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安全与不合理用药的临床干预

合集下载

分析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并探讨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

分析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并探讨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

分析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并探讨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中。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例如感染、漏液、静脉穿刺后出血等问题,这些因素可能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造成影响。

对于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非常重要。

一、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1. 感染: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感染的风险,这主要源于输液管路、输液器材等的不洁净或者病人本身的免疫力低下。

2. 漏液:由于输液管路连接不牢固、输液速度过快或者输液器材损坏等原因,可能导致液体泄漏,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3. 静脉穿刺后出血:静脉穿刺操作不规范或者患者本身凝血功能异常都可能导致静脉穿刺后出血,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二、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探讨1. 感染的护理干预方法:(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包括消毒双手、穿戴无菌手套、采用无菌巾包等措施,减少术中的交叉感染风险。

(2)对输液器材、输液管路等进行定期更换和消毒,确保输液过程中器材的洁净。

(3)注重病人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减少感染的机会。

(4)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可以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功能,减少感染的风险。

(1)检查输液管路连接是否牢固,确保管路不会因为摩擦或者挤压而导致漏液。

(2)调整输液速度,避免输液速度过快导致管路的压力过大而发生泄漏。

(3)对于输液器材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换老化损坏的器材,确保输液的安全顺畅进行。

(1)操作者应掌握良好的静脉穿刺技术,减少对患者静脉的损伤。

(2)对于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可以在护理过程中加强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3)紧急处理:如果出现静脉穿刺后出血,应立即停止输液,按压止血,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

以上护理干预方法的目的是减少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发生,保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安全。

针对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安全因素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减少感染风险:通过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和器材消毒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静脉输液过程中细菌感染的风险,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急诊输液室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负责为急诊患者提供输液治疗。

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环境下,用药管理尤为重要,因为不良的用药管理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

护理安全干预是一种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不良事件的方法,近年来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通过对急诊输液室护理安全干预在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以探讨其在提高用药安全和患者治疗质量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一、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存在的问题1. 人员繁忙和工作压力大急诊输液室是医院中人流量大、工作负荷重的地方,医护人员需要应对大量紧急情况,工作压力巨大。

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出现医护人员疲劳、精神不集中,从而导致用药管理不到位,增加患者用药安全风险。

2. 信息传递不畅和交流不顺畅急诊输液室是一个信息传递频繁的环境,患者情况、医嘱和用药情况都需要医护人员之间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

然而由于工作繁忙,信息传递不畅和交流不顺畅是一个常见问题,容易导致用药管理出现偏差和错误。

3. 用药操作规范性不高急诊输液室中,医护人员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急症患者,情况复杂,容易出现用药操作不规范的情况。

比如药物稀释、配置、输注等环节,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用药错误。

1. 规范化用药流程通过建立完善的用药管理制度,明确用药操作的规范流程,规定开药、配药、输液等环节的操作规范和标准,以确保用药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 信息技术支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电子医疗记录系统,实现医生开药、护士配药、输液记录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用药管理的准确性和便捷性,避免信息传递不畅和误差的发生。

3. 强化交流沟通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建立多种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提高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比如通过座谈会、病陪会等形式,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讨用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善措施。

4. 建立用药管理档案建立患者用药管理档案,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全面记录和分析,及时掌握患者的用药情况,做到有据可依,为患者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常见的临床不合理用药及干预对策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常见的临床不合理用药及干预对策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常见的临床不合理用药及干预对策摘要】通过使用PASS系统,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我院2015年9~12月静脉药物配制中心配液的6288份医嘱的合理性展开系统的分析研究。

研究探讨经脉药物配制中心常见的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并予以有效的干预措施,保证患者用药的合理性。

分析结果发现,所有的医嘱中,不合理医嘱共有198份,包含给药方法、溶媒选择不当、剂量浓度、配伍禁忌等方面。

纠正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就可有效减少或预防药品毒副作用的产生,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不合理用药;干预对策【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5-0102-02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是将分散在不同病区的静脉用药在药学监督下集中配置、混合、检查以及分发等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保障静脉药物治疗的有效性。

