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

合集下载

实验8 反应精馏法制备乙酸乙酯

实验8  反应精馏法制备乙酸乙酯

实验八反应精馏法制备乙酸乙酯一、实验目的1.了解反应精馏是既服从质量作用定律又服从相平衡规律的复杂过程,是反应和分离过程的复合,了解反应精馏技术比常规反应技术在成本和操作上的优越性。

2.了解玻璃精馏塔的构造和原理,掌握反应精馏操作的原理和步骤,学习反应精馏玻璃塔的使用和操作。

3.学习用反应工程原理和精馏塔原理,对精馏过程做全塔物料衡算和塔操作的过程分析。

4.根据化学平衡原理和反应精馏原理,学习体验反应精馏配方、反应条件、精馏条件的制定及其相互影响。

5.了解与常规精馏的区别,掌握反应精馏法所适宜的物系。

6.应用气相色谱分析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学会求取液相分析物校正因子及计算含量的方法和步骤。

二、实验原理1. 反应精馏原理反应精馏是随着精馏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

通过对精馏塔进行特殊改造或设计后,采用不同类型的催化剂,可以使某些反应在精馏塔中进行,并同时进行产物和原料的精馏分离,是精馏技术中的一个特殊领域。

在反应精馏操作过程中,由于化学反应与分离同时进行,产物通常被分离到塔顶,从而使反应平衡被不断破坏,造成反应平衡中的原料浓度相对增加,使平衡向右移动,故能显著提高反应原料的总体转化率,降低能耗。

同时,由于产物与原料在反应中不断被精馏塔分离,能得到较纯的产品,减少了后续分离和提纯工序的操作和能耗。

此法在酯化、醚化、酯交换、水解等化工生产中得到应用,而且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

反应精馏过程不同于一般精馏,它既有精馏的物理相变之传递现象,又有物质变性的化学反应现象。

两者同时存在,相互影响,过程更加复杂。

在普通的反应合成、酯化、醚化、酯交换、水解等过程中,反应通常在反应釜内进行,而且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反应原料的浓度不断降低,产物的浓度不断升高,反应速度回会越来越慢。

同时,反应多数是放热反应,为了控制反应温度,也需要不断地用水进行冷却,造成水的消耗。

反应后的产物一般需要进行两次精馏,先把原料和产物分开,然后再次精馏提纯产品。

实验八 流化床干燥实验

实验八  流化床干燥实验

流化床干燥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掌握连续流化床干燥方法;2、估算体积传热系数和热效率。

二、基本原理:1)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3(/V mQ W m V t α=∙∆℃) (1)气体向固体物料传热的后果是引起物料升温Q1和水分蒸发Q2。

其传热速率为:12() (2)Q Q Q =+ w1221221()(() (3)c m c m w Q G c G c x θθθθ=--)=(+c ) w 101('')-() (4)v L v m w Q W I I W r θθ=-)=((+c c ) w式中:Q 1一湿含量为X 2的物料从θ1升温到θ2所需要的传热速率 Q 2一蒸发(kg /s)水所需的传热速率。

Cm 2一出干燥器物料的湿比热·(KJ /kg 绝干料·℃) I V ’—θm 温度下水蒸气的焓,KJ /kg I L ’一θ1温度下液态水的焓,KJ /kg 流化床干燥器有效容积24V D h π=脱水速率由物料衡算求出:121211120111121112()(1)()11 (1)() (5)11c w w W G X X G w w w G G w w w w w =-=-----=--∆--式中:G c 一绝干料速率kg /s G 1一实际加料速率kg /sW 1,W 2一分别为进出口湿基含水量,kg 水/kg 物料:X 1,X 2一分别为进出口干基含水量, kg 水/kg 绝干物料, G 01,G 11,一分别加料初重与余重,kg Δ1一为加料时间 s2、热效率η计算100% (6)Q Q η=⨯蒸入干燥过程中蒸发水分所消耗的热量向干燥提供热量 Q 蒸=W(2490+1.88t 2—4.187θ1) (w) (7)Q 入由热量衡算求出:Q 入=Q p +Q D =U p I D +U D I D (8) 式中:U 、I 一表示电压电流P 、D 一表示预热器和干燥器Q 出=L(I 2—I 0)+Gc(I 2’—I 1’) (W) (9) 100%Q Q Q η=⨯入出入—三、装置与流程设备流程图见图1,电路示意图见2。

实验八酸碱和沉淀溶解平衡

实验八酸碱和沉淀溶解平衡
碱反应的实质
酸碱反应是中和反应的特例,其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的过程。 在酸碱反应中,酸提供氢离子,碱提供氢氧根离子,两者结合生成水和盐。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Kw,表示水分子电离的平衡常数,其值只与温度有关。
pH值的定义和计算
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 其值等于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酸碱质子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酸和碱是通过传递质 子来表现其酸性和碱性的。
详细描述
酸是能够传递质子的物质,而碱 则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酸和 碱之间的反应是通过质子的传递 进行的。
酸碱电子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酸和碱是通过电子转移来表现其酸性和碱性的。
详细描述
酸是能够接受电子的物质,而碱则是能够给出电子的物质。 酸和碱之间的反应是通过电子的转移进行的。
步骤2
按照实验要求配制不同浓度的 酸碱溶液,并记录下浓度和体 积。
步骤4
记录下滴定过程中酸碱度变化 的数据,绘制酸碱滴定曲线。
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包括烧 杯、滴定管、试纸、酸碱指示 剂等。
步骤3
使用滴定管将酸碱溶液滴加到 烧杯中,同时用试纸监测酸碱 度变化。
步骤5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酸碱反应的 平衡常数,并进行误差分析。
实验建议和改进
实验建议
针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提高实验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实验改进
根据实验建议,对实验过程进行改进,优化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效果。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实验八酸碱和沉淀溶解平衡
目录
• 酸碱理论的发展 • 酸碱反应和pH值 • 沉淀溶解平衡 • 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 • 实验结果分析和结论

