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归纳.docx

合集下载

固定句式大全整理版

固定句式大全整理版
1、不亦……乎 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愠,不亦君子乎?
“……不亦……乎”译作“(岂)不是……吗” 2、“何……为” “何以……为”
例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例2、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何……为” “何以……为”译作 “还要……干什么”
“为什么……呢”
例1、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他成功 失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例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
侯,然后快于心与”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着生命危险
,“…与…各,抑个…诸…”侯译国作“结…怨…还,是这……样”或心“…里…才或者痛…快…”么
?”
7
四、表反问或疑问的固定句式
“……有所……”译作“……有什么……”
例2.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序》)
“……无所……”译作“……没有什么……”
2
一、表陈述或判断的固定句式
3、有以、有所以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应。(《庄暴见孟子》)
“……有以……”译作“……有办法用来……” “……有所以……”译作“……有什么可以用(拿)来
“凭什么……呢”
8
四、表反问或疑问的固定句式
3、如何、奈何、若何 例1.“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例2.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如何、奈何、若何”译作“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4、“如……何 ”“奈……何”“若……何” 例1、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例2、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2、与其……孰(岂)若……

文言固定句式(举例版)

文言固定句式(举例版)
呢"、"什么……呢?"、"怎么……呢?"
•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 记》)
译: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 么呢?
1)其它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 么……?)
如: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所……的是什么?) 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C、何为……?(为什么……?)
注意:上述句式中的“何”换成“奚”, 意思是一样的。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 游》)
译:为什么要到九万里高空再向南呢?
2、“庸……乎”,译为“哪管…… 吗”、“难道……吗”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 于吾乎?(《师说》)
译: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 比我大还是小呢?
3、“岂……哉(乎,耶,邪)”可译为 “哪里……呢?难道……吗?怎么…… 呢?”
三、表示选择问的固定结构
1、 “孰与”“与……孰”,译为 “跟……比较,哪一个……”。
这是在比较的前提下表选择问的句式。原为“与…… 孰”的格式。
• 吾与徐公孰美? •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1."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 译: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12. "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 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

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精选5篇)

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精选5篇)

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1.是知也.(《(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2.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何处是?(《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八)“……,……也”.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4.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出师表》)5.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6.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7.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十)“……者,……也”.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一)“……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马说》)(十二)“……,……”.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二、被动句(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二)有标志词语.1.“为”表被动.2.“为……所……”.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满井游记》)“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为”即“被”.3.“于”表被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于……”即“在……被举荐”.三、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出现过,为避免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⑸(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军”,译时要补上.⑴(一个人的想法)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个人的想法”,译时要补上.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乃至.(《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不至”和“乃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⑷期年之后,(群臣吏民)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民”,译时要补上.2.蒙后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3.对话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曹刿论战》)“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二)省略谓语.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三)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1)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2)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3)与.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省略动词宾语.(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出现的人、事、物.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移山》)“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愚公移山》)“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五)省略介词.1.省略“于”.(1)在.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行(于)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醉翁亭记》).(2)从.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给.不可,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4)到.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5)表被动.帝感(于)其诚.(《愚公移山》)(6)对于.(7)向.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2.省略“自”,可译为“从”.(自)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四、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3.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4.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五、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何以战?(《曹刿论战》)“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长夜沾湿何由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2.谓宾倒装.何有于我哉?(《{论语)十则》“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之”,代词,代春意.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5.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相信自己”.“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1.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2.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五)其他,表强调.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2.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译为“大雁离开衡阳”.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一)“中心词+后置定语+者”.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二)“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七、介宾结构后置.(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1.何有于我哉?(《(论语)十则》)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结构“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4.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试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试用”的倒装,介宾结构“于昔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5.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结构“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7.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学习”.(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1.屠惧,投以骨.(《狼》)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三)其他.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伤仲永》)“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结构“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回来”.八、固定句式(一)“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二)“如……何”相当子“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三)“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四)“何……为”相当子“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五)何以…….何以战?(《曹刿论战》)(六)“何……之……”相当于“怎么……这么……”.(七)……孰与…….原本的格式是“……与……孰……”相当于“……与……相比,……”.1.“……孰与……”.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与……孰……”.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第二篇: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固定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宾结构:
例句:吾欲食饭。

(我想要吃饭。

)
2. 主谓宾补结构:
例句:汝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你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3. 主谓状结构:
例句:夫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实践,这不是很快乐吗?)
4. 主谓双宾结构:
例句:吾赠汝书。

