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山水画的意境 教案(2课时)

合集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四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山水画发展的历史和特点。

2. 掌握山水画不同的画法和表现手法,感受山水画的特殊意境。

3. 能通过欣赏山水画,提高对自然的感受和对文化的理解。

4. 认识常见的文化符号,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山水画取景的多样性,掌握山水画中的基本元素。

2. 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掌握表达意境的方法。

3. 比较中西方文化符号的异同,提高文化意识。

教学方法:听说结合,讲授与欣赏结合,情境教学,讨论互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张开大幅山水画,询问学生对这幅画的感受。

2. 让学生讲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山水景观,有什么颜色,形状和细节。

3. 引入本课匠人精神和中国文化符号的概念。

二、讲授(25分钟)1. 山水画发展的历史和特点:讲解山水画从唐代到元明清时期的不同风格和表现手法,以及现代山水画家的特点和创新。

2. 山水画的构图和元素:解释山水画取景方式的多样性,并详细讲解山、水、人、物、云、雾等基本元素,以及运用画面角度、比例、透视等表现手法的方法。

3. 山水画的意境:讲述山水画注重情感和思想表达的特点,以及画家如何通过取景、构图和细节表现出山水画独特的艺术氛围和情感体验。

4. 西方文化符号的跨文化比对:将与山水画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符号放在比对表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联系,并发散思维,让学生举出自己知道的文化符号。

三、欣赏(25分钟)1. 选取多幅山水画欣赏,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画家的山水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让学生发掘画面中的元素和细节。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山水画运用的构图元素,理解画面中的意境表达。

四、拓展(15分钟)1. 讨论比对表,让学生评论中西方文化符号之间的异同点和联系之处,加深跨文化交流意识。

2. 展示学生自己用不同颜料和画具完成的初步山水画作品,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经验。

3. 学生可以借助各种资源自由拓展,了解山水画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关系,比如怎样使用山水画表现科学或文学。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欣赏自然之美。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2.难点: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山水画的相关图片、画作,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分析。

2.准备与山水画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3.准备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激发他们对山水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山水画欣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的1.积累与《山水画的意境》有关的语言知识。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作用与表达效果。

3.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作用与表达效果。

2.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时数:2课时(总第41--4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1.积累与《山水画的意境》有关的语言知识。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李可染(1907—1989),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

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看看他对山水画的意境有怎样的看法: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了解结构与中心。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段内的层次,用“~”标出中心论点,用[ ]标出论据,用“——”标出扣论点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意境: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惆怅:伤感;愁闷;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

渲染:①中国画技法的一种。

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

②指物像间的衬托。

③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拱托。

④指对事物铺张、夸大。

身临其境:意思是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一般指听课时、看书时等。

好像亲身经历过一样。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画的相关知识。

2、结合文中所给诗歌和山水画,体会其意境。

3、了解意境的重要性以及了解艺术家获得意境的途径。

4、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古诗词。

教学重难点1、了解意境的重要性以及了解艺术家获得意境的途径。

2、体会诗歌和山水画的意境。

3、学习运用获得意境的方法。

4、拓展迁移,指导诗歌鉴赏。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放映山水画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杰出的画家、诗人。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李可染以山水画的成就为最高,在20世纪40年代以写意人物画著称,他还是画手高手。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李可染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略有改动。

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生”到“创作”,由“写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

1954年,李可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

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主张,“胆”就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就是要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

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

《漫谈山水画》是孙美兰根据李可染的讲课笔记所做的整理稿,最初发表在《美术》1959年第5期上。

课文节选的是其中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四、文题解读标题概括了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言简意赅。

“山水画”,是本文论述所涉及的重点对象;“意境”,是本文论述的核心内容。

五、知识链接——文艺评论文艺评论是对文艺作品、文学艺术家、文艺运动、文艺思潮等文艺活动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文章体裁,也叫文艺批评,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14.山水画的意境 优秀教案

