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实词“乃”的用法
高考必备文言实词
![高考必备文言实词](https://img.taocdn.com/s3/m/11cbd55c700abb68a882fb6f.png)
高考必备文言实词(120个)1.爱: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3.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6.鄙: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
”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7.兵: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
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8.病: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
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9.察: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10.朝: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
齐王纳其谏。
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
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景仰。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用法40例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用法40例](https://img.taocdn.com/s3/m/7076ce0b4431b90d6c85c782.png)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用法40例【文言实词】第一组1.【少】①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庄暴见孟子》)(数量少,不多)②太后颜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稍微,略微)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缺少,不够)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很短的时间)⑤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回乡偶书》)(年轻,年幼)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小的、小)2.【间】①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名词,间隙,空隙)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名词,中间,其间)③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名词,一定的空间,区域)④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名词,一定的时间内,期间)⑤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动词,间隔、间断)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动词,夹杂)⑦屈平正道直行……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动词,离间)⑧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动词,参与)⑨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副词,从小路,走小路)⑩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副词,秘密地,悄悄地) 3.【将】①天将.以酬长厚者(《促织》)(副词,将要)②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黄州快哉亭记》)(副词,将来)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将军、将领)④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动词,率领、带兵)⑤将.进酒,杯莫停(《将进酒》)(动词,请)4.【故】①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原因,缘故)②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名词,老交情)③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动词,衰老)④温故.而知新(《论语》)(形容词,旧的,原来的)⑤故.久立与其客语(《信陵君窃符救赵》)(副词,故意,特意)⑥此物故.非西产(《促织》)(副词,原来,本来)⑦累官故.不失州郡(《赤壁之战》)(副词,仍然)⑧故.治国无法则乱(《察今》)(连词,所以,因此)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复合词,旧事,先例)【抢分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精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一)——理解并译准实、虚词资料
![精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一)——理解并译准实、虚词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49d20d25ef7ba0d4a733b49.png)
[专题解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考查文言文中 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主要包括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考查“以、因、 而”等18个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意义和用法的 能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是故以燕能王通欲其结意于.于君.天下乎
B.拱朝手济而而..问夕曰设版焉C.源自缓三其人刑行政则.则必.有人我不师惧死
D.寡此人亡闻秦仲之.父续耳之.言此三者
[解析] A项,介词,在/介词,和、同。B项,连词,表 修饰/连词,表转折。C项,连词,表顺承,那么,就。D 项,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 构助词“的”。 [答案] C
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 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 诸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题 号
2011年广东卷
2010年广东 卷
2009年广东卷
文言实词“苦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奇
考
5
”“纵”“官 ”“抵”(选择
语”“委 ”“识”“
”“起”“诛 ”“弛”(选择
点
题)
恙”(选择题) 题)
统
文言虚词“其 文言虚词“
计
6
”“以”“之 ”“且”(选择
之”“为 ”“所”“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5e4b5f825c52cc58ad6be2f.png)
考标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的意义与用法专题复习资料考标文言虚词一(一)、连词“而”的用法1、表转折,“却、反而、竟然”之义,或不译。
前后在意义上有明显反差和转折的:而听细说、小学而大遗、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因人之力而敝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2、表并列,前后词语或短语在结构上通常相似或相同,在句中处于同等地位而并列说明的,或表示两个动作、两件事同时发生的。
可译为“而且、且”等,或不译:侣鱼虾而友糜鹿、蟹六跪而二螯、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吾从(之)而师之、而又有剪发杜门、且夫吾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3、表结果、因果,“而”前的人事物直接导致“而”后的事情,“而”后的事情由“而”前的人事物引起的。
可译为“所以”“因而”“于是”“才”等,或直接用“而”: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今急而求子、夜则以病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其疾病而死、赂秦而力亏、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4、表承接(即顺承),表示继前面动作之后紧接着另一个动作,往往译为“然后”等:毕礼而归之、觉而起、起而归、归而求救国之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表目的,表示“而”前的行为是为了“而”后的事情,有明显的目的性、方向性或计划性。
通常可译为“来”:择师而教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6、表假设,一般用于主谓之间,通常译为“如果、假设、即使、就算”等。
