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 汇总

合集下载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目录一、中医理论基础 (2)1.1 阴阳五行学说 (3)1.2 气血津液学说 (4)1.3 脏腑学说 (5)1.4 经络学说 (6)1.5 病因病机学说 (7)二、中医诊断学 (9)三、中医治疗学 (10)四、中医预防医学 (11)4.1 预防思想 (13)4.2 预防方法 (14)4.3 调养方法 (15)五、中医养生学 (16)5.1 养生理论 (18)5.2 养生方法 (19)5.3 常见养生保健方法 (20)六、中医临床各科 (22)七、中医名家与流派 (23)7.1 名家传记 (24)7.2 流派介绍 (25)八、中医现代研究 (26)8.1 现代研究成果 (28)8.2 中医现代化进程 (29)九、中医相关文献 (30)9.1 古代文献 (31)9.2 现代文献 (33)十、中医技能培训与考核 (35)10.1 中医技能培训 (36)10.2 中医技能考核 (37)一、中医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是中医哲学思想的核心,描述事物的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基本属性。

五行学说则是中医理论中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滋生,构成了自然界的万物变化。

脏腑理论:脏腑是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分类,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脏腑理论主要探讨各脏腑之间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与人体外部环境的联系。

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对人体气血运行通道的描绘,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络连接脏腑与四肢百骸,是人体内外沟通的桥梁。

经络学说描述了气血在经络中的运行状况,以及如何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病因与病理:中医的病理学说主要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风、寒、暑、湿等外邪入侵有关,也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有关。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理阶段进行治疗。

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之一,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手段收集病人的信息,分析病因、病性、病位等,然后依据八纲辨证(阴证与阳证、表证与里证等)进行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第一章导论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中医学的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战国,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东汉,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3.《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1.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 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3. 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体的整体性可分为三个层次:⑴生理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⑵病理的整体性: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⑶诊治的整体性:司外揣内上病下取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二)恒动观念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

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

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精选)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精选)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本文将汇总中医的基础知识点,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医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一、中医理论1. 中医五行学说:中医将自然界和人体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并相互关联。

每一行代表一种能量状态和相应的脏腑、经络,用于描述和解释生命现象和疾病变化。

2. 中医气血理论:气与血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概念。

气主动、血主静,二者互相依赖、相互转化,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平衡。

3. 中医阴阳学说:中医将事物的本质分为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不仅体现在生理功能上,也涉及疾病的发生和治疗。

4. 中医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的功能系统分为五脏(心、肺、肝、脾、肾)和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它们与五行和经络相联系,共同维持人体正常运转。

二、中医诊断方法1. 中医四诊合参: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方面。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部表现,听取言语、呼吸等声音,询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况,以及通过脉搏、腹部等部位的体察,综合分析和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因。

2. 中医脉诊:中医通过触摸患者手腕上的脉搏,以判断患者身体的阴阳、气血等状态,从而辨别疾病的性质和轻重。

3. 中医舌诊:中医通过观察舌质、舌苔、舌体等特征,以及舌尖、舌边、舌根等不同部位的变化,诊断患者的疾病和体质状态。

三、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以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利用中草药的药性和组方的配伍原理,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中医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激活生命能量,以及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 推拿按摩疗法:中医运用手法刺激人体经络,调理气血、脏腑功能,以及舒缓筋骨、消除疼痛,促进身体健康。

4. 中医养生:中医强调预防重于治疗,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知识汇总资料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与组织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中医注重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及五脏六腑的协调。

2.中医的气血观念:中医认为气是万物之本,血是形体的物质基础。

气血充足则人体健康,气血不足则易生病。

中医治疗常通过调整气血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3.中医的阴阳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阴阳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基础。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4.中医的五脏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五脏,即肝、心、脾、肺、肾。

每个脏器都有相应的功能,并与五脏相互作用、相互调节。

五脏的功能失常会引起疾病。

5.中医的六腑观念:中医将人体的功能分为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六腑与五脏相互合作,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6.中医的经络观念: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具有传导、调节和保护功能。

