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合集下载

有关劝谏的文言文

有关劝谏的文言文

有关劝谏的文言文1. 文言文中涉及的劝谏方法齐桓公得宁戚【原文】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自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

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执火甚盛,从者甚众。

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

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

”命后车载之。

桓公反,至,从者以请。

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

”宁戚见,说桓公以治境内。

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

桓公大说,将任之。

群臣争之曰:“客,卫人也。

去[12]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

”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

”遂举,大用之,而授之以为卿。

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新序·杂事》)【译文】宁戚想要求见齐桓公,但处境穷困,没有办法使自己得到举荐,于是就替商人赶着装载货物的车来到齐国,晚上露宿在城门外。

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里打开了城门,让路上的货车避开。

当时火把很明亮,跟随的人很多。

宁戚在车下喂牛,他看到桓公,感到很悲伤,就拍击着牛角大声唱起商调的歌来。

桓公听到歌声后,牵起自己的车夫的手说:“真奇怪!那个唱歌的不是个平常人。

”就命令副车载着他。

桓公回城后,到了朝廷里,跟随的人员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

桓公说“赐给他衣服帽子,我要接见他。

”宁戚进见齐桓公,告诉如何桓公治理国家的话。

第二天又进见齐桓公,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

桓公很高兴,准备任用他。

群臣劝谏他说:“这位客人是卫国人。

卫国离齐国不远,您不如派人去询问一下。

如果确实是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

”桓公说:“不能这样。

去询问他的情况,是担心他有小毛病。

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忽略他的大优点,这是这个君主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

况且人本来就难以完美,衡量以后用其所长。

”于是举荐任用他,并且授予他官职。

这就是得当的举荐啊,桓公掌握住这个原则了,所以才得以称霸。

劝谏篇

劝谏篇

劝谏篇作者:董国财来源:《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9年第03期阅读训练一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齐大旱逾时①,景公②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③有饥色④。

吾使人卜⑤之,祟⑥(鬼怪)在高山广水。

寡人欲少赋敛⑦,以祠⑧灵山,可乎?”群臣莫对⑨。

晏子进曰:“不可。

祠此无益也。

夫灵山固⑩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11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12,吾将祠河伯13,可乎?”晏子曰:“不可。

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14将竭15,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16?”景公曰:“今为之奈何?”晏子曰:“君诚避宫殿暴露,与灵山河伯共忧,其幸而雨乎!”于是景公出野居暴露,三日,天果大雨,民尽得种时。

景公曰“善哉!晏子之言,可无用乎?其维有德。

”——《晏子春秋》注释①逾时:超过农作季节。

②景公:齐景公,名柱臼,春秋时齐国君主,公元前547—公元前490年在位。

③且:将。

④饥色:挨饿的样子,指因灾荒而受饥。

⑤卜:占卜,一种迷信活动。

⑥祟:祸殃。

⑦少赋敛:稍微收取一点赋税。

⑧祠:祭祀。

⑨莫对:对:回答没有人回答。

⑩固:原本。

11独:难道。

12然:如此,这样。

13河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黄河水神。

14川:许多河流。

15竭:尽。

16益:好处。

译文齐国天旱已经很长时间,齐景公召集群臣并询问:“已经很久没下雨了,老百姓都在饿肚子。

我命令占卜干旱的原因,(是)作祟的鬼怪藏在高山和水里。

我想稍微多征一点赋税,祭祀山神,可以吗?”众臣没有人回答。

晏子站出来说:“我认为不可以。

祭祀山神没有益处。

山神把石头作为身体,把小草树木作为头发,天长时间不下雨,发将要焦黄,身体也会暑热难当,他难道不想下雨吗?祭他有什么好处?”景公说:“不能这样(的话),我将要祭祀河神,可以吗?”晏子回答:“不可以。

河神把水作为国家,把鱼鳖作为子民,天长时间不下雨,泉水将断流,河川将要干涸,国家将消亡,子民将要死亡了,他难道不想要雨水吗?祭他有什么好处呢?”景公说:“现在该怎么办呢?”晏子说:“主公可以试着离开奢华的宫殿,住在野地里,和神灵们一起为民祈雨,是不是就可以求得雨来呢?”于是景公听从晏子的劝导,离开宫殿住在野外。

2018各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劝谏类

2018各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汇编:劝谏类

1.(2018·山东泰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①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甚文轩,邻直敌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糜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②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③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④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⑤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固有余。

⑥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⑦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⑧楚王问其故。

⑨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⑩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14.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今有人于.此。

于:介词,在。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之:结构助词,的。

C.以.牒为械。

以:介词,用。

D.乃.可攻也。

乃:副词,就。

1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A项,句意为:现在有人在这里;“于”,在。

B项,句意为:我认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国;“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以选项的解释错误。

C项,句意为:用木札当作攻城器械;“以”,介词,用。

D项,句意为:就可以进攻宋国了;“乃”,副词,就。

故选B。

15.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译文:(这个人〕抛掉自己华目的车子,(看到)邻人有破车子便想去偷。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唐太宗鼓励群臣进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唐太宗鼓励群臣进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唐太宗鼓励群臣进谏(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上谓房玄龄、萧瑀曰:“隋文何等主?”对曰:“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

