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及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6fd3fa76c66137ef061994.png)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为继续深入贯彻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医院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生在感染治疗过程中,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对感染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二、检验科细菌室根据临床需要对感染患者的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查、药敏试验,出具报告并负责对药敏试验结果数据的保管和统计。
三、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数据进行汇总,会同药剂科每季度进行一次细菌药物敏感、耐药情况的综合分析,将统计分析结果向主管业务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报告,并向各临床科室、药剂科反馈。
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根据细菌耐药情况责成药剂科对相关抗菌药品使用数量进行重点监控,感染管理科协同药剂科及有关专家定期检查重点监控的抗菌药品使用管理,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检查结果与科室和个人奖金挂钩。
重点监控的药品若使用数量爆涨或存在明显使用不合理现象,则上报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决定对医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进行调整,以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五、医院感染管理科针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预警方式及处理措施,向全院医务人员警示,以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1.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
2.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慎重经验用药。
3.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提示临床医务人员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一)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一)](https://img.taocdn.com/s3/m/0d70ccf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e.png)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一)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医疗卫生难题,尤其是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细菌不断产生耐药性。
作为管理者,建立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一、建立细菌耐药监测机制细菌耐药监测旨在及时获取并汇总全国各地的耐药菌梯度信息、菌株变异规律及其各项相关研究成果等,以建立全球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库,为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和预防细菌耐药传播提供科学依据。
1. 制定标准化的耐药监测方案和流程从统一标准、数据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入手,制定针对性强、服从性好的标准操作流程,将所有相关人员培训到位,严格按照流程操作。
2. 建立信息汇总平台建立信息汇总平台,收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供的数据,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规范、加工、统计,并发放各级别、各部门需要的汇总数据和报告。
二、实施细菌耐药预警管理机制除了建立细菌耐药监测机制以外,还需针对性提高全球人民对细菌耐药预防、控制、监测和预警的等级,同时,加强细菌耐药的基础研究,探讨药物开发、药物创新等方案。
1. 发布预警信息对于有关细菌耐药的研究热点及重要突破,采取全面、及时预警机制,发布科学公报,引导社会舆论和政策导向。
2. 加强技术研究加强细菌耐药相关基础研究,开发新型抗菌剂和药物,探讨新的治疗策略,为应对细菌耐药提供前沿技术和重要咨询。
3. 加强应急管理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对耐药菌所引发的卫生事件进行救治和管理,并且及时调整监测预警机制,防止耐药性扩散。
细菌耐药是全球卫生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只有加强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的应对策略,我们才能在医疗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下延迟细菌产生新型耐药性以及细菌耐药导致的健康问题的发展。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e6fba19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1f.png)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L根据《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
为提高标本送检率,住院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尽量留取标本,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减少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2.定期分析、报告细菌耐药情况。
微生物实验室不断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对送检标本及时检测,发现多重耐药菌或特殊感染菌及时通知感染管理科和相关的临床科室。
感染管理科结合微生物室检测结果,每季度对我院送检标本细菌检出情况及细菌耐药情况统计分析,对监测结果进行信息反馈。
3.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
药剂科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统计我院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每季度列出DDD频数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
4.建立预期机制。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委员会根据全国和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结合我院每季度耐药监测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医务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5.各科室主任了解医院前十位目标细菌及本科室前五位目标细菌名称及耐药
率,根据细菌耐药性情况分析和耐药预警报告,指导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
细菌耐药监测与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与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b9ea69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57.png)
细菌耐药监测与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加强细菌耐药情况的监测与管理,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及公共卫生,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卫生行业规章以及医院卫生管理制度,适用于本医院全部相关科室和人员。
