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的进化与演化
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与演化规律
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与演化规律脊椎动物是具有脊柱及不一定包含硬壳或体壳的动物,包括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
脊椎动物是地球上最复杂和多样化的动物之一,借助脊椎及周围结构的进化创造出各自独特的形态和生态位。
在进化历程中,脊椎动物适应不同的环境,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和转变。
下面将逐步探讨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与演化规律。
首先,脊椎动物的进化可以追溯到距今5.7亿年前的寒武纪。
此时,地球上的生命还很简单,唯一的显生宙生物就是海洋生物,包括软体动物、多毛类动物、海星等。
在这个时期,脊椎动物的祖先是一些无脊椎海洋动物,它们经历了数亿年的漫长进化,才最终形成为如今的脊椎动物。
在古生代时期,脊椎动物的早期形态较为简单,如鱼类,直到中生代时期才进化出了更为复杂的型态,如哺乳动物和鸟类。
其次,进化压力是脊椎动物进化的主要推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如洪水、冰期等不断对脊椎动物进行选择增强了它们的适应性。
随着竞争的加剧,那些能够成功适应环境,且能够生存下来的生物,才有机会在进化过程中获得更好的适应性和优势。
例如,陆生哺乳动物的鼻子演化成了更加敏锐的嗅觉器官,方便它们在自然界中猎食;并演化出不断生长、耐嚼的牙齿,以适应它们的不同食物来源。
第三,对不同环境和行为的适应形成了多样性的脊椎动物。
不同类型的脊椎动物,如植食性哺乳动物、肉食性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都依据其生活环境可以各自适应特殊的生长和生存方式。
例如,海洋环境中的鱼类,其身体结构为流线型,以适应水中的流动。
陆地栖息的哺乳动物,由于需要在极端环境中战斗、捕食和逃脱捕食,它们演化出了强壮的肌肉和骨骼系统,能够进行复杂的行为。
飞行能力极强的鸟类,演化出轻便的骨骼和羽毛,以方能在空中自在飞行。
最后,脊椎动物的进化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的身体构造不断得到优化和改进,不断适应着生存环境的变化。
而脊椎动物的演化和发展,除了基于进化压力的选择,还受到生物学计划和基因拼接等因素的影响。
脊椎动物各纲主要特点及进化事件(爬行-哺乳-2)
不分叉,不脱落, 无角盘。 • 结构上分两部分, 内为骨质角心,外 为革质角鞘。
5、哺乳动物角类型与特征
犀角 • 非骨质角,是毛
发在分泌物的作 用下结成的角, 不能成为化石。 但可在头骨上留 下附着痕迹,头 骨构造也有区别
6、哺乳动物的分类
始兽亚纲
原始哺乳类
原兽亚纲
哺 乳
齿质
冠和齿根之分,由二者之比,
有高冠齿和低冠齿的区别,
标志着动物生态的不同。
齿冠 齿根
4、哺乳动物牙齿组成与特点
牙齿的分化 据着生部位和功能不同,外形差别大。 • 门齿(I) :单齿根,板状,切断功能 • 犬齿(C):单齿根,锥状,撕咬功能 • 前臼齿(P)和臼齿(M):2-3齿根,不同类别形态变
羊膜卵出现的意义 • 摆脱了对水、对环境的依赖。为脊椎动
物向不同生态的广度发展提供了条件, 从此脊椎动物第一次成为真正的陆栖类 别,因此,羊膜卵的出现使脊椎动物演 化中的一次飞跃。
2、爬行动物的分类
以颞孔的位置和数量分为四类
眶后骨
鳞 骨
无孔类
上孔类
下孔类
双孔类
3、爬行动物辐射发展--无孔亚纲
无孔亚纲 是爬行动物中 最保守的一类。 化石数量不少, 地层意义不大。
三、脊椎动物各纲主要特点 及进化事件
(三)羊膜卵的出现 与爬行动物的辐射发展
1、羊膜卵的基本特征及出现 意义
羊膜卵的基本构造 • 胚胎 • 羊膜囊;其中充满羊
水易避免胚胎干燥。
外壳 羊膜囊 胚胎
• 尿囊:收集排泄物 • 卵黄:为胚胎供给营
养
• 外壳:保护
卵黄
尿囊
羊 膜 卵 的 基 本 构 造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脊椎动物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一类生物。
它们具有脊柱和脊髓的特征,这使得它们拥有高度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十分漫长而且多样化,本文将会从古生代到现代,从鱼类到哺乳动物,详细地讲述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
1. 古生代:鱼类的出现在古生代,约5亿年前,第一个具备脊椎的生物出现了。
它们被称为鱼类。
鱼类主要生活在水中,通过鳃呼吸。
最早的鱼类是软骨鱼,它们的内骨骼由软骨组成,没有真正的骨骼系统。
后来,硬骨鱼出现了,它们的骨骼变得更加坚固,逐渐演化出具备灵活尾巴和鳞片的特征。
2. 中生代:爬行动物的兴起进入中生代,约2.5亿年前,爬行动物开始在陆地上繁衍生息。
它们通过肺呼吸,依靠四肢在陆地上行走。
最早的爬行动物是两栖类动物,具备水陆两栖的特性。
后来,类似恐龙的爬行动物成为中生代的主要群体,它们逐渐演化出鳞片、骨骼支撑的四肢以及适应陆地环境的特征。
3. 中生代末期:哺乳动物的出现约2亿年前,在中生代的末期,哺乳动物开始出现。
哺乳动物是一类体温恒定、具有乳腺和毛发的动物。
它们通过哺乳来喂养幼崽,具备高度的亲子关怀。
早期的哺乳动物体型较小,多居住在夜晚活动,以腐肉和昆虫为食。
随着时间的推移,哺乳动物逐渐演化出不同的物种,从啮齿类到食肉类,再到灵长类等。
4. 新生代:灵长类动物的繁盛进入新生代,灵长类动物成为主导的物种。
它们具备高度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手脚,可以直立行走。
灵长类动物包括猴子、猿类和人类。
其中,人类是具有高度智能和社会行为的一类动物。
人类通过工具的使用和语言的交流,对环境进行改造和适应,成为地球上的最顶级物种。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展示了生物适应性与多样性的奇妙之处。
从最早的鱼类到现代的人类,每一类脊椎动物都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进化过程。
它们的适应性使得它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为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了解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演化和生存之道。
生物竞赛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进化顺序比较
植物性神经:
分为交感和付交感两种,支配动物内脏的生理机能, 是不随意神经(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神经节 付交感神经:脑和脊髓后部的部分神经和付交感神 经节(脏器附近) 交感与付交感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感觉器官
听觉:圆口类仅有内耳,两栖、爬行有中耳(内 耳 结构逐渐完善)鸟类、哺乳类有外耳(内 耳 结构逐渐完善、哺乳有耳蜗) 视觉:眼是胚胎期间脑室向外突出的产物基本结 构 变化不大,但调节方法各不相同 鱼类:镰状突调节晶体与视网膜之间距离 两栖类:开始有眼睑、瞬膜
