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分析
丙型肝炎患者不同检验方法的临床分析
![丙型肝炎患者不同检验方法的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2ec8d7a960590c69fc3768d.png)
丙型肝炎患者不同检验方法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丙型肝炎不同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调查。
方法:采取予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化学发光免疫法对50例丙型肝炎患者进行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
结果:荧光定量PCR检验阳性率为95.0%,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化学发光免疫法,统计有差异(P<0.05)。
结论:荧光定量PCR法在丙型肝炎患者中的检验阳性率最高。
关键词:丙型肝炎;荧光定量PCR;化学发光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法丙型肝炎是临床中常见的病毒性肝炎类型,本病致病病毒为丙肝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在进入机体后具有较长的潜伏期,且本病进展缓慢,患者病程发展时间较长。
但一旦病情进入后期则会显著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甚至会引发多系统功能障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
现阶段临床中针对本病尚无有效治疗方式,尽早干预能够延缓疾病恶化几率,因此要尽早诊断、尽早治疗。
现阶段临床中针对本病的检验方式较多,本次研究将针对不同检验方式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50例丙型肝炎患者为调查样本。
本次研究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
丙型肝炎患者符合相关诊断;患者无其他类型肝炎;患者无肝肾功能衰减表现;患者知情且同意参与调查。
男性患者23例,女性27例,患者年龄平均(45.6±13.2)岁。
1.2一般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抽取患者肘正中静脉血5ml,将其分为2份保管,1份用来测试丙肝病毒RNA,另一份放置于零下20摄氏度中保存,用来测试丙肝病毒抗体以及核心抗原。
荧光定量PCR采用ABI7500荧光定量检测仪进行检测;化学发光免疫法采用美国雅培Architect I2000分析仪进行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法采用普朗新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生产的DNM-9602G型酶标仪进行检测。
将患者血液放入离心机中以3000r/min速度离心处理,时间为10min,取上清液为检测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化学发光免疫法检验,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
丙型肝炎的诊断方法与准确率
![丙型肝炎的诊断方法与准确率](https://img.taocdn.com/s3/m/548775c1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5.png)
丙型肝炎的诊断方法与准确率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疾病。
它是一种慢性肝炎,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丙型肝炎的确切诊断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进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丙型肝炎的诊断方法以及其准确率。
一、丙型肝炎的诊断方法1.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最常用的丙型肝炎诊断方法是检测血液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这些抗体是人体对病毒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产物。
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法。
这些方法可以检测到患者是否曾经感染过丙型肝炎病毒。
2. 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为了确定是否存在活动性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
这些检测方法可以检测到病毒的RNA或DNA。
常用的核酸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核酸杂交检测。
这些方法可以确定病毒是否存在于患者的体液中,从而判断感染的活跃程度。
3. 肝功能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会对肝脏功能产生影响。
因此,肝功能检测也是诊断丙型肝炎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谷草转氨酶(ALT)、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和血清白蛋白。
这些指标的异常水平可以提示肝脏受损程度和炎症的活跃程度。
二、丙型肝炎诊断的准确率1.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的准确率: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是最常用的丙型肝炎诊断方法之一。
其准确率取决于检测方法和病毒感染的时间。
在感染后的早期阶段,抗体可能尚未产生,因此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此外,某些患者在感染后数年甚至数十年仍然可以检测到抗体,因此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为了提高准确性,可以结合其他检测方法进行诊断。
2. 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的准确率:丙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可以直接检测病毒的存在,因此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然而,核酸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会受到影响。
一些因素,如样本的质量和处理方法,以及实验室技术的水平,都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在进行核酸检测时,应选择可靠的实验室和方法,以确保准确的诊断结果。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https://img.taocdn.com/s3/m/a67717ab9e31433239689366.png)
3、报告管理要求
(一)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病史