实验八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实验八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1、M序列
移位时 钟节拍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表1 m序列发生器状态转移流程图
第1级 a n1
0 1 0 0 1 1 0 1 0 1 1 1 1 0 0 0 1
第2级
an2
0 0 1 0 0 1 1 0 1 0 1 1 1 1 0 0 0
二、实验预习要求
认真预习《通信原理》中关于M序列及 眼图有关章节的内容。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三、实验仪器仪表
1、70MHz双踪数字存储示波器一台 2、实验模块:
数字编码模块——M序列输出 数字时钟信号源模块 眼图观测及白噪声输出模块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四、实验原理
2、眼图
所谓“眼图”,就是由解调后经过低通 滤波器输出的基带信号,以码元定时作为同 步信号在示波器屏幕上显示的波形。干扰和 失真所产生的传输畸变,可以在眼图上清楚 地显示出来。因为对于二进制信号波形,它 很像一只人的眼睛。
眼图是指利用实验的方法估计和改善(通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 眼图观测实验
【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M序列等伪随机码的发生原理。 2、了解伪随机码在通信电路中的作用。 3、掌握眼图的观测。
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实验八 M序列发生及眼图观测实验
t

实验八 积分运算电路实验

实验八 积分运算电路实验

4、设计电路 、
集成运算放大器采用 CF741。 积分时间均为T/2。 。 如果所用运放的 Uomax=10V, ,
元器件的选取
RC ≥

E t Uomax
RC = 0.5ms
≥10kΩ, 确定元件参数 为满足输入电阻RI≥10kΩ, =10kΩ,则积分电容为: 取电阻R=10kΩ,则积分电容为:
分电路的设计及调试方法, 会简单积 分电路的设计及调试方法,了解引起积分 器运算误差的因素,初步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 器运算误差的因素,初步掌握减小误差的方法。
2、 设计题目 、
设计一个积分运算电路,用以将方波变换成 设计一个积分运算电路, 三角波。已知输入方波的幅值为 , 三角波。已知输入方波的幅值为2V,周期为 1ms,输入电阻RI≥10k 。
Ui=2V f= 500Hz f= 1000Hz f= 5000Hz
Uo的理论值
约-4V
约-2V
约-400mV
Uo波形
Uo峰值
输入输出波形图( 输入输出波形图(示波器上用双通道观察 输入方波和输出的三角波) 输入方波和输出的三角波)
输入方波
输出三角波 反相积分
2.2 方波输出调节说明
1 快键
表1:Rf=100k ,R=10k :
Ui=2V Uo的理论值 f = 500Hz 约-4V
(输出幅度与频率的关系 输出幅度与频率的关系) 输出幅度与频率的关系
f= 1000Hz 约-2V
f= 5000Hz 约-400mV
Uo波形 Uo峰值
的作用) 表2:Rf=∞, R=10k (Rf的作用 : ,
rfr10k?rf的作用输入输出波形图示波器上用双通道观察输入方波和输出的三角波输入输出波形图示波器上用双通道观察输入方波和输出的三角波输入方波输出三角波反相积分输出三角波反相积分22方波输出调节说明1快键

8.实验八: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实验八: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八: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一、实验要点巧提炼二、创新实验拓思路如图所示是某位老师在做探究动能的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改进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在白色支架板上固定有两列相同的凹槽轨道,在每个轨道上方一定距离处固定了一排等间距编号的塑料卡纸,塑料卡纸可以弯曲,当小球从轨道上端滑下后,穿过卡纸时,会损失一部分动能,相当于克服阻力做功,小球穿过的卡纸数越多,说明小球的动能越.如图甲、乙所示是实验中的情景,观察可知,图甲探究的是对动能大小的影响,图乙探究的是对动能大小的影响.甲乙三、针对训练再巩固1.(2020•南京一模)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质量不同的铁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让质量不同的铁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由静止释放,这样做的目的是使铁球到达水平面时的相同.(2)该实验是通过观察的大小,来比较铁球的动能大小的.(3)有同学用图乙装置,将不同质量的铁球把同一弹簧压缩相同程度后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完成(1)中的实验探究,这个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是.2.(2020•云南一模)小贝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将小球A、B分别拉到与竖直方向成一定角度θ的位置,然后都由静止释放,当小球摆动到竖直位置时,会与静止在水平轨道上的木块C发生碰撞,碰撞后木块都会在水平轨道上滑行一定距离后停止.实验装置中小球A、B 的质量分别为m A、m B且m A<m B;摆长为L且均相同;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且θ1<θ2.(1)在开始探究前,小贝将小球A、B同时拉到与竖直方向成相同角度的位置,然后由静止同时释放,观察到它们始终并排摆动且同时到达竖直位置.这表明两小球在摆动过程中的任一时刻的速度大小均(选填“相同”或“不同”),且与小球的无关.(2)小贝通过甲、乙所示的探究过程,他观察到B球能将木块C撞得更远,经过思考可得出结论:小球的动能大小与有关.(3)图乙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丙中小球B 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如图乙、丙所示,图丙中木块C滑行得更远些,由此可得出结论:当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动能越大.(4)在小球撞击木块C以后,如果木块C受到的力突然全部消失,C将做运动.(5)质量和速度谁对动能的影响较大呢?小明所在的物理兴趣小组借助速度传感器和其他仪器得出了两组数据,如表一和表二所示.表一(钢球撞击时的速度v=8cm/s)序号钢球质量/g木板滑行的距离/cm110010220020330030表二(钢球的质量m=100g)序号钢球撞击的速度/cm/s木板滑行的距离/cm18102164032490分析表一、二两组数据可以得出:对物体的动能影响较大.参考答案【答案】大速度质量1.(1)速度(2)木块被撞后移动的距离(3)压缩程度相同,小球的动能相同对木块做的功相同,木块移动的距离相同(合理即可)2.(1)相同质量(2)质量(3)小于越大(4)匀速直线(5)速度。

实验八 化学法显现指印

实验八 化学法显现指印

实验八化学法显现指印一、实验目的(一)通晓化学显现法,主要是硝酸银显现法、茚三酮显现法显现潜在手印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二)掌握在不同承痕客体上、不同遗留条件下的基本配方、提取和固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一)硝酸银显现法:硝酸银与汗液中的无机物质(氯化钠)起化学反应后,生成氯化银(沉淀物)和销酸钠,氯化银在阳光作用下即分解出银粒子,银粒子本身具灰黑色,随着反应的进行,银粒子增多,由棕色逐渐变成黑色,从而显出手印纹线。

(二)茚三酮显现法:茚三酮与汗液中的α—氨基酸起脱羟、脱水作用,所得生成物转位后水解,水解物又与茚三酮合成兰色或紫色的化合物,而显出紫色手印。

三、实验设备及器材硝酸银有机溶剂、茚三酮有机溶剂、蒸气熨斗、镊子、棉球、烧杯、各种承痕客体、指纹显现作业表格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一)常用硝酸银溶液的配方硝酸银水溶液:1—5克硝酸银;95~99毫升蒸馏水。