(我送给你一本书。

)
5. 主谓宾宾补结构:
例句:吾赐汝金币。

(我给你金币。

)
6. 主谓宾定结构:
例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没有好种子吗?)
7. 主谓宾宾状结构:
例句:夫子示之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孔子示之说:在贫穷时,要专心做好自己;在达到成功时,要兼顾天下。

)
8. 主谓宾宾补状结构:
例句:晏子使楚恶衣粝食者知吾之贵也。

(晏子通过使楚国的穷人了解到我的贵重。

)
9. 主系表结构:
例句:吾乃曲江大将军也。

(我乃是曲江大将军。

)
10. 主谓表结构:
例句:吾皇帝是明天子也。

(我皇帝是明朝的天子。

(完整版)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完整版)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常见固定句式及其翻译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袭,约定俗称,经久不变。

这些固定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表示某种语气的固定结构1.表判断语气。

(1)常见的有“无以”“所以”或“者…也”等。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李密《陈情表》“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所以”相当于“是用来…的”。

④亚父者,范增也。

——司马迁《鸿门宴》⑤非我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者…也”表判断是常见的,还有“者也”连用等,例句很多,不再赘述。

(2)“……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

)—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

“……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

’——(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文:"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

'这说的就是我呀。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2. 表疑问语气。

表疑问语气的固定句式比较多,常见的有:(1)如……何、若……何、奈……何;中间可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句: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2)“如何(何如)”、“若何”、“奈何”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等。

固定句式文言文例句

固定句式文言文例句

固定句式文言文例句
1. 固定句式:……者,……也。

例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解释:……是……的意思。

2. 固定句式:不亦……乎。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解释:不也是很……吗?
3. 固定句式:以……为。

例句:先即制,后retaliating。

(《左传》)
解释:把……作为。

4. 固定句式:与其……孰若。

例句:与其临渊羡鱼,孰若退而结网?(《淮南子》)解释:与其……,不如……
5. 固定句式:……非……则。

例句:非得劲儿,则不能自好。

(《史记》)
解释:如果不是……,就……。

6. 固定句式:所+动词。

例句: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
解释:“所”字加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行为的结果。

7. 固定句式:无以。

例句:吾不能无睹矣。

(《孟子》)
解释:没有什么用来……。

8. 固定句式:有以。

例句:臣今日得与将军相见,有以知将军之非窃器者也。

(《三国演义》)解释:有用来……。

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

初中文言文固定句式总结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十二)“,”•
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
(十三)“……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被动句
(一)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感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2.蒙后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
“在野” “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
3.对话省.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十)“……者,……也”•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
5.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
(二)有标志词语•
1.“为”表被动•
2.“为……所……”•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满井游记》)
“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晴天的雪所洗浴•“为”即“被”•
3.“于”表被动•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举于……”即“在……被举荐”•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

初中常用文言固定句式

初中常用文言固定句式

初中常用文言固定句式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

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卖炭得来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2、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

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3、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

可译为“因此”。

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

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4、……孰与(若)……: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

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

表示比较之后进行选择取舍时可译为“哪比得上”;这种情况,还可以与选择连词“与其”配合使用,译为“与其……不如……”。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译文:做两个人的童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人得童仆?5、……之谓也: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

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

可译为“说的就是……”。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

可译为“……叫作……”、“……称作……”。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6、如……何,其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

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

【2018最新】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word范文模板 (10页)

【2018最新】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word范文模板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小编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doc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doc

☆ 常见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有⋯⋯用来、没有⋯⋯用来、有⋯⋯的、陈述有以、无以、有所、无所、比及、为⋯⋯没有⋯⋯的、等到⋯⋯的时候、把⋯⋯当语气所、以为、以⋯⋯为作疑问奈何、何如、如 (奈 )⋯⋯何、得无⋯⋯乎、怎么办、怎么样、把⋯⋯怎么样、大概⋯⋯语气孰与、孰若吧 (恐怕⋯⋯吧 )、跟⋯⋯相比⋯⋯感叹何其、一何、何⋯⋯之多么、何等、怎么⋯⋯这样啊语气反问无乃⋯⋯乎、不亦⋯⋯乎、得无⋯⋯乎、恐怕、只怕、不是⋯⋯吗、难道⋯⋯吗、语气何⋯⋯为为什么⋯⋯呢下面分别介绍几种在高考中经常考到的固定结构。