第二条定义和术语解释1.细菌耐药:指细菌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产生耐药性,即抗药性。
2.细菌耐药监测:指对医院内外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定期、有计划的监测和评估。
3.细菌感染掌控委员会:由医院相关科室人员构成的具有细菌感染掌控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委员会。
4.超级细菌:指对目前已知药物无效的耐药菌株,具有猛烈的传染性和致病性。
第二章细菌耐药监测第三条细菌耐药监测的范围本医院对病房、手术室、ICU等病区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并对疑似耐药菌株进行进一步筛查。
第四条细菌耐药监测的指标1.敏感性测试: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敏感性测试,包含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2.耐药菌株率:监测不同病区和科室的耐药菌株率,统计不同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抗药性。
3.超级细菌检测:对疑似超级细菌进行进一步检测,确保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避开扩散传播。
第五条细菌耐药监测的周期1.每季度:对各病区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
2.每月:对疑似超级细菌进行检测,确保及时发现和隔离。
3.每周:对新发现的耐药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和评估。
第六条细菌耐药监测的责任部门和人员1.细菌感染掌控委员会:负责订立细菌耐药监测的具体方案和指标。
2.临床微生物试验室:负责进行细菌耐药监测的试验工作,并及时上报结果。
3.医疗科室负责人:负责引导和监督本科室的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第三章细菌耐药管理第七条细菌耐药信息的报告和通报1.细菌感染掌控委员会负责定期收集、整理本医院的细菌耐药信息,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和通报。
2.细菌耐药信息报告和通报应包含细菌耐药高发科室、病区、耐药菌株类型等内容。
第八条细菌耐药管理的原则1.细菌耐药管理应以防备为主,坚持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开滥用和乱用。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132ae3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d.png)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管理制度1.抗菌药物使用政策:医疗机构应根据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制定针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规定和指南。
明确抗菌药物的适用范围、使用原则、审批程序等,同时对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定期评估和调整。
2.抗菌药物应用监测:建立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系统,对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对药物使用量、使用频率、使用指标等数据的监测,及时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使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
3.抗菌药物使用指导:制定和实施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包括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具体疾病领域的治疗方案、抗菌药物选择与联合使用等,以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
同时,加强医师和药师的培训,提高其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技能,减少滥用和不当使用的发生。
4.抗菌药物使用审批系统:建立抗菌药物使用审批系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审批和监督。
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需要进行相关证明或报告,并经过专业人员的审核和审批,以确保抗菌药物的正当使用。
细菌耐药性监测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细菌耐药性监测体系:建立细菌耐药性监测体系,对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监测和分析。
通过对不同临床标本的细菌感染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耐药性测试,了解不同菌株的耐药性情况,为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2.耐药性报告和分析:对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进行及时的报告和分析。
及时向相关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通报细菌耐药性情况,促使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耐药菌的传播和感染。
3.耐药性数据共享:建立细菌耐药性数据共享机制,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交流和共享。
通过数据共享,加强对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细菌耐药性的监测和比对,提高对细菌耐药性的全面了解,并为制定更有效的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提供依据。
4.耐药性防控策略评估:定期对细菌耐药性监测和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提高细菌耐药性防控的效果。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f8a98c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f.png)
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一、我院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范围: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E)o二、报告及处置:(一)、微生物室发现多重耐药目标菌株时,应立即按危急值电话通知主管医师,同时报告院感办。
(二)、院感办对临床科室提供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指导。
(三)、主管医师应立即向科主任及护士长报告,由科主任及护士长通知全体医护人员,做到人人知晓。
(四)、在院感办的指导下实施单间隔离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无条件时实施床边隔离),按照《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控制措施》严格执行。
并使用相应隔离标志(病人一览表、病房门口、床头牌、病历夹上、深蓝色手腕带)。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如需手术,应在《手术通知单》及《麻醉通知单》上标注“多重耐药菌感染”字样,提前一天通知手术室,并在指定手术间实施手术,术后严格消毒;(六)、做好工作人员及家属的健康宣教,严格按照流程处置。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建立多重耐药菌的连续性监测。
微生物室发现目标菌应立即报告临床科室和院感办,院感办给予消毒隔离指导。
(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及时留取临床标本,及早确定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
(三)、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严格掌握侵袭性诊疗的适应证,并减少侵袭性设备如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深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等的应用。
