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https://img.taocdn.com/s3/m/a4fc684d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02.png)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设计这堂课。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学生们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绘了鹳雀楼上的壮丽景色以及远方景物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学生们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同时,学生们也能够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诗文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难点则是理解古诗中的意境,以及一些生僻字的书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文的动画演示和生僻字的书写动画,以及诗文的复印件,供学生们朗读和书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在课堂上引入实践情景, ask students: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tall building and looked down at the city?" Then I will show them a picture of鹳雀楼 and ask them to guess what it is.2. 读诗:我会指导学生们正确地朗读诗文,强调停顿和语调的把握,同时也会纠正一些发音错误。
3. 解释诗文:我会逐句解释诗文,帮助学生们理解每个字词的意思,并解释一些生僻字。
4. 讲解意境:我会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演示,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鹳雀楼的壮丽景色,以及远方景物的变化。
5. 朗读与背诵:我会组织学生们进行集体朗读和背诵,以加强他们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
6. 书写练习:我会指导学生们书写一些生僻字,并提供书写动画,帮助他们正确书写。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上《登鹳雀楼》的,并逐句板书诗文,同时在旁边标注一些生僻字的书写。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们默写《登鹳雀楼》的全诗,并画出他们心中的鹳雀楼景色。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https://img.taocdn.com/s3/m/d4562219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e4.png)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2023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登鹳雀楼》,理解诗歌大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环节,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初步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古诗《登鹳雀楼》的朗读与背诵。
2. 理解诗歌大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登鹳雀楼》,理解诗歌大意。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古诗《登鹳雀楼》插图。
2. 学具:古诗《登鹳雀楼》文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诗《登鹳雀楼》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测诗歌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古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停顿等,确保学生正确朗读古诗。
3. 理解诗意:通过讲解、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画面。
4. 感受韵律: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韵律美,通过朗读、拍手、敲击等方式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5. 背诵古诗:组织学生分组背诵,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背诵成果,如表演、绘画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朗读、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登鹳雀楼2. 板书内容:古诗《登鹳雀楼》全文、插图、关键词汇、诗句大意等。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 根据诗句大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画面。
3.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与同学分享并交流感受。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2.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3. 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登鹳雀楼》,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1cbd05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b38e674.png)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材包括两首古诗《村居》和《咏柳》。
《村居》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通过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等诗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咏柳》则以柳树为主题,通过柳树的柔美形象寓意了人生的坚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3. 帮助学生掌握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重点:背诵古诗,体会诗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PPT、古诗文本、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春天的图片和实物引入话题,引导学生说出春天的特点。
2. 讲解《村居》:解析诗句,让学生理解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等意象,体会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
3. 讲解《咏柳》:解析诗句,让学生理解柳树的形象,寓意人生的坚韧;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背诵:让学生集体背诵两首古诗,检查背诵效果。
5. 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景象,运用所学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六、板书设计:板书两首古诗的和关键诗句,突出意象和修辞手法。
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景象;3.收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欣赏和鉴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背诵情况较好,但在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作时,部分学生仍有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拓展延伸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古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讲解: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古诗的关键。
在讲解《村居》和《咏柳》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如草长莺飞、杨柳拂堤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古诗所描绘的春天景象。
同时,我也关注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让学生了解并学会欣赏古诗的审美特点。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150ab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c4.png)
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 6 个生字,会写 4 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4.在本课学习中,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想象力量、自学力量、规律思维力量、朗读力量和语言表达的力量。
教学重点:学会书写 4 个字,并且要生疏 6 个生字。
教学难点: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秀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肯定会走向成功。
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日教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知名的大诗人,你们快活吗?生:快活。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宠爱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读古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读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
生:〔朗读古诗〕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
〔出示诗人画像〕今日,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二、讲授知1.初读感知师:首先请同学们比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
生:〔自由读古诗〕2.检查读的效果师:刚刚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
同学们,你们生疏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生疏本课生字状况〕〔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2〕易读错字音:入、日。
〔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
〔电脑屏幕显示生字〕3.同桌相互检查,质疑答疑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相互说一说。
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生疏。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教师帮帮你。
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第 8 课《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第 8 课《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2f3760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57.png)
