识,并借此熟悉掌握一部分成语。
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分析:语音现象、文字现象、词义现象、语法现象。
1.古音通假古音通假是指古代汉语中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语言现象。
当成语中出现通假字时,毫无疑义应该按本字的意义去理解,而绝不能按通假字字面的意义去理解。
如:博闻强识.:识,通“志”,记住。
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拨乱反.正: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
反,通“返”,回复的意思。
厉.兵秣马:磨好兵器,喂好马。
形容准备战斗。
厉,通“砺”,磨的意思。
再接再厉.:“接”指交战;厉同砺,磨快。
原指公鸡相斗,每次斗前都要把嘴磨利。
比喻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
日薄.西山:薄,通“迫”,接近、迫近的意思。
比喻人到老年或腐朽的事物衰败接近灭亡。
矢.志不移:发誓立志,决不改变。
矢,通“誓”,发誓的意思。
矢.口否认:矢同誓,立誓,指完全不承认。
一倡.三叹:一人歌唱,三人相和。
文言文知识和语法大全

文言文知识和语法大全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 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 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6. 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闻之,欣然规往。
7. 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①未果,寻病终。
②村中闻此人,咸来问讯。
③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8. 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
常见:与、于、以、若、为等。
屠惧,投以骨。
属予作文以记之。
9. 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
例如:而、以、乃、且、因、则等。
表示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转折、顺承、因果、目的、条件、假设、选择。
【让步是假设的一种。
】①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③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0. 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
文言文中常见结构助词和 语气助1 2 1 2 1 2 1 21 23 1 2词、音节助词。
所字结构、为所结构、之的的字用法和取独用法都是结构助词(极其高频)。
成语中蕴含的古汉语知识

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来自民间口语,这类由人民群众口头语言流传下来的成语,一般都没有什么偏僻古字,语意明显,形象鲜明,生动活泼。如“一干二净、颠三倒四、七嘴八舌、半死不活、囫囵吞枣、趁热打铁、指手画脚、土生土长”等等。
二是来自于历代文献的成语,来自于文献的成语又有三种情况:有的来源于古代神话、寓言故事,如“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此外还有“开天辟地、天花乱坠、刻舟求剑、叶公好龙、杞人忧天、守株待兔”等等;有的来源于历史故事,如“闻鸡起舞”出自《晋书·祖逖传》,“唇亡齿寒”出自《左传·僖公五年》,这样的成语还有“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望梅止渴、四面楚歌、暗渡陈仓、指鹿为马”等等;有的来源于古代诗文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如“走马看花”语出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水落石出”语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此外还有“学而不倦、老骥伏枥、枕戈待旦、暗香疏影、未雨绸缪、鞠躬尽瘁、青出于蓝、物换星移”等等。
由于成语千百年来相沿成习,内容、形式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修辞方式,并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它以四字格为主要结构形式,言简意赅,内涵深邃,具有典雅的书面语风格,在现代汉语中大量使用。把握成语中的古汉语特点,并认真加以分析研究,对于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成语具有极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成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以”在成语中作连词,相当于“而、地、着”。如“无以复加、严阵以待、如愿以偿、坐以待旦”。
“而”在成语中作连词,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关系。(1)表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也可不译。如“三十而立、放之四海而皆准、一而再,再而三”。(2)表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于是”。如“望而生畏揭竿而起、周而复始、死而后已”。(3)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可是”。如“不寒而栗、似是而非、言而无信、可望而不可及”。(4)表修饰关系,连接动词和它的修饰语,相当于“着、地”。如“侃侃而谈、满载而归、不欢而散、挺身而出”。
文言文语法知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一、词类活用(一)动词活用1、使动用法(客观事实)(1)动词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项伯杀人,臣活之。
(司马迁《鸿门晏》)(2)形容词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战国策《触龙说太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般瓜洲》)(3)名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司马迁《鸿门晏》)2、意动用法(1)形容词渔人甚异之。
(陶渊明《桃花源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2)名词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稍稍宾客其父。
(王安石《伤仲永》)2、为动用法既泣之三日。
(龚自珍《病梅馆记》)文嬴请三帅。
(左丘明《战国策》)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二)名词的活用1、用作动词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司马迁《鸿门晏》)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司马迁《鸿门晏》)2、用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姚鼐《登泰山记》)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归有光《向脊轩志》)(2)表示工具或依据置人所罾鱼腹中。
(司马迁《陈涉世家》)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愚公移山》)(3)表示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将兄事之。
(司马迁《鸿门晏》)人皆得以隶使之。
(张溥《五人墓碑记》)(4)表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薄松龄《聊斋志异•狼》)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星罗棋布(三)形容词1、用作名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将军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司马迁《陈涉世家》)2、用作动词吾妻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邹记讽齐王纳谏》)火尚足以明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王安石《石钟山记》)尽情享受(四)数词的用法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
成语——学习文言文的钥匙..