在药物配置的过程中,药师的审核对减少药物不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药物疗效的差错,同时提高静脉药物合理性,保障静脉药物治疗的安全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1.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不合理用药的原因在观察分析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不合理用药的时候,发现不合理用药的几种表现主要是不合理载体、不合理多药配伍、重复开相同药物或者类似药物、不合理的给药方式以及其他不合理用药。

1.1 选择不合理的载体关于不合理载体的表现,主要有这么几种。

首先选用不恰当的溶媒。

这种现象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中最为常见,发生率已经达到40%[1]。

常见于手术科室。

外科医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被手术占据,预留开医嘱的时间相对短,或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以口述的方式转给下一级医生。

同时,患者手术结束后用药,药物所发挥的作用受到重视,至于药物载体相对较为随意,致使主要药物与溶媒相互配伍的时候相容性产生影响。

护理干预在门诊输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在门诊输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在门诊输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中的应用背景门诊输液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然而,输液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会给患者带来不舒适、危险等不良影响。

因此,对于门诊输液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护理干预内容前期细心观察对于门诊输液患者,在进行输液前,护士要进行患者的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过敏史、病史等信息,以此为基础进行护理干预。

在输液开始前,护士应耐心询问患者过去是否有过类似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并询问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感受到的不适症状。

若患者存在哮喘、过敏等明显病史,护士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并告知医生,开展相应的干预措施。

加强监测在输液进行过程中,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加强的监测。

对于病人,护士应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变化,及时发现不适症状。

在输液时,应及时观察药物是否有少量渗漏,防止药物吸收过快、过慢或渗入血管外。

此外,在输液时,应尽量减少患者的紧张和恐惧情绪,避免患者的身体过度紧张。

处理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护士需要迅速给予处理。

首先,需要立即停止输液,并解除固定装置。

其次,要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采取适当的姿势、放松患者的心理紧张情绪。

此外,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相应的救治,及时呼叫医生或急救人员。

辅助治疗对于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一些辅助治疗,如口服解毒药等。

同时,还应及时通知医生,并与医生协调好后续的治疗计划。

护理干预效果通过以上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在门诊输液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同时,护士能够及时处理出现的不良反应,加强患者对于药物反应的认识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真正保障患者的健康。

总结对于门诊输液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是必须要面对的风险,医务人员需要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在实际的护理中,我们需要把握好时机,更加关注患者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度过输液的过程。

临床输液反应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

临床输液反应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

临床输液反应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发表时间:2015-10-30T15:53:48.61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7期供稿作者:于晓英李玉红[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临床输液在多种疾病的治疗、危重患者的抢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于晓英李玉红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 266700临床输液在多种疾病的治疗、危重患者的抢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输液反应的发生,会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甚至造成生命危险。

因此,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做好有效的预防,掌握护理措施,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

1 输液反应预防1.1严格把好输液质量关原辅料必须符合要求,把好药品质量检验关,液体使用前要认真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是否过期。

检查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有无裂纹。

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质及澄明度的改变。

输液器具及药品的保管要做到专人专管,按有效期先后使用。

输液器使用前要认真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用手轻轻挤压塑料袋看有无漏气现象。

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

1.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从配置到输液的整个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医护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前要有效地进行手的清洁与消毒。

穿刺部位消毒要彻底,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熟练过硬的穿刺技术及穿刺后的良好固定,可避免反复穿刺造成的静脉的污染。

输液及更换液体,要认真做好三查七对,保证正确的药液给予正确的患者。

1.3严格执行输液巡视制度在输液过程中,要根据病情和输入的药物性质进行按时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药液的速度、澄清度、局部和全身的反应,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同时向患者宣教输液须知和用药知识。

经细菌内毒素检查合格的产品,如果静脉滴注速度过快,单位时间内进入人体内的内毒素量有可能超过阈值,对体质虚弱或敏感患者则可能引发输液反应,因此,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防止输液速度过快。

