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人格理想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要】儒家理想人格为“文质彬彬”之君子,君子要实现文质互补,内在人格与外在礼仪和谐一致。
儒家传统的礼仪思想可以培养秘书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人格,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形成恰当的礼仪行为。
【关键词】儒家君子人格;文质彬彬;秘书礼仪一、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儒家创始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阐述了他向往的理想君子人格,并提出了一系列的人格修养方法。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道明了孔子所向往的君子人格形象,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从整句话看,一个品格高尚,礼仪修养高雅的人必须具备两种素质,即:文与质。
但并不是说只要具备这两种素质就可以了,而是要使这两种素质达到恰当的配合,一定比例的协调,才能使人成为君子。
那么“文”与“质”这两种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呢?二者如何调配才堪称为君子呢?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说:“质:朴也。
文:华饰也。
野:鄙野义。
史:宗庙之祝史,及凡在官府掌文书者。
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适均之义。
”整段话的意思是:“质朴胜过文采,则像一乡野人;文采胜过了质朴,则像宗庙里的祝官(或衙门里的文书员);只有质朴文采配合均匀,才是一君子”。
参考钱穆的解释,“质”即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质朴无华的天性。
所谓“文”,正如司马光所言:“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玄歌雅颂之声。
”是指人的外表的文饰,及后天“诗书礼乐”教养,是对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的文饰。
“质胜文则野”说明,这种与生俱来的质朴天性中有好的素质,也有不好的素质,所以需要后天的“文饰”来弥补其不足。
如果后天“文饰”不足,则会将先天本性中不好的一面暴露,使人看上去比较粗野,鄙俗。
由此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文胜质则史”则说明,后天的文饰也应有一定分寸,而不是越多越好。
君子_孔子的理想人格

第35卷 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Vol.35 No.4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 uly,2009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胡继明1,2,黄希庭1(1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市400715;21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摘 要:“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仁爱的宽广胸怀、中庸的处事准则、重礼的道德规范、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不欺的为人品行等是其基本特征;其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
关键词: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内圣外王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841(2009)0420007205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
李泽厚先生讲到:“我至今认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1]1“《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
”[1]2孔子在《论语》一书中论述的理想人格有君子和圣人。
君子是孔子极力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圣人则是孔子想象中的最高人格,是一种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
因此,本文仅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进行探讨。
一、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理想人格作为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是指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各种特征完备结合与有机联系。
“理想人格本是晚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产物,从先秦的时事看,理想人格正与知识分子普遍要求统一天下的愿望相整合。
”[2]30孔子在《论语》里关于人格形象描述的词语有圣人、君子、志士仁人、成人、惠人、贤人、善人、有恒者等,唯有“君子”才是孔子极力倡导、推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是比较现实的能够实现的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想象中的最高人格,在当时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虚悬一格的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
君子应具备的四种类型品格

君子应具备的四种类型品格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人格模式,具备了四种类型品格,即仁、义、礼、智。
这四种品格在君子的行为表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高尚品德的标准。
下面将详细介绍君子应具备的四种类型品格。
一、仁仁是君子最基本的品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
仁者爱人,追求善良、宽容、关怀他人,具有深厚的人情味。
君子应以仁为本,对待他人要有同情心和包容心,懂得体谅、关心他人的困难和需求。
二、义义是君子的高尚品格之一,具有正直、诚实、讲信用的特征。
君子应以义为准则,做到言行一致、契而不舍,坚守正义、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
同时,君子还应有道义感,为了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而奉献,为他人着想,不图私利。
三、礼礼是君子的行为规范和修养,是一种对人对己的自我约束和尊重。
君子应具备良好的礼仪意识,懂得尊重他人,注重言谈举止的得体和规范。
在人际交往中,君子应懂得尊重长辈,关心弱者,尊重他人的感受,不损害他人的尊严。
四、智智是君子的智慧和学识。
君子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善于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君子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以智慧引领自己的行为,做到明辨是非、见义勇为。
君子应具备仁、义、礼、智四种类型品格。
仁者爱人,追求善良、宽容、关怀他人;义者正直、诚实、讲信用;礼者懂得尊重他人,注重言谈举止的得体和规范;智者善于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
君子以这四种品格为指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楷模,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追求和发展的目标。
只有具备了这四种品格,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为社会和他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君子:经典里的理想人格

