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西学东渐_与_东学西渐_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_马振涛
古代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
中 华 世 纪 坛
2000年,北京修建中华世纪坛,坛内雕刻了 马可波罗,他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繁华, 一百位对中华文明有贡献的历史名人,其中 燃起了西方寻找新航路的激情 只有两个外国人入画 .
利玛窦,他向中国传播了西学,引发了 中西文化的第一次碰撞
一、古代的中学西传
位于黄浦区乔家路234-244号 。建于明万历年间。
徐家汇
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 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国家中只有中国值得称 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名气而论, 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野蛮人,而 且看成没有理性的动物.他们看来,世上没有 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夸耀 的. ——《利玛窦中国札记》
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 1610),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 者。 1582年(万历十年)8月, 利玛窦远涉重洋来到澳门,次年到达 广东肇庆,在那里建立教堂,以此为 据点进行传教,后来又经江西、南京 到达北京,长期居住下来,建起了北 京地区第一座天主教堂——“南堂”。 1610年病逝,经明朝万历皇帝特批, 利玛窦被葬在北京. 北京最早的天主教堂——“南堂”
——摘自简又文、邬志坚等发表的《对于非宗教运 动宣言》(1922 年4月10日)
南怀仁与西学东渐
南怀仁与西学东渐摘要:明末清初及清末,曾出现两次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浪潮,比利时人南怀仁是清初来华的最有影响的传教士,他在华的26年中,传播了西方天文学、数学、地理学、物理学、机械学以及火炮方面的知识,对于清初的历法改革、天文仪器的制造和铸炮御敌,均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他走完了生命了最后的路途,长眠于苍松翠柏下之后,人们的评价却是令在九泉之下的他悲哀的。
通过这篇文章,我希望可以为他们正名,希望人们能够比较公正地、科学地评价历史,臧否人物。
关键词:南怀仁西学东渐中学西传Ferdinand VERBIEST and eastward spread of westerncultureAbstract:At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and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two waves of Western science happened to be introduced to China, and the Ferdinand VERBIEST from Belgium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missionary during the early Qing Dynasty. Ferdinand VERBIEST stayed in China for 26 years, during this period, he spread the knowledge of Western astronomy, mathematics, Geography, physics, mechanics and artillery, and all of these have 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to the Calendar Reform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the astronomic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nd the casting guns for defending from enemies. However, after he completed the final journey of his life, the people's evaluation is so unfair. Through this article, I hope I can change the conceptions of the people, hoping that people can give out more just, scientific evaluation to the history and the figures.Key words: Ferdinand VERBIEST eastward spread of western culture culture to west目录.绪论 (3).1 南怀仁的生平 (3).2 南怀仁与西方文化的传入 (3)2.1向康熙进讲科学知识 (5)2.2天文学和历学方面的贡献 (6)2.3物理学知识的传播 (8)2.4铸造清朝火炮 (8).3 对南怀仁传教的争议 (9).4 结论 (11).5 致谢 (11).参考文献 (12)绪论17—18世纪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白晋、张诚等许多耶稣会士相继来话,带来了西方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文化,大开了中国学术界对另一种文化的眼界,增加了许多实用的科学知识,而中国的灿烂文化,而于此时经由耶稣会士传到欧洲,是西方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受到影响。
明末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西学东渐作者:崔西平来源:《中国市场》2013年第29期[摘要]16世纪中期,随着西方的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东西方文明交流迎来新的契机,自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入华以来,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科学与文化艺术传入中国,掀起了一轮西学东渐的高潮。
本文通过分析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的情况,对这一次西学东渐做简要评论。
[关键词]传教士;西学东渐;东西方文明[中图分类号]K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9-0203-02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背景1.1宗教改革与耶稣会的建立自两汉时期起,亚欧大陆的文化交流便被纳入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当中。