1.4合理用药,注意配伍禁忌液体中应严格控制加药种类,多种药物联用尽量采用小包装溶液分类输入。

静脉输液不合理医嘱用药分析及干预

静脉输液不合理医嘱用药分析及干预

静脉输液不合理医嘱用药分析及干预摘要】目的:对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不合理医嘱进行分析。

方法:对我院静脉用药配置中心(PIVAS)2018年1—12月药师审核的988985条输液医嘱进行整理、统计,并查看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经审核,不合理医嘱用药292条。

占0.03%。

主要包括药物配伍禁忌不合理135条,占46.23%,输液溶媒不合理50条,占17.12%,超浓度用药45条,占15.41%,药物剂量不合理28条,占9.59%,其他不合理34条,占11.64%。

通过与临床医师及时沟通,纠正和停用医嘱共计285条,纠正率达到97.6%。

结论:药师运用专业知识详细审核医嘱,可以减少和避免不合理用药的发生,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关键词】静脉药物调配中心;不合理医嘱;干预策略;安全用药【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7-0243-03卫生部《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的出台从政策层面规范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建设静脉输注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住院病人静脉输注给药方式的使用比例高达80%以上[1]。

我院静脉配置中心专职药师对静脉用药调配医嘱进行适宜性审核后,对静脉用药安全合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将2018年度实践工作中记录的不合理医嘱进行整理分析,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资料源于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2018年1月—2018年12月所接收的988985条输液医嘱。

1.2 方法根据PASS系统结合药品说明书及相关参考文献对不合理医嘱进行登记整理归纳和分类。

1.2.1处方合理性审核依据根据药品说明书、《中华人民共和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2]、《静脉用药物调配技术》和《459中西药注射剂配伍变化及临床应用检索表》、《中国国家处方集》[3]、《新编药物学》(第17版)[4]等参考资料并结合相关药学研究文献资料。

输液安全与不合理用药临床干预PPT课件

输液安全与不合理用药临床干预PPT课件

环境因素
治疗室环境不洁净、空 气污染等。
03 不合理用药现象分析
不合理用药的定义
总结词
不合理用药是指医生在开具处方或医嘱时,药物选择、剂量、使用方法等不符 合医学原理或指南的行为。
详细描述
不合理用药通常包括药物选择不当、剂量不准确、用药时机不当、用药方式错 误等方面。这些行为可能导致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增加、甚至对患者的生 命安全造成威胁。
致了患者死亡。
案例二分析
该案例反映出了诊所药品管理不 严格的问题,如未及时清理过期 药品、未按规定存储药品等,给
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案例三分析
该案例反映出了医院在药物管理 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未按规定使 用药物、未及时记录患者用药情 况等,导致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案例总结与启示
总结
以上案例均涉及到输液安全和不合理用药的问题,这些问题 不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也给医疗行业带来了极 大的负面影响。
定期开展药品安全知识讲座
让医护人员了解最新的药品信息和用药安全知识。
建立药品安全考核制度
对医护人员进行药品安全知识考核,确保其具备合格的专业素养。
加强患者的用药教育
1 2
向患者宣传合理用药知识
让患者了解药品的作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品
告知患者正确的用药剂量、时间及注意事项等, 避免因使用不当导致不良反应或事故。
输液安全与不合理用药临床干预 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输液安全概述 • 不合理用药现象分析 • 临床干预措施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建议
01 引言
主题简介
输液安全
关注输液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包 括药物选择、配制、输注等环节 ,确保患者安全。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1. 引言1.1 背景急诊输液室作为医院急诊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对急诊患者进行输液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患者就诊量的增加,急诊输液室的用药管理越发显得重要。

由于医护人员工作繁忙、药品种类繁多、用药误区存在等原因,急诊输液室的用药管理常常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药品选择不当、配液错误、给药时间不准确等问题频发。

为了提高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的质量和安全性,护理安全干预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通过护理安全干预,可以对医护人员在用药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干预与监督,及时纠正错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从而降低药物误用和用药风险。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备受关注,有助于改善患者治疗效果,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本文将着重探讨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提高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的质量和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

