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基丙酮还原胺化铝汞齐法还原工艺

合集下载

苯基丙酮还原胺化产物的酒石酸拆分研究

苯基丙酮还原胺化产物的酒石酸拆分研究

:还原胺化反应的定义:还原胺化反应,又称鲍奇还原(Borch reduction ,区别于伯奇Birch还原反应),是一种简便的把醛酮转换成胺的方法。

将羰基跟胺反应生成亚胺(席夫碱),然后用硼氢化钠或者氰基硼氢化钠还原成胺。

反应应在弱酸条件下进行,因为弱酸条件一方面使羰基质子化增强了亲电性促进了反应,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胺过度质子化造成亲核性下降的发生。

用氰代硼氢化钠比硼氢化钠要好,因为氰基的吸电诱导效应削弱了硼氢键的活性,使得氰代硼氢化钠只能选择性地还原西弗碱而不会还原醛、酮的羰基,从而避免了副反应的发生。

还原胺化反应结束,后处理后我们得到的是外消体DL型甲基苯丙胺。

而还原胺化得到的DL型甲基苯丙胺药效则要差很多,药效的差异是因为一个叫做“手性”的化学现象,而与纯度无关。

正如人的左右手是各自的镜像一样,虽然外形一样,但其实是相反的,两种有机化合物也能以相互的镜像形式存在。

由于甲基苯丙胺有一个手性中心,它有两种不同的称为“对映异构体”的镜像形式,也就是D型与L型,其中D型与L型各占一半。

(按取代基的先后顺序来分是R型和S型,按与平面偏振光的作用来分是D型和L型,L是左旋,用-标识,D为右旋,用+标识,一般使用D型作为拆分剂)。

因为平面的苯基丙酮一亚甲胺没有手性,因而氢加成在平面亚胺键两侧发生的几率是相同的。

对映异构体一般有着完全不同的生物效应,虽然它们看上去是一样的,在分子含量、结构以及外观上并没有区别,可以说完全一样,只是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反射回来的光偏向不一样,往左偏的是“ L型甲基苯丙胺”,往右偏的是“ D型甲基苯丙胺”。

但它们的作用形式并不总是一样的,主要在药效上不同。

其中D 型甲基苯丙胺有典型的兴奋作用,而L型甲基苯丙胺的兴奋作用很弱,D型甲基苯丙胺对人体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是L型甲基苯丙胺的20倍。

而甲基苯丙胺的对映异构体之间相互转化不是很容易,因为它手性中心上没有酸性氢。

二:酒石酸的性质与用途介绍:中文名:酒石酸夕卜文名:tartaric acid分子质量:150.09CAS号:87-69-4 , 526-83-0简称:TA状态:单斜晶体(无水)英文别名:2,3-Dihydroxybutanedioic acid熔点:171-174密度:1.7598 (20)折光率:1.4955 溶解度:溶于水、丙酮、乙醇存在:酒石酸在水中溶解度:右旋酒石酸139,左旋酒石酸139,内消旋酒石酸125,外消旋酒石酸20.6。

苯基丙酮还原胺化反应的学习要点

苯基丙酮还原胺化反应的学习要点

苯基丙酮还原胺化反应的学习要点还原胺化的定义:还原性胺化,也称为氨化。

生成的胺化合物的反应。

先胺化再还原,是还原胺化后的产物,所以叫还原胺化。

还原胺化反应里酮或者醛跟胺反应出来的是R1-CH=N-R2。

胺是氨基(-NH2)取代烃上的H原子以后的产物,如CH3CH2-NH2,也可以看成是烃基取代了氨分子中的氢原子。

烃基取代了氨分子中的1个氢原子叫伯胺,甲胺是伯胺的一种;烃基取代了氨分子中的2个氢原子叫叫亚胺如CH3CH2-NH-CH3。

苯基丙酮不是脂肪酮,它属于芳香酮,因为含有苯环,可以发生Leuckart反应(甲酸的铵盐与醛酮通过还原胺化形成胺)苯基丙酮还原胺化的方法很多,比如Clemmensen还原法或者黄鸣龙还原法,即锌汞齐、浓盐酸加热回流得到目标产物,或者先与水合肼反应生成腙,然后在碱的作用下分解得到目标产物,还可以将底物转化为缩硫酮后,用活性镍脱硫得到目标产物。

甲基苯丙胺(MAM)合成方法有很多,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起始原料,现在比较流行的是苯基丙酮(P2P)为起始原料。

甲基苯丙胺(MAM)的合成还有用EP PEP 为原料将素的羟基还原氢化就可得到MA。

EP与PEP均为具有手性碳的光学异构体。

合成过程中手性碳不参于反应。

因此产物仍具有光学活性。

而P2P的羰基是平面的与氨或甲胺加成时可在上下方同时进行,几率相同,下面有扣扣,需要可以加,所以产物是外消旋体。

P2P为起始原料的合成MAM的方法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苯基丙酮-胺化西佛碱-反应的亚胺-稳定成胺-产品。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产量高.稳定.速度快。

缺点在于设备要求比较高.带有点胺味。

苯基丙酮-溴代还原-产品。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与设备简单.东西比较好。

缺点太明显了,产量低.操作很复杂纯手工打造累人。

苯基丙酮-氧化物-产品。

这就是传说中的一锅法。

优点太多,由于反应时没什么要求,通常很简单。

对设备要求可以说是零,也就是在有原料的时候可以不借用任何设备只要几个简单的杯子就可以成产品。

p2np和p2p合成苯丙胺的具体工艺步骤

p2np和p2p合成苯丙胺的具体工艺步骤

具体步骤:将4.0g氯化镍水合物(浅绿色结晶)溶于75ml 95%乙醇w / mag搅拌并升温至50℃。

盐溶解后取出搅拌棒,加入1ml水和1ml浓盐酸。

盐酸。

1在50℃的溶液中,在手动搅拌下,缓慢加入5克普通雷诺包裹物,以1g 份的份数撕成0.25×1.0的条。

铝会慢慢与镍盐形成金属镍反应(一个或多个)通过复分解作为沉降至底部的暗灰色粉末矮胖。

在反应期间发生氢气的温和发泡。

以保持稳定泡腾并保持温度大致在50摄氏度范围内的速度加入铝。

注意这可能需要两个小时!在Al添加结束时,镍盐中的全部绿色颜色应放电。

如果任何颜色仍然添加另一克铝,并等待soln清除。

将沉淀的镍粉末加入100ml 20%NaOH溶液中,并在60℃下手动搅拌30分钟。

倾析过量的NaOH,用5×100ml的蒸馏水洗涤镍,以除去过量的碱。

在这一点上,Urishubara镍催化剂已经准备好并可以进行还原。

将5g纯苯基硝基丙烯溶于50ml乙醇中并加入到Ni溶液中。

2现在慢慢加3ml浓缩HCl 3和1克切碎的铝,手动搅拌。

与第一步相比,铝将以更剧烈的氢气泡沫缓慢溶解。

用玻璃搅拌棒保持良好的搅拌是必不可少的。

尝试磁力搅拌将导致挫败感,因为镍是铁磁性的,并且会粘附到搅拌棒上,以防止需要还原的表面积。

铝溶解后再加入三毫升HCl和一克Al。

重复加入酸和铝,直至加入10克Al和约30毫升HCl。

铝反应缓慢。

如果温度低于50°C,预计需要6个小时的时间。

不断搅拌到终点是不必要的,偶尔混合好搅拌。

在所有的铝加入后,大部分分解缓慢倒入30g NaOH的100ml H 2O 溶液中,小心搅拌。

戴护目镜,小心!碱中和高度放热!在30分钟内,所有的铝污泥将溶解到底部的水层中,一个漂亮的橙色酒精层将沉淀在上面。

镍不会被NaOH溶解,因此它将保持两层之间的浮动,但这并不是一个主要问题。

毕竟,它不像有毒汞或任何东西!现在将顶级的橙色有机层滗出来,将酒精蒸馏成与P2NP完全不同的橙色臭味糖浆。

苯基丙酮刘卡特还原胺化及簿层层析

苯基丙酮刘卡特还原胺化及簿层层析

醛,酮与甲酸和胺(或者伯,仲胺),或者与甲酰胺作用发生还原胺化反应,称为刘卡特反应(又称瓦拉赫反应,有的也叫N-甲基甲酰胺法)。

反应通常不需要溶剂,将反应物混合在一起加热170度-180度左右即可发生反应。

选用适当的胺(或氨)可以合成伯,仲,叔胺。

反应中胺首先与甲基发生亲核加成,接着脱水生成亚胺,亚胺随后被还原生成胺,这里不用催化氢化,而是用反应混合物中的一小部分甲酸作为还原剂。

防止反应混合物的pH值跌的太低(变得太酸)。

以苯基丙酮胺化还原举例:1000毫升苯基丙酮兑200毫升甲酰胺,50毫升甲基一起开始加热170度开始缓慢加热,酮与数分子的甲酰胺产生的胺甲酰基衍生物。

收集减压蒸馏出来的甲基和甲基酮,直到180度出来的液体加一点氢氧化钠溶液,就会有少量油层,把油层倒回烧瓶,保持180度,9小时后冷却,加1000-1500量的水,分液漏斗分离,油层倒回烧瓶,加500毫升饱和氯化铵溶液水解,缓慢加热沸腾,保持反应进行8小时,冷却后有机溶液萃取有机物,这里的溶液不要,萃取个2次或者3次,加氢氧化钠到水层PH调到12,搅拌快一点,加慢一点,会有油层出现,分离油层,减压蒸馏油层,得到无色或淡黄色液体,200克苹果酸兑800毫升异丙醇(拆分溶剂用异丙醇是最好的)加热沸腾溶解后,加85克蒸馏得到的液体,等待结晶,出来的白色粉末是右旋,左旋在醇里,醇肉那边蒸除醇,得到浓稠液体加同等量开水稀释,记住是开水。