硝酸银酒精溶液:1~3克硝酸银;97~99毫升无水酒精。

(二)硝酸银显现法的显现操作方法点蘸法、浸泡法和喷雾法。

用棉花或毛笔蘸溶液轻轻涂在物体表面,或将物体浸入溶液中,待溶液铺满整个物体表面时,即取出放置阴干,至表面没有浮水时,再置太阳光暴晒至全部变黑,显出手印后应立即照相,然后放黑袋中或阴暗处保存,以免继续显现而过度。

(三)硝酸银显现法的减薄和消退方法双氧水减薄法等和升汞水溶液、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消退法等。

由于曝晒过度等原因引起过黑而影响手印的清晰度时,需进行减薄处理。

可用3%的双氧水涂于另一张纸上,阴干后复盖于过黑的手印上,约半分钟揭开,手印纹线清晰,反差增强。

也可将3%的双氧水直接涂于过黑的手印,待全消退阴干,再次暴晒,手印又重显出来,且较前清晰,原来越黑的重显越好。

由于工作上的需要,须将显出的手印再次复原,以便保持原物的原状。

可用10%升汞水溶液、饱和氯化钠水溶液,用棉球涂在销酸银显出的手印上及周围着色之处,立即变成氯化银而退色。

再涂上饱和氯化钠溶液以溶解氯化银,经水洗,晾干即还原成原色,如欲整平,可以用烫斗整复。

实验8-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实验8-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实验八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划线法一、实验目的1、巩固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原理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的常用方法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学中将实验室条件下从一个单细胞繁殖得到的后代称为纯培养,人们希望研究或利用某种微生物常常必须是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后代。

但微生物在土壤、水、空气或人及动、植物体中,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绝大多数都是混杂生活在一起,欲获得某一种微生物时,就必须从混杂的微生物类群中分离它,以得到只含有这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另外,若人们原有用于试验研究与利用的微生物纯培养菌株,因接种转管以及保存不当等原因而被非目的菌种污染后,也必须再次进行菌种的纯化将污染的杂菌除去,以重新获得目的菌株纯培养。

这种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称为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

为了获得某种微生物的纯培养。

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适宜的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淘汰其他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平板划线分离法、单孢分离法、挑取菌丝先端等方法分离、纯化该微生物,从而得到纯菌株。

当菌种被其他杂菌污染时或混合菌悬液常用划线法进行纯化(纯种分离)。

此法是借助将蘸有混合菌悬液的接种环在平板表面多方向连续划线,使混杂的微生物细胞在平板表面分散,经培养得到分散成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繁殖而来的菌落,从而达到纯化的目的。

二、实验器材1、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糖琼脂培养基(PDA);2、供试的细菌及霉菌的斜面菌种、无菌水、接种环、青霉素、无菌培养皿三、操作步骤1、培养基平板的制备将备用的牛肉膏蛋白胨琼脂培养基和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加热融化,待加热冷却至45-50℃分别倒入90mm的无菌培养皿内,每个培养皿倒入培养基20ml,冷凝后贴上标签、并标明培养基的名称及自己的姓名。

2、菌悬液的制备取青霉菌、曲霉2种霉菌及大肠杆菌的斜面菌种试验各1支,倒入少量无菌水后以接种环刮菌苔表面,将细菌的细胞与霉菌的孢子洗下,倒入一无菌的三角瓶或培养皿,然后加入适量的无菌水稀释混匀得试验用的菌悬液。

实验8 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验证

实验8  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验证

实验八叠加定理、基尔霍夫定律验证一、实验目的1. 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叠加定理和基尔霍夫定律以提高对两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通过实验加深对电位、电压与参考点之间关系的理解。

3. 通过实验加深对电路参考方向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二、必备知识1. 叠加定理: 对于一个具有唯一解的线性电路, 由几个独立电源共同作用所形成的各支路电流或电压, 等于各个独立电源单独作用时在相应支路中形成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不作用的电压源所在的支路应(移开电压源后)短路, 不作用的电流源所在的支路应开路。

2.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在任一时刻, 流出(流入)集中参数电路中任一节点电流的代数和等于零;集中参数电路中任一回路上全部组件端对电压代数和等于零。

3.电位与电压:电路中的参考点选择不同, 各节点的电位也相应改变, 但任意两点的电压(电位差)不变, 即任意两点的电压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三、预习要求1. 复习实验中所用到的相关定理、定律和有关概念, 领会其基本要点。

2.通过观看《电路实验常用仪器仪表使用方法简介》光盘, 预习实验中所用到的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根据实验电路计算所要求测试的理论数据, 填入表中。

4. 写出完整的预习报告。

四、实验仪器DF1731SL2A型直流电压源一台HY1770型直流电流源一台VC97型数字万用表一块C65型直流电流表一块电流插座三个 电流插头一个100Ω、190Ω、450Ω滑线电阻各一只 五、实验任务1.验证叠加定理(1) 将电压源的输出电压US 调至10V, (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定), 电流源的输出电流IS 调至20mA (用直流毫安表测定), (2) 然后关闭电源, 待用。

按图1.1所示连接实验电路, 也可自行设计实验电路。

图 1.1 叠加定验证电路(3) 按以下三种情况进行实验: 电压源与电流源共同作用;电压源单独作用, 电流源不作用;电流源单独作用, 电压源不作用。

实验八非线性电阻伏安特性的测试

实验八非线性电阻伏安特性的测试
特点
非线性电阻的特点是伏安特性曲线为非线性, 其阻值随所加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03
实验步骤
实验设备介绍
01
02
03
04
电源
提供稳定的直流或交流电源。
非线性电阻器
用于测试不同电压下的电流特 性。
电流表和电压表
用于测量电阻器上的电流和电 压。
导线
连接电源、电阻器和测量仪表 。
实验操作流程
01 连接电源、电阻器和测量仪表,确保线路 连接正确无误。
实验八 非线性电阻伏安 特性的测试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分析 • 实验总结与思考
01
实验目的
掌握非线性电阻伏安特性的概念
总结词
理解非线性电阻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包括伏安特性曲线和电阻值随电压变化的规律。
详细描述
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是指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线性的,即电阻值会随着电压的变 化而变化。在实验中,需要观察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了解其电阻值随电压变化的规律。
学习非线性电阻的测试方法
总结词
掌握非线性电阻的测试方法,包括测量电路的设计、测量步骤和数据处理。
详细描述
在实验中,需要设计合适的测量电路,根据电路图搭建实验装置,并按照规定的 步骤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电压和电流的读数,并记录数据。最后 ,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
加深对非线性电阻的理解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我进一步理解了非线性电阻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对其在实际电路中 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提高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正确操作实验设备、处理实验数据和绘制伏安特性曲线,提高了 自己的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