1.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和总结,结合护理安全干预的原理和方法,探讨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护理安全干预对医护人员的影响,以及在急诊输液室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应对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提高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质量和效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为医疗工作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从而推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3 意义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急诊输液室是医院中最容易出现药物错误的地方之一,而药物错误可能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通过护理安全干预可以有效减少药物错误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的应用还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通过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有效的沟通协作,护理安全干预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疲劳,提升工作效率,保障患者的安全。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诊输液室是医院中重要的治疗场所,患者在这里接受输液治疗的比例较高。

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药品错发、错用等现象较为常见,这些问题可能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甚至引发不良事件。

提高急诊输液室的用药安全管理水平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其对用药安全性的影响,为提高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200字】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对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影响。

通过对比研究分析,找出护理安全干预在用药管理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改善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通过研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护理安全干预对急诊输液室工作人员和患者的作用,实现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医疗安全水平的目的。

通过明确研究目的,可以引导和规范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确保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1.3 意义和价值急诊输液室是医院中最为繁忙和关键的区域之一,药物管理在这个环境下显得更加重要。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减少药物误用和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的发生。

通过护士的干预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或者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从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护理安全干预也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减轻他们在繁忙工作环境下的工作压力。

通过规范的用药管理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声誉。

研究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和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现状急诊输液室是医院中一个重要的部门,负责为急诊患者进行输液治疗。

分析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并探讨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

分析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并探讨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

分析静脉输液过程中不安全因素并探讨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其通过将药物或营养液通过静脉血管输送到患者体内,以达到治疗疾病或维持体液平衡的目的。

在静脉输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就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以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一、静脉输液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1. 静脉穿刺操作不当静脉穿刺是静脉输液的第一步,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引起局部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还可能造成静脉血管损伤或穿通。

静脉穿刺时插入针头的深度不当也可能导致外渗或内渗等问题。

2. 输液管路不清洁输液管路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容易积聚细菌和微生物,若不及时更换或清洁可能会导致输液管路污染,并引发感染。

3. 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输液速度过快可能导致患者对药物或液体的吸收不良,也可能引起高钠血症等并发症;输液速度过慢则可能使药物不及时到达靶部位,影响治疗效果。

4. 输液部位压迫不当静脉输液时,输液部位的压迫不当可能导致输液管路外渗或内渗,造成溶液外溢或渗入组织内,增加了局部感染的风险。

5. 输液观察不及时在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输液情况是否及时观察,对输液管路是否及时整理等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输液安全。

二、护理干预方法及效果1. 规范的静脉穿刺操作护理人员需严格按照规范的操作步骤进行静脉穿刺,确保穿刺针头的选择、穿刺部位、插入深度等都符合临床操作规范。

并且在插入静脉针头后,及时固定,防止针头的摆动或脱落。

2. 定期更换输液管路护理人员应定期更换输液管路,避免管路污染导致感染的发生。

在更换管路时,也需要严格遵守洗手程序,并采用无菌操作,确保输液管路的清洁和安全。

3. 控制输液速度在进行静脉输液时,护理人员应根据医嘱和患者的情况,合理控制输液速度,避免速度过快或过慢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术中持续观察患者病情及输液情况,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护理安全干预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减少患者受到的伤害。

急诊输液室是患者在急诊科接受治疗的重要环节,而药品管理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本文通过对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患者安全和提质增效提供参考。

护士在急诊输液室药品管理中采取的护理安全干预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药品误用和错误。

护士在给患者进行输液前,必须对药品进行核对,确保病人的药品使用安全。

护理人员需仔细核对药品的名称、剂量、规格和有效期等信息,与医嘱对照,避免药品的错误使用。

护士还要对患者进行了解,包括对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等的了解,避免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

护理安全干预措施有助于规范急诊输液室中药品的存储和记录。

护士需要将药品储存在特定的存储区域,以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护士还需要做好药品的记录,包括药品的进出库管理、使用情况、剩余量等,以及对过期药品的处理。