丙肝流行病学史较为复杂,多数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 没有进行详细询问,或者询问时病人不愿意、不能进行 确切回答。医务人员接诊中应仔细询问,特别是近六个 月的流行病学史和既往丙肝诊疗史。
(二)严格依据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的基本条件是有流行病学史,同时具备临床表 现或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
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流行病学史。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临床表现。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肝功能异常。
确诊丙肝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血清HCV RNA阳性。
• 所有实验室检测遵照《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疫情报告及管理要求
1、报告原则及分类
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 实验室诊断病例。
没有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诊断分型。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丙肝,慢
性丙肝。
2、报告要求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在 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在同一家医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诊且已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病人, 由门诊医生或防保科大夫确认后,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复诊”后,不再重复报告。
医生诊疗和网络直报过程中发现病例曾被明确诊断报 告的丙肝病例,可不再进行报告,但需在门诊日志或 传染病登记薄中分别注明“复诊”、“具体诊断时间” 或“XX医院XXXX年X月X日已报告”。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 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 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分析
![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4d2d3481c758f5f71f6773.png)
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分析目的分析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情况,提高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的2012年间的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丙肝抗原检测法,针对患者体现的丙型肝炎进行检测。
结果用FQ-PCR联合ELISA方法检测117例临床已确诊为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漏检率为2%,敏感性为97%。
结论采用丙肝抗原检测法对于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解决了窗口期所出现的漏诊问题,而且突破了抗体检验的局限性。
标签: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高血压;临床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与感染率越来越高,根据大量的数据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的感染率高达 3.2%,其中,北方人群的感染率要高于南方地区。
而且丙肝患者易于慢性化,从而导致患者引发肝硬化等症状,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肝癌。
为此,对丙型肝炎的早期及时、有效、正确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诊断丙型肝火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通过检测患者血中的丙肝抗体来确诊,也是目前主要的诊断方法,对于抗体的出现,一般其时间在1~2个月内,因此,在这期间,极易造成漏诊现象的发生。
虽然随着我国医学水平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其检测方法也大大改进,目前已由传统的第一代进步到第三代,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同时,使窗口期大大缩短,但是仍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为了提高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随机抽取我院的2012年间的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的诊断资料和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中,年龄在15-50岁之间,平均年龄44岁,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丙型肝炎临床表现症状,同时排队其他型肝炎引起肝损伤的患者。
1.2 诊断指标方法在诊断时,根据中华医学会传染病的相关标准以及病毒性肝炎防治诊断标准为参照。
在患者确认后,首先对患者进行血清定量检测,采用FQ-PCR,检测HCV-RNA,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同时,采用酶动力学法对患者的ALT进行检测,参考值为5~40U/L(37℃)。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2245e6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6.png)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一、概述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其诊断及报告标准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标准涉及诊断标准、病理学诊断标准、病毒学检测标准、血清学检测标准、生化指标检测标准、影像学诊断标准和治疗标准等方面。
二、诊断标准1.病史:有输血史、静脉药瘾史、亲密接触史等;2.症状:包括乏力、纳差、肝区疼痛等;3.体征:包括肝肿大、脾肿大、黄疸等;4.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异常、血清丙肝抗体阳性等。
三、病理学诊断标准1.肝组织炎症分级:根据炎症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2.肝组织纤维化分级:根据纤维化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
