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新技术及其评价
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选择及其效果评价
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选择及其效果评价食管癌是严重危及人类健康的一种癌症类型,早期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而晚期治疗难度较大,因此针对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选择和效果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辅助治疗在治疗食管癌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临床应用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意义食管癌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化疗和新辅助治疗。
新辅助治疗是放化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桥梁,通过在手术前应用放化疗,能够减小肿瘤体积,控制远处转移,提高手术成功率和减少手术后复发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法1. 化疗化疗主要是通过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
化疗可以单用,也可以跟放疗、手术同步或者交替使用。
在新辅助治疗中,化疗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和病情程度等。
目前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顺铂、氟尿嘧啶、紫杉醇、多西他赛等,这些药物都有较好的疗效,但也会带来一定的毒副作用,例如肝肾功能损害、恶心、呕吐等。
2. 放疗放疗是利用高能量射线来杀死癌细胞,主要通过时空分离和适量分割达到杀灭肿瘤细胞、保护正常组织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的目的。
在新辅助治疗中,放疗主要应用于患者肿瘤体积较大、已经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者未能手术切除的患者。
放疗的副作用较小,而且又能够有效地控制肿瘤体积,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3. 靶向治疗靶向治疗是以肿瘤分化特异抗原或功能分子为作用目标的新型治疗方式。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靶向治疗药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例如厄洛替尼、贝伐单抗、帕博利珠单抗等。
靶向治疗仍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三、食管癌新辅助治疗的效果评价新辅助治疗的效果评价对于指导下一步治疗决策和判断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病理学完全缓解、病理学部分缓解、下桥梁复发、局部复发等多个方面。
其中,病理学完全缓解是指在手术前完成放化疗后,术后病灶消失、侵袭性成分完全消除的状态。
肿瘤的免疫治疗和疗效评价详解
如何确定免疫治疗疗效评价的时间点?
免疫治疗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及主要评价指标是什么? 应将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和OS作为免疫治疗评价最主要的指标。 CIC-CRI(肿瘤免疫治疗协会癌症研究所)目前已提出免疫治疗相关疗效 评价分类(irRC)体系,按照irCR(免疫相关性完全缓解)、irPR(免疫 相关性部分缓解)、irSD(免疫相关性疾病稳定)和irPD(免疫相关性疾 病进展)来评价疗效
CR 所有病灶消失维持4周
(完全缓解)
所有病灶消失维持4周
PR 缩小50%,维持4周
(部分缓解)
缩小30%,维持4周
SD 非PR/PD
(疾病稳定)
非PR/PD
PD 增加25%
增加20%
(疾病进展) 病灶增加前非CR/PR/SD 病灶增加前非CR/PR/SD
肿瘤的直径(RECIST) 、面积变化 (WHO) 体积的关系
WHO疗效评价标准的不足之 处
Ø评价哪些病灶?所有的还是部分的? Ø在初始评级时,如何界定可测量的最小病灶尺寸? Ø肿瘤病灶有可测量、可评价、不可测量但可评价的差别,WHO标 准
对此没有给出统一的要求; Ø过高评定PD(双径乘积增大25%,相当于体积增大43%),使得一 些病 人过早地失去了治疗机会; Ø对已广泛用的检查结果如CT和MRI并未提及; Ø某些肿瘤标志物的变化能反映肿瘤病期及疗效,但WHO标准对此 没
• RECIST 1.1版指出,疗效评价时若要在肿瘤解剖体积 测量的基础上增加功能评估尚待积累大量数据。功能 评估可补充用于新病灶评价。
• CT是目前RECIST中最常用的疗效评估手段和重复性 较好的解剖学成像技术,进行胸、腹、盆腔扫描时应 遍及所有的感兴趣解剖范围。
免疫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疗效评价
免疫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疗效评价免疫治疗是一种针对引起疾病的异常免疫反应的治疗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运用生物制剂或组织工程技术促进或抑制人类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免疫治疗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其疗效评价。
一、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肿瘤免疫治疗是指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以识别和攻击癌细胞的一种新型肿瘤治疗方法。
相比传统的化疗、放疗等治疗方法,肿瘤免疫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创新性。
其中,单克隆抗体疗法就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免疫治疗技术。
其具体原理是采用人工合成的抗体抑制或激活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作用。
二、免疫治疗在哮喘治疗中的应用哮喘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气道炎症性疾病,治疗上主要是针对炎症因素和哮喘发作时支气管的收缩进行处理。
近年来,免疫治疗也被逐渐应用于哮喘治疗中。
其中,抗白细胞介素治疗(Anti-IL)是一种较为流行的哮喘免疫治疗方法。
其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的白细胞介素-4、-5和-13等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哮喘患者症状。
三、免疫治疗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细胞组织,导致疾病的发生。