(四)、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将患者隔离在单人病房、隔离病房或同种疾病的病房,隔离标识明确(病人一览表、病房门口、床头牌、病历夹上、深蓝色手腕带)。
(五)、尽量减少与感染者或携带者相接触的医务人员数量。
医护人员相对固定,专人诊疗护理。
(六)、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戴手套,可能污染工作服时应穿隔离衣。
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防控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防控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87a1ec5a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3.png)
细菌耐药性监测和防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为了保障医院医疗质量,有效监测和防控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订立本规章制度。
2.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机构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科室、各级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等相关人员。
2.各科室依据本制度的要求,订立符合本科室特点的相关管理方法和操作规程。
第三条定义1.细菌耐药性:指细菌对抗生素或其他药物产生的抗药物性。
2.监测:指对细菌耐药性进行系统、长期的监测和评估。
3.防控:指对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采取各种措施,包含防备、监测、隔离、教育、培训等。
第二章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第四条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的目的1.确定医院细菌耐药性的流行情况和趋势。
2.发现和监测细菌的变异和新显现的耐药性。
3.评估细菌耐药性对患者治疗和医院感染掌控的影响。
第五条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的内容1.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和软组织等科室常见感染细菌的耐药性进行监测。
2.对每一批次进货的抗生素进行抽样检测。
3.对医院内患者的细菌耐药性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报送给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
第六条细菌耐药性监测和评估的方法1.手记标本:依据不同感染部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标本进行手记。
2.分别培养:对手记的标本进行细菌分别和培养,并进行鉴定。
3.药敏试验:对培养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确定其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4.数据统计和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监测报告。
第三章细菌耐药性防控第七条医院细菌耐药性防控的原则1.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掌控和手卫生意识。
2.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开滥用和过度使用。
3.定期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提高细菌耐药性防控知识和技能。
第八条感染防备与掌控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避开交叉感染。
2.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确保废物的正确处理,防止感染扩散。
第九条手卫生1.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需进行手卫生。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793365b4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1e.png)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为了应对细菌耐药问题,保障公众健康以及维护世界范围内的生态平衡,建立健全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一、监测体系建设1.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细菌耐药监测网络,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为牵头单位,各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作为承办单位。
同时,可以引入相关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药品监管部门等合作参与。
2.制定和完善细菌耐药监测指标和标准,包括对目标细菌物种、临床试验、检测方法、耐药性定义等方面的规定。
4.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测和引导,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参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5.建立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的收集、整合和分析平台,以便对全国范围内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
二、预警机制建设1.根据监测数据和相关指标,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指标体系,确立不同耐药水平的预警界限,并制定相应的处置措施。
2.建立卫生健康委员会为核心的细菌耐药预警工作组,负责对细菌耐药预警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发布。
3.与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建立细菌耐药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及时获取国际范围内的细菌耐药情况,以便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4.每年定期发布细菌耐药预警报告,对全国和各地区的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三、管理措施建设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细菌耐药监测和预警的法律责任和管理措施。
2.加强对药品的监管,严格执行处方用药制度,减少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的情况。
3.加强对维修、清洁和消毒工作人员的培训,确保医疗设备和场所的卫生状况符合标准。
4.鼓励科研机构和药企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新药的研发和上市,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的细菌耐药问题。
5.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养和管理,提高其对细菌耐药问题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同时加强对其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的培养。
四、监督和评估机制建设1.建立日常监督机制,对细菌耐药监测和预警工作的进展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2.定期组织对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细菌耐药监测和预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以确保工作的规范和有效性。
抗菌耐药监测与控制制度