五品已上,引之论事。

宿卫之人传餐而食虽非性体仁明亦励精之主也。

”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

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

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

自以欺孤寡得之,谓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决,虽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

朝臣既知上意,亦复不敢直言,宰相已.下,承受而已。

朕意不然。

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朕方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也。

”因令有司:“诏救不便于时,即宜执奏,不得顺旨施行。

”(节选自《旧唐书》) 材料二:贞观六年,太宗以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上封事称旨,召而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逄、比干,不免孥戮。

为君不易,为臣极难么朕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

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

常能如此,朕岂虑宗社之倾败!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暂.忘,故设宴为乐。

"仍赐绢有差。

太常卿韦挺尝上疏陈得失,太宗赐书曰:“所上意见,极是谠言,辞理可观,甚以为慰。

昔齐境之难,夷吾有射钩之罪,蒲城之役,勃鞮为斩袂之仇。

而小白不以为疑,重耳待之若旧。

岂非各吠非主,志在无二。

卿之深诚,见于斯矣。

若克全此节,则永保令名。

如其怠之,可不惜也。

勉励终始,垂范将来,当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不亦美乎?朕比不闻其过,未睹其阙.,赖竭忠恳,数进嘉言,用沃朕怀。

”(节选自《贞观政要》)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宿卫之A人B传餐C而食D虽非性体E仁F亦励G精之主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察,文中指明辨、明察,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不蒙见察”的“察”意思不同。

劝谏的古文赏析

劝谏的古文赏析

劝谏的古文赏析古文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中不乏以劝谏为主题的作品。

劝谏,是指通过言辞或文字劝告他人改正错误,提出建议,促使他人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古代,劝谏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因为它体现了对他人的关怀和责任感。

在古文中,劝谏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让人在阅读中受到启发和感动。

本文将从《论语》、《孟子》和《史记》等经典著作中选取几篇劝谏的古文进行赏析,以探讨古代劝谏文学的特点和价值。

首先,我们来看《论语》中的一篇劝谏之作——《子罕》。

这篇文章记录了孔子对弟子子罕的一番劝谏之言。

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待客人的态度,他认为应该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热情和欢迎,不要因为不被人知晓而感到不悦,这才是一个君子应有的风度。

这段话中蕴含着孔子对待人的态度和处世之道,同时也是对子罕的一种教诲和劝谏。

孔子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着弟子,使他们受到启发和教育,这正是古代劝谏文学的特点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看《孟子》中的一篇劝谏之作——《尽心上》。

这篇文章记载了孟子对齐国君王的一番劝谏之言。

孟子说,“尽心上者,不求有以自活,而求无以自死也。

”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对待国家政治的态度,他认为君王应该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行事。

这段话中蕴含着孟子对君王的责任和担当,同时也是对君王的一种规劝和劝谏。

孟子以自己的言辞感染和影响着君王,使他受到启发和教育,这正是古代劝谏文学的价值之一。

最后,我们来看《史记》中的一篇劝谏之作——《苏秦列传》。

这篇文章记载了苏秦对齐国君王的一番劝谏之言。

苏秦说,“臣闻天有五常,地有四时。

君不听政,臣不得以事君,故臣请去。

”这句话表达了苏秦对君王不听劝谏的失望和决心离开的态度。

这段话中蕴含着苏秦对君王的失望和不满,同时也是对君王的一种忠告和劝谏。

苏秦以自己的决心和行动影响和感染着君王,使他受到启发和教育,这正是古代劝谏文学的特色之一。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智者进谏度君权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智者进谏度君权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智者进谏度君权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

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为也。

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危身而终不用,则谏亦无功矣。

智者度君权时,调其缓亳而处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国而国不危,在身而身不殆。

(节选自《说苑•正谏》)材料二: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

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曰:“陛下智周万物,囊括四海,令之所行,何往不应?志之所欲,何事不从?微臣窃思秦始皇之为君也,藉周室之余,国六国之盛,将贻之万叶。

及其子而亡,谅由逞嗜奔欲,逆天害人者也。

是知天下不可以力胜,神祇不可以亲恃。

惟当弘俭约,簿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臣尝见隋室初造此殿,楹栋宏壮,大木非近道所有,多自豫章采来,二千人拽一柱。

略计一柱,已用数十万,则余费又过倍于此。

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乾元毕工,隋人解体。

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深愿陛下思之,无为由余所笑,则天下幸甚矣。

”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空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

”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F日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争唯,不如一士之谤谤。

可赐绢二百匹。

”(节选自《贞观政要•纳谏》)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玄素上表B洛阳C实亦D未宜E修造F后G必事理H须行I露坐J亦K复L 何苦?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缓急,偏义复词,危急,与“昼夜勤作息”中“作息”用法相同。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1.(2019·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0题。

(4分)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故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9.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是注意关键词“发”翻译为“做出来”,“掩”翻译为“掩饰”。

10.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分)10.要注意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提高品德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的把握和拓展探究能力。