通过调整经络的畅通来治疗疾病。

7.中医的辨证论治:中医诊断方法主要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辨别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判断病因病机,从而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包括病因辨证、病机辨证、辨证类型和治疗原则等。

8.中医的八纲分类:中医辨证论治中常用的分类方法是八纲分类,即寒热虚实表里四个方面。

通过判断病人的寒热虚实来确定治疗的方向和方法。

9.中医的治则与方药: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病情制定具体的治则和方药。

中医方药包括草药、矿物和动物制剂等,常用于中医的治疗。

10.中医的预防与保健:中医注重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

保健包括养生、按摩、针灸等方法,可以帮助人体保持健康。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点知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中医学原理和进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基础知识点是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的基础,对于中医实践和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汇总一些中医基础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1. 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学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等基本理论。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强调了事物的相对性和动态平衡。

五行学说则将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用以分析和表达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相连,通过经络的调节和平衡来治疗疾病。

气血津液学说描述了人体内的各种液体和能量的运行和代谢过程。

脏腑学说则强调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2.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面色等来判断疾病的变化。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了解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谈来获取病史和症状信息。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变化。

中医诊断方法强调综合分析和辨证施治,注重从整体和局部的方面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治疗方法。

3.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中药汤剂等。

药物治疗是中医常用的方法,通过使用中药来调节和平衡身体的阴阳五行等因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利用细针刺激穴位来调节和协调身体的气血流动,促进自身修复和康复。

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汤剂则是通过将中药材煎煮成药物,服用后达到调节身体的作用。

4. 中医的预防保健中医重视预防保健,通过调整饮食起居、适应环境变化、保持心理平衡等方法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具体而言,中医强调饮食的调理,如遵循季节性食物选择、合理膳食搭配等。

同时,中医也注重锻炼身体,如太极拳、气功等练习,以保持身心健康。

此外,中医也推崇养生之道,如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等。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

中医学基础复习要点一、中医学的基本理论1.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整体,强调阴阳平衡。

2.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包括五运(金、木、水、火、土)和六气(风、寒、暑、湿、燥、火)。

3.中医的脏腑学说: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三焦、大肠、小肠、膀胱)。

4.中医的经络学说:强调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理经络可以调节脏腑功能。

5.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病因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病机包括卫气失常、气血亏虚、湿热郁滞等。

二、中医的诊断方法1.中医的望诊方法: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象、肢体等观察。

2.中医的闻诊方法: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声音、言语等判断疾病情况。

3.中医的问诊方法: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获取信息。

4.中医的切诊方法:通过触摸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1.中药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草药煎剂、中药外用治疗等。

2.针灸治疗:包括经络穴位刺激、气血运行调节等。

3.推拿治疗:通过按摩、拍打、揉捏等手法刺激穴位、经络等。

4.中医养生保健:强调调节饮食习惯、作息时间、情绪状态等,预防疾病的发生。

四、常见中医疾病及治疗方案1.感冒:常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发热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汤剂、针灸辅助治疗。

2.高血压: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3.肠胃炎: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恶心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推拿手法等。

4.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症状包括关节疼痛、肿胀等,治疗方案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治疗等。

以上只是中医学基础复习的一部分要点,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内容,如中医的药物学、方剂学、经方学等,也需要进行复习。

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阅读经典医书、参与临床实习等方式加深理解和掌握。

中医学基础归纳总结范本

中医学基础归纳总结范本

中医学基础归纳总结范本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中医学的理论基础、诊断基础、治疗基础和预防基础等内容。

通过对中医学基础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帮助理解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临床实践和研究工作。

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和脏腑学说等内容。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描述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五行学说是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分类和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人体生理和病理的演变规律。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对经络的研究,揭示了人体的气血运行规律。

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描述了人体内部的物质和能量的运行和代谢过程。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对脏腑的研究,揭示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对人体机能的调节作用。

二、中医学的诊断基础中医学的诊断基础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内容。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表象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表现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态。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质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脉搏的触摸和分析,判断患者的脉象特点和病情变化。

