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公开课

合集下载

【原创】《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原创】《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开课课题:《咏怀古迹》(其三)知识与技能:1.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2.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入境,把握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也寄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介绍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四、整体感知1、朗读:(1)听录音,注意语调,语速。

(2)学生集体朗读。

2、结合注释,理清诗歌大意。

五、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身世,理解诗歌。

1、对于出塞的昭君,多数人看到的是她沉鱼落雁的美丽,而这首诗当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用一个词。

(怨恨)2、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明确: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3、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两千多年前,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doc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doc

昭君
(千载之怨)
借古咏怀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昭君的感情:
怨:有倾国倾城之容貌,却不为汉家君王所识而不得不远嫁他国,想怨乂不能怨。

悲:远嫁异域而终身不得冋乡,强烈的思乡之情。

杜甫的感情:
怨: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人庚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

悲: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深切的怀乡之感。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白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 同时也在暗中表达H 己的深沉怨恨。

十六、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异 域,曲折表达自己才不得用的感慨。

附:
历史上的昭君:
1、 昭君选秀入长安
王昭君,屮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嫡,字昭君。

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 为明君或明妃。

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 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 宫。

2、 昭君出塞。

高二语文第五课《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高二语文第五课《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第五课《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一、新课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1、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

2、欣赏课文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体味情感,读出韵味,再齐读。

4、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5、学生齐读后,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1四、诗文鉴赏1、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明确:怨恨2、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明确:写景五、学生分组探讨(1)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3)诗歌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咏怀古迹》(其三)课件公开课使用

《咏怀古迹》(其三)课件公开课使用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 )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
昏庸糊涂的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
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君的 悲剧是 由毛延 寿造成 的吗?
•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 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 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 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 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 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 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 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 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 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 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 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借古
诗 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4)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 才不遇。
(5)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 •

达这 (分种态 析技巧度运用 )什么
方 法 表
态事为
度 ( 体 悟 感 情 )
? 诗 人 在 诗 中 表 现 出 什 么
什 么 要 写 这 个 古 人 这 段 往
的所
(描 鉴
弄写 清的 史古 实人 )、

赏 咏 史 诗 三
事步
是骤


沉郁顿挫
•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 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 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 或任情奔放。
• 诵读指导: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抑郁 又带有悲伤幽怨的,所以诵读时应语气舒 缓,节奏略有变化。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 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 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 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 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 己志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把握《咏怀古迹》其三和《马嵬》其一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2了解咏史怀古诗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咏史怀古诗阅读一导入新课: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诗文解读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咏叹的历史人物是谁?(王昭君)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3昭君怨恨什么?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4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王昭君因汉元帝不辨美丑远嫁匈奴,诗人因唐皇不分忠佞被贬谪。

同时天涯沦落人。

诗人在咏叹王昭君的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

——王嗣奭shì语怀人伤己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诗歌咏叹的史实(1)马嵬之变: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潼关被攻破时,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军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坪)哗变,随行将士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2写作背景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嵬,远望马嵬杂乱地长着灌木和荒草,有的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老之感,有人提议让他吟咏一首,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

人教版必修3《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课件(13张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必修3《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课件(13张ppt)优秀课件
赞颂昭君的和亲功绩,昭君出 塞使汉免受战争之苦数十年, 这样的功绩,堪与卫青、霍去 病比肩。
六.作业
背诵《咏怀古迹(其 三)》并预习《登高》
9 、历史的车辄辗过,留下先辈的印记;时代的洪流向前,引领我们的未来!拼搏,拼搏,拼搏!我们将用不懈的坚持,用高昂的斗志,书写热血 的青春! 10 、要想壮志凌云,就须脚踏实地。 19 、最有希望得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时机去努力开创的人。 9 、要寻找与自己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爱自己的人,好好珍惜,好好保护,终了一生。 12 、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 7 、每个行业都是这样:很多当年的第一名都已销声匿迹,曾经默默无闻的,却成了领军人。真正的事业拼得都不是快功。成功大多是慢火细 熬出来的。你可以不是第一,但一定要最后一个放弃。
昭君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思考:这首诗写“怨恨”,但首联并没有写
昭君的怨恨,而是写了(群山万壑赴荆门), 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群山万壑赴荆门, 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你同意 这种看法吗?
杜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怀




