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负荷控制技术

合集下载

电力系统中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教程

电力系统中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教程

电力系统中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教程电力系统的负荷管理是保障电力供应平稳可靠的重要环节。

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复杂化,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介绍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并提供一些应用教程。

一、负荷管理的意义和挑战电力负荷管理是指根据电力需求的变化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手段,合理调度电力系统中的负荷,以确保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负荷管理的首要目标是避免负荷过大,导致电力系统不稳定,甚至发生停电等事故。

然而,电力负荷管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电力需求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负荷管理的难度。

其次,电力系统中的负荷种类多样,需要针对不同负荷类型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最后,电力负荷管理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要求,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的分类为了应对电力负荷管理的挑战,人们开发了多种电力负荷管理技术。

根据其实际应用的不同环节和目标,这些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负荷预测技术:负荷预测是电力负荷管理的基础工作。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相关因素,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电力负荷量。

常用的负荷预测技术包括基于统计方法、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

2. 负荷平衡技术:负荷平衡是保持电力系统供需平衡的关键。

通过调整发电量、调整输电线路、储能技术等手段,实现负荷的平衡。

现代电力系统将调度中心作为关键环节,通过精确的负荷平衡技术,实现供电的平稳和灵活。

3. 节能技术:电力系统中的节能技术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常见的节能技术包括能源管理系统、能源回收和利用技术等。

4. 负荷控制技术:负荷控制技术是通过控制负荷的使用行为和设备运行状况,优化负荷管理。

通过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负荷的远程控制和优化。

三、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教程1. 负荷预测技术的应用教程负荷预测是电力负荷管理的重要环节,下面是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负荷预测应用教程:步骤一:数据收集和预处理。

论负荷控制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论负荷控制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论负荷控制技术的发展与现状关键词:负荷控制;技术手段;功能负荷控制技术是电力系统远动技术的一个分支,它控制的对象是用户。

利用电力负荷控制技术,不仅可以保证限电到户,还可以在负荷高峰时,对那些可以短时中断供电或不重要的设备直接切除,压低电力系统的高峰负荷。

在高峰之后,又可将这些负荷投入,增加系统的低谷用电,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使电力系统负荷曲线更加平坦,以保证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

1、负荷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电力负荷控制技术先是在欧洲得到广泛的应用。

英国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音频电力负荷控制技术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音频电力负荷控制技术在法国、原西德、瑞士等国家得到大量的使用。

日本从60年代开始研究电力负荷控制技术,从欧洲引进制造技术,到70年代已广泛安装使用了音频脉冲控制装置,美国从70年代开始重视电力负荷控制技术的发展,不仅从西欧引进了音频电力负荷控制系统设备的制造技术,而且着手研究和发展无线电力负荷控制技术。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使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力负荷控制系统。

我国从1977年底开始了电力负荷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977年~1986年为探索阶段。

研究了国外电力负荷控制技术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并自行研制了音频、电力线载波和无线电控制等多种装置,同时由国外引进一批音频控制设备安装在北京、上海、沈阳等地。

1987~1989年为有组织的试点阶段。

主要试点开发国产的音频和无线电负荷控制系统,分别在济南、石家庄、南通和郑州安装使用,都获得了成功。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1989年底在郑州召开了全国计划用电会议,要求首先在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主要开放城市重点推广应用,然后在所有地(市)级城市中全面推广。

从1990 年开始进入了全面推广应用电力负荷控制系统阶段。

2、负荷控制技术的现状2.1 目前负荷控制的主要技术手段2.1.1 无线电力负荷控制技术无线电力负荷控制技术是采用无线电波作为信息传输通道,控制中心通过无线电台与中转站、接收执行站交换信息,向大中小各用户发送各种负荷控制指令,控制用户侧用电设备的控制系统,实现负荷控制目的。

电力系统中的动态负荷管理与控制技术的应用

电力系统中的动态负荷管理与控制技术的应用

电力系统中的动态负荷管理与控制技术的应用在当今社会,电力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力需求持续增长,电力系统的运行和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其中,动态负荷管理与控制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动态负荷管理与控制技术的概念动态负荷管理与控制技术是指通过对电力系统中负荷的实时监测、分析和控制,实现负荷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运行,以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性能。

它涵盖了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如需求侧管理、负荷预测、智能电表、分布式能源管理等。

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采取激励措施和政策引导,鼓励用户在高峰时段减少用电,在低谷时段增加用电,从而实现负荷的削峰填谷,降低电力系统的运行压力。

负荷预测则是根据历史用电数据、气象信息、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电力负荷进行预测,为电力系统的规划和调度提供依据。

智能电表能够实时监测用户的用电情况,并将数据传输给电力公司,以便进行精准的负荷管理和控制。

分布式能源管理则是针对分布式发电设备(如太阳能光伏板、风力发电机等)和储能设备(如电池)进行优化控制,实现与电网的协调运行。

二、动态负荷管理与控制技术的重要性1、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是指在受到各种干扰(如故障、负荷突变等)后,能够保持正常运行的能力。

动态负荷管理与控制技术可以通过实时调整负荷,减少系统中的功率不平衡,降低电压和频率波动,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在电网发生故障时,迅速切除部分非重要负荷,能够减轻系统的负担,避免大面积停电事故的发生。

2、增强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电力系统能够持续满足用户用电需求的能力。

通过动态负荷管理与控制技术,可以合理安排负荷的运行方式,避免设备过载和故障,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停电事故的发生概率。

同时,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优先保障重要用户的用电需求,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电气工程中的电力系统电力负荷技术

电气工程中的电力系统电力负荷技术

电气工程中的电力系统电力负荷技术电力负荷技术在电气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都需要充分考虑电力负荷及其特性。

本文将探讨电气工程中的电力系统电力负荷技术。

一、电力负荷技术概述电力负荷技术是指对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负荷进行分析、计算和管理的一系列技术手段。

通过科学合理的负荷技术,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负荷能力,确保电网稳定运行,并优化供电质量和经济效益。