消失
消失
消失
消失
第二对鳃 第一对鳃 颈动脉弓 颈动脉弓 颈动脉弓 颈动脉弓 动脉 动脉
第四对动脉 弓
第五对动脉 弓 第六对动脉 弓
第三对鳃 第二对 动脉 鳃动脉
第四对鳃 第三对 动脉 鳃动脉
体动脉弓 体动脉弓 右体动脉 左体动脉弓 弓
消失 消失 消失 肺动脉 消失 肺动脉
第五对鳃 第四对鳃 肺皮动脉 肺动脉 动脉 动脉
从同型齿——异型齿 由多生齿——再生齿 由端生齿(或侧生齿)——槽生齿 由数量多而不定——数量少而恒定 咽
水生咽部有鳃 陆生胚胎时也有鳃裂、以后演变成支
气室、扁桃体、甲状旁腺、胸腺等
食道和胃
文昌鱼和无颌类无食道与胃的分化 鱼类开始出现胃(与颌的出现,捕食能 力加强有关) 鸟类有嗉囊、腺胃、肌胃之分,反刍类 有4个胃(瘤胃、网胃、瓣胃、皱胃) 原始脊椎动物只有肠上皮产生酶、以后 发展到胃(如胃蛋白酶)只有哺乳类从 口腔的唾液腺产生酶
方骨
关节骨 耳柱骨 舌骨 消失、剩 余 舌喉和气 管的软骨
砧骨
锤骨 镫骨 舌骨 部分变 成支持
脊椎动物演化顺序
脊椎动物演化顺序摘要:一、引言二、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三、脊椎动物的演化顺序1.原始鱼类2.两栖类3.爬行类4.鸟类和哺乳类四、演化过程中的特点和意义五、结论正文:一、引言脊椎动物是地球上生命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生物进化树上占据着显著的位置。
从原始鱼类到现代哺乳动物,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充满了奇妙的变化。
二、脊椎动物的定义和特征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椎骨骼的动物,它们的特征包括有脊椎、脊髓和脑部,具有较高的生理活动能力和繁殖能力。
三、脊椎动物的演化顺序1.原始鱼类:脊椎动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鱼类。
这些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体型细长,如文昌鱼。
2.两栖类:鱼类之后演化出两栖类,它们生活在水陆交界处,用肺呼吸和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类的代表动物有青蛙和蝾螈。
3.爬行类:从两栖类进化而来的是爬行类,它们完全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爬行类动物包括恐龙、龟、鳄鱼等。
4.鸟类和哺乳类:在爬行类的基础上,演化出了鸟类和哺乳类。
鸟类具有羽毛和空心骨骼,哺乳类具有毛发和哺乳的特点。
鸟类和哺乳类是地球上最为高级的脊椎动物。
四、演化过程中的特点和意义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大事件,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等。
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生物的生存环境,还影响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脊椎动物的演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
五、结论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充满了奇妙的变化,从原始鱼类到现代哺乳动物,它们在地球上留下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遗产。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腰带组成骨盆。肩带中的肩胛骨更为发达。锁骨变化多。肢骨的基本情况未变,唯腕骨数目减少。
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消化系统
观察液浸标本,Biblioteka 较五类动物消化器官的口裂和口腔、消化管的各部分及消化腺。
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呼吸系统(图5—19)鱼类:
呼吸器官为鳃,受鳃弓和鳃条支持,鳃前隔的两面具有许多行平行褶皱的鳃瓣。内中有很多微血管,颜色鲜红,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3)呼吸道和消化道逐渐趋于分开:
①两栖类的呼吸通道和食物通道在口咽腔处形成交叉。
②爬行类的鳄到哺乳类,形成了次生颚,内鼻孔后移,呼吸道和消化道完全分开。
4)呼吸道进一步分化,发声器逐渐完善。
脊椎动物心脏各部分的比较:
圆口类
静脉窦
有有有退化并入心房
动脉圆锥无有动脉球
心房111222
心室111(有室间隔)2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
观察经制备好的骨骼标本,了解其特点。
1.主轴骨骼
鱼类:
脊柱分躯椎(附有肋骨,保护内脏器官)和尾椎(运动用)两部。
两栖类;脊柱分?化为一块颈椎、七块躯椎和——块骶椎,尾椎则愈合为一块尾杆骨。
爬行类:
脊柱分化为颈椎、胸腰椎、骶椎及尾椎。
鸟类:
4.鸟类:
大脑半球较前更发达,嗅叶退化,中脑和小脑也相当发达。
5.哺乳类:
大脑半球很发达,已形成大脑皮质,为最高神经中枢;中脑为四叠体;小脑很发达,侧叶表面上有皱褶出现。
1、颌弓与脑颅的连接方式:
双接式:
颌弓通过它本身和舌颌软骨与脑颅连接起来,见于原始的软骨鱼、总鳍鱼。舌接式: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
一、呼吸的进化1、呼吸方式脊椎动物的呼吸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即水栖种类用鳃呼吸,在水与鳃上毛细血管内的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
鳃分内鳃及外鳃二种类型,内鳃在园口类,鱼类终生存在,外鳃存在于所有两栖类的幼体及部分有尾两栖类的成体。
陆生种类用肺呼吸,在空气与肺上毛细血管内的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
此外一些种类尚有辅助呼吸器官,如蛙的皮肤,乌鳢的口壁粘膜,泥鳅的消化管等。
2、呼吸特点a、鱼类:鱼类的鳃位于咽部两侧,由鳃弓支持着,每一鳃弓上有两列鳃丝(软骨鱼类第五对鳃弓只有1个鳃瓣,硬骨鱼类第五对鳃弓多特化为咽骨,其上无鳃丝)。
软骨鱼有鳃间隔自鳃弓伸到体表下,鳃瓣(软骨鱼的鳃瓣多不为丝状)附在鳃间两侧。
硬骨鱼鳃间隔退化,鳃丝附于鳃弓上,鳃裂被鳃盖骨所覆盖,以鳃孔通于体外。
水流从口进入以后流经鳃,水中的氧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行交换。
氧进入血液中,而二氧化碳则随水流排出体外。
b、两栖类:幼体用腮呼吸,变态后,内腮消失,用肺呼吸。
鳃是由外胚层发育来的,而肺则是由原肠管突出的盲囊形成的。
因此,鳃与肺不是同源器官(同源器官是指起源相同,构造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而是同功器官(形态和功能相似,起源和构造不同的器官)。
鳔和肺才是同源器官。
虽然有些鱼类的鳔已执行肺的功能,但专门作为呼吸器官的肺则是起源于两栖类。
两栖动物的肺构造简单,仅为1对薄壁的囊(如蝾螈)或囊内稍有些隔膜(如蟾蜍)而已。