选文主要讲述了积少成多,注重积累,根据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即可。

【参考译文】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微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侯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

言语是由自己说出来的,不能阻塞;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正凭借着它而感动天地。

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

本身积累善德,就像人的身体长高时那样,每天都在增长自己却不知道。

2.(2019·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劝谏类文言文专题复习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劝谏类文言文专题复习

时间 顺序
写的, 是以蔡桓公 发 展为线索
立有间
一见
居十日
二见
病情
扁鹊说:“君有疾在腠理,寡人无疾,医之 不治将恐深。” 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说:“病在肌肤, 桓侯不应。 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悦。 扁鹊说:“病在肠胃, 不治将益深。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不应。 桓侯又不悦。 桓侯故使人索扁鹊。
三赏
三变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本文通过邹忌用自身的家庭琐事为喻,巧妙的劝说 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告诉我们兼听则明,偏听则 暗,作为统治者还要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才能使 国家强大的道理。
说一说
这篇短篇文言文里的主要人物是 谁?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吴王
少孺子
文言文专题复习
语文组工作总结
劝谏类
想一想 《曹刿论战》 《出师表》 《扁鹊见蔡桓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忆一忆 一、回忆文章内容,完成下列问题表格
《扁鹊见蔡桓公》的行文思路
扁鹊的诊断(原文填空)
行文是按照
桓侯的反应(原文填空)
教师版
教师寄语:
说话得体,小则可以讨喜、动人,大则 可以保身、兴邦。古有苏秦、张仪游说诸侯, 战国格局为之改变;诸葛亮说服孙权,三国 鼎立之势成;近有周恩来总理的出色外交。 其实,说话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一 句恰到好处的话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一 句言不得体的话可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希望能在我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通过说话 真正体现出我们的学识、气质、修养、智慧, 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使社会有所发展,有 所壮大。

中考复习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中考复习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5.(2018·湖北咸宁)阅读文章,完成18-21小题。

( 15分)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

②哂(she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③不暇顾:顾不上。

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上与群臣论止.盗一狼得骨止.B.朕当去.奢省费去.因还乡C.自.是数年之后自.经丧乱少睡眠D.刻.民以奉君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多个义项的辨识。

A项中的“上与群臣论止.盗”的“止”是禁止的意思,“一狼得骨止”的“止”是“停止”的意思;B项的“朕当去奢省费”的“去”是去掉的意思,“去.因还乡”的“去”是“离开”的意思;D项中“刻民以奉君”的“刻”是“剥削”的意思,“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的“刻”是雕刻的意思;C项两个“自”都是从的意思,因此选C。

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民之所以为盗者.客之美我者.B.犹割肉以.允腹能以.径寸之木C.君富而.国亡学而.不思则罔D.夫欲盛则.费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辨识。

A项的两个“者”是判断句的标志,解释为“是”的意思。

C项中的两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D项中的“则”是连词,就的意思。

B项中“犹割肉以允腹”的“以”是连词,来的意思,“能以径寸之木”的“以”是用的意思,所以选B。

劝谏类文言文

劝谏类文言文

劝谏类文言文1.《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出师表》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019各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汇编

2019各地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汇编

1.(2019·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0题。

(4分)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巨,故圣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显;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

言出于己,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

故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2分)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9.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是注意关键词“发”翻译为“做出来”,“掩”翻译为“掩饰”。

10.结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观点,谈谈你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2分)10.要注意一言一行,从小事做起,注重积累,提高品德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的把握和拓展能力。

选文主要讲述了积少成多,注重积累,根据这个中心展开论述即可。

【参考译文】我听说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所以古代的圣人,没有一个不是由默默无闻而变成美名远扬,由卑微而达到显赫;因此,尧起步于诸侯之位,舜兴起于深山之中,并不是一日之内突然显赫起来,应该说是逐渐达到的。

言语是由自己说出来的,不能阻塞;行为是由自身做出来的,无法掩饰;言语和行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内容,君子正凭借着它而感动天地。

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业,能注意一切细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

本身积累善德,就像人的身体长高时那样,每天都在增长自己却不知道。

2.(2019·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晋侯之弟扬干乱行曲梁,魏绛①戮其仆②。

晋侯怒,谓羊舌赤③曰:“合诸侯,以为荣也。

扬干为戮,何辱如之?必杀魏绛,无失.也!”对曰:“绛无贰志,事君不辟难,有罪不逃刑。

其将来辞.,何辱命焉?”言终,魏绛至,授仆人书,将伏剑。

士鲂、张老止之。

公④读其书曰:“臣闻师众以顺为武,军事有死无犯为敬。

君合诸侯,臣敢不敬?君师不武,执事不敬,罪莫大焉。

臣惧其死,以及扬干,无所逃罪。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劝谏类

5.(2018·湖北咸宁)阅读文章,完成18-21小题。

( 15分)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 “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馀,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

②哂(shen):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③不暇顾:顾不上。

④野宿:在野外露宿。

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上与群臣论止.盗一狼得骨止.B.朕当去.奢省费去.因还乡C.自.是数年之后自.经丧乱少睡眠D.刻.民以奉君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实词多个义项的辨识。