第 8 课《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了解古诗的基本特征和体裁。
2. 能够阅读和理解古诗《小绵羊》和《登鹳雀楼》。
3. 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探究古诗的特点及构成。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小绵羊》和《登鹳雀楼》的意义。
3. 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展示图片,引出“古诗”一词,让学生口述自己对于古诗的认知,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学习。
二、探究古诗的特点及构成(10分钟)1. 明确古诗的定义和特点。
2. 辨析古诗、现代诗和民间诗歌。
3. 分析古诗的构成,介绍古诗的写作技巧与表现手法。
三、学唱《小绵羊》(15分钟)1. 教师演示唱歌,在学生根据曲谱学唱时进行指导。
2. 学生跟着教师学唱《小绵羊》。
四、朗读《登鹳雀楼》(10分钟)1. 教师朗读《登鹳雀楼》,让学生跟读和感受其中的语言魅力和文化内涵。
2.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朗读《登鹳雀楼》。
五、理解和欣赏《小绵羊》和《登鹳雀楼》(30分钟)1. 教师讲解《小绵羊》和《登鹳雀楼》的写作背景和文化价值,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 打开投影仪,播放相关影片,辅助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
3. 学生个体上台表演《小绵羊》和《登鹳雀楼》。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进行已学内容的总结,并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发言。
2.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自评,评价自己的表演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短文学课,传统的古诗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部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进一步发现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和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所提高,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因此,下一次教学我会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进一步巩固对于古诗的学习,同时也体现课程的可持续性。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cbaf32d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ae.png)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描绘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到古诗的魅力,激发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等。
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读诗句,理解诗歌意象。
3. 诗歌意境体会:通过朗读、描绘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 诗歌韵律感受:通过朗读、吟诵,体验古诗的韵律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历史典故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
3.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象。
4. 诗歌意境体会:通过朗读、描绘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5. 诗歌韵律感受:通过朗读、吟诵,体验古诗的韵律美。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韵律,分享彼此的感受。
7. 总结: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魅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2. 诗歌背景介绍3. 诗歌内容解析4. 诗歌意境体会5. 诗歌韵律感受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描绘和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2.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能够感受到古诗的意境和韵律美?3. 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何?是否积极参与,相互交流?5.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上是《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教学提供参考。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8课 古诗二首 教案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第8课 古诗二首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17712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10.png)
8 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依、尽”等11 个生字,会写“依、尽、黄”等9 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体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教学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补充资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依、尽、欲、穷、层”5 个生字,会写“依、尽、黄、层”4 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
3.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
4. 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具准备小学课件资源教学过程Ⅰ出示图片,引入课题1. 图片导入:课件出示鹳雀楼的图片。
你知道上面的建筑物叫什么吗?(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鹳雀楼的古诗。
(板书:登鹳雀楼)2. 揭示课题:(1)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呢?(登/ 鹳雀楼)(2)“登”在这里的意思是什么?(登上)3. 课件出示鹳雀楼和作者王之涣的资料。
Ⅱ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诗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 学生初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古诗。
注意读准整体认读音节“欲”,后鼻音“穷”等。
Ⅲ品读释疑,随文识字1.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2)联系上下文理解“白日”“尽”“入海流”的意思。
(3)学习“依”字:请学生认读,说说如何识记它。
预设: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衣”表示读音,“亻”表示字义。
“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依傍)(4)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歌的前两句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自己说说,再同桌之间练习说说。
指名说。
预设:登上鹳雀楼极目远望,看见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 板书:登楼所见太阳落山(实景)黄河入海(想象)](5)课件播放黄河奔涌的视频。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6e53a4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01.png)
第8课《古诗二首》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第8课学习《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我们将深入了解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孩子们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和庐山瀑布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详细过程:(1)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楼的特点。
(2)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瀑布的壮观景象。
2. 学习《登鹳雀楼》详细过程:(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分析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
3. 学习《望庐山瀑布》详细过程:(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字音和停顿。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3)讲解古诗的基本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分析古诗的意境美,让学生展开想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古诗的意境。
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
![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语文二年级上册(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cc32110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a.png)
5.引导学生理解“九天”:“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表示极多之意,在这儿“九天”指极高的天空,体现了瀑布之高, 我们可以感受到瀑布的恢宏气势及作者对瀑布的由衷赞美。6.引导学生感悟:若是你站在
瀑布前,会联想到什么呢?出示: 那飞流直下的瀑布像
(一)品读第一、二句
(一)品读第一、二句。
1.自读古诗,思考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朗读诗句,抓关键词,结合图片理解“白日、依、尽”的意思。
3.交流黄河的相关资料,看图片。
4.想象黄河流入大海的景象,朗读诗句。
5.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样的景象。6.想象画面,感情朗读。
(二)品读第三、四句。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环节一:
创设情境,看图导入
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小朋友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山西的永济市去玩一玩。
2.课件出示鹳雀楼图。师介绍鹳雀楼外观,相机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简单介绍鹳雀楼
及诗人的背景。
1.看图,齐读课题。