1.“以为”“以⋯⋯为”“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相当。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石钟山记》 )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过秦论》 )..更多的场合,“以为”是“以⋯⋯为⋯⋯”的紧缩,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况:(1) 在“⋯⋯以为⋯⋯”“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的“⋯⋯以为⋯⋯”“以⋯⋯为⋯⋯”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

如: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黔之驴》 )..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新唐书·魏徵传》 )..(2)在“⋯⋯以 (之 )为⋯⋯”“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

这种句式,相当于“认为(觉得 )⋯⋯怎么样”或“认为( 觉得 )⋯⋯是⋯⋯”。

如:( 满座宾客 )以为妙绝。

(《口技》 )..注意:“以为妙绝”,即“以( 之 )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2.“所以”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1、无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无法……”。

)【例如】顾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的”。

)【例如】①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荆轲刺秦王》);②项王未有以应。

(《鸿门宴》)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

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如】①何以言之?(《赤壁之战》);②何以战?(《曹刿论战》)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如】故患有所不必也。

(《鱼我所欲也》)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如】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序》)6、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 【例如】如徐州不定,将军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7、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

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8、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送东阳马升序》)9、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麽样、怎么办"。

)【例如】①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失街亭》);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④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军之志,若何?(《殽之战》)10、如……何,译为(“对……怎麽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11、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12、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完整版文言固定句式.doc

完整版文言固定句式.doc

文言固定句式在文言文中,我们常见到一些结构、形式都比较固定的句式,掌握这些常见句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句意。

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辑录如下:一、表陈述语气1.“有以”“无以”,分别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没有用来⋯⋯的办法”。

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书博鸡者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2.“有所” “无所”,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

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司马迁《鸿门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司马迁《鸿门宴》)3.“何以”,表示询问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译为“凭什么”“依据什么”。

如:君何以知燕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4.“比及”译为“等到⋯⋯的时候”。

如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5.“以为”、“以⋯⋯为”,译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苏轼《石钟山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洵《六国论》)6.“⋯⋯之谓也”“其⋯⋯之谓也”,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其李将军之谓也。

(司马迁《史记·李广列传》)7.“不亦⋯⋯乎”,译为“不是⋯⋯吗”。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8.“非⋯⋯不得”,表强调,译为“非⋯⋯不可”。

如:则谓非草木不得。

(《芙蕖》)二、表疑问语气1.“如何”“若何”“奈何”,分别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如: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如⋯⋯何”“奈⋯⋯何”“若⋯⋯何”,表示对事情不知道如何处置、对付,译为“对⋯⋯怎么样”“对⋯⋯该怎么办呢”。

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则较死为苦也,将若之何?(林觉民《与妻书》)3.“何⋯⋯为” “何(奚)以⋯⋯为”,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汇总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汇总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汇总1、得以:(可译为“能够”。

)①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五人墓碑记》(所以,蓼洲周公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被赠予美好光明的谥号,荣耀于身死之后,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做座坟墓,把他们的姓名排列于大堤之上,四方人士经过此地没有不下拜而哭泣的,这实在是百世一遇的遭遇呀!)2、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口技》3、而况:(可译为“何况,况且”。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石钟山记》(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4、而已:(可译为“罢了”。

)①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勾践灭吴》(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

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③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祭十二郎文》(我应当在伊水和颍水之畔置几顷田地,来度过我的晚年,教育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期望他们长大成人;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他们出嫁,我的心愿不过如此罢了!)5、何乃:(可译为“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①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为什么这么短小!”)6、既而:(可译为“随后,不久”。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句式总结
译文:虞姬啊虞姬啊,我该把你怎么办?
• 例2: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译文:沛公说:“现在虽然已经出来了,但没有向 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 翻译: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译文:凭自己跑了五十步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 怎么样呢?
• 翻译:对……怎么办? • 例:以君之力,尚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有所希冀
译文: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 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 乞求呢?
• 翻译:没有……的/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 • 例: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现在入了关,财物没有被掠取的,妇女没有被 宠幸的,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啊!
• 例1: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
译文:是真的呢?还是梦呢?
• 例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 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谢谢观赏
汇报人:ws
• 1.无从、无以 • 翻译: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 例: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
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 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 翻译:有……的/有什么……/有……的地方、原因、办法 • 例: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译文:公子如果开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么 就会得到虎符,得到晋鄙的军队
• 例: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 而暴秦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docx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docx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文言文句式共可以分两大: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