四、病毒学检测标准1.丙肝病毒RNA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血清中丙肝病毒RNA;2.丙肝病毒抗体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IF)检测血清中丙肝病毒抗体。
五、血清学检测标准1.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2.血脂检查:包括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等。
六、生化指标检测标准1.血糖:正常范围在3.9-5.5mmol/L;2.尿素氮:正常范围在1.7-7.1mmol/L;3.肌酐:正常范围在44-133μmol/L;4.尿酸:正常范围在150-440μmol/L;5.电解质:包括钾、钠、氯、钙等。
七、影像学诊断标准1.B超:显示肝脏、胆囊和脾脏的病变情况;2.CT:显示肝脏、胆囊和脾脏的病变情况,特别适合于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3.MRI:对肝脏、胆囊和脾脏的病变诊断准确性更高,特别适合于肝脏肿瘤的诊断。
八、治疗标准1.药物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利巴韦林等;2.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肝损伤或肝肿瘤,考虑手术治疗;3. 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3.避免诱发因素:如戒除烟酒、避免肝毒性药物等。
九、预防措施1.避免接触感染源;2.注意个人卫生,避免血液传播;3.接种丙肝疫苗。
十、建议进一步检查或随访1.对于未确定诊断的患者,建议进一步检查;2.对于已治疗的患者,建议定期随访和检查,以确保疾病的治疗效果。
丙肝病毒实验室检查方法及结果解释
![丙肝病毒实验室检查方法及结果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207fd9a6bec0975f465e250.png)
丙肝病毒实验室检查方法及结果解释1实验室检查方法1.1化学发光实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将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检测技术与高特异性免疫反应相结合利用各种抗原,半抗原、抗体、激素,酶、脂肪酸、维生素和药物等的检测分析技术。
化学免疫发光又以标记方法不同分为两种,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和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是利用化学发光剂直接标记抗原或抗体的免疫分析方法,常用的标记化学物质有吖啶酯类化合物,通过起动发光试而发光,强烈直接发光在1 s内完成。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其操作步骤与ELISA完全相同。
以酶标记活性物质进行免疫反应,只是反应底物为发光剂。
1.2胶体金快速实验免疫渗透实验:斑点免疫胶体金快速实验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HCV抗原点状固定在膜上,加待检样品,阳性结果在膜上抗原部位显色斑点。
反应时间在10 min以内有效试验质控点必需显色。
免疫层析试验,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HCV抗原线状固定在膜上,待检样品沿着载体迁移,阳性结果在膜抗原部位显示出有色条带,有效试验质控线必须显色。
1.3抗体补充试验目前常用抗体补充试验为免疫印迹试验,免疫印迹法试剂一般将HCV不同编码区抗原多种成分喷涂在硝酸纤维薄膜条上,并设置了两种不同浓度的IgG对照带的二条hsoD对照带,用于内部对照结果判断。
其诊断HCV感染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检测出针对HCV不同编码区抗原的抗体,其不需要特殊仪器设备。
抗HCV检测策略及结果报告,先用筛查试剂进行初策实验,结果呈阴性报告阴性,不在进行复检实验,结果呈阳性反应进入复检试验,复检用筛查试剂2进行,结果呈阴性反应报告阴性,呈阳性反应报告抗HCV阳性。
HCV抗原的检测目的及意义:急性丙型肝炎的辅助诊断,尤其有助于HCV 感染窗口期患者,抗HCV检测结果确定患者或HCV阳性母亲所生婴儿丙型肝炎辅助诊断。
免疫受损或先天性免疫缺陷群体如HCV感染者的筛查,或是抗HCV 阳性感染者的病毒血液分析,HCV感染者治疗前后,病毒血液分析。
乙肝和丙肝的诊断与报告
![乙肝和丙肝的诊断与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b0e9b3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0f.png)
1
• ◆诊断依据:
乙肝的诊断
•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
•
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2015年版)
2
乙肝的诊断
• ◆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体组织
检查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 ◆诊断分类
•
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
分会 2015年)
14
丙肝的诊断
• ◆急性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
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
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
伏期尚待研究。
2.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
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
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疽。部分患者
张,或肝性脑病或腹水
•
▼腹部B型超声、CT或MRT等影像学检查有肝硬化的典型表现
•
▼肝组织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
7
乙肝的诊断
• ◆临床诊断
• (四)携带者
•
1.慢性HBV携带者:多为处于免疫耐受期的HBsAg、HBeAg
和HBV DNA阳性者,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均显示ALT和AST在正常
的肝损伤。
9
慢性乙肝的诊断
• 乙肝感染史超过6个月 • 乙肝标志物阳性 • 肝功能异常(ALT、AST)
慢性乙型肝炎
10
乙肝的报告
• ◆乙肝病毒携带者:无需报卡 • ◆急性乙肝、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需要报卡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36f1ec7bcd126fff6050bc0.png)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结果分析目的:分析HCV抗体检测结果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方法:结合全国血站系统室间质评,对我站2009年ELISA方法检测HCV抗体的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我站2009年共采集血液24 569 U(200 ml为1 U),ELISA方法检测HCV 抗体报废360 U,其中阳性报废162 U,可疑报废198 U,可疑报废占HCV总报废比为55.00%。