君子:经典里的理想人格陈 锋文_理想人格即完美形象,是人们对于现实人生的规划设计和榜样建构。
在中国文化经典中,“君子”代表的是理想人格。
一、《诗经》中的君子是生民树立的人格模范《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俗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类。
《诗经》是采诗官从民间征集汇总献给国王的,旨意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所以,流传下来的《诗经》尽管经过了孔子编订,但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和百姓心声,比较真实地表达了早期中国百姓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诗经》内容广博丰富,涉及劳动生产、战争徭役、爱情婚姻、风俗习惯、生物生态、地理天象等方面,构成了春秋中叶以前社会生活的全景图画。
在《诗经》里,有诸多社会角色,最为人们称颂甚至追求的形象是君子。
在《诗经》中,“君子”一词出现约近200次,见于58首之中,有关篇章绝大多数属于国风和小雅,君子亦即民间推崇的理想人物、卓越男性。
在那个历史年代,青壮男子是社会生产的主力,自然是社会生活的中心。
通而观之,所谓君子,是具有以下这样特点的人。
一是道德高尚的人。
在《诗经》里,《淇奥》是深度写照君子的代表之作:看那弯弯淇水的岸边,绿竹葱茏,袅娜成片,那位高雅的先生是个君子;他心胸旷达,神态庄重,谈吐幽默,文采风流;他高洁如圭璧,坚毅胜青铜,庄严像碧玉;他学问切磋愈加精湛,品德琢磨更为良善,这样的真君子,令人一见难忘、牢记心田。
在这里,君子的自然形象和内心世界近乎完美,缘由在于他德业双修,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
《鸤鸠》同样表达了对君子的由衷赞美:这位君子高尚贤良,仪表堂堂,内心坚定,素有节操,如果能够一以贯之、坚守如一,就一定是民众的好长官、世间的好标杆,人们衷心祝他万寿无疆。
《巷伯》是《诗经》中唯一留下作者姓氏的篇章,是一篇声讨诬陷的檄文。
作者控诉奸人谗言“萋兮斐兮,成是贝锦”,使他遭受宫刑,故而向所有善良的人发出警示,“凡百君子,敬而听之”,以免小人使坏作乱。
孔子君子道德理想人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君子道德理想人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者:胡嘉宴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7期摘要:孔子所提出的“君子”人格是一种理想人格,且已经成为人们的道德典范。
针对“君子”人格的内涵,孔子指出,“仁、智、勇”是君子必备的德性,“中庸”是君子的处世之道,而“仁者安仁”则是君子的价值观。
孔子所提出的“君子”理想人格对于当今社会的健康进步和道德价值观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君子人格;孔子思想;儒家学说;现代价值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创立并大力发展了儒家学说,并提出了“君子”人格。
经由众多儒家学者的不断传承和修正,“君子”的人格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君子人格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作用有哪些呢?一、提出“君子”人格的历史环境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处于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局势、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社会经济条件——由奴隶制逐渐转向封建制在原有的奴隶社会中,奴隶没有任何私有财产,其自身所具备的劳动力以及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奴隶主所有,而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能自己支配除“交租”之外剩余的粮食。
封建制社会的形成,不断驱使农民积极开垦土地。
但是,与此同时,也滋生了人们“贪财”、“好富”的贪欲,这种贪欲颠覆了原有的道德和价值观念,道德风气逐渐得到破坏。
2、政治条件——争夺土地的战争不断封建制社会的建立,建立了新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动摇了奴隶制社会的政治基础。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有了土地就意味着能够有权势。
因此,争夺土地的战争此起彼伏。
而在平民百姓中,父子、兄弟也相互争夺土地的继承权,甚至不少亲人因此而反目成仇。
政治局势的混乱以及民间风气的破坏,使得整个社会的秩序都十分混乱。
3、思想领域——思想学派不断出现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原有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迅速衰亡,使得社会需要新的道德价值观念来统领,以建立有序、安定的新的社会秩序。
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的理想人格一、引言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其独特的儒家思想体系闻名于世。
他的理想人格——君子——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
孔子的理想人格不仅在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理想人格,分析其特点及教育观,并探讨其现代价值与启示。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被称作“君子”,这是一种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人。
君子注重仁爱、正义、礼遇、智慧和诚信等美德,追求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他们以谦虚、宽容、勇敢、正直和无私的行为方式来展现这些美德。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三、孔子的教育观与理想人格孔子认为,教育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关键途径。
他的教育观注重全面发展,既要学习知识,也要培养道德品质。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和丰富知识的君子。
四、现代价值与启示孔子的理想人格和现代教育观对于现代社会仍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注重物质利益,忽视了道德和精神追求。
孔子的理想人格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宽容、勇敢、正直和无私等美德,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此外,孔子的教育观也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指导原则,即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五、结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体现了儒家高尚的道德追求,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要注重精神追求和道德品质。
孔子的教育观为我们提供了培养优秀人才的指导原则,即注重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论孔孟“君子”人格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摘要儒家孔孟“君子”人格产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以社会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时代为背景,以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人性本善”理论为依据,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思想特质。
孔孟“君子”人格的思想特制主要包括: 君子以仁爱精神为道德准则、君子以重义轻利为荣辱观念、君子要有自强不息的意志、君子要有言而有信的品质等。
孔孟所提倡的“君子”人格不仅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鼓励人们养成优秀的人格也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君子人格中的“仁爱”思想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君子重义轻利的思想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君子的坚毅品质有利于社会和个人健康、全面的发展;君子言而有信的品质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完善。
关键词:孔孟,“君子”人格,现代价值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The Concept and Its Modern ValuesAbstract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generat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based on social inter-face, the background of turbulent times, to Confucius, "Benevolence," Mencius "basically good" theory, has a rich theoretical content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special ideological character include: the caring spirit of the gentleman code of ethics, the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to honor the concept of self-improvement will be a gentleman, a gentleman to be true to its word and so on.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not only at the time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our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o encourage people to develop good character has a positive meaning.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gentleman's character in "love" thinking, help to promote interpersonal harmony; gentleman Valuing Loyalty ideas will help form the correct values, the gentleman in the determined quality conducive to social and personal heal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A gentleman true to its word contribute to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market economy improved.Key words: Confucius and Mencius, "gentleman" personality, modern value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理论基础(一)孔孟“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以血缘为基础、以礼法为特征的传统的宗法体制开始解体,新的社会制度还未建立,社会处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儒家理想人格的现代启示