2.看课件,交流古诗相关知识背景。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更有兴趣探究古诗,通过对古诗相关知识背景的渗透, 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和诗人一起感受瀑布的美。
环节五:
书写生字,点评
反馈。
1.通过“一看结构,二看笔画, 三对照”的方法指导学生观察、写字。
2.通过对生字的归类整合,引导学生发现左右结构的生字规律。如:楼、依、炉、烟、挂都是左窄右宽的字,左边要写得窄一些,右边要写得舒展一些。“楼、依、炉、挂”要特别注意笔画的穿插。
3.指导“炉、烟”两个字的书写时,要注意偏旁部首的变笔,左侧“火”的捺应改为点。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d933707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b.png)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通过古诗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活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题: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两首古诗《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3)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部分生字词的理解;(2)古诗中画面的描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的古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古诗;(2)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
2. 朗读古诗(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注意字音、节奏;(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3)指名读,检查学生朗读情况;(4)全班齐读。
3. 理解诗意(1)学生自读两首古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古诗中的生字词;(3)学生复述诗意,教师点评。
4. 描述画面(1)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描绘画面。
5. 小组合作(1)学生分小组,讨论两首古诗的异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总结两首古诗的特点。
6.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点评,强调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二首》2. 两首古诗的题目、作者、背景简介3. 古诗中的生字词及词义4. 两首古诗的异同点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古诗;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中的画面;3. 搜集其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77090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2.png)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感想。
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家喻户晓。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王之涣、李白描写大自然的古诗: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ada8d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a.png)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教师,我以我的口吻来写这份教案:本节课我要教授的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一、教学内容:我要教授的是古诗《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同时,学生也能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会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庐山瀑布的图片和视频,以及相关的教学卡片。
学生需要准备课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展示庐山瀑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 讲解:我会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讲解诗文内容,解释生词和短语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3. 解析: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4. 练习: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填空、连线等方式,巩固所学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诗文的《望庐山瀑布》和诗中的主要内容,如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和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庐山瀑布的景色。
答案:庐山瀑布高耸入云,水流湍急,如银河倾泻,给人以壮丽的视觉享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次教学的效果,看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是否能够运用修辞手法,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写一篇关于大自然景色的短文,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这次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一、诗文内容的理解:诗文内容的理解是本次教学的重点。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29aba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03.png)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今天,我要分享的是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内容本课包括两首古诗《望庐山瀑布》和《望洞庭》。
《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赞美庐山瀑布的诗,通过描绘瀑布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描绘洞庭湖美景的诗,通过描绘湖光山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两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朗读和背诵古诗,并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包括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学具包括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庐山瀑布和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美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望庐山瀑布》:(1)让学生自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3)讲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遥看”、“挂前川”等;(4)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句。
3. 学习《望洞庭》:(1)让学生自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结构和韵律;(3)讲解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湖光秋月”、“镜未磨”等;(4)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句。
4. 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意思,并进行朗读和背诵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包括诗句的结构和关键词语的解释。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望庐山瀑布》和《望洞庭》的意思。
2. 请学生朗读和背诵《望庐山瀑布》和《望洞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在班级群里分享一些关于庐山瀑布和洞庭湖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自然景观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98950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7.png)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看图写话《贪玩的小老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故事情节,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动物的热爱,以及从故事中学习到勤劳和诚实的价值观。
教学内容图片内容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描述图片中的场景和角色。
故事情节理解:通过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包括小老鼠的贪玩行为和后果。
写话指导:教授学生如何将观察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形成连贯的故事。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观察图片细节,理解故事情节,并能够用文字表达。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内容组织成连贯、有趣的故事。
教具与学具准备图片《贪玩的小老鼠》白板和彩色粉笔学生笔记本和铅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 图片分析: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细节。
4. 写话指导:教授如何将观察到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强调故事的连贯性和趣味性。
5. 实践练习:学生独立写话,教师巡回指导。
6. 成果展示:学生分享自己的写话作品,互相评价。
板书设计图片《贪玩的小老鼠》故事情节关键词写话技巧提示作业设计家长协助,让学生复述故事并记录下来。
学生绘制一幅与故事相关的图画,并附上简短的文字描述。
课后反思反思学生在观察图片、理解故事和写话过程中的表现。
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了解其基本意思。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理解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和哲理。
教学内容古诗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内容理解: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句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