2005年血站系统第3次室间质评0574号标本回报结果准确率为35.51%。
结论:血站HCV检测还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提高试剂质量和改进检测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减少血液浪费,保证血液安全。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HCV-Ab test and discuss the countermeasure of problem-solving. Methods: The results of HCV-Ab detected by ELISA in 2009 linking with the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of nationwide blood bank were analyzed. Results: 24 569 U(200 ml=1 U) blood were collected in 2009 and 360 U blood were abandoned altogether owing to HCV-Ab by ELISA, among reported 162 U as positive, reported 178 U as suspect. The rate as suspect was 55.00%. The accurac y rate of 0574’s result was 35.51% in the third time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of blood bank in 2005. Conclusion: The HCV-Ab test exists false positive and false negative in blood bank. Testers should reduce waste and insure safety of blood by improving the reagent quality and the test method.[Key words] HCV-Ab; ELISA; Detection; Analysis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我国人群的流行率约为3%,其慢性化率高达85%[1]。
丙肝临床诊断病的诊断标准
![丙肝临床诊断病的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e9662b7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c2.png)
丙肝临床诊断病的诊断标准
丙肝的诊断标准主要通过丙肝抗体、丙肝抗原及丙肝病毒RNA 的方式进行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治疗。
1、丙肝抗体:丙肝主要是体内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
如果想要检查丙肝,可以查看丙肝抗体,若丙肝抗体阴性,一般证明丙肝病毒产生了免疫球蛋白。
若是丙肝抗体阳性,可能是已经存在乙肝病毒感染。
2、丙肝抗原:丙肝患者还需要查看丙肝抗原的情况,如果抗原呈阴性,通常是证明体内没有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若是抗原呈阳性,一般是意味着体内已经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
3、丙肝病毒RNA:丙肝病毒RNA检查结果,分为阳性和阴性。
如果检查结果是阴性,一般是证明可能之前感染过乙肝病毒,但是目前已经痊愈。
若是阳性,一般情况下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丙肝患者诊断标准
![丙肝患者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9524ee0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1.png)
丙肝患者诊断标准
一、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二、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
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116例丙型肝炎病毒RNA定量及ALT检测结果分析
![116例丙型肝炎病毒RNA定量及ALT检测结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207df94693daef5ef73d91.png)
数据采 用 S S 0 0统计软件 处理 。 P S1 .
诊 断中各有 一定 的局 限性 , 两者 同时检测 可以完善 其诊断 。H V C
—
R A是反映体 内 HC N V复 制的可靠指标 , 结合 A T结果 可帮助 L
2 1 抗 H V抗 体 , C . C H V—R A检 测 在 16例 血清 抗 一HC N 1 V 或 H V—R A阳性 患者 中 , 一H V抗 体 、 C C N 抗 C H V—R A双 阳性 N 者为 7 3例 ; 一H V抗体 (+) H V—R A< O拷贝/ 抗 C 、C N 8 毫升 者 4 1 例 ; 一HC 抗 V抗体 (一) H V—R A(+) 2例 。两者 阳性 符合 、C N 者 为 6 .% 。6 %抗 一 V抗 体阳性的丙 型肝炎患 者存在病 毒 29 4 HC 症 ,. %抗 一H V抗体 阴性的丙型肝炎患者 H V—R A阳性 。 17 C C N 2 2 H V—R A与 A 的关 系 见表 1 . C N 。从 表 中得 知 ,5份 7 H V— N C R A载量 高于 8 贝/ O拷 毫升的患 者 中有 4 5例 A J 常 , I T异 其异常 率 为 6 % 。A T异 常 率 组 问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0 L P< 0 0 ) 且随着 HC .5 , V—R A载量 的增 多其异常率呈 一定程度 的增 N 高。异常 A T浓度 存不 同 H V—R A载 量 中差 异尤 统计 学 意 L C N
吴 洁 平
本 溪 市传 染病 医院检 验 科 ( 宁 本 溪 17 0 ) 辽 0 0 1
【 关键词 】 丙型肝 炎病毒 ; R A定量检测 ; A T 测 N L检
我 国 一 般 人 群 丙 型 肝 炎 病 毒 ( C 感 染 率 约 为 32 H V) . % ( . % ~1. % ) , V感染严重 危害人类 的健康 。早期发 现 01 0 0 … HC
临床检验中丙型肝炎病毒的常用检测项目及意义
![临床检验中丙型肝炎病毒的常用检测项目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44449d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ce.png)
临床检验中丙型肝炎病毒的常用检测项目及意义丙型肝炎病毒(HCV)为嗜肝性慢性病毒。
HCV感染后,患者的起病和临床症状极不典型,以亚临床感染为多见,容易造成漏诊。
丙肝自然转阴率低,治疗效果差,病程迁延,易早期出现肝硬化、肝癌,死亡率较高,因此HCV的检测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有重大的意义。