用氢氧化钠调12,现在出的油是纯的左旋,温水洗涤,有机萃取,无水硫酸钠干燥,通气,出来的粉末,用醇和乙醚各用50ml的液体混合起来洗洗,重结晶即得目标产物。

簿层层析的含义:薄层层析是一种简便、快速、微量的层析方法。

一般将柱层析用的吸附剂撒布到平面如玻璃片上,形成一薄层进行层析时一即称薄层层析。

其原理与柱层析基本相似。

薄层层析的特点:薄层层析在应用与操作方面的特点与柱层析的比较。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薄层层析在苯基丙酮还原胺化反应中的应用:在苯基丙酮还原胺化反应中,采用TLC(薄层色谱)跟踪有助于掌握反应进度,以确保反应的顺利进行。

苯基丙酮还原胺化操作工艺的概述与参考

苯基丙酮还原胺化操作工艺的概述与参考

一:苯基丙酮还原胺化介绍:还原胺化是氨与醛或酮缩合以形成亚胺的过程,其随后还原成胺。

利用还原胺化从1-苯基-2-丙酮和氨生产苯丙胺。

氨与醛和酮反应形成称为亚胺的化合物(与消除水的缩合反应)。

第一步是亲核加成羰基,随后快速质子转移。

所得产物,一种有时称为甲醇胺的hemiaminal通常是不稳定的,不能分离。

发生第二反应,其中水从hemiaminal中除去并形成亚胺。

胺随后的还原胺通常通过用氢气和合适的氢化催化剂处理或用铝 - 汞汞齐或通过氰基硼氢化钠处理来完成。

二:苯基丙酮催化氢化还原胺化介绍:通过醛或酮和氨的混合物的催化氢化进行还原胺化导致存在过量氨时伯胺的优势。

应使用至少五当量的氨; 较小的量导致形成更多的仲胺。

重要的副反应使还原胺化方法复杂化。

当伯胺开始积聚时,它可以与中间体亚胺反应形成还原成仲胺的亚胺。

伯胺也可以与起始酮缩合,得到还原成仲胺的亚胺。

通过在反应介质中使用大量过量的氨,可以使该副反应最小化。

另一个可能的副反应是将羰基还原成羟基(例如,苯基-2-丙酮可以还原成苯基-2-丙醇)。

使用苯基-2-丙酮,甲醇溶剂,阮内镍和在轻微过压下通过溶液鼓泡的氨和氢气的混合物在室温还原胺化下对反应介质进行分析,并将苯丙胺产物经反复结晶。

(fn.1)由于苯丙胺中少量的杂质,其中以高得多的量发生杂质的反应混合物用于分析。

发现的主要杂质是苯丙胺和苄基甲基酮(苯基-2-丙酮),苄基甲基酮苯基异丙基亚胺的席夫碱(亚胺)。

该化合物是未被氢化的苯基-2-丙酮和苯丙胺的缩合产物。

还原胺联通通常不会产生非常高的伯胺产率,尽管报告苯丙胺的产率高。

阮内镍在这方面特别有用,特别是在升高的温度和压力下。

用阮内镍在低压下进行的还原胺化作用通常不是非常成功,除非使用大量的催化剂。

应该注意的是,在贵金属的还原胺化中,铵盐的存在是必需的; 在没有铵盐的情况下,催化剂被灭活。

亚胺的分离及其随后的还原有时被报道比还原胺化更有效,但是通常难以获得高产量的亚胺和不稳定性,反对该方法。

化工医药中间体苯基丙酮合成工艺的发展分析

化工医药中间体苯基丙酮合成工艺的发展分析

化工医药中间体苯基丙酮合成工艺的发展分析经过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辉煌,医药中间体行业现已基本进入成熟期,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彼此都在拼最后的一点力量,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生存者。

同时受到各种传说以及与其它因素的诱惑,又不断有新的投资者满怀“淘金”梦想进入该行业。

然而随着国家要求制药企业进行GMP认证以及各种海外认证的兴起,医药工业的投资规模呈几何级数般上升,如何使有限的资金与精力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已成为了每个医药中间体投资者所追求的目标。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其理念,即每个生产企业没有必要做到大而全,应该将资金与精力集中于自己所擅长的行业和领域,其它配套的物资与条件可以由社会协作完成。

通过形成一条产品链,使合作双方实现共赢,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制药行业将一些初级产品的加工,如溶剂回收等工作转交给协作企业完成以后,又逐渐将一些有一定污染和危险性的产品转交给化工厂生产。

如生产苯基丙酮使用的苯乙酸在石家庄附近自上世纪70-80年代就出现了大量为华北制药配套生产苯乙酸的小型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

随着双方合作的不断加深,制药企业逐渐将一些附加值较高的,技术难度较大的产品也转给化工厂生产,如生产头孢类抗生素使用的氨噻肟酸AE-活性酯三嗪环四氮唑乙酸对羟基苯甘氨酸(邓钾盐)HO-EPCP等产品。

这使得该分支行业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了迅速发展,成就了一批产值上千万至亿元的医药中间体企业,如浙江永宁制药厂,抚顺美强制药厂,浙江横店得邦集团,山东睿鹰集团,山东金城化工厂等众多企业。

目前该行业已经发展到与制药企业更紧密的合作阶段,由生产医药中间体的厂家直接合成出原料苯基丙酮,并将产品以化工产品的形式出售给制药企业,进行精制后再作为药品出售医药中间体行业,可以将产品链进一步延长,增加了产品的利润和提高了销售的稳定性。

而制药企业减少了投资,将有限的资金与精力放在自己所擅长的医药中间体行业,没有医药产品的生产许可证不可能与制药企业争夺市场,因此双方的合作有一定的互补性。

苯基丙酮p2p铝汞齐还原法的经典案例

苯基丙酮p2p铝汞齐还原法的经典案例

一:苯基丙酮还原烷基化定义:还原烷基化是指以伯胺(或仲胺)代替氨与羰基化合物作用后再经氢化生成仲胺(或叔胺)的反应过程。

胺的还原烷基化实际上也是缩合氢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应用比较广泛。

还原性烷基化(烷基化)与还原胺化有关。

还原胺化,还原烷基化主要取决于羰基的活性。

氧化铂或5%钯/炭可作为这类反应的催化剂。

在还原胺化期间,羰基化合物和氨形成伯胺; 在还原烷基化期间,伯胺或仲胺和羰基化合物的混合物分别形成仲胺或叔胺。

甲基苯丙胺被称为β-苯基异丙基甲胺,1-苯基-2-甲基氨基丙烷,N-甲基-苯基异丙胺,α,N-二甲基-苯乙胺,N,α-二甲基苯乙胺,N-甲基苯丙胺,脱氧麻黄碱,PhCH2CH(NHCH3)CH3或PhCH2CH(NHMe)Me。

甲基苯丙胺的右旋异构体是d,(+),D或S异构体; 左旋异构体是l,(-),L或R异构体。

外消旋混合物可以称为d,l或(+, -)或DL或(R)(S)。

利用还原烷基化从苯基-2-丙酮和甲胺生产甲基苯丙胺。

伯胺的烷基化以与还原胺化相同的方式进行,通过加成产物或分解出水后通过亚胺(也称为席夫碱)进行。

二:苯基丙酮还原烷基化具体操作案例:第一种方法:铝汞齐法苯基丙酮和氢气还原烷基化工艺步骤:在一个不寻常的方法中,使用铝汞齐汞和3atm下的氢气,由苯基-2-丙酮和甲醇/甲胺溶液在二乙醚溶剂中制备甲基苯丙胺。

压力。

从酮和NH3或其衍生物制备胺的方法包括在NH3或其衍生物存在下,优选在压力下通过活化的铝和水还原酮。

在实例中,β-苯基-N-甲基异丙胺,bp30mm。

105℃,通过将1-苯基-2-丙酮14在二乙醚中溶解50份,加入15份含有20%甲胺,水5和活性铝2份的醇溶液,在3atm的氢气压力下搅拌该混合物通过过滤除去形成的Al(OH)3,通过盐酸水溶液萃取碱,并通过碱沉淀。

第二种方法:苯基丙酮铝汞齐法还原胺化合成苯丙胺工艺步骤:将40g(0.3mol)苯丙酮,200ml乙醇,200ml 25%氨,40g (1.5mol)Al-砂砾和0.3g(1mmol)HgCl 2的混合物在剧烈搅拌下加热直至发生反应,然后变暖立即停止。

(完整word版)苯基丙酮还原胺化产物的酒石酸拆分研究

(完整word版)苯基丙酮还原胺化产物的酒石酸拆分研究

一:还原胺化反应的定义:还原胺化反应,又称鲍奇还原(Borch reduction,区别于伯奇Birch还原反应),是一种简便的把醛酮转换成胺的方法。

将羰基跟胺反应生成亚胺(席夫碱),然后用硼氢化钠或者氰基硼氢化钠还原成胺。

反应应在弱酸条件下进行,因为弱酸条件一方面使羰基质子化增强了亲电性促进了反应,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胺过度质子化造成亲核性下降的发生。