杜 甫
西吉中学 郭勤
三 )

教学目标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 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 诗中昭君的怨恨之情。
3.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归纳 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一.题解
题目中包含了哪些信息?
1.主题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这是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咏怀古迹其三完整版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

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1.题解看到《咏怀古迹》这个题目。

“咏怀”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史诗。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

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咏史诗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诗人个人怀抱的。

3、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诗人个人怀抱的呢?——王昭君4、王昭君,四大美人之一。

四大美人都是谁?(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源自于她们。

《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1、背诵全诗,领会诗歌情感主旨。

2、赏析名句,把握王昭君的形象特征。

3、总结归纳咏史怀古诗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1、把握王昭君的形象特征,领会诗歌情感主旨。

2、总结归纳咏史怀古诗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新课之前,我们来看这几幅图片(PPT展示图片),大家认识图中的几位美人吗?对,(几位演员扮演的古代四大美女),她们在元宵晚会中演了“国色天香”的舞蹈,这是我们今人对古代四美的现代演绎。

说到四美,中国古代有一副对联怎么说的?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其中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整体感知(一)音读(要求读整齐,读准字音,争取读出情感)1、全班齐读2、纠正错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朔(shuò)漠青冢(zhǒng)论(lún)(二)意读(结合课下注释进行,根据自己理解复述诗歌内容)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进行翻译,可与同桌讨论2、请同学起来复述诗歌内容明确: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

3、请同学起来朗读(有感情朗读)三、问题探究(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一)、找出描写昭君相关的诗句,概括昭君的形象特点?(二)、诗歌主要塑造了昭君,首联却不写昭君,而是描绘昭君村的图景,目的何在?(三)、作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提示,阅读课下注释1和14)1、讨论结束请两位学生上黑板写出自己总结的昭君形象特点明确:貌美、不随世俗、爱国、恋乡、孤独、命运悲惨、满怀怨恨等2、请同学起来回答第二题明确: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这个奇女子。

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课件

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课件

写作背景
杜甫于唐太宗大历元年(766)在夔 (kuí)州所写。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 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 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 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 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马。当年 杜甫已经54岁,而他逝世时仅58岁,颇有迟暮 之感。他当时“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 乡;政治上又郁郁不得志,可谓是入朝见妒。
“ 沉 鱼 ” 西 施 ——
“ 落 雁 ” 王 昭 君 ——
“ 闭 月 ” 貂 婵 ——
“ 羞 花 ” 杨 玉 环 ——
杜甫
青冢,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 黄河水,大如倒斗,绿草如茵,故称。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环节二】思一思,把握文意
1.昭君怨恨什么?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异域,魂魄空归 三怨:画师无耻,元帝昏庸
【环节二】思一思,把握文意
2.昭君的情况与作者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生离汉宫 美不得宠 思念故国 漂泊西南 才不得用 思念长安
昭君
诗人
千载怨恨
深沉怨恨
《咏怀古迹》 是一组七言律诗, 诗人游江陵、夔州 一带,访庾信故居、 宋玉宅、昭君村、蜀 先主庙 (刘备)、 武侯祠(诸葛亮)。
【环节一】读一读,整体感知 朗读这首诗歌,找出其中点明昭君 情感的词语。
昭君选秀入长安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 县宝坪村,今湖北省兴山县昭君村。公元 前36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 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 进京。圣命难违。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 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 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 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一思,探究情感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原文及译文,掌握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历史情感与个人感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感悟人生的态度,以及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文本解析:《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译文。

•作者介绍: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及修辞手法。

•拓展延伸:探讨《咏怀古迹》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杜甫的历史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相关图片、音频资料)。

•小组讨论任务卡。

•诗歌鉴赏分析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女性的坚韧与牺牲。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并交流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教师导入: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女性的英勇与智慧,也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感受诗人笔下的昭君形象及其背后的历史情感。

二、作者介绍与背景分析(约10分钟)•教师活动: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创作风格及《咏怀古迹》系列诗歌的创作背景。

•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杜甫的画像、生平事迹及代表作品。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杜甫的生平及《咏怀古迹》的创作背景。

三、原文诵读与译文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示范朗读《咏怀古迹(其三)》,注意节奏、语调及情感表达。