目前用于HCV感染诊断的常用主要指标有抗-HCV、HCV-cAg、HCV-RNA、丙肝基因型。
现多采用的第三代检测抗-HCVEIA试剂增加了HCV基因组Ns5区表达的蛋白作为抗原,进一步提高了试剂的敏感性,但还存在“窗口期”长、假阳性等问题。
HCV核心抗原出现早,检测敏感性好,特异性高,操作简便、快速,对处于HCV感染“窗口期”的个体检测有很大价值。
HCV-RNA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具有早期诊断的意义,是EILSA技术的有力补充,常常作为HCV感染的主要确诊手段。
尤其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療中,HCV-RNA定量检测作为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丙型肝炎的基因分型在临床上主要是决定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疗程和用量。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临床检验;临床意义,HCV)是丙型肝炎的病原体,曾被称为肠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
1991年被分类为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
据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调查发现,丙型肝炎的发病率约7.1/10万,目前全世界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超过1亿人,其中我国约有4 000万,我国HCV的感染率在0.9%~5.1%。
丙型肝炎自然转阴率低,治疗效果差,病程迁延,且与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及发展显著相关。
掌握和了解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测项目的方法和意义,对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性的重大作用。
1 丙肝抗体(抗-HCV)检测丙肝抗体(抗-HCV)检测,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测技术。
此种检测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法,将已知抗原吸附于固相载体,加入待检标本(含相应抗体)与之结合,洗涤后,加入酶标抗抗体和底物进行测定,是间接检测病毒感染的一种方法。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622d674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6.png)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疾病。
对于丙肝的确诊及报告需要严格遵循标准化的流程和要求,以确保准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报告。
以下是一份关于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包括相关的检测方法、诊断标准和报告流程。
一、丙肝检测方法1. 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抗丙肝病毒抗体,包括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总量、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IgM等。
2. 丙型肝炎病毒 RNA 检测:采用核酸检测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丙肝病毒 RNA,包括定量和定性检测。
3. 肝功能检测: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的检测,用以评估肝功能损伤情况。
二、丙肝诊断标准根据中国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丙型肝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标准,丙肝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抗丙肝病毒抗体阳性:患者血清中检测出抗丙肝病毒抗体,包括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总量、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IgM等。
2. 丙型肝炎病毒 RNA 检测阳性:患者血清中检测出丙肝病毒 RNA,也可经过两次测定,间隔时间为6个月。
3. 肝功能损伤:患者肝功能检测指标异常,如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升高。
三、丙肝报告流程1. 诊断报告:经临床医生进行丙肝的临床诊断后,需出具相关的诊断报告,报告中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检测结果及诊断结论等内容。
2. 报告备案:诊断报告需进行医疗机构的备案,由医务人员进行记录,确保诊断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监测报告:对于已确诊的丙肝患者,需进行定期的病情监测,包括血清丙肝病毒RNA 定量检测、肝功能检测等,定期出具监测报告。
四、丙肝确诊及报告的重要性丙肝是一种潜伏期较长、易引起慢性肝炎和肝硬化的疾病,及时确诊和报告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1. 提供治疗依据:通过丙肝的确诊,可以为医生提供有效的治疗依据,帮助患者及时接受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减轻肝脏损害。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5651d20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77.png)
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一、背景丙型病毒性肝炎(HC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感染,它会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疾病。
对丙肝的及时诊断和报告对预防、治疗和控制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二、确诊标准1. 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清抗丙肝病毒抗体和血清丙肝病毒RNA检测,包括ELISA、PCR等方法确认病毒感染。
2. 临床症状:对于怀疑患有丙肝的患者,应该注意其是否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肝区不适、黄疸等肝炎症状。
3. 病史回顾:了解患者的感染病史及接触可能感染源,包括输血史、药物滥用史、性接触史等。
4. 肝功能检测: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总胆红素、白蛋白等,观察肝功能是否异常。