固定句式在解的很多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

(一)表疑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代“安” 只能和“所” 合,表所。

可作“什么地方” 。

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 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代前置。

是“所⋯⋯者何”的移位和。

可作“⋯⋯ 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 (《卖炭翁》)3. 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表示疑。

可作“用什么法”“有什么”“ 什么”“凭借什么” 。

例如:何以言之 ?(《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怎么、怎么、怎么”。

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5.如⋯⋯何,“ ⋯⋯ 怎么”。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何,成“把⋯⋯怎么”。

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 何如,常用来行方式或事物状况,可“怎么”。

“何如”常用于人或事物行比,相当于“孰与”的用法,“比⋯⋯怎么”。

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 ’谢曰:“右军胜林公。

”(《世说新语》)8.何遵,表示原因,“怎么” 。

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的固定句式1.不亦⋯⋯乎,“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 学而》)2.何⋯⋯,“ 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何以⋯⋯,由疑代“何” 、介“以”和“ ” 成。

“何以”即“以何”的倒置。

“何以⋯⋯”等于介构加“ 何” 。

可作“用(要)⋯⋯ 做什么”。

例如:敌未灭,何以家为?(《宋史· 击飞列传》))4.何⋯⋯之有,疑代“何”同它所修的中心共同作“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一、判断句古判断句是根据的性句子分所得出的一种句型 ,指用名做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是” ,但翻要加上 ,如“⋯⋯ ,是⋯⋯” . (一)“是”在古中是一个指示代 ,常用做判断句的主 . 1.是知也 .(《()十》 )是:指示代 ,相当于“ ”做主 .知:通:智” ,明智慧 .名活用 ,做 .2.是亦 ,退亦 .(《岳阳楼》 )是:指示代 ,相当于“ ” ,指代“居堂之高⋯⋯其君”,做主 .3.是可善学者矣 .(《送阳生序》 )是:指示代 ,相当于“ ” ,指代“ 生” ,做主 .“ ”做主 .(二)“ ”表肯定判断 ,可“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与此同 .(《公》 )(三)“乃”表肯定判断 ,可“是” .吾二世少于也 ,不当立 ,当立者乃公子扶 .(《涉世家》 )(四)“即”表肯定判断 ,可“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王凝之妻也 .(五)“ ”表肯定判断 ,可“是” .1.非天之卑 ,心不若余之耳 .(《送阳生序》 )2.此岳阳楼之大也 .(《岳阳楼》 )(六)“是”做 ,表肯定判断 .1.子父 ,是无礼 .(《世新· 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 ,是无信 .(《世新· 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景 .(《江南逢李年》 )4.日暮关何是 ?(《黄楼》 )5.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 ,无魏晋 .(《桃花源》 )6.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陋室》7.最是一年春好 .(《早春呈水部十八外》)8.剪不断 ,理乱 ,是离愁 .(《相 [无言独上西楼 )》)9.是一般滋味在心 .(《相 [无言独上西楼 )》)10.落不是无情物 .(《己亥》 )(七)“非”表否定判断 ,可“不是” .1.非人哉 !(《世新· 大丘与友期》)2.非天之卑 .(《送阳生序》 )(八)“⋯⋯ ,⋯⋯也” .1.南阳刘子 ,高尚士也 .(《桃花源》 )2. ,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 .(《我所欲也》 )3.生 ,亦我所欲也; ,亦我所欲也 .(《我所欲也》 )4.至于斟酌益 ,尽忠言 ,攸之、、允、允之任也.(《出表》 ) 5.夫 ,勇气也 .(《曹》 )6.夫大国 ,也 .(《曹》 )7.城北徐公 ,国之美者也 .(《忌王》 )(九)“⋯⋯ ,⋯⋯者也” .1.牡丹 ,花之富者也; ,花之君子者也 .(《》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也 .(《醉翁亭》 )2.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者,泉也 .(《醉翁亭》3.峰回路 ,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醉翁亭》 )4.山肴野蔌 ,然而前者 ,太守宴也 .(《醉翁亭》 )5.觥筹交 ,起坐而喧者 ,众也 .(《醉翁亭》 )6.白 ,然乎其者 ,太守醉也 .(《醉翁亭》 )7.醉能同其 ,醒能述其文者 ,太守也 .(《醉翁亭》 )8.然侍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之于陛下也 .(《出表》 )9.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忌王》 )10.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 .(《忌王》 )11.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忌王》 )(十一 )“⋯⋯者 ,⋯⋯” .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石 .(《》 )(十二 )“⋯⋯ ,⋯⋯” .1.今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忌王》 )(十三 )“⋯⋯也” .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表》 )二、被句(一)没有志 ,意念上的被 .帝感其 ,命夸娥氏二子二山 .(《愚公移山》 )“感其”即“被⋯⋯所感”,里指天帝被愚公的心所感.1.“ ”表被 .2.“ ⋯⋯所⋯⋯” .山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 .《井游》 )“ 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里指山被晴天的雪所洗浴.“ ”即“被” . 3.“于”表被 .胶鬲于之中 ,管夷吾于士 ,叔敖于海 ,百里奚于市 .(《生于患 ,死于安》 )“ 于⋯⋯”即“在⋯⋯被荐”.三、省略句(一)省略主 .1.承前省 .主在前面已出,避免重复省略主 ,要上 .⑴(《两小儿日》 )木无兄 ,(木 )愿市鞍 ,从此替征 .(《木》 )⑵ 人甚异之⋯⋯ (人 )便舍船 ,从口入 .(《桃花源》 )⑶(桃花源人 )便要家 ,酒作食 .(《桃花源》 )⑷(余)解衣欲睡 ,月色人 ,欣然起行 .(《承天寺夜游》 )⑸(余)以其境清 ,不可久居 ,乃之而去 .(《小石潭》 )⑹(溪水 )斗折蛇行 ,明可 .(《小石潭》 )⑺(佛印 )卧右膝 ,右臂支船 .(《核舟》 ) “乃”前面省略了主“起” ,要上 .⑴(一个人的想法 )征于色于声而后 .(《生于患 ,死于安》 )“征”前面省略了主“一个人的想法”,要上 .⑵ 中 (友)不至 ,太丘舍去 ,去后 (友)乃至 .