其表面积比较小,不足以满足两栖类对氧的需求。
因此,两栖类还需借助于皮肤呼吸来摄取更多的氧。
c、爬行类:爬行类的肺较两栖类进步,肺的内表面积相对比较大,这是由于肺内具有很多发达的隔膜。
一些结构高等的爬行类(如鳄和某些蜥蜴),肺内腔一再分割,腔内壁呈蜂巢状小室,从而扩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由于开始形成了胸廓,靠肋间肌的收缩,胸廓的扩张与缩小,改变容积,从而使气体吸入或排出。
d、鸟类:鸟类的肺极为特殊,外观上看是一对海绵状体,内部则是由大大小小的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相通的密网状管道系统和血管系统组成,称为网状管道肺。
脊索动物发展史
脊索动物的发展—2014年大一下期脊索动物学实验报告总结摘要:脊索动物无疑是从无脊推动物进化来的。
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古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
本文是以实验课上完成从鱼类到两栖类及鸟类与哺乳类动物的解剖实验为基础,论述关于脊椎动物历史过程的综述、概括和发展的主要趋势、方式以及某些基本规律。
关键字:脊索动物两栖类鱼类哺乳类脊索动物门,它构造进步、种类繁多,各大类间的进化关系比较清楚,且最后进化出我们人类自己,因而被人们所重视,并乐于了解它们的进化历程。
脊椎动物分类:圆口纲:无颌,又称无颌类;无成对附肢。
脊索终生存在,并出现雏形脊椎骨。
鱼纲:又分为软骨鱼亚纲硬骨鱼亚纲和辐鳍鱼亚纲前者出现上下颌,体被盾鳞,出现成对的鳍,鳃裂直接开口于体外;后者骨骼一般为硬骨,体被硬鳞、圆鳞或栉鳞,鳃裂不直接开口于体表。
两栖纲:由水上陆的过渡种类,幼体鱼形,以鳃呼吸,成体出现5指(趾)型四肢,皮肤裸露,以肺和皮肤呼吸。
与其他更高等脊椎动物共称为四足类。
爬行纲:完全陆生。
皮肤干燥,被以角质鳞、角龟质骨片或骨板。
肺呼吸。
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类。
其他各纲脊椎动物称为无羊膜动物。
鸟纲:全身被羽,前肢变为翼,适应空中飞翔生活。
血液循环为完全双循环,恒温,卵生。
哺乳纲:体外被毛,恒温,胎生(单孔类除外),哺乳(具乳腺)。
目前比较占优势的一种说法认为棘皮动物可能是脊索动物的祖先,因为某些棘皮动物幼虫的构造和某些原始脊索动物幼虫的很相似。
可惜的是我们迄今还不知道最早的脊索动物是怎样的。
因为它们是比较细小、简单的动物,不大可能在化石中被保存下来。
不过,我们可以想像,它们可能近似于现生的脊索动物文昌鱼。
文昌鱼虽还没有真正的头和脑子,但已具有脊索。
脊索的背侧是神经管,腹侧是消化管。
脊椎动物进化历程的演化分析
脊椎动物进化历程的演化分析脊椎动物是地球上生命的骨干,包含了脊椎动物门内的所有生物。
从头足类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其进化历程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脊椎动物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和适应力都随之而改变。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将对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
1. 脊椎动物的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出现在古生代的奥陶纪,距今约5.6亿年至4.8亿年前。
最早的脊椎动物有什么样的形态,在科学家的研究中一直颇具争议。
但随着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开始使用基因比较分析的方法来探究脊椎动物起源的问题。
在基因比较分析中,科学家将人类、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的基因进行比对,结果表明这些动物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对应了它们的物种分类。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所有的脊椎动物都存在于一个共同的祖先中,这个祖先被称作"巨口动物"。
祖上动物可以是一种现已灭绝的生物,或者是一种简单的无脊椎动物。
据这些研究表明,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无脊椎动物演化相关,可能是由无脊椎动物演变而来的。
2. 脊椎动物的起始形态最早的脊椎动物是躯体较为简单、大小较小的生物。
这些生物没有侧线系统,是一种水生动物。
古生代的脊椎动物以大鱼型物种为主,如圆鳞鱼和甲鱼。
随着时间的推移,脊椎动物的形态和骨骼结构越来越复杂。
例如,早期脊椎动物的颈椎数量很少,但是在更高级的动物中,颈椎数量显著增加。
这种进化趋势可以帮助动物更好地适应在不同的栖息环境中生存。
同时,随着脊椎动物越来越大,运动和捕食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 脊椎动物的生存能力在地球上长达50亿年的历史中,脊椎动物能够从一个小小的原始物种进化成为一群十分强大的生命体。
脊椎动物对不同的环境能够呈现一种相对应的反映,如鱼类可以在水中呼吸和游泳,哺乳动物则可以在陆地上奔跑和爬行。
脊椎动物包括了许多具有高级智力和高化学氧化还原能力的物种,如人类、海豚、鹦鹉和一些灵长类动物。
脊椎动物演化顺序
脊椎动物演化顺序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最早的无颚鱼类到两栖动物,再到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这个过程展示了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自然选择的奇妙。
以下是脊椎动物的演化顺序:1.无颚鱼类在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中,最早的阶段是无颚鱼类。
无颚鱼类是最早的脊椎动物,具有单一的背鳍和腹鳍。
这些鱼类是最早的水生脊椎动物,包括各种不同的形状和大小。
无颚鱼类的出现标志着脊椎动物的初步发展。
2.两栖动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无颚鱼类开始适应陆地环境,逐渐进化成为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的特点是可以在水和陆地两种环境中生活,同时具有水和陆地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的代表包括蝾螈和青蛙。
两栖动物的演化标志着脊椎动物开始向陆地发展。
3.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脊椎动物演化的下一个阶段。
爬行动物具有坚实的骨骼、鳞片和四肢,适应了陆地生活。
爬行动物的代表包括蛇、蜥蜴、龟、鳄鱼等。
爬行动物的演化标志着脊椎动物进一步适应陆地环境,同时也出现了卵壳保护幼崽等重要特征。
4.鸟类在爬行动物之后,一些爬行动物逐渐演化为鸟类。
鸟类具有羽毛、翅膀和喙,可以飞行。
鸟类的出现使得脊椎动物可以在空中自由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
鸟类的演化标志着脊椎动物演化历程中的一次重大突破。