用氰代硼氢化钠比硼氢化钠要好,因为氰基的吸电诱导效应削弱了硼氢键的活性,使得氰代硼氢化钠只能选择性地还原西弗碱而不会还原醛、酮的羰基,从而避免了副反应的发生。

还原胺化反应结束,后处理后我们得到的是外消体DL型甲基苯丙胺。

而还原胺化得到的DL型甲基苯丙胺药效则要差很多,药效的差异是因为一个叫做“手性”的化学现象,而与纯度无关。

正如人的左右手是各自的镜像一样,虽然外形一样,但其实是相反的,两种有机化合物也能以相互的镜像形式存在。

由于甲基苯丙胺有一个手性中心,它有两种不同的称为“对映异构体”的镜像形式,也就是D型与L型,其中D型与L型各占一半。

(按取代基的先后顺序来分是R型和S型,按与平面偏振光的作用来分是D型和L型, L是左旋,用-标识,D为右旋,用+标识,一般使用D型作为拆分剂)。

因为平面的苯基丙酮—亚甲胺没有手性,因而氢加成在平面亚胺键两侧发生的几率是相同的。

对映异构体一般有着完全不同的生物效应,虽然它们看上去是一样的,在分子含量、结构以及外观上并没有区别,可以说完全一样,只是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反射回来的光偏向不一样,往左偏的是“L型甲基苯丙胺”,往右偏的是“D型甲基苯丙胺”。

但它们的作用形式并不总是一样的,主要在药效上不同。

其中D 型甲基苯丙胺有典型的兴奋作用,而L型甲基苯丙胺的兴奋作用很弱,D型甲基苯丙胺对人体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是L型甲基苯丙胺的20倍。

而甲基苯丙胺的对映异构体之间相互转化不是很容易,因为它手性中心上没有酸性氢。

二:酒石酸的性质与用途介绍:中文名:酒石酸外文名:tartaric acid分子质量:150.09CAS号:87-69-4,526-83-0简称:TA状态:单斜晶体(无水)英文别名:2,3-Dihydroxybutanedioic acid熔点:171-174密度:1.7598(20)折光率:1.4955溶解度:溶于水、丙酮、乙醇存在:酒石酸在水中溶解度:右旋酒石酸139,左旋酒石酸139,内消旋酒石酸125,外消旋酒石酸20.6。

甲胺基苯丙酮还原方程

甲胺基苯丙酮还原方程

甲胺基苯丙酮还原方程1. 引言甲胺基苯丙酮(也称为MDP2P)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在化学和药物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

研究甲胺基苯丙酮的还原方程是为了深入了解它的反应性质和可能的合成路径。

本文将分析甲胺基苯丙酮还原方程的主要反应过程,并对其在合成和应用方面的潜力进行讨论。

2. 甲胺基苯丙酮的结构和性质甲胺基苯丙酮是一种有机酮化合物,其结构中包含苯环和一个丙酮基团。

它的化学式为C10H11NO,分子量为161.20 g/mol。

甲胺基苯丙酮是无色液体,在常温下呈沸点较低的液体,可溶于许多有机溶剂。

它具有一定的毒性,并被列为受控物质。

3. 甲胺基苯丙酮还原的反应机制甲胺基苯丙酮的还原反应是通过添加还原剂将其转化为相应的醇衍生物。

常用的还原剂包括金属钠、锂铝氢化物(LiAlH4)和邻苯二甲酸酐。

以下是甲胺基苯丙酮还原的可能反应机制:1.第一步:还原剂与甲胺基苯丙酮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醇衍生物中间体。

2.第二步:中间体经过进一步的化学转化,还原为相应的醇化合物。

3.第三步:通过水解,醇化合物转化为相应的醛或醚。

4. 甲胺基苯丙酮还原的合成应用甲胺基苯丙酮的还原反应具有广泛的合成应用,其中一些重要的应用领域包括:4.1 药物合成甲胺基苯丙酮的还原反应在药物合成中具有重要地位。

许多药物的合成路径中都涉及到对甲胺基苯丙酮的还原。

例如,MDMA(摇头丸)的合成中,甲胺基苯丙酮是一个重要的中间体。

此外,还原反应也可用于合成其他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如抗癌药物和抗生素。

4.2 化学研究甲胺基苯丙酮的还原反应在化学研究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

它可以作为一个模型化合物,用于研究还原反应的机制和动力学性质。

通过对该反应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还原反应的条件、影响因素和可能的副反应路径。

4.3 催化剂研究甲胺基苯丙酮的还原反应也用于研究催化剂的性能和活性。

不同的催化剂可以对该反应的选择性和产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通过研究甲胺基苯丙酮的还原反应,我们可以评估和优化催化剂的性能,从而提高反应的效率和选择性。

苯基丙酮还原胺化操作工艺的概述与参考

苯基丙酮还原胺化操作工艺的概述与参考

一:苯基丙酮还原胺化介绍:还原胺化是氨与醛或酮缩合以形成亚胺的过程,其随后还丙酮和氨生产苯丙胺。

原成胺。

利用还原胺化从1-苯基-2-氨与醛和酮反应形成称为亚胺的化合物(与消除水的缩合反应)。

第一步是亲核加成羰基,随后快速质子转移。

所得产物,一种有时称为甲醇胺的hemiaminal通常是不稳定的,不能分离。

发生第二反应,其中水从hemiaminal中除去并形成亚胺。

胺随后的还原胺通常通过用氢气和合适的氢化催化剂处理或用铝 - 汞汞齐或通过氰基硼氢化钠处理来完成。

二:苯基丙酮催化氢化还原胺化介绍:通过醛或酮和氨的混合物的催化氢化进行还原胺化导致存在过量氨时伯胺的优势。

应使用至少五当量的氨; 较小的量导致形成更多的仲胺。

重要的副反应使还原胺化方法复杂化。

当伯胺开始积聚时,它可以与中间体亚胺反应形成还原成仲胺的亚胺。

伯胺也可以与起始酮缩合,得到还原成仲胺的亚胺。

通过在反应介质中使用大量过量的氨,可以使该副反应最小化。

另一个可能的副反应是将羰基还原成羟基(例如,苯基-2-丙酮可以还原成苯基-2-丙醇)。

使用苯基-2-丙酮,甲醇溶剂,阮内镍和在轻微过压下通过溶液鼓泡的氨和氢气的混合物在室温还原胺化下对反应介质进行分析,并将苯丙胺产物经反复结晶。

(fn.1)由于苯丙胺中少量的杂质,其中以高得多的量发生杂质的反应混合物用于分析。

发现的主要杂质是苯丙胺和苄基甲基酮(苯基-2-丙酮),苄基甲基酮苯基异丙基亚胺的席夫碱(亚胺)。

该化合物是未被氢化的苯基-2-丙酮和苯丙胺的缩合产物。

还原胺联通通常不会产生非常高的伯胺产率,尽管报告苯丙胺的产率高。

阮内镍在这方面特别有用,特别是在升高的温度和压力下。

用阮内镍在低压下进行的还原胺化作用通常不是非常成功,除非使用大量的催化剂。

应该注意的是,在贵金属的还原胺化中,铵盐的存在是必需的; 在没有铵盐的情况下,催化剂被灭活。

亚胺的分离及其随后的还原有时被报道比还原胺化更有效,但是通常难以获得高产量的亚胺和不稳定性,反对该方法。

还原胺化实验报告

还原胺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还原胺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熟悉还原胺化反应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技巧;3. 了解不同还原剂对反应的影响,并优化反应条件。

二、实验原理还原胺化反应是指胺和羰基化合物缩合得到亚胺,然后通过还原剂将亚胺还原成相应的胺。

该反应是构建C-N键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有机合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反应机理如下:1. 胺对羰基化合物进行亲核加成,脱水生成亚胺离子;2. 亚胺离子活性中间体被具有亲核性的氢负离子进攻,得到胺。

三、实验材料1. 实验试剂:胺、羰基化合物、NaCNBH3、NaBH(OAc)3、2-picoline-borane、醋酸、无水硫酸镁、分子筛、钛酸四异丙酯、三氟化硼乙醚等;2. 实验仪器:反应瓶、磁力搅拌器、水浴锅、pH计、滴定管、移液管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反应溶液:将一定量的胺和羰基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加入适量催化剂和还原剂,搅拌均匀;2. 调节pH值:使用pH计监测溶液pH值,根据需要加入醋酸调节pH值;3. 加热反应:将反应溶液放入水浴锅中,加热至预定温度,反应一段时间;4. 冷却反应:将反应溶液取出水浴锅,冷却至室温;5. 分离纯化:通过柱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目标产物;6. 测定产物:使用核磁共振波谱、红外光谱等方法对产物进行表征。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反应条件对产物产率的影响(1)还原剂种类:实验中分别使用了NaCNBH3、NaBH(OAc)3和2-picoline-borane作为还原剂,结果表明NaCNBH3具有最高的产物产率;(2)pH值:在实验中,pH值对产物产率有显著影响。

当pH值在3~4时,产物产率较高;而当pH值在6~7时,产物产率较低;(3)反应温度:实验中分别考察了室温、50℃和80℃下的反应效果。

结果表明,50℃时产物产率较高,而室温下产物产率较低;(4)反应时间:实验中分别考察了1小时、2小时和3小时的反应效果。

结果表明,2小时时产物产率较高,而3小时时产物产率有所下降。

苯基丙酮刘卡特路线还原胺化产物杂质的分析

苯基丙酮刘卡特路线还原胺化产物杂质的分析

一:简介:本文综述了安非他明和甲基苯丙胺非法来源药物制剂中常见杂质的色谱和质谱特性。

简要介绍了这类药物最常用的合成方法。

特别强调了被认为是安非他明非法生产首选方法的刘卡特路线。

此外,还讨论了几种污染物的分离预浓缩方法。

识别苯丙胺或甲基苯丙胺中存在的杂质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这些杂质主要来源于秘密制造这些物质所用的不同合成方法在最后阶段的不当净化;通过所谓的“特定路线”杂质,可以区分通过各种方法合成的几种非法药物制剂。