三、中医学的治疗基础中医学的治疗基础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和中药围棋等内容。

药物治疗是中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草药和中成药等药物,调整人体内部的气血津液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中医学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按摩是中医学常用的理疗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特定部位进行按摩和推拿,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围棋是中医学的独特疗法,通过按照中医学的原则,使用特定的中药制剂,局部涂敷或外用,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中医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中医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中医学基础知识点总结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以下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知识点的总结。

1. 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是宇宙间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代表着事物的相对性和相互作用。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代表着事物的生长发育和相互制约关系。

2. 望、闻、问、切四诊:中医的诊断方法有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色等)、闻诊(听取患者的声音和气味)、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切诊(触诊患者的脉搏和身体部位)等。

3. 气血理论:中医认为气为人体的生命力量,血为体液。

气和血的运行调节着人体的生理机能,并维持着人体健康。

气血不足或不畅通会导致疾病发生。

4. 脏腑学说:中医将人体各器官及其功能划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每个脏腑都有相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5. 经络系统:中医认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络脉、奇经八脉等,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来治疗疾病。

6.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是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环境等因素,辨别出是何种病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7. 中草药: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

中草药具有药性温和和副作用小的特点,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8.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另一重要的治疗方法。

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的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9. 中医养生:中医不仅用于治病,还有重要的养生作用。

中医养生包括药膳食疗、按摩推拿、养生功法等,以保持人体的健康和延缓衰老。

10. 中医文化:中医学不仅是医学科学,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医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循序渐进的思维方式,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意义有着独特的理解。

综上所述,中医学基础知识涵盖了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气血理论、经络系统、辨证论治、中草药、针灸疗法等方面。

2023年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2023年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第一章导论人类最早形成旳三大老式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旳基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旳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旳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旳积累中医学旳科学范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旳范围。

具有浓厚旳人文社会科学旳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旳深刻影响。

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旳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措施: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一、中医理论体系旳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战国,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东汉,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3.《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旳药物学专著。

中医学旳重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1. 人是一种有机旳整体2. 人与自然环境亲密有关3.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体旳整体性可分为三个层次:⑴生理旳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⑵病理旳整体性: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⑶诊治旳整体性:司外揣内上病下取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中医学旳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二)恒动观念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生理上旳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旳生理功能活动处在永恒无休止旳运动中(如气血旳循环)病理上旳恒动观:疾病旳病理处在不停旳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旳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旳基本原则,为中医学旳基本特点之一。

病——疾病旳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

症——症状和体征,是详细旳疾病体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

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旳病理概括。

证反应了疾病旳本质。

证包括:疾病旳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疾病旳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疾病旳性质(如寒、热等);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病、证、症三者旳区别与联络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旳认识,但病旳重点是全过程,而证旳重点在现阶段。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

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中医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归纳】一、中医学基础概念1. 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2.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和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受到自然界的影响。

3. 中医学的辩证施治中医学强调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和病情表现,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学基本理论1. 阴阳五行理论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阐述了世界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 五脏六腑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3. 经络与气血经络与气血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经络调理气血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中医诊断方法1. 望闻问切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听诊、询问和脉诊等手段了解患者的病情。

2. 舌诊舌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舌苔的颜色、厚薄、湿燥等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

3. 脉诊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来判断其体质和病情。

四、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学的重要治疗方法,通过选用具有药理作用的药物来调理患者的气血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针或灸灼来调整患者的气血,从而治疗疾病。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按摩特定部位和穴位来调整气血,促进疾病康复。

五、中医药文化与传统医学1. 中医药文化的特点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

2. 传统医学的价值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病、康复保健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

3. 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中医药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空间。

总结回顾: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中医药文化等方面。

中医基础知识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知识知识点总结

中医基础知识知识点总结
中医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系统,其基础知识涉及广泛。

以下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些主要知识点总结:
1. 中医理论:中医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的基本观念和分析方法。

2.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包括望诊(观察病人外貌、舌苔等)、闻诊(听取病人声音、呼吸等)、问诊(询问病史、症状等)、切诊(按摩脉搏、感受脉象等)。