5.哺乳动物最后,哺乳动物的出现是脊椎动物演化的最新阶段。
哺乳动物具有毛发、哺乳等特点,可以更好地保护幼崽并为其提供营养。
哺乳动物的代表包括人类、猫、狗、鼠等。
哺乳动物的演化标志着脊椎动物演化历程的完善和高度发展。
它们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和社会行为,使它们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总之,脊椎动物的演化顺序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从无颚鱼类到哺乳动物的五个阶段。
这个演化过程展示了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自然选择的奇妙。
通过了解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发展变化的过程,同时也为人类探索生命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启示。
动物生物学从无脊椎到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动物生物学从无脊椎到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动物王国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生物群体之一。
几亿年来,动物从最简单的无脊椎生物逐渐进化成了拥有脊椎的复杂生物。
本文将探讨动物生物学从无脊椎到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1.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是最早出现的动物形态,其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超过了5亿年。
无脊椎动物包括海绵、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等。
它们没有明显的背脊,也没有脊椎骨。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是动物界多样性产生的基础。
2. 脊索动物脊索动物是一类具有脊索的无脊椎动物,它们是脊椎动物的祖先。
脊索是一条位于背部的柔软棒状结构,脊索动物凭借其独特的特征而成为进化的一个分水岭。
脊索动物中最著名的是脊索动物亚门中的两个门类,即海藻动物门和脊肠动物门。
3. 脊椎动物的起源脊椎动物是在过去5亿多年里从脊索动物中进化而来的,它们在地球上的出现标志着动物界的一个里程碑。
脊椎动物具有明显的脊椎骨,这是它们与无脊椎动物最明显的区别之一。
脊椎骨为脊椎动物提供了支撑和保护,使它们能够在陆地和水中生存。
4.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软骨鱼类是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它们具有软骨骨骼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硬骨鱼类出现了,它们具有钙化的骨骼结构,更适应了陆地和淡水环境。
硬骨鱼类的进化给予了后来陆生脊椎动物基础。
5. 鱼类到两栖动物从硬骨鱼类到两栖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性改变。
两栖动物具有两种生活方式,既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陆地上生活。
它们发展出了肺来呼吸空气,同时保留了在水中呼吸的能力。
6. 两栖动物到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进化为爬行动物是为了适应陆地生活的挑战。
爬行动物具有鳞片和角质外皮,这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防止水分流失,并保护自己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这一阶段的进化为后来的鸟类和哺乳动物奠定了基础。
7. 爬行动物到鸟类鸟类是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它们具有特殊的适应性结构,如羽毛和飞翔能力。
脊椎动物演化顺序
脊椎动物演化顺序
脊椎动物的演化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无颌鱼类:早期脊椎动物主要为无颌鱼类,如鳗鱼和鲨鱼。
它们没有咀嚼器官,只有一条简单的消化道。
2. 颌下纲:颌下纲出现了具有颌下鳍的动物,它们的颌部结构更加复杂,可以进行咬嚼和吸食。
现代的软骨鱼和硬骨鱼属于这一类别。
3. 四足动物:四足动物是从水生环境进化到陆地的一类脊椎动物。
最早的四足动物是从具有肺和双对肢鳍的鱼类演化而来的。
这一类群包括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4. 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出现在约3.2亿年前。
与两栖动物相比,爬行动物的皮肤更加坚固,体内具有完整的肺和适应陆地生活的特殊适应器官,如鳞片和羊膜。
爬行动物包括鳄鱼、蜥蜴、龟和蛇等。
5. 鸟类:鸟类在侏罗纪时代与其他爬行动物分道扬镳。
它们拥有特殊的飞行器官和适应飞行的结构,如羽毛和骨骼结构的改变。
鸟类还具有温血和卵生特征。
6.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出现在约2.2亿年前,其特点主要是产
生乳汁哺育幼崽。
它们的身体结构适应了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形态和方式。
哺乳动物包括了灵长类、食肉类、啮齿类、鳞翅目动物和鳞皮目动物等。
在演化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脊椎动物都对后来的物种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逐渐出现了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物种,在地球上建立了丰富多样的动物群落。
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
脊椎动物进化的历程脊椎动物的历史总体上是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古生物工作者对澄江生物群的研究,不仅证实了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存在,而且发现了最早脊椎动物的代表——昆明鱼和海口鱼。
在其后的5亿3千多万年的历史中,从早期的无颌类到今天的真骨鱼类,产生了成千上万种鱼类。
它们无一例外地生活于水体中,或是在淙淙的小溪和河流中尽情畅游,或是在宽广的湖泊和大海中追波逐浪,它们对水体的依赖是无以复加的。
当鱼类的主要类群在水中繁衍生息,成为地球水域的彻底征服者时,它们中勇敢的一支则离开了水体,向环境更为复杂更富于挑战的陆地发展。
到3.6亿年前的泥盆纪产生了最早的两栖类代表——鱼石螈。
两栖动物是一类具有四肢的脊椎动物,它们可以笨拙地爬上陆地,但并不能远离水体,它们的幼体仍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