实验八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

实验八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

实验八 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一、实验目的1、学习用模拟方法来测绘具有相同数学形式的物理场2、描绘出分布曲线及场量的分布特点3、加深对各物理场概念的理解4、初步学会用模拟法测量和研究二维静电场二、实验仪器电压表、GVZ-3型导电微晶静电场描绘仪、直流稳压电源(10V ,1A)GVZ-3型静电场描绘实验仪(包括导电微晶、双层固定支架、同步探针等),支架采用双层式结构,上层放记录纸,下层放导电微晶。

电极已直接制作在导电微晶上,并将电极引线接出到外接线柱上,电极间制作有导电率远小于电极且各向均匀的导电介质。

接通直流电源(10V )就可以进行实验。

在导电微晶和记录纸上方各有一探针,通过金属探针臂把两探针固定在同一手柄座上,两探针始终保持在同一铅垂线上。

移动手柄座时,可保证两探针的运动轨迹是一样的。

由导电微晶上方的探针找到待测点后,按一下记录纸上方的探针,在记录纸上留下一个对应的标记。

移动同步探针在导电微晶上找出若干电位相同的点,由此即可描绘出等位线。

三、实验原理(以模拟长同轴圆柱形电缆的静电场为例)稳恒电流场与静电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场,但是它们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即两种场遵守规律在形式上相似,都可以引入电位U ,电场强度E =-▽U ,都遵守高斯定律。

对于静电场,电场强度在无源区域内满足以下积分关系0=∙⎰E S0=∙⎰CE对于稳恒电流场,电流密度矢量j在无源区域内也满足类似的积分关系⎰=∙Sj 0 0=∙⎰j l由此可见 E 和j在各自区域中满足同样的数学规律。

在相同边界条件下,具有相同的解析解。

因此,我们可以用稳恒电流场来模拟静电场。

在模拟的条件上,要保证电极形状一定,电极电位不变,空间介质均匀,在任何一个考察点,均应有“U 稳恒=U静电”或“E 稳恒=E 静电”。

下面具体本实验来讨论这种等效性。

1、 同轴电缆及其静电场分布如图1(a )所示,在真空中有一半径为r a 的长圆柱形导体A 和一内半径为r b 的长圆筒形导体B ,它们同轴放置,分别带等量异号电荷。

实验八:导线的连接

实验八:导线的连接

实验名称:导线的连接一、实验目的:1、了解导线连接的基本要求:导线连接的基本要求是:连接牢固可靠、接头电阻小、机械强度高、耐腐蚀耐氧化、电气绝缘性能好2、掌握常用的导线连接方法和连接处的绝缘处理二、实验设备:导线若干、尖嘴钳、剥线钳、斜口钳、电工刀、绝缘胶带等三、实验步骤:1、绝缘线头的去除2、导线线头的连接3、导线绝缘层的恢复四、实验过程及流程图:1、绝缘线头的去除方法如下:①用左手握住电线,根据线头所需长短用钢丝钳口切割绝缘层,但不可切入芯线;②用右手握住钢丝钳头部用力向外去除塑料绝缘层③如发现芯线损伤较大应重新剖削2、导线线头的连接方法:1)单股铜芯导线直接连接(小截面积导线),如右图所示,(a)先将两导线端去其绝缘层后作X相交;(b)互相绞合2-3匝后扳直;(c)两线端分别紧密向芯线上并绕6圈,多余线端剪去;2)单股铜芯导线T字分支连接(小截面积导线):如下图所示,将支路芯线的线头紧密缠绕在干路芯线上5~8 圈后剪去多余线头即可。

对于较小截面的芯线,可先将支路芯线的线头在干路芯线上打一个环绕结,再紧密缠绕5~8 圈后剪去多余线头即可。

3)单股铜导线的十字分支连接,如下图所示,将上下支路芯线的线头紧密缠绕在干路芯线上5~8 圈后剪去多余线头即可。

可以将上下支路芯线的线头向一个方向缠绕,也可以向左右两个方向缠绕4)多股铜导线的直接连接如下图所示,首先将剥去绝缘层的多股芯线拉直,将其靠近绝缘层的约1/3 芯线绞合拧紧,而将其余2/3 芯线成伞状散开,另一根需连接的导线芯线也如此处理。

接着将两伞状芯线相对着互相插入后捏平芯线,然后将每一边的芯线线头分作3 组,先将某一边的第 1 组线头翘起并紧密缠绕在芯线上,再将第2组线头翘起并紧密缠绕在芯线上,最后将第3组线头翘起并紧密缠绕在芯线上。

以同样方法缠绕另一边的线头5)多股铜导线的T 字分支连接方法如图所示,将支路芯线90°折弯后与干路芯线并行,然后将线头折回并紧密缠绕在芯线上。

实验八定时器计数器8253实验

实验八定时器计数器8253实验

8253是Intel公司生产的一款可 编程定时器计数器。
它具有3个独立的16位计数器, 每个计数器都可以独立编程和控
制。
8253的计数器可以用于产生时 间间隔、脉冲信号、PWM(脉
宽调制)等。
8253的工作原理
82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每个计数器都有一个预置 值,当计数达到预置值时,计数 器会自动回置并触发一个中断或
实验八:定时器计数器8253实验
contents
目录
• 实验简介 • 8253定时器计数器概述 • 实验步骤与操作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实验总结与思考
01 实验简介
实验目的
掌握8253定时器计 数器的工作原理。
了解定时器在计算机 系统中的应用。
学习如何编程控制 8253定时器计数器。
实验设备
01
微机实验箱
02
8253定时器计数器芯片
03
示波器
04
信号发生器
02 8253定时器计数器概述
定时器计数器的基本概念
定时器计数器是一种用于产生 时间间隔或计数的电子设备。
它通常由石英晶体振荡器驱动, 以提供稳定的计时基准。
定时器计数器广泛应用于计算 机、通信、自动化等领域。
8253的特性和功能
配置8253定时器计数器
设置工作模式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当的定时/计数 模式,如计数模式、定时模式或门控 模式等。
设置定时/计数初值
启动定时/计数
通过微处理器发送控制信号,启动 8253定时器计数器的定时/计数操作。
根据实验要求,设置适当的定时/计数 初值,以满足实验条件。
启动和观察实验结果
启动实验
加强实践环节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建议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例 如组织小组讨论、分享经验等。