•学生活动:跟读原文,尝试理解诗歌大意。

•教师提供:《咏怀古迹(其三)》的译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夸张与对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象征与借代等。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一必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的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 趣和人文素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整优化。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整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 故国的思念之情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爱国 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添加标题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掌握诗歌鉴赏的基 本方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 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准确地理解您传达的思想。单击此处添加文 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 以便观者准确地理解您传达的思想。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 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
杜甫诗三首《咏怀 古迹(其三)》教案 一等奖(人教版高一 必修)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诗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 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用典等手法,可以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讨论可以激 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参与度,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诗的深刻内涵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杜甫诗 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咏怀古迹(其三)(精选5篇)

咏怀古迹(其三)(精选5篇)

咏怀古迹(其三)(精选5篇)第一篇: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的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1.注音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3.解释词语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还。

③一去: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咏怀古迹(其三) 优秀课件(公开课)

咏怀古迹(其三)  优秀课件(公开课)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 思念故乡的幽怨。
昭君怨恨什么?
⒈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 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月夜魂 )
⒉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面”)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 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 价,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 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 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 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途中,悲怀于自 身命运和远离家乡,因而在马上百无聊赖, 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 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掉落在地。 “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昭君青冢
• 昭君到匈奴后,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匈奴和汉 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据《后汉 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 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 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 匈奴王的儿子,直至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代佳人 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 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没有写 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 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强调了山川灵秀之所聚,才 有绝代佳人之所出,衬托了昭君的美好形象。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 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 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标】1. 品读诗句,感悟诗歌内容与手法。

2. 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3.通过合作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昭君和杜甫的相似命运,体会诗人深层的情感。

2.通过合作探究练习,理解并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有着“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最终化为青冢里的一缕魂魄,默默地守望着她的故园。

她就是王昭君!唐朝大历年间,怀才不遇、漂泊西南、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绵延起伏、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诗人会生发怎样的感怀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去寻找答案吧!展示学习目标二、整体感知《咏怀古迹》是一组七律诗,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本首写的是王昭君,那么,诗人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些?又是如何写的呢?首先我们来诵读这首诗歌诵读指导: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与情感,情感沉郁怨愤,所以语气要舒缓。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读后点拨读音和重点词意。

请学生用诗意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千山万壑逶迤不断一直延伸到荆门,生长王昭君的山村还存在。

他离开了汉宫廷,远嫁到了北方的沙漠,如今只留下一座坟墓沉寂在黄昏中。

当初汉元帝在画图中曾经见过王昭君的容貌,如今只有王昭君的魂魄仍在月夜归来,千百年来流传的她做的胡音琵琶曲,分明是在诉说她满腔的怨恨。

这首诗歌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颔联叙述其一生的不幸遭遇,颈联揭示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尾联表达出蕴含其内心的感情。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图画:群山起伏,连绵不绝;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奇伟形象,正所谓地灵人杰,钟灵毓秀,好山好水好姑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联想释疑、品读鉴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诗歌,感受文美
1.单读
2.齐读
三、合作探求,赏析诗歌
1、诗中那里描写了昭君的美貌?
2、诗歌的前三联都写到了昭君的内在美,分组讨论,看看是如何写昭君之美的。

明确:
第一联:从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展示昭君坚强的人物性格。

(性格之美)
第二联:“一去”对“独留”,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朔漠”、“黄昏”,深步挖掘昭君的孤寂,反衬其内在美——为了汉胡的
人民和平安定,她付出了自己整整一生的青春和幸福,在国家民族利益
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昭君的选择令我们肃然起敬。

(选择之美)
第三联: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情感之美)
师总结并设问:结合诗歌分析造成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的原因是什么?她对自己的遭遇又有着怎么的情感呢?
诗歌主旨——怨恨
3、再读诗歌,体会情感(齐读全诗,要读出感情)
四、再悟诗歌,情感升华
1、结合作者背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歌咏昭君?(知人论世)
明确:昭君入宫见妒,杜甫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

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2.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时怎样的。

(清楚史实)
2、描写这段史实的原因,诗人在诗中的态度。

(体会情感)
3、用了什么方法?(分析技巧)
五、背诵诗歌,结束
作业设计:
今天我们学了本诗,能否也用自己的笔来写两句话来悼念这位貌美心更美的女子呢?
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清楚史实
咏史怀古诗体会情感
分析技巧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