一、“君子能力
儒家认为君子是“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孔子语)的人,是“天将降 大任于斯人”(孟子语)的人。君子的社会历史责任就是实现仁义之德于 天下,“君子之仕,行其义也”,“仁以为己任”(《论语》)。由于君 子任重道远,因此,必须培养自己“可以大受”的责任能力。对此君子应 有高度的自觉性,“君子病无能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 语》)。孔子要求自己:
一、“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
儒家认为君子人格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文质彬彬”的素质结构
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君子人格的素质包括“文”和“质”两个要素。 ◎所谓“质”,指的是道德品质,其内容仍以“仁义”为主。 孟子云:“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离娄下》); 孔子曰:“君子义以为质”(《卫灵公》)。 “君子务本,本立而 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此外,君子之德还有智、勇、逊、信等等。 ◎所谓“文”,指的是对古代文化典籍的知识素养、高度文化修养及文 雅庄严的风度仪容。因之,“文”总是与“学”和“礼乐”联系在一起。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文之以礼乐”;“礼以行之,逊以出 之”;“色思温,貌思恭”;“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正其衣冠, 尊其瞻视”等等都是属于“文”的素质的内容。
从素质结构、价值观念、责任能力、处世态度、思维方式等 方面,可以概括地看到儒家所崇尚的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这是 儒家对人格价值的追求目标。这种人格总体上说是伦理型的,不 是知识型的;是求稳型的,不是开拓型的;是继承型的,不是创 造型的;是平衡型的,不是运动型的。它既体现了儒家对人格的 内外和谐发展的要求,又极大地束缚了个性的发展。它给中华民 族性格中的长处和短处,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儒家的人格理想-精品文档