实验8 数字系统测试

实验8 数字系统测试

实验八数字系统测试一、实验目的1熟悉逻辑分析仪的主要应用;2掌握用逻辑分析仪测试数字系统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 测试74LS160/74LS161的功能;2 观察60进制计数器的输出数据流;3 检测毛刺脉冲。

三、实验器材1 DSO-2902/512K型测试仪 1台2 标准信号发生器 1台3 数字实验箱 1台4 数字电路实验板 1块5 74LS160/74LS161 2片6 3线-8线译码器74LS138 1片7 双下降沿JK触发器74LS112 2片8 74LS00 1片四、实验要求1 学生实验前要查阅有关计数器、竞争冒险等的参考书;2 学生实验中要独立操作每一个步骤,并根据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实验步骤1 测试74LS160/74LS161(1)把74LS160/74LS161插入数字电路实验板,连接电源Vcc、GND,预置数端、复位端、使能端EP和ET 都接高电平,CLK端接100Hz脉冲。

(2)把CLK端同时接到“逻辑POD盒”的D0通道,把74LS160/74LS161的Q3Q2Q1Q0依次接到“逻辑POD盒”的D4D3D2D1通道。

注意小心接线,避免损坏测试钩和测试钩连线。

(3)设置通道名称:“Chan D 0”→“CLK”,“Chan D 1”→“Q0”,“Chan D 2”→“Q1”,“Chan D 3”→“Q2”,“Chan D 4”→“Q3”。

(4)设置采样速率为“10kSa(100μs)”,设置触发字(Word)为“00000000”。

(5)打开实验箱电源。

(6)点“”按钮,捕捉到数据后点“”按钮停止捕捉,观察逻辑分析仪波形显示区和数据显示区,画出74LS160/74LS161的计数工作波形图和状态转换图。

试分析74LS160/74LS161功能是否正常。

(7)如果把触发字设置为“00001000”, 观察逻辑分析仪波形显示区和数据显示区有何变化?为什么? 2 观察60进制计数器的输出数据流(1)用两片74LS160/74LS161设计一个同步60进制计数器,要求所用状态对应十进制数“00”~“59”。

高中物理高考 第7章 实验8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新高考新教材)

高中物理高考 第7章 实验8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新高考新教材)
大一轮复习讲义
第七章 动量
实验八 验证动量守恒定律
目标 1.理解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会利用不同案例验证动量守恒定律.2.知道在不同实验案例中 要求 要测量的物理量,会进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内容 索引
实验技能储备 考点一 教材原型实验 考点二 探索创新实验 课时精练
实验技能储备
一、实验原理 在一维碰撞中,测出相碰的两物体的质量m1、m2和碰撞前、后物体的速 度v1、v2、v1′、v2′,算出碰撞前的动量p=m1v1+m2v2及碰撞后的动 量p′=m1v1′+m2v2′,看碰撞前、后动量是否相等. 二、实验方案及实验过程 案例一:研究气垫导轨上滑块碰撞时的动量守恒 1.实验器材 气垫导轨、数字计时器、天平、滑块(两个)、重物、弹簧片、细绳、弹 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
(2)小球m1与m2发生碰撞后,m1的落点是图中__M__点,m2的落点是图中 __N___点;
碰撞前,小球m1落在题图中的P点,由于m1>m2,当小球m1与m2发生 碰撞后,m1的落点是题图中M点,m2的落点是题图中N点;
(3)用实验中测得的数据来表示,只要满足关系式_m__1 __sP_=__m__1 _s_M_+__m__2__s_N_, 就能说明两球碰撞前后动量是守恒的;
本实验需要验证动量守恒定律,所以在实验中必须要测量质量和速 度,速度可以根据光电门的挡光时间求解,而质量通过天平测出, 同时,挡光片的宽度可以消去,所以不需要测量挡光片的宽度,故 选B、C.
(3)在第二次实验中若滑块A和B在碰撞的过程中动量守恒,则应该满足的 表达式为__m_1_Δ1_t4_=__(_m_1_+__m_2_)_Δ1_t5__(用已知量和测量量表示).
如果小球的碰撞为弹性碰撞, 则满足12m1v12=12m1v1′2+12m2v2′2 代入以上速度表达式可得m1sP=m1sM+m2sN 故验证m1sP和m1sM+m2sN相等即可.

实验八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比较滴定

实验八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比较滴定

实验八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比较滴定一、实验目的1. 熟悉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酸碱标准溶液的制备方法。

4. 了解酸碱反应的特点和规律。

二、实验原理酸碱滴定一般是用一种已知浓度的酸/碱溶液滴定一种未知浓度的碱/酸溶液,以确定其浓度的方法。

滴定时,从滴定管中缓慢地加入一定量的已知浓度溶液,直至反应终止,通过计算所消耗掉的滴定剂的体积,就可以推算出未知溶液的浓度。

酸碱滴定的本质是酸碱反应,在反应中,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水和盐。

其化学方程式为:H+ + OH- → H2O同时,可以得出酸碱滴定的计算公式:C1V1 = C2V2其中,C1为标准溶液的浓度,V1为已知浓度的溶液滴定所用的体积,C2为待计算溶液的浓度,V2为待计算溶液所需的溶液体积。

酸碱标准溶液是一种已知浓度的溶液,可以用于科学实验和化学分析中。

标准溶液的制备一般采用称量法或容量法。

称量法在实验中通常采用固体溶解的方式,将固体溶质称重并溶于一定体积的水中,反复振荡混合,待溶液中完全溶解后定容。

这样可以得到一定浓度的溶液。

容量法则将一定质量的溶质溶液定量转移至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水溶解,定容即可得到一定体积的溶液。

比较滴定法是一种常用的滴定方法,它通过对已知浓度和待测浓度溶液的滴定,确定两者浓度的一种方法。

比较滴定法的思路是,将待测溶液与已知浓度的溶液同步滴定,测出二者需要的体积差异,据此计算出待测溶液浓度。

比较滴定法的误差一般较小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三、实验步骤实验中将分别制备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和氢氯酸标准溶液。