这类疾病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狼疮、溃疡性结肠炎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多基于免疫抑制作用上,然而同时也会损伤健康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免疫治疗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帮助其识别攻击正确的靶标。
四、免疫治疗的评价指标指标1:GRC(总体反应概率)一个治疗的效果通常体现在患者疾病的治愈率、进展率以及生存期等指标上。
GRC是衡量治疗效果的一种综合指标,其计算方式为治疗后治愈患者数量占治疗总人数的比例。
GRC越大,表示治疗效果越好。
指标2:PFS(无进展生存期)PFS指疾病进展过程中的生存长度。
希望治疗效果更好的话,需要提高患者的PFS值。
在临床评估中PFS不仅可以评估治疗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促进不同治疗方案的研究和开发。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是指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的一套标准体系。
通过科学的评价标准,可以客观地评估肿瘤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决策,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的建立和应用对于肿瘤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肿瘤疗效评价标准的分类。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主要分为临床疗效评价和影像学疗效评价两大类。
临床疗效评价是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评价治疗效果,包括肿瘤的缩小、消失、稳定以及转移等情况。
而影像学疗效评价则是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评价治疗效果,包括CT、MRI、PET-CT等检查手段。
二、肿瘤疗效评价标准的指标。
1. 临床症状改善,包括患者的疼痛减轻、食欲改善、体重增加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2. 实验室指标改善,包括血液学指标、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改善情况。
3. 影像学检查结果,包括肿瘤大小、形态、代谢活性等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改善情况。
4. 肿瘤复发、转移情况,包括肿瘤的复发、转移情况的评价。
三、肿瘤疗效评价标准的应用。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的应用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决策,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还可以为临床研究提供依据,评价新药的疗效,指导临床试验的进行。
此外,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还可以为患者提供治疗效果的客观评价,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四、肿瘤疗效评价标准的发展趋势。
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疗效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未来,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结合患者的基因型、表型、生活方式等因素,制定更加精准的评价标准。
同时,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还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的合作,充分发挥临床医生、放射科医生、实验室医生等专业人员的优势,共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总之,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是肿瘤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评价治疗效果、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肿瘤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评价体系。
胰腺癌治疗的新进展及其评价
1 手 术 治 疗
个 月、7 8 0 6 %和 0 5 8 非手术 治疗 中位生存时 间为 1 .%、 .7 ;3 例
3个 月, 、 、 13 5年存活率均为 0 。Al a i等 认 为, 1 e ks x 近 0年来 人们对胰腺 癌病 人的 治疗普遍 采取 积极 态度 , 手术禁 忌证 元
teDan io atc sae nVi []G srit t aE d c— h i o s f s r es I v J . at ne i l n o o g s G iD i s o o s n s P ,0 56 ( )AB 3 Y 20 ;15 : 2 1
mi o ̄p [ ]Gat it t a E d soy 2 0 ; 15 : B O c s )y J . s one i l n ocp ,0 5 6 ( ) A I 1 rr o aY ,e 1 o f c s rEn o c p r 2. t a a eS, waY Hi k o t .C n o a La @ d s o y f a l o
rt’ etSE∞ p a u n s cae o lsa y Co fc lL s rEn o h g sa d Aso itd Ne pa isB n a ae d — o
肠吻合术的病死率低 、 并发症 较少 , 宜于推荐 临床应用 。张群 华等 分析 了近 1 年 230例胰腺癌 临床病例 资料 , 8 2 0 4 1 0 例 (7 行外科手术治疗 , 中根治性切 除 2 . %、 7 %) 其 7 1 姑息性 手术
4 . %; 治性手术组 中位生存 时间为 1 . 个月 , 、 、 58 根 71 1 3 5年存 活率分别为 5 . %、3 4 4 3 1 . %和 8 4 姑息 性手 术组分别 为 9 . %,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肿瘤疗效评价是指对肿瘤治疗效果进行客观、科学、系统性评价的过程。
评价结果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决策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科学的评价标准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临床症状缓解。
评价肿瘤疗效的标准之一是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否有所缓解。
这包括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贫血等症状的改善情况。
通过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评估,可以初步了解治疗的效果。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评价肿瘤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CT、MRI、PET-CT等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肿瘤的缩小、消失或转移的情况,从而评价治疗的效果。
