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学类别)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执笔人:徐锁平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必须修学的基础性学习领域,是由国家规定、并由地方和学校组织实施和开发的课程。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构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且符合江苏省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同时又具有一定弹性和开放性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体系,特编写了《劳动与技术》教材。它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理念,以项目引导为主线。小学课程分成两大部分:家政、技术初步。家政又分为六个项目,每个单元又分成了若干主题。

但教材仅仅是个例子,它不包括劳动与技术的全部。它需要我们结合本地特点,进行二度开发,使自编与引进相结合;省统编与自编相结合,使教材真正为教学、育人服务,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它要求各学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根据本地的社会、自然资源和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补充、删减和调整,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劳动与技术》教材的作用。

劳动与技术教育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兴趣出发,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其学习热情。

我校地处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我校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大胆整合,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对现有教材进行增、换、扩、改,从而初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

一、增一增,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操作的项目

广阔的农村天地,具有丰富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劳动与技术教育可基于这样的宝贵资源,进行整体设计与实施,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研究和分析地方和社区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挖掘地方自然条件、社区经济文化状况、民族文化传统等方面的课程资源,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特色。

[例一]风味小吃学问多

在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到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这些小吃,也蕴藏着丰富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资源。传统的炊食有许多,如各类小吃、各类点心等。我们可以进行调查,如《当地小吃知多少》;我们可以进行制作,如《学做__》;我们可以进行采访,如《采访__店》;我们可以进行开发,如《我的创意:__点心制作》。

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就能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望,渗透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将劳动与技术的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常规指导、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以实现其教育目标。丰富学生经验,积累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对人身甚至对文化的经验与感悟。

于是,学包馄饨、学做月饼、学包馒头等简单易行的活动,就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这也增加了“家政•烹饪”的内容。

[例二]《粽子飘香》项目设计:

1、主题由来:

端午佳节,是这些传统节日中富有民族色彩的一个节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等相关习俗,

亲自动手包粽子,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了解民风民俗,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特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热爱人民的情感,增进学生对文化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

(2)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自己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兴趣。

3、活动准备:

搜集粽子的由来及相关传说;准备包粽子所需的材料,学会材料的处理方法;了解粽子的种类;向长辈学习粽子的包法、煮法及吃法;了解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4、活动过程:

(1)分组开展调查、采访与收集活动,并做好记载。

(2)各组汇报交流调查、采访、收集的成果。

了解粽子的由来及相关传说;了解粽子的种类(如从外形和馅料上可分为几种);了解包粽子的材料选择和制作(怎样选择粽叶,如何制作馅料等)。

(3)了解粽子的包法并学习包粽子。

(4)、展示各组所包粽子,小组派代表介绍、展示。请指导老师们评价,选出优秀作品。

(5)、交流粽子的煮法以及吃法。有条件可以煮一煮,品一品,评一评。

(6)、根据之前收集材料,汇报端午节的其他风俗习惯。

5、活动总结:

以小组为单位畅谈活动收获和体验,并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我们要以此活动为范本,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活动。如中秋月饼、重阳粘糕、春节元宵等,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三]粉笔盒制作

在《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上册技术初步“小木工”中,也增加一些实用的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制作粉笔盒。通过对粉笔盒的设计、对材料的选择、对工具的合理使用、对粉笔盒的美化装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服务意识。

1、想一想,画一画。

想一想所要制作的粉笔盒的用途,画一画它的结构图。这样,在制作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如何画图,教师需要指导。结合平面图形,让学生初步掌握画立体图形,并标注上大小尺寸。

2、认一认,选一选。

认一认各种板材,了解各类板材的特性。板材分三类,一类是原材,即由原木锯成的厚薄不一的木板木条;二是夹板,从夹层上可分为三夹板、五夹板、多层板等;三是合成板,如木工板、木屑板、合成板等。面对这些不同的材质,应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板材的特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图纸”选一选。

3、试一试,做一做。

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可试一试。在做的过程中,鼓励合作。

二、扩一扩,丰富教材略显单薄、内容单一的结构

在《劳动与技术》教材中,有些内容显得单薄,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如在“家政•烹饪”中,仅仅是要求做一些家常菜。其实,我们可以引入地方资源,学做地方特色小菜。

[例四]绿色食品——野菜

随着广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野菜,已经从毫不起眼的家常小菜,步入了大雅之堂。

春天一到,广袤的田野就慷慨地奉献出各种野菜。池塘边,田埂下,柳树旁,处处有野菜的踪影,像马兰、荠菜等。我们不能对这些宝贵资源熟视无睹,应该为我所用。于是,围绕“野菜研究”这一项目,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从前这毫不起眼的野菜,现在可成了富有营养的“绿色食品”。在荠菜飘香的三月天,同学们来到河畔、田边、菜畦里……手持镰刀,臂挎小篮,开始挖采荠菜。回到家,同学们将荠菜洗净,学着烧制各种美味佳肴。

“三八”妇女节快要来临了,六(2)班的同学们决定送给妈妈一份特殊的礼物——学做一道菜,给母亲献上一份自己的孝心。

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做荠菜松子羹,用实际行动,为妈妈献上一份节日礼物!当父母亲喝着孩子们动手烹制的荠菜松子羹时,激动得连连夸孩子懂事。

学生从网上还得知,光是荠菜的吃法就很多,如凉拌、炒肉、做汤、煮粥、笼蒸、做馅包水饺等都可以,清香味美,老少皆宜。于是,有的学烧荠菜汤,有的学包荠菜馄饨,还有的学做凉拌荠菜……

同学们还建议开发荠菜菜谱,开展“家乡野菜知多少”调查活动,全面了解家乡的野菜资源,制作常见的野菜家常菜,学习烹饪一道道野菜佳肴。

以“尝尝我的手艺”为主题,开展挖菜、摘菜、洗菜、烧菜的综合实践活动,掌握切、拌、煮、炒等技能。尝试着烹制不同的以野菜为主的菜肴,编制野菜菜谱。

根据季节和学校的条件,选择1~2种常见的野菜进行种植,如马兰的移栽,并对野菜进行水、土、光、肥的一般管理。

小小的野菜,让同学们体验到了“当家”的感觉,捕捉到家乡资源的丰富。

[例五]马兰飘香

春天一到,田野里布满了马兰。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挖马兰,在老师的指导下全面认识马兰的价值。利用信息技术课,在老师的指导下集体浏览相关网站,具体了解马兰的生活习性、用途等并作好相关记录。调查马兰在市场中的销售情况、数量价格等。利用课余时间,集体组织到学校周边的空地上挖马兰,择净、洗清后到市场出售,学会挣钱的本领。并且,

马兰的外型

马兰的习性

马兰的用途

马兰的菜谱

这样,以活动项目为主线,通过文字、图画、表格、开放性作业等形式呈现活动内容,力求图文并茂、简洁通俗、要点明确、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便于学生体验、探究、实践。

这就扩展了教材中“烹饪”这一项目的内容。原来项目是设计以“尝尝我的手艺”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