最后,对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中已知的杂质及其质谱和一些色谱性质进行了综述。

法医药物分析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主题是通过诊断性化学或物理性质确定非法药物供应和制造来源的可能性。

粉状药物及其潜在的伴生物质只能根据其化学性质进行检查;而片剂或胶囊的外观以及膨胀、结合、润滑、稀释和着色剂的性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与真正的毒品相比,非法药物制剂往往受到污染。

这些制剂中的杂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充分的纯化程序,它们可能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如不完善的化学处理、原料、副反应和随后的反应、中间产物、稀释剂、实验室污垢,以及处理和包装药物。

从非法生产的药物中获得的色谱图可能包含关于药物及其合成方法的有价值的信息,这是有道理的,即使已知色谱峰的数目有限。

一般来说,只有模式被比较,如果可能的话,在这些所谓的“化学特征”分析中被识别。

近年来,在苯丙胺或甲基苯丙胺的不同合成过程中所遇到的污染性质方面做了一些基础性工作。

这主要与作为西欧国家和美国最流行的安非他明生产方法的刘卡特反应有关。

本文综述了安非他明和甲基苯丙胺秘密制备中常用的合成方法,并对反应混合物和最终制剂中杂质的分离进行了评述。

最后给出了各种杂质的色谱和质谱数据。

苯丙胺和甲基苯丙胺中存在的杂质在这里更加突出,因为存在的污染物可以对所使用的合成类型给出重要的指示。

在改进安非他明“识别标志”分析的信息内容方面作出了贡献。

如今,即使存在“反应特异性”杂质,也可以在色谱图谱中确定。

还原胺化

还原胺化

一.还原胺化还原胺化主要有一般化合物的还原法及直接的还原胺化法。

1.C-N化合物还原法硝基化合物、亚硝基化合物、肟、腈、酰胺、偶氮化合物、氧化偶氮化合物、氢化偶氮化合物等均可经还原得到胺类。

(1).硝基及亚硝基的还原硝基和亚硝基化合物的还原较易进行,主要有化学还原法和催化加氢还原法。

化学还原法根据催化剂的不同,又分为铁屑还原,含硫化合物的还原,碱性介质中的锌粉还原等。

铁屑还原法的适用范围较广,凡能与铁泥分离的芳胺皆可采用此法,其还原过程包括还原反应、还原产物的分离与精制、芳胺废水与铁泥处理等几个基本步骤。

对于容易随水蒸气蒸出的芳胺如苯胺、邻(对)甲苯胺、邻(对)氯苯胺等都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将产物与铁泥分离;对于易溶于水且可蒸馏的芳胺如间(对)苯二胺、2,4-二氨基甲苯等,可用过滤法先除去铁泥,再浓缩滤液,进行真空蒸馏,得到芳胺;能溶于热水的芳胺如邻苯二胺、邻氨基苯酚、对氨基苯酚等,用热过滤法与铁泥分离,冷却滤液即可析出产物;对含有磺基或羧基等水溶性基团的芳胺,如1-氨基萘-8-磺酸(周位酸)、1-氨基萘-5-磺酸等,可将还原产物中和至碱性,使氨基磺酸溶解,滤去铁泥,再用酸化或盐析法析出产品,难溶于水而挥发性又小的芳胺,例如1-萘胺,在还原后用溶剂将芳胺从铁泥中萃取出来。

铁屑还原法中产生大量含胺废水,必须进行处理、回收。

例如在硝基苯用铁屑还原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苯胺废水(约含4%苯胺),一部分可加入到还原锅中循环使用,其余的要先用硝基苯萃取。

萃取后含苯胺的硝基苯可作为还原的原料使用;废水中的苯胺和硝基苯的含量分别降为0.2%和0.1%以下。

此后还必须经过生化处理,才可排放。

铁泥的利用途径之一是制铁红颜料。

含硫化合物的还原主要包括硫化碱类,如硫化钠、硫氢化铵、多硫化铵,这类反应称为齐宁反应(Zinin),该反应比较缓和,可使多硝基化合物中的硝基选择性的部分还原,或只还原硝基偶氮化合物中的硝基,而保留偶氮基,并应用于从硝基化合物获得的不溶于水的胺类。