A项中的“上与群臣论止.盗”的“止”是禁止的意思,“一狼得骨止”的“止”是“停止”的意思;B 项的“朕当去奢省费”的“去”是去掉的意思,“去.因还乡”的“去”是“离开”的意思;D项中“刻民以奉君”的“刻”是“剥削”的意思,“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的“刻”是雕刻的意思;C项两个“自”都是从的意思,因此选C。

1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民之所以为盗者.客之美我者.B.犹割肉以.允腹能以.径寸之木C.君富而.国亡学而.不思则罔D.夫欲盛则.费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辨识。

A项的两个“者”是判断句的标志,解释为“是”的意思。

C项中的两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D项中的“则”是连词,就的意思。

B项中“犹割肉以允腹”的“以”是连词,来的意思,“能以径寸之木”的“以”是用的意思,所以选B。

文言文专题训练劝勉篇

文言文专题训练劝勉篇

文言文专题训练劝勉篇引言循经傥略如上旨,君臣合蕃鬱未始谐。

论辑言者毋弛久失于典章之正,有如信守法纪之臣,愿举笔以犒劳之。

盖君视臣为饰,臣将君视为戒。

呜呼!岂不羡君臣旨合觞举,臣奉怀柔之轨篇?后后者欤,勿丢斯文臣之雅德哉!勉劝臣子嗟乎,君子之行,如雨露之潏洽,如春风之和畅。

臣子曰:“为臣者,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殚精竭虑,忠诚事君,是为君子之道。

苟有遗忘忠诚,无视侍奉之责,君子之器已不存。

君倾无私之爱于臣,为臣者理应倍加珍惜。

无论皇上有何过错,臣子都应矢志效劳,言行举止以示忠诚。

对待上司,则应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从善如流。

如此方能得君上信任,得赏,得荣。

夫忠诚,上则为君慰劳之源泉,下则为同道之楷模。

苟能牢记“君可欺,君不可欺”,纵有屈辱返朴归真之日,亨乎其业之津梁矣!劝勉君王君虽至圣至神之职,在民心为始终。

听天下之声,承百姓之民,成为至高无上之君。

尔今当为岳牧康庄之明君,勿逮连别列国诰勋也!惟仁惟德,忠信为本。

明德笃厚,仁义慈恩,是为Josor主之要传。

当思己之过,以此为醒。

无为君者,非深畏天命,亮罔有庶国之志耶?思己之罪,岂不冲盖于诸众?尔今所用宠臣,亦岌岌可危。

当时勿忘古人之言,其匡言至德。

广德听民言,广容谱众心。

若勿隆朝廷文臣,否朕之得善训;亦若勿顾谏饬将帅,囗受军中忠诚矢石,可谓顡顺耶?结语君臣互融互动,持己终身。

忠诚为臣子之道,仁德为君王之本。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君王敬畏民意,臣子全心侍奉,方能辅弼王室,共创太平。

维志在臣,具以本章;吾后愿尔翼既鲜明矣。

庶几,君臣感悟,国家富强有望,万民幸福乃远胜尔等所有也!。

文言文阅读专题之劝谏治国类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之劝谏治国类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劝谏有技巧,治国有担当文言文阅读专题系列之劝谏治国类一、内涵:“劝”意为用道理说服人、使人听从;“谏”意为规劝,使改正错误。

劝谏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文化。

“劝谏文化”兴于先秦,是向君王提出意见或建议,为国为君为民的初衷勇敢的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意见,达到劝说目的。

魏徵以“载舟覆舟”劝谏唐太宗,实现了“贞观之治”;曹刿用“取信于民”劝谏鲁庄公,打赢了“长勺之战”。

二、分类:从劝诫方式劝谏可分为直言进谏和曲言劝谏。

如:《出师表》《曹刿论战》是直谏,正面劝说,直陈道理,向君主提建议;《孙权劝学》是引经据典,借例言理;《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是讽谏,用设喻说理的方式委婉劝谏广开言路治国。

三、课本篇目:劝谏类:《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诫子书》《送东阳马生序》《孙权劝学》《曹刿论战》;治国类:《大道之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专题演练:【一】(2023·山东烟台中考真题)【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杂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乙】楚庄王欲伐晋,使豚尹①观焉。