14.山水画的意境  优秀教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了解作家及其美学观念,厘清文章结构。

3.学习诗画家注重意境的创作原则,学会领悟艺术的魅力。

4.学会掌握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并灵活运用。

5.学习本文层层阐述,思路清晰的特点。

【教学重点】1.了解作家及其美学观念,厘清文章结构。

2.学习本文层层阐述,思路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诗画家注重意境的创作原则,学会领悟艺术的魅力。

【课文导入】中国山水画主要以描绘自然山川及人文景观为表现对象,但绝不是像西方油画那样对景物的逼真、写实的光、影、形的再现,而是强调艺术家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进行“致情”和“意境”的创造,形成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画面中,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观,同时又包含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

那么什么是意境呢?【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了解作家及其美学观念,厘清文章结构。

3.学习诗画家注重意境的创作原则,学会领悟艺术的魅力。

4.学会掌握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并灵活运用。

5.学习本文层层阐述,思路清晰的特点。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

43 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 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 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文体知识:论点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全文应围绕此点展开议论。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进而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对中国山水画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山水画的意境理解较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山水画的意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欣赏法: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分析其意境。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山水画,体验意境之美。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山水画作品和资料;准备画具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准备画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让学生对山水画有初步的认识。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山水画的意境》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山水画的意境第二课时学习要点:品味、探究全文的内容;概括主旨、写作特点。

学习步骤: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本课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从整体上理清了全文的结构,赏析了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课文内及写作技巧。

一、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精读、探究第一部分(第1段)内容。

1.提问: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开篇点题,并直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追问:第1段中的哪句话是中心论点?明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一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二)精读、探究第二部分(第2~4段)内容。

1.布置:在第2段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1)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2)写景就是写情。

2.布置:请用一句话概括第2段的内容。

明确:第2段阐述了“意境"的内涵——景与情的结合。

3.提问:第3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第3段论述“意境”中景与情的关系密切的观点。

4.提问:第3段引用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引用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古诗里的意境是通过写景来充分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观点。

这里其实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结合李白诗中具体的诗句,具体形象地论述了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色,能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思想感情)的观点。

5.提问:第4段主列举毛主席《十六字令三首》的诗句是想论述什么观点?明确:以毛主席的词为例,论述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的观点。

6.提问:第3、4两段共同论证了什么观点?明确:第3、4段举例论证“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的观点。

(三)精读、探究第三部分(第5~8段)内容。

1.提问:第5自然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明确:不能删去。

因为这段是个过渡段,承接了上文对意境内涵阐述的内容,引出了下文如何获得意境的内容。

如果删去,上下文不连贯。

2.提问:第6、7两段共同论证了什么观点?明确:第6、7段论证了“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的观点。

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下册14《⼭⽔画的意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课题:⼭⽔画的意境⼀、教学⽬标知识与技能:学⽣初步了解⼭⽔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掌握画⼭⽔画的⼀般⽅法。

过程与⽅法:通过讲授和欣赏,使学⽣了解和欣赏⼭⽔画的意境之美,并能主动参与实践,展⽰⾃⼰的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和完成⼭⽔画的过程中,达到了丰富学⽣想象⼒,加强了对传统⽂化的认知和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欣赏⼭⽔画的意境美,画出有⼀定意境美的⼭⽔画。

教学难点:对笔墨的控制⼒和对意境的理解程度。

三、教具准备:⽑笔,墨汁,⽣宣纸,笔洗,瓷盘,画毡四、课时安排:⼀课时五、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讲述齐⽩⽯和⽼舍的故事,引出《蛙声⼗⾥出⼭泉》。