为了适应陆地全新的生活环境,两栖类的身体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它们以肺代替鱼类的鳃,直接从空气中获取生存所必须的氧气;为了抵抗干燥保存体液,早期的两栖类或保留着鱼类祖先体表的鳞片,或发育有贴衬于小骨板之下的强韧的皮肤;失去了水的浮力后,为了克服强大的地心引力,两栖类发育了强壮的脊椎骨和强有力的四肢,使它们的身体能抬离地面。
两栖类在适应陆地生活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但它们没有解决离开水体繁殖后代的问题。
大约在3亿年前羊膜卵产生了。
羊膜卵的特殊结构为胚胎提供了充足的养料、湿润的环境和必要的气体交换,它可以在陆地上进行孵化。
羊膜卵的出现标志着爬行类的诞生,也标志着脊椎动物对陆地的最终占领。
在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3亿年前—2.5亿年前),原始的爬行类逐渐分化发展,产生了无孔类、下孔类和双孔类的祖先类型。
它们奠定了爬行类发展的不同方向,在脊椎动物的进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晚二叠世的无孔类以锯齿龙类和前棱蜥类为代表,下孔类以恐头兽类、丽齿兽类为代表,双孔类以始鳄类和原龙类为代表。
进入到中生代以后,各大类的爬行动物都得到迅猛的发展,爬行动物的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因而中生代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
动物进化历程
简述动物界演化的历程一、无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地球上最早的动物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
多细胞动物是由原始的单细胞动物演变而来的。
一般认为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原始的鞭毛虫类,因为它们有许多种类表现出向多细胞状态发展的倾向,如团藻、空球藻等。
低等多细胞动物有多孔动物和腔肠动物。
它们具有内外两胚层。
内胚层是由囊胚细胞内陷或移入形成。
在多孔动物,内胚层围的原肠腔不具有消化能力,只有细胞内消化,被认为是进化过程的侧生动物;而在腔肠动物,原肠腔即消化循环腔,原肠胚的开口则成为将来的口。
腔肠、扁形、原腔、环节、软体、节肢动物等各门动物都为原口动物。
扁形动物是无体腔的三胚层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在个体发育上都有担轮幼虫期,被认为是由原始的担轮动物祖先演变而来的。
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有许多共同特点,如相似的体形,两侧对称,分节现象,链状神经系统,因此节肢动物被认为是由古代的环节动物演变而来的。
在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它们的口是在原口的相对的一端发生的,原口封闭为肛门,而在相对的一端发生口,故称为后口动物。
后口动物中棘皮动物虽体呈辐射对称,但幼体是两侧对称的,这说明其祖先仍然是两侧对称的动物。
棘皮动物的幼虫和半索动物的幼虫很相似,这说明两者的亲缘关系。
二、脊椎动物的演化从进化的过程和规律看,脊椎动物应该是从无脊椎动物演化而来的,其间一定具有许多中间类型的阶段。
由于无脊椎动物没有坚硬的骨骼,所以只有从比较解剖学和比较胚胎学方面的材料来寻找演化的线索。
脊椎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具有脊索、咽腮裂和背神经管,因此脊椎动物与原索动物有着共同的祖先,即原始无头类,推测可能发生在寒武纪。
原始无头类演化出前端具有脑、感官和头骨的原始有头类,即成为脊椎动物的祖先。
而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可能是原始无头的两个特化分支。
脊椎动物的演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水中的演化;从水中到陆地的演化——两栖类、爬行类的演化;鸟类和哺乳类的演化。
(一)鱼类的起源和演化原始有头类可分为两支:一支比较原始,无上下颌,如出现于古生代奥陶纪的甲胄鱼,兴盛于志留纪和泥盆纪,它们的身体外被笨重的骨甲,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不久就被淘汰。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脊椎动物起源假说广泛认同的脊椎动物起源分“四步走”的假说。
该假说认为,在动物演化大树的两大基本分支谱系中,位于后口动物谱系顶端的脊椎动物与原口动物谱系没有直接联系,它根植于后口动物脊椎系的演化轮廓是:从现在最低等的后口动物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为始点,先后经由仅在尾部具有脊索的尾索动物和脊索纵贯全身的头索动物,最后通过脊椎和头部构造的出现,诞生出该谱系的终端产物脊椎动物。
1999年昆明鱼和海口鱼的发现被英国《自然》杂志评论为“逮住第一鱼”,为难题的破解投进了一缕曙光。
2003年初,舒德干等人再度在《自然》杂志著文,他们通过对数百枚海口鱼标本的深入研究,揭示出它们一方面已经开始演化出原始脊椎骨和眼睛等重要头部感官,另一方面却仍保留着无头类的原始性器官,从而证实了它们不仅是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而且还属于地球上一类最原始的脊椎动物。
早期后口动物的系列性发现,不仅与现代动物学关于脊椎动物起源分“四步走”假说相一致,更重要的是添加了比这“四步走”更为原始的“第一步”,从而首次提出了脊椎动物起源至少分“五步走”的新假说。
这些始见于澄江化石库地层最底部的“第一步”动物群古虫类和云南虫类,是一些创生出咽腔型鳃系统的原始分节后口动物,极可能代表着学术界期盼已久的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分节的共同祖先与由于躯体特化而丧失分节性的后口动物(包括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十分有趣的是,尽管它们由于咽鳃的出现而引发了动物体在取食、呼吸等新陈代谢方式的重大革新而成为真正的后口动物,但其躯体却仍保留着其祖先的分节性特征。
舒德干解释说:“实际上,既出现创新特征又继承祖先某些原始性状的镶嵌演化是生物界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
”在这分“五步走”的演化系列中,“第一步”的动物类群十分奇特:对1400多枚海口虫标本进行比较解剖学研究表明,它们不仅缺少脊索构造,而且在皮肤、肌肉、呼吸、循环、神经等器官系统上与脊索动物存在着根本区别;其中最为独特的是其由6对外鳃组成的呼吸系统,这与较为高等的后口动物的内鳃迥然有别。
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演化
一、呼吸的进化1、呼吸方式脊椎动物的呼吸方式可分为两大类,即水栖种类用鳃呼吸,在水与鳃上毛细血管内的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
鳃分内鳃及外鳃二种类型,内鳃在园口类,鱼类终生存在,外鳃存在于所有两栖类的幼体及部分有尾两栖类的成体。
