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机制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机制论
一、定义与沿革
1、机制一词,源于拉丁文regiment,意指“规则、指导、指挥、管辖”。
2、西方国家关系理论学者对国际机制的三种最经典定义:
⑴、斯蒂芬·克拉斯纳。国际机制是指“在某一特定问题领域里组织和协调国际关系的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
⑵、唐纳德·柏契拉和雷蒙·霍普金斯。国际机制就是“国际行为的机制化”。
⑶、.奥伦·扬。国际机制是指国家间的多边协议,旨在协调某一问题领域的国际行为。
3、国际机制的三个要素:
⑴、共同的国际行为模式。
⑵、协调国际间关系的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
⑶、以及限制在某一特定的问题领域。
核心是“原则、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原则是指“对事物的信念,因果关联和忠诚的行为”;准则是指“行为的标准、权利与义务”;规则是指“行为的具体准绳”;决策程序是指“作出和贯彻集体决定的主导实践”。)
4、斯蒂芬·克拉斯纳对原则和准则、规则和决策程序概念的区别分析:
⑴、原则和准则体现机制的基本特征,同样的原则和准则可能会有许多与之相一致的规则和决策程序。
⑵、一旦出现关于国际问题的重大政治论争。一般是更多地关系到机制的原则和准则,而较少涉及到规则和决策程序。
⑶、必须把机制的变化与机制内部或基于机制之间的变化区别开来。
5、国际机制的概念于1970年始用于政治经济分析。
6、斯蒂芬·克拉斯纳的《国际机制》,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国际机制的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和不同流派的观点,是集70年代至80年代初这方面研究成果之大成。它强调国际机制旨在:
⑴、改变国际利益的狭隘观念,主张以合作互利的长远利益代替争夺权力的眼前利益;
⑵、国际机制并不意味主权的转移和放弃,而只强调各国的共同责任和采取一致行动;
⑶、国际机制为国际关系角色同时提供机遇和限制。
二、基本观点
1、战后,随着国际组织的发展,国际社会机制化(或叫国际组织化)日趋明显。机制化要求国际社会成员国的行为受制于被普遍接受的准则、规则和惯例。基欧汉认为,国际机制只是强调,国家行为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社会的主导原则和准则,国际机制还十分重视国际惯例和制约力量。
2、斯坦利·霍夫曼,“国际机制反映了国际关系学领域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理想化的世界模式。”旨在“把国际体系发展为全球机制”,基本要素是透明度、可靠性、责任性、一致性、非武力。
3、国际机制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自然地得到发展的,它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具备一些特定的条件:
霍夫曼观点
⑴、一个在国际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大国;
⑵、有关的国际关系实体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安全和发展;
⑶、有关各方同意“得大于失”的谈判和协商手段是解决国际危机的最好途径。
基欧汉观点
⑴、国际社会行为者必须具有某些相同的利益;
⑵、国际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变化要对国际行为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4、国际机制的最大功能是“制约和调节国际社会角色的行为”。其功能性特征:
⑴、国际机制是主观现象,是主观产物,它反映国际机制参与者对合法、合适、合理的道义行为的理解、期望和信念。
⑵、任何一种国际机制都包括决策程序的有关准则。
⑶、体现正统的思想和与预测行为变化的主要原则。
⑷、都拥有一批精英分子或集团是机制内的实际行为者。
⑸、国际机制存在于国际关系的每一个问题领域。
5、就不同的性质和功能,分为三组六种:
⑴、第一组是特定机制与一般机制。特定机制的原则和准则体现了国际社会的“基础建筑”,一般机制的原则和准则等反映了国际社会的“上层建筑”。两种机制的关系实际上是处理国际机制的“基础建筑”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⑵、第二组是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一些国际机制是由国际组织或国际机构正式认可并监督实施的,就是正式机制;相反的,更多是非正式机制,它们只是参与者之间的“君子协定”,为了各自的利益达成某些联系。
⑶、第三组是进化机制和变革机制。机制变化主要两种形式:一是改变原则,但准则不变;这种变化是在机制的程序准则之内发生,叫做“进化机制”;二是推翻准则,以导致原则的改变,机制的权力机构和利益分配起了变化。
6、秩序是机制的结果,按照不同的秩序结果,机制又分为自然秩序机制、协调秩序机制和强加秩序机制。
⑴、自然秩序机制,是指自然形成的机制。特点是结构松散,变化迅速。
⑵、协商秩序机制,以参与者有意识的赞同和支持,以及参与者经过协商均接受的原则和准则为前提,又可分为全面的协商秩序机制和部分协商秩序机制。
⑶、强加秩序机制,根本特点是由占支配地位的参与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建立的,核心问题是权力。
7、国际关系另外三个重要概念:国家利益、国家主权和国际限制。
⑴、国际机制强调国家行为必须符合总体上的国家利益。
⑵、国际机制主张国家主权的“国际汇合”,强调各国应担负共同责任和采取一致的行动。
⑶、侧重于“道义上的限制”:国际机制提供解决国际争端、实现稳定和和平的有效手段;对国际机制的参与者所提出的限制不应影响发展。
8、国际机制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国际机制是变数,不是常数。影响机制变化的因素包括“利己利益、政治权力、准则与原则,习惯与惯例和信息与知识”。
⑴、利己利益。指一方最大限度地追求自身利益而不顾他方利益的强烈欲望,而国际社会强调的是“合作互利的共同利益”,这就造成了国际机制的“共同利益困境”。
⑵、政治权力。权力是实现利益的保证,提高“共同权力”意识是国际机制发展的一个关键。
⑶、准则与原则。体现了国际机制的最根本的体征,直接与间接的准则与原则也是机制形成、发展、消亡的重要因素。
⑷、习惯与惯例。习惯指基于现时实践的行为常规模式,惯例则指基于长期实践的行为模式。
⑸、信息与知识。主要应促进机制参与者之间的共识。
9、机制的核心是作为机制基础的准则。特征:
⑴、准则决定机制的规则和决策程序及手段;
⑵、机制准则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⑶、机制准则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许多机制的准则相辅相成,有的也互相矛盾。
总结:国际机制是国际社会机制化趋势的产物,体现了新自由主义理想化的模式;国际机制的要素是具有共同的利益——安全与发展和通过机制对参与者实施道义限制;机制是变化发展的,变化规律的核心是机制基本准则的变化。
三、主要流派和理论取向
1、格劳秀斯派
⑴、代表人物:雷蒙·霍普金斯、唐纳德·柏契拉、奥伦·扬
⑵、主要观点:
①、国际机制无处不在,是国际体系发展的一个新现象。国际机制不仅存在于合作的特定问题领域,也存在于易产生冲突的领域。
②、不同意认为由主权国家组成国际体系仅受均势限制的观点。他们指出,代表国家的领导集团才是国际关系的实际行为者,日益发展的相互依存趋势是比均势更重要的限制因素。③、认为国际机制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未来世界模式”。对今后世界秩序的建立、调整和加强起积极的作用。
⑶、总结:这一派突出机制的重要性,认为机制是有序的国际相互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强调机制与有序行为的互动关系,有序行为导致机制的形成,机制反过来促进有序行为。
2、修正结构主义派
⑴、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亚瑟·斯坦恩
⑵、主要观点:
①、国际机制并不是无处不在的。机制只能在某些利益可妥协的领域产生,“机制的作用是协调国家行为,以在特定的问题领域获得预想的结果。”
②、可产生机制的特定问题是有限的,而且形成的时间也较长。
③、国际机制的发展不会根本改变“国际体系的组织原则”,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和国家主权亦不会废止。
⑶、总结:强调只是在有限制的条件下和范围内机制才可以起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