提问:如果是你,将如何画呢?画⾯⾥会安排哪些景物呢?学⽣活动:青蛙,⼭泉,⾼⼭教师活动:展⽰《蛙声⼗⾥出⼭泉》,⽩⽯⽼⼈以诗⼈的素养、画家的天才、⽂⼈的⽓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板书:⼭⽔画的意境(⼆)讲授新课,初步体验1、欣赏名作,理解意境教师活动:意境理论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的⽂学创作上,北宋画家郭熙最早在⼭⽔画上提出。

北宋郭熙《窠⽯平远图》画⾯近景,溪⽔曲折,岸边岩⽯裸露,⽯上杂树⼀丛,枝⼲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叶,⽤淡墨渲染。

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尘,是⼀派深秋的景象。

范宽《溪⼭⾏旅图》巍峨的⼭峰,葱茏的林⽊,突兀的巨⽯,描绘出雄伟的⾃然景⾊;⼭路间⾏商的⼩⼩驮队⼜显出了⼈世间⽣活的脉搏,⾃然与⼈世的⽣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齐⽩⽯《古树归鸦》取仰视的⾓度描绘乌鸦归巢的情景,画⾯构图简洁⽽富有诗意。

作品底部以简笔画出⼩桥栏杆,房屋仅画出屋顶,给⼈以天⾼⽆尽之感。

占据画⾯半幅的树枝与⼭峦则以淡墨出之,其间以重墨点出疏密有序的乌鸦。

作品⽤笔简练,墨⾊讲究,笔墨⼲湿。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详细描述
分析山水画中常见的意境类型,如雄 浑、秀丽、幽深等。探讨山水画如何 通过构图、笔墨运用和色彩搭配来表 现不同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山水画的创作技巧
总结词
学习并掌握山水画的创作技巧和方法。
详细描述
介绍山水画的创作步骤,包括构思、构图、笔墨运用、色彩搭配等方面的技巧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技巧来创作一幅具有意境的山水画 。
内容深度
对于每个知识点,是否进 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析, 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 求。
与实际结合
教学内容是否与实际的山 水画创作、鉴赏相结合, 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应 用。
教学方法反思
教学方法多样性
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如讲解、示范、小组讨 论、个人练习等。
学生参与度
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 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02 教学内容
山水画的基本概念
总结词
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和 基本特点。
详细描述
介绍山水画的起源,阐述其在中 国绘画史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 山水画的基本特点,包括构图、 笔墨、色彩等方面的表现。
山水画的意境表现
总结词
掌握山水画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
详细描述: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背景和基础知识。同时, 通过分析一些经典的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构图、笔墨运用和意境营造等方面的技巧。
巩固练习
总结词:实践操作
详细描述:布置一些山水画创作或临摹的练习任务,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鼓励学生发 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尝试创作出具有个性的山水画作品。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程名称:山水画的意境适用年级:初中课时数:2课时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含义和意境,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想象能力;2.通过学习山水画的技巧,培养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意境;2.山水画的技巧和要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作为导入,引起学生对于山水画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观察画面中的自然景物,思考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知识讲解(40分钟)教师介绍山水画的基本定义和意境,解释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中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通过展示多幅优秀的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画家对于意境的追求和表现手法。

讲解山水画常用的笔法和线条结构,教授如何描绘山、水、云、树等自然景物。

3.实践操作(40分钟)给学生准备纸张、颜料和画笔,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绘制山水画。

教师提供一些山水画的范例,供学生参考。

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让学生运用画家所学的技巧和要点,去描绘自己所感受到的美。

4.艺术交流(20分钟)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互相欣赏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的艺术交流,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反思。

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指导和建议,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5.总结和展示(1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画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

展示学生的作品,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信心。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山水画的基本概念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2.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技巧和要点完成山水画作品;3.学生在艺术交流中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思。