还原胺化反应的新进展

还原胺化反应的新进展

2007年第27卷有机化学V ol. 27, 2007第1期, 1~7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No. 1, 1~7* E-mail: wangdq@Received December 8, 2005; revised March 20, 2006; accepted May 8, 2006.2有 机 化 学 V ol. 27, 2007合成中得到广泛应用[2].最近Blechert 等[3]报道了多官能团化合物1在Pd/C 催化氢化条件下“一锅”完成双键还原、酮羰基还原胺化、醛的脱保护、醛的还原胺化、苄氧羰基的脱除5步反应形成双环哌啶并吡咯啉化合物2(Eq. 1).除了Pd 以外, 其它金属如Ni, Pt 等也被用作氢化胺化催化剂.Nugent 等[4]报道了在烷氧钛的存在下, 不对称烷基酮与(R )-1-甲基苄胺(MBA)反应, Raney-Ni 催化氢化产生立体选择性非常高的二级胺3, 然后Pd/C 催化氢解给出收率和旋光性比较好的一级胺4 (71%~78%收率, 72%~98% ee ) (Scheme 1). 同样如果烷基酮与 (S )-MBA 反应、氢解可以得到与3和4相反构型的胺. 该方法尽管从酮开始需要两步反应产生手性一级胺, 但试剂价廉易得, 有利于规模化生产.Scheme 11.2 金属络合物催化还原胺化金属络合物在催化氢化方面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 而且比仅用金属催化氢化具有更好的选择性. Beller 等[5]报道了0.05 mol%的[Rh(cod)Cl]2与TPPTS (tris so-dium salt of meta trisulfonated triphenylphosphine)形成络合物催化各种醛与氨的还原胺化, 得到高收率的胺化产物(最高97%) (Eq. 2). Rh 络合物易溶于水, 反应可在水溶液中进行.Angelovski 等[6]应用0.5 mol%的[Rh(acac)(CO)2]催化氢化大环二醛与二胺形成大环二胺, 收率57%~76%, 而用其它还原胺化试剂[NaBH 3CN, NaB(AcO)3H]只得到不超过30%收率的产物. Rh 络合物在参与关环过程中具有更好的模板效应.2005年, Ohta [7]报道了以离子液体咪唑盐7为反应介质, 2 mol% [Ir(cod)2]BF 4进行的直接还原胺化, 不需任何配体的参与, 往离子液体中通入一定压力氢气, 获得收率79%~99%的二级胺(Eq. 3). 离子液体的阴离子部分对反应影响很大, 以[Bmim]BF 4为介质时收率最好. 氢气压力增大、温度升高有利于反应速率和收率的提高.天然含有胺基的化合物(吗啡、麻黄碱、氨基酸等)往往都是光活性的, 手性胺基的获得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也是该领域研究的热点. 由醛(酮)直接或间接还原胺化为立体专一异构体是获得手性胺基化合物的重要途径. 目前已报道的是手性过渡金属络合物不对称催化还原亚胺[8], 其中以Ir, Rh 和Ru 与手性配体形成的络合物进行的不对称还原胺化较为常见.2004年Andersson [9]报道了Ir 的络合物催化亚胺还原胺化反应(Eq. 4). 由酮与胺反应, 经过亚胺8, 然后被膦-噁唑啉与铱的络合物10进行催化氢化, 可得R 型为主的手性胺9.Kadyrov 等[10]报道了同样的反应, 以[(R )-tol-binap]- RuCl 2为催化剂对芳香酮的还原胺化, 得到84% ee 的R -异构体, 而对脂肪酮的反应, 对映选择性一般低于30%.由酮与胺形成亚胺, 不需分离直接进行还原是更简单实用的方法, 然而成功的报道为数不多[11]. 2003年,Zhang 等[12]报道了在Ti(OPr-i )4存在下, Ir-f-Binaphane (14)催化氢化各种芳香酮与对甲氧苯胺的还原胺化, 取得收率和对映选择性都非常好的结果(最低93%收率, 最高96% ee ), 其反应过程见Scheme 2. 首先在Lewis 酸No. 1傅滨等:还原胺化反应的新进展3(与亚胺12成平衡状态); 然后在I 2的引发下, Ir-f-Binaphane 络合物催化亚胺氢化得到手性胺13. Ti(OPr-i )4能够促进羰基与胺缩合, 但对产物的对映选择性无任何影响. 然而该方法对于烷基亚胺的还原无对映选择性.Scheme 22006年, Devisi 等[13]应用[Ir(ddppm)(COD)]X (15, 图1)催化各种芳香亚胺的还原胺化, 得到80%~94%的对映选择性和100%的收率, 氢气压力仅需要常压即可, 高压反而使催化剂失活. 溶剂对催化活性影响很大, 二氯乙烷为最佳溶剂, 催化剂阴离子部分以4BF -,6PF -对反应活性和选择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如果是Cl -则反应速率和收率会大大降低.图1 化合物15分子结构Figure 1 Molecular structure of compound 15关于金属络合物催化氢化进行的还原胺化在化学选择性方面的应用已经比较成功, 而在立体选择性方面仍然需要提高, 高效、高对映选择性、适于工业生产的还原胺化金属络合物催化剂亟待开发.2 金属氢化物为还原剂2.1 NaBH 4硼氢化钠能够成功地还原C =N 成C —N, 同时也可容易地将醛(或酮)羰基还原成醇, 因此该方法必须分步进行, 尽管需要两步才能完成胺化过程, 但由于该反应试剂简单且条件温和, 文献报道其应用非常之多. 其它与NaBH 4相似的还原体系如NaBH 4-ZnCl 2[14a],ZnBH [14b], NaBH -NiCl [14c]等也被应用.值得一提的是Lewis 酸或Brönsted 酸与NaBH 4形成的催化体系, 催化活性和选择性都得到提高. Bhat-tacharyya 等[15]报道了利用NaBH 4-Ti(OPr-i )4进行酮的直接还原胺化, 生成高收率的伯胺(72%~96%), 而当与醛进行胺化反应时可得到中等收率以上的对称二级胺(50%~78%). 机理是首先生成氨基醇的钛氧化物中间体16, 然后被硼氢化钠还原(Scheme 3). 最近Cho 等[16]报道固体酸H 3BO 3, PTSA, 己酸分别与NaBH 4配合还原各种芳香亚胺, 反应时间由原来的几个小时缩短至几十分钟, 收率达到99%.Scheme 32.2 NaBH 3CN 和NaB(OAc)3H源于NaBH 4的NaBH 3CN 和NaB(OAc)3H 在直接还原胺化时有更好的化学选择性, 能够避免羰基还原成醇的副反应, 因而可以使醛(或酮)与胺发生“一锅”反应, 直接进行还原胺化, 二者在合成中应用的文献随处可 见[17]. 但是它们在使用时又有不同的特点. NaBH 3CN 易溶于质子溶剂, 在不同pH 值的溶液中显示出不同的还原能力, pH =6~8时活性最好, NaBH 3CN 进行还原胺化时用量要超过5倍甚至更多, 而且后处理时往往产生少量剧毒的HCN 和NaCN 副产物. NaB(OAc)3H 是另一种广泛应用的还原胺化试剂. Abdel-Magid [18]曾详细研究了NaB(OAc)3H 用于各种醛和酮与不同胺的还原胺化反应, 均取得比较好的收率, 即使对碱性较弱的芳香胺与酮进行还原, 同样得到比较高的收率, 一般在非质子溶剂中应用, 如CH 2Cl 2, THF 和乙氰等. 所得产物立体异构体的比例主要取决于底物的结构. NaB(OAc)3H 在醇和水中不稳定、易分解, 因此在进行反应时可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还原剂. 微波辐射有利于提高还原剂的活性和化学选择性[19].与NaBH 4相似, Lewis 酸如ZnCl 2, Ti(OPr-i )4等能够使NaBH 3CN 和NaB(OAc)3H 的还原活性得到提高, 然而如何使活性和选择性的提高达到恰如其分, 往往在实际应用时有所改进. 最近McDonald 等[20]报道了将Ti(OPr-i )4中的一个异丙氧基用Cl 代替即TiCl(OPr-i )3,然后与NaBH(OAc)3组成还原体系, 对醛与各种缺电子芳香胺及杂环胺的还原反应, 得到收率比较好的胺化产物.2005年, Kim 等[21]报道了与NaBH(OAc)3相似的NaBH(OEh)3 (Eh 为2-乙基己酰氧基)作为还原剂, 还原甾体酮17与胺18的反应, 给出收率97%和异构体比例4有 机 化 学 V ol. 27, 200724∶1 (3α/3β)的胺基甾体化合物19 (Eq. 5), 而用NaBH(OAc)3进行还原时两种异构体比例为3∶1. NaBH(OEh)3由2-乙基己酸与NaBH 4反应制备. 体积比较大的2-乙基己酰氧基和甾体分子本身空间构象决定了产物的高立体选择性.3 硼烷还原法1995年, Dimare 等[22]曾报道了BH 3•Py 体系在甲醇中4 Å分子筛的辅助下对醛(酮)与二级胺的直接还原胺化, 得到不同收率的胺化产物, 与醛(酮)和胺的结构有关, 空间位阻大则收率低, 以环己酮与苄胺的还原胺化收率最高(96%).此后, Kikugawa 等[23]发展了Picoline-BH 3作为还原胺化试剂, 以MeOH-AcOH 为溶剂, 各种醛(或酮)与胺反应都得到比较满意的收率(醛45%~95%, 酮73%~95%). Picoline-BH 3是易得的固体, 能够承受150 ℃高温, 另外很容易通过重结晶纯化, 长期保存不分解; 即使在少量水的存在下, 收率基本不变, 作者还专门发展了MeOH-HOAc-H 2O 体系作为溶剂, 与仅用甲醇为溶剂相对照, 收率略有降低.2003年Yoon 等[24]报道了癸硼烷作为还原剂对醛(或酮)与芳香胺进行的胺化及氨烷基化反应(Scheme 4).癸硼烷在极性溶剂中还原性比较低, 但在质子溶剂中还原性增强, 当R 1为芳基时都能得到收率比较好的叔胺产物(64%~98%). 当R 1为烷基时, 该反应不能发生, 原因可能是烷基胺碱性较强, 在碱性溶液中癸硼烷的还原活性会大大降低.Scheme 44 有机小分子催化的还原胺化近几年来, 有机小分子催化在有机合成中应用取得比较大的进展, 同样被用于催化还原胺化反应. 2002年Ohsawa [25a]研究了等计量的Hantzsch 二氢吡啶酯20(图2)与催化量的Sc(OTf)3对各种取代芳香醛与对甲氧苯胺的还原胺化, 都得到比较好的结果(收率高达98%). 2004年, 作者[25b]分别比较了各种芳香酮和芳香醛与对甲氧苯胺的还原胺化结果, 其中醛显示出更好的还原胺化选择性, 而芳香酮与胺的反应必须有分子筛的加入才能顺利完成, 收率普遍低于醛与胺的反应(62%~82%) (Eq. 6), 这是由于酮的空间位阻较大所致. 对于其它胺与醛或酮的反应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图2 化合物20分子结构Figure 2 Molecular structure of compound 202005年, List 等[26]报道了用等计量的Hantzsch 二氢吡啶羧酸酯20与1 mol%的催化剂Brönsted 酸22(图3)催化各种芳香亚胺的还原反应, 收率高达96%, 对映选择性80%~93% (Eq. 7). 这是有机催化剂在不对称还原胺化反应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其反应机理被认为是通过Scheme 5循环过程进行. 亚胺与Brönsted 酸22结合成手性亚胺离子对23(可能通过氢键使之稳定), 然后Hantzsch 二氢吡啶酯20提供活性氢对亚胺加成, 经过中间体25, 产生手性胺26, 同时二氢吡啶转化为吡啶环化合物24. 从该过程可以看出Brönsted 酸在催化活性、尤图3 化合物22分子结构No. 1傅滨等:还原胺化反应的新进展5Scheme 5其是对映选择性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作者研究了R 为不同基团时22对反应的催化作用, 发现为1,3,5-三(异丙基)苯基时催化剂的活性和对映选择性最好.不久MacMillan 等[27]报道了有机小分子催化剂进行的直接还原胺化反应. Terada-Akiyama 催化剂27(图4)与二氢吡啶酯20, 在5 Å分子筛的存在下, 催化对芳香甲酮与对甲氧苯胺的还原胺化达到非常好的对映选择性(82%~97%)和转化率(60%~87%). 对各种烷基酮与对甲氧苯胺的还原胺化同样显示出比较好的催化性能 (49%~75%收率和81%~94% ee 值), 对苯乙酮与各种芳香胺的胺化也给出比较好的结果. 直接还原胺化可以减少操作步骤, 避开亚胺的制备, 一些烷基酮所得的亚胺很不稳定. 直接进行还原胺化并取得比较好的结果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这是迄今为止, 有机小分子催化剂在不对称还原胺化方面最为成功的应用. 相信随着有机催化剂的不断开拓, 将会为还原胺化提供更多更好的方法.图4 化合物27分子结构Figure 4 Molecular structure of compound 275 其它来源氢的还原胺化法甲酸常作为胺(氨)基中还原氢的来源. 2002年, Al-legretti[28]报道了用HCOONH 4与Pd/C 高立体选择性的对环己酮类化合物还原胺化(Eq. 8). HCOONH 4既是氢的来源又是氨基的来源. 协同式氢转移机理被用于解释该类反应(Scheme 6). 第一步, 氨与羰基缩合形成α-羟基胺31, 此时氨基在空间位阻较小的一面; 第二步, Pd催化氢转移, 避免了外式胺的形成. 协同式氢转移可能是由Pd(0)氧化插入甲酸形成中间体后发生的(原文电子转移方式可能有误, 此处已改正). 该反应试剂对于空间位阻较大的环烷酮的还原胺化具有立体专一性, 即氨基从空间位阻较小的一面进攻.Scheme 6α-氨基酸作为生命有机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其合成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由α-羰基酸进行还原胺化是非常简便的方法. 2001年Ogo 等[29]报道了Cp*Ir 络合物催化的丙酮酸与HCOONH 4在水溶液中室温反应得到氨基酸, 收率与溶液的pH 值密切相关. 2004年Ogo 和Fukuzumi [30]详细考察了[Cp*Ir III (bpy)H]n X (X =SO 4, n =2; X =PF 6, n =1)催化α-羰基酸还原胺化成为氨基酸, 反应在NH 3/H 2O 和HCOOH 中进行, pH 值5~6.5是最佳介质条件, 作者应用该法于各种氨基酸的合成, 都得到比较高的收率(81%~97%). 