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专业培养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年制卓越中医人才培养方案
(2013修订)
七年制中医专业是高层次的高等中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的重要形式,是获得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有效途径。学校自1996年开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以来,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先后在1999年、2004年、2009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为了适应医疗改革和中医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总结中医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特制订2013版七年制卓越中医人才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坚持“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指导原则,在院校培养的基础上,与师承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职业以及传统文化素质;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现代医学知识,具有坚实的中医传承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正确的中医思维方法、较高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高素质、强能力、卓越型中医人才。
二、培养要求
采用“先中后西、全程临床、科研前移、对接规培”的教学模式。推行“三个结合”,突出“四个加强”,即注重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理论与临床的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结合;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加强中医思维训练,加强中医临床能力培养,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最终实现临床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
(一)素质要求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心理健康。
2.热爱中医事业,将中医事业的发展和维护人类的健康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尊重患者及家属,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的意识与能力。
4.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能够用法律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
6.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身体健康。
7.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知识要求
1.具有较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古汉语水平。
2.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方药理论的基本知识。
3.掌握《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学的经典理论与知识。
4.掌握中医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知识。
5.掌握必要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及诊疗技能。
6.熟悉中医“治未病”等预防医学知识及中医康复知识;熟悉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知识。
7.熟悉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8.熟悉预防医学,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及防治原则。
9.熟练运用循证医学等科研方法,掌握循证医学的研究思路。
10.熟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的有关知识,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三)技能要求
1.具有较强的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全面、系统、正确地进行病史采集、病情诊察和书写病历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及对急症进行初步诊断、急救处理的能力;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及整理古籍的能力。
3.具有运用诊断学基础知识进行体格检查的能力;具有合理选择临床技术和方法、手段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能力。
4.具有坚实的中医传承能力和较强的创新发展能力。
5.具有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养生康复保健等方面知识宣传教育的能力。
6.具备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利用图书文献资料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够运用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有关专业的外文书刊。
7.具有较强的中医药临床科研和教学能力,并在某一方向具备较强的发展潜能。
三、培养方案
(一)主干学科
中医学
(二)主要课程
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治法与方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针灸学、医学机能学、医学形态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
(三)课程设置
1.设置要求
在课程体系中体现“通人文,重传承,强经典,多临床”的培养思路,并将“先中后西,全程临床,科研前移,对接规培”的培养模式贯穿其中,最终实现传承能力、思辨能力、临床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课程设置突出两个特色:
(1)先中后西。通过入学教育、课程设置等方式让学生首先建立中医思维,即3.1“先中后西”:在第一学年除公共课外,只开设中医基础类课程,进入第二学年后逐渐开设其他中医类课程及西医课程;西医基础课程进行部分整合,在第二学年开设医学形态(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机能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2)全程讲座。通过拓展课程内容,强化中医思辨能力培养,在第1学期至第4学期根据课程进度,安排相应的中医基础讲座,巩固中医基础知识,为进入中医临床课程学习奠定更扎实的理论基础;第5至第8学期安排中医经典与临床讲座;第9至14学期开设临床实践专题讲座,包括医学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进展等。
2.课程内容
包含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部分。分为人文素养与素质拓展课程群、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课程群、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思维培养课程群、中医临床与四诊技能课程群、中医经典与临床回顾课程群、西医基础课程群、西医临床课程群七大模块,与临床实践环节共计300学分。(详见教学进程表)
(四)实践教学环节
卓越型人才的最终体现是在临床能力。在本培养方案中,通过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具体包括:
1.实验(实训)课程
(1)中医四诊技能训练
(2)诊断学实验
(3)医患沟通技能训练
2.临床实训形式
第6学期开始后的临床课程以“半天课堂教学,半天临床实训”的模式,同时将第6、8学期设置为长学期(22周)。采取课程见习、实验实训、临床课程床旁教学相结合等,训练和强化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中医临床操作能力等,每门临床课程必须完成临床技能培养阶段性计划表,达到理论考试、临床技能目标考核双合格,才能获得该门课程学分,具体包括:
(1)中医内科临床能力训练
(2)中医妇科临床实训
(3)中医儿科临床实训
(4)中医外科临床实训
(5)中医骨伤科科临床实训
(6)中医耳鼻喉咽科临床实训
(7)中医眼科科临床实训
(8)急症科临床实训
(9)针灸推拿科临床实训
(10)内科临床实训
(11)外科临床实训
3.见习(必修环节)
(1)课间见习
从第五学期开始,在各门临床专业课授课期间,在附属医院各相关科室实施,根据课程涉及的不同学科专业将学生分配到各个病房参加住院总医师(包括研究生)的夜间查房,定期轮转,交换病室。通过见习,使学生获取临床感性认识,达到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同时,也是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医师素质的培养。不计学分。
(2)农村、社区医疗见习(一)
安排在第1学年暑期进行,至少2周。结合第一学年理论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现状。计1学分。(详见暑期见习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