“而”后的事情未发生,处于某种预想状态的,较少: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7、表递进,表示意义上进一步的发展或提高,较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表修饰,有时可直接译为“地”“着”;或在形式上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动词),在中心语前表某种方式、条件等;或“而”前的东西处于附属地位,表补充说明,一主一次的: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不如因(之)而厚遇之、群臣相视而嘻、缇骑按剑而前、缒而出、戮力而攻秦、立而饮之、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扣舷而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客喜而笑、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顺流而东也、自远而至;攀援而登、箕踞而遨一(二)、代词“而”的用法通“尔”,作第二人称代词,“你(们)”的意思: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1二、何1、疑问代词,什么,引导一个宾语前置句,“何”做前置宾语:何为其然也、而又何羡乎、客何为者、大王来何操、何以至此、而幸生也何为、何以知之、君何以知燕王、何辞为、何以伐为、童子何知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不引导一个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何也、君亲其谓予何、赐也何敢望回、夫子何哂由也3、副词,多么、何必等。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课:文言文阅读(二)--断句、实词、虚词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12课:文言文阅读(二)--断句、实词、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3eb690dd192e45361166f594.png)
专题二 断句、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要求
一、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 与、则、者、之) 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分析综合
1、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1.根据上下文猜测
平伐其功—— 非吾莫能为也 (某县)瘠而冲—— 地当冲要
2.借助字形推测词义
觐粜籴
3.借助读音推测词义
颁白者 中矢落马,滨死
语境猜测法
4.借助成语解释词义
听淮北取粜—— 听之任之 因遗策—— 因循守旧 治平至百余年—— 长治久安
语境猜测法
总结方法规律
从造字法推断非常词词义 由已掌握的知识联想判断 借助成语俗语中意义推断 组成现代双音节词来选择 分析词语短语结构来确定 语法分析而推断词性词义 结合语言环境来揣摩词义
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
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
朝绅/
方法指津
一、第一步:通文意,分层次,易到难
用“/”给下面文言语段断句
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帝要 为她物色一个丈夫
①寻名词、代词断句 ②寻对话词断句 ③寻虚词断句 ④寻句式断句 ⑤寻对称和修辞断句
提示: 断句选择题的快捷解题技法——先缩后排法 1、先缩小范围 选择题的4个选项并不是断句全不一致,这4个选项中也有很多断开的位置是一样的。因此,找出选项之间的区 别点,进行比较,根据语感先缩小范围。 2、再重点排除 依据前面讲到的5大断句着眼点,寻找标志词,结合语境就可以确定最终答案。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1c82c892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e1.png)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知识点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浅易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原则。
指文言材料不出现艰涩、古奥的字词,不选择冷僻的题材。
考生利用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基本能读懂文段。
据高考实情,我们将《考试大纲》规定的上述7个考点编列为9个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即《考试大纲》具体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意义”,即特定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唯一含义;“用法”,主要指其词性及所表示的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不同的用法”,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文中选取与试题具体指向吻合的信息,排除似是而非和错误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涉及阅读材料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如人物的言行举止、功德事迹,事件的发展过程,文章的论点论据等;“归纳”,就是对具体的、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分门别类。
“中心意思”,可以指整体的思想内容,更多是指局部的思想内容;“概括”,就是把能体现中心意思的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排除,而将其共同性提取出来。
高考文言文阅读常用实词虚词含义用法汇总
![高考文言文阅读常用实词虚词含义用法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647783b48d7c1c708a14584.png)
高考文言文阅读常用实词虚词含义用法汇总常用实词爱“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安“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安身立命被“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扇枕温被倍“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本“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难移;变本加厉;英雄本色;无本之木鄙“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卑鄙龌龊;贵远鄙近兵“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
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强马壮;兵出无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临城下;兵戎相见;哀兵必胜;按兵不动;厉兵秣马病“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蚌病成珠;贫病交攻;无病呻吟;同病相怜;愁潘病沈察“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一3.“乃”“其”的用法含解析
![高中语文破题致胜微方法文言文虚词系列一3.“乃”“其”的用法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c8cbbd89eb172dec63b759.png)
“乃”“其”的用法【题文】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同一篇文言文中会出现许多同字却不同用法和意义的虚词。
明辨了虚词的用法含义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大意。
“乃”“其”是文言文中经常会用到的虚词,那么“乃”“其”的用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需要我们注意和提高警惕的地方呢?一、“乃”字的用法(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例: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齐桓晋文之事》(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做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三)复音虚词1.无乃。
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乃尔。
译为“这样”。
例: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二、“其”字的用法(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鸿门宴》②其制稍异于前。
(《项脊轩志》)译文:它的格局形式跟过去稍有不同。
2.第三人称代词。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们)”“它(们)”。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译文: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叫它为华山洞。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https://img.taocdn.com/s3/m/bb064ea7f46527d3250ce0b8.png)
名词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 ②士兵、军队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战争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 • 计篇》) 故兵无常势。(《孙子 • 虚实》) ④战略战术,用兵策略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谋攻》)
2021/1/25
成语助记
2021/1/25
造字本义:用心疼惜呵护, 并喃喃倾诉柔情。
2021/1/25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②喜爱,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2021/1/25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安稳 谢庄遂安。(《冯婉贞》)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 臾》)
2021/1/25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 战》)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2021/1/25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2021/1/25
成语助记
高考文言文课外常用实词用法示例.