五、教学资源:1.展示多幅山水画作品(可通过图片或幻灯片展示);2.学生个人用纸、颜料和画笔;3.展示学生的作品。

六、教学延伸活动:。

2024版部编九下语文教案14课《山水画的意境》

2024版部编九下语文教案14课《山水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文章内容概述
01
阐述山水画的意境概念和内涵
文章首先解释了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强调了意境在山水画中的重要地
位,是画家通过笔墨、构图等手段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
02 03
分析山水画意境的创造方法
接着,文章详细分析了山水画家是如何通过观察自然、感悟生活、运用 笔墨技巧等方法来创造意境的,包括了对景写生、意象造型、笔墨语言 等方面的探讨。
山水画创作基本步骤演示
01
02
03
04
观察与构思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山水,了解 山水的形态、色彩和光影变化,
构思画面的主题和意境。
构图与布局
指导学生运用散点透视、高远 法等构图方法,合理安排画面
的远近、高低、虚实关系。
勾勒与皴擦
示范山石的勾勒和皴擦技法, 让学生了解不同笔法和墨色的
表现效果。
点染与设色
这句话说明了山水画家在创造意境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模仿自然,而是要运用艺术手段 对自然进行加工和提炼,创造出具有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笔墨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通过点、线、面的…
这句话阐述了笔墨在山水画意境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画家是如何运用笔墨技巧来 表现自然景物和创造艺术形象的。
03 山水画技法与意 境表现
举例说明山水画意境的多样性
文章通过举例不同山水画家的作品,展示了山水画意境的多样性,说明 了不同画家在意境创造上的差异和个性。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总分总结构
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先总述山水画的意境概念和内涵,
然后分别阐述意境的创造方法和 多样性,最后再总结全文。
逻辑严密
文章在阐述山水画意境的过程中, 逻辑严密,层层深入,从概念到方 法再到实例,使读者能够逐步深入 地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画的意境》精品教案14 ⼭⽔画的意境教学⽬标知识与能⼒1.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能够感受⼭⽔画的意境之美,初步理解⼭⽔画的意境营造;2.初步掌握⼭⽯树⽊的画法,学习画⼭⽔画的⽅法步骤,学⽣能创作或临摹⼀幅⼭⽔画作品,来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法1.通过听课讨论等途径,学习欣赏中国⼭⽔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借⼭川之情,抒发感情描写意境。

2.通过⽰范教学法,让学⽣领会⼭⽔画的基础知识和⼭⽔画的表现⽅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感受传统绘画的魅⼒,乐于学习与传承传统绘画,从⽽更加热爱中国传统⽂化。

2.体会艺术与⾃然的关系,学习⽤艺术和⾃然愉悦⼼灵丰富情感,陶冶⾼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对⼭⽔画构图、留⽩、墨⾊的分析,使学⽣了解中国⼭⽔画是怎样表现意境美。

2.对笔墨和勾、皴、擦、染、点等技法的学习。

难点:让学⽣在⼭⽔画的树⽯绘画中体会笔情墨趣。

课时安排 2第⼀课时教学过程情景导⼊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李可染说:画⼭⽔,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画的灵魂。

那到底什么是意境?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他所写的《⼭⽔画的意境》⼀⽂将给你提供满意的答案。

预习展⽰1.⾛近作者⑴提问:有谁能把预习中搜集到本课作者的信息介绍下?⑵学⽣回答后多媒体展⽰: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画家齐⽩⽯的弟⼦。

李可染⾃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画,⾏程数万⾥旅⾏写⽣。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长画⼭⽔、⼈物,尤其擅长画⽜。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红遍》《井冈⼭》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墨写⽣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等。

2.字词识记(多媒体展⽰)⑴正⾳灵魂.(hún)熟.悉(shú)黄鹤.(hè)遥.望(yáo)真挚.(zhì)赋.予(fù)暮霭.(ǎi)礼拜.(bài)渲.染(xuàn)惆怅.(chàng)情趣.(qù)夔.门(kuí)⑵补充注释。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4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4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14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说理语言的艺术。

3.能够体会“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2.把握文章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议论文写作的基本结构。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请同学们观看下面三幅画(出示课件1、2、3)同学们,你们能感受到这三幅画的意境吗?下面请你们跟随我一起走进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的意境》去体会。