与国人交,止于信 。
——《大学》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与平天下。
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
(宋·朱熹《〈大学章句〉序》)
八
条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内圣
目
齐家、治国与g与平天下——外王
三 纲 领
一、什么是国学
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一、什么是国学
朱熹《〈大学章句〉序》
徐行后长。
(《弟子规》)
一、儒家人格的最高层次:圣王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 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 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 射御书数之文。
朱熹《〈大学章句〉序》
一、儒家人格的最高层次:圣王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 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 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 射御书数之文。
一、儒家人格的最高层次:圣王
三三纲纲领领
一、儒家人格的最高层次:圣王
《大学》全书由11个章节组成,第1章是 孔子的基本观点和思想,是全书的精华和核 心部分。概括地说就是“三纲领”(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与平天下),其他10章是孔 子的学生曾子围绕孔子的基本思想来解释、 阐述孔子思想的。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 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
有道之乐大大超越了一般物质的享乐、 感观的享乐。物质感官的享乐是满足人的 欲望,道是约束人的欲望。回心中有道, 自然就没有欲望所带来的烦恼,什么生活 状态都能坦然面对,乐在其中。
中华传统四君子简介

中华传统四君子简介中华传统四君子指的是儒家文化中的四种理想人格,分别是君子、士、大丈夫和圣人。
它们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推崇的人格典范。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华传统四君子的特点和含义。
一、君子君子是中华文化中最基本的人格理想。
在儒家思想中,君子是指具备高尚的品德和行为规范的人。
君子追求德行的完善,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们以诚为本,坚守正道,礼让他人,以柔克刚,宽厚仁爱,具有高度的道德自律和社会责任感。
君子将明德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结合。
在修身方面,君子注重自我修养,遵守道德准则,以身作则,修正自己的行为,以达到道德境界的提升。
在齐家方面,君子注重家庭伦理和家庭的和谐。
在治国方面,君子注重公义和大众的利益,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平天下方面,君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关注社会公益和整体利益。
二、士士是指有学问和德行的人,也是推行儒家思想的传播者和实践者。
士人向往高尚的人格境界,注重修身养性和以道德廉耻为准则。
他们努力学习经典文化和传统礼仪,培养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人格魅力,通过教育和影响他人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士人具有审问学问的才能,注重道德修养和学问的实践。
他们重视礼义之道并将之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表率来感化他人。
士人追求的是学问的独立自主和思想的完善。
三、大丈夫大丈夫指的是具有豪情壮志和胆识的男子汉。
大丈夫不仅追求自身的英勇和才华,也注重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
他们有志向有抱负,为人正直,勇于担当,敢想敢干。
大丈夫在生活中坚守正道,勇往直前,敢于追求美好的事物。
他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团队精神,注重社会公义和公共事务。
四、圣人圣人是儒家思想中最高尚的人格境界。
圣人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和人格完善,他们是伟大的智者和导师,具有崇高的品质和无私的胸怀。
圣人不仅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思想,还有着超凡脱俗的境界和心灵的宽广。
圣人以“天人合一”为理想,追求道德的至善。
孔子的理想人格