反曰:“不可伐也。

其忧在上,其乐在下。

且贤臣在焉,曰沈驹。

”明年,又使豚尹观,反曰:“可矣。

初之贤人死矣,谄谀多在君之庐者。

其君乐而无礼,其下危处以怨上,上下离心。

兴师伐之,其民必反。

”庄王从之,果如其言矣。

(节选自《说苑·奉使》)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高考语文冲刺文言文阅读谏论

高考语文冲刺文言文阅读谏论

2021高考语文冲刺—文言文阅读(谏论)谏论苏洵夫臣能谏,不能使君必纳谏,非真能谏之臣;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欲君必纳乎?向之论备矣.欲臣必谏乎?吾其言之.夫君之大,天也;其.尊,神也;其威,雷霆也.人之不能抗天、触神、忤雷霆,亦明矣.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传曰“兴王赏谏臣〞,是也.犹惧其選耎①阿谀,使一日不得闻其过,故制刑以威之.?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人之情,非病风丧心,未有避赏而就刑者,何苦而不谏哉?赏与刑不设,那么人之情又何苦而抗天、触神、忤雷霆哉?自非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谁欲以言博.死者?人君又安能尽得性忠义者而任之.?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那么不能也.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那么否.〞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须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那么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然那么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君之难犯,犹渊谷之难越也.所谓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者,勇者也,故无不谏焉;悦赏者,勇怯半者也,故赏而后谏焉;畏罪者,怯者也,故刑而后谏焉.先王知勇者不可常得,故以赏为千金,以刑为猛虎,使其前有所趋,后有所避,其势不得不极言规失.此三代所以兴也.末世不然,迁其赏于不谏,迁其刑于谏.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间或贤君欲闻其过,亦不过赏之而已.呜呼!不有猛虎,彼怯者肯越渊谷乎?此无他,墨刑之废耳.三代之后,如霍光诛昌邑不谏之臣者,不亦鲜哉!今之谏赏,时或有之;不谏之刑,缺然无矣.苟增其所有,有其所无,那么谀者直,佞者忠,况忠直者乎?诚.如是,欲闻谠言②而.不获,吾不信也.【注】①選耎:xùn ruǎn柔弱,惧怕. ②谠言:dǎnɡ yán正直之言,大方之言. 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旳词旳解释,不正确旳一项为哪一项A.圣人知其然,故立赏以劝.之劝:勉励B.谁欲以言博.死者博:搏斗C.?书?曰“臣下不正,其刑墨〞,是.也是:这样D.诚.如是,欲闻谠言而不获诚:果真5.以下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用法一样旳一组是A. ①其.尊,神也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 ①故立赏以.劝之②问征夫以.前路C. ①人君又安得忠义者而任之.②之.二虫又何知D. ①欲闻谠言而.不获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旳概括和分析,不正确旳一项为哪一项A.作者认为,如果不设置明确旳奖赏与刑罚措施,所有旳臣子是绝不会冒着触犯君王旳危险而去进谏旳.B.文章第三段运用三个人跨越深渊旳例子,形象地说明了刑罚、赏赐对臣下进谏旳积极作用,运用旳是喻证法.C.文章一开头就提出论点“君能纳谏,不能使臣必谏,非真能纳谏之君〞,强调纳谏之君要使臣子必谏.下文由此生发,展开论述.D.文章从君王旳角度立论,具体而生动地探讨了君王如何才能使臣子踊跃进谏旳问题.7.把文中画线旳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然那么人岂有勇怯哉?要在以势驱之耳.〔3分〕②宜乎臣之噤口卷舌,而乱亡随之也!〔3分〕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荆轲刺秦王?〕〔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早春寻李校书元稹款款春风澹澹云,柳枝低作翠笼裙.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带雾山莺啼尚早,穿沙芦笋叶才分.今朝何事偏相觅,缭乱【注】芳情最是君.【注】缭乱:激发,撩动.8.本诗写景生动形象,景物如在眼前,试对写景手法进展赏析,请写出两种.〔5分〕9.作品抒发了诗人哪两种感情?二者旳关系是什么?〔6分〕旳空缺局部.〔1〕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1〕我有嘉宾, . 〔曹操?短歌行?