通过对药品存储和记录的规范管理,可以提高药品的利用率和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护理安全干预措施有助于提高护士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护士在急诊输液室药品管理中,需要具备良好的药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以保证患者用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护士需要了解常用药品的特点和副作用,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计算,以及灵活运用各种药物输液设备。

护士还需要具备快速反应和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提高对急诊患者的安全护理意识。

护理安全干预措施还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通过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良好的沟通和服务态度,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和满意度,有助于患者合作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是显著的。

通过对药品误用和错误的防止、药品存储和记录的规范管理、护士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患者满意度和信任度的增加,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探究临床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及其干预策略

探究临床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及其干预策略

探究临床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及其干预策略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广州 510160【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中常见的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发生情况,并提出干预策略。

方法:收集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间的400份处方与2012年4月至2015年2月收集的400份处方进行研究,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未采取干预措施,2012年4月至2015年2月采取干预措施,比较实施干预措施前后的药物剂量、溶媒容量、溶媒选择、药物配伍禁忌方面的错误发生率。

结果:干预前药物剂量问题、溶媒用量错误、溶媒选择不合理、药物配伍禁忌的发生率:2.25%、1.75%、2.00%、1.75%;干预后:0.03%、0.05%、0.03%、0。

干预后的静脉药物配伍错误发生率低于干预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有利于减少不合理静脉配药的发生率,控制不良事件发生,提高静脉药物配伍的准确率,进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静脉配伍;干预策略;临床【中图分类号】R92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64-8999(2015)7-0721-01静脉输液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给药方式,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临床药物种类逐渐增多,加大了静脉药物配伍的难度,导致配伍过程中存在不当之处,难以保证临床静脉治疗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还易引发医疗纠纷,本文主要分析临床中常见的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发生情况,收集我院实施干预措施前后的处方进行探讨,现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在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间的400份处方与2012年4月至2015年2月收集的400份处方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的处方资料。

1.2 研究方法参照《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南》、《临床用药须知》、《新编药物学》等资料与各类文献,分析我院一共收集的800份中药处方,分析其中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的发生情况,对比干预前后的不合理发生率。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随着现代医学不断发展,药物治疗在临床应用中被广泛采用。

而在急诊输液室,药物使用也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药物的使用安全问题也是急诊输液室管理人员所面临的常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护理安全干预成为了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对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护理安全干预是一种旨在避免和减少患者遭受药物和治疗意外事件的措施。

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各种潜在的药物误用风险,从而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护理安全干预包括药物的管理、定量控制、注射过程中的管理和监测等方面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1.用药前的评估护理安全干预在急诊输液室用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药前的评估。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确定用药方案,不断调整和完善用药方案。

护理干预人员应检查药物的名称、用量、途径、时间、效果和不良反应等信息,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2.药物的管理和监测护理安全干预在药物的管理和监测方面也有重要应用。

药物的管理要求细致、规范化,管理人员应按照要求进行标识、标签、存储等处理,以避免药物的混淆和误用。

此外,药物的监测也很重要。

护理人员应定期对药品的质量、过期时间、有效性等进行检查,确保其质量安全可靠。

3.药物的定量控制护理安全干预在药物的定量控制方面也有应用效果。

护士对用药的严格控制,可以避免药物超量或未按时间用药等情况,从而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例如,在给患者输液时,护士应根据医嘱进行严格控制,保证输液量达到医学需要,并避免液体过多、过少或过快等问题。

1.有效地保证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通过护理安全干预,药物的管理和监测得到了加强,药物用量的控制更加科学和严格,这些措施能有效地降低药物使用的意外事件,保证患者的安全和用药效果。

临床常见不合理用药的干预与建议

临床常见不合理用药的干预与建议

3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7月第6卷第13期G ui de of C hi na M e di cj ne ,Jul y 2008.Vb6,N o .131999,58(4):683—686.【3】汤蕙芳,龚培力,周际安,等.奥硝唑治疗急性厌氧菌感染性疾病临床渊J 】.中国药学杂志,200l ,(儿):833.【4】KosarY ,Sa s m a sN ,O guz P ,e t a 1.O rni daz ol e —i nduc edaut oi m m une hepat m 斟J 】.E ur J Gast r oent er o l ,2001,13(6):737—739.【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41.【6】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7.临床常见不合理用药的干预与建议梁美风林锦魁(二部)【M 】.北京:化学(二部)[M 】.北京:化学【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临床输液中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以促进合理用药。