![抗菌耐药监测与控制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689410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a.png)
抗菌耐药监测与掌控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的抗菌耐药监测和掌控工作,规范医疗行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医务人员,包含医生、护士、药师等。
第三条医院将建立特地的抗菌耐药监测与掌控小组,负责本制度的执行与监督,小构成员由医院管理层选派并定期进行培训。
第二章抗菌耐药监测第四条医院将定期进行抗菌耐药监测,包含细菌耐药情况、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等。
第五条抗菌耐药监测重要依据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指标:1. 细菌分别培养与鉴定情况。
2. 抗菌药物敏感性测试结果。
3. 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剂量及疗程。
4. 抗菌药物的费用统计。
5. 抗菌药物使用的临床指南和规定情况。
第六条监测结果将由抗菌耐药监测与掌控小组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将结果报送给医院管理层。
第七条基于监测结果,医院将订立相应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和掌控措施,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第三章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第八条医院将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制度,明确医务人员使用抗菌药物的权限、责任和限制。
第九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应进行严格的药物敏感性测试,并依据测试结果选择正确的抗菌药物。
第十条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重视药物的正确用法和用量,避开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
第十一条医院将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联合会诊制度,紧要病历中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需要医务人员进行联合讨论和决策。
第十二条医院将加强抗菌药物的质量管理,确保药物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
第四章抗菌耐药宣传教育第十三条医院将定期开展抗菌耐药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抗菌耐药的认得和了解。
第十四条宣传教育内容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抗菌药物的作用与原理。
2.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3. 抗菌耐药的危害和影响。
4. 防控抗菌耐药的策略和措施。
第十五条医院将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考核制度,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工作。
第五章惩罚与嘉奖第十六条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医院将进行相应的惩罚,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措施:1. 警告或批判教育。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V1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V1](https://img.taocdn.com/s3/m/b44aace0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bb.png)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V1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
随着抗生素使用的不断增多和滥用,细菌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为了防止细菌耐药性的扩散,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
一、监测细菌耐药性的方法
1.药敏试验
药敏试验是目前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可以通过对细菌与抗生素的反应进行判断,判定微生物对抗生素的抗性水平,并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是一种通过分析微生物DNA序列来判断其对抗生素的抗性水平的方法,它可以直接检测微生物体内的具体基因和突变,在治疗选药和预测患者耐药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细菌耐药预警管理制度
1.信息收集和分析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体系,包括医院、疾控中心、药品监管部门等多个方面。
在收集信息的同时,要对其进行可靠性评估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风险评估
对细菌耐药性扩散的风险进行科学、全面、准确的评估,基于评估结果为系统制定有针对性的预警响应措施,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
3.应急响应
对出现的细菌耐药性事件要实施科学的应急预案和指导意见,及时采取控制和防范措施,避免疫情扩散和危害的加剧。
三、总结
细菌耐药性对人类健康产生着严重的威胁,只有建立科学而完善的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管理制度,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b607aa4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fa.png)
医院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有效应对细菌耐药问题,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医院应建立健全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
一、细菌耐药监测的目的和意义细菌耐药监测是指对临床分离的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了解细菌耐药现状、趋势及变迁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
细菌耐药监测具有重要意义:1. 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2.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治疗费用。
3. 预防感染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4. 为国家细菌耐药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二、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主要内容1. 组织架构成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组织,由医院领导、临床科室、微生物室等相关人员组成。
明确各成员职责,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 监测范围与对象监测范围包括全院各临床科室,监测对象为临床分离的各类细菌。
3. 监测方法与流程(1)临床微生物室负责收集各科室送检的细菌标本,并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2)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包括纸片扩散法、微量稀释法等。
(3)将耐药性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发布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4. 预警机制(1)设立细菌耐药预警指标,如耐药率、多重耐药率等。
(2)当细菌耐药率超过预警指标时,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预警通知。