(1)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a. 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粉末,称重并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

b. 加入适量的水,充分搅拌混合,直至氢氧化钠粉末溶解。

c. 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线,混合均匀即得到0.1mol/L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b. 用烧杯调配适量的清水,将两个试杯中的溶液均加入约40ml的水中,搅拌均匀。

c. 用一根白底黑字的试纸,分别对氢氧化钠和氢氯酸溶液进行酸碱检测,直至两者PH值一致。

实验八 煤的发热量的测定

实验八 煤的发热量的测定

实验八 煤的发热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掌握“氧弹法”法测定煤的发热量的原理及方法。

2 掌握本法测定煤的发热量的条件。

二、实验原理取一定量的分析煤样在充满高压氧气的弹筒(浸没在装一定质量的水的容器——俗称内筒)内完全燃烧,生成的热被水吸收,水温升高,由水升高的温度,计算样品的发热量。

三、仪器及设备测定发热量的仪器称为“量热计”,其结构如图1所示。

量热计型号很多,根据水套温度的不同控制方式,可分成两种类型的量热计。

恒温式:以适当方式使外筒温度保持恒定不变,以便用较简便的计算公式来校正热交换的影响;绝热式:以适当方式使外筒温度在试验过程申始终与内筒保持一致,因而消除热交换。

量热计应安置在完全不受阳光直射的单独房间内,室温稳定在15~35℃之间。

试验时应尽量保持温度恒定,每次测定的室温变化不应超过1℃。

量热计主要部件如下:1 氧弹 用优质不锈钢制成(其结构见图2)。

弹筒容积为250~300mL ,经9.81×106Pa 水压试验证明无问题后方能使用。

氧弹针形阀不仅供充氧、抽气、排气用,同时又是点火电极一端,另一电极为弹体本身,两电极间采用聚四氟乙烯绝缘。

2 内筒 用优质不锈钢板制成,结构如图3所示。

内筒的装水量为2000~3000mL ,应能浸没氧弹。

内筒内侧的半圆形竖筒为搅拌器室。

内筒置于外筒内,与外筒间距10mm ,底部有绝缘支柱支撑。

内筒外表面应光亮,避免与外筒间的辐射作用。

3 外筒 由不锈钢板制成的夹层筒,外壁呈圆形。

夹层中充水并使水温保持恒定。

内表面也应光亮,避免辐射作用。

外筒有两个半圆形的胶木盖,盖上有孔,以插入温度计、搅拌器等。

设用自动恒温装置,控制水温在测试过程中稳定不变(±0.1℃)。

4 搅拌器 搅拌内筒中的水,使样品燃烧生成的热尽快、均匀地分散。

搅拌器是螺旋浆式,用马达带动,转速一般为400~600转/分。

螺旋浆与马达之间用绝热材料连接,避免传热。

图1 恒温式量热计 图2 氧弹结构1.外筒;2.内筒;3.搅拌器;4.马达; 1.弹体;2.弹盖;3.进气管;4.进气阀;5.绝缘支柱;6.氧弹;7.量热温度计; 5.排气管;6.遮火罩;7.电极柱;8.外筒温度计;9.盖子;10.放大镜;11震荡器 8.燃烧皿;9.接线柱;10.弹脚图3 内筒搅拌热不应超过125J。