(《世新· 大丘与友期》 ) “不至”和⑶(曹刿 )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 })“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 ,译时要补上 .(鲁师 )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 )“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 ,译时要补上 .⑷期年之后 ,(群臣吏民 )虽欲言 ,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民” ,译时要补上 .2.蒙后省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豳风·七月》 )“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 ,译时要补上 .3.对话省 .公曰:“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 )“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二)省略谓语 .再而衰 .再(鼓)而(气)衰 .省略的“鼓”就是谓语.(三 )省略宾语 .省略介词宾语 ,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1)以.温故而知新 ,可以 (之)为师矣 .(《{论语 )十则》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 (之)分人 .(《曹刿论战》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 (之)信.(《曹刿论战》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 (之)一战 ,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2)为.此人一一为 (之)具言所闻 ,皆叹惋 .(《桃花源记》 )(3)与.念无与 (之)者 ,遂至承天寺 ,民 .(《承天寺夜游》 )旦日 ,客从外来 ,与(之)坐 .(《忌王》省略 .(1)省略代“之” ,指代前面已出的人、事、物.人不知 (之)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十》 )(之)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 ,无魏晋 .(《桃花源》 )(四)省略量 (文言文中数后常省略量).1.林尽水源 ,便得一 (座)山.(《桃花源》 )“一”后面省略了量“座”,要上 .2.太行、王屋二 (座)山,方七百里 ,高万仞⋯⋯ (《愚公移山》 )“二”后面省略了量“座”,要上 .3.帝感其 ,命夸娥氏二 (个)子二 (座)山,一(座)厝朔 ,一(座)厝雍南.(《愚公移山》 )“子”前面省略了量“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座”,要上 .(五)省略介 .1.省略“于” .(1)在.林尽 (于)水源 ,便得一山 .(《桃花源》 )坐(于)潭上 ,四面竹合 ,寂寥无人 .(《小石潭》 )日光下澈 ,影布 (于)石上 ,怡然不 .(《小石潭》 )余立侍 (于)左右 ,援疑理 .(《送阳生序》 )行(于)深山巨谷中 .(《送东阳马生序》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 (于)酒也 (《醉翁亭记》 ).(2)从.山水之乐 ,得之 (于)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3)给.不可 ,吾既已言之 (于)王矣 .(《公输》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 (于)人.(《曹刿论战》 )(4)到.能谤议于市朝 ,闻(于)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5)表被动 .帝感 (于)其诚 .(《愚公移山》 )(6)对于 .(7)向.然足下卜之 (于)鬼乎 !(《陈涉世家》 )(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 .急湍甚 (于)箭,猛浪若奔 .(《与朱元思书》 )2.省略“自” ,可译为“从” .(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 )四、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 ,可译为“鸡、猪丰足”.2.甚矣 ,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 ,表强调的意味 ,可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即“你太不聪明了” .3.如鸣佩环 ,心乐之 .(《小石潭记》 )“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 ,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4.近岸 ,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 )“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 ,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五、宾语前置文言文中 ,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 ,宾语会前置 .(一)疑问句中 ,疑问代词做宾语 ,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 ,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1.介宾倒装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十则》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古汉语中 ,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 ,要放在介词的前面 .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 ,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疑问句中 ,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 .“谁”为疑问代词 ,“与”是介词 .何以战 ?(《曹刿论战》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 .疑问句中 ,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 .“何”为疑问代词 ,“以”是介词 .长夜沾湿何由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 .“何” ,疑问代词 ,“由” ,介词.在疑问句中 ,疑问代词前置 .2.谓宾倒装 .何有于我哉 ?(《{论语 )十则》“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 ,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疑问代词 .“之”,助词 ,无实在意义 ,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 (二)文言否定句中 ,代词做宾语 ,宾语前置 .1.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 .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 ,代词 ,在否定句中 ,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2.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 .(《送东阳马生序》 )“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 .