“君子” 一词原为对贵族的通称, 自孔子始才 赋予其道德含义, 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美人格者 的称谓。
二、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
(一)仁爱的广阔胸怀
孔子的仁爱强调的是“己”与 “他人”关系的和谐,这一特征主要 体现在“爱人”和“忠恕”两个方面。
(二)中庸的处事准则
“`中庸' 是儒家推崇的应对社会问题的原 则。”即以中正之道作为处事的根本准则。 《论语· 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小 人同而不和。' ”
孔子的理想人格观
小组成员:崔婷婷、李婷婷、郑美玲、徐龙慧
一、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
(一)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本是晚周社会文化变迁中 的产物, 从先秦的时事看, 理想人格正 与知识分子普遍要求统一天下的愿望相 整合。
(二)孔子的理想人格
孔子在《论语》里关于人格形象描述的词语有圣人、 君子、成人、贤人、善人、有恒者等。“君子”是孔子 极力倡导、推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 是比较现实 的能够实现的理想人格。
(五)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
孔子的“义”强调的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 要求人们的价值取向必须符合正义和道德规 范, 它是实现“仁”的具体表现形式。孔子 认为“义”是君子第一位的价值准绳, “君 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孔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安贫 乐道 , 二是自强不息。 安贫乐道体现了孔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人生值观。 自强不息思想主要表现为持久的意志力, 其心理结构涉及 个人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三、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价值目标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而 不断追求全面发展的人格——君子。孔子设定的成为 “君子”的过程是“修己—济众—民兴于仁” , 足见 孔子理想人格的价值目标是行“内圣外王”之道, 所体 现的是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求以及坚韧不拔的昂扬进取 精神。
君子_孔子的理想人格_胡继明

第35卷 第4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Vol.35 No.4J ournal of S outhw es 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uly,2009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胡继明1,2,黄希庭1(1.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市400715;2.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摘 要:“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仁爱的宽广胸怀、中庸的处事准则、重礼的道德规范、智明而圣的自觉意识、义以为上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不欺的为人品行等是其基本特征;其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
关键词:孔子;理想人格;君子的基本特征;内圣外王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09)04-0007-05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一书中。
李泽厚先生讲到:“我至今认为,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在塑造、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1]1“《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中了。
”[1]2孔子在《论语》一书中论述的理想人格有君子和圣人。
君子是孔子极力倡导和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圣人则是孔子想象中的最高人格,是一种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
因此,本文仅对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进行探讨。
一、君子———孔子理想人格的典范理想人格作为一种最为完善的人格模式与人格典范,是指人格结构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各种特征完备结合与有机联系。
“理想人格本是晚周社会文化变迁中的产物,从先秦的时事看,理想人格正与知识分子普遍要求统一天下的愿望相整合。
”[2]30孔子在《论语》里关于人格形象描述的词语有圣人、君子、志士仁人、成人、惠人、贤人、善人、有恒者等,唯有“君子”才是孔子极力倡导、推崇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典范,是比较现实的能够实现的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想象中的最高人格,在当时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虚悬一格的超现实的最理想的人格。
论语君子的七个标准

论语君子的七个标准君子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之一,在《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君子的描述和标准。
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象征,他们追求道德高尚、修身养性,并以成为社会典范为己任。
《论语》中所提到的君子的七个标准包括:知(智慧)、仁(仁爱)、勇(勇气)、义(正直)、礼(礼貌)、信(诚实)、忠(忠诚)。
下面将分别从这七个方面来阐述君子的标准。
首先是知,知者就是智慧。
智慧是君子修身立命的基础。
《论语》中多次强调知的重要性,例如,“知者不惑”,意思是智者不会迷惑于一时一事。
君子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智慧,能够明辨是非、判断事物的真伪,以及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境和问题。
其次是仁,仁者就是对他人的仁爱和关怀。
仁爱是君子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了君子要对他人以真诚的关怀和爱护。
君子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体谅他人的感受,懂得关心和爱护他人,以及以仁爱来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再次是勇,勇者就是勇气和坚定。
孔子提到了勇的重要性,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强调了君子要有勇气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君子要有对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和坚定的意志,以及勇往直前的勇气。
然后是义,义者就是正直。
君子要具备正直的品质,能够做到言行一致,不言而信。
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君子贞而不谅”。
意思是君子要坚守正义,不会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
君子要秉持正直的品质,守护道德追求,坚守道义。
接下来是礼,礼者就是礼貌。
君子要懂得尊重他人,遵循社会与道德规范。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谈到礼的重要性,并说“有礼而后处真”。
意思是只有懂得尊重他人、遵循礼仪的人才能真正地受到他人的尊敬和信任。
君子要具备良好的礼节修养,懂得与人相处,尊重他人的感情和尊严。
其次是信,信者就是诚实。
君子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孔子强调了诚实的重要性,他说“君子诚其身,而后人信之”。
意思是君子要首先保持自己的诚信,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儒家君子五种品格