成语——学习文言知识的金钥匙
综上所述,古汉语的各个知识点,都不乏 成语用例。成语具有、易于记忆、便于提 取等特点,易于引起简洁精辟、信息量大 学生的兴趣,因而在帮助学生记忆和使用 文言词语意义和语法规则时,作为一种互 相印证、拓展补充的教学辅助手段,具有 无可替代的作用。结合成语学习文言文, 不但有利于文言文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对 成语的理解,一举两得,不亦乐乎?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省略句 被动句 倒装句: 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
二、借助成语来把握文言句式
1.省略句 一驴拉车,不前。鞭之,仍不前;再鞭 之,乃卧地。一学者见状,附驴耳曰:“ 再不好好拉车,让你当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即起,狂奔。
二、借助成语来把握文言句式
省略句
一驴拉车,( )不前。( )鞭之, ( )仍不前;( )再鞭之,( ) 乃卧地。一学者见状,附驴耳曰:“再不好好拉 车,让你当语文老师兼班主任。”( )即起 ,( )狂奔。
(以……为耻;认为……对的,认为……错的)
光宗耀祖 正本清源 (使……光耀;使……正,使……清)
三、借助成语理解词类活用
(3)动词中形容词的活用
量入为出 救死扶伤 道不拾遗 劳民伤财 闭月羞花 众口铄金 既来之则安之
四、借助成语来掌握一词多义
如:道:道不拾遗(道路) 坐而论道(道理、规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方法) 说长道短(说) 又如: 兵:短兵相接斩木为兵(兵器) 兵强马壮(军队) 草木皆兵损兵折将(士兵) 纸上谈兵(兵法)
五、借助成语来学习文言虚词
而:哀而不伤 (连词表转折,却) 不胫而走 (连词表承接,就) 侧目而视 侃侃而谈 (连词,表修饰) 具体而微 (连词,表并列) 引而不发 (连词表转折,却)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文言文是中文的一种古老的文学语言,被广泛用于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
以下是文言文的一些常见知识点:
1. 文言文基本语法:文言文的语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
常见的语法知识点包括:动词的使用、句子成分的排序、词语的虚实用法等。
2. 固定搭配与成语:文言文中有许多常见的固定搭配和成语,如“纸上谈兵”、“时移世易”等。
熟悉这些固定词组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以及写作文言文作品非常重要。
3. 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象征、比喻、夸张、排比等。
4.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阅读文言文的关键是理解句子结构和词语用法。
理解句子成分的关系、词语的意义,以及推测句子的意思都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技巧。
5. 古代文化知识:文言文作品通常反映了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
对于古代政治、礼仪、宗教、文学等方面的了解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言文。
6. 文史常识:文言文作品中常涉及一些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名词,了解相关文史背景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
7. 句读章句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常常采用长
句和倒装句等形式。
句读章句的学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句法。
8. 志怪小说:志怪小说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文学体裁,以叙述一些神秘奇怪的事情为主。
了解志怪小说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中的志怪故事。
以上是文言文的一些常见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阅读和写作文言文作品。
初中文言语法知识点总结

初中文言语法知识点总结
一、字义辨析
1. 同音异义
- 同音异义是指拼音相同但词义不同的词语。
- 例如:贝壳(一种贝类的外壳)和备课(准备教案)。
2. 近义词
- 近义词是指词义相近但用法有差别的词语。
- 例如:寒冷(指天气冷)和冷酷(指人心冷酷)。
二、句法结构
1. 主谓结构
- 主谓结构是指句子中有主语和谓语构成的简单句或主谓宾结构。
- 例如:小明吃饭了。
2. 定语从句
- 定语从句是指用来修饰名词的从句。
- 例如:我喜欢的那本书是《红楼梦》。
三、成语和俗语
1. 成语
- 成语是指由四个及以上字组成的固定搭配词语。
- 例如:井井有条(形容整齐有序)。
2. 俗语
- 俗语是指流传在民间的语或谚语。
- 例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四、修辞手法
1. 比喻
- 比喻是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来表达某种含义。
- 例如:他的笑容如阳光般灿烂。
2. 借代
- 借代是用一个词来代指另一个相关的词语。
- 例如:他含泪说出了心里的话(心里的话代指真实的想法)。
以上是初中文言语法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6.11.12从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透视文言词类活用特点规律课件

④ 二三其德 二三:
不专一:不忠诚
数词用作形容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 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 一的意思。
①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一:专一
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一:全、满
②
③
④