教师板书课题:14 山水画的意境(出示课件4)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6)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以山水画艺术成就最高,开创中国山水画黑、满、重、亮的新画风。

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写作背景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7)1954年,已成为美院教授的李可染,为求创新,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

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

1956年,他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探索以西方的观察方法,运用中国传统工具创作山水画。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山水画的意境知识目标①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感受历代画家是如何用山川之景抒画家之情的,是如何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中表达中国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的。

②分析山水画作品中意境中表现,初步理解对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情感目标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重点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难点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整体把握作者观点。

2.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通过体会实例与观点的关系,深入理解作者观点。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

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惆怅(chóu chànɡ)真挚(zhì)渲染(xuàn) 身临其境(lín)胸有成竹(xiōnɡ yǒu chénɡ zhú)朝朝暮暮(zhāo)浮光掠影(lüè)(2)词语释义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部编九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材中,有一篇关于山水画的文章《山水画的意境》,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特点、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掌握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构图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山水画时能深入体会其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呈现题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山水画的认识。

2.阅读指导:(1)师生共同阅读文章,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2)师生一起讨论以下问题:a.什么是山水画?它具有哪些特点?b.为什么山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c.山水画有哪些意境?如何表现这些意境?3.听音指导:(1)播放一段山水画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2)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完背景音乐后,让他们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4.观察指导:(1)呈现几幅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品味其中的意境。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描述其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5.体验指导:(1)分小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假设自己是一位山水画家,用画笔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山水意境。

(2)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创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6.总结指导:(1)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山水画的特点是什么?b.山水画的意境有哪些?如何表现这些意境?(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四、课堂延伸:1.展示名家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山水画的魅力。

14《山水画的意境》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14《山水画的意境》课堂教学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
情感
目标
本课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分析、理解,了解山水画的成就及有关画家,使学生热爱中国传统绘画,感受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重点
通过对山水画构图、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是怎样表现意境?
难点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和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3、学生讨论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思想、技巧、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从透视、是否真实再现等方面来考虑)《渔庄秋霁图》和《干草车》相比较
(3)、学生回答
4学会表现
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画,播放《渔歌唱晚》音乐,画一幅表现山水意境的中国画。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参考诗句:课前我让同学们搜集了关于表现山水的古诗词。请同学们拿起毛笔来表达诗句中所表现的意境。参考的诗句:
崇高气韵生动追求光色变化(看画面)
讲究笔墨情趣(画面帮助)遵循自然真实
投入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 物我两分,忠实再现.
中国山水画讲究人在画中游,在一幅画中同时表现可以行走,可以居住,可以浏览,可以仰望的多种时间和空间。中国山水画有多个视点。看图黄宾虹的《山水》讲解。西方风景画是焦点透视。
气韵生动注重表观内在的精神气质,画面才能有生动感人的艺术魅力,(提问学生:看到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塑造了一个在漫天大雪中孤舟垂钓的老渔翁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清高、孤傲、坚忍不拔的性格。流露出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整个画面寒冷、寂静。西方风景画追求光照射到景物上的亮和暗变化。《干草车》
(二)、学会欣赏
多媒体画面出现《渔庄秋霁图》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将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有自己关于“意境”的见解。

【教学重点】将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教学难点】拓展阅读,质疑反思,有自己关于“意境”的见解。

【课前准备】阅读下列作品,圈画关键概念词,勾画阐释有关“意境”的关键句,丰富对意境的认识和理解;标记自己阅读的疑惑之处。

(袁行霈的《论意境》、李可染的《谈学山水画》)【教学过程】一、拓展阅读,提升认识1.分小组交流课外阅读中对意境的认识和困惑,边交流边梳理,形成自己的见解。

(袁行霈的《论意境》、李可染的《谈学山水画》)2.小组代表展示交流对“意境”的见解和看法。

(说明:拓展阅读,质疑反思,会深化对于意境的认识,并且能培养形成独立见解的良好阅读及思维习惯。

)二、迁移实践,学以致用(一)欣赏山水画,品味意境1.小组合作探究:运用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赏析山水画名作——李可染的《万山红遍》。