二、电力负荷特性电力负荷特性是指电力系统中各个负荷设备在不同时间段的用电行为统计数据,主要包括负荷大小、负荷曲线、负荷功率因数等。

了解电力负荷的特性对于电力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 负荷大小负荷大小是指单位时间内负荷设备使用的电能。

根据负荷大小的不同,可以分类为低负荷、中负荷和高负荷等级。

了解负荷大小可以帮助电力系统合理配置发电设备和变电设备,以满足不同负荷需求。

2. 负荷曲线负荷曲线是根据一段时间内负荷设备用电行为绘制的曲线图。

负荷曲线能够反映电力系统的用电行为规律,有助于电力系统的负荷预测和负荷管理。

常见的负荷曲线类型包括日负荷曲线、周负荷曲线和季节负荷曲线等。

3. 负荷功率因数负荷功率因数是指负荷设备用电时的无功功率与有功功率之比。

合理管理负荷功率因数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功率因数,降低电网损耗,提高电网稳定性。

常用的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包括并联无功补偿装置和改进用电设备功率因数等。

三、电力负荷技术的主要应用1. 负荷预测负荷预测是指通过对历史数据和趋势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电力系统的负荷水平。

负荷预测对于电力系统的规划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电力企业做出合理的发电计划、调度和用电策略。

2. 负荷控制负荷控制包括主动负荷管理和自动负荷调节。

主动负荷管理是指通过合理调整用电设备的运行状态,以降低峰谷差,优化电力负荷;自动负荷调节是利用自动化系统对电力负荷进行调节,以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3. 负荷优化负荷优化主要是针对大型工业用户的负荷,通过优化负荷分布、调整负荷曲线和改进用电设备等手段,实现用电效益的最大化。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技术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技术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技术今天,我们的现代生活正在被电力所驱动。

从家庭到工厂,从城市到乡村,几乎一切都需要电力。

全球电力需求的飞速增长是一个不可否认的趋势,而这也导致电力负荷的增加。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技术被广泛应用。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技术是一种自动化工具,利用电子设备和网络控制系统来监测、管理和优化用电情况的过程。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电力供应的效率,并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更可靠和更稳定的供电服务。

随着新的电力技术和新的负荷控制方法的不断涌现,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技术将在未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现代电力系统的增长和扩展导致许多新的电力负载。

这些负载可以是像空调、灯光和电视这样的住宅和商业应用,也可以是像铁路系统和公共交通运输这样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这些新负载不仅需要更多的电力,而且还需要更好的管理。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技术可以帮助电力公司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变电站的运作,以确保更好的负荷平衡和最大化的电力效率。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技术可以对电力网络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以使电能消耗更加高效。

与传统的电力系统相比,现代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可对高峰负荷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对实际电力需求进行动态控制,以确保足够的电力供应,防止电压失调和过载。

这项技术利用计算机化控制系统来监视能源使用情况,并在需要时自动切换电源。

在新能源并网方面,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技术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由于太阳能、风能和其他清洁能源单元具有变化的能源产量,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技术可以在不断变化的能源供给情况下,协调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

这种技术还可以确保电力系统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并在不同的季节,天气和时间段中,实现电力负荷的平衡。

总之,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技术是一种自动化工具,可以监测、管理和控制电力系统中的各种负荷。

它可以协调整个电力系统,确保电力的稳定供应和高效利用。

尤其是在未来,随着新的电力技术和新的负荷控制方法的不断涌现,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技术的应用将变得越来越广泛。

电力负荷控制原理

电力负荷控制原理

电力负荷控制原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需求不断增加,电力负荷控制成为保障电力供应稳定运行的重要措施。

本文将就电力负荷控制原理进行探讨,并介绍一些常用的电力负荷控制技术和方法。

一、电力负荷控制的概念及意义电力负荷控制是指通过对电力负荷的调整和控制,使得电力供应与需求之间能够达到平衡,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电力负荷控制是电力系统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合理调度电力资源,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

二、电力负荷控制的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负荷预测和负荷调节。

1. 负荷预测负荷预测是指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相关因素的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负荷情况。

负荷预测可以分为长期负荷预测、中期负荷预测和短期负荷预测三个层次。

长期负荷预测主要用于电力规划和经济发展预测,中期负荷预测主要用于电力市场的交易和调度,短期负荷预测主要用于电力系统的实时调度和运行。

2. 负荷调节负荷调节是指根据负荷预测结果,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对电力负荷进行调节,以维持电力供需平衡。

常用的负荷调节手段包括:供电方面可通过增加发电容量、调整发电机组出力、利用储能设备等方式进行调节;需电方面可通过优化用电计划、合理安排用电时间、采用节能措施等方式进行调节。

此外,还可以通过电网平衡措施来实现负荷调节,如调整输电容量、改变联络方式等。

三、电力负荷控制技术和方法1. 能源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能源消耗进行监控、管理和调度的系统。

通过对各个环节的监测和控制,能够实现电力负荷的精细化管理和调控。

能源管理系统可以通过搭建监测平台、建立电力数据模型、采用优化算法等手段来实现对电力负荷的控制。

2. 智能电力调度系统智能电力调度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电力负荷进行实时调度和运行管理的系统。

通过对电力负荷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测,可以实现对负荷曲线的优化调整,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