反应过程见Scheme 7, 酸性质子使羰基活化, 氨亲核进攻羰基碳, 形成α-亚胺羧酸, 然后被[Cp*Ir III (bpy)H]n 还原得到氨基酸. 该方法化学选择性非常好, 而立体选择性尚未解决.2004年, Wills [31]报道了分子内的“一锅”还原胺化反应(Eq. 9), 由被保护了的脂肪胺基酮36与甲酸和甲酸铵反应, 然后加入0.25 mol%的[(p -cymene)RuCl]2 (cy-mene 为甲基异丙基苯), 0.5 mol%的(R ,R )-TsDPEN (38)和HCO 2H/Et 3N, 最后得到收率和对映选择性比较高的分子内还原胺化产物37.还原胺化还有其它许多种方法, 如Bu 3SnH/SiO 2[32],6有机化学V ol. 27, 2007Scheme 7Bu2SnCl2/PhSiH4[33]等, 它们在应用中不断改进和发展. 在此不一一赘述.6 结束语合理的应用直接或间接还原胺化方法可以制备含有胺基(包括一级、二级、三级胺)的化合物. 尽管有些反应详细的机理还不十分清楚, 但它们已经在合成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在应用中不断得到发展. “绿色”、高效是发展方向之一, 如以支载的NaBH(OAc)3进行反应[34], 以水(或含水)溶剂[35]或离子液体[7]为反应介质, 微波辐射提高还原剂活性和选择性等. 同时在不对称还原胺化方面仍然有待于提高[36], 已经报道的有限的实例都是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亚胺还原获得比较高的活性和立体选择性, 底物结构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有机小分子催化反应方兴未艾, 为还原胺化反应提供了新的思路. 尽管还原胺化这一普通、经典的反应已经成为形成C—N键的方便的工具之一, 然而面对众多含手性胺(氨)基的化合物, 发展高效、高选择性的不对称还原胺化方法仍然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目标.References1 (a) Emerson, W. S. Org. React. 1948, 4, 174.(b) Rylander, P. N. Catalytic Hydrogenation over PlatinumMetals,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1967.(c) Nishimura, S. Handbook of Heterogeneous CatalyticHydrogenation for Organic Synthesis, Wiley, New York, 2001.(d) Sheldon, A. S.; van Bekkum, H. Fine Chemicals throughHeterogeneous Catalysis, Wiley-VCH, Weinheim, 2001, p.384.2 For recent papers related to Pd/C as catalyst of reductionamination.(a) Shen, J.-W.; Qin, D.-G.; Zhang, H.-W.; Yao, Z.-J. J.Org. Chem. 2003, 68, 7479.(b) Lee, Y.-S.; Shin, Y.-H.; Kim, Y.-H.; Lee, K.-Y.; Oh,C.-Y.; Pyun, S.-J.; Park, H.-J.; Jeong, J.-H.; Ham, W.-H.Tetrahedron: Asymmetry2003, 14, 87.(c) Izquierdo, I.; Plaza, M. T.; Franco, F. Tetrahedron:Asymmetry2003, 14, 3933.(d) Mota, A. J.; Chiaroni, A.; Langlois, N. Eur. J. Org.Chem. 2003, 4187.(e) Dietrich, E.; Lubell, W. D. J. Org. Chem. 2003, 68,6988.(f) Dhavale, D. D.; Jachak, S. M.; Karche, N. P.; Trombini,C. Tetrahedron2004, 60, 3009.(g) Cluzeau, J.; Lubell, W. D. J. Org. Chem. 2004, 69, 1504.(h) Kim, G.; Kim, N. Tetrahedron Lett. 2005, 46, 423.3 Gebauer, J.; Dewi, P.; Blechert, S. Tetrahedron Lett. 2005,46, 43.4 Nugent, T. C.; Wakchaure, V. N.; Ghosh, A. K.; Mohanty,R. R. Org. Lett. 2005, 7, 4967.5 Gross, T.; Seayad, A. M.; Ahmad, M.; Beller, M. Org. Lett.2002, 4, 2055.6 (a) Angelovski, G.; Eilbracht, P. Tetrahedron2003, 59,8265.(b) Angelovski, G.; Keränen, M. D.; Eilbracht, P. Tetrahe-dron: Asymmetry2005, 16, 1919.7 Imao, D.; Fujihara, S.; Yamomoto, T.; Ohta, T.; Ito, Y. Tet-rahedron2005, 61, 6988.8 (a) Hannsen, M. C.; Buchwald, S. L. Org. Lett. 2000, 2,713.(b) Yun, J.; Buchwald, S. L. J. Org. Chem. 2000, 65, 767.(c) Blaser, H.-U.; Buser, H.-P.; Hausel, R.; Jalett, H.-P.;Spindler, F. J. Organomet. Chem. 2001, 621, 34.(d) Xiao, D.; Zhang, X. Angew. Chem., Int. Ed. 2001, 40,3425.9 Trifonova, A.; Diesen, J. S.; Chapman, C. J.; Andersson, P.G. Org. Lett. 2004, 6, 3825.10 (a) Kadyrov, R.; Riermeier, T. H. Angew. Chem., Int. Ed.2003, 42, 5472.(b) Tararov, V. I.; Kadyrov, R.; Riermeier, T. H.; Fischer,C.; Borner, A. Adv. Synth. Catal. 2004, 346, 561.11 (a) Blaser, H. U.; Buser, H. P.; Jalett, H. P.; Pugin, B.; Spin-dler, F. Synlett1999, 867.(b) Tararov, V. I.; Kadyrov, R.; Riermeier, T. H.; Borner, A.Chem. Commun. 2000, 1867.12 Chi, Y.-X.; Zhou, Y.-G.; Zhang, X.-M. J. Org. Chem. 2003,68, 4120.13 Devisi, A.; Carcedo, C.; Ooi, L.-L. Adv. Synth. Catal. 2006,348, 175.14 (a) Bhattacharyya, S. Synth. Commun. 1997, 27, 4265.No. 1 傅滨等:还原胺化反应的新进展7(b) Ranu, B. C.; Majee, A.; Sarkar, A. J. Org. Chem. 1998,63, 370.(c) Saxena, I.; Borah, R.; Sarma, J. C. J. Chem. Soc., PerkinTrans. 12000, 503.15 Miriyala, B.; Bhattacharyya, S.; Williamson, J. S. Tetrahe-dron2004, 60, 1463.16 Cho, B.-T.; Kang, S.-K. Tetrahedron2005, 61, 5725.17 (a) Stalker, R. A.; Munsch, T. E.; Tran, J. D.; Nie, X. P.;Warmuth, R.; Beatty, A.; Aakeröy, C. B. Tetrahedron2002, 58, 4837.(b) Christine, G.-P.; Maton, W.; Bertho, G.; Merrer, Y. L.Tetrahedron2003, 59, 8721.(c) Faul. M. M.; Grutsch, J. L.; Kobierski, M. E.; Kopach,M. E.; Krumrich, C. A.; Staszak, M. A.; Udodong, U.;Vicenzi, J. T.; Sullivan, K. A. Tetrahedron2003, 59, 7215.(d) Machetti, F.; Cordero, F. M.; Sarlo, F. D.; Papini, A. M.;Alcaro, M. C.; Brandi, A. Eur. J. Org. Chem. 2004, 2928.(e) Trigalo, F.; Joyeaú, R.; Pham, V. C.; Youté, J. J.; Ra-soanaivoa, P.; Frappíer, F. Tetrahedron 2004, 60, 5471.(f) Denhart, D. J.; Mattson, R. J.; Ditta, J. L.; Macor, J. E.Tetrahedron Lett. 2004, 45, 3803.(g) Jiang, X.-H.; Song, Y.-L.; Feng, D.-Z.; Long, Y.-Q.Tetrahedron2005, 61, 1281.18 Abdel-Magid, A. F.; Carson, K. G.; Harris, B. D.; Maryan-off, C. A.; Shah, R. D. J. Org. Chem. 1996, 61, 3849.19 (a) Santagada, V.; Frecentese, F.; Perrisutti, E.; Fiorino, F.;Severino, B.; Cirillo, O.; Terracciano, S.; Caliendo, G. J.Comb. Chem. 2005, 7, 618.(b) Ohberg, L.; Westman, J. Synlett2001, 1893.20 Gutierrez, C. D.; Bavetsias, V.; McDonald, E. TetrahedronLett. 2005, 3595.21 Khan, S. N.; Bae, S.-Y.; Kim, H.-S. Tetrahedron Lett. 2005,46, 7675. 22 Bomann, M. D.; Guch, I. C.; Dimare, M. J. Org. Chem.1995, 60, 5995.23 Sato, S.; Sakamoto, T.; Miyazawa, E.; Kikugawa, Y. Tetra-hedron2004, 60, 7899.24 Jung, Y.-J.; Bae, J.-W.; Park, E.-S.; Chang, Y.-M.; Yoon,C.-M. Tetrahedron2003, 59, 10331.25 (a) Itoh, T.; Nagata, K.; Kurihara, A.; Miyazaki, M.; Oh-sawa, A. Tetrahedron Lett. 2002, 43, 3105.(b) Itoh, T.; Nagata, K.; Kurihara, A.; Miyazaki, M.; Ishi-kawa, H.; Kurihara, A.; Ohsawa, A. Tetrahedron 2004, 60, 6649.26 Hoffmann, S.; Seayad, A. M.; List, B. Angew. Chem., Int.Ed. 2005, 44, 7424.27 Storer, R. T.; Carrera, D. E.; Ni, Y.; MacMillan, D. W. C. J.Am. Chem. Soc. 2006, 128, 84.28 Berdini, V.; Cesta, M. C.; Curti, R.; D’Anniballe, G.; Bello,N. D.; Nano, G.; Nicolini, L.; Topai, A.; Allegretti, M. Tet-rahedron2002, 58, 5669.29 Ogo, S.; Makihara, N.; Kaneko, Y.; Watanabe, Y. Or-ganometallics 2001, 20, 4903.30 Ogo, S.; Uehara, K.; Abura, T.; Fukuzumi, S. J. Am. Chem.Soc. 2004, 126, 3020.31 Williams, G. D.; Pike, R. A.; Wade, C. E.; Wills, M. Org.Lett. 2003, 5, 4227.32 Suwa, T.; Sugiyama, E.; Shibata, I.; Baba, A. Synlett2000,556.33 Apodaca, R.; Xiao, W. Org. Lett. 2001, 3, 1745.34 Bhattacharyya, S.; Rana, S.; Gooding, O. W.; Labadie, J.Tetrahedron Lett. 2003, 44, 4957.35 Bae, J. W.; Lee, S. H.; Jung, Y. J.; Maing Yoon, C. O.;Yoon, C. M. Tetrahedron Lett. 2001, 42, 2137.36 Tararov, V. I.; Bömer, A. Synlett2005, 203.(Y0512086 DING, W. F.)。