3. 中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性质、功效和应用的学科。

中药常用于中医治疗,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通过合理配伍使用草药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4. 针灸学:针灸学是运用针、火、按摩等手段刺激特定穴位以达到治疗作用的学科。

针灸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可以调整气血、平衡脏腑功能。

5. 中医养生:中医注重预防和保健,强调个体的整体平衡。

中医养生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起居调摄等方面的方法,旨在促进身心健康。

6. 经络学说: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多条经络,通过这些经络能够调节气血运行。

针灸、按摩等手段通过刺激经络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7. 脉诊学: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根据脉搏的速度、力度、节律等变化,中医可以推测出人体内部的状况。

8. 推拿学:推拿学是中医的一种手法,通过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病痛的缓解。

这些只是中医基础知识的一部分,中医学科非常广泛深入,还包括病证学、方剂学、针刺学等。

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医的人来说,建议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来进一步掌握中医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整理一、整体观念二、病因学说中医病因学说以天人合一的观念为基础,将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是指人体被外界邪气入侵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等六淫;内伤是指由内因导致的疾病,主要包括七情、饮食不当、劳累过度等。

病因的认识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三、病机学说中医病机学说是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的总结,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认为疾病发生主要由正气与邪气的相争产生,邪气侵入人体后与正气发生斗争,形成病机。

病机可以分为六淫、七情、饮食、劳伤、化瘀、痰湿等,不同的病机表现为不同的病症。

四、诊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闻诊是通过听患者语音、咳嗽声、腹部声音等来判断疾病情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程、生活习惯等来判断疾病情况;切诊是通过按摩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情况。

通过四诊法,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治法中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食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选用中药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是通过在人体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的康复。

推拿治疗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疾病的康复。

食疗是通过合理饮食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六、阴阳学说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阴阳二气的属性,包括人体。

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两者处于平衡状态时人体健康,失去平衡时会产生疾病。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阴阳学说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这些知识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于理解和应用中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医通常包括了中草药、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深受人们喜爱。

以下是中医基础知识点的汇总。

一、中医理论基础1. 五行学说: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五行互生互克,构成了一种整体的平衡和协调状态。

2. 望闻问切:中医诊断的主要方法,即通过观察病人、听取病人描述、检查脉搏、识别病症等手段来确定病情。

3. 中药学说:中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其使用基于药性归经、五味入脏、配伍相济等一系列中药学说。

4. 经络学说: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有一系列气血循环的经络,对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医常见治疗方法1. 针灸: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方法,即利用细针针刺在人体的穴位,来达到预防、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2. 拔罐疗法:将玻璃罐或竹罐紧贴在皮肤上,然后用火或泵抽掉罐内的空气,产生负压力,达到疏通经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3.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力度的调整和点按穴位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祛邪驱病的目的。

4. 中草药治疗:选择合适的中草药,根据病情、年龄、体质等条件,通过调剂体内中药比例,达到治疗目的。

常见的中草药有枸杞子、当归、黄芪、人参等。

三、中医体质分类中医认为人体分为阴、阳、气血、体质等不同类别和状态,不同状态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其中,中医体质包括平和质、气郁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特禀质等八种不同类型,这些质都有其病因、症状、防治等特点,通过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可以根据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调养与保养。

四、中医饮食保健中医的饮食保健一直都是以养生为中心的关键环节,通过适当的季节、地域、体质等的调整,提高身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与恶化。

养生的中医饮食方式有起居有节、以禽畜肉为主、五谷为养等。

以上是中医基础知识点的汇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保健领域,为人类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

中医基础知识点汇总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医基础知识点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对于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医的精髓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医基础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汇总和梳理,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个系统的学习参考。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后来引申为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特性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二)阴阳在人体的应用在人体中,阴阳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体的脏腑、气血、经络等都可以分阴阳。

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气血也分阴阳,气为阳,血为阴。

经络中也有阴阳之分,阴经行于四肢内侧,阳经行于四肢外侧。

(三)阴阳失调的病理表现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之一。

阴阳偏盛表现为实热证或实寒证,如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阳偏衰则表现为虚寒证或虚热证,如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阐释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的特性包括: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二)五行在人体的应用在人体中,五行与五脏六腑相配合。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中医诊断疾病时,常常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等,分析其五行属性的盛衰情况,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治疗疾病时,则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采用调整脏腑功能、平衡五行的方法,如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等。