方法对我院2005~2006年临床126例输液中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结果不良反应发生和很多因索有关: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效学和药化动力学的改变等有关。

结论应重视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

【关键词J 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反应,分析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3—03—03【A bn r ad 】O j ec l i ve T o 血ves 七j ga t ead 嘲畿dm g r ∞c 七i ons (A DR )ooc ur 似曲h0Spi 诅Ⅱze dpa t i e nt s .M et hods 126c a9俗of AD R c0U 幽df r o m2005t o 2006i n ou rhos pi t alw er ecl aSsi fi ed ,a 衄1)r zed a ndev al u at e d .R us uI t snl eocc|l r r ence0fA D R i 11m e 删hs i onr eac 廿0n si S 曲t edt om a ny f act or S s uCh ashyl Ⅺr 啪s i t i vi t y r eact i onofant i vact er i al s ,dr ug m t er ac 亡i o n ,c_hange of pham l aco dynam i cs andprl am a ∞m net i ∞ConcI us i O n M or e at t en t i on s_houl d be D a i d t o t hernom t oring 硝c №lA D R .[K e y w or ds 】A dver se dmg r e ac t i onS-I ⅢuSi on r eac 廿onSIA n al ysi s静脉滴注给药是临床上常用的抢救治疗患者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风险性较大的一种给药方式。

不合理输液危害与预防

不合理输液危害与预防

不合理输液的危害与预防输液是临床治疗和抢救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

因见效快、疗程短及医患心理影响,常常被人们所接收,同时因病人输液常识的缺失及目前医疗环境及医疗体制、社会风气,输液在各种治疗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在患者心里已形成了治病即输液的观念,导致不合理输液。

不合理输液还存在于药物选用、配伍、液体的用量、浓度;输液的时间、速度及配液、输液时的环境、输液器具的选用、护士操作时的不规范等环节中,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做到合理输液、安全输液,让输液真正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不合理静脉输液的危害1.1带来抗生素滥用::输液不合理很多为过度输液。

过度输液与过度用药密切相关,直接后果就是抗生素滥用。

导致人体正常菌群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细菌抗药性的增加。

1.2静脉输液本身存在的风险增加: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等。

1.3 各种微粒污染机会增多:橡胶微粒、玻璃微粒、药物配伍产生的化学微粒、棉签、空气污染等引起微粒污染且输液量大、次数多、时间长,微粒污染越大,易引起静脉炎、栓塞血管、肺部肉芽肿、血栓形成,甚至危及生命。

1.4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医院感染、医患纠纷的机会:输液大厅人满为患;非医疗环境内的输液,不利于病情观察,发生意外不能及时处理,医疗废物处置不当。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每年发生的药品不良反中,有60%是发生在输液中。

1.5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感冒发烧输液两三天就好;防血栓、溶栓、降脂、防中风输液;一些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主动输氨基酸、多肽营养液甚至白蛋白以补充营养(如高考生)。

1.6增加医护人员不必要的忙碌。

2 预防措施2.1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用药指导原则》及执行《合理用药原则》: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

配合药师参与指导用药管理,使输液安全合理。

必要时采取处罚的方式加以控制。

2.1.1纠正医护人员的医疗习惯和行为,改善服务理念,降低或减少输液。

护理干预在门诊输液患者安全用药风险事件发生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在门诊输液患者安全用药风险事件发生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在门诊输液患者安全用药风险事件发生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门诊输液患者安全用药风险事件发生中的应用。

方法: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700例门诊输液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的差异性,并对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调查。