![高考文言文课外常用实词用法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bcd14df04a1b0717fd5dd46.png)
①言辞,文辞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22 辞 ②辞别,告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
③辞退,遣去
臣等不肖,请辞去
④推辞,不接受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第 2 页,共 17 页
⑤口供,讼词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Hale Waihona Puke ⑥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⑦告诉,解说
使人辞于狐突
①临时驻扎和住宿
秦伯素服郊次
23 次 ②次序,按顺序排列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高考文言文课外常用实词用法示例
序号 例词
词义
例句
①安定,安逸,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安心,安适
郊境之内,民不安业
1 安 ③使…安
有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④哪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
⑤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⑥安慰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2 案 ①几案,长形桌子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②通“按”,巡视,察看 召有司案图
①通“避”,避开,躲避 舜知不可辟,乃及天子之位
11 辟 ②通“嬖”,宠爱,宠幸 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
bì ③通“璧”,玉璧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
④通“壁”,墙壁
蟋蟀居辟
①军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12 兵 ②兵器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③兵士
散兵游勇
④军事,战争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①占卜
献公卜伐骊戎,史苏占之
②全部、详细地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61 具 ③器具、器械
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④准备、备办
居则具一日之积
⑤拟写
臣具以表闻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df2bda581b6bd97e19ea0c.png)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及翻译(高三复习) 教案教学设计江苏省灌南县第二中学邱玉兰考纲要求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解读考纲:07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高中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的程度。
①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乃、其、所、为、焉、以、因、于、则、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和文句翻译来考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高考例题。
2005年[重庆卷] 阅读下文。
完成第l—5题。
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
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
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日:“此金,乡里所以资应诏者也,不可以为他利。
”且行,闻乡人病,念日:“吾归,则彼死矣!”遂留不去。
病者愈,辍己马载之,徒步而归。
孙沔征侬徭,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巴俗尚鬼而废医,唯巫言是用,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
可为约束,立制度,违者有罪,几变其习。
再调华原主簿。
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岁责其租。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郡吏赵至诚贪狡凶横,持守以下短长,前后莫能去。
可暴其罪,荷枷置狱,言于大府诛之,闻者快服。
签书仪州判官。
西夏寇边,使者使可按视,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亟分其骑为三四,令之日:“建尔旗帜,旋山徐行。
”夏人循环间见,疑以为诱骑不敢击。
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说渭源羌酋输地八千顷,因城熟羊③以抚之。
琦上其功。
可轻财乐义,急人之急,忧人之忧。
与田颜为友。
颜病重,千里求医,未归而颜死,目不瞑。
人曰:“其待侯君乎?”且殓而可至,拊之乃瞑。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4168829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0.png)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训练方法之一,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0高考文言文翻译难点重点实词总结(二)
![2020高考文言文翻译难点重点实词总结(二)](https://img.taocdn.com/s3/m/97adffde312b3169a451a4f8.png)
2020高考文言文翻译难点重点实词总结(二)26.【币】①泛指礼物,包括帛、玉、皮、马等。
例1、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例2、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
(2008江西卷,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进献的财物(纳贡)很沉重。
郑国人把这事看作忧患。
)练习: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到了匈奴以后,备办礼物赠送给单于。
重点词“币”、“遗”。
)27.【敝】①坏,破旧。
侯生摄敝衣冠。
②疲惫,困乏。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衰败。
吴日敝于兵。
(吴国因兵事而日益衰败。
)④损失,损害,受损。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
(2007全国Ⅱ卷,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安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安重荣同时受损,想趁机窥伺中原。
)⑤困苦。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2008安徽卷,(我作为)刺史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或得罪宰相),也是心甘情愿的。
)28.【弊】①坏,破旧。
例1、乘弊车,驾驽马。
例2、数十年间,甲兵顿弊。
②疲惫,困乏。
率罢弊之卒。
③通“蔽”。
其余略。
29.【蔽】①遍布,布满。
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2007广东卷,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30.【辟】①bì,征召。
连辟公府不就。
②pì,开,打开。
语毕而宫门辟。
31.【畀】bì,给与。
例1、分曹魏之田以畀宋人。
例2、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2007宁夏海南卷,逃亡不能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他们钱财。
)32.【壁】①陡直。
岸土赤而壁立。
②军营的围墙。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项羽本纪》)③军营,营垒。
例1、亚夫传言开壁门。
(《史记·周亚夫军细柳》)例2、(吴)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2008江苏卷,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兵败而退回营垒。
课件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用法归纳_课件
![课件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用法归纳_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4e5833a1c7aa00b42acb28.png)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3.“比” 。
吾恂恂而起。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表让步,“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代词,表第三人称,可译为“他的”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五、“其”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的”,“它的”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