三、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评价肿瘤疗效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包括AFP、CA125、CEA等,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水平,可以了解肿瘤的生长、扩散和治疗反应情况。
四、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评价肿瘤疗效的金标准之一。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组织学特点,了解肿瘤的生长状态、恶性程度及对治疗的敏感性。
五、生存质量。
评价肿瘤疗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因此,评价标准中还应包括患者的生存期、生存质量、生活质量等指标,从整体上评价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病理学检查及生存质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只有全面、科学、客观地评价肿瘤疗效,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希望本文能对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有所启发,促进临床治疗的进步。
2024肿瘤免疫治疗及其相关标记物
2024肿瘤免疫治疗及其相关标记物肿瘤免疫治疗作为新的治疗手段,革新了肿瘤的治疗模式,逐步发展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
但是免疫治疗有效率有限,寻找精准的肿瘤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作为靶标或检测及评价指标有助于筛选免疫治疗适宜人群,探索有效免疫治疗模式,预防及应对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以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现时临床研究中的肿瘤免疫治疗相关生物标记物,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肿瘤免疫微环境相关标志物肿瘤微环境(tumormicroenvironment,TME)即肿瘤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不仅包括肿瘤细胞,还有与其密切联系的成纤维细胞、免疫和炎性细胞、肿瘤间质等多种成分,也包括微血管、淋巴管及浸润的趋化因子口]。
免疫微环境是肿瘤的十大特征之一,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免疫治疗均具有影响。
目前,发现多种免疫治疗标记物与肿瘤微环境相关。
1.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是重要的免疫检查点,其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称为肿瘤细胞阳性比例分数(TPS)[2]z TPS越高对PD-L1抑制剂的应答率也越高。
除肿瘤组织以外,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间质细胞等也会表达PD-L1,所以包括阳性肿瘤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在内的PD-L1表达水平,称为复合阳性分数(CPS)[3]o在食管癌、胃癌、宫颈癌、尿路上皮癌等肿瘤中多使用CPS,尤其在胃癌中,CPS 能够更好地反应PD-L1抑制剂的应答率。
在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随着治疗的进行,PD-L1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PD-Ll检测试剂主要包括22C3、28-8、SP142和SP263商业试齐盒,22C3作为帕博利珠单抗一线单药的伴随诊断,SP142作为阿替利珠单抗一线单药的伴随诊断(TC≥50%或IC≥10%),28-8和SP263分别作为对应PD1和(或)PD-L1单抗的补充诊断。
另外,SP263被欧盟批准用于NSCLc患者帕撕IJ珠单抗药物一线和二线以及11I期患者度伐利尤单抗药物的伴随诊断、纳武利尤单抗药物二线的补充诊断。
间质瘤choi评价标准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间质瘤choi评价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间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类型,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间质瘤的评估和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其中,Choi评价标准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估指标,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引言、间质瘤Choi评价标准概述、间质瘤Choi评价标准的主要要点解释、讨论与分析以及结论及总结。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详细描述和解释,我们将全面介绍Choi评价标准在间质瘤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概述和解释间质瘤Choi评价标准,包括其基本原理、应用范围以及与其他常用评估方法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Choi评价标准在临床实践中的案例解析,探讨其优缺点,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的思考与展望。
此外,本文还将对其他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启示和建议,以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医学界对于间质瘤的认识。
2. 间质瘤choi评价标准概述2.1 间质瘤的定义和背景知识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肿瘤微环境的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骨髓、淋巴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处。
它由肿瘤细胞和周围间质组织(包括纤维组织和血管)构成,并有可能扩散至周围组织和远处器官。
针对间质瘤的治疗方案选择及效果评估非常重要。
因此,为了更准确地评估间质瘤治疗效果,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就是Choi 评价标准。
2.2 Choi评价标准的引入和发展历程Choi评价标准最早由原康奈尔大学医学院的Choi博士等人于2007年提出。
该方法主要通过计算靶病灶体积及其密度变化来评估肿瘤对治疗反应的响应程度。
早期采用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标准进行肿瘤治疗反应判定时,只考虑了肿瘤的大小变化。