儒家思想中,君子被认为是具备高尚品格和高尚道德的理想人格。
根据儒家的观点,君子应该具有五种重要的品格,被称为君子五常,分别是:
1. 仁:仁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关心和慈善。
君子应该具备仁心,对他人有同情心和宽容心,并以善良、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
2. 礼:礼是指社会上的礼仪规范和行为准则。
君子应该遵守并践行社会礼仪,尊重他人,注重礼貌、敬重和礼节。
3. 孝:孝是指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君子应该尊重父母,尽孝道,关心照顾父母的生活和健康,并为父母争光。
4. 义:义是指正义和诚实。
君子应该具备正直和诚实的品质,遵循道德原则,公正地对待他人,并以公平正义的态度处理事务。
5. 智:智是指有学问、有智慧。
君子应该注重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培养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以做到明辨是非、明智地行动。
君子五常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情和社会责任,强调个人修养和追求道德的重要性。
这些品格在儒家思想中被视为实现个人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指南。
君子三立、四不、三戒、九思、三乐、五耻、三德

君子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对之极为重视。
虽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圣人、贤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于君子,然而圣贤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远而不易攀及,世间完人总是不多,因而一较普遍的、较易至的、较完美的人格典型-君子,也就特别值得注意与追求。
君子有三立古人云君子三立:立德、立功(行)、立言。
立德,如果是一棵树,那他就是主干。
立功,如果是一棵树,他就是花和果实。
立言,如果是一棵树那他就是种子,传下去。
立德(做人),我想就是有比较高的道德修养,比较强的人格意识。
这是人生立命的最基本的东西。
如果把人生比喻成一棵树,那么“立德”,就好像是一棵树的主干。
“立德”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
坚持学养和修养的递进,才能完成“立德”。
立功(做事),我想就是要用一件一件的具体事情,来丰富、充实我们的人生。
如果人生是一棵树,那么“立功”,就好比是一棵树的花与果。
刚才我讲立德是主干嘛,立功就是这棵树的花和果。
立言,我想就是要用我们自己的思想成果来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丰富我们人类的文明宝库。
“文章千古事”,思想的传递要靠文章。
如果人生是一棵树,那么“立言”,就好比是一棵树的种子。
君子有四不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论语》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其言行必须合乎「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处事,如果能以八正道为原则,也不会有差错。
君子应具备的品格

君子应具备的品格君子是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一种理想人格,具备了许多优秀的品格和道德准则。
作为一个君子,他应该有高尚的品格,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君子应具备的品格。
首先是仁。
仁者爱人,是君子应具备的最基本品格。
君子应该心怀仁爱之心,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他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理解和宽容他人的错误和缺点。
一个仁爱的君子会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是义。
义是君子应具备的另一个重要品格。
君子应该有正义感,对于不公正的事情能够勇敢地站出来维护正义。
他应该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做欺诈、不义之事。
一个有义气的君子会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并且愿意为正义而奋斗。
第三是礼。
礼是君子应具备的一种行为准则。
君子应该懂得尊重他人,遵循社会的礼仪规范。
他应该有良好的待人之道,懂得关心他人的感受,注重细节,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
一个有礼貌的君子会在与人交往中展现出自己的风度和修养。
第四是智。
君子应该具备智慧和学识。
他应该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一个有智慧的君子会善于思考,能够理智地处理问题和决策。
他会有宽广的眼界和开阔的思维,能够看到问题的本质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最后是信。
君子应该讲信用,言行一致。
他应该信守承诺,言出必行。
一个有信用的君子会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会保持诚实和正直的品质,并且不会轻易背信弃义。
君子应具备的品格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这些品格是君子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他与人相处的准则。
一个具备这些品格的君子,不仅在个人修养上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也能够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培养和践行这些品格,成为一个优秀的君子,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追求