15世纪,肇始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大发现开启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序幕。
1517年,德国人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天主教势力受重创,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遂将目标对准欧洲大陆以外的地区,借此扩张势力。
1535年,为了抗衡新教势力,天主教改革派西班牙贵族罗耀拉成立耶稣会,获得罗马教廷教宗的许可。
耶稣会最主要的任务是教育与传教,在欧洲兴办大学,培养出了许多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人才,著名的如科学家笛卡儿。
自耶稣会诞生后,在教皇和欧洲皇室贵族的支持下,许多传教士来到东方,他们以传教为目的,为以中国为主的东方世界带来了先进的西方科学与文化,史学上称之为“西学东渐”。
1.2传教士在中国的立足西学东渐的主角是传教士,但对于这些西方人来说,要想在中国立足并非易事。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独立发展起来的封建帝国,体系完备,个性鲜明。
明朝时,为了避免倭寇骚扰,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海禁政策,这就为传教士进入中国设置了障碍。
耶稣会创立者之一的沙勿略是首先到东亚传教的西方传教士,1549年,他踏上日本国土,使日本成为其在东方传教的重要基地。
沙勿略在日本站稳脚跟后,准备通过广东进入中国,怎奈明朝政府的锁国政策将其阻拦在广东近海的上川岛上,沙勿略不久病逝于该岛。
东西文化交流之西学东渐
直接动因:西欧宗教改革促使天主教大力向东方发展。 中国因素:明朝后期,政府逐渐放弃海禁政策。
沙勿略
利玛窦
发展的过程
利玛窦来华传教
清初发展鼎盛
礼仪之争与禁教
对中国的影响: 自然科学
地理
数学 物理机械工程 天文历算 水利技术 火炮制造 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 邓玉函与王徽译绘《远西奇器图说》
• 二.开启近代的留学大潮。 • 三.新学制的确立。
科技与文化
• 一、近代科技的引进。 • 二、西书的翻译与出版。 • 三、报刊业的繁荣。
社会生活
• 一、交通通讯的改进。 • 二、民间社团的兴起。 • 三、社会习俗渐由此展开。清政府主张“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来对待西学,许多有识 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知 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
特点
• • • • • 1.传播机构多种多样。 2.政府创办译书机构。 3.翻译西书量多面广。 4.上海成为译书中心。 5.西学影响逐渐扩大到社会基层。
对西学的态度
• 一.吸纳西学发展中学。
• 二.不加分析,一味排拒。 • 三.调和中西,西学中源。
晚清
第一阶段(1811——1842)
第二阶段(1843——1860)
第三阶段(1861——1900)
第四阶段(1901——1911)
第一阶段(1811—1842)
• 这一时期传教士活动较少且在部分沿海地 区,影响不大。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思想演变
地主阶级抵抗派 洋务思想 早期维新思潮 康梁维新变法思想 孙中山革命思想(演变) 激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
“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
面 几何 的权 威 系 统 著 作 , 幅 度 地 丰 富 了 中 国 几 何 学 的 范 大
表 1 明末清初传教 士的科技译述 (5 4年一19 18 70年 )
理想 的宗教使命 , 他们在 中西科学文化交 流方面取得 的成绩 却更为 显著。他 们将欧 洲 的基 督教文 化 以及许 多科 学技术 与文化艺术传到 了中国 , 其中科技著作 的编译起 到 了重要 的
作用 。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 士 中最 负盛名 者 当属 利玛 窦。利玛
显 之 分 。综 合 来 看 , 科 技 译 述 中 , 字 最 为 奥 雅 渊 博 而 广 在 文
畴。利玛窦 还 与 中 国 士 大 夫李 之 藻 合 译 了 《同 文算 指 》
(64 、浑盖通 宪图说》 《 11)《 、 圜容较 义》(6 4 等。其《 11 ) 同文
算指》 介绍了西方 的笔 算方 法 , 包括 笔算 的计 数 法 、 四则 运
其是 学术思想的影响 , 出传教士科技翻译作为整个翻译 图景 中的一个层 面 ,它在 翻译 中必然受到特定语境 因素 指
和 译 者 因素 的制 约 ,并 对 目的 文化 产 生不 同程 度 的 影 响 , 之 在 汲 取 异 域 文 化 特 质 后 发 生 演 化 和 变迁 。 使
[ 关键 词 ] 传教士; 科技翻译; 西学东渐
算 、 平方 、 立 方 等。除此之 外 , 玛 窦还 撰 写 ( 译 ) 开 开 利 编 了 《 坤 体 义 》 《 字奇 迹 》 《 国 记 法 》、 西 琴 八 曲 》、 l 海 乾 、西 、西 《 《上 j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希望能帮到你。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一: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藉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二:西学东渐阶段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①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②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高考历史知识点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三:西学东渐的传入过程1、中西交往由来已久,有记载的直接往来最早可追溯到东汉,以后几乎历代不竭。
16?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耶稣会传士发挥了主要作用。
其中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最为突出。
2、来华的传教士为了取得合法的传教地位,尽力地结交士大夫,讨好皇帝。
在此过程中,把西方的一些科学文明成果带到了中国。
1601年,利玛窦向明神宗万历皇帝进献了《坤舆万国全图》,这使他引进的西方世界地图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利玛窦是第一个将世界地图传入中国的人,同时也就将西方先进的地理学知识和测绘技术介绍进来,为我国近代地理学、制图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开明士大夫如徐光启等人,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东学西渐”与翻译活动的转向-最新文档