实验八

实验八

实验八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和使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典型的用分振幅法产生双光束以实现干涉的精密光学仪器.通过调整该干涉仪,可以产生等倾条纹,也可以产生等厚条纹和非定域条纹,还可以用来研究普通光源的时间相干性.相干光源的获取除用激光外,在实验室中一般是将普通钠光源采用分振幅法使其在空间经不同路径会合后产生干涉.·实验目的1.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结构及特点、学会调节和使用方法;2.调出面光源的等倾条纹,观察其特点,掌握条纹随动臂的变化规律;测量钠D 双线的平均波长及波长差,加深对时间相干性的理解;3.调出点光源非定域条纹,并测量激光源的波长;了解观察复色白光的零级等厚条纹和面光源的等厚干涉条纹.(选做)·实验仪器迈克尔逊干涉仪,钠灯,毛玻璃屏,扩束镜,孔屏,激光光源等.图8-1为迈克尔逊干涉仪实物图.图8-2是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示意图,图中M1和M2是在相互垂直的两臂上放置的两个平面反射镜,其中M2是固定的;M1由精密丝杆控制,可沿臂轴前、后移动,移动的距离由刻度转盘(粗读和细读两组刻度盘组合而成)读出,仪器前方粗动手轮最小分格为10-2mm,右侧微动手轮的最小分格为10-4mm,可估读至10-5mm.在两臂轴线相交处,有一与两轴成45°角的平行平面玻璃板G1,它的后表面上镀有半透(半反射)的银膜,以便将入射光分成振幅接近相等的反射光1和透射光2,故G1又称为分光板.G2也是平行平面玻璃板,与G1平行放置,厚度和折射率均与G1相同.由于它补偿了光线1和2因穿越G1次数不同而产生的光程差,故称为补偿板.从扩展光源S射来的光在G1处分成两部分,反射光1经G1反射后向着M1前进,透射光2透过G1向着M2前进,这两束光分别在M1、M2上反射后逆着各自的入射方向返回,最后都达到E处.因为这两束光是相干光,因而在E处的观察者就能够看到干涉条纹.由M2反射回来的光在分光板G1的第二面上反射时,如同平面镜反射一样,使M2在M1附近形成M2的虚像M2′,因而光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自M1和M2的反射相当于自M 1和M 2′的反射.由此可见,在迈克尔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与空气薄膜所产生的干涉是等效的.当M 1和M 2′平行时(此时M 2和M 1严格互相垂直),将观察到环形的等倾干涉条纹.一般情况下,M 2和M 1形成一空气劈尖,因此将观察到近似平行的干涉条纹(等厚干涉条纹).半反射模G1G2图8-1实物照片 图8-2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图 ·实验原理一、单色光波长的测定用波长为λ的单色光照明时,迈克尔逊干涉仪所产生的环形等倾干涉圆条纹的位置取决于相干光束间的光程差,而由M 1和M 2反射的两列相干光波的光程差为:i d cos 2=∆ (8-1)其中i 为反射光1在平面镜M 2上的入射角.对于第k 条纹,则有λj i d j =cos 2 (8-2)当M 1和M 2′ 的间距d 逐渐增大时,对任一级干涉条纹,例如j 级,必定是以减少j i cos 的值来满足(8-2)式的,故该干涉条纹间距向j i 变大(j i cos 值变小)的方向移动,即向外扩展.这时,观察者将看到条纹好像从中心向外“涌出”,且每当间距d 增加2/λ时,就有一个条纹涌出.反之,当间距d 由大逐渐变小时,最靠近中心的条纹将一个一个地“陷入”中心,且每向中心陷入一个条纹,间距d 的改变必为2/λ.因此,当 M 1镜移动时,若有N 个条纹陷入中心,则表明M 1相对于M 2移近了2λN d =∆ (8-3)反之,若有N 个条纹从中心涌出来时,则表明M 1相对于M 2移远了同样的距离.如果精确地测出M 2移动的距离d ∆,则可由(8-3)式计算出入射光波的波长.二、测量钠光的双线波长差λ∆钠光D 线两条谱线的波长分别为0.5891=λnm 和6.5892=λnm ,移动M 1,当光程差满足两列光波1和2的光程差恰为1λ的整数倍,而同时又为2λ的半整数倍,即: 2211)21(λλ+=j j (8-4) 这时1λ光波生成亮环的地方,恰好是2λ光波生成暗环的地方.如果两列光波的强度相等,则在此处干涉条纹的视见度应为零(即条纹消失).那么干涉场中相邻的2次视见度为零时,光程差的变化应为:21)1(λλ+==∆j j L (j 为较大整数) (8-5)由此得L j ∆==-21221λλλλλ (8-6)于是 L L ∆=∆=-=∆22121λλλλλλ (8-7)式中λ为1λ、2λ的平均波长.对于视场中心来说,设M 1镜在相继2次视见度为零时移动距离为d ∆,则光程差的变化L ∆应等于2d ∆,所以d ∆=∆22λλ (8-8) 对钠光λ=589.3 nm ,如果测出在相继2次视见度最小时,M 1镜移动的距离Δd ,就可以由(8-8)式求得钠光D 双线的波长差.三、点光源的非定域干涉激光器发出的光,经短焦距凸透镜L 会聚于S点.S 点可看做一点光源,经G 1(G 1未画)、M 1、M 2′的反射,也等效于沿轴向分布的2个虚光源S 1′、S 2′所产生的干涉.因S 1′、S 2′发出的球面波在相遇空间处处相干,所以观察屏E 放在不同位置上,则可看到不同形状的干涉条纹,故称为非定域干涉.当E垂直于轴线时(见图8-3),屏上出现同心圆形条纹,光程差的改变依赖倾角和膜厚两个因素,在圆环中心处,光程差最大,条纹级次最高,中心环的变化规律与等倾条纹计算公式(8-3)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等倾干涉现象的观察及钠光D 双线平均波长的测定1.点燃钠光灯,使之经过装有叉丝的毛玻璃屏照射分光板G 1,且叉丝与分光板G 1、平面镜M 2等高共轴.转动粗调手轮,使M 2镜距分光板G 1的中心与M 1镜距分光板G 1的中心大致相等.2. 眼睛透过G 1直视M 1镜,可看到3个叉丝像.细心调节M 1镜后面的 3 个调节螺钉,使两个叉丝像重合,如果难以重合,可略微调节一下M 2镜后的3个螺钉.当两个叉丝像完全重合时,将看到有明暗相间的干涉环,再细调平面镜后的螺钉,使条纹成圆形.若干涉环模糊,可轻轻转动前方粗调手轮,使M 1镜移动一下位置,干涉环就会出现.3.再仔细调节M 2镜的2个拉簧螺丝,直到把干涉环中心调到视场中央,并且使干涉环中心随观察者的眼睛左右、上下移动而移动,但干涉环不发生“涌出”或“陷入”现象,这时观察到的干涉条纹才是严格的等倾干涉.4.测钠光D 双线的平均波长 .先调仪器零点,方法是:将微调手轮沿某一方向(如顺时针方向)旋至零,同时注意观察读数窗刻度轮旋转方向;保持刻度轮旋向不变,转动粗调手轮,让读数窗口基准线对准某一刻度,使读数窗中的刻度轮与微调手轮的刻度轮相互配合.5.始终沿原调零方向,细心转动微调手轮,观察并记录每“涌出”或“陷入”50图8-3 点光源非定域干涉个干涉环时,M1镜位置,连续记录6次.6.用逐差法求出钠光D双线的平均波长,并与标准值进行比较.二、测定钠光D双线的波长差1.以钠光为光源调出等倾干涉条纹.2.用粗调手轮移动M1镜,使视场中心的视见度最小,记录M1镜的位置;沿原方向继续移动M1镜,使视场中心的视见度由最小到最大直至又为最小,再记录M1镜位置.3.实际实验中因为视见度模糊区很宽,难以准确测得,故可利用拓展量程法去减小单次测量的随机误差.读出连续共6个视见度最小时M1镜的位置差,求出这5个间隔的平均值为Δd,代入(8-8)式计算D双线的波长差.三、选做内容1.点光源非定域干涉现象观察方法步骤仿照等倾条纹自拟.2.观察等厚干涉和白光干涉条纹在等倾干涉基础上,移动M1镜,使干涉环由细密变粗疏,直到整个视场条纹变成等轴双曲线形状时,说明M2与M2′接近重合.细心调节水平式垂直拉簧螺丝,使M1与M2′有一很小夹角,视场中便出现等厚干涉条纹,观察和记录条纹的形状、特点.用白炽灯照明毛玻璃(钠光灯不熄灭),缓慢地旋转微动手轮,M1与M2′达到“零光程”时,在M1与M2′的交线附近就会出现彩色条纹.此时可挡住钠光,再极小心地旋转微调手轮找到中央条纹,记录观察到的条纹形状和颜色分布.·实验数据测量1、钠黄光平均波长测量数据表条纹计数n10 50 100 150 200 250 动镜位置d1 (mm)条纹计数n2300 350 400 450 500 550 动镜位置d2 (mm)Δd=| d2- d1| (mm)2、钠黄双线波长差测量数据记录表条纹消失次数 1 2 3 4 5 6 动镜位置d (mm)·实验注意事项1.迈克尔逊干涉仪系精密光学仪器,使用时应注意防尘、防震;不能触摸光学元件光学表面;不要对着仪器说话、咳嗽等;测量时动作要轻、要缓,尽量使身体部位离开实验台面,以防震动.2.实验前和实验中调节旋转手轮时,应密切关注M1的位置,不能顶靠前端的仪器主体,以免挤压损伤仪器.3.测量时微动手轮要保持单方向转动,不要中途反转,以免引起回程误差.·历史渊源与应用前景迈克尔逊干涉仪是1881年由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为研究“以太”漂移而设计制造的精密光学仪器.历史上,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结果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为爱因斯坦建立狭义相对论奠定了基础.迈克尔逊和莫雷因在这方面的杰出成就获得了18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谱线精细结构的研究和用光波标定标准米尺等实验都首先在这台干涉仪上完成.迈克尔逊干涉仪是历史上最著名的经典干涉仪,其基本原理已经被推广到许多方面,以它为基础研制成各种形式的精密仪器,广泛地应用于计量技术和科学研究中.20世纪60年代激光出现以后,良好的光源拓展了它的应用领域.用它不仅可以观察光的等厚、等倾干涉现象,精密地测定光波波长、微小长度、光源的相干长度等,还可以测量气体、液体的折射率.·与中学物理的衔接见实验七牛顿环干涉·自主学习因为分振幅薄膜干涉一般难以将二束相干光的光路分开,使真正的光学测量无法实现.本实验的构思亮点:首次将相干光引向两条相互垂直的光路通过,为待测物加入一侧光路去改变光程差创造了良好条件,是高精度不接触无损检测的经典仪器模型.操作难点:叉丝像重合的判断;等倾条纹视场的消除,白光等厚条纹的获得.1.实验中毛玻璃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观察钠光等倾干涉条纹时要用通过毛玻璃的光束照明?2.光源毛玻璃屏上的叉丝经M1M2成的像为什么是3个?3.干涉仪中的G1G2各起什么作用?用激光源照明时,没有G2能否产生干涉条纹?4.观察钠灯的等倾干涉现象时,上下左右动眼睛,发现已没有泡冒出或陷进去,且圆心在视野中央,但改变M1、M2之间的距离时,发现圆环的中心偏离视野中心,试分析原因?5.用钠光做光源时,干涉条纹为什么会出现视见度为零的现象?6.当M1、M2之间的距离增大时,可观察到中心条纹“陷入”还是“冒出”?7.已知什么量?哪个是待测量?如何控制变量?关注仪器的分度值及单位,按要求处理实验数据,完成实验报告.8.本实验还有哪些操作难点?针对操作难点,摸索并掌握正确的调节的方法.·实验探究与设计1.调节钠光的干涉条纹时,如确认两个叉丝像已重合,但条纹并未出现,试分析可能产生的原因,写出解决方案.2.尝试设计测量透明薄膜厚度或折射率的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