2、活用为第一人称。“我的”或“我(自己)”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4.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连词,表修饰,不译 5.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二、“何”
(一)疑问代词 1、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一定”等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鸿门宴》) 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
(1-6)
语气助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或“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对象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赤壁赋 表示范围的限定,相当于“仅仅”“只”
考点14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
![考点14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新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21c05e0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55.png)
(4)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 可稍削之。
译: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 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5)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 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译: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不能说什么, 贾生都一一对答,每个人都感到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
考点14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
文言文阅读
一、考点解读 文言文语句翻译是文言文阅读题中的难点和重点, 主要是考查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考查 学生对古代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 式、古今异义等基本文言知识的理解,以及准确地将 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考纲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 (3)若理、解所与、现为代、汉焉语、不也同、的以句、式因和、用于法、与、则、 • 者不、同之的”句等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互文等,翻译含有这些 修辞手法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手法的 特点进行意译。解答此类试题,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文修辞知识,
二、知识储备——(四)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留心文言文修辞现象;二要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 关系,确定使用的修辞手法,恰当翻译。 2.掌握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达”
译: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 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
(9)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 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4分)
译: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 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
1 高考命题点一 文言翻译——实词、虚词、句式三要素,关注语境巧翻译
![1 高考命题点一 文言翻译——实词、虚词、句式三要素,关注语境巧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48eb4cacc22bcd126ff0cac.png)
高考命题点一文言翻译——实词、虚词、句式三要素,关注语境巧翻译【知识导图】“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是理解的物化,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的把握及对文言特定句式的识别与理解,而这三块正好对应考纲规定的三个考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列出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虽然高考命题时把它放在了最后一题,但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学习中是对综合知识的整合。
对于学生来说,学会文言文翻译是解答其他文言文阅读题目的基础,突破了这一点,其他题型也就迎刃而解,故把本考点放在了其他考点之前来复习。
课时一明确命题特点和评分标准,三大得分点有的放矢保基分【命题特点和评分标准】命题人选择文言语段是独具慧眼的,总选择那些带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言语段,让考生翻译,这些语法现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文言语段中需要翻译的句子,总是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主要为重要实词、重要虚词、特殊句式,并将这些设为考试阅卷的得分点。
得分点设置:①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②古今异义;③一词多义:实词、虚词;④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意动、名词意动、名作状];⑤语气揣摩(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复句关系)。
下面我们将结合高考常见的三大得分点——关键实词、关键虚词、特殊句式,帮助考生强化“得分点”意识,判断出“得分点”并将其落实到位,进而得到基本分。
得分点一“五法”巧解文言实词方法一代入推断法对于翻译题,我们遇到多义词或者活用的词语,往往先入为主,用这个词的常规意思去理解,这个时候更需要把其常规意思代入句中,查验是否恰当。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用法巧记(推导和成语助记)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用法巧记(推导和成语助记)](https://img.taocdn.com/s3/m/e0fdb7d580eb6294dd886cf3.png)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用法巧记推导助记和成语助记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
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
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
(推导提示★成语助记■)一、爱★“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二、安★“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三、被★“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扇枕温被四、倍★“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五、本★“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舍本逐末本性难移变本加厉英雄本色无本之木六、鄙★“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卑鄙龌龊贵远鄙近七、兵★“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
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
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强马壮兵出无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临城下兵戎相见哀兵必胜按兵不动厉兵秣马八、病★“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与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与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及其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2b5556dc9ec3d5bbfd0a746e.png)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