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 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制化: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平衡协调
2. 五行的生克异常
1)相生关系的异常:母子相及
2)相克关系的异常:
相乘--以强凌弱,克制太过。
相侮--反克,反向欺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阐释生理现象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木--生长、生发、条达;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属木火--温热、向上;心阳温煦作用------属火
土--化生、承载、受纳;脾运化水谷,生化气血----属土
金--沉降、肃杀、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属金水--滋润、下行、寒凉、闭藏。肾有藏精,主水;属水
2. 阐释五脏的相互关系
五脏相克:
水克火:肾阴承制心阳,使之不过于亢盛
火克金:心阳制肺,使之不过于寒
金克木:肺制约肝,肺的肃降抑制肝的升发太过
木克土:肝制约脾,肝的疏泄可以疏达脾气,使其不过于壅塞
土克水:脾制约肾,脾的健运可以调控肾主水,使水湿不至于泛滥
(二)阐释病理传变
1. 相生关系的传变
子母相及的传变:
肝病传心------母病及子,心病传肝------子病及母
2. 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乘相侮的传变:
肝病传脾----------木乘土肝病传肺----------木侮金
(三)指导诊断疾病
1.指导控制疾病的传变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和不及,以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肝木过旺-----必乘脾土----健脾
2.确定治则和治法:
(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
治则:补母泻子“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具体治法:
补肾益精-----治疗肝血不足---- 虚则补其母
肝实证,肝火炽盛-----泻心火---实则泻其子
虚可同时补其子、实可同时泻其母
具体治法
滋水涵木:滋肾养肝法----滋肾阴以养肝阴
益火补土:温阳健脾,(肾阳,命门之火)
培土生金:补脾益肺----培补脾气以益肺气
金水相生:补肺滋肾法----肺肾同补以纠正肺肾阴虚
2)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和治则
治则:抑强扶弱补虚泻实
治法:
扶土抑木----疏肝健脾培土制水----健脾利水
佐金平木----抑制肝木,以利肺气清肃
泻南补北----泻心火以滋肾水,治心肾不交
第三章藏象学说
藏:指藏于体五脏
一、心(主血脉主藏神)
1.主血脉:指心有主管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以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心气充沛2血液充盈3脉管通畅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1.面色红润光泽2.舌质淡红荣润3.脉象和缓有力4.心胸部无不适感
心主血脉功能异常:1.面色无华或面色青紫
2.舌质淡白或青紫、或见瘀点、瘀斑
3.脉象细弱无力或见涩、结、代脉
4.心胸部憋闷或刺痛、或见心悸、怔忡
2.主藏神
是指心有主管和调控人的精神、心理、意识、思维活动和整个生命活动的作用。“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心藏神功能正常:精神振奋、神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睡眠安稳
心藏神功能失调:精神萎靡、神志昏迷、思维迟缓、反应迟钝,失眠多梦
(二)系统联系
1.心合小肠
心有实火→移热小肠→尿少尿热尿痛
小肠实热→上炎于心→心烦舌赤口舌生疮
2.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生理:
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光泽
病理:心气血不足→面色淡白,晦滞;
心血瘀阻→面色青紫心火亢盛→面部红赤
3.开窍于舌
舌--- 司味觉;协助吞咽、发音。
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