内容
• • • • 一 、追求“修齐治平”的儒家“君子人格” 二 、追求“清静无为”的道家“隐士人格” 三、追求建功立业的法家“英雄人格” 四、追求“超尘绝俗”的佛家“随缘人格”
一 、追求“修齐治平”的 儒家“君子人格”
(一)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
在中国思想史上,以孔孟为代表 的 儒家对于道德的充实、人格的伟大、 情操的完美非常重视,孜孜以求。 儒家所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一种 “君 子人格”,这种人格精神强调有德 行的人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外在环 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孟子·告子上》
•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 不己。” ——曹操《龟虽寿》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 “先天下之忧而忧”——范仲淹 •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文天祥 •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远大的志向,中华民族 不屈不挠,富于开拓,才拥有了持久发展 的内在动力。
(4)正道直行,持节重义
• “正”的精神就是堂堂 正正,坦坦荡荡,老老
实实的精神。
• “正”的精神还代表着
一种文化方向。
(4)正道直行,持节重义
• 中华民族是坚持正义、勇于追求真理、崇 尚气节的民族。
• “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杀身成 仁、舍身取义”等人生价值准则,是千百 年来人们所津津乐道并身体力行的。孟子 的“舍生取义”的精神与孔子“杀身成仁” 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 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中国士人“气节”之坚忍不拔、不屈不挠、遗 世清高的特性最普遍的联 想就是青松。 孔子说:“岁寒,然 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将松比喻为刚毅正直的人 品气节。
儒家君子人格的理解

儒家君子人格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君子人格中最重要的品质。
仁的含义包括爱人、慈悲、宽厚、公正等,是君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
君子以仁为本,爱人如己,以宽厚之心待人,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义:义是君子的行为准则,是君子为人处世的根本。
义的含义包括道义、正义、礼义等,是君子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君子以义为重,行道有据,守礼有度,不偏不倚,无愧于心。
礼:礼是君子的外在表现,是君子言行举止的规范。
礼的含义包括礼貌、礼节、仪态等,是君子待人接物的准则。
君子以礼为范,言谈举止得体,进退有度,无悖于礼。
智:智是君子的内在修养,是君子认知世界的基础。
智的含义包括智慧、明理、辨识等,是君子处理事务的能力。
君子以智为贵,明辨是非,洞察人情,处变不惊,应对有方。
信:信是君子的道德底线,是君子为人处世的保障。
信的含义包括诚信、忠诚、守信等,是君子与他人交往的基石。
君子以信为本,言行一致,守信有信,不欺不骗,让人信服。
总的来说,儒家君子人格是一种理想的人格形态,它强调仁、义、礼、智、信等品质的修炼和实践。
君子人格旨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深厚修养的人,以达到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论语中的君子