电力负荷控制技术及其在需求侧管理中的应用

电力负荷控制技术及其在需求侧管理中的应用

于 电 力 负荷 控 制 技 术 的 负 荷 控 制 系 统 的 基 本 功 能 和 需 求 侧 管 理 的 内容 及 意 义 。最 后 分 析 了 将 电力 负 荷 控 制 技 术 应 用 到 需 求 侧 管 理 中 的 优 势 和 对 解 决 电力 供 应 短缺 问题 的 重 要 意 义 。 关键词 : 电力 : 荷 控 制 : 线 ; 求 侧 管理 负 无 需
12 电 力 负 荷 控 制 技 术 的 分 类 . 11 什 么 是 电 力 负 荷 控 制 技 术 .
1 电 力 负 荷 控 制 技 术
1 . 工频 电力 负荷 控制 技术 .2 2 此 种控 制 技 术要 求在 每 个 变 电站 装 设一 台工频 信 号 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机 , 应用 配 电 网络作 为传 输通 道 ,其基 本原 理是 根据 控 制 中心发 来 的
年 电 力运 行调 节 工作 的通 知》 , 中 已经提 到 2 1 年 将 是 近几 年 电 01
力供 需 形势 相 对偏 紧 的一 年 , 初 已有 2 年 0个省 ( 、 实 施 了有 区 市)
序用 电, 预计 夏季 高峰 期华 东 、 北 、 华 南方 供需 缺 口较大 。 面对 如此 分为 分散 式控 制和 集 中式控 制 2 。分散 电力 负荷 控 制是 指在 用 种
系统主 要功 能有 以下几方 面 : () 合智 能诊 断功 能 。系统 诊断 方法 运用 有 阂值 报警 诊 断 、 1综 基 于 D A 变压 器油 色 谱 诊断 与 神经 网络 识别 诊 断等 多 种 分析 诊 C 断方 法 , 行智 能综 合诊 断 , 进 根据 综合 诊断 结果 判定 出变 压 器 的故 障类 型 、 大小 、 障严 重 程度 与 故 障大 致 位 置 , 故 并提 供 缺 陷处 理 措

电力负荷管理的关键技术

电力负荷管理的关键技术

电力负荷管理的关键技术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负荷管理成为了现代电力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有效地管理电力负荷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优化能源利用,降低能源浪费。

本文将介绍电力负荷管理的关键技术,并探讨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一、需求侧管理技术需求侧管理技术是指通过调整用户负荷使用行为来实现电力负荷管理的一种手段。

这些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1 负荷调整策略负荷调整策略是一种通过调整用户负荷使用行为来实现电力负荷管理的方法。

这些策略包括峰谷电价差异化、电力需求响应等。

通过设定高峰时段的电价较高,以及通过奖励机制鼓励用户在低峰时段使用电力,可以有效地平衡电力负荷,减少高峰时段的用电需求。

1.2 负荷预测技术负荷预测技术是指通过对电力系统中用户负荷的特性进行预测,从而更好地进行电力负荷管理的一种技术手段。

负荷预测可以基于历史负荷数据、天气数据、用户行为等多种因素进行预测,从而提前做好负荷调整准备工作,以应对未来的负荷波动。

二、供给侧管理技术供给侧管理技术是指通过对电力供给端进行优化管理,以实现电力负荷管理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供给侧管理技术:2.1 发电机组调度发电机组调度是指通过对发电机组的运行调度,合理分配发电资源,以满足电力负荷需求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合理调整发电机组的出力,并根据负荷需求的变化进行灵活调整,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负荷平衡。

2.2 储能技术储能技术是指通过将电力能量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进行储存,以实现电力负荷管理的一种技术手段。

常见的储能技术包括蓄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水泵储能等。

通过储能技术,可以在低负荷时段将多余的电力进行储存,而在高负荷时段释放能量,以实现电力负荷的平衡。

三、信息通信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负荷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信息通信技术:3.1 智能电网技术智能电网技术是指通过使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对电力系统进行全面监测和控制的一种技术手段。

电力行业电力负荷管理优化电力负荷管理的关键策略和技术

电力行业电力负荷管理优化电力负荷管理的关键策略和技术

电力行业电力负荷管理优化电力负荷管理的关键策略和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电力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力负荷管理则是电力行业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为了实现电力供应的平衡与可靠性,优化电力负荷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电力行业中电力负荷管理的关键策略和技术。

一、电力负荷管理的概念电力负荷是指电力系统中各种电气设备消耗电力的总和。

电力负荷管理是通过合理调配电力资源,使得电力消耗与实际需求达到平衡,以保证供需之间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优化电力负荷管理则是在传统的负荷管理基础上,结合新的技术和策略,进一步提升电力负荷的管理效能。

二、电力负荷管理的关键策略1. 负荷预测与计划负荷预测是电力负荷管理的首要步骤。

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当前趋势,可以预测未来的负荷情况。

基于预测结果,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策略,以满足未来负荷的变化需求。

负荷预测的准确性与负荷管理的效果密切相关。

2. 负荷调度与平衡电力负荷调度是指根据负荷预测结果,合理安排电力供应,并将不同电力源的产能进行平衡。

通过合理调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供需间的差异,实现电力资源的高效利用。

3. 灵活性和弹性电力负荷管理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以应对突发情况和负荷波动。

例如,在高负荷期间,可以通过应急发电机组等方式增加供应;而在低负荷期间,则可以采取降低负荷或停机等措施降低供应。

4. 负荷分配与均衡将电力负荷分配合理均衡是保证供电质量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负荷分配,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实现负荷均衡,避免某些节点的过载或拥堵现象,提高供电方案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电力负荷管理的关键技术1. 快速响应技术快速响应技术是指电力系统能够迅速应对负荷变化的能力。

通过采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并结合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提高对负荷变化的适应性。

2. 智能预测与优化技术智能预测与优化技术是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负荷情况进行智能化分析和预测。

通过模型的建立和算法的优化,可以更精确地预测电力负荷,并制定合理的管理策略。

电力行业的电力负荷管理与控制

电力行业的电力负荷管理与控制

电力行业的电力负荷管理与控制在电力行业,电力负荷管理与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有效管理和控制电力负荷对于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和供应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电力负荷管理与控制的背景、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案。

一、电力负荷管理与控制的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需求不断增长。

通常情况下,电网的负荷与发电量需要严格匹配,以维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变化、季节性需求波动和工业用电峰谷差异等,电力负荷管理与控制成为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二、电力负荷管理与控制的重要性1. 确保电力供应的可靠性:通过合理管理和控制电力负荷,电力系统能够更好地应对潜在的电力供应问题,保证电力的持续供应,降低停电、断电的风险。

2. 提高电力系统效率:通过对电力负荷的管理与控制,可以合理调配电力资源,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