三、报告标准1. 确诊报告:确诊丙肝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向当地疾控中心或卫生主管部门报告病例,提供详细的患者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联系方式、临床表现、检测结果等。
2. 患者告知:医疗机构应当协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诊断情况,向患者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治疗建议,并引导其进行规范治疗和生活管理。
3. 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机构应当提供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包括可能的感染途径、潜伏期、传播方式等,协助开展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和控制措施。
四、建议1. 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丙肝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提倡安全性行为、避免药物滥用、规范输血和注射操作。
2. 提高医务人员意识:医务人员应当加强对丙肝的认识和诊断能力,及时发现病例并进行报告和治疗。
3. 完善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加强对丙肝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提高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五、结语建立丙肝确诊及报告的标准,对于加强对丙肝的监测和防控工作,提高病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各医疗机构和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加强合作,共同推进这一工作,提高对丙肝这一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的管理水平,共同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丙型肝炎的肝功能指标与血清标志物
![丙型肝炎的肝功能指标与血清标志物](https://img.taocdn.com/s3/m/e1a107aa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5.png)
丙型肝炎的肝功能指标与血清标志物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V)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
丙型肝炎的肝功能指标与血清标志物是评估疾病进程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肝功能指标和血清标志物两个方面来探讨丙型肝炎的相关内容。
一、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丙型肝炎患者中,常见的肝功能指标包括肝酶、胆红素和凝血功能等。
1. 肝酶:丙型肝炎患者的肝酶水平常常升高,主要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升高。
这是由于病毒感染导致肝细胞损伤释放这些酶的结果。
肝酶水平的升高程度与肝脏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但并不能直接反映肝脏纤维化或肝硬化的程度。
2. 胆红素:胆红素是胆汁的主要成分之一,其代谢异常会导致黄疸的出现。
在丙型肝炎患者中,胆红素水平的升高往往与肝脏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
严重的胆红素升高可能提示肝功能衰竭的风险。
3. 凝血功能: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在丙型肝炎患者中,PT和APTT的延长常常与肝脏功能损害有关。
二、血清标志物血清标志物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定的生化物质来评估疾病进程和治疗效果的指标。
在丙型肝炎中,常用的血清标志物有病毒载量、肝纤维化指标和肝癌标志物等。
1. 病毒载量:病毒载量是指血液中丙型肝炎病毒RNA的浓度。
病毒载量的高低可以反映病毒感染的活跃程度。
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载量水平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2. 肝纤维化指标:肝纤维化是丙型肝炎疾病进展的重要特征,其程度可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肝纤维化指标来评估。
常见的肝纤维化指标包括血清脂肪酸结合球蛋白(FIB-4)指数、AST/ALT比值和血清透明质酸(HA)等。
3. 肝癌标志物:丙型肝炎患者存在患肝癌的风险。
血清中的肝癌标志物如α-胎蛋白(AFP)和人类胚胎抗原(CEA)等可以用来筛查和监测肝癌的发生和治疗效果。
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分析
![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cdfc42a0722192e4536f6d3.png)
・
l l 9・
短 篇 论 著
丙 型 肝 炎 患 者 的临 床 检 验 分 析
杨 卫 卿
【 摘要 】 目的 探 讨丙型肝 炎患者的 临床检验方法和效 果。方 法 选取 梁垛 卫生 院 2 0 1 0年 1月—2 0 1 2年 1月
1 . 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采用 S P S S 1 7 . 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 析 ,
计数资料采用 ) ( 2 检验,以P< 0 . 0 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 患者 酶联 免疫法 与胶 体金 法检 验 阳性 率 比较 差异 无
统计学意 义 ( P> 0 . 0 5,见表 1 ) 。
器官 和鲜血行 为和人员 ,彻 底 消毒血 浆衍生 物 ,对疾 病 的传
播进行严格控制 ,对吸毒贩 毒 的不法 行 为进 行严 厉打 击 ,各 个 医疗机构在采血 和输 血过程 中都应 严格执 行相应 的安全 管 理措施 ,通过各种途径 宣传丙 型肝炎 预防 的重要性 和主要方
标本 充分实现 p r o t e i n A反应 。T区内未见紫红 色条带为 阴性 ,
成为肝癌。因此 ,有效 的临床检 测方法 ,对 丙型肝 炎能 够做 出尽早的诊断 ,在 丙型肝 炎 的治 疗 中具 有关键 的作用 … 。酶
近年来 ,丙型肝 炎 已经逐 渐成 为 了威 胁我 国人 民健康 的
一
项 主要疾病类 型 ,且 其 发 生率 呈 现 出 了明 显 的上 升趋 势 。