数词用作副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 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左一右狼欲洞刃·其相·中·如·
1 2
名+宾语 名+补语
3 4
﹑ ﹑
非 二能 月·水草也已·芽
3 4
能愿动词+名词 副词+名词
5 6
﹑ ﹑
置 去人 今所之罾墓·鱼而腹葬中 焉
5 所+名词 6 “而”前后的名词
距离现在·修墓安葬他们
7、 北面而事·之。 7 名+之
8、无乃尔是过与? 8 名+助词
识别
D、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有 比喻之意。 如:抱头鼠窜、川流不息、狼吞虎咽 、鬼哭狼嚎、土崩瓦解、蜂拥而来、 蜗行牛步、焕然冰释、星罗棋布、狼 奔豕突、鼠窃狗偷、雷厉风行、鱼贯 而行、鳞次栉比、冰消瓦解、瓜剖豆 分、蚕食鲸吞、风驰电掣等。
二、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救死扶伤、量入为出、无依无靠、报 降纳叛、道不拾遗等。
三、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 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 ,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
例如:劳民伤财(使……劳,使……伤)、沉鱼 落雁(使……沉,使……落)、闭月羞花(使 ……闭,形容词“羞”也具有使动功能)、息事 宁人(使……息,“宁”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众口铄金(使……熔化)、降龙伏虎、惊天动 地等。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必看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必看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
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点的学习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文言文句型知识点(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一、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1)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2)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毛遂自荐》)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王:使……为王。
(3)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急:使……急。
二、意动用法所谓意动动词,就是含有认定意义的动词,它对宾语含有“以为什么”或“以为怎样”的意思,或者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什么或看成怎样。
古汉语表示意动的动词有“以……为……”、“以为”、“为”等。
如:例1:市人皆以赢为小人。
(都市里的人都认为我侯赢是个小人。
)《信陵君窃符求赵》例2:皆以美于徐公。
(全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但是,在古汉语里可以有另外一种表示方法,它可以不用意动动词,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意动动词,并简化结构,我们称之为意动用法。
(1)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名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名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例1:孟尝君客我。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
)《冯谖客孟尝君》例2:侣鱼虾而友麋鹿。
(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
)《前赤壁赋》(2)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就是把形容词放在宾语前面,把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看成怎样。
形容词用作意动动词后所构成的动宾式,所表示的内容和古汉语的“以……为……”一样。
如:例1:成然之。
(成名认为他的妻子的话很对。
)《促织》例2:又安敢毒耶?(我又怎么敢认为这个差役痛苦呢?)《捕蛇者说》例3:吾妻之美我者。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语法

巧借成语学习文言语法本文主要谈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语法。
关于熟练运用成语学习文言文,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很多不理解的问题,比如如何熟练地用文言文说。
今天小樱就来说说巧用成语学习文言文。
1、名词作状语“狼奔豕突”中“狼”意为像狼一样,“豕”意为像猪一样,都用来修饰“奔”和“突”分别做他们的状语。
“狼奔豕突”的意思就是:如狼那样奔跑,像猪那样乱闯,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闯。
“江河日下”中的“日”则作“一天一天地”、“每日”解。
类似这样名词作状语的成语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蜂拥而至”、“川流不息”、“蚕食鲸吞”、“南征北战”、“成败论人”、“不可理喻”、“草行露宿”等等。
2、名词作动词“春华秋实”中的“华”和“实”分别作“开花”和“结果实”解。
“南辕北辙”中的“辕”和“辙”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是说: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
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类似这样名词作动词的成语还有:“衣锦还乡”、“百年树人”、“一目十行”、“报仇雪恨”、“沐猴而冠”、“莫名其妙”。