3. 降低能源消耗与环境影响:通过合理分配和优化电力负荷,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并降低与发电过程相关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4. 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电力负荷管理与控制能够使电力系统具备更好的应对能力,对于应对突发情况和电力需求的快速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电力负荷管理与控制的实施方案1. 负荷预测与调度:通过对历史数据和预测模型的分析,可以准确预测电力负荷的变化趋势,从而合理调度发电设备,提前做好负荷峰值期间的准备工作。

2. 能源特性分析与优化:对不同类型的负荷进行能源特性的分析与优化,通过调整供电策略、优化能源转换效率等手段,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

3. 负荷管理与平衡:通过负荷管理系统,对电力负荷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并调整电力分配策略,使得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更加稳定。

4. 负荷调控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引入智能电网技术、分布式能源系统以及储能技术等,提高负荷调控的灵活性和可靠性。

总结:电力负荷管理与控制在电力行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负荷预测与节能控制技术

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负荷预测与节能控制技术

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负荷预测与节能控制技术电力是现代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而电力负荷的准确预测和节能控制技术则成为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重点探讨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负荷预测与节能控制技术,包括其定义、目的、方法以及对电力系统运行的意义。

一、电力负荷预测的概念与意义电力负荷预测是指根据过去的用电数据和其他相关信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统计学和人工智能等方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电力需求量。

其准确性对电力系统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电力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规划和运行的基础。

通过准确预测电力负荷,电力系统可以合理安排发电设备的运行和调度,优化电力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供电可靠性。

其次,电力负荷预测有助于提升电力系统调度的精确性。

预测准确的电力负荷可以为调度员提供重要参考,帮助其制定合理的发电计划和电网调度策略,避免出现过载或供电不足等问题。

最后,电力负荷预测可以为用户提供参考和指导。

用户可以根据预测结果合理安排用电计划,以避免高峰时段用电过载,同时也可以引导用户采取节能措施,降低用电峰值,减少对电力系统的压力。

二、电力负荷预测的方法电力负荷预测主要依靠数学统计和人工智能等方法来实现。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电力负荷预测方法:1. 基于统计学的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对历史用电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利用统计学原理进行未来负荷量的预测。

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

这些方法具有构建简单、计算速度快等特点,适用于负荷波动较小的情况。

2. 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采用人工智能方法来进行电力负荷预测。

其中,人工神经网络(ANN)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模拟了人脑神经元的工作原理,能够学习和适应负荷变化的规律。

其他人工智能技术如遗传算法、模糊逻辑等也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负荷预测领域。

3. 基于数据挖掘的方法:数据挖掘是从大量数据中发现未知模式的过程,也被应用于电力负荷预测中。

电力系统的电力负荷调控技术

电力系统的电力负荷调控技术

电力系统的电力负荷调控技术引言:电力负荷调控技术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人们对电力供应要求的不断增加,电力负荷调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电力负荷调控技术的定义、分类、应用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电力负荷调控技术的定义和分类电力负荷调控技术是指通过对电力系统中的电力负荷进行监测、分析和控制,实现对电力负荷的合理安排和调节的技术。

根据调控技术的不同,电力负荷调控技术可以分为传统调控技术和新型调控技术两大类。

传统调控技术主要包括峰谷填平调控技术、电力调度技术、用电计量技术等;而新型调控技术则包括智能电力负荷调控技术、交互式负荷调控技术、分布式电力负荷调控技术等。

第二部分:电力负荷调控技术的应用1. 峰谷填平调控技术峰谷填平调控技术是通过合理利用电力系统中的储能设备和电力市场机制,在负荷高峰和低谷时通过调配储能设备和优化负荷,平衡电力供需关系。

这种技术主要应用于城市电网,可以有效缓解电力供应压力,提高供电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

2. 智能电力负荷调控技术智能电力负荷调控技术是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对电力负荷的智能监测、分析和控制。

利用智能电表、智能电网和智能家居等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电力负荷状况,并根据需求进行优化调整,提高负荷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3. 交互式负荷调控技术交互式负荷调控技术是通过与用户进行互动,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电力系统的实际情况,实现对电力负荷的灵活调整。

通过与用户沟通,了解用户的用电需求,并提供相应的电力供应方案,达到优化用电负荷的目的。

4. 分布式电力负荷调控技术分布式电力负荷调控技术是利用分布式能源和微电网等技术,实现对电力负荷的分布式调控。

通过将微型电源和储能设备与电力系统相连接,可以实现对不同地区的负荷进行分布式管理和调度,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部分:电力负荷调控技术的未来发展未来,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和电力系统的变革,电力负荷调控技术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电力系统负荷技术及应用分析

电力系统负荷技术及应用分析

电力系统负荷技术及应用分析电力系统负荷技术是指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对负荷进行监测、预测和控制的技术。

电力系统负荷技术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电力系统的调度计划得以执行,同时也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从负荷监测、负荷预测和负荷控制三个方面分析电力系统负荷技术的应用。

一、负荷监测电力系统的负荷监测是指对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负荷进行实时监测的技术。

通过负荷监测,可以获得电力系统的负荷运行情况,发现负荷异常变化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负荷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时监测:通过现场检测、远程监测等手段,实时获得电力系统负荷的运行情况。

2. 数据采集:通过数据采集设备,将电力系统产生的负荷数据实时采集并传输到监测系统中。

3.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负荷数据进行处理,生成负荷曲线、负荷分布图等。

二、负荷预测电力系统的负荷预测是指利用历史和实时负荷数据,进行负荷需求预测的技术。

通过负荷预测,可以对电力系统未来的负荷需求做出准确的预测,为电力系统的调度计划提供准确的参考。

负荷预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收集:通过各种手段,如嵌入式系统、传感器网络、传统设备等,采集历史和实时的负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数据处理:通过各种数据分析技术,如时间序列分析、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对收集到的负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预测模型:基于历史和实时数据分析结果,运用各种预测算法,如灰色预测、常规回归、支持向量机等,建立负荷预测模型。