苯基丙酮还原胺化拆分工艺与手型酸拆分剂的选择

苯基丙酮还原胺化拆分工艺与手型酸拆分剂的选择

还原胺化反应,又称鲍奇还原(Borch reduction,区别于伯奇Birch还原反应),是一种简便的把醛酮转换成胺的方法。

将羰基跟胺反应生成亚胺(席夫碱),然后用硼氢化钠或者氰基硼氢化钠还原成胺。

反应应在弱酸条件下进行,因为弱酸条件一方面使羰基质子化增强了亲电性促进了反应,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胺过度质子化造成亲核性下降的发生。

用氰代硼氢化钠比硼氢化钠要好,因为氰基的吸电诱导效应削弱了硼氢键的活性,使得氰代硼氢化钠只能选择性地还原西弗碱而不会还原醛、酮的羰基,从而避免了副反应的发生。

还原胺化反应结束,后处理后我们得到的是外消体DL型甲基苯丙胺。

而还原胺化得到的DL型甲基苯丙胺药效则要差很多,药效的差异是因为一个叫做“手性”的化学现象,而与纯度无关。

正如人的左右手是各自的镜像一样,虽然外形一样,但其实是相反的,两种有机化合物也能以相互的镜像形式存在。

由于甲基苯丙胺有一个手性中心,它有两种不同的称为“对映异构体”的镜像形式,也就是D型与L型,其中D型与L型各占一半。

(按取代基的先后顺序来分是R型和S型,按与平面偏振光的作用来分是D型和L型, L是左旋,用-标识,D为右旋,用+标识,一般使用D型作为拆分剂)。

因为平面的苯基丙酮—亚甲胺没有手性,因而氢加成在平面亚胺键两侧发生的几率是相同的。

对映异构体一般有着完全不同的生物效应,虽然它们看上去是一样的,在分子含量、结构以及外观上并没有区别,可以说完全一样,只是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反射回来的光偏向不一样,往左偏的是“L型甲基苯丙胺”,往右偏的是“D型甲基苯丙胺”。

但它们的作用形式并不总是一样的,主要在药效上不同。

其中D 型甲基苯丙胺有典型的兴奋作用,而L型甲基苯丙胺的兴奋作用很弱,D型甲基苯丙胺对人体大脑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是L型甲基苯丙胺的20倍。

而甲基苯丙胺的对映异构体之间相互转化不是很容易,因为它手性中心上没有酸性氢。

DL型甲基苯丙胺的两种异构体,不经过专业的拆分是分不开的,而且这两种异构体中,用途广,作用好的是右旋甲基苯丙胺,左旋甲基苯丙胺用途不大,简单的说就是100%纯的外消体也只含有50%的纯度D型异构体。

还原胺化

还原胺化

如楼上所说,纯化每一步是关键的,不纯化直接往下投反应,虽然做的很快,但是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很难发现问题出在哪.第一步要纯化一下,哪怕过个柱子,第二步还原胺化反应,建议用1,2-二氯乙烷做溶剂反应体系中加醋酸催化,另加无水MgSO4,或者活化的分子筛.量大的化直接亚胺也行,用甲苯做溶剂,分水器分水,最后反应体系无需后处理,直接加入NaBH(CN)3还原.NaBH(CN)3还原的好处就是只还原亚胺,不还原醛基(书本知识,没有试过,不过听同事也是这么说的,我相信他们做过),这样有利于分离纯化.因为吡啶甲醇的极性不会小,做过有点体会.这步做纯了,下步掉Boc就没有问题了.2.你的问题主要是还原胺化这步,我做一系列的还原胺化,觉得下面的这个条件可以通用:胺一个当量,醛4个当量,加点醋酸,甲醇作溶剂,加三个当量的氰基硼氢化钠,常温反应就可以了。

)这个反应中的亚胺大部分相当不稳定,和原料是平衡的。

生成了,也检测不准。

我们做都不检测2)酸性有利于加快还原速度,但pH要大于53)溶剂,试剂最好无水4)三乙酰氧基硼氢化钠分批加5)最好通氮气隔绝空气和水6))这个反应用四氢呋喃做溶剂的多,二氯甲烷也可以。

我刚做过一个还原胺化的优化,在甲醇中做的,有少量水存在对收率影响不大,但溶剂中水量增加会对反应有影响,增加到50%就完全得不到产物了。

得到的是一个副产物,因为是氨基酸溶解度不好没做核磁,不知道结构。

但肯定不是原料。

DCM or DCE做溶剂,加入2.0~3.0eq 乙醛+0.1eq 醋酸催化室温搅拌2. 等肼完全转化为亚胺之后,加入NaCNBH3 or Na(OAc)3BH 室温搅拌。

哪怕过个柱子,第二步还原胺化反应,建议用1,2-二氯乙烷做溶剂反应体系中加醋酸催化,另加无水MgSO4,或者活化的分子筛.量大的化直接亚胺也行,用甲苯做溶剂,分水器分水,最后反应体系无需后处理,直接加入NaBH(CN)3还原.NaBH(CN)3还原的好处就是只还原亚胺,不还原醛基(书本知识,没有试过,不过听同事也是这么说的,我相信他们做过),这样有利于分离纯化.因为吡啶甲醇的极性不会小,做过有点体会.这步做纯了,下步掉Boc就没有问题了.有几篇文献可以看看J. Org. Chem. 1996, 61, 3849-3862Org. Lett., 2006, 8, 3307-3310J. Org. Chem., 2005, 70, 2195-2199.Org. Lett., 2006, 8, 741-744.Org. Lett., 2006, 8, 3533-3536.Tetrahedron, 2004, 60, 1463-1471.Tetrahedron, 2004, 60, 7899-7906.Chem. Commun., 2000, 1857-1858.你需要的话和我联系Reductive Amination of Aldehydes and Ketones with Sodium Triacetoxyborohydride. Studies on Direct and Indirect Reductive Amination ProceduresJ. Org. Chem. 1996, 61, 3849-3862还原胺化收率低可以有一个办法提高,那就是分两步走,肯定是你的氨碱性太弱,你可以在较高的温度和加入脱水剂先生成亚氨,然后再加入硼氢化钠或者是氰基硼氢化钠,最好是后者,效果非常的好加酸是可以的,但必须是催化量的,氰基硼氢化钠不还原羰基,所以什么时候加都可以,但是硼氢化钠可以还原羰基,要等生成亚胺之后才能加。

S38-52 醛(酮)的一锅法还原胺化

S38-52 醛(酮)的一锅法还原胺化

S38-52 醛(酮)的一锅法还原胺化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年(卷),期】2007(38)9
【摘要】N-甲基哌啶·硼氢化锌络合物(有制备方法)加到醛(酮)和伯(仲)胺的甲醇溶液中,加氯化氢甲醇液调至pH7,室温反应0.8~2.5h,得到相应的胺。

26例收率80%~95%(苯乙酮不反应)。

【总页数】1页(P644-644)
【关键词】还原胺化;苯乙酮;一锅法;醛;室温反应;甲醇溶液;制备方法;锌络合物【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63.4
【相关文献】
1.四氯化锡催化酮、胺、醛三组分“一锅法”Mannich反应 [J], 李晓峰;石利红;华宇鹏
2.B(C6F5)3催化的醛与烷氧基羟胺的一锅法还原胺化反应 [J], 何云清;滕金伟;田冲;Borzov Maxim;胡启山;聂万丽
3.四氯化锡催化酮、胺、醛三组分“一锅法”Mannich反应 [J], 李晓峰;石利红;华宇鹏;;;
4.醛或酮经硼氢化钠-Amberlyst15-锅法还原胺化成仲胺或叔胺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还原氨化——精选推荐