论语中的君子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理想人格,君子观是中国儒家传统的理想人格模式,也是整个传统中国伦理思想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在早期儒家作品《论语》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君子观思想。
本文试图对君子观思想作初步解读,关键词:君子;小人;仁;信一、君子必须有仁爱之心,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具仁德,有仁爱之心。
《论语·里仁》曾载孔子之言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君子连吃顿饭的时间也不能离开仁德,即使是仓促匆忙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要与仁德同在。
由此可见,仁德对于一名君子是多么的重要。
关于“仁”的含义,孔子从不同的角度作过多种阐释,但通而观之,“仁”的最主要含义是“爱人”(《论语·颜渊》。
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人要有友爱之心。
而友爱之心的表现就是能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对此孔子多有议论,他说君子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即君子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严格反省,对他人则要宽厚忍让。
他还拿“君子”与“小人”作对照:“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即君子是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是严格要求别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颜渊》),即君子希望别人成就好事,而小人则是希望别人倒霉晦气。
总之,君子是对人宽厚,对己严格,而小人则是对己宽厚,对人苛刻,二者形成鲜明对照。
这方面的论述,孔子还有一些,比如“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人不知,而不慢”(《学而》),君子不能以怨报怨,而应“以直报怨”(《宪问》),这些都从不同侧面说明君子应具有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胸襟。
二、君子思想境界要高,视野要宽,处事应从大处着眼君子既然是人之楷模,其思想境界、眼光视野、处事角度,自不能与一般人相混同。
孔子在这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君子作了定位。
他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君子可以“食不求饱,居不求安”(《学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子的人格理想
许继莹
中国的君子人格理想是儒家的人格理想。
几千年来,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在传统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继承和发扬其积极因素,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当代人而言,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关于人生的修养以及个人向内心探求从而达到某种境界的学说十分丰富。
“君子人格”是儒家做人的理想或人格追求。
实际上,儒释道三家都有着各自的人生修养境界说。
儒家是成仁,道家是逍遥和素朴,佛家是成佛。
就道家的逍遥而言,是成为真人或仙人。
以《老子》的话来说,是做到“无私无为”,道家在强调超然物外的逍遥的同时,也强调回归素朴本真之性,即在精神上回到赤子式的婴儿状态。
就是如何摆脱功名利禄的引诱,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的问题。
一君子求学的动机
儒家学说向来把为学动机看得十分重要。
进行道德学问的学习,首先得要明确为学的动机,学了不是说说而已,更不是用去换取功名利禄,不是哗众取宠,或以道德学问为资本,去换取外在物质利益,这不但不能成就自己,反而丧失自己。
二如何成为君子
人本身是可以改变的,人的道德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而提升的。
古代的学或学问并不一定是现代意义的文化知识的获得和积累,而主要是指日常生活中视、听、言、行、思等人伦道德的践行。
因此,中
国古代的学或学问,是上自帝王、下至庶民的所有社会成员均能够参加的普遍性活动,而这种学或学问,也就是成就君子人格的道德实践。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别人待自己不好,不是要去责备别人,而是要多检查自己,使自己的道德水平提高,从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为仁。
”也就是说,自己要制约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才可称得上仁。
张载认为,克己就是不贪私利,只要改过从善,不自暴自弃,还是可以成为君子的。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论语·里仁》)孔子的弟子曾参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也曾说过,对于自己的过失应当严格地自责。
自我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决不是可以一蹴而就。
孔子曾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论语·为政》)孔子从自身体会中得知,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要经过漫长的自我修养过程。
总之,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强调人们要朝内层层打开,层层内推,以达到自我人格的完善。
我们所说的为学目的,为学的方法,克己与自省等,正是《大学》中的这段回文:“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孟子指出环境的磨练的意义。
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
三君子气象
儒家的君子人格理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做一个君子,首先在于立志,“先立乎其大”也。
成就君子理想人格,是一种宏大的志愿与人格气象。
儒家所道“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以很好地概括君子的抱负、处境以及对其人格要求的理解。
同时,孟子对大丈夫所界定的三个不能,也可很好地说明这点:“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
儒家不仅重视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注重自返自省,同时也十分重视君子的人格尊严。
如孔子所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儒家向来就有“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观念。
做一个君子,是一个坦坦荡荡、无忧无惧、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人。
这种人格理想,它是以仁为内核,以文明化的行为和优雅风度为其外表,从而达到一种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
中庸被孔子看成是最高境界,一种将道德上恰到好处的优雅、善良与美自然体现在行为之中。
作为仁者的君子达到这样的境界,关键性的一步是从内向外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出发点,是起点,治平天下是终点,是归宿。
就此而言,我们可以说,儒家的君子理想仍有现代的意义。
就目前来说,就是做一个有道德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为东营市技师学院的一员,应该为早日实现我们的“名校梦”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