〕〔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4〕,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5〕,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6〕既自以心为形役,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7〕狗吠深巷中, .〔陶渊明?归园田居?〕〔8〕,纤歌凝而白云遏.〔王勃?滕王阁序?〕〔9〕,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10〕桑之落矣, .〔?诗经·氓?4.B 〔博:换取〕5.D 〔A.其:①第三人称代词,他旳②指示代词,那;B.以:①介词,表目旳②介词,用;C.之:①代词,他②代词,这;D.而:转折连词. 〕6.A 〔“所有旳臣子绝不会〞进谏,以偏概全,“性忠义、不悦赏、不畏罪〞旳人还是会进谏.〕7.〔1〕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和怯懦旳差异吗?关键在于用形势驱使他们罢了.〔3分,岂、要、驱〕〔2〕臣子闭口不言也是理所当然旳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紧随其后了.〔3分,主谓倒装、宜、乱亡〕〔3〕太子和那些知情旳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帽来为他送别.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之后,就要上路了.〔4分,宾客知其事者、白衣冠、祖、句义〕8. 〔1〕比喻:柳枝似裙子,梅花如鸡舌,江水像琼花,写出景物旳美好旳外形特征;拟人:梅“含〞鸡舌,江水“弄〞潮,写出生机与活力;动静结合:风、水、莺是动,柳枝、梅等是静;远近结合:比方第一联是远景,第二联是近景;色彩词运用鲜明生动.〔答对两点给5分〕9. 〔2〕即将见到友人旳欢悦之情〔1分〕,对早春景物旳热爱之情〔1分〕.景物旳生机勃勃和繁盛是诗人产生喜悦之情旳原因:因即将见到友人,所以心情特别愉快,眼前景物也特别宜人.〔4分〕〔翠笼裙:青色旳像笼子一样旳裙子〕10.〔10分〕〔1〕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鼓瑟吹笙〔3〕齐彭殇为妄作〔4〕浩浩乎如冯虚御风〔5〕风萧萧兮易水寒〔6〕奚惆怅而独悲〔7〕鸡鸣桑树颠〔8〕爽籁发而清风生〔9〕采之欲遗谁〔10〕其黄而陨【文言文参考译文】能进谏旳大臣,却不能使国君承受自己旳谏言,算不上真正能进谏旳大臣.能纳谏旳国君,却不能使大臣劝谏自己旳过失,就不是真正能纳谏旳国君.大臣想让国君承受谏言〔该怎么做〕,我先前已经阐述得很详细了.国君想让大臣力谏〔该怎么做〕,我现在来谈一谈.国君地位高如天,尊贵如神,威势如雷霆.人不能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也是非常清楚旳.聪明旳皇帝知道这个理,所以就设立奖励来鼓励〔臣子谏议〕.这就是?左传?说旳“兴王〔兴盛向上旳帝王〕赏谏臣〞了.〔又由于〕特别害怕臣下只挑选轻旳说、阿谀奉承,使得君王〔哪怕〕一日不知晓他旳过失,所以又制定刑罚来惩戒臣子.这就?尚书?里说旳“臣下不正,其刑墨〔墨刑,在脸上刺黑字〕〞了.一般人旳头脑都不是有“风病〞、丧失了思想旳,绝不会是逃避奖赏反而去追求刑罚,何苦而不谏呢?如果没有设立奖赏与刑罚,按人之常情,又何苦抵抗上天、触怒神灵、忤逆雷霆呢.如果不是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旳人,谁希望为了进谏而冒死亡旳危险呢.可国君又怎么可能全得到本性忠诚有节义旳人来委任他们呢.这里有三个人,一个人勇敢,一个人勇敢、怯懦各半,一个人怯懦.有个人把他们带到深渊前,告诉他们说:“能跃过深渊旳人,才算勇敢,不然就是怯懦.〞那个勇敢旳人以怯懦为耻,一定会跃过深渊,那勇敢、怯懦各半旳人和怯懦旳人就做不到.这个人又说:“跃过深渊旳人奖励千两黄金,不然就没有.〞那个勇敢、怯懦各半旳人追逐利益,一定会跃过深渊,那个怯懦旳人还是做不到.不久,那个怯懦旳人回头看到一头猛虎凶狠地逼近,那么那个怯懦旳人不等别人跟他说什么,就赶紧跃过深渊,如同走过平坦旳大路一样.既然这样,那么人难道有勇敢、怯懦旳区别吗,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形势驱赶他们.国君威严难以冒犯,如同深渊难以跳跃.本性忠诚有节义、不追求奖赏、不畏惧刑罚旳人就如同那个勇敢旳人,所以没有什么不进谏.追求奖赏旳人,如同那个勇敢、怯懦各半旳人,所以听到有奖赏就会进谏.畏惧刑罚旳人,如同那个怯懦旳人,所以看到有刑罚就会进谏.先王知道勇敢旳人不可能经常获得,所以把奖赏用作〔鼓励勇敢、怯懦各半者旳〕千金,把刑罚用作〔鼓励怯懦者旳〕猛虎,让大臣前进时有追求旳方向,后退时有躲避旳目标,大臣们在这种形势下不能不尽力谏言奉劝国君旳过失,这是三代兴盛旳原因.末世就不是这样,对不进谏者给予奖赏,却对进谏者施加刑罚,大臣们闭口不言就理所当然了,国政混乱、国家衰亡也就接踵而至了.偶尔有贤明旳国君想听听自己旳过失,也不过是奖赏进谏者罢了.唉!如果没有猛虎,那怯懦旳人肯跃过深渊吗?三代之后,像霍光杀昌邑王那些没有进谏〔奉劝昌邑王过失〕旳大臣旳情况,不也太少了吧!现在奖赏进谏者旳情况,偶尔还有,可是惩罚不进谏者旳刑罚,已经完全废止了.如果增加对进谏者旳奖赏,重新启用对不进谏者旳惩罚,那么阿谀奉承旳人就会变得正直,奸佞旳人会变得忠诚,更何况本来就忠诚正直旳人呢!如果真能这样,我不相信国君想听到正直旳谏言还会听不到.。