(3)临床科室根据预警信息,调整抗生素使用策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5. 培训与宣传(1)组织细菌耐药监测相关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细菌耐药的认识。
(2)开展细菌耐药宣传活动,提高患者及公众的抗菌意识。
6. 质量控制(1)建立细菌耐药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2)定期对微生物室进行质控检查,确保实验方法、设备、试剂等符合要求。
三、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制度的实施与评价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监测周期、报告时间等。
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
![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8d3b60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83.png)
细菌耐药性监测制度1.当病人可疑或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时,主管医师应尽早地开展病原学检查及药物敏感试验,力争明确病原菌。
2.病原学检查应争取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留取标本,如果已经使用抗菌药物则在下一次用药前留取。
3.通常采取的标本有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粪便、手术伤口或创面的分泌物等。
采取标本时必须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以获得合格的标本,同时注意防止标本的污染。
采取标本后立即送微生物室处理,若暂时未能送检,血标本、脓液等标本则需室温保存,禁止放入冰箱内保存;尿、痰液、皮肤组织(损伤、脓肿、烧伤、渗出液)等标本则需冷藏(但不能超过24小时)。
4.微生物室接收标本时必须按要求进行查对,不合格标本及时退回。
对接收的标本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对检查结果核对无误后方能签发报告。
5.微生物室按要求做好室内质控及室间质控,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当分离到MDRO菌株(如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或少见菌株(如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金葡菌)时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相关临床科室,并根据情况保留菌株用于鉴定。
6.临床各科室应关注本地区、本医院和本科室的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根据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7.医院感染管理科协同微生物室、药剂科对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细菌耐药性综合分析,将主要目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耐药情况做季度、年度总结分析,必要时将细菌耐药情况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关联分析,将统计分析结果向分管院长、业务院长、药事管理委员会以及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报告,向各临床科室反馈。
8.药事管理委员会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根据细菌耐药监测情况责成药剂科对相关抗菌药物品种进行重点监控,必要时对医院用药情况进行干预和调整(如停用某些耐药性高的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9.信息报告、反馈或通报采用简报进行传阅,相关科室及时传达学习,并将传阅内容以纸质方式保存。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及流程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及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2f8fdbf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4.png)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及流程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等药物的抗药性能。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成为全球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
为了及时监测和预警细菌的耐药情况,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建立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一、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一个完善的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目标和原则:明确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的目标是什么,例如及时掌握细菌耐药情况、预测和预防耐药性扩散等。
同时,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应遵循科学、公正、实用、及时等原则。
2.组织机构:明确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包括卫生部门、医疗机构、实验室等。
3.监测指标和方法:明确细菌耐药监测的指标,包括细菌耐药性、感染病例数、耐药基因等。
同时,制定监测方法,如采集样本、细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等。
4.数据收集和分析:明确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并制定相应的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制定数据报告和分析的流程,例如定期报告、专家评估等。
5.预警和对策:建立及时的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制定预警指标和预警分级,以及相应的对策。
例如,当其中一种细菌耐药性超过一定水平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用药方案、加强感染控制措施等。
6.信息发布和宣传:制定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的信息发布和宣传机制,包括宣传细菌耐药的危害、预防和控制的方法等,以提高公众的认知和参与度。
二、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流程1.细菌耐药监测计划制定:由卫生部门制定细菌耐药监测计划,包括监测指标和方法、监测时间和地点、样本采集和处理等。
2.数据采集和分析: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的流程采集细菌样本,并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药敏试验等。
数据上传到统一的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分析。
3.数据报告和分析评估:定期汇总细菌耐药监测数据,编制数据报告,并由专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
根据分析结果和评估意见,制定相关的预警和对策。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制度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afc8aad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0.png)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制度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MDROs)是指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ESBLs)、碳青霉烯酶产生肠杆菌(CRE)等。