“东学西渐”与翻译活动的转向: During China’s two-thousand-year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ranslating from Chinese into foreign languages has long been ignored.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the strategy of export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accords with the trends of the age and shoulders heavy historical mission. Chinese scholars should attach greater importance to translating from Chinese into foreign languages and seek equal dialogues with the Western world.Keywords: translating from Chinese into foreignlanguages; cultural exchange; export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translation我国的翻译活动可谓源远流长。
从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到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以及“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
但是,在这辉煌的背后也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整个中国翻译史几乎是呈现了“一边倒”的态势,基本上是外译中的历史,极少有中译外的情况。
纵观中国翻译史,中译外始终处于次要的位置,较之规模远为庞大的“外译中”,“中译外”只是中国两千多年翻译活动中的“沧海一粟”,不入主流。
清王朝长期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后,中国社会转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文明也随之黯淡了。
明末清初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算 指 》中 还 有 西 方 物 理 学 知 识 , 使 中 国 人 秘的中国, 欧洲甚至兴起了“中国热”。然
对 杠 杆 原 理 、阿 基 米 德 定 律 等 知 识 的 认 识 而, 受欧洲中心主义思想影响的罗马教廷
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利玛窦还向中国人 却不能容忍天主教的本土化, 因为中国人
介 绍 了 西 方 的 医 学 知 识 , 其《 西 国 记 法 》 不肯放弃原有的祭孔祭祖习俗, 这一点利
窦 还 向 他 们 介 绍 了 西 方 天 文 学 , 先 后 着 有 品 , 顺 治 尊 称 之 为“ 玛 法 ”( 满 语 意 为“ 爷
《 圜 容 较 义 》、《 天 主 实 义 》、《 乾 坤 体 义 》 爷”) , 其荣恩为外国人前所未有约程度。
等书, 首次向中国传入了西方宇宙体系。 天主教和西学也因此而受到部分人的嫉
阶层的尊敬和信任, 甚至得到明朝万历皇 肯妥协, 后果是中国对天主教的排斥, 雍正
帝的赏识, 传教事业也获得了极大成功。当 时传教士们被驱逐, 仅留下寥寥几个人在
时中国的精英徐光启, 李之藻、杨廷筠等人 钦天监中服务。礼仪之争只是表现出来的
都因对西学的兴趣而洗礼入教, 他们被称 一个方面, 满清王朝的闭关锁国的趋势是
家, 大航海时代开始后, 西方人的足迹开始 的合法地位, 他们绞尽脑汁, 以西方经过文 西方科学仪器, 宣传西学吸引好奇的儒士,
52 CHUANGXINKEJI 2008.1
以广博的知识和全新的见解让他们眼界大 下 , 以 崇 祯 历 书 、混 天 星 球 、地 平 日 晷 、窥
开, 从而取得其好感和尊敬, 然后进行传 远镜等西学、西物进献摄政王多尔衮。由
后, 中国便成为是欧洲人梦寐以求的地方, 教的目标定得较高, 即面向中国的上层人 取号为“西泰”, 以结交儒士。通过多番努
西学东渐(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历史轨迹与哲学反思 第一卷)
一、利玛窦来华传奇
二、徐光启的入教、 出仕和治学
三、利玛窦与徐光启 的交游
四、引进红夷大炮的 故事
1.利玛窦来华前的历练 2.华南十二年的实践和开拓 3.北上十五年的挫折和成功 4.同时期进入中国的传教士群体
1.出身平凡、屡试不中的大龄举人 2.仕途坎坷、大器晚成的暮年阁老 3.南京受洗入教的前前后后 4.西学与实学的双重造诣
1.西方科技文献的移译和本土化科学的成长 2.历算、舆地、医学人才的大量引进 3.寻求政治庇护的科学 4.携西学东来的传教士觊觎体制缺口
一、康熙时期的西欧 科学
二、康熙帝与西学的 “蜜月”
三、酷爱科学的皇帝 四、康熙晚期的西学
1.西欧科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
1.西学东渐的旨意 2.写作本书的初衷
1.本书的结构设计 2.各章的内容提要
1.16世纪末: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 2.17世纪:西学东渐与中国科技转型的可能 3.18世纪到19世纪初:西学东渐式微与转型之殇
二、科技大家的中 土特点
一、晚明社会历史 状况
三、晚明科技发展 态势
1.专制帝国的黄昏 2.不平衡经济的困境 3.理学和心学的衰落 4.科举教育体制对科学的忽略 5.小说与奢靡的文化生活
谢谢观看
的抵制
四、文化专 制与科技守 拙
1.朝贡体制下的明代海禁政策 2.民间海外贸易与明末弛禁 3.清代海禁政策的变与不变 4.大航海时代的海禁
1.从明至清皇权统治的强化 2.万历的一念之差与西学东渐的成败 3.耶稣会的政治参与及其影响 4.与同时期西方君权变化相比较
1.保守的社会与封闭的心态 2.耶稣会士入华后引发的反教风波 3.抵制宗教与抵制科技合流 4.抵制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与冲突
每日一解: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 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在明末清初的 “西学东渐”过程中,传教士是中西文化之间的惟一媒介。
而在清末的西学新冲击中,传播渠道和媒介已多样化了,有翻译的书籍、新式学堂中的外聘教师、新式企业中的技术人才、出洋考察的政府官员、派遣的留洋学生等,还形成了一批具有近代西方思想的新知识分子。
明末清初的 “西学东渐”局限在天主教义、“质测之学”和数学、语言方面。
而清末西学的内容更广泛,层次更丰富,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部分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
明末清初仅有徐光启、方以智等少数人接触到西方近代科技知识。