但Choi评价标准则进一步加入了密度变化这一因素,更全面地反映了肿瘤治疗效果的改变。
肿瘤治疗中的疗效评估标准
肿瘤治疗中的疗效评估标准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肿瘤治疗越来越重视疗效评估标准的应用。
疗效评估标准是医学界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指标和方法,用于评估肿瘤治疗的疗效和判断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肿瘤治疗中的疗效评估标准及其应用。
一、传统疗效评估标准1. WHO标准:WHO标准是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一套肿瘤治疗疗效评估标准。
根据患者的病情、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将肿瘤的疗效划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以及进展等级。
2. RECIST标准:RECIST标准即“临床体积反应评价标准”,它是目前最常用的针对实体瘤的疗效评估标准。
根据目标病灶的直径或体积的变化,将肿瘤的疗效划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以及进展等级。
3. mRECIST标准:mRECIST标准是基于RECIST标准的改进版本,主要应用于肝癌等肝内瘤变评估。
mRECIST标准在测量靶病灶直径的同时,还需评估非靶病灶的增殖情况。
二、分子靶向治疗疗效评估标准1. 肿瘤标志物:通过测量患者体内肿瘤标志物的浓度变化,如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白细胞介素-6(IL-6)等来评估治疗的疗效。
2. 影像学评估:随着医学影像学的技术的不断发展,CT、MRI、PET-CT等成像技术在肿瘤治疗疗效评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以及代谢情况,判断治疗的疗效。
三、免疫治疗疗效评估标准1. iRECIST标准:iRECIST标准是一种专门用于评估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的评估标准。
与传统的疗效评估标准不同,iRECIST标准将非靶病灶的变化也纳入评估范围中,更加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疗效。
2. irRC标准:irRC标准即“免疫相关反应评估标准”,主要用于评估免疫治疗药物引起的肿瘤疗效。
它包括非靶病灶的评估,在短时间内即可判断治疗的有效性。
四、个体化治疗疗效评估标准个体化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和肿瘤的分子特征,选择最适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抗肿瘤药物的药效评价方法
抗肿瘤药物的药效评价方法肿瘤是世界上常见的疾病,给人类生命的健康和幸福造成极大的威胁。
一些抗肿瘤药物的出现为肿瘤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式,而这些药物的药效评价方法也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药效评价不仅关乎药物的疗效,同时也关系到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安全。
1. 细胞毒性实验细胞毒性实验是慢性毒性检测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在体外培养的细胞系中检测药物的毒性和抗肿瘤效果。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评估药物对不同细胞系的杀伤能力,筛选出在不同肿瘤细胞系中具有较高活性的化合物,寻找到能够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的药物。
2. 体外溶瘤实验体外溶瘤实验是评估药物在体外可溶性肿瘤抗原反应能力的实验。
其主要原理是,将一定浓度的药物加入到溶瘤液中,再将溶瘤液加入到肿瘤细胞中,观察减少的溶瘤液溶解率并计算药物的溶化指数,从而评估药物的溶瘤能力。
3. 细胞增殖抑制法通过细胞增殖抑制法,可以评价药物对不同类型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
这种方法基于细胞增殖动力学,利用细胞数量来评估药物的抑癌活性。
4. 动物实验动物实验作为临床前药效评估的一种标准方法,可以评价药物的抗肿瘤效果及其毒副作用。
通过对动物实验的设计,结合肿瘤模型的种类和药物治疗的方案,进行对药物筛选和疗效评价。
5. 临床前药效评价临床前药效评价类似于动物实验,但其更注重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物活性评估,可包括药物体内代谢规律、药物与配体结合与作用、药物毒效关系等。
其中分子靶点技术、蛋白色谱技术、DNA微阵列技术和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前药效评价。
总而言之,药效评价方法是多样的,它们可以互补,并在不同的研究阶段中使用。
不同的实验方法需要具备不同的技术和实验条件,因而评价细致、准确、可重复性和可比性高的抗肿瘤药物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过程。
需要依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结合不同类型肿瘤的特点,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才能更好的评价抗肿瘤药物的药效,为临床上有效治疗提供支持和保障。
肿瘤治疗新技术及其评价ppt课件
一
介入治疗
二
热疗
三
低温治疗
四
电化学治疗
五
光动力学治疗
六
术
2
随着医疗装备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 热疗、低温治疗、腔内支架等新的医疗技 术进入临床,它们是外科治疗的补充和外 延,为不能手术的肿瘤增加了新的治疗手 段。总的来说,它们的创伤较传统的外科 手术小,故有微创外科之称。本课介绍它 们的方法、适应证、并发症,并就其价值 和局限性作出评价。
3) 微创、可重复、定位准确、并发症相对较 少。对于出血性病变、血管狭窄和其他管腔 狭窄等病变,一旦介入成功,疗效立即可见。
9
四、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从颅内到四肢,几乎所有部位的肿瘤都可采
用经介入治疗。 1)适用于局部广泛侵犯或已有远处转移而不适合手
术、放疗的晚期恶性肿瘤; 2)手术后、放疗后或化疗后复发,其他疗法无效的
肿瘤; 3)手术切除前肿瘤体积较大,需化疗提高切除率; 4)术后局部灌注化疗,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
10
四、适应证和禁忌证
2、禁忌证: 1)晚期恶液质病人、肝肾功能衰竭、近期接受过静
脉全身化疗、有全身感染和显著的低蛋白血症者。 所选择的病人预期生存期应至少大于2个月; 2)有严重出血倾向的病人; 3)年龄大于70岁,伴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和迂曲的 病人应慎重选择; 4)造影剂、药物过敏等 。
但是,原发肿瘤切除后,介入 的方向将在何处值得探讨。
16
六、疗效及评价
动脉灌注推测能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但已有的研究表明它与静脉给药在药代 动力学上并无明显区别,因此有人探索 经皮动脉灌注时多采用球囊导管暂时阻 断血流供应,或经导管注入肾上腺素、 血管紧张素等收缩血管,减少血液供应, 或用血管栓塞剂栓塞动脉等,试图尽可 能提高局部高浓度药物的时间。其效果 如何,需要进一步研究。