这些菌株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病性,易在医疗机构内引起院内感染,对患者健康和医疗质量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监测和管理多重耐药菌的院内感染,制定和执行一套科学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监测及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一、监测多重耐药菌2.建立标本采集和送检规范:指导医务人员正确采集标本,如血液、呼吸道、尿液、伤口等。
确保标本质量,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发生。
3.建立标本处理和实验室检测方法:规定标本处理和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细菌培养、细菌鉴定和耐药性测试等。
严格进行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4.建立感染和耐药信息数据库:建立感染和耐药信息的数据库,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及时掌握多重耐药菌的流行趋势和分布情况。
二、管理多重耐药菌1.强化感染控制措施:制定和执行感染控制措施,如手卫生、个人防护、环境清洁、消毒灭菌等。
加强对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培训和宣教,提高大家的感染控制意识。
2.制定感染管理方案: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管理方案,包括各临床科室感染控制管理流程、感染防治制度及操作规范等。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感染管理的协同推进。
3.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抗生素监测工作,制定并严格执行抗生素使用指南,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合理选择抗生素,防止抗生素的滥用和误用。
4.实施感染预防措施: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感染预防措施,如手卫生、环境消毒、器械灭菌等。
对高危患者采取特殊措施,如单间隔离、定点医院感染监测、抗菌药物管理等。
5.建立感染报告制度:建立感染报告制度,对院内感染进行及时报告,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
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感染的传播和扩散。
医院多重耐药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多重耐药监测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7ad49b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5a.png)
一、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MDRO)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监测范围1.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3.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4.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5.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或CRABA)6. 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CR-PA 或 CRPAE)7.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三、组织架构1. 成立医院多重耐药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多重耐药监测工作。
2. 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简称院感办),负责具体实施和协调多重耐药监测工作。
3. 临床科室、检验科、药剂科等相关科室协同配合,共同落实多重耐药监测工作。
四、监测内容1. 临床科室: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或疑似)患者后,应主动筛查耐药菌,及时下达微生物送检医嘱,护士正确采集病原学标本并及时送检,提高阳性率。
2.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登记在《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中,报院感办。
3. 院感办:每天到微生物实验室收《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处置表》,然后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
五、防控措施1. 严格执行手卫生及手消毒制度,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
2. 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实行单独隔离或床边隔离,分组护理。
3. 定时通风,物体表面及地面定时清洁消毒。
4. 病人用后的器械及物品单独处理,有明显标识,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裹,器械送供应室单独更换。
5. 加强预防,控制与监测,按要求上报院感办。
六、监测报告与职责1. 临床科室职责:临床医师在接诊感染性疾病(或疑似)患者后,应及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通报全科,防止传播。
2. 检验科职责:微生物实验室在发现多重耐药菌时,应及时报告院感办,并做好相关监测工作。
细菌耐药监测及反馈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及反馈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1926a9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0a.png)
细菌耐药监测及反馈制度一、目的预防和控制耐药菌传播,规范抗生素合理应用。
二、适用范围临床科室、医学检验科、感染防控办三、依据⑴卫计委《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网.2006[2]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480号四、内容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已成为抗感染治疗领域面临的严峻问题,正确的病原体检测及耐药监测数据可以帮助临床选择有效抗生素,控制耐药性细菌的发展,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特制定本制度。
(一)感染防控办1.定期每半年组织召开耐药菌管理联席会议。
2、感染防控办接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多重耐药菌珠的报告,及时对临床科室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各项措施进行监督、管理、培训和指导。
3、根据检验科微生物室提供的相关病原学检测和耐药菌监测数据,每季度进行细菌耐药分析并在院感监控信息上向全院公布。
(二)临床微生物室承担临床标本致病微生物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指定专人提供相关结果并监测常见病原菌耐药的变迁,为临床抗菌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和目标治疗提供依据.1.编写标本采集流程,供临床正确采集标本和运送;2、做好标本接种前的质量控制(如下呼吸道标本在接种前必须涂片镜检),对不合格标本拒收,并通知临床按要求重送标本,确保标本的质量及检验结果的可信度,并有书面记录备查;每日监控细菌鉴定和药敏结果,发现有可疑耐药菌株流行,应及时报告检验科主任和感染防控办: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以下细菌时,应及时电话或网络报告感染防控办(包括病人、病历号、细菌名称);并及时发出书面报告:(1)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2)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及屎肠球菌。
(3)耐三、四代的头泡菌素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佰菌。