背诵练习:指导学生背诵古诗,加强记忆。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a10068866fb84ae55c8d51.png)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三篇课题古诗二首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课安排的是两首古诗,分别是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和唐朝诗人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
两首古诗都用凝炼精妙的语言描写了祖国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两首古诗意境深远,极具画面感。
《望庐山瀑布》更是富有神奇的想象力。
基于教材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插图来展现美,发挥想象充实美,联系生活发现美,进而动情地表达美。
两首古诗文字优美,充满韵味。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使学生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心情,同时又使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识字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从而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重点)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
(重点)3.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及蕴含的哲理。
(难点)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谈话导入,引出古诗(用时:5分钟)1.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积累的古诗。
2.教师板书《登鹳雀楼》,教学生识记“楼”字。
3.结合学生质疑介绍“鹳雀楼”。
出示图片。
4.介绍诗人王之涣。
5.范读全诗,指导朗读。
1.学生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学生认读“楼”,再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个字。
(1)学生跟着老师范写进行书空“楼”。
(2)说说注意点,并临写一个。
3.学生读题质疑。
欣赏图片,了解“鹳雀楼”。
4.了解诗人王之涣。
5.跟着老师朗读古诗,读出节奏。
1.学生交流自己学过的古诗不多,它的作用是创设一个诗歌的氛围。
2.鹳雀楼、诗人的资料只需老师简单介绍即可,而了解鹳雀楼的雄伟壮丽是为学习诗歌做准备的,所以应该用图片介绍。
二、图文结合,细读品味(用时:25分钟)1.教师朗读古诗,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39338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4.png)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 古诗二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古诗二首,分别是《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这两首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山水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能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这些诗篇。
我还希望他们能够掌握一些诗歌的基本知识,如韵律、节奏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诗中的意境和古代文化背景感到难以理解。
因此,我将重点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同时,我也会强调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我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
教具包括PPT、录音机和投影仪,用于展示诗歌和播放朗读录音。
学具包括课本、练习本和彩色笔,供学生阅读和做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播放自然风光的PPT,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意境。
2. 讲解:我会逐句讲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 朗读:我会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强调韵律和节奏。
4. 背诵:我会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巩固学习成果。
5. 练习: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我将设计简洁清晰的板书,突出诗歌的主题和关键信息,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将包括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二是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具体题目如下:1. 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2. 解释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景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寻求改进。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讲解是教学重点,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的关键。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7c43a67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70.png)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简单描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讲解、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2. 诗歌内容:诗句内容丰富,描绘了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登鹳雀楼》,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鹳雀楼,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韵律等。
3. 讲解: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诗句,提高记忆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5. 讨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分享自己的感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自然景观的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登鹳雀楼》2. 诗句:夕阳、河流、山川等自然景观的描绘。
3. 诗人:王之涣4. 情感:对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七、作业设计1. 背诵《登鹳雀楼》。
2. 用自己的话进行诗句描述,写一篇小作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内容,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学生反馈: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参与度,对诗句的理解和背诵情况,对作业的完成情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教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
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
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
板书“颧雀楼”。
谁来叫叫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
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
使学生对作者、
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
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
(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第8课古诗二首望庐山瀑布
教学目标:
1.学习《望庐山瀑布》。
理解诗的意思,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气势。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背诵古诗,结合诗的内容展开想象,并把想象到的画面说出来。
生字、新词卡片;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古诗是哪位诗人写的?(李白。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气势豪放,想象奇特大胆,语言清新自然,被称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
著有《李太白集》。
2.借助拼音读古诗。
要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炉烟挂流尺疑银
4.交流记字的方法。
5.集体反馈。
(1)挂:右半部分是由两个“土”组成的。
(2)流:右半部分不要少写
“丶”。
6.再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先听老师读古诗,然后说一说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色。
(庐山瀑布。
)
2.数一数这首古诗共有几句。
(4句。
)
3.质疑、解疑,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庐山: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山峰。
它的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而得名。
(3)生:产生。
(4)紫烟:紫色的烟雾。
(5)挂前川:指瀑布好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川,河流。
4.说一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太阳照耀着香炉峰,升腾起紫色的烟雾,远看瀑布就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湍急的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飞泻下来,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而降。
)
5.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了什么?(香炉峰、瀑布。
)
6.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
)
7.观看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四课后延伸拓展
1.展开想象,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2.推荐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建议学生背诵。
1.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谈谈
对李白的了解,学生的知识面很丰富,不仅背了不少李白的诗,还知道他之所以被称为“诗仙”,是因为他的诗想象丰富,诗中常会出现凡间没有的奇景。
2.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被后人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诗风格豪放洒脱,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