结果:治疗组患者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43%,对比对照组20%有明显的降低。

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门诊输液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显著降低其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患者能够安全、有效的用药,同时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提高并应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门诊输液;不良事件;安全用药【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6-0228-02门诊输液室是病情较轻的患者的聚集地,近年来,由于医疗体制的改革,门诊输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采纳,具有快速有效,经济方便的优点[1]。

静脉输液是一种经静脉输入大量无菌溶液、电解质、药物的治疗方法,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的物理原理,将液体输入体内,但因静脉输液从生产配制到输入,中间的环节较多,程序较复杂,护理人员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不良事件的发生,严重时甚至危及到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对我院的700例门诊输液患者进行研究,采用优质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700例门诊输液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0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男患者172例,女患者178例,年龄在8~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51±13.24)岁;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男患者154例,女患者196例,年龄在9~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35±12.27)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
1.整袋输液液体总量516ml ,其中钾的含量:氯化钾 1g,复合磷酸氢钾0.692g ,合计1.692g,一般 500ml液体可加1.5g钾
2.阿托莫兰配置后稳定性2 小时,该医嘱中其他组分 均需缓慢注射,500ml能 否在2小时内使用完?
24
不合理用药分析-例2
例2
分析
5%GS 500ml 奥克 40mg 静脉滴注
26
不合理用药分析-例4
例4
分析
0.9%NS 20ml 兰苏 120mg 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每15mg兰苏 用5ml灭菌注射用水 溶解,静滴用GS、果 糖、0.9%NS或林格液 稀释。本组医嘱每 5ml液体中加入了 30mg兰苏。兰苏最大 日剂量为90mg。
27
不合理用药分析-例5
例5
分析
0.9%NS 250ml
活性碳微粒
16
塑料微粒
17
脂肪栓微粒
18
经穿刺橡胶塞表面形成多条裂隙, 成为橡胶微粒、污染的来源
19
输液导管内壁纤维蛋白沉聚物
20
玻璃屑的来源
目前国内临床使用小容 量注射液采用的只有玻
璃安瓿包装
由于玻璃的脆性,
导致在开启时产生
大量碎屑
21
切割安瓿产生的微粒
22
不合理用药分析
类别1
类别2
输液安全与不合理用 药的临床干预
课程内容
1
输液安全
2
不合理用药分析
2
安全输液的概念
安全输液
配置及输液器具的性质 材料和卫生要求
安全输液
安全输液
正确的药液(物)配伍 及用法用量
安全输液 规范的无菌操作
正确的输液穿刺途径 、方法和留置时间
安全输液
防止输液中微粒对人体 危害
3
静脉输注治疗在中国
英国 45%
6
合并用药
作用 毒性
7
合并用药数量及ADR发生率关系