输血时需对血液源 头进行严 格管 理 ,对试剂 的特异度 和敏 感 度进行严格检测 ,且 输 血治 疗 时严 格控 制 患者 的输 血 指征 , 能够避免输血则尽量不要输血 ,提倡 、宣传成 分输 血。同时 , 作为血液检验人员 ,在血 液采集 和管 理过程 中也应本 着负 责 任的态度对待工作 ,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 的服务 J 。 综上所述 ,酶联免疫 法与胶 体金 法均可作 为临床 丙型肝 炎的检测方法 ,而胶 体金 法具有操作便利且快 速 、结 果直观 、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11c21f0a76e58fafbb003d7.png)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1、丙肝临床诊断病例:抗-HCV阳性且符合下列任何一项:(1)有流行病学史中任一项①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②有血液透析史、不安全注射史或其他有创操作史,如手术、腔镜、内镜、穿刺、导管、插管、口腔诊疗、针灸、美容、纹身、修脚等;③有既往有偿供血史;④有共用针具注射毒品史;⑤职业暴露史;⑥有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日常生活接触史;⑦有与HCV感染者无保护的性接触史;⑧出生时其母亲为HCV感染者。
(2)有临床表现①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和右季肋部不适或疼痛。
②部分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可有轻度肝脾肿大,少数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部分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③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肝病面容、黄疸、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部分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疸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腹水、肝性脑病或消化道出血史。
(3)有生化学异常检查结果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多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患者有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ALT、AST及胆红素升高。
2、丙肝确诊病例(急性):HCVRNA阳性且符合下列任何一项:①有明确的就诊前6个月以内的流行病学史;②临床表现呈现急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③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呈现急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④其他辅助检查呈现急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⑤抗-HCV检测结果阴性,且排除免疫抑制状态。
慎下急性的结论!!!3、丙肝确诊病例(慢性):抗-HCV及HCVRNA均阳性,且符合下列任何一项:①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有6个月以前的流行病学史;②临床表现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③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④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⑤流行病学史或感染时间不详,已排除急性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患者临床检验分析
![丙型肝炎患者临床检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31859277375a417866f8f3c.png)
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与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方法,提高诊断丙型肝炎的水平。
方法取静脉血作为检验标本,随后将血液中的血清提取出来进行检测;在检测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种为胶体金法,第二种为酶联免疫的方法。
结果在150例当中,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的方法所检测出的阳性结果分别为4例(2.7%)与5例(3.3%),经过统计分析后,发现两种方法所得到的检验结果并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在预防丙型肝炎以及控制丙型肝炎方面,临床检验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丙型肝炎;检验;临床丙型肝炎指的是通过血液进行传播的非乙型或非甲型肝炎,目前丙型肝炎得到的关注度还不及异性肝炎与甲型肝炎[1]。
但如不及时治疗,丙型肝炎患者极可能发展成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因此应重视该病的检验与治疗,本文分析了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方法以及引起该病的原因,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文研究的患者为150例,其中男性有82例,女性有68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1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62岁,平均为35.1岁。
1.2方法取静脉血作为检验标本,随后将血液中的血清提取出来进行检测。
在检测时采用了两种方法,第一种为胶体金法,第二种为酶联免疫的方法。
在采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检验时,确保操作人员相同以及试剂批号相同,以确保检测结果具有可比性。
如将胶体金法作为检测方法,操作步骤为,将protein a抗体以及病毒抗原固定于试剂条上,固定的位置分别为控制区与测试区;随后在血清中放入试剂条。
结果的判定方法如下,当为结果阳性时,测试区当中将会出现一条明显的条带,颜色为紫红色;当结果为阴性时,则测试区当中不会出现明显条带;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结果为阴性还是阳性,质控区均会出现明显条带,颜色也为紫红色。
当采用酶联免疫的方法进行检验时,结果判定标准如下:当为结果阳性时,cut-off大于样本a值;当结果为阴性时,cut-off小于或等于样本a值。
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分析
![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2a2808bed5b9f3f90f1c3d.png)
中 图分类 号 :R 1 . 5 263
文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7- 14 (0 1 7 0 4- 2 6 1 8 9 2 1 )2- 0 8 0
肝 炎病毒 ( B H V)是威胁着 人民健康的全球性 问题 ,丙 型肝炎病 毒是 单股 正链 R A N 病毒 ,在 18年9 日本东 京举行 的国际 会议 上 , 99 月
治 疗 后 组 间 比较尸 <00 .5
胞凋亡 ,刺激 干细胞 的增殖 与分化 ,本研 究 中患者 H 、Hc、临床 】 b t 症状 以及生 活质 量均 得 到改善 ,与 相关 报道相 _致 。我 们考 虑促 红 一 注 : 治疗 后 组 内比 较,<00 , 十治疗后 组 间比较-<0 5 . 5 P . 0 23两组治疗前后 生存质 量评分 比较 .