抗肿瘤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
HBV的原因之一是低水平HBV的携带者,通常抗一HBc比抗一HBs血清学转变早,HBsAg出现之前,抗一HBcIgM即为(+),因此认为抗一HBc和NAT筛检是提供最高水平的安全,当然必须把ALT和HBsAg检测综合起来。
我国属于乙肝流行区,献血员队伍中抗HBc(+)估计较高。
丹麦Chri。
t。
n建议可以考虑,郎对新献血员实行问卷调查,对疑有危险行为者进行抗一HBc补充检查,这样既增加安全性,也不致造成献血员大量流失。
建议筛检中发现阳性结果,应该给献血员发通知。
增加透明度既可使其知情,针对病情好好医治.又可以防止其流动扰乱献血。
对阳性结果的献血员除发出通知书外,还应该建立延缓献血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电子档案(donorsdeferalarchives),以防止永久性禁止献血员捐血。
(参考文献略)抗肿瘤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刘宗潮,朱孝峰,周军民,李志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药物是人们用来防治疾病,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有力武器,因此,药物必须具备安全、有效、两者缺一不可。
然而,任何药物都具有两重性,就拿抗肿瘤药物来说,它一方面可以杀灭肿瘤细胞,使患者的生理、生化机能恢复正常,另一方面也可危及机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严重的毒副作用。
判断一个抗肿瘤药物能否用于临床的原则是药物对患者机体所产生的有利作用应超过或大大超过其有害效应。
走进美国FDA,人们便会看见“Safety,Safety,Safety”三个大字。
FDA把食品和药品安全性看得头等重要。
我们相信这也是我国所有药品审评工作者和药物研发人员的共识。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
既然抗肿瘤药物几乎都有毒副作用,因此,对一个新的抗肿瘤药物进行临床前的安全性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文结合我们在抗肿瘤新药研发工作中的体会浅谈抗肿瘤新药l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基本要求,并提出一些抗肿瘤药物毒理学研究中需要讨论的问题。
通过交流和讨论,探索规律,获得真知,推动抗肿瘤药物研究的进展。
肿瘤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肿瘤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肿瘤科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肿瘤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考核标准的制定,以及其在提升医疗质量中的作用。
一、肿瘤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1.临床过程指标评价临床过程指标评价主要从疾病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治疗方案选择和手术技术等环节对医疗质量进行评价。
例如,早期肿瘤筛查的合理性、标准化治疗的及时性、术前术后的护理质量等。
2.结构指标评价结构指标评价关注肿瘤科的设施、设备和人员配置等硬件设施,包括是否具备先进的影像学设备、手术室设施以及医护人员的数量和专业水平等。
这些因素决定了医院在肿瘤科医疗服务中的实力。
3.结果指标评价结果指标评价反映了医疗服务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程度。
包括治疗效果的评估、预后指标评价以及患者满意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客观地衡量医院的医疗质量,旨在改善临床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二、肿瘤科医疗质量考核标准的制定1.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肿瘤科医疗质量考核标准的基础,由相关部门制定和发布。
这些标准包括肿瘤科医疗设施的建设标准、医疗服务过程的规范要求、医务人员的技术要求等。
国家标准的制定有助于统一医疗质量的评价标准,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
2.医院内部标准医院内部标准是依据国家标准,结合医院自身情况,制定的本院的医疗质量考核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更贴近医院实际运营情况,对医院内部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进行具体界定。
例如,对手术室操作规范、护理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要求。
3.专业学会标准专业学会标准是针对特定领域的医学专业制定的考核标准,比如肿瘤科学会制定的标准。
这些标准更注重医学专业的要求,对肿瘤科医生的临床技能、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专业学会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和学术影响力。
三、肿瘤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的作用1.提高医院医疗质量肿瘤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和考核标准的实施,对于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肿瘤治疗疗效评价新标准…RECIST
RECIST标准的优点
•创建RECIST标准的理论基础
–肿瘤直径的变化较双径乘积的变化能更好地反映肿瘤 细胞数量的变化 •RECIST标准较WHO标准的优点 –更科学的理论基础 –简化测量步骤 –减少误差 –重复效果更好
肿瘤的直径(RECIST)、面积(WHO)变化 和体积的关系
直径灶
•完全缓解(CR ) – 非靶病灶消失,肿瘤标记物正常。
•未达完全缓解(IR)/稳定(SD)– 非靶病灶减少,但一个或多 个非靶病灶存在;和/或肿瘤标记物高于正常;如病灶减少、 但肿瘤标记物不正常,可判断为SD。 •疾病进展(PD) – 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病灶和/或非靶病灶明显 进展。
RECIST标准与WHO标准对比
WHO疗效评价标准(1979年)
•二维(双径)测量•以最大径(a)及其最大垂直径(b)的乘积代 表肿瘤面积(a x b)ba
a
b
RECIST(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标准 (2000) •单径测量法,以肿瘤最大径的变化来代表体积的变化
减少30% 减少50%
增加12% 增加20% 增加25% 增加30%
减少50% 减少75%
增加25% 增加44% 增加56% 增加69%
减少65% 减少87%
增加43% 增加75% 增加95% 增加120%
进展
可测量病灶
•可测量病灶的定义–至少单径可精确测量, 并记 录最大径(LD)–病灶最长径符合以下条件: •常规技术(体格检查,传统CT、X片,MRI)≥20 mm, •螺旋CT ≥10 mm •治疗后病灶的最长径可以与治疗前处于不同轴 线上