清末西学传播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入的,受西学影响的阶层和群体不断扩大,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
——摘自教材请回答:清末的西学传播与明末清初的 “西学东渐”有何不同?( 10分 )【 参考答案 】传播的媒介不同:前者是传教士,后者多样化;内容不同:前者主要是天主教义、 “质测之学”、数学和语言;后者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部分思想文化;影响的阶层群体不同:前者少数人;后者人数众多。
【 知识拓展 】1.含义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指明末清初和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西方学术思想的传入。
2.背景历史原因:东西方历史上有联系,而且西方倾慕东方已久;时代条件:新航路发现建立了路径;殖民地提供了落脚处;直接动因:西欧宗教改革促使天主教大力向东方发展;中国因素:明朝后期,政府逐渐放弃海禁政策。
3.代表人物: 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李之藻等4. 在中国传教的奠基人 ——利玛窦( 1 )原因①利玛窦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世界地图)、八音琴、自鸣钟等,受到召见,获准留居北京传教。
②利玛窦认识到要在中国立足,必须适应中国国情,为此他改变固有的传教方式,实行入乡随俗的调和策略。
他说汉语,穿儒服,遵行中国礼仪,允许中国信徒祭祖尊孔,尽力迎合中国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
明末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明末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西学东渐[摘要]16世纪中期,随着西方的文艺复兴与地理大发现,东西方文明交流迎来新的契机,自1583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入华以来,具有现代意义的西方科学与文化艺术传入中国,掀起了一轮西学东渐的高潮。
本文通过分析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的情况,对这一次西学东渐做简要评论。
[关键词]传教士;西学东渐;东西方文明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背景1.1宗教改革与耶稣会的建立自两汉时期起,亚欧大陆的文化交流便被纳入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当中。
15世纪,肇始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大发现开启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序幕。
1517年,德国人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天主教势力受重创,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遂将目标对准欧洲大陆以外的地区,借此扩张势力。
1535年,为了抗衡新教势力,天主教改革派西班牙贵族罗耀拉成立耶稣会,获得罗马教廷教宗的许可。
耶稣会最主要的任务是教育与传教,在欧洲兴办大学,培养出了许多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人才,著名的如科学家笛卡儿。
自耶稣会诞生后,在教皇和欧洲皇室贵族的支持下,许多传教士来到东方,他们以传教为目的,为以中国为主的东方世界带来了先进的西方科学与文化,史学上称之为“西学东渐”。
1.2传教士在中国的立足西学东渐的主角是传教士,但对于这些西方人来说,要想在中国立足并非易事。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独立发展起来的封建帝国,体系完备,个性鲜明。
明朝时,为了避免倭寇骚扰,中国政府开始实施海禁政策,这就为传教士进入中国设置了障碍。
耶稣会创立者之一的沙勿略是首先到东亚传教的西方传教士,1549年,他踏上日本国土,使日本成为其在东方传教的重要基地。
沙勿略在日本站稳脚跟后,准备通过广东进入中国,怎奈明朝政府的锁国政策将其阻拦在广东近海的上川岛上,沙勿略不久病逝于该岛。
紧跟沙勿略脚步的利玛窦在他的札记中曾这样描述自己遇到的困难:“中国人害怕并且不信任一切外国人,他们的猜忌似乎是固有的……所有中国人尤其是普通百姓所共有的这种恶感在广东省的居民中间来得特别明显……他们的很多省份、海陆两面都在外国人面前暴露出来,碰到强盗和海盗的抢劫使他们经常遭受重大损失。
中外文化交流史明清之际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传
儒家思想的西传
• 在游记汉学的所有记载中,几乎都没有提到 过儒家以及中国的科举制度。最早向西方报 道中国人精神生活特点的应是耶稣会的创办 人之一沙勿略,而中国哲学著作的第一个西 传译本是范立本所编的《明心宝鉴》,内容 包括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朱熹 等哲学家的论述和格言,翻译者是西班牙道 明会士高母羡。他16世纪在菲律宾传教,以 后于1592年经台湾海峡赴日,途中遇台风漂 至台湾,高母羡及其随行都被台湾当地人所 杀。
• 1669年,约翰·韦伯的《关于证明中华帝国之语言 有可能为人类最初语言的历史评说》一书在英国问 世,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当时的欧洲面临多种民 族的文字和语言,使得他们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怎样理解世界上存在着如此众多的语言,二是 能否找到一种普遍性的人类语言。 • 对于第一个问题,韦伯的回答很典型。因为圣经记 载人类最初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以后在建造了巴 别塔以后,耶和华让人们走散四方,从而产生了各 种语言。 • 那么,人类最初统一的语言是什么呢?当时欧洲人 有各种猜想和假想,而韦伯认为是中国的方块字。
• 在中国本土第一个对儒家经典著作《四书》进 行翻译的人是利玛窦。他在1594年11月15日致 德·法比神父的信中说:“几年前我着手翻译著 名的中国《四书》为拉丁文,它是一本值得一 读的书,是伦理格言集,充满卓越的智慧之 书。”但不知何原因,这本重要的译著一直下 落不明。利氏之后是金尼阁以拉丁文翻译了五 经,并在杭州刊印,不过这个译本至今也未见 到。 • 在此之后,曾德昭和卫匡国先后都向西方介绍 过孔子和儒家的情况。而使得欧洲认识儒家思 想的最有影响著作是《中国哲学家孔子》,这 本书通常标明的作者是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 但实际上是来华耶稣会士的集体之作。
• 在欧洲介绍中国文字并产生影响耶稣会士的乃 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 1601~1680) 1667年出版的《中国图说》。因为他全文刊登 了《大秦景教碑》的碑文,并将每一个汉字对 应注上拼音,将每一个汉字都用拉丁文注明含 义。这样西方人可以从字形、字音、字义三个 方面来认识汉字,基歇尔实际上把《大秦景教 碑》的注音、注义做成了字典,每个字上都有 标号,可以随时查阅。当然他的注音和解释有 不少错误。