中医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中医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中医学基础知识点总结1. 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源于中国古代的医学实践和哲学思想,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它以中医药学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的综合分析,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

2.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构成了中医学的核心思想,用以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疾病形成的机理。

3.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问诊、切诊、闻诊等。

通过观察患者的脉象、舌苔、面色等,询问病史和症状,以及手法检查和听诊等手段,中医师可以获得关于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的信息,从而作出诊断和辨证。

4.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饮食调理等。

中药是中医学最主要的治疗手段,通过使用各种中草药的组合以及制剂的配伍,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目的。

针灸则利用细针刺激人体穴位,调整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病的效果。

5. 中医的养生方法中医强调预防和保健,重视养生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运动锻炼、起居调度、情志调节等。

中医认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通过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6. 中医的重要经典中医学的重要经典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

这些经典被视为中医学理论的基石,包含了中医学的基本原理、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7. 中医的现代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医学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在现代医学的框架下,中医学逐渐融合了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手段,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新模式。

同时,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总结: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了解中医学的基础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第一章导论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中医学的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战国,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2.《伤寒杂病论》东汉,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3.《神农本草经》东汉,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中医学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一)整体观念1.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 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3. 人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体的整体性可分为三个层次:⑴生理的整体性: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⑵病理的整体性: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⑶诊治的整体性:司外揣内上病下取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二)恒动观念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

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

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汇总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整理汇总
以及参考资料
一、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理论,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础,它
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太极抽象到有形的气
的相互转化,气的聚散,不断回归太极,形成自然界规律的一种循环。

中医经典认为,宇宙万物本也具有阴与阳的两性,即“天地两气,气
生五行”,气本自太极,气的聚散形成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们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相互补充,相互依赖,形成了宇宙间气的规律,
因此称之为“阴阳五行”理论。

二、气血津液理论
三、脏腑五脏六腑理论
“脏腑五脏六腑”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阐释机体宇宙规律的总体理论,认为人的根本生命形态与宇宙的形态相同,即有“阴阳”,“五脏”,
“六腑”,“七经”,“十二经脉”,“八经穴”,“三宝”,“三焦”
等基本概念。

四、辩证思想
辩证法,是中国传统医学处方的本体理论。

中医最基本知识归纳总结

中医最基本知识归纳总结

中医最基本知识归纳总结一、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医的基本理论之一,是描述事物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哲学概念。

阴阳代表相对的两个方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五行则代表了事物的五种基本性质。

阴阳五行理论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二、脏腑理论中医的脏腑理论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整体性描述。

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三、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包括经脉和络脉两大类。

经脉是主干,络脉是分支,共同构成了全身的联络系统。

经络系统的作用是运行气血、沟通内外,对于调节人体功能、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四、病因病机中医病因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内外因素有关,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瘟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等。

病机则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机制,是指导治疗的重要依据。

五、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舌苔、面色等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闻气味等方式来诊断;问诊是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等;切诊则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象来诊断。

六、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

中药治疗是通过配制针对病人病情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针灸推拿则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和经络,调整气血运行来治疗;拔罐刮痧则是通过拔罐和刮痧的方式排除体内湿气和邪气。

七、药物学基础中医药物学是研究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的学科。

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能够更好地选择和应用药物进行治疗。

同时,还需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和毒性反应等问题。

八、针灸推拿针灸推拿是中医独特的疗法之一,通过刺激人体穴位和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包括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推拿则是通过手法按摩来达到治疗效果。

九、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理论认为,养生应以“天人合一”为原则,顺应自然规律,注重饮食起居的调整和身体锻炼。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点中医学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医学体系,拥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以下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知识点。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阴阳并非具体的事物,而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比如,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热为阳,寒为阴。

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

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比如,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二、五行学说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

在人体中,五脏分别对应五行。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通过五行学说,可以解释人体脏腑之间的生理关系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三、气血津液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