3、使动用法“完璧归赵”中的“完”是“使……完整”的意思。
“生死肉骨”可译为“使死人复活,使白骨长肉”。
“兵不血刃”是“使兵器沾血”的意思。
“积羽沉舟”说的是: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
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类似这样使动用法的成语还有:“祸国殃民”、“沉鱼落燕”、“来之不易”、“敬而远之”、“既来之,则安之”、“平易近人”、“息事宁人”、“去伪存真”、“大快人心”、“赏心悦目”、“丰衣足食”、“富国强兵”、“精兵简政”等。
4、意动用法“不耻下问”讲的是“不向学问比自己差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厚今薄古”译为“以今为厚、以古为薄”。
类似这样意动用法的成语还有:“鱼肉百姓”、“不远万里”、“幕天席地”、“是古非今”。
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文言知识

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文言知识同学们都喜欢积累成语,并且有意识地将成语运用到日常的口语交流中,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确实既简洁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又使自己的语言增加了文采,可是我们经常发现,同学们将成语或者褒贬用错,或者X围用错,甚至望文生义,结果闹出了一些笑话。
究其根源,还是同学们没有掌握成语的正确意义。
可是,需要记忆的成语有千条之多,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拟为同学们点拨一点学习思路,提供一些知识信息。
这就是将常见容易误用成语同文言知识串联起来。
其实,学习在于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语文各知识点之间都有其勾通之处,如果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将几个知识点勾连起来,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迎刃而解之效。
一、成语中的文言实词教学大纲要求同学们学习文言文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这些实词好多都能在常见容易误用的成语中找到,这个实词意义弄清了,整个成语的意义也就清楚了。
安:安(安闲)步当车安(安心)土重迁当:安步当(当作)车大而无当(适合)当(当前)务之急首当(承受)其冲螳臂当(dāng)(阻挡)车负:不负(辜负)众望归:宾至如归(回家)久假不归(归还)假:久假(借用)不归间:间(jiān)(空间)不容发(fà)及:爱屋及(到)乌城门失火,殃及(到)池鱼过犹不及(比得上)即:不即(接近)不离迁:见异思迁(改变)安土重迁(迁移)是:各行其是(正确)马首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瞻速:不速(邀请)之客谢:敬谢(推辞)不敏易:不易(更改)之论行:各行(执行)其是致:格物致(得到)知知:格(推究)物致(求得)知(知识)二、成语中的文言虚词教学大纲要求同学们学习文言文要掌握18个文言虚词,这些虚词绝大多数也能从常见容易误用的成语中找到,这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弄清楚了,成语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了。
而:哀而不伤(连词,表转折,却)不胫而走(连词,表承接,就)侧目而视(连词,表修饰)侃侃而谈(连词,表修饰)具体而微(连词,表并列)引而不发(连词,表转折,却)何:百身何赎(疑问代词,怎么)乎:瞠乎其后(介词,相当于“于”,在)不亦乐乎(疑问语气词,吗)其:独善其身(代词,他的)三缄(jiān)其口(代词,他的)若:洞若观火(动词,像)所:无所不为(代词,……的事)无所不用其极(代词,……的事)无所不至(代词,……的地方)为:不以为然(以为,动词,认为)不足为训(动词,作为)人满为患(动词,是)为虎作伥(介词,替)以:不以为意(介词,把)道路以目(介词,用)相濡以沫(介词,用)以邻为壑(介词,把)因:陈陈相因(动词,沿袭)因人成事(介词,凭,靠)因噎废食(连词,因为)于:毕其功于一役(介词,在)人浮于事(介词,在)望其项背(代词,他)与:休戚与共(动词,给予)虚与委蛇(wēi yí)(连词,和)者:始作俑者(代词,……的人)之:安之若素(代词,代人或事)不刊之论(助词,的)城下之盟(助词,的)甘之如饴(yí)(代词,它)趋之若鹜(代词,它)三、成语中的词类活用文言文中存在的几种词类活用现象同样存在于成语中,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同常见容易误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勾连起来,在学习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词目 不稂不莠 释义 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本指禾苗中中无野草。后比喻人不成才,没出息。 出处 《诗经·小雅·大田》:“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29、词目 不劣方头 释义 劣:不好;方头:俗指不通时宜为方头。不以不通时宜为不好。形容人性格 倔强、顽固。 出处 元·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第四折:“俺这里有个裴炎,好生方头不 劣。” 30、词目 不落窠臼 释义 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出处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四:“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31、词目 波澜老成 释义 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 语句老练。 出处 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诗:“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32、词目 筚路蓝缕 释义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业的艰苦。