明末清初的“东学西渐”和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作者: 陈超[1,2] 作者机构: [1]福建教育学院政史系副教授;[2]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福建福州 350001 出版物刊名: 学术研究 页码: 94-98页 主题词: 东学西渐;传教士;启蒙思想;影响;中国文化;“东学西渐”
摘要: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使者,他们为播西方文明而 来。为传中国文化而去,从而把中西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规模空前的新阶段。任何文化的交流 和影响总是双向与相互的.在中西文——“东学西渐”。以文化交流的视角来解读“东学西渐”及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 影响。对于重新认识和正确评价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 意义。
近代中西方文化是怎样交流融合的
近些年来,我们引进了很多外国的教育思想、流派,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但也有本土化的问题。所谓本土化,即不是简单地把外国的理论搬到我们中国来。而且,要切切实实掌握最新的理论精神实质,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一种我们自己的理论。这就要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变成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并逐渐加以推广。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
1、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2、明末清初的“东学西传”
第三讲: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
1、西方文化的大规模输入;
2、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途径;
3、近代的“东学西传”。
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在民族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吸纳而进行的,文化的传播不只是纵向的、继承本民族的文化,而且很重要的是横向的传播,也就是通过民族间的交往、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过去文化的交流往往是通过战争、贸易、迁徙等进行,因此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今天,在世界和平、民主平等的潮流中,文化交流应该是在友好交往当中实现。反过来说,友好的文化交流会促进世界和平,民主和平等。因为,友好的文化交流能促进互相了解和互相理解,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促进友谊。
国际教育展是教育文化交流的一个很好的形式,它可以使中国学生了解国外的教育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专业和学校。同时,通过展览,外国学校也可以了解中国的学校、中国的学生。将来,我们还可以到国外去办我们中国的展览,展示中国的教育。现在,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越来越多,他们很想了解中国,北京已经有几所中学到国外去办学校了,这是双向交流,更容易互相了解、互相学习。
:教育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教育是文化交流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教育交流更是各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交流的作用不仅在于现有文化的传播和交融,更重要的是,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活动,教育交流不仅限于现代一代人,而且会影响到下一代人,培养下一代人成为国际化人才。
_西学东渐_与_东学西渐_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_马振涛
[基金项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校级科研项目/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与变迁0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马振涛,男,山东泰安人,北京第二外国学院应用英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研究,跨文化学。
/西学东渐0与/东学西渐0)))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o马振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北京 100024)[摘 要] 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主要特点和之所以盛行的原因,探讨了传教士翻译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学术思想的影响,指出传教士科技翻译作为整个翻译图景中的一个层面,它在翻译中必然受到特定语境因素和译者因素的制约,并对目的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之在汲取异域文化特质后发生演化和变迁。
[关键词] 传教士; 科技翻译; 西学东渐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8-0083-02一、明清间传教士科技翻译综述明末清初在我国翻译史上是翻译西方自然科学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翻译力量,除了从事科学研究或者对科学感兴趣的中国士大夫以外,还有众多来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
16世纪以后,为数众多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据5明史6记载:/自玛窦入中国后,其徒者益众0[1]6829。
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先后有近500名传教士陆续来华传教,其中知名传教士有70人以上。
主要代表人物有利玛窦(M atteo R icc,i 1552-1610)、汤若望(Johann A da m Schall von Be l,l 1591-1666)、罗雅谷(Jacques R ho ,1593-1638)、南怀仁(F erd i nand V erbiest ,1623-1688)等人。