劝言有术,谏言有方——劝谏类文言文整合复习+++课件(共34张ppt)

劝言有术,谏言有方——劝谏类文言文整合复习+++课件(共34张ppt)


纳 谏
三赏: 上赏: 当面指责
中赏: 上书进谏
齐王纳谏
下赏: 背后议论
战胜于朝廷
三变: 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皆朝于齐
4
体验 劝说 过程
出师表
本文是诸葛亮出师伐 魏前呈给后主刘禅的表文 ,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 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 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 ,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 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 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 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 刘氏父子的忠心。
《曹刿论战》
曹刿 鲁庄公
①以天下为己任的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②有卓越的政治 远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③精明干练,机敏持重。 ①知人善用、任人唯贤;②虚怀若谷、谦虚好学;③政治 见识鄙陋,遇事鲁莽、性格急躁。
《邹忌讽齐 王纳谏》
邹忌 齐威王
①善于思考、分析,不盲目轻信他人言语;②具有责任与 担当精神。 ①知错能改、从谏如流对的明君形象;②广开言路的胸襟 和果断行事的理政智慧。
曹刿 (平民)
鲁庄公 (诸侯)
齐鲁长勺之战, 劝谏鲁庄公关注民生,取
战事告急
信于民作为作战的条件
《邹忌讽齐 邹忌 齐威王 齐王无心朝政, 劝谏君王要广开言路、修 王纳谏》 (大臣) (诸侯) 受蒙蔽太深 明政治
诸葛亮要出师
《出师表》
诸葛亮 (老臣)
刘禅 (后主)
北伐,但对后
主放心不下
希望后主广开言路、严明 赏罚、亲贤远佞
—————— 令初下,门庭若市 ——————
——————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 —————— 期年之后,皆朝于齐 ——————
三问:问妻 问妾 问客

邹忌讽谏

文言文专题训练劝谏篇

文言文专题训练劝谏篇

文言文专题训练——劝谏篇一、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察临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好战请以战喻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弃甲曳兵.⑵或.百步而后止⑶是亦走.也⑷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

译:⑵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4、“五十步笑百步”用来比喻什么?5、根据本文孟子说话的特点,推测一下他的文章有何特点。

二、太宗骏马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

诸侯闻之,必较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

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

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后沃,极有利益尔。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3、文中有几句话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

三、燕昭王求贤(《战国策》)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故往见郭隗先生,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三日得千里马,马以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马至者三。

劝谏类文言文课件

劝谏类文言文课件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曾经
(1)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2)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2)率领
(3)多多而益善耳:
(4)而善将将:
(3)更加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3分) (4)擅长,善于
A.于公何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
B.多多益善,何为我禽
我听说,喜好贤良的人并且怜悯不幸的人,这是掌管国家的根本。
(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
现在我请求(将那些)老弱而没有人养活,老而无偶却没有房屋的人, 进行评定之后共同安置他们。 4、此篇文章中,晏子采用了( D )的方式劝谏景公。
A、犯颜直谏,言君王当与民同饥寒。 B、慷慨陈词,分析治国成败的关键。 C、再三反问,令君王自悟其过失。 D、相机启发,并以贤君来期勉君王。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
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 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 事,终于想明白了。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 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 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 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臣。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睹长年负薪者(
)
(2)公曰:“诺。”(
)
(3)论而共秩焉 (
)
(1)背着 (2)好的 (3)安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017·山东日照)东方朔救乳母葛洪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帝欲申宪①,乳母求救东方朔。

朔曰:“帝忍而愎②,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

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我当设奇以激之。

”乳母如其言。

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帝虽才雄心忍,亦深有情恋,乃凄然愍③之,即敕免罪。

(选自《西京杂记》,略有改动)【注释】①申宪:依法惩处。

申,按照。

宪,法律。

②愎(bì):固执任性。

③愍(mǐn):哀怜。

19.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汉武帝乳母尝犯事于外。

(2)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答案】(1)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

(2)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可直译,也可意译,对于句中重点字要重点翻译,语句通顺明白即可。

第(1)句与“于外”是状语后置,故翻译时应调整到谓语“犯事”前面。

“尝”是曾经的意思;第(2)句中“岂……邪”是固定句式,翻译为“难道……吗?”表反问。

翻译时要翻译成反问句,同时要注意“念”翻译为考虑。

20.东方朔说“我当设奇以激之”,你认为他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4分)【答案】示例:①“奇”在劝谏的方式与众不同。

不是直接规劝武帝,而是以训斥乳母的方式委婉劝谏。

②“奇”在能根据武帝的性格特点,让乳母“慎勿言,但屡顾帝”,动之以情。

③“奇”在能抓住要害,从武帝与乳母之间的关系入手,实施计谋。

④“奇”在他采用激将法,言“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故意戳痛武帝,让他念及“乳哺时恩”。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正确理解和提炼信息的能力。

问题中要求理解东方朔救乳母的计谋“奇”在何处,通过分析文章,抓住东方朔不同于常人的做法,理解他的言行“汝临去,慎勿言,但屡顾帝”和“帝已壮矣,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尚何还顾!”以及意图“救乳母”即可分析得出。

解答时要分条解答,采用“‘奇’在……”的句式回答。

【参考译文】汉武帝的奶妈曾经在外面犯了罪,武帝将要按法令治罪,奶妈去向东方朔求救。

东方朔说:“皇上残忍且固执任性,别人求情,反而死的更快。

你临刑时,千万不要说话,只可连连回头望着皇帝,我会想办法激将他。

”奶妈进来辞行时,东方朔也陪侍在皇帝身边,奶妈照东方朔所说频频回顾武帝。

东方朔在武帝旁边说:“你还不赶快离开!皇上现在已经长大了,难道还会想起你喂奶时的恩情吗!为什么还要回头看!”武帝虽然固执任性,心肠刚硬,但是也不免引起深切的依恋之情,就悲伤地怜悯起奶妈了,立刻下令免了奶妈的罪过。