将经 输血或 输血液制 品传播 的非 甲非乙型肝 炎 ( A B N N H)正 式命名
1 . 2研究方法
采用 试验研究 方法 ,常规采 取的静脉血 ,离心取 血清备用 。采用 京万 泰生 物药业 股份 有 限公 司生产 的丙 型肝 炎病毒 抗体 诊 断试剂 盒
为丙型肝炎 ( C H V)Ⅲ,19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 ( T )将其 91 I V C
研究对象 进行双相检查, 探讨两种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两种方法的检验阳性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 , ) 1 3P>0 5。 c 0 2 .) 0
提 示 了两种 方 法均 可用 于临床检 验 , 其有 效性 值得 肯 定。结 论 胶体金 法 具有操 作 简便 、 时间短 、 察直观 、 需特殊 设 备 、 观 不 经济 可靠 等特 点 ,
毒抗体诊 断试剂盒 ( 金法 ),对上 述研究对象 进行双相检查 ,探 胶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情况,提高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方法随机抽取我院的2012年间的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丙肝抗原检测法,针对患者体现的丙型肝炎进行检测。
结果用fq-pcr联合elisa方法检测117例临床已确诊为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漏检率为2%,敏感性为97%。
结论采用丙肝抗原检测法对于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解决了窗口期所出现的漏诊问题,而且突破了抗体检验的局限性。
关键词: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高血压;临床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1
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与感染率越来越高,根据大量的数据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的感染率高达3.2%,其中,北方人群的感染率要高于南方地区。
而且丙肝患者易于慢性化,从而导致患者引发肝硬化等症状,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肝癌。
为此,对丙型肝炎的早期及时、有效、正确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诊断丙型肝火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通过检测患者血中的丙肝抗体来确诊,也是目前主要的诊断方法,对于抗体的出现,一般其时间在1~2个月内,因此,在这期间,极易造成漏诊现象的发生。
虽然随着我国医学水平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其检测方法也大大改进,目前已由传统的第一代进步到第三代,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同时,
使窗口期大大缩短,但是仍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为了提高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随机抽取我院的2012年间的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的诊断资料和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中,年龄在15-50岁之间,平均年龄44岁,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2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丙型肝炎临床表现症状,同时排队其他型肝炎引起肝损伤的患者。
1.2 诊断指标方法
在诊断时,根据中华医学会传染病的相关标准以及病毒性肝炎防治诊断标准为参照。
在患者确认后,首先对患者进行血清定量检测,采用fq-pcr,检测hcv-rna,采用elisa法,检测抗-hcv,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同时,采用酶动力学法对患者的alt进行检测,参考值为5~40u/l(37℃)。
2 结果
用fq-pcr联合elisa方法检测117例临床已确诊为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漏检率为2%,敏感性为97%。
采用丙肝抗原检测法对于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解决了窗口期所出现的漏诊问题,而且突破了抗体检验的局限性。
3 讨论
在诊断丙型肝火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就是通过检测患者血中的丙肝抗体来确诊,也是目前主要的诊断方法,对于抗体的出现,一般其时间在1~2个月内,因此,在这期间,极易造成漏诊现象的发生。
丙型肝炎目前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与感染率越来越高,根据大量的数据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的感染率高达3.2%,其中,北方人群的感染率要高于南方地区。
而且丙肝患者易于慢性化,从而导致患者引发肝硬化等症状,进而引发更为严重的肝癌。
为此,对丙型肝炎的早期及时、有效、正确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其检测方法也大大改进,目前已由传统的第一代进步到第三代,检测阳性率明显提高,同时,使窗口期大大缩短,但是仍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随机抽取我院的2012年间的40例例行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你这种情况只能说感染过丙肝。
感染过丙肝病毒,丙肝抗体不管是否已经痊愈都是阳性,但是这个抗体的阳性并不能说明患者目前已经成为丙肝,具体在检查诊断时,还要结合患者丙型肝炎病毒定量(hcv-rna)和肝功进行综合分析,如果hcv-rna小于1000,那么患者的刚肝功则正常,说明既往感染过丙肝病毒,目前已经痊愈,体内已经没有丙肝病毒,同时,也没有传染性。
另外,采用丙肝抗原检测法对于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解决了窗口期所出现的漏诊问题,而且突破了抗体检验的局限性。
为此,需要强调的是目前临床上有近40%的丙肝感染者找不到原因,目前hcv-ran检测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假阴
性比较多,需要给予患者进行复查,同时用fq-pcr联合elisa方法检测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降低漏检率,增强检测敏感性,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
总而言之,采用丙肝抗原检测法对于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不仅解决了窗口期所出现的漏诊问题,而且突破了抗体检验的局限性,全面提升了丙型肝炎的检验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 刁青蕊.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治疗方案的研究
[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2] 沈科书.酶联免疫斑点法在丙型肝炎合并潜伏结核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
[3] 梁有娣,梁玉金.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2,(0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