不可测量病灶
•不可测量的病灶:除可测量病灶外的所有病灶,包括 –病灶最大径小于可测量病灶规定的大小(即常规技术测量<20mm,螺旋 CT<10mm) –骨病灶
肺部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肺部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肺部肿瘤消融治疗技术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利用热能或冷冻技术来杀死肿瘤细胞并达到治愈或控制肿瘤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手术切除和放疗,肺部肿瘤消融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势,成为肺部肿瘤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
肺部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主要通过针道方式将热能或冷冻技术送达到肿瘤灶处,经过一定的作用时间,通过高温或低温来杀死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这种治疗方法能够准确地选择肿瘤灶进行治疗,最大限度地保护健康组织,减轻患者的痛苦。
肺部肿瘤消融治疗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相比传统的手术切除,肺部肿瘤消融治疗技术无需开刀,创伤小,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
其次,该技术的操作简单、安全,且不需要全身麻醉,对于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也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此外,肺部肿瘤消融治疗技术能够准确地选择治疗区域,通过监测肿瘤灶温度或冷冻区域大小来保护周围正常组织,最大限度地减少治疗的副作用。
然而,肺部肿瘤消融治疗技术还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之处。
首先,目前该技术主要适用于较小的肿瘤,对于较大的肿瘤疗效相对较差。
其次,由于消融区域较大,可能会导致一定的肺功能减退。
此外,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总之,肺部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在肺部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肺部肿瘤消融治疗技术将为肺部肿瘤的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是正文,主要包括肺部肿瘤消融治疗技术的概述和其优势。
第三部分为结论,总结了肺部肿瘤消融治疗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概述文章要探讨的主题——肺部肿瘤消融治疗技术专项,介绍该技术在肺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
接着,我们将阐明文章的整体结构,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导航文章内容。
(完整版)肿瘤科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与考核标准
肿瘤科医疗质量评论系统与查核标准评论指标评论重点一、科室管理(50 分)1、严格履行医疗1、不过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断活动。
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2、全部在科室执业的医师、护士均已注册。
3、执业医师、护士无超范围执业。
4、无虚假、违纪医疗广告。
5、卫技人员与床位比率切合医院规定的要求。
6、护士与床位比率切合医院规定的要求。
7、在全部医疗行为中无收受红包。
8、在全部医疗行为中无收受回扣。
2、成立健全各项1、科室拟订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种员规章制度和岗位工岗位职责。
重点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职责。
心制度内容包含: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议论制度,死亡病例议论制度,会诊制度,危大病人急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议论制度,处方管理制度,核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转科、转院制度,临床用血审查制度,医疗技术准入制度,交接班制度,医患交流制度,医疗责任追查制度等。
2、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与有关规章制度。
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得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办理条例》、《医院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惹祸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护士条例》,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方法》、《医师出门会诊管理方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方法》。
3、医务人员严格1、医务人员在临床的诊断活动中能依据与其恪守医疗卫生管执业活动有关的主要法律、法例、规章、诊断理法律、法例、规护理规范和惯例。
章、诊断护理规范和惯例。
4、拟订本科室突1、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和医疗救援方案。
发事件应急方案2、有有关部门或上司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医疗和非医疗事件 )及医疗营救任务。
5、成立卫生专业1、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目标、制度技术人员梯队建和实行举措。
设制度、连续教育2、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连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制度并组织实行。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肿瘤疗效评价是指对肿瘤治疗效果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肿瘤疗效评价标准是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在进行肿瘤治疗和疗效评价时所遵循的一系列标准和方法。
正确的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对于评估治疗效果、指导临床治疗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肿瘤疗效评价的目的。