虽然这些传教士中国之旅的真正的目的在于传播天主教,但相比于完成的并不理想的宗教使命,他们在中西科学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成绩却更为显著。
他们将欧洲的基督教文化以及许多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传到了中国,其中科技著作的编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对我国几大翻译高潮的冷思考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对我国几大翻译高潮的冷思考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鲁军虎【摘要】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视角审视翻译交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对中国翻译的历史高潮、中国传统翻译的实质与当代翻译的关系做了理性思辨;最后展望了开启中国翻译新的历史使命。
本文对中国翻译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翻译史 翻译高潮 文化传承 翻译研究 历史使命中华文化这一历史长河之所以从未枯竭,是因为新水注入源源不断。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
而这两次大的注水依靠的都是翻译。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
这说明,翻译是延续中华文明和世界闻名的履带,她不只经历着自身的发展,还起着文化传承作用,更是孕育着新的文化因子。
一、“千年译经”:佛教思想中国化的历时写照虽然中国佛经翻译“连一篇题目专一、论述专一、结论专一的翻译论文都难找到,更不用说翻译理论专著了”,但其翻译研究的客观行为令人深思:“佛经翻译时期,翻译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中华民族借译,第一次大规模地、比较系统地接触、认识和引介佛化,使佛教中国化成为可能,并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流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汉语语言、文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佛教思想接纳了中国两大传统思想的精髓——即道家“出世”与如家的“入世”之后,衍生为中国第三大传统思想,即“出世入世”含有的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化意义,为古代中国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稳定”这一思想来源,使佛教的“容忍”、“顺应”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统治和麻痹中国人民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因此,“千年译经”实质上是佛教思想中国化演变的历时反映。
二、科技翻译:东西文化交流的长远影响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是一次大的双向交流。
在这次“西学东渐”中,在社会政治方面,传教士的科技译述极大地冲击了对当时士人谈玄蹈空的风气;在学术风气方面,由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带给中国的不仅有西方先进的科技思想,还有西方更加宝贵的学术精神。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进程中的术语翻译及其历史贡献
昌吉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JI UNIVERSITY2020年6月第2期Jun.2020NO.2引言明末清初,一些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掀起了西学东渐的第一次高潮。
传教士在传播天主教教义的同时,也传入大量科学技术。
这一时期,西方宗教和科学技术的传入,主要以西方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宗教经典著作和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
明末清初的宗教和科技翻译使中国人对欧洲的宗教、政治、文化、思想、数学、历法、地理、水利、军火制造等科技知识有了初步了解。
西方宗教和科学著作中的大量专业术语被翻译成汉语,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变得本土化。
因特定的历史条件,这些专业术语呈现出独特的翻译方法并产生独特的影响。
一、明末清初的翻译概说(一)背景15世纪末以前,东西方的交流主要是依靠意大利、阿拉伯等地的商人买卖货物促成的,也就是因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交流而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
东西方交流主要通过两条商路:(1)陆上“丝绸之路”,从君士坦丁堡登陆,经小亚细亚、黑海和里海南岸至中亚,再翻越帕米尔高原到中国;(2)海路,从叙利亚和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到波斯湾,或从埃及经红海至亚丁湾,再换船到印度和中国。
15世纪末—16世纪初,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东西方交流发生巨变。
大航海时代,欧洲人已能制造远航大船,并熟练使用指南针,欧洲许多国家开展了广泛的跨洋活动。
1488年巴瑟罗缪·迪亚士发现非洲好望角,1492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519—1522年,费迪南德·麦哲伦的船队完成绕世界一周航路。
这些远洋活动促进了地球上各明末清初西学东渐进程中的术语翻译及其历史贡献石春让1李琦薇2(1.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实验基地陕西西安710128;2.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8)摘要: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掀起了西学东渐的第一次高潮。
在西学东渐进程中,西方宗教、科技被译介到中国,世界其他地方的物品也被输入到中国,相应地,宗教用语、自然科学专业术语、外来物品专名也被译介到中国,成为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与中国翻译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与中国翻译
赵文利
【期刊名称】《中国科技翻译》
【年(卷),期】1998()4
【摘要】本文概述了发生于17—18世纪期间的西方耶稣会传教士来华与西学东渐的历史事件,代表性人物,在华活动,以及对中国明末清初时期的翻译发展起到的作用。