二、(2017·河北)复儿子书①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

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

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

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己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

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

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

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

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

②悉:知道。

③兹:现在。

④汝:你。

⑤业:已经。

⑥资:钱财,费用。

⑦即:就,便。

⑧告罄:财务用尽。

⑨苟:假如。

⑩特:不过。

⑪恃:倚仗,依赖。

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

⑬固:本来。

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

⑮致:给予⑯函:信件。

⑰毋:不要,不可。

⑱负:辜负。

⑲训:教诲,教导。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每小题1分,共4分)(1)儿自去.国至今去:(2)求学宜.先刻苦宜:(3)特汝不应若是.耳是:(4)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作:【答案】(1)离开(2)应当(应该)(3)这样(这)(4)奋起,指有所作为。

【解析】此题考查解释重点词语。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意思以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这几个词都能从课内延伸过来。

《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中“去”意思为“离开”,《爱莲说》中“宜当众矣”中“宜”意思为“应当(应该)”,古代汉语中的“是”绝大多数时候的意思为“这样(这)”,以上三个可以顺利的由课本注释迁移过来,第(4)个来自课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的意思为“奋起,指有所作为”。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2分)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答案】用钱事小/ 而因之怠弃学业/ 损耗精力/ 虚度光阴/ 则固甚大也。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解答此种题型,应注意结合语境,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抓住虚词和句式特点来判断。

本题,只要抓住虚词“而”“则”和“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为三个并列短语,即可断开。

另外还需注意题干中的“标四处”的要求。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小题2分,共4分)(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答:(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答:【答案】(1)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

(2)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解析】此题考查了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翻译句子可以用直译和意译两种,一般我们要采用直译的方法,要注意句子中关键字的理解。

(1)里注意“虽”翻译成“即使”,“汝”翻译成“你”。

(2)里注意“余”翻译成“我”,“于”翻译成“对”。

11.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4分)答:【答案】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解析】此题考查了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这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读通文意,抓住主要内容。

细读文章可知,文段前半部分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后半部分借孟子的话劝诫儿子要能吃苦以及勉励儿子要爱学习。

附录:文言文翻译:来信都已收到。

现在汇给你日本货币五百元,你自从出国到今天,时间只不过四个月用完了?这件事实在令人奇怪!你去日本,是为了求取学问。

求学就应该先学会刻苦生活,在那边又不必交朋结友应酬。

那一千多两银钱,也够你用上一年,尚且有结余。

为何四个月不列,就已用得一千二净了?假如你钱花得在理、应该花,哪怕是每天要用百两之多.我也有力量保证供你所需。

但只是你不该这样做。

你这样浪费钱财,一定不只是吃喝方面奢侈而已,必定另有花销。

你也曾读过《孟子》吧。

这位贤人说过:大有作为之人,一定要先刻苦磨炼自己的思想志向,锻炼其身体,让身体经受得住忍饥挨饿的考验,还要让他一贫如洗,无牵无挂,并在殚精竭虑、经过痛苦的思索之后,才能有所作为。

你仗恃有我的荫庇,固然不需要这样做,但也应当多少了解一下农家的艰辛,尽到自己求学的本分嘛。

你做不到这一点,哪怕是学成回国,也一定一件事也干不了。

现在你若这样,我从今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花钱事小,因乱花钱而耽误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这才是大事!此前,我曾写信告诫于你,要你努力用功。

你怎么就忘了?光阴极可珍贵,求学机会难得,这里面的甘苦,我不说你也该明白。

不要辜负老父我的教诲呀!三、(2017·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8——10题。

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①,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

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

”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②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

恐天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闻.之闻:听说B.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C.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D.王且何利.利:好处【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释词能力。

B项中的“愿”是“希望”的意思。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B.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C.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D.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断句要依据语法结构和句子的意思,断句后不能使句子产生歧义或意思的割裂。

题目给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来跟从孟尝君”,其中的“兵八万”“车二百乘”是两个词组,“万”和“乘”都是紧跟着数词和名词的后面,不能分开,所以据此可以排除AB项,而D项中的“起”和“兵”分开了,造成句子意思的割裂。

所以据此应该选择C项。

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理由婉拒救助魏国。

D.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意思的理解能力。

“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的说法是错误的。

孟尝君提醒燕王,魏王在向秦国割地求和之后,会聚集魏国、韩国、赵国、秦国四国的军力来攻打燕国,来报复燕国见死不救之仇。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魏王(就会)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文句子,一定要字字译到,译准。

同时注意句子是否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调整。

本题为一般的陈述句,只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即可,如其中的“折节”意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以”是介词,“把”;“去”意为“离开”。

【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国。

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

”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

”……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从前家父频繁为燕、魏两王的交往约会,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救魏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