(4)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佰菌。
3、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协助感染防控办采集相应标本,并作病原学检测,必要时作细菌基因分析鉴定。
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制度
![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bebdba3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16.png)
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制度
一、感染管理科应根据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要求制定多重耐药菌监测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临床科室应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尤其是对从其他医院转入者应及时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有样必采),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
三、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及时反馈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的诊疗和感染控制措施。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每日通过瑞美检验系统及时监测多重耐药菌检出情况,及时到科室督导消毒隔离工作。
五、同一病区发现3例感染病例、或可疑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怀疑与医院感染有关,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六、微生物实验室应提高多重耐药菌监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水平,定期向全院发布细菌耐药资料。
七、MDRO感染患者、定植者的隔离期限原则上应隔离至MDRO感染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感染患者,需连续两次培养阴性。
八、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可疑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和院长报告。
九、非正常工作日出现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病例,应报告医院行政总值班、医院感染管理科。
细菌耐药监测管理制度
![细菌耐药监测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cdfa4a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4.png)
细菌耐药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医院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提高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订立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第三条定义1.细菌耐药监测:指对医院内细菌耐受抗生素的情况进行定期监测的活动。
2.抗微生物药物:指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等。
3.耐药性:指细菌对抗微生物药物产生的抗药作用。
4.趋势分析:指依据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分析抗生素的使用趋势和耐药性的变动。
第二章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机构和人员第四条细菌耐药监测引导组织医院成立细菌耐药监测引导组织,负责细菌耐药监测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条细菌耐药监测负责人医院确定细菌耐药监测负责人,负责细菌耐药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六条细菌耐药监测人员医院聘请专业的微生物试验室人员进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流程第七条细菌耐药监测样本手记1.医院各科室应依照规定的采样标准和方法,手记细菌耐药监测样本。
2.手记的样本应依照规定的时间和方式送至微生物试验室进行检测。
第八条细菌耐药监测检测方法1.微生物试验室应使用标准化的方法对细菌样本进行检测。
2.检测方法应符合相关规定,并进行合理的质量掌控。
第九条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和报告1.微生物试验室应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细菌耐药监测报告。
2.细菌耐药监测报告应包含各类细菌的耐药性情况、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和趋势分析等内容。
3.细菌耐药监测报告应定期向医疗质控部门和相关科室上报。
第十条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的应用医疗质控部门和临床科室应依据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抗生素的选择和使用策略,保证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第四章细菌耐药监测质控第十一条质量掌控1.微生物试验室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掌控体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应参加相关的外部质量评估和比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耐药监测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注重病原微生物检测工作,切实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逐步建立正确的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技术和规范的细菌药物敏感试验条件与方法,并及时报告细菌药敏试验结果,以作为临床医师正确选用抗菌药物的依据。
1.感染控制科应有专门人员监督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抗菌药物使用提出会诊意见,发现明确使用不当案例及时纠正,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院通报。
2.在检验科设立符合标准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配备相应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病原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及细菌药敏试验工作,建立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接受室间质量评价检查。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要及时对患者微生物生物样本进行检测并给出结果的客观报告。
3.医生在决定为患者应用抗感染药物时,要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的各项规定。
药物治疗委员会定期对抗菌药物使用病例进行病历抽检并判定,发现严重违反《原则》的,由医务部收回相关医生处方权,经教育并考核合格后方可重新授予处方权。
产生严重后果的,视程度给予处罚。
4.建立细菌耐药结果上报机制。
收治感染患者的科室每月要对经治患者细菌耐药情况做出数据汇总,上交感染控制科。
各科室发现严重微生物耐药事件后,要1个工作日内通知感染控制科和药物治疗委员会。
感染控制科每月要对全院微生物耐药做出评估,每季度要向抗
菌药物治疗委员会递呈全院季度微生物耐药情况表。
发生严重微生物耐药事件,医务部收到感染控制科或药物治疗委员会通知后组织专家讨论,并负责组织和监督讨论结果的执行。
5.院内发生严重细菌耐药事件后,相关科室要对相关病例果断采取措施,严格管理和治疗,切断扩散途径,其他相关科室有义务积极配合其工作。
6.各科室要结合医院细菌耐药情况并结合地区耐药状况进行医院的耐药菌治疗工作。
7.进行人员培训,对相关科室的技术人员,每年至少进行1次针对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