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事说理类文言文教案及答案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事说理类文言文复习
借事说理类文言文,包括《论语》、《大道之行也》、《马说》、《〈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陋室铭》、《爱莲说》,共8篇。
现将以上篇目进行复习,归纳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等,夯实基础,突出核心知识的示范作用。
教学目标:
1. 熟读课内借事说理类文言文篇目,引导学生复习课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点;
2. 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的训练,进行当堂巩固与反馈;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帮助学生积累、归纳文中的重点实词解释和虚词的用法;
2. 指导学生学习将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练习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实词。
1. 朗读课文,积累重点实词解释。
安排此环节的方式,让学生按照复习篇目的顺序全班齐声朗读课文。每朗读完一篇文章,教师将文中需要积累的重点实词打在课件上,让学生在文中用笔标出,然后回答这个词语的解释。教师再将正确的解释出示,帮助学生识记。
这个教学过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课文中的重点实词究竟是哪一些。例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现象”等,让学生引起重视,特别关注。还有一些词语在其它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也可以将典型的例子出示,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比较重要的句子,可以让学生连句子一起翻译。或者有些实词的意思到今天还很有生命力,保留在成语中间,要帮助学生积累。
在完成关于实词的练习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复习关于课文内容和写法部分知识。由教师将整理好的关键写作亮点,以课件的方式集中展现。不宜再以回答问题的方式仔细复习。
【重点实词示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七里之郭.(外城)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兵革
..非不坚利也(兵器;甲胄)
委.而去.之(放弃;离开)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寡.助之至.(少;极点)
亲戚畔
...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通“叛”,背叛)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分析比较,得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阐明了“人和”的实质,进而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从而阐述了作者“仁政”的主张。
本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证,不但分析精微充分,逻辑性强,而且文章气势充沛,结构严谨。
(与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例子有:“出郭相扶将”、“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
..之中(起,指被任用;田间、田地)
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
必先苦.其心志(使……受苦)
空乏
..其身(使……缺乏)
行拂乱
..其所为(违背;扰乱)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犯错误)
衡.于虑(“衡”通“横”,梗塞,不顺)
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本文开篇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接着逐层深入,层层推理,引出治理国家也是一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采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结构严谨,论述充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与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例子有:“东市.买骏马”)
《鱼,我所欲也》:
故不为苟得
..也(苟且取得)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乞人不屑
..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感激)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本文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了“生”和“义”的论题,阐述生死与“义”的关系,指出“义”的价值高于生命,必要时要“舍生取义”。
本文运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后,正面说理,反面批驳,论说全面而严密。全文比喻恰当,气势流畅,论辩有力,一气呵成。
(与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例子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马说》:
故虽.有名马(即使)
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候)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面对)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并对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本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得出“其真不知马”这个结论。通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把深刻的思想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
(与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例子有:“虽.千里不敢易也”、“或.遇其叱咄”、“食.之不能尽其材”、“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大道之行也》:
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讲信修.睦(培养)
故人不独亲.其亲.(以……为亲;父母亲)
男有分.(职分,职业)
女有归.(女子出嫁)
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是故谋闭而不兴.(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