肿瘤疗效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肿瘤治疗的效果,包括肿瘤的缩小、稳定或进展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
同时,肿瘤疗效评价还可以为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的评价指标,为新药临床试验提供依据,促进肿瘤治疗的进步。
二、肿瘤疗效评价的方法。
肿瘤疗效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临床表现评价、影像学评价、病理学评价和生物学标志物评价。
临床表现评价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生活质量等来评价肿瘤治疗效果。
影像学评价是通过CT、MRI、PET-CT等影像学检查来评价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代谢情况。
病理学评价是通过病理组织学检查来评价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和浸润情况。
生物学标志物评价是通过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基因突变等生物学标志物来评价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情况。
三、肿瘤疗效评价的标准。
肿瘤疗效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病理学标准、影像学标准和生物学标志物标准。
临床病理学标准是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和浸润情况来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
影像学标准是根据肿瘤的大小、形态和代谢情况来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
生物学标志物标准是根据血清肿瘤标志物、基因突变等生物学标志物来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
四、肿瘤疗效评价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肿瘤疗效评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和浸润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标准;其次,应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生物学标志物检查综合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最后,应重视肿瘤治疗前后的比较,以及长期随访观察,全面评价肿瘤的治疗效果。
五、肿瘤疗效评价的展望。
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肿瘤生物学的深入研究,肿瘤疗效评价标准也将不断完善和更新。
APDC肿瘤生物治疗技术
APDC肿瘤生物治疗技术2008年12月,新华社发表通讯,在国内知名医学专家参加的肿瘤治疗研讨会上,对肿瘤生物治疗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生物治疗有望根治癌症。
生物治疗通过调动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阻止肿瘤生长,实现患者自身机体的“自主抗癌”,有望达到完全消灭癌细胞并根治的目的,将成为未来癌症治疗的一个主要方向。
迄今为止,生物治疗已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三种治疗模式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模式。
该疗法明显提高肿瘤组织对放、化疗的敏感性及机体免疫功能,有助于术前减轻瘤负荷和有效解决术后残留、复发、转移等问题。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973免疫学项目首席科学家领衔的课题组,经多年攻关研制开发的“肿瘤治疗用抗原致敏的人树突状细胞(以下简称肿瘤治疗用APDC)”及其大容量体外细胞扩增技术培养的“双克隆免疫细胞(以下简称DCCIK)”进行肿瘤生物基因治疗技术,经过6年多的临床使用,结果证明对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能力,疗效确切显著,且无任何毒副作用,已成为当今国内外最新尖端技术。
“肿瘤治疗用APDC”现已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批准的61513;61513;期临床,成为目前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SFDA 批准临床的高科技肿瘤生物治疗方法。
肿瘤治疗用APDC及其大容量体外细胞扩增技术培养的DCCIK肿瘤生物治疗是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模式,也称免疫治疗,即利用生物工程的方法,调节机体的防御功能,抑制或消灭肿瘤细胞。
因人的机体内免疫细胞分布广泛,生物治疗可激活免疫细胞,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每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具有十分完备的“监视”和“防御”功能。
由于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处于抑制状态,降低了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战斗力”。
生物治疗因其安全、高效、无毒副作用等特点,被认为是目前肿瘤综合治疗模式中最活跃、最有前途的手段。
本肿瘤生物治疗合作项目是指利用“肿瘤治疗用APDC”及其大容量体外细胞扩增技术培养的DCCIK进行肿瘤生物基因治疗的技术。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手段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手段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及评价手段癌症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大疾病,而且其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由于癌症的病发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因此对于防治癌症的研究和探索主要依靠动物模型研究。
小鼠肿瘤模型是目前研究肿瘤发病机制和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在注射人类肿瘤细胞后,小鼠可呈现人体肿瘤组织细胞移植的特性。
相对于人体肿瘤实验和传统的肿瘤细胞培养,小鼠肿瘤模型的优异之处在于能够创造肿瘤微环境,仿真人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以提高癌症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常见的评价手段。
一、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1.1 人体肿瘤细胞移植模型人体肿瘤细胞移植模型以人类肿瘤细胞在裸鼠或小鼠体内移植后的肿瘤实体为基础,分为无血液供应的固体肿瘤模型和有血液供应的血液源性肿瘤模型两种。
在移植人类肿瘤细胞时,要确保细胞的活力和数量,同时条件控制的严谨性也是建立模型成功的关键。