“之” ,代词 ,代抄写 ,在否定句中 ,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 )“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 .“之” ,代词 ,代春意 .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5.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自信”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相信自己” .“自” ,代词 ,在否定句中 ,代词做宾语要倒装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1.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 ,助词 ,无实在意义 ,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之” ,助词 ,无实在意义 ,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 ,也可以前置 ,表示强调 .1.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 )十则》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 ,指代前面的原因 .2.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 )“全石以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五)其他 ,表强调 .1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 ,越过一道道山” .2.衡阳雁去无留意 .(《渔家傲·秋思》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译为“大雁离开衡阳” .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 ,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 ,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 ,或使语气流畅 ,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一)“中心词 +后置定语 +者”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 的倒装 ,定语“三夫”后置 ,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 ,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2.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 )“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 ,定语后置 ,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 .3.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 ,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二)“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 +者”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 . (三)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 .七、介宾结构后置 .(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 ,除少数译做补语外 ,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1.何有于我哉 ?(《(论语 )十则》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2.操蛇之神闻之 ,惧其不已也 ,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 ,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3.渐闻水声潺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 .(《醉翁亭记》 )“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 ,介宾结构“于两峰之间”后置 ,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 .4.试用于昔日 ,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 )“试用于昔日”是“于昔日试用”的倒装,介宾结构“于昔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 .5.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 ,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 )“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结构“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7.今诸生学于太学 .(《送东阳马生序》 )“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 的倒装 ,介宾结构“于太学”后置 ,可译为“在太学学习” .(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 ,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1.屠惧 ,投以骨.(《狼》 )全句为“以骨投 (之)”的倒装 ,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 .(《醉翁亭记》 )“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 ,介宾结构“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三 )其他 .1.又七年 ,自州 ,复到舅家 .(仲永》 )“ 自州”是“自州”的倒装,介构“自州”后置.“从州回来” .八、固定句式(一)“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学而之 ,不亦乎 ?有朋自方来 ,不亦乎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十》 )(二)“如⋯⋯何”相当子“ ⋯⋯ 怎么”“把⋯⋯怎么”.1.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如太行、王屋何 ?”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呢 ?”2.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呢?”(三)“以⋯⋯⋯⋯”相当于“把⋯⋯(当作 )⋯⋯” .(四)“何⋯⋯”相当子“ 什么要⋯⋯呢?”“ 什么会⋯⋯呢 ?”(五)何以⋯⋯ .何以 ?(《曹》 )(六)“何⋯⋯之⋯⋯”相当于“怎么⋯⋯么⋯⋯”.(七)⋯⋯孰与⋯⋯ .原本的格式是“⋯⋯与⋯⋯孰⋯⋯”相当于“⋯⋯与⋯⋯相比,⋯⋯” .1.“⋯⋯孰与⋯⋯” .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王》 )而复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忌王》 )“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相比,更美” .“⋯⋯与⋯⋯孰⋯⋯” .之曰:“吾与徐公孰美?”(《忌王》 )“吾与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