陆生种类用肺呼吸,在空气与肺上毛细血管内的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
此外一些种类尚有辅助呼吸器官,如蛙的皮肤,乌鳢的口壁粘膜,泥鳅的消化管等。
2、呼吸特点a、鱼类:鱼类的鳃位于咽部两侧,由鳃弓支持着,每一鳃弓上有两列鳃丝(软骨鱼类第五对鳃弓只有1个鳃瓣,硬骨鱼类第五对鳃弓多特化为咽骨,其上无鳃丝)。
软骨鱼有鳃间隔自鳃弓伸到体表下,鳃瓣(软骨鱼的鳃瓣多不为丝状)附在鳃间两侧。
硬骨鱼鳃间隔退化,鳃丝附于鳃弓上,鳃裂被鳃盖骨所覆盖,以鳃孔通于体外。
水流从口进入以后流经鳃,水中的氧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行交换。
氧进入血液中,而二氧化碳则随水流排出体外。
b、两栖类:幼体用腮呼吸,变态后,内腮消失,用肺呼吸。
鳃是由外胚层发育来的,而肺则是由原肠管突出的盲囊形成的。
因此,鳃与肺不是同源器官(同源器官是指起源相同,构造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而是同功器官(形态和功能相似,起源和构造不同的器官)。
鳔和肺才是同源器官。
虽然有些鱼类的鳔已执行肺的功能,但专门作为呼吸器官的肺则是起源于两栖类。
两栖动物的肺构造简单,仅为1对薄壁的囊(如蝾螈)或囊内稍有些隔膜(如蟾蜍)而已。
其表面积比较小,不足以满足两栖类对氧的需求。
因此,两栖类还需借助于皮肤呼吸来摄取更多的氧。
c、爬行类:爬行类的肺较两栖类进步,肺的内表面积相对比较大,这是由于肺内具有很多发达的隔膜。
一些结构高等的爬行类(如鳄和某些蜥蜴),肺内腔一再分割,腔内壁呈蜂巢状小室,从而扩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由于开始形成了胸廓,靠肋间肌的收缩,胸廓的扩张与缩小,改变容积,从而使气体吸入或排出。
d、鸟类:鸟类的肺极为特殊,外观上看是一对海绵状体,内部则是由大大小小的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相通的密网状管道系统和血管系统组成,称为网状管道肺。
脊椎动物的进化和形态演化
脊椎动物的进化和形态演化脊椎动物是一类拥有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在进化历程中,脊椎动物逐步展示出了其独特的形态特征。
鱼类是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之一。
它们的脊柱相对简单,主要由一些椎骨组成。
但是,随着进化的发展,鱼类脊柱逐渐演化成为了更加复杂的结构形式。
例如,鲨鱼的脊柱就由许多个小骨片构成,这些骨片能够增加鱼体的柔韧性和力量。
两栖动物在脊柱的演化上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以青蛙为例,它们的脊柱拥有多个部分,分别对应于头部、颈部、胸部、腰部和尾部。
这些不同的部分能够让青蛙完成各种各样的动作,例如弹跳和游泳。
此外,两栖动物的脊柱还能够保护内部器官,从而提高生存能力。
爬行动物的脊柱也具有重要的进化特征。
它们的脊柱相对于其他种类的脊椎动物更加强壮,能够支撑起身体的重量。
爬行动物的脊椎骨上还有一些隆起的结构,可以供附肢肌肉附着,从而增强运动能力。
此外,爬行动物的某些物种还具有脊柱后侧的棘状突起,这些突起能够起到防御的作用。
鸟类的脊柱也有独特的形态特征。
鸟类脊柱的颈椎数量相对较多,并且非常灵活。
这样的结构有助于鸟类在飞行和捕食时更加敏捷。
鸟类的脊柱上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构,例如胸骨和肋骨,这些结构有助于鸟类发挥出它们强大的翅膀动力。
哺乳动物脊柱的进化也堪称壮盛。
哺乳动物的脊柱分为颈部、胸部、腰部、骶部和尾部五个部分,这样的分割有助于哺乳动物进行各种复杂的运动和动作。
此外,哺乳动物还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脊柱结构,即腰椎与骨盆之间的连接。
这个结构能够提供额外的稳定性和支持,从而使哺乳动物更加适应陆地环境。
总体而言,脊椎动物的进化和形态演化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漫长的过程。
通过对脊椎动物不同种类的脊柱结构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对脊椎动物脊柱进化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环境变化。
脊椎动物进化发展历程及其适应环境演化分析
脊椎动物进化发展历程及其适应环境演化分析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椎和颅骨的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级别的一类生物。
它们不仅能够在陆地上生活,还可以在水中或空中活动,是生物进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进化发展过程中,脊椎动物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漫长岁月,适应了不同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成为了地球上最为成功的一类生物之一。
1. 脊椎动物的起源脊椎动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中期,当时海洋中出现了一些硬化物质形成的外骨骼生物。
这些生物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逐渐发展出了脊椎和骨骼系统,形成了脊椎动物这一生物类群。
2. 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在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支类群。
其中最早的是鱼类,它们逐渐发展出了鳍和鳞,进化成了脊椎动物的重要代表之一。
随后出现了两栖动物,它们能够在陆地和水中自由活动。
再后来出现了爬行动物和鸟类,它们通过漫长的进化过程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成为了生物进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 脊椎动物的适应环境演化分析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地球漫长的进化历程中,脊椎动物通过不断适应环境的改变和变化,成为了地球上最为成功的一类生物之一。
首先,鱼类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鳍和鳞,这使它们可以在水中游动。
鳍可以使它们在水中保持平衡和前进,鳞则可以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增强其生存能力。
此外,鱼类还经过长时间的进化逐渐演变出了呼吸器官,可以通过鳃呼吸。
其次,两栖动物的进化使它们可以在水中和陆地上生活。
两栖动物的身体构造更加适合在水中游泳,同时它们的肺和皮肤可以进行呼吸,这也为其在陆地上生活提供了条件。
这些特点使两栖动物适应了不同的环境,成为了生物进化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再次,爬行动物和鸟类则是在陆地上生活的重要代表。
它们的身体构造更为适合在陆地上爬行和奔跑,同时它们也演化出了更加高效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让它们更好地适应陆地环境。