实验8功率因数提高的实验

实验8功率因数提高的实验

&电工基础实验指导书(两种形式任选一种)硬件实验实验一基尔霍夫定律一、实验目的:1、验证基尔霍夫的电流定律及电压定律。

2、学习使用电流表及电压表。

二、实验原理:1、第一定律(节点电流定律):电路中,任意时刻流入任一个节点的电流恒等于流出这个节点的电流。

若规定流入节点的电流为正,流出节点的电流为负值,则:0∑I。

=2、第二定律(回路电压定律):沿着任一个闭合回路绕行一周,电路中各元件上电压降的代数和恒为零,即:0∑U。

=说明:在分析和计算电路时,按选定的回路绕行方向列方程,若所得的值为正值时,则表明实际的电流方向和电压方向与图中所标的参考方向一致,若为负值则相反。

E2实验原理图三、实验仪器及设备1、直流电源一台(J1202)2、干电池一节3、电压表C19—V一只4、电流表C19—mA三只5、电阻三个6、开关两个7、综合实验板及连接导线若干。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321R R R 、、,按给定的实验值记下数据。

K 12b实验接线图E1—12V E2—1.5V图中:mA1 用0—250—500mA 表接250mA 量程。

mA2 用0—150—300mA 表接150mA 量程。

mA3 用0—100—200mA 表接100mA 量程。

1、 看懂原理图后,按照实验接线图,将所有实验的仪器仪表及电器 元件接到综合实验板上,请老师检查。

2、 用双手同时合上K1、k2开关,观察三个电流表(若指针有反向指 示,立即关闭k1、k2, 将电流表正负极调换,再重新合上K1、K2)并将三个电流数值记录下来。

3、 用电压表的15V 量程,测量回路各点(元件上电压)的电压值及 E 1、E 2,并记入下表之中。

五、填写实验报告1、用实验测得各支路电流值,计算“b ”点处I 为多少,填入表中。

2、计算各支路电流为多少,并与实验测的各值进行比较,有无误差,为什么?3、计算各回路压降值的代数是否为零?为什么? 六、注意事项:1、测量与计算,记好各电流值的正负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八进程管理
一、按照下列要求完成函数设计,提交程序设计框架、程序源码、程序运行结果
截图。

(1)程序1功能描述:
1、用fork()函数完成子进程的创建;
2、父进程中输出word,子进程中输出hello
(2)程序2功能描述:用vfork函数完成程序1中1、2功能,确保子进程先执行。

二、如果程序1出错,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三、写出你知道的与IP地址转换相关的函数。

1、(1)Fork函数创建子进程并输出。

Fork函数源码如下:
运行结果如下:
(2)Vfork函数创建子进程并输出。

Vfork函数源码如下:
运行结果如下
2、如果fork函数出错
我们知道Fork函数是调用一个Fork函数返回两个进程,也就是在原来进程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进程。

(1)如果进程数已经达到系统上线,那么就创建不了子进程,这时返回值小于零。

(3)也有可能系统内存不足也,创建不了子进程,返回值小于零。

3、写出你知道的与IP地址转换相关的函数。

我所知的与IP地址相关的转换函数有如下几种:
Htons:将16位的短整型数从主机字节序转换成网络字节序。

Htonl:将32位长整形数从主机字节序转换为网络字节序。

Ntohs:将16位短整型数从网络字节序转换为主机字节序。

Ntohl:将32位长整形数从网络字节序转换为主机字节序。

Inet_addr:将字符串转换为32位二进制网络字节序的IPV4地址。

Inet_ntoa:将一个IP转换成一个互联网标准点分格式的字符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