三、负荷控制电力系统负荷控制是指利用各种手段控制电力系统中负荷的大小和负载均衡,以保证电力系统的运行稳定和合理使用。

负荷控制技术包括负荷调度、负荷削峰、负荷预约等。

1. 负荷调度:通过对电力系统中各种负荷的分类、权重和紧急程度等进行分析,实现对负荷的定向调度,保证电力系统稳定和安全运行。

2. 负荷削峰:通过对高负荷时段、高负荷地区等进行预判、分析、调度和动态控制,实现对负荷削峰的目标。

电力负荷管理技术总结汇报

电力负荷管理技术总结汇报

电力负荷管理技术总结汇报电力负荷管理技术是针对电力系统中负荷的合理调度和控制,以实现优化供电质量和效益的一系列技术手段。

其核心目标是在保障供电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和经济性。

一、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的重要性电力负荷是电力系统的主要消耗者,其合理调度和控制对于确保电网稳定运行、合理供需平衡以及优化能源配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电力负荷管理技术可以帮助电力系统充分利用电网资源,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和稳定性,降低经济成本,推动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常见的电力负荷管理技术1. 需求侧管理技术:需求侧管理技术通过引导用户降低用电负荷,提高用电效率,实现供需平衡。

其中包括:能源管理系统(EMS)、电能综合利用系统(EEMS)、智能电表等。

这些技术通过对用电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为用户提供用电建议和管理措施,促使用户实现节能降耗。

2. 发电侧管理技术:发电侧管理技术主要是针对发电设备的调度和控制,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发电设备的容量和负荷特性,提高发电效率和运行灵活性。

包括:压缩空气储能、储能电池、热电联供等技术。

这些技术能够在负荷需求较低时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进行存储,以备高峰期使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3. 整体供需侧协调管理技术:整体供需侧协调管理技术是将需求侧管理和发电侧管理相结合,通过对供需双方的调度和控制,实现电力系统的供需平衡和优化。

其中的关键技术包括:智能电网、分布式发电系统、微电网等。

通过分布式发电系统和微电网的组织调度,可以将电力供给与用电负荷紧密结合,减小传输损耗和负荷波动,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三、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的应用案例1. 中国富变电站中国富变电站是一个示范性项目,通过应用智能电网、分布式发电和需求侧管理等技术实现了系统的高效运行。

该项目利用电力负荷管理技术调度电力供应和用电负荷,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浪费。

2. 微电网在自然灾害中的应用在自然灾害中,电力供应常常中断,致使生活和救援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新型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研究

新型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研究

新型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研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量和电力需求量不断增加,如何高效地管理和利用电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型电力负荷管理技术是近年来电力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拟探讨该技术的发展现状、运用范围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新型电力负荷管理技术概述新型电力负荷管理技术是一种通过集中控制和监测电力系统中的负荷,实现对电力系统的高效管理的技术。

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负荷的控制和调整,使电力系统达到高效、稳定的运行状态,提高电力利用效率和供电质量。

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 负荷预测技术负荷预测技术是利用统计学、数学模型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对电力系统中的负荷进行预测和分析,以便制定合理的电力调度计划,优化负荷管理。

2. 能源储备技术能源储备技术是通过建设储能系统,将多余电力存储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当电力需求量增大时,系统可以自动调用这些储备能源,提供额外的电力供应。

3. 现场控制技术现场控制技术是指对电力系统负荷进行及时、准确的监测和调整,确保电力负荷均衡,避免电力供应出现短缺或过载等问题。

4. 远程控制技术远程控制技术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对电力系统负荷的远程监测和调整。

与现场控制技术相比,远程控制技术更加方便快捷,可以实现远距离控制电力负荷。

二、新型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的运用范围新型电力负荷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领域在工业领域,如果电力系统过载或供电不稳定,将严重影响工厂的生产。

通过新型电力负荷管理技术,工厂可以实现对负荷的合理管理,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生产效率。

2. 建筑领域在建筑领域,新型电力负荷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对建筑物的电力负荷进行监测和调整,使建筑物的用电更加节约和高效。

3. 交通领域在交通领域,新型电力负荷管理技术可以应用于轨道交通、公路等各种交通系统中,实现对电力负荷的监测和调整,确保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安全稳定。

4. 农业领域在农业领域,新型电力负荷管理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中的电力负荷进行监测和调整,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电力消耗。

电力控负荷方案

电力控负荷方案

电力控负荷方案一、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电能的需求逐渐增加。

然而,电力供应的不足和负荷过大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发展,电力控负荷方案被提出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二、电力控负荷的概念电力控负荷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电力系统的负荷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保证电能供应的目的。

电力系统的负荷控制通常包括负荷预测、负荷调度和负荷优化等方面。

三、电力控负荷的重要性1.保障电网的安全运行。

负荷过大会导致电网过载,进而引发电力设备故障甚至火灾等安全问题。

2.节约资源和提高效率。

通过合理控制负荷,可以避免能源的浪费,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减轻环境污染。

通过合理控制负荷,可以减少发电设备的使用,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保障电能供应的稳定性。

通过控制负荷,可以平衡电能供求关系,保证电能的持续供应。

四、电力控负荷方案的实施步骤1. 负荷预测负荷预测是电力控负荷方案的基础。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相关指标的分析,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负荷情况。

常用的负荷预测方法包括时间序列分析、回归分析和神经网络等。

2. 负荷调度负荷调度是根据负荷预测结果,将电力系统的负荷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整。

通过优化负荷分配方案,可以确保电力的均衡供应,并避免电网的过载和设备的损坏。

负荷调度通常涉及到电力系统的运行特点、负荷需求、电力供应方式等多个方面的考虑。

3. 负荷优化负荷优化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和措施,对负荷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以提高电力系统的效能和性能。

负荷优化的手段包括负荷平衡、负荷削峰填谷、负荷均衡和负荷调整等。

五、电力控负荷方案的挑战和解决方案1. 负荷预测准确性负荷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电力控负荷方案的实施效果。