以草甸欧豆荚腺癌细胞(A549)为例,在室温下用胰蛋白酶消化并在热水浴中加温25分钟,离心后取上清液,将细胞恢复在人工营养的体外环境中培养至稳定生长。
然后注射生长正常的A549细胞到裸鼠的皮下尽处,便成为一个人体肿瘤细胞移植模型。
1.2 化学诱导肿瘤模型化学诱导肿瘤模型是通过注射某些化学物质来诱导荷尔蒙依赖性肿瘤,可以有效地模拟荷尔蒙依赖性肿瘤的发病原因及其恶化过程。
在采用二甲基亚硝胺(DMN)诱导大鼠膀胱癌时,过程如下:将DMN溶于苏木精中,经过研磨混合后注射大鼠,每次剂量控制在4-25mg/kg,2个月后检查其膀胱肿瘤的形成情况。
化学物质注射后,不同的化学物质会引起不同部位的肿瘤,如DMN会引起膀胱癌。
1.3 基因敲除技术建立小鼠肿瘤模型目前最为先进的小鼠肿瘤模型是通过基因敲除技术构建。
通过选择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并在小鼠体内干扰其功能,从而让小鼠形成癌症。
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是一种与人类肿瘤密切相关的基因,在建立小鼠肿瘤模型时被广泛用于其基因干扰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六、疗效及评价
动脉灌注推测能提高局部药物浓度, 但已有的研究表明它与静脉给药在药代 动力学上并无明显区别,因此有人探索 经皮动脉灌注时多采用球囊导管暂时阻 断血流供应,或经导管注入肾上腺素、 血管紧张素等收缩血管,减少血液供应, 或用血管栓塞剂栓塞动脉等,试图尽可 能提高局部高浓度药物的时间。其效果 如何,需要进一步研究。
导管或装置引导至病变的部位,然后 对各种疾病进行相应诊断、治疗的技 术。
介入治疗分为经血管和非血管两 种途径。
2
二、介入治疗的途径和常 用药物
1、介入治疗的途径:
①单纯动脉灌注化疗(transcatheter intraarterial infusion TAI)
②单纯动脉栓塞治疗(transcatheter intraarterial embolization TAE)
17
六、疗效及评价
到目前为止,单用化疗与栓塞配合化疗 效果的比较资料还少有报告,也很少有肿 瘤内科医生对肝癌介入治疗发表意见;肝 癌介入治疗对肝功能势必有潜在损伤,出 现此并发症时常比肝癌本身还要难以处理。
当前特别需要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通 过学科间的通力协作进行临床科学的临床 验证,以期尽快达成共识。
注治疗肿瘤的动物及临床研究已经开 展。
5
二、介入治疗的途径和常用药物
2) 栓塞剂
6
三、药物经动脉灌注的优 越性
1) 提高靶器官药物浓度增加局部疗效; 2) 减少体循环药物量。药物直接注人肿瘤组 织,药物经“第一关卡效应”的代谢作用后, 可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循环药物量,降低正常 组织的毒性;
3) 微创、可重复、定位准确、并发症相对较 少。对于出血性病变、血管狭窄和其他管腔 狭窄等病变,一旦介入成功,疗效立即可见。
③动脉药物栓塞化疗( transcatheter intraarterial chemotherapy embolization TACE)
④双介入技术 3
4
二、介入治疗的途径和常 用药物
2、介入治疗主要药物 1) MMC、ADM、5-FU、CDDP、
VLB、GEM,生物制剂也有报告。 基因重组的减毒腺病毒动脉内输
8
四、适应证和禁忌证
2、禁忌证: 1)晚期恶液质病人、肝肾功能衰竭、近期接受过静
脉全身化疗、有全身感染和显著的低蛋白血症者。 所选择的病人预期生存期应至少大于2个月; 2)有严重出血倾向的病人; 3)年龄大于70岁,伴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和迂曲的 病人应慎重选择; 4)造影剂、药物过敏等 。
9
五、并发症
与技术及方法因素,造影剂、栓塞 剂及化疗药物的副作用等有关。
1)Seldinger技术的并发症 ; 2)目标部位和方法; 3)造影剂 ; 4)栓塞剂及药物 (包括化疗药物) 等。
10
六、疗效及评价
血液供应丰富部位的肿瘤最适合介 入治疗。
肝癌的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 有姑息性效果已被公认,且认为是手术 之外的首选治疗,但对生存期的影响仍 有争议。
转变为可切除者的确切比例很难估计,估
计仅在10%左右。TACE治疗后要等1~3个
月,待肝功能恢复和炎症消退才能行二期
手术,肿瘤发生播散的机会可能增加,且
残存肿瘤更富攻击性,因此不主张手术前
TACE 。
13
六、疗效及评价
手术后TACE治疗,有人认为 TACE可有效预防和治疗肿瘤复发, 帮助改善生存期。
18
热疗
第一个发现热能够治疗癌症的是美国人 威廉·科利。他给一个无法做手术切除的癌症 病人注射链球菌 。病人出现高热等严重的感 染 ,与此同时,肿瘤也缩小并最终消失。随 着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从外部对肿瘤加热 在技术上已不成为问题,肿瘤热疗重又受到 人们的重视 。
19
一、热疗的分类
1、按照热疗的范围:全身热疗(WBHT),区 域热疗(RHT),局部热疗(LHT)。
随着医疗装备的不断发展,介入治疗、 热疗、低温治疗、腔内支架等新的医疗技 术进入临床,它们是外科治疗的补充和外 延,为不能手术的肿瘤增加了新的治疗手 段。总的来说,它们的创伤较传统的外科 手术小,故有微创外科之称。本课介绍它 们的方法、适应证、并发症,并就其价值 和局限性作出评价。
1
介入治疗
一、定义 在影像学技术监视下将小口径的
15
六、疗效及评价
基因重组的减毒腺病毒动脉 内输注治疗肿瘤的动物及临床研 究已经开展 [Daniel,2003],疗 效及安全性如何需要进一步论证。
16
六、疗效及评价
已报告肝癌介入治疗的有效率普遍超过 化疗在其他癌症所能达到的水平,也超过 手术所能达到的水平。肝癌用静脉化疗很 不理想,仅仅改变了药物的给药途径就能 使疗效明显提高,难以在理论上予以说明。 尤其令人困惑的是,使用不同方法所报告 的有效率之间,效果差异巨大,结果互相 矛盾,有人认为,肝癌介入治疗的效果其 实应当归功于栓塞。
7
四、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从颅内到四肢,几乎所有部位的肿瘤都可采
用经介入治疗。 1)适用于局部广泛侵犯或已有远处转移而不适合手
术、放疗的晚期恶性肿瘤; 2)手术后、放疗后或化疗后复发,其他疗法无效的
肿瘤; 3)手术切除前肿瘤体积较大,需化疗提高切除率; 4)术后局部灌注化疗,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
2、按照热疗的设备:微波热疗机,射频热疗机, 超声聚集热疗机,射频消融热疗,全身热疗机, 激光治疗机。
3、按照热疗温度:常规热疗(41-45℃),如 微波热疗机,射频热疗机使用;亚高温热疗(39 -41.5℃)及固化热疗(50-100℃);气化热 疗(>200℃),不常使用 。
20
二、热疗的机制
解剖学证明,肿瘤与正常组织在血管解剖学 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高热的作用下,即使肿 瘤和周围正常组织受到的热量大致相同,但正常 组织有良好的血循环系统,血流加快、散热加速, 故正常组织温度升高不显著。而肿瘤内血流不畅, 通过血循环散热困难,热量易于积聚,致使肿瘤 温度显著升高,当局部透热把肿瘤邻近正常组织 加热至43℃时,肿瘤内部温度可达48-53℃, 肿瘤和肿瘤邻近正常组织的这个温度差保证了局 部透热能杀死癌细胞而又不会损伤正常组织细胞。
11
六、疗效及评价
TACE结合其他介入方法的综合 治疗已应用于临床如PEI、RFA、冷 冻 等。但大多报道疗效好的为5cm 以下肿瘤,对大肝癌仍是一个挑战 。
12
六、疗效及评价
手术前TACE治疗仍有争议 。赞成者认
为,手术前TACE使肿瘤坏死、减少门静脉
的扩散,改善生存期、切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