【总页数】2页(P36-37)
【关键词】翻译史;传教士;明清
【作者】赵文利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8.3
【相关文献】
1.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气象史实的文化解读 [J], 吴春彦
2.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翻译活动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J], 王佳娣
3.明末清初传教士来华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 [J], 孟杰
4.明末清初西方来华传教士与西学东渐 [J], 崔西平
5.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对《易经》的译介及索隐派的汉学研究 [J], 王佳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校级科研项目/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与变迁0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马振涛,男,山东泰安人,北京第二外国学院应用英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研究,跨文化学。
/西学东渐0与/东学西渐0)))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历史文化语境o马振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应用英语学院,北京 100024)[摘 要] 明末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主要特点和之所以盛行的原因,探讨了传教士翻译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学术思想的影响,指出传教士科技翻译作为整个翻译图景中的一个层面,它在翻译中必然受到特定语境因素和译者因素的制约,并对目的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之在汲取异域文化特质后发生演化和变迁。
[关键词] 传教士; 科技翻译; 西学东渐中图分类号:H 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0)08-0083-02一、明清间传教士科技翻译综述明末清初在我国翻译史上是翻译西方自然科学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翻译力量,除了从事科学研究或者对科学感兴趣的中国士大夫以外,还有众多来中国传教的西方传教士。
16世纪以后,为数众多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据5明史6记载:/自玛窦入中国后,其徒者益众0[1]6829。
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先后有近500名传教士陆续来华传教,其中知名传教士有70人以上。
主要代表人物有利玛窦(M atteo R icc,i 1552-1610)、汤若望(Johann A da m Schall von Be l,l 1591-1666)、罗雅谷(Jacques R ho ,1593-1638)、南怀仁(F erd i nand V erbiest ,1623-1688)等人。
虽然这些传教士中国之旅的真正的目的在于传播天主教,但相比于完成的并不理想的宗教使命,他们在中西科学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成绩却更为显著。
他们将欧洲的基督教文化以及许多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传到了中国,其中科技著作的编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明末清初来华传教士中最负盛名者当属利玛窦。
利玛窦字西泰,意大利传教士,是将欧洲科技传入中国的先驱,他与徐光启合译了5几何原本6(1605)、5测量法义6(1617)、5测量异同6(1617)等。
其中5几何原本6为欧洲欧几里得平面几何的权威系统著作,大幅度地丰富了中国几何学的范畴。
利玛窦还与中国士大夫李之藻合译了5同文算指6(1614)、5浑盖通宪图说6、5圜容较义6(1614)等。
其5同文算指6介绍了西方的笔算方法,包括笔算的计数法、四则运算、开平方、开立方等。
除此之外,利玛窦还撰写(编译)了5乾坤体义6、5西字奇迹6、5西国记法6、5西琴八曲6、5山海舆地全图6等。
明末清初来华的传教士一般都有译著,共成书400余种,其中科学类占130余种,其中利玛窦、汤若望、罗雅谷、南怀仁等四人的译著即达75部。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以天文学为主,占到了科技译述总数的近三分之二,同时也涉及数学、地理、地质、生物和医学、军事科学等学科。
当时对欧洲科学著作的翻译盛行一时,大部分的西方科学知识通过翻译介绍到中国。
所引入的科技著作,翻译形式比较多样,既有全文翻译,也有节译和编译。
表1 明末清初传教士的科技译述(1584年)1790年)16世纪17世纪18世纪总数百分比(%)数学--1642014.6天文--8368965物理--6--64.4地质--3--32.2生物和医学--8--85.8军事科学--8--85.8杂录12--32.2总计112610137100资料来源:根据马祖毅5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全卷)6整理。
在传教士科技译述的译文语言质量上,由于作品刊著时期的不同,辅佐翻译的华人助手学问高低的不同,以及读者对象的不同,这些传教士的译述在文字上也显示出了高深浅显之分。
综合来看,在科技译述中,文字最为奥雅渊博而广为传颂者当推利玛窦、徐光启合译的5几何原本6、利玛窦翻译的5畸人十篇6以及傅汎际、李之藻合译的5名理探6等。
其中,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5几何原本6意思正确,文字优美,被梁启超赞为/字字精金美玉,为千古不朽之作0[2]8-9。
)83)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年第8期二、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盛行的原因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之所以盛行一时,拉开了中国继两汉至唐宋佛经翻译以来第二次大规模的翻译潮流,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因素。
首先,明清之际的中国皇帝,除雍正皇帝外,对欧洲传教士的态度一般比较宽容友好,这是传教士得以在中国立足并做出成绩的必要条件。
例如,曾为明朝服务的汤若望,在明亡后继续为清政权服务,并被任命为清朝钦天监首任主管官员。
再如,由于康熙帝对传教士颇为信用,天主教传教士的活动在康熙至乾隆年间达到了高峰。
康熙本人即爱好科学,鼓励传教士译介西方科学,并组织他们测绘地图,研究5易经6,发挥所长。