为了提高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可以采用更加精细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并结合相关的领域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

2. 负荷调度的灵活性电力系统的负荷需求是时刻变化的,因此负荷调度需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电力系统中负荷管理技术的创新

电力系统中负荷管理技术的创新

电力系统中负荷管理技术的创新在当今社会,电力作为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关键能源,其稳定供应和高效利用至关重要。

电力系统中的负荷管理技术,就如同一位精心调度的指挥官,确保电力的供需平衡,保障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电力需求的日益增长,负荷管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为电力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负荷管理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有助于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能优化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过去,传统的负荷管理方法主要依赖于人工调度和简单的控制策略,但随着电力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复杂性日益增加,这些方法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近年来,智能电表的广泛应用成为了负荷管理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

智能电表能够实时精确地测量用户的电力消费情况,并将数据快速传输给电力供应商。

这使得电力公司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负荷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从而实现更精细化的负荷预测和管理。

通过智能电表,用户也可以实时了解自己的用电情况,从而调整用电习惯,实现节能减排。

需求响应技术也是负荷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

它通过激励用户在电力高峰时段减少用电,或者在低谷时段增加用电,来平衡电力供需。

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当电力供应紧张时,电力公司可以向用户发送通知,提供一定的电价优惠,鼓励用户在特定时间段内减少空调使用或推迟大型电器的使用。

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减轻电网的负担,还能够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实现电力系统和用户的双赢。

此外,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也为负荷管理带来了新的思路。

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分布式能源在用户侧的接入越来越普遍。

这些分布式能源的输出具有不确定性和波动性,给电力系统的负荷平衡带来了挑战。

然而,通过先进的控制技术和能量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分布式能源与电网的协调运行,将其作为可调节的负荷资源进行管理。

例如,当电网负荷过高时,可以控制分布式能源减少输出,甚至将储存的电能回馈给电网;而在负荷低谷时,则可以充分利用分布式能源发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电力负荷控制原理

电力负荷控制原理

电力负荷控制原理电力负荷控制是指通过合理的方式控制电力供应系统的负荷,以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负荷控制是电力系统运行中的重要环节,它的优化与合理调节对电网的稳定性、经济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电力负荷控制的原理和相关技术。

一、电力负荷与供需关系电力负荷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电力负荷是不断变化的,它与供电能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当负荷超过供电能力时,容易导致电力系统的过载;当供电能力超过负荷时,则会造成电能浪费。

因此,了解负荷与供需关系是进行负荷控制的基本前提。

二、电力负荷控制的原理电力负荷控制的主要原理是通过调节负荷的消耗或引入备用电源的方式,实现负荷与供电能力之间的平衡。

常见的电力负荷控制方法包括峰谷电价差异控制、负荷分时控制、联网调度及电能替代等。

1. 峰谷电价差异控制峰谷电价差异控制是指在电力供应系统中,通过调整电价来引导用户在峰谷时段选择用电。

在峰时段,电价较高,用户可通过减少用电或延时用电的方式来控制负荷;而在谷时段,电价较低,用户则可以适当增加用电负荷,以提高用电效益。

2. 负荷分时控制负荷分时控制是指根据不同时间段内的电力需求,对负荷进行分时供电控制。

通过合理分时安排,可以实现负荷与供电能力之间的动态平衡。

例如,在高峰期对重要用户进行限电,以减轻负荷压力;而在低谷期则对特定用户提供更多的电力供应。

3. 联网调度联网调度是指通过电力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区域间或跨区域的负荷分担和调度。

当某个区域的负荷过大时,可以借助联网调度的技术手段,将其部分负荷转移至其他区域,以平衡负荷与供电能力之间的关系。

4. 电能替代电能替代是指在合适的条件下,通过其他能源形式替代电能的使用,以减轻电力系统负荷。

例如,以燃气供暖取代电力供暖,以光热发电取代传统火力发电等。

通过合理的能源替代,可以有效控制负荷,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

三、电力负荷控制技术为了实现电力负荷控制,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技术手段。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1. 引言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是指用于调节和控制电力负荷的技术设备和软件系统。

本文档旨在为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和使用提供通用技术条件。

2. 系统架构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应具备以下基本模块:•数据采集模块:负责实时采集电力系统的运行数据,包括负荷大小、电压、电流等参数。

•数据处理模块:负责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以获得实时的负荷控制策略。

•控制执行模块:根据计算得到的负荷控制策略,控制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负荷控制的目标。

•人机交互界面模块:提供用户界面,以便用户对系统进行监控和操作。

3. 技术要求3.1 数据采集模块技术要求•高精度采集:应具备高精度的数据采集能力,以确保采集到的数据准确可靠。

•实时性:采集模块应具备快速的数据采集速度,以获得实时的负荷数据。

•可靠性:采集模块应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

3.2 数据处理模块技术要求•快速计算:数据处理模块应具备快速的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以实时获得负荷控制策略。

•准确性:数据处理模块应能够准确地计算出负荷控制策略,以满足负荷控制的要求。

•可扩展性:数据处理模块应具备较高的可扩展性,以便应对日益复杂的电力系统。

3.3 控制执行模块技术要求•快速响应:控制执行模块应具备快速响应的能力,能够迅速对负荷控制策略进行执行。

•稳定性:控制执行模块应具备较高的稳定性,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

•可靠性:控制执行模块应具备较高的可靠性,能够有效地实现负荷控制目标。

3.4 人机交互界面模块技术要求•友好性:人机交互界面应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界面简洁明了,操作方便。

•实时监控:人机交互界面应能够实时监控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并显示负荷控制策略。

•数据可视化:人机交互界面应能够将采集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用户分析和决策。

4. 总结本文档提出了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通用技术条件,包括系统架构和各个模块的技术要求。

这些技术要求能够确保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具备高精度采集、快速计算、快速响应和良好的用户体验等特点,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负荷控制能力。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力负荷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B/T15148—94General specification for load control systems国家技术监督局1994-07-07批准1995-01-01实施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术语、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无线电、配电线载波、音频及其他传输方式的电力负荷控制系统。