血是运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具有濡养和化神的作用。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汗液、唾液、胃液等,具有滋润濡养、化生血液等功能。

气血津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养气。

津液与气血也相互化生。

四、脏腑脏腑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心主血脉,主神志;肝主疏泄,主藏血;脾主运化,主统血;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五、经络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又分为正经和奇经。

正经有十二经脉,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

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第一章导论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黄帝形神一体观⑵病理的整体性: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⑶诊治的整体性:司外揣上病下取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二)恒动观念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

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学的科学范畴: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

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

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

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1.阴阳的普遍性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

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

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制化: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平衡协调2. 五行的生克异常1)相生关系的异常:母子相及2)相克关系的异常:相乘--以强凌弱,克制太过。

相侮--反克,反向欺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阐释生理现象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木--生长、生发、条达;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属木火--温热、向上;心阳温煦作用------属火土--化生、承载、受纳;脾运化水谷,生化气血----属土金--沉降、肃杀、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属金水--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属水2. 阐释五脏的相互关系五脏相克:水克火:肾阴承制心阳,使之不过于亢盛火克金:心阳制肺,使之不过于寒金克木:肺制约肝,肺的肃降抑制肝的升发太过木克土:肝制约脾,肝的疏泄可以疏达脾气,使其不过于壅塞土克水:脾制约肾,脾的健运可以调控肾主水,使水湿不至于泛滥(二)阐释病理传变1. 相生关系的传变子母相及的传变:肝病传心------母病及子,心病传肝------子病及母2. 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相侮的传变:肝病传脾----------木乘土肝病传肺----------木侮金(三)指导诊断疾病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和不及,以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肝木过旺-----必乘脾土----健脾2.确定治则和治法:(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治则: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具体治法:补肾益精-----治疗肝血不足---- 虚则补其母肝实证,肝火炽盛-----泻心火---实则泻其子虚可同时补其子、实可同时泻其母具体治法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温阳健脾,(肾阳,命门之火)培土生金:补脾益肺----培补脾气以益肺气金水相生:补肺滋肾法----肺肾同补以纠正肺肾阴虚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和治则治则:抑强扶弱补虚泻实治法:扶土抑木----疏肝健脾培土制水----健脾利水佐金平木----抑制肝木,以利肺气清肃泻南补北----泻心火以滋肾水,治心肾不交第三章藏象学说藏:指藏于体五脏一、心(主血脉主藏神)1.主血脉:指心有主管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以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心气充沛2血液充盈3脉管通畅心主血脉功能正常:1.面色红润光泽2.舌质淡红荣润3.脉象和缓有力4.心胸部无不适感心主血脉功能异常:1.面色无华或面色青紫2.舌质淡白或青紫、或见瘀点、瘀斑3.脉象细弱无力或见涩、结、代脉4.心胸部憋闷或刺痛、或见心悸、怔忡2.主藏神是指心有主管和调控人的精神、心理、意识、思维活动和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振奋、神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睡眠安稳心藏神功能失调:精神萎靡、神志昏迷、思维迟缓、反应迟钝,失眠多梦(二)系统联系1.心合小肠心有实火→移热小肠→尿少尿热尿痛小肠实热→上炎于心→心烦舌赤口舌生疮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生理: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光泽病理:心气血不足→面色淡白,晦滞;心血瘀阻→面色青紫心火亢盛→面部红赤3.开窍于舌舌--- 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

生理:心气血充足→舌体红活荣润,柔软灵活自如。

病理:心阳气不足→舌质淡白胖嫩心阴血不足→舌质红绛瘦瘪心火上炎→舌尖红,甚至口舌生疮心血瘀阻→舌质暗紫或有瘀斑心神失常→舌强语謇或失语4.在志为喜生理:心气血调和→喜乐有度病理:过喜,暴喜→心气弛缓,心神涣散:注意力难集中,甚至神志狂乱5.在液为汗汗液--- 是体肺“华盖”肺气的运动: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发散作用。