在他们支持下,编成了输入西方数学的5数理精蕴6。
其次,明末清初所处的时期,西方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而此时的中国由于一直处在封建社会,长期闭关锁国,科技不发达。
先进的西方科技思想和新颖精密的科学仪器经过传教士传入中国,很多都为中国人闻所未闻,引起了中国人极大的兴趣。
第三,是中国士大夫对传教士的帮助。
一是在学习汉语上的协助。
徐宗泽在5中国天主教史概论6里说:/徐阁老(光启)对于教士学习语言问题帮助甚多,为教士聘请有名教授。
其中一人,谢绝事务,专业神业,竟习辣丁(拉丁语)以便能有助于教士。
0[3]340如此类不曾留下姓名的汉文教师,当不在少数。
正是有了这些士大夫的帮助,加上自身的勤奋学习,传教士们才顺利克服了在中国从事传教与翻译活动的语言障碍。
二是中国士大夫对传教士的著译稿进行笔录、润色、作序介绍,还为之刻印流传。
当时与传教士合作译书的士大夫很多,知名的主要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人。
三、西学东渐)))传教士科技翻译对中国的影响梁启超曾指出:/中国智识线和外国的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便是第二次0[2]8。
季羡林也曾经说过,/若拿河流作比较,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
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
而这两次的大注入靠的都是翻译。
0[4]1从唐朝到明朝的外来科学,在各个时代都不同程度地起着作用,但最终的结局,是被中国的传统所湮没,唯有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大都受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所输入的外来科学由于具有较高的水准,具有一种与中国传统抗衡的力量,以致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传教士科技翻译作为整个翻译图景中的一个层面,它在翻译中必然受到特定语境因素和译者因素的制约,并对目的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之在汲取异域文化特质后发生演化和变迁。
(一)对社会政治的影响首先,传教士的科技译述极大地冲击了对当时士人谈玄蹈空的风气。
在科技译述出现之前,中国社会上层阶级的士大夫充斥着谈玄蹈空的风气,而随着西方科技思想逐渐被译介导中国,议、学、传、用西法的经世致用的风气,开始在一些士大夫中出现。
在西学的影响下,中国学者开始整理、发掘湮没已久的中国古代科技遗产。
随着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奇器0的输入,明末清初出现了议办/洋务0的端倪,如李之藻、徐光启等人提出的学习和应用西方技术、购买制造西洋火器,以西洋火器抗御清军的一系列疏稿。
(二)对学术风气的影响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带给中国的不仅有西方先进的科技思想,还有西方更加宝贵的学术精神。
利玛窦潜心研读了中国的儒家思想著作,发现中国的儒家经典著作经过宋代理学派的层层注疏和重重诠解,作品本来的客观面目已经被主观意见所掩盖。
因此,利玛窦主张直读原文,而不必拘泥于程朱陆王等人的疏解。
这种强调客观的研究方法对世人影响极深,利玛窦之后的西方传教士也都用这种方法研究中国古籍,从事翻译工作。
中国的学者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梁启超曾经说过:/明朝以八股取士,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5性理大全6外,几乎一书不读。
学界本身,本来就像贫血病的人衰弱的可怜。
利玛窦、庞帝我等,自万历末年至天启、崇祯间,先后入中国,中国学者如徐文定、李凉庵都和他们往来,对于各种学问有精深的研究。
在这种环境之下,学界空气,当然变换。
后此,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数学都有兴味,而且最喜欢经世致用之学,大概受徐、利诸人的影响不小。
0[2]13-14当时,中国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如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也受到西方传教士的影响,接受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
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国人从之游且崇尚信其学者颇多,而李凉庵(即李之藻)、徐元扈(即徐光启)为称首0[3]231。
他们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融会贯通,使中国文化注入西方先进内容,提高中国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的认识能力,如当时制定的5崇祯历书6,基本上代表了传教士输入的西方天文历法的水平。
同样,胡适之在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讲演5考证学方法的来历6时也认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思想学问皆趋于精密细致科学化,一般学者认为系受西洋天主教耶稣会教士来华之影响。
0[5]6四、东学西渐)))传教士科技翻译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的来华,为中世纪晚期中西文化的交流开创了新局面。
例如,利玛窦开始传教时就注重与各级官员、文人交往,宣扬欧洲的文物和制度,介绍西方的科技知识,深得地方绅士的尊重。
同时,为了获得士大夫的好感,取得立足之地,这些传教士们入乡随俗地认真学习、钻研中国的经典/四书0和/五经0。
同时,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他们着手翻译、诠释儒家经典,把他们介绍到欧洲。
当利玛窦居住在南昌的时候,就已经将/四书0译成拉丁文,并配以简要诠释,寄回意大利,供来华教士学习参考。
1711年卫方济(F ranc iscus N oe,l1651-1729)在捷克出版了四书的第一个完整拉丁文译本5中国典籍六种6。
除5大学6、5中庸6、5论语6以外,还有5孟子6、5孝经6和5小学6。
他采用直译的方法,被认为是当时最明晰、最完全的儒家典籍西译本。
(下转第87页))84)翻译研究马振涛//西学东渐0与/东学西渐0定义为/be i ng unable t o j udge o r understand the who l e because o f attention t o the parts,cr iti c ize s m all thi ngs and not see the va l ue or t he a i m o f f uture ach ievem ent.0我们可以将其翻译成汉语习语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0通过字面翻译,许多英语习语没有附加解释或注释直接翻译成汉语,这些习语通俗易懂并很流行,已经成为汉语习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