2引用标准GB68792408kbit/s30路脉码调制复用设备技术要求DL353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数据传输规约DL/T532无线电负荷控制单向终端技术条件3术语3.1电力负荷控制load control对用户的用电负荷进行控制的技术措施。

可简称为负荷控制。

3.2音频电力负荷控制ripple control利用高、低压配电线传输音频控制信号,实现电力负荷控制的技术。

信号频率一般为167~1600Hz。

3.3无线电电力负荷控制radio load control利用无线电信道传输控制信号,实现电力负荷控制的技术,也称无线电负荷控制。

3.4配电线载波电力负荷控制distribution line carrier load control利用配电网传输载波控制信号,实现电力负荷控制的技术。

信号频率一般为3kHz以上。

3.5混合电力负荷控制hybrid load control system利用两种以上控制方式组成的电力负荷控制系统。

3.6电力负荷控制中心load control centre可对各负荷控制终端进行监视和控制的站,也称主控站。

3.7电力负荷控制终端load control terminal unit装设在用户端,受电力负荷控制中心的监视和控制的设备,也称被控端。

3.8单向终端one-way terminal unit只能接收电力负荷控制中心命令的电力负荷控制终端。

分为遥控开关和遥控定量器两种。

3.9遥控开关remote switch接收电力负荷控制中心的遥控命令,进行负荷开关的分闸、合闸操作的单向终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负荷控制技术Control Technique for Power Loads王月志1,赵 跃2,潘 娟2(1.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 110036; 2.朝阳供电公司,辽宁 朝阳 122000)摘要:介绍了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发展过程,系统中主要电气设备的作用,系统基本功能应用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控制中心;双向控制终端[中图分类号]TM7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913(2003)03-0049-041 电力负荷控制技术的发展电力负荷控制技术先是在欧洲得到广泛的应用。

英国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音频电力负荷控制技术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音频电力负荷控制技术在法国、原西德、瑞士等国家得到大量的使用。

日本从60年代开始研究电力负荷控制技术,从欧洲引进制造技术,到70年代已广泛安装使用了音频脉冲控制装置,美国从70年代开始重视电力负荷控制技术的发展,不仅从西欧引进了音频电力负荷控制系统设备的制造技术,而且着手研究和发展无线电力负荷控制技术。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使用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电力负荷控制系统。

我国从1977年底开始了电力负荷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977年~1986年为探索阶段。

研究了国外电力负荷控制技术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并自行研制了音频、电力线载波和无线电控制等多种装置,同时由国外引进一批音频控制设备安装在北京、上海、沈阳等地。

1987~1989年为有组织的试点阶段。

主要试点开发国产的音频和无线电负荷控制系统,分别在济南、石家庄、南通和郑州安装使用,都获得了成功。

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1989年底在郑州召开了全国计划用电会议,要求首先在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和主要开放城市重点推广应用,然后在所有地(市)级城市中全面推广。

从1990年开始进入了全面推广应用电力负荷控制系统阶段。

2 无线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构成无线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来传送电力负荷控制信号的系统,具有方便、灵活、投资少、见效快等优点。

按其实现的基本功能,一个无线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构成可以由图1来描述。

从图中可以看到,无线电力负荷控制系统主要由负荷控制中心(主控站)、各类用户终端、中继站等组成。

负荷控制中心是系统的命令发布中心和数据采集中心,所发出的各种控制命令和查询命令,经无线通道直接传送到被控制终端。

对单向控制终端而言,负荷控制中心可通过遥控跳闸方式或定量控制方式控制各种电气设备。

对双向控制终端,负荷控制中心可定时发出巡检命令,逐站收集用户的用电量和有功、无功电力等数据,也可发布控制命令,执行与单向控制终端相同的操作。

对于一些被控区域过大或地形较复杂的地区,还需要若干个中继站,中继站起信号中继的作用,使系统控制的距离更远。

现在可采用通过手机短信服务和GPRS 等新技术实现行之有效的通信连接。

图1 无线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图211 控制中心的设备配置及作用控制中心设备主要包括:服务器、工作站(后台机)、前置机、打印工作站和UPS 电源等组成,其结构如图2所示。

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配置2台前置机,信道互为备用。

当某个通信口出现故障时,工作机自动记忆并转换给后备机相应的信道发送,即故障智能切换,也可以进行人工切换。

图2 控制中心结构框图21111 服务器服务器是网络运行、管理、服务的中枢。

它监视网络工作状态,一旦前置机脱机,将会鸣声报警,同时统计很多负控记录,以年月日为文件名存盘。

21112 工作站工作站是提供所有针对用户终端操作命令的平台,要求具有良好的速度性。

21113 前置机前置机主要负责无线通信及实时数据采集,并将数据传送到服务器里,前置机与终端的通话是由网上工作站发通话投入命令,实现与某终端点对点通话,当网络出故障时,前置机可独立运行,收集数据,保证数据不丢失。

21114 打印工作站打印工作站要有各种综合报表生成和打印功能,能把收集的数据进行计算和统计生成各种报表,并打印出来。

21115 电台无线电台承担控制中心对系统内所有用户终端的通信任务,必须要有连续工作的能力和较高的性能指标。

发射机输出功率一般要求不大于25W,在特殊情况下,或者在其直接通信覆盖区域较大的地方,可以达到50W 。

21116 UPS 电源当市电工作时,控制中心电气设备功率由市电提供,市电同时给UPS 电源浮充电,在市电停电时,UPS 电源负责给控制中心电气设备提供功率,防止系统瘫痪和数据丢失。

212 中继站在无线电力负荷控制系统中,有时由于通信距离太远,或者由于地理条件比较恶劣,使得这些地方的接收场强都比较弱。

为了保证接收信号的强度,满足系统组网要求,就需要设置若干个中继站,这些中继站的作用一方面是要把控制中心发给用户站的信号进行接收解调,并调制成该中继区的工作频率,然后再进行功率放大,最后通过天线发射出去供控制中心所不能直接覆盖的用户站进行接收处理;另一方面,可以对控制中心所不能直接覆盖的用户站的回传信号进行接收解调,并调制成控制中心的接收频率,然后再通过功率放大,用天线发射出去供控制中心接收处理。