综上所述,脊椎动物的进化发展历程及其适应环境演化分析,展示了生物进化发展的精彩过程。
脊椎动物智力和行为的进化
脊椎动物智力和行为的进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始理解脊椎动物智力和行为的进化。
脊椎动物从单细胞生物逐渐演变而来,经历了各种物种间竞争、适应环境等过程,这些过程导致了它们智力和行为的不同形态和特征。
本文将深入探讨脊椎动物的智力和行为的进化。
脊椎动物的智力和行为是如何进化的?脊椎动物的智力和行为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其中一些影响因素是遗传变异、环境压力和进化过程。
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适应性遗传突变被认为是对外部压力的适应策略之一,这些突变可能导致脊椎动物在行为特征和智力能力方面发生变化。
在硬件方面,对智力和行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生物学家们发现,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整个神经系统逐渐演变。
比如,海马的大脑具有更高的神经元密度,因此,海马更容易表现出记忆和学习的能力。
某些类别的鸟类的手指有神经元和敏感神经细胞较高的密度,因此,它们的精细动作更加敏捷,并用手指构建更复杂的巢穴。
在软件方面,行为和智力是脊椎动物进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通过研究脊椎动物的性行为、觅食行为、繁殖行为和社交行为等领域,生物学家们得出了许多关于它们智力和行为进化的结论。
例如,各种灵长类动物都展示出了复杂的社交行为,其中包括短暂的伙伴关系、强烈的家族群体意识,甚至有时会制造工具和玩具,这些行为激发了它们的智力。
脊椎动物的智力和行为进化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生物进化和行为进化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在同一物种内,智力和行为的多样性始终与进化和环境有关,脊椎动物的远古祖先处于完全和环境隔离的环境中,因此,相比现代种类的智力和行为普遍较差。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和环境压力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变化,驱使脊椎动物的行为能力不断进化,以满足其生存的物种需求。
另外,智力和行为进化背后存在生理机制的变化。
例如,脊椎动物进化了更复杂的神经系统,能够更加灵活地调节行为,也能够更好地完善各种行为过程。
同时,生理响应也是智力与行为进化的一部分,它能够确保脊椎动物的行为一致并适应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索动物的起源进化演化脊索动物的起源:有人认为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祖先。
此说根据半索动物的成体有接近于脊索动物的特点,而胚胎发育和幼体形态却和棘皮动物的极为相似,加以对肌肉的肌蛋白生化成分的分析,可以说半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有明显的共同点,均具肌酸,而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的肌蛋白中除含有肌酸,尚含有精氨酸,无脊椎动物的肌蛋白含精氨酸不含肌酸。
故主张半索动物、棘皮动物与脊索动物源自共同祖先,由此共同祖先分为3支演化:一个侧支进化为棘皮动物,这从近来发现的一类棘皮动物化石得到更好地证明,它们具一系列类似鲨鱼样的鳃裂,具肛后尾和一个背神经索,它们是一类用鳃裂滤食的动物,十分类似现代的原索动物,另一侧支进化为半索动物;主干进化为脊索动物。
并将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作为从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之过渡类型。
某些具柄的棘皮动物,如已灭绝的棘皮动物中的海果类以及腕足类在这方面都有相似处,也许这些动物间均有亲缘关系,并与早期脊索动物有共同祖先。
也许这些动物均各自独立地经适应辐射而形成这些相似性。
而它们的循环系统和按节分布的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均类似于脊椎动物,消化管中的内柱与脊椎动物的甲状腺同源,尤其是其胚胎发育的中胚层体腔囊的形成方式,在前14对体节的形成方式同于棘皮动物与半索动物,14对体节之后的中胚层是从一条独立的细胞带形成,这种方式又与脊椎动物是—致的。
另外,文昌鱼的受精卵在卵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具明显的双层膜结构,这又与棘皮动物的海胆等相似,而不同于脊椎动物。
但文昌鱼又是十分特化的动物,它们的脊索向前超过神经管,按节排列的肾管和生殖腺均与脊椎动物不同。
因此,一般动物学者认为文昌鱼类不能代表脊椎动物的祖先。
故文昌鱼类或许是脊索动物进化中离开主干的一个侧支,与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
鱼纲鱼类是低等的水栖脊椎动物,是属于有颔脊椎动物。
从整个动物演化的情况来看,脊椎动物是从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有颌类是从无颌类进化而来。
鱼类是最低等的颌口类动物,鱼类的化石尽管已发现不少,但鱼类究竟从什么时候和什么动物演化而来的问题至今尚难确切回答,显然,从鳃弓进化出颌弓在鱼类进化中应是一个重要的进展。
从化石材料看,在距今大约4亿年的泥盆纪,鱼类的主要类群均已出现,如棘鱼类、盾皮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
但一般认为颌的出现和最早的鱼类的进化可以追溯到奥陶纪。
根据化石分析,棘鱼类的数量较同时代的盾皮鱼类少,但棘鱼类生活的时间较盾皮鱼类更长些。
棘鱼类可能出现于奥陶纪,化石发现于距今约4.5亿年的地层中,志留纪和泥盆纪时达高峰,绝灭于距今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
根据棘鱼类具鲨鱼样的牙和歪形尾,以及现代生存的某些鲨鱼的胚胎具有棘鱼样成排的小的腹鳍,有人认为棘鱼类更接近软骨鱼。
也有人认为棘鱼更接近硬骨鱼类的祖先--古鳕鱼类,因它具硬骨鳞和鳃盖,以及硬骨的内骨骼。
盾皮鱼类外被有盾形的骨质甲板,与甲胄鱼形态近似,但具上下颌、成对的鼻孔偶鳍和歪形尾,骨骼为软骨。
包含许多种类,如节颈鱼类(Arthrodira)、褶齿鱼类(Ptyctodontida)、扁平鱼类(Petalichthyida)、硬鲛类(Rhenanida)等。
化石发现于志留纪,泥盆纪较发达,至泥盆纪末大部分绝灭,只少数延续至石炭纪。
盾皮鱼类的亲缘关系似乎更接近于软骨鱼类,但也有人认为盾皮鱼类的一支演变为软骨鱼类,另一支演化为硬骨鱼类。
由于软骨鱼类化石保留较硬骨鱼少。
根据化石鲨与同时代的棘鱼类和盾皮鱼类的解剖结构比较,三者似源自共同祖先。
最早的软骨鱼化石是泥盆纪的一些食肉鲨,如裂口鲨(Cla-doselache)。
在泥盆纪时期软骨鱼大量辐射发展,到石炭纪时(距今约2.8亿年至3.5亿年)在淡水与海水中都很普遍,随后许多祖先类群灭绝,代之以现代软骨鱼。
软骨鱼在很早就分为二大线系,即全头类与鲨鳐类。