呼出体肃的作用。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下达于肾;布散津液及精微于其他脏腑;将体咳喘肺失肃降津液不下→肠燥便秘肺气虚弱→传化无力→便难、便秘2.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气亏虚→皮肤疏松,易感外邪;或皮肤憔悴、毫毛枯萎。

3. 肺开窍于鼻鼻--- 司嗅觉、助发音、通行清浊之气。

4. 肺在志为悲(忧)生理:肺气充足,宣降有度→悲忧适度肺气不足→易悲善忧悲忧过度→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

5. 肺在液为涕生理:肺之阴液化涕,肺阴充足,润泽鼻腔病理:肺为燥邪所伤→鼻干;肺为风寒所袭→鼻流清涕;肺热→鼻流黄浊涕三、脾1.主运化脾主运化水谷功能失调:腹胀、食欲不振(纳呆)、便溏或完谷不化、倦怠、消瘦2.主升清(1)上输精微: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2)升举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脾不统血:各种出血,以气虚不能摄血的肌衄以及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为脾不统血。

(二)系统联系1.脾合胃生理1)脾与胃相表里2)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转输,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为用3)脾升胃降,阴阳、燥湿相济病理脾气不升→胃失和降→纳呆呕恶腹胀胃气不降→脾失健运→腹胀,泄泻2.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生理:脾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

脾气健运→肌肉丰满壮实,四肢运动有力。

病理:脾气虚→肌肉消瘦萎软,四肢失用3.开窍为口,其华在唇生理: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密切相关。

脾气健运→食欲、口味正常;口唇红润光泽。

病理: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淡乏味或口味甜腻,嗜异味;口唇淡白无华4.在志为思生理:脾气健旺→思维敏捷病理:思虑过度→影响气的升降出入,气机郁结,脾运化升清失常:不思饮食,脘腹胀闷,头目眩晕健忘5.在液为涎涎---为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有润泽口腔,保护口腔粘膜的作用。

生理:脾气和调→口腔润泽、吞咽顺畅。

病理:脾胃不和(不摄)→涎液化生异常增多→口角流涎脾精不足→涎液化生减少→口干舌燥四、肝1. 主疏泄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调畅情志;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肝失疏泄:脾A.头晕目眩B. 泄泻胃A.嗳气,呃逆,恶心呕吐B.脘腹胀痛C.便秘胆:胁下胀痛,口苦,纳食不化,甚至出现黄疸(3)调畅情志疏泄不及→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沉默寡言,喜太息疏泄太过→急躁易怒2.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肝不藏血:出血:吐血、衄血、咯血或月经过多、崩漏等。

血虚: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月经量少,甚至闭经。

系统联系:1.肝合胆肝疏泄失职→胆汁分泌异常→口苦黄疸胆汁分泌受阻→肝疏泄失职→食欲不振腹胀2.在体合筋,其华在爪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为筋之延续。

“爪为筋之余”生理:肝之气血养筋;肝血充足→筋膜柔韧有力,爪甲红润坚韧病理:肝血不足→筋膜拘紧,关节屈伸不利;或筋膜萎弱,肢体运动无力。

临床常见: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爪甲枯槁3.开窍于目生理:肝之精气上通于目→视觉灵敏、视物清晰。

病理:肝之阴血不足→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肝风内动→两眼斜视或上呆4.在志为怒生理:肝气舒畅、条达→怒而不过病理:肝气亢升太过(肝火)→急躁易怒暴怒→肝气上逆:头痛、吐血,中风等。

郁怒不解→肝气郁结:心情抑郁,闷闷不乐。

肝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易怒5.在液为泪泪--- 泪腺的分泌液,具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

生理:肝气血调和→泪液分泌正常,目有所养。

病理:肝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两目干涩肝经湿热→泪液分泌异常:迎风流泪、目眵增多。

五、肾1.主藏精(肾具有贮存和封藏精气的作用)肾所藏之精: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肾中精气不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早衰,性功能下降,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不孕。

肾阴:滋润、濡养全身脏腑,抑制气化,减少产热。

肾阳:温煦、推动全身脏腑,促进气化,增加产热。

肾阴虚:烦躁不安,潮热盗汗,失眠多梦,遗精早泄,咽干颧红,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