213 双向控制终端双向控制终端主要用于需要采集和返回用电数据的用户配、变电站。

双向终端不仅可以接受控制中心的遥控命令,按照控制中心发来的计划用电指标实现当地功率控制和电量控制,而且也可将用户配、变电站的用电情况返回给控制中心,这样既能够完成各种控制功能,保证计划用电指标的贯彻实施,又便于掌握用户用电情况和终端本身的运行工况,提高管理水平。

双向终端主要由电台、主控板、显示电路、I/O 接口及电源等组成,原理框图如图3所示。

图3 双向终端原理框图21311 电台电台的主要作用是接收和发送数据,采用FM -2FSK 制。

电台接收过程:主台发送无线调频(FM)信号,经接收机鉴频器解调后变成频率键控(2FSK)信号,然后由FSK 解调电路还原为数据信号,经接口电路送至主控板。

电台发送过程:主控板的数据信号经接口电路送至发射机,先由FSK 调制电路变成频率键控(2FSK)信号,再经发射机调频电路调制成调频(FM)信号后,以足够的发射功率向主台发送。

21312主控板主控板采用先进的单片机芯片,并配有大容量的ROM和RAM,串行通信接口,遥控输出、脉冲输入、开关量输入接口,A/D变换等电路。

21313显示电路显示板主要作用是显示该终端所监测用户的各种用电指标和用电情况。

常见的显示方法有数字显示、汉字显示,有的终端还结合所显示内容开发有语音提示等功能。

21314电源终端电源部分主要作用是将220V交流电变换成机内各部件所需的直流电源。

一般为5V和? 12V三种电压等级。

5V输入电压供主控板电路使用,?12V用于驱动输出继电器、脉冲采样、遥信遥测电路和供电台使用。

21315I/O接口板I/O接口主要作用是将由监控对象所引入的遥控、遥信、遥测、脉冲等信号,经光电隔离或电子转换与主控板连接,去完成各自功能。

3电力负荷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311遥测功能31111自动巡测每日整点自动召测系统中各远方终端(RTU)的有关数据,并存入数据库中。

每日定时自动召测系统中各远方终端(RTU)保存的昨日数据,并存入数据库中。

每月定时自动召测系统中各远方终端(RTU)保存的上月数据,并存入数据库中。

31112人工召测随时召测远方终端所采集的当前各种数据,或补召巡测中通信失败的远方终端的数据。

312遥控、遥信功能a.遥控拉闸或允许合闸;b.功率控制的投入或解除;c.电量控制的投入或解除;d.以一次接线图的方式显示召测用户开关的开闭状态。

313远方终端的当地闭环控制功能a.控制定值的设置包括:功率控制的时段及各时段定值的设置;日电量、月电量定值的设置;定值浮动系数的设置。

b.远方终端的保电与控制剔除的设置;c.远方终端在功控、电控时可跳开关的轮次设置。

314系统参数设置功能a.电压、电流互感器变比(TV、TA)及电压上下限设置、脉冲电度表转度比(k)及电度表底数、现数的设置、表地址的设置;b.开关通信触点的常开常闭属性设置;c.远方终端的分组公用地址的设置;d.电量峰谷平时段的设置。

315系统操作功能对时操作;允许/禁止通话操作;对远方终端复位操作;正点巡测开放/关闭操作。

316用电管理功能a.远方抄表及电费结算,利用RTU的485接口,抄取计费表的电能数,控制中心可以远方抄读,并利用控制中心与电费结算系统联网,供营业部门调用结算电费。

b.利用RTU监测用户TV和TA或远方抄表中的断相信息,可远方集中监测断相状况。

c.利用RTU对地方小电厂实施监控,使之按电网要求发电或以热定电,使电网发挥更大的经济效能。

d.与调度系统、MIS系统、省公司营销部、经贸委有关部门等联网,实施数据共享。

317系统管理功能a.用户档案生成:包括用户地址、用户名、所属供电分公司、所属变电站、终端类型、投运与否等;b.采用多种方法对用户终端(包括对中继站选址)的选择功能;c.以作图方式生成用户一次接线图,以便查看遥信状态及其他数据。

318中继站控制功能包括主备机遥控切断、中继站转发与否、设定中继站自动切换判别指标及中继站数据、工作状态及切换事件。

3.9查询功能a.终端查询:包括指标(功控、电控指标、时段);参数(TV、TA、电表转度比k,电压上、下限值,电表底、现数,告警时间等);功控电控投入与否;轮次定义;保电、剔除状态;终端时钟;停送电记录、跳闸(含跳闸性质、跳闸轮次、跳闸前后功率或电量等)记录等查询。

b.管理中心查询功能:包括日数据、月数据、功率曲线、电量棒图、系统日曲线、行业日曲线、操作记录、用户档案等查询。

3110报表生成、打印功能包括日报表、月报表等生成、打印功能。

4无线电力负荷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深化改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电力部门的供电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当初的卖方市场逐步向需方市场转变。

电力负荷控制的策略也随之改变,由控制型向管理型转变,电力负荷控制必须向与用电管理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以管理信息共享为前提的多部门的综合管理方式。

例如营业部门可利用中文信息通过电力负荷控制系统下发催交电通知单,以加强用户的交费意识,及时回收电费,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控制中心根据长期积累的用户用电历史数据及负荷曲线,作为负荷预测模型的数据源,为地区电力负荷进行短、中、长期的负荷预测提供依据。

电力负荷控制系统是实施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的技术手段,它将在用电管理现代化实现的进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1]赵家驹.电力负荷控制[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1[2]陆永忠.电力负荷控制在新形势下的应用[J].云南电力技术,1999年增刊[3]杨琨.无线电力负荷控制和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J].四川电力技术,2001.4作者简介:王月志(1960-),男,硕士,副教授,现从事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