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33、词目 表里山河 释义 表里:即内外。外有大河,内有高山。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 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11、词目 不臣之心 释义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 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12、词目 不寒而栗 释义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 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13、词目 不欢而散 释义 很不愉快地分手。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公子大惭,不欢而 散。” 14、词目 博而不精 释义 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出处 《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 既博,吾何加焉。” 15、词目 笔耕砚田 释义 比喻从事脑力劳动,以读写为业。 16、词目 避而不谈 释义 躲避开而不肯说。指有意回避事实。
语文知识树
判断并分析下列成语中包含的 文言语法现象
1、词目 抱残守缺 释义 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出处 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 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2、词目 背道而驰 释义 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 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出处 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 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3、词目 蔽聪塞明 释义 蔽:遮;聪:听觉灵敏;明:香得清楚。掩住耳朵,挡住眼睛。 比喻对客观事物不闻不问。 4、词目 兵不血刃 释义 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 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出处 《荀子·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 远迩来服。”
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 出处 《周易·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18、词目 博而寡要 释义 学识丰富,但不得要领。 出处 《史记·太史公自序》:“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19、词目 拜恩私室 释义 指感谢有权势的人的推荐提拔。 出处 《北史·王晞传》:“受恩天朝,拜恩私室,自古以为干纪。” 示例 你说得不错,于今“受职公堂,~”者,比比皆是。(高阳《胭脂井》) 20、词目 不胫而走 释义 胫:小腿;走:跑。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 播开去。 出处 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 之有足乎?” 21、词目 苞苴竿牍(bāo jū gān dú ) 释义 苞苴:蒲包,指赠送的礼物,引申为贿赂;竿牍:竹简为书,指书信, 这里特指请托信。指携着礼物带着书信,去探访人。指行贿请托。 出处 《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 22、词目 冰肌雪肠 释义 比喻身心洁白,没有污点。
23、词目 冰肌玉骨 释义 冰:晶莹。肌骨如同冰玉一般。形容女子肌肤莹洁光滑。 出处 宋·苏轼《洞仙歌》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24、词目 波谲云诡 释义 谲:诡:怪异,变化。好象云彩和水波那样,形态不可捉摸。 原形容房屋构造就象云彩、波浪一样千姿百态。后多形容事物变幻 莫测。 出处 汉·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摧摧而成观。” 25、词目 百废待举 释义 许多被搁置的事情等着要兴办。 26、词目 不甘雌伏 释义 甘:甘心,情愿;雌伏:雌鸟伏在那儿不动,比喻隐藏,不进 取。比喻不甘心处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27、词目 不郎不秀 释义 原指不高不下。后比喻不成材。 出处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沈尤之秀》:“元时称人以郎、官、 秀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
6、词目 不茶不饭 释义 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 出处 《群音类选·〈玉簪记·秋江送别〉》:“霎时间云雨暗巫山, 闷无言,不茶不饭,满口儿何处诉愁烦。” 7、词目 不耻下问 释义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处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8、词目 不齿于人 释义 指被人看不起。 出处 《续资治通鉴·宋纪·徽宗政和元年》:“燕人马植,本辽大 族,仕至光禄卿,行污而内乱,不齿于人。” 9、词目 背道而驰 释义 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 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出处 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 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10、词目 不得而知 释义 没有办法知道。 出处 唐·韩愈《争臣论》:“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