鲨鳐类又因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向2个方向演化,即迅速游泳的鲨类和底栖、少活动的鳐类。
软骨鱼在进化中相当保守,有的种类历经约2亿年的时日而很少变化,如现代的噬人鲨(Carcharodon carcharias)与其古代化石种古棘鲨类(Paleospinax)相比,变化不大,现代的扁鲨和六鳃鲨与其侏罗纪的祖先相比,变化也不大。
硬骨鱼类的3个大类群--肺鱼类、总鳍鱼类(包括现代生存的腔棘鱼)和辐鳍鱼类似乎是在距今4.5亿年至4.25亿年间从具颌与偶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肺鱼类是一群种类不多的特化淡水鱼,现存的种类只有3个属,不连续地分布于南美洲、非洲和澳洲3个地区。
这个事实足以说明肺鱼类在古代的生活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我国四川就发现过四川角齿鱼(Ceratodus szechuanensis)。
古总鳍鱼类具有内鼻孔、能作肺用的鳔和能上陆地运动的肉叶状偶鳍,这就使它们能够爬越干涸的泥洼进入新的水域去生活。
有的种类经常这样爬越陆地、呼吸空气,结果发展成为最初的陆生脊椎动物,即两栖动物。
另外一些种类不能坚持这种生活而向海洋迁移,但是在海中它们竞争不过数量既多而适应能力又强的古鳕类,终于在中生代的后期,绝大部分受淘汰而绝灭,只有极少数种类的腔棘鱼类(Coelacanths)如矛尾鱼、马兰鱼等留存到今天成为“活化石”。
总鳍鱼中有一种骨鳞鱼(Osteolepis),其脑颅骨片的排列式样、牙齿的类型、偶鳍骨骼的结构等都和古两栖类非常近似,因此,可以认为像骨鳞鱼这样的鱼类很可能就是两栖类的直接祖先。
辐鳍鱼类由泥盆纪进化至今大致经历了3个相互承替的阶段:最早的辐鳍鱼类为软骨硬鳞类,以古鳕鱼类(Palaeoniscoidea)为代表,出现于泥盆纪的淡水水域,石炭纪达全盛期,到三叠纪为全骨类所替代,全骨类来自软骨硬鳞类,大部分中生代时期为全骨类繁盛时期,在淡水与海水中进行分支进化,现代的全骨类代表有雀鳝与弓鳍鱼。
在中生代早期由全骨类发展出真骨类,开始了辐鳍鱼进化的第三阶段,真骨类自中生代后期至今进行了大量的适应辐射,形成各种生态类型。
尽管真骨类鱼种类与形态繁多,但大多数鱼类学家相信,各种真骨鱼类是来自全骨类中的一个目。
4亿年前的泥盆纪世界各地海陆分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地区经过造山运动、造陆运动,形成了新的山系、高原和盆地,使地貌和气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陆面积增加,气候干燥炎热,引起了生物界的变革,鱼类自然也不例外。
当时,作为淡水栖息动物的鱼类,常常遭遇到湖沼枯竭、河川断流、水域日益变小和变热的困境,不能适应的种类,逐渐归于绝灭。
通过自然选择,产生了2种适应的方式,使鱼类得以保存下来,滋生繁衍,直到今天。
一是由陆地淡水水域迁居海中;二是体内长出能行气呼吸的“肺脏”,必要时可以代替鳃的功能。
早期软骨鱼类,采用了第一种适应方式,即由淡水迁入海水,过海洋的生活。
这样,虽然得到了丰裕的水环境,但是由淡水转入海水,是由低渗的水环境转入高渗的水环境,入海的软骨鱼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体内的水分要不断向外渗透出来。
能防止这种渗透的种类才能留存后代,这样长期适应的结果,软骨鱼就有了一种调节自身渗透压的能力,能将含氮的代谢废物转变成尿素,以2%~2.5%的浓度保存在血液中,基本上维持了体内外水液调节的平衡,因此能在海中延续生命,繁殖种族。
软骨鱼的卵还保留着一些原来在淡水中的特性,其内液与海水比较,属于低渗,所以软骨鱼不能把卵无保护的产在海水里。
它们的卵或者是在产出时有不透水的卵壳包着,壳内存有液体,供受精卵在其中发育,或者根本不产出来,留在母体内发育,表现为卵胎生或(假)胎生。
软骨鱼类的雄体具有鳍脚,可以进行体内受精,这样就避免了卵直接和海水接触。
早期硬骨鱼类,采取了第二种适应方式,即咽部向体腔内长出一对囊状突起,作为原始的“肺脏”,借此可于鳃呼吸困难时进行气呼吸。
硬骨鱼类一般体被鳞片,除有保护作用以外,还有抗旱的作用。
两栖纲:两栖纲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动物,这个类群绝大多数都是亦水亦陆的种类,也有少数种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那是登陆后重新返回水域的次生性现象。
现存的两栖动物大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区域,尤以温暖湿润的热带森林中种类最多,寒带和海岛上的种类却甚稀少,最南分布到新西兰,往北可进入北极圈。
迄今为止,南极尚未发现两栖动物的踪迹。
这些现象表明,温度、湿度和地理障碍等环境因素对两栖动物的发展及其分布范围起着严格的制约作用。
早在距今3.5亿年的古生代泥盆纪,某些具有“肺”的古总鳍鱼曾尝试登陆,并获得初步成功。
两栖动物很可能就是在那时由古总鳍鱼类演化而来。
最早发现的两栖类化石鱼头螈(Ichthyostega)与古总鳍鱼类在头骨结构、肢骨等方面均有惊人的相似(见图)。
但是鱼头螈已经具备了与头骨失去连接的肩带、五趾型的四肢等两栖类的特征。
这些古两栖动物大约1.5亿年间,在征服新的陆生环境的同时,迅速地向各方面辐射演化,但以后相继绝灭。
现存两栖动物都是从侏罗纪以后才出现的,它们的身体结构及器官机能方面,既保留着原祖的水栖特性,又获得了一系列适应陆地生活的进步特征,居于两者的中间地位。
陆地和水域是生存条件具有显著差异的不同环境。
水域是由含巨大热能的介质构成,水温的变动幅度不大,一般不超过25℃~30℃,使它能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水又是一种密度大于空气千倍的物体,因而尽管它对于动物运动所产生的阻力要比在空气中大得多,但是水具有浮力,能轻而易举地把沉重的动物体承托起来,使它们能在水中遨游。
然而,水中的溶氧量只及空气的1/20,每升水仅含氧3-9毫升,加以氧的弥散率较低,所以只适于新陈代谢水平低、用鳃进行气体交换和依靠鳍作为运动器官的鱼类生活。
从水生转变到陆生的古两栖动物面临着一系列必须克服的新矛盾:生活介质与气体交换器官的矛盾、浮力消失与动物体承重的矛盾、空气湿度减少与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矛盾,等等。
这些矛盾在古两栖动物的进化过程中,都必须随同环境条件的改变,进行动物体形的相应改造,以及新器官的产生和原有器官的机能转变,否则将导致它们登陆失败而遭受绝灭的命运。
在水陆生活转变的许多矛盾中,首当其冲的主要矛盾,就是呼吸器官和陆上运动器官的问题。
鱼类在水中生活,由于水能产生浮力,重力对动物的影响较小,借尾、偶鳍和躯体的摆动即可完成运动。
两栖动物的成体则不然,它们在空气密度较小的陆地上运动时,不但需要用强健的四肢抵抗重力影响和支撑身体,而且还必须能推动动物体沿着地面移动。
正是在这种机能要求的前提下,古两栖动物由酷似古总鳍鱼类的偶鳍发展和形成了适应陆生的五趾型附肢,这是动物演化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作为鱼类运动器官之一的偶鳍结构比较简单,肩带直接附在头骨后缘,活动的方式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它与鱼鳍之间只有一个单支点,以此作为杠杆,完成单一的转动动作。
两栖动物的五趾型附肢与鱼鳍不同,发展了具有多支点的杠杆运动的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