还原氨化——精选推荐

还原氨化还原氨化,单个铂族⾦属的精制①粗铂的精制有多种⽅法可⽤来⽣产⼤于99. 9%的纯铂。

这些⽅法归结起来有氯化羰基铂法、熔盐电解法、区域熔炼法、氯化铵反复沉淀法、溴酸钠⽔解法、氧化载体⽔解法等。

氯化羰基铂法是基于氯化铂吸收⼀氧化碳以后。

保持在适当的温度下能⽣成氯化羰基铂[PtCl2( CO)2]。

在常压或减压下蒸发加暖分解得到纯铂。

此法可将99%的粗铂精制成99. 9%的纯铂。

熔盐电解法是将粗铂作阳极,纯铂作阴极。

以碱⾦属氯化物作电解质。

在电解质中加渗⼊渗出K2PtCl6。

在500℃⼊⾏电解,纯度95%的铂阳极电解后得到的阴极铂纯度为99.9%。

氯化羰基铂法、熔盐电解法在⼯业上都没有得到应⽤,其原因主要是:⼯艺过程复杂。

操作⿇烦,⼤规模⽣产受到。

区域熔炼法主要⽤于⽣产超⾼纯铂。

在⼤规模的⼯业⽣产中也很少应⽤。

⽬前⼴泛采⽤的是氯化铵反复沉淀法及氧化⽔解法。

氯化铵反复沉淀法它是最古⽼的经典⽅法。

⾃从1800年英国的沃拉斯顿⽤此法⽣产铂以来。

⼀直沿⽤⾄今,虽然做过许多研究和改进。

但实质都是⽤氯化铵将铂以氯铂酸镀[(NH4)2PtCl6]的形式沉淀下来并⼊⾏洗涤⽽与其他元素分离。

操作时。

将粗铂或粗氯铂酸铵⽤王⽔溶解在搪玻璃蒸发锅中。

⽤蒸汽间接加热。

溶解后。

溶液须浓缩、赶硝2-3次,最盾⽤1%稀盐酸溶液溶解并煮沸l0in。

冷却⾄室温后,过滤除去不溶物。

滤出的铂溶液,控制含铂50~80g/L。

加热⾄沸,加渗透氯化铵。

使铂呈氯铂酸铵沉淀。

H2 PtCl6+ 2NH4 CI==(NH4)2 PtC l6↓+2HCI NH4 Cl的⽤量除理论计算所需量外。

还要保证溶液中有5%以上的NH4 Cl.沉淀完毕后。

冷却并过滤出氯铂酸铵,铂盐⽤盐酸酸化(pH=l)的5% NH4C1溶液洗涤。

上述过程反复⼊⾏2-3次,可得到很纯的铂盐。

将它移⼈表⾯⾮常光洁的瓷坩埚中,加盖后⼩⼼送渗透电热(或煤⽓加暖)马弗炉中,逐步升温,在100℃~200℃区间停留相当的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1:甲胺醇氨化:
众所周知,用活化的铝和氨衍生物还原羟基酮或多羰基化合物导致形成相应的氨基醇。

这个反应是有利的,因为羟基酮和聚羰基易于形成相对稳定的亚胺。

本发明涉及通过活化的铝和水在氨(衍生物)存在下还原酮来制备胺。

因为酮不与氨(衍生物)形成稳定的亚胺,所以不应该考虑这一点,而是使用相对温和的还原方法,因此酮可以转化成相应的胺。

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酮,甲胺和铝的使用量相当,甲基的收率是好的。

每个人都知道用压力反应釜反应,提供3 atm氢气压
力应该不是大问题。

通过苯基丙酮和甲胺的标准铝汞齐还原合成甲基苯丙胺,在3atm的氢气压力下这样做。

在铝的水解过程中,原位生成所需的氢气是增加压力的必要条件。

你只需要不断监测容器内氢气产生量及其压力。

搅拌是必要的,但由于反应中使用了少量的铝,反应的时间可能很短。

无论如何,这是实验的细节:苯基丙酮14部分,乙醚50部分,含20%甲胺乙醇15份,水5份,和2份活性铝3 atm磅的氢气压力下反应在一起。

具体操作:向14g苯基丙酮溶解在50g乙醚中的溶液中加入15g 20%的甲胺醇溶液,
另外50g乙醚,5g水和2g活性铝。

将混合物置于3atm的氢气压力下,当所有的铝都被消耗时,反应就完成了。

通过过滤除去氢氧化铝,滤液用盐酸萃取。

通过用碱性溶液中和,得到粗碱的14g,蒸馏得到纯的甲基苯丙胺。

方法2:盐酸甲胺氨化:
操作步骤:在1000ml宽口锥形烧瓶中,将19克切成3×3cm的铝箔在500ml氯化汞在700ml温水中的溶液中合并,直到溶液变灰,并以稳定的速率从铝表面。

将水倾倒,用
2×500ml冷水洗涤铝汞齐。

向铝汞齐中加入溶于30ml热水中的29.5g
甲胺盐酸盐(0.44mol,3当量),75ml异丙醇,70ml5%氢氧化钠水溶液(0.44mol),
19.75g(0.147mol)苯基丙酮,最后是175ml醇。

氢从铝汞合金中剧烈演变,溶液的温度迅速上升。

反应速度通过将反应烧瓶浸入冷水中50小时来控制,然后在室温下用磁力搅拌静置过夜,注意反应混合物在第一小时内使温度不升高150℃。

向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另外50ml5%的氢氧化钠溶液,将反应混合物搅拌300分钟,然后使其沉降。

倾析澄清的上清液,向灰泥中加入100ml醇,搅拌215分钟,再次上清。

烧瓶底
部的铝渣通过硅藻土过滤,并用
2x50ml四氢呋喃(也可使用甲醇)洗涤。

将所有倾析和洗涤液合并,并将溶液浓缩至真空。

将残余物溶于1000ml水中,加入浓盐酸酸化,用3×50ml二氯甲烷洗涤,用5%氢氧化钠溶液碱化,用3×100ml二氯甲烷萃取。

将合并的二氯甲烷萃取物用硫酸镁干燥,过滤并蒸去溶剂。

将残余物在140-150℃的抽气真空下蒸馏两次,得到14.65g(67%)的作为水白油的甲基苯丙胺游离碱。

盐酸盐可以通过将油溶解在10倍体积的乙醚中并用干氯化氢气体气化该溶液直到不再形成沉淀物来制备。

抽取甲基苯丙胺盐酸盐,用乙醚洗涤,风干。

方法3:40%甲胺溶液氨化:
具体步骤:在5000ml宽口锥形烧瓶中,将切成3×3cm的铝箔
(10g,0.37mol)在200mg氯化汞的400ml温水溶液中合并,直到溶液变灰,并将氢气泡稳定地放出率从铝表面。

将水倾倒,并将合并的铝片用250ml冷水洗涤两次。

向铝汞齐(仍在上述烧瓶中)迅速加入40%甲胺溶液(43mL,0.50mol),醇(100mL),苯基丙酮
(13.42g,0.10mol)和最后再加入100毫升醇(用来冲洗烧杯)。

铝片
用玻璃棒戳,使得它们都在液体的表面以下。

氢从铝表面开始剧烈的演变,温度(通过插入烧瓶的小温度计测量)迅速升高。

通过用一些铝箔覆盖烧瓶的口,使甲胺的蒸发减弱(不要堵塞或可能会爆炸),反应速度通过将反应烧瓶浸入冷水中而不时地在第一小时,使温度不超过150℃。

在80小时的时间点,大部分铝被消耗,并向该溶液中加入20mL5%的氢氧化钠溶液,开始磁力搅拌(再次注意温度并保持在150℃以下)。

在50小时,再加入20mL5%的氢氧化钠溶液(无显着的温度升高),然后将其在室温下搅
拌过夜,然后使其沉降。

倾析出澄清的上清液,向灰泥中加入100ml 醇,再搅拌300小时,并在颗粒悬浮液沉降后再次倒出上清液。

烧瓶底部的铝污技术qq2014481378泥现在通过在一个布氏漏斗中进行真空过滤,并用2×50mL醇洗涤。

将所有倾析和洗涤液合并,并将溶液浓缩至真空。

将残余物溶于300mL水中,盐酸酸化,用3×50ml二氯甲烷洗涤,用5%氢氧化钠溶液碱化,用3×100ml乙酸乙酯萃取。

合并的有机萃取液用75ml盐水洗涤,然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磁力搅拌很好40分钟。

通过从透明溶液中过滤除
去干燥剂,并在加热至不超过310℃的油浴上蒸馏除去溶剂(不会使游
离碱发生任何蒸发)。

将残余物溶
于150mL二乙醚中,搅拌好的同时
加入5M盐酸的异丙醇溶液,直至溶液为酸性至湿润的通用pH值纸。

使用烧结玻璃漏斗抽滤出沉淀物,滤
饼用2×50mL乙洗涤并吸干。

在板
上空气干燥过夜后,粗产物
(13.6g)仍然具有很强的溶剂气味,并通过将其溶于65mL乙腈
(5mL/g)中重结晶,并快速地将热溶液通过烧结玻璃漏斗以除去轻微
的浊度,然后将溶液在室温下放置
结晶,约200小时后抽出白色结晶
沉淀物,用2×25mL乙洗涤并空气干燥。

将滤液和乙醚洗涤(单独收集)在冷冻器中冷却至-60℃,并从乙腈中收集第二批作物,而没有从乙醚中出来。

第一和第二作物分别为12.0g和0.45g,使得盐酸甲基苯丙胺的总产量为12.45克,或理论值的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