2.学生分组交流。

预设:“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漫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秋色红火、热烈、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整幅画刻画了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壮志和浪漫情怀,彰显革命圣地的庄严气象,画面意境恢宏、情境深远。

画作层次丰富,林间的白墙、山上的飞瀑和山下的流泉,互相衬托,极具气势。

前景的溪涧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

小溪斜流给山村平添了几分静谧感。

这火红和静谧的结合给人带来了更多的遐想。

(说明:将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这是学习重点。

此活动是在学生最初欣赏画作基础上的拔高,也是学习本课意义所在。

)(二)赏析古诗词,品味意境1.个人写作: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仿照文中的写法,写一段文字作为课文的实例。

2.小组交流,择优全班展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

你们能结合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例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

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惆怅
..(chóu chànɡ)真挚.(zhì)
渲.染(xuàn)身临.其境(lín)
胸有成竹
....(xiōnɡ yǒu chénɡ zhú)
朝朝.暮暮(zhāo)浮光掠.影(lüè)
(2)词语释义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临,到。

境,境地。

(3)词语辨析
“浮光掠影”和“走马观花”都可以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4):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第二部分(5~8):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第部分(9、10):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

2.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
答案示例: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3.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

四、课堂小结
意境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通俗地讲,就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意境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
件没有意境的作品仿佛行尸走肉,不足以观,更遑论赏鉴。

回想我们学过的诗词,或者你知道的一些山水名画,用本课学过的知识,试着赏鉴一下其中的意境,感受诗人(画家)的情感。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山水画的主体是自然界的山水景色。

在作者眼中,山水画中的“自然景色”和自然地理有什么区别?
答案示例:山水画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2.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是什么?
答案示例: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二、新课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关于山水画创作的一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分析句子,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探究意境和山水画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

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2.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示例: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

一问一答,引出下文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

3.第6自然段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示例: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4.简述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示例:第8自然段主要是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

5.通读课文,作者认为获得“意境”主要渠道有哪些?
答案示例:深刻认识客观对象,这需要创作者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强烈愿望。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你怎样理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
答案示例:这句话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千里”“万里”都不是目力所及的,是词人的视野在想象之中的扩展,这种开阔宏大的扩展只有胸怀博大、气魄雄伟之人才能做到。

2.作者引用杜甫诗句“意匠惨淡经营中”“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示例:引述杜甫的话说明了意境和意匠是相互补充的。

3.依据课文的论述,说说“意境”和“意匠”是怎样的关系。

答案示例:“意境”是绘画的内涵,“意匠”则是绘画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由此可见,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本文围绕“山水画的意境”先后阐释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认识客观对象和情感在意境中的重要性。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层层推进,逐层深入。

答案示例:这篇文章论述山水画的意境,先从什么是意境开始论述,然后进一步论述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让读者逐步了解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以及意境与意匠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2.旁征博引,论证有力。

答案示例:文章大量列举了诗词和绘画中的实例,目的是通过这些实例证明意境
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并阐释了获得意境的途径。

大量的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意境产生的基本条件。

(五)课外阅读,对比延伸
阅读下列文段,用自己的话描述“三种境界”的含义。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答案示例:王国维所谈人生成就的“三种境界”,即由苍茫彷徨至苦心孤诣,最终得见真理(获得成功)返璞归真,蔚为大观。

四、课堂小结
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意境的营造。

而意境的营造离不开创作者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的长期观察。

要想作品呈现出独一无二的风格,离不开个人情感的倾注。

由此可见,文艺作品不能简单重复别人,要有自己的深刻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