合并2-5种药品 ADR发生率4.2% 合并6-10种药品 ADR发生率7.4% 合并11-15种药品 ADR发生率24.2% 合并16-20种药品 ADR发生率40%
8
安全输液--不溶性微粒
药物在生产或应用中经过各种途径污染, 其粒径在1-50μm之间、肉眼不可见、易 动性的非代谢性的有害粒子( 50μm 以 上肉眼可见)。它大量注入人体可产生严 重的机体损害,如静脉炎、肺部肉芽肿、 血栓形成及血管栓塞等,甚至危及患者生 命。
25%MgSO4 8ml 葡酸钙 10ml 静脉滴注
硫酸镁与葡酸钙存在配伍 禁忌,当出现急性镁中毒 现象,可用10%葡酸钙10ml 缓慢注射解救。葡酸钙与 硫酸盐均有配伍禁忌。
28
不合理用药分析多巴胺 8mg 呋塞米 7mg 静脉滴注
1.呋塞米为钠盐注射剂,碱 性较高,宜用氯化钠注射 液稀释,不宜用葡萄糖稀 释。同时与多巴胺有配伍 禁忌,与很多药物存在配 伍禁忌。
30
不合理用药分析-例8
例8
分析
5%GS 20ml ATP 20mg 辅酶A 100u VitC 1g VitK1 10mg
VitK1具有醌式结构,为 弱氧化剂,若与还原剂 VitC配伍,则醌式结构可 能被还原,导致VitK1药 效下降。
31
不合理用药分析-例9
例9
分析
0.9%NS 250ml 胸腺肽 200mg
类别3
类别4
配伍禁忌
适应症或 遴选药品
不适宜
剂量、浓 度不当或 给药频次、 时间不当
载体种类 或载体量 选择不当
23
不合理用药分析-例1
例1
5%GS 500ml 怡心力 2支 复合磷酸氢钾 2ml 维生素k1 20mg 脂溶性维生素II 2瓶 10%kcl 10ml 复合磷酸氢钾 2ml 阿托莫兰 2400mg
澳大利亚 63%
静脉输液
美国 76%
加药统计
中国 90%+
4
我国药品使用现状
注射剂过度使用
抗菌药物滥用
合并用药种类过多 药品不良事件与不 良反应重视不够
国内每年有20 万人死于药品 不良反应 其中的40%死 于抗菌药物滥 用
5
静脉输注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输液反应 2、可见异物 3、不合理用药 4、配伍禁忌 5、输液速度异常 6、合并用药现象严重 7、其他不确定因素 … …
胸腺肽每日最高剂量80mg, 血液、肿瘤科病区临床使 用达到200mg,属于临床经 验用药,长期应用以来未 见不良反应。
32
不合理用药分析-例10
例10
分析
0.9%NS 250ml 三磷酸腺苷二钠氯化镁 1瓶 复合辅酶 1支
1.复合辅酶辅料中含有葡萄 糖酸钙,与三磷酸腺苷二 钠氯化镁产生钙、镁、磷 不相容问题。
目前奥美拉唑有奥西 康、奥克、洛赛克, 其中洛赛克与奥西康 仅供静脉滴注,奥克 仅供静脉推注。
25
不合理用药分析-例3
例3
5%GS 500ml 复方维生素(4) 2ml 怡心力 2支 复合磷酸氢钾 2ml 脂溶性维生素Ⅱ 2瓶
分析
脂溶性维生素Ⅱ用以满 足成人每日对脂溶性维生 素A、维生素D2、维生素E、 维生素K1的生理需要,成 人每日常用量2支,复方 维生素(4)也是上述成 分的肠外补充,两种脂溶 性维生素都建议与水溶性 维生素合并使用。
2.复合辅酶推荐使用5%GS为 载体溶媒。
33
不合理用药分析-例11
例1
分析
5%GS 250ml 地塞米松磷酸钠 5mg 葡萄糖酸钙 1g
钙离子与磷形成不溶性盐
34
不合理用药分析-例12
例12
分析
5%GNS 500ml 门冬氨酸鸟氨酸 4支 谷氨酸钾 6.3g 维生素B6 200mg 维生素C 2g 10%KCL 10ml
2.盐酸多巴胺在碱性液中不 稳定,遇碱分解,故不宜 与碱性药物配伍。
3.呋塞米建议临床以氯化钠 为液体载体单独使用,滴 注速度不超过4mg/min。
29
不合理用药分析-例7
例7
分析
转化糖 250ml 多烯磷酯酰胆碱930mg 10%kcl 7.5ml
多烯磷脂酰胆碱只能用不 含电解质的葡萄糖溶液稀 释,严禁用电解质溶液 (氯化钠、林格液等)稀 释。若用其他输液配置, 混合液PH不得低于7.5。
1.谷氨酸钾与维生素B6存在 配伍禁忌,相互作用致使 疗效与稳定性显著降低。
9
微粒来源的分析
加药或混合溶媒理化性 质改变后产生的微粒
B
静脉输液过 A
程中产生的 微粒
微粒来源
C 药品包装材
料所产生的 微粒
环境空气污 E
染所产生的 微粒
D 输液及加药
器具所产生 的微粒
10
玻璃屑微粒
11
橡胶微粒
12
毛絮、尘埃微粒
13
胶体微粒及结晶体微粒
胶体微粒
结晶体微粒
14
纤维微粒
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