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私学官学
汉朝的教育体系官学私塾与科举制度的兴起
汉朝的教育体系官学私塾与科举制度的兴起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教育体系的发展和科举制度的兴起对于中国教育史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汉朝,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塾两种形式,并逐渐发展出科举制度,为后来的唐宋科举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文将详细探讨汉朝的教育体系、官学私塾的特点以及科举制度的兴起。
一、官学与私塾的特点官学是汉朝官方设立的教育机构,具有严格的规模和组织。
官学一般设置在都城和郡县,负责培养士人和官吏。
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经学、史学、礼学、音乐等,培养学生对经书的精通和仪式的熟悉。
官学的学生多为士族子弟,入学条件较为严格,培养的目标是能够在官府从事行政、司法等职务。
与官学相比,私塾则是由私人设立和管理的教育机构。
私塾的设置更加灵活,可以在各个地方设立。
私塾的教育内容相对官学更为广泛,除经学、史学外,还注重文学、诗词等方面的培养。
私塾对学生的入学条件相对宽松,吸引了许多士人和有志于学习的普通百姓。
私塾的学生主要通过学费进行交流,私塾教师以赚取教学费用为生。
官学与私塾在教育内容和招生条件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二者都起到了培养人才和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
二、科举制度的兴起汉朝后期,由于人才的选拔趋向公正和合理,官学和私塾的教育成果开始得到重视。
为了选拔有才能、有能力的人才,汉武帝开始推行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其核心是科举考试。
在科举制度下,每年都会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乡试是在各地举行,选拔出一部分考生进入会试。
会试是在都城举行,经过筛选后晋升为进士,并参与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根据考生的表现选拔出状元、榜眼等名次。
科举制度的兴起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和合理,不再局限于出身和财富,而是注重个人能力和学识。
这使得汉朝社会的阶层流动性增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三、汉朝教育的影响汉朝的教育体系及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历史及后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官学和私塾使得汉朝士族子弟及平民百姓都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普及了教育,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一、汉代的学制系统汉代学校可分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系统。
官学又可以分为由中央政府直接主办的中央官学和由地方政府办理的地方官学。
私学按其程度与学习内容也可分为经馆与书馆两类。
其中一类是由经师讲授专经的经馆,称“精舍”、“精庐”,其程度相当于太学;一类是教授读、写、算基础知识的书馆,属初等文化启蒙性质的蒙学.二、太学(一)太学的建制与沿革太学创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它以官方的博士置弟子员为标志.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诏令丞相公孙弘等人共拟兴建太学的方案。
从此,博士从一种备朝延顾问之官转化为一种以教授的主要职能的学官,太学由此建立。
(二)太学的教学制度汉代太学博士研究的是五经,教学内容自然以儒家经典为归,学生学习目的也就以明经为主。
为了统一经学教材,东汉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人奉命镌刻石经,立于太学门外,在46块石碑上刻有《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礼记》、《论语》等经的本文,作为太学规范的经学教科书,史称“熹平石经”。
太学的教学形式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发展。
太学初建时,学生名额较少,每位博士仅教10名左右弟子,多采用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
后来学生规模迅速扩展,为了容纳相当数量的学生同时听讲,东汉时建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广三丈”,出现了一种称为“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
太学博士传授经学,一般在讲堂会集诸生作大型讲演,称为“都授”。
这表明太学已形成集体讲经的教学形式。
(四)太学的考试与视学太学考试最常使用的是“设科射策”的形式。
所谓“射策”,就是由学官将疑难问题书于简策,将它并列排放,覆盖试题,考生随意抽取其中一策进行解答。
类似于现今的抽签考试。
西汉时考试通常每年举行一次。
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实施新的课试录用方法。
考试时间由一年一试改为二年一试,设科标准也以通经多少来定等第高下,即以通二经、三经、四经、五经来分别次第授以官职。
三、鸿都门学和宫邸学(一)鸿都门学鸿都门学的创办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宦官集团与官僚集团的较量在教育上的反映,同时也与汉灵帝的个人嗜好有密切关系。
汉朝的教育制度官学与私塾的兴起与影响
汉朝的教育制度官学与私塾的兴起与影响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教育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汉朝时期,官学和私塾成为主要的教育机构,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官学的兴起与发展官学作为汉朝的正式教育机构,起初是由皇帝和贵族设立的,目的是培养各级官员的才能和文化修养。
最早的官学可以追溯到西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后来在东汉时期发展成为光武中兴时的国子监。
官学的教授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文学,如《论语》、《大学》等。
官学的兴起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官学的设立标志着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规范化管理,为后世的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
其次,官学培养了一大批各级官员和文化人才,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官学还对后世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私塾的兴起与发展除了官学,汉朝时期的私塾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私塾是由士人或学者自己创办的民间教育机构,内容涵盖儒家经典、文学诗词、历史等。
私塾的兴起与发展与人民对教育的需求密切相关,也是一种民间文化的表现。
私塾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私塾为那些无法进入官学的平民子弟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填补了官学教育的不足。
其次,私塾培养了一大批文人墨客和学者,推动了文化繁荣和学术发展。
私塾也为后来的诸子百家和佛教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官学与私塾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在汉朝时期,官学和私塾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二者之间也有相互借鉴和融合的情况。
一方面,一些著名的私塾教师被聘为官学的讲师,为官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教育方法。
另一方面,一些官学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也会到私塾继续深造和研究。
官学与私塾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为中国教育史带来了新的发展。
这种交流与融合促进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丰富了教育内容和形式。
同时,官学和私塾的共同存在也体现了教育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总结起来,汉朝的教育制度官学与私塾的兴起与影响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
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
1.官学和私学并存:汉代教育体系包括官学和私学。
官学主要是太学,是汉武帝采纳
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太学的正式设立,同时也意味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私学在两汉时期有很大的发展,其程度有的相当于太学,有的相当于地方官学。
2.以儒家思想为教育的主流:汉代的学校教育实质上就是经学教育。
统治阶级为了扩
大儒术的影响,大力兴办学经的学校,选拔经学教师,出版经学书籍,增加学生名额。
儒家经典成为汉代学校主要的教学内容。
3.教育与政治关系密切:汉代教育受到政治的直接影响,例如太学的设立和扩张都与
政治因素有关。
同时,儒家教育也服务于政治,通过培养合格的官员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4.重视基础教育:汉代教育重视基础教育,包括识字教育、书写训练、算术、音乐等。
这些基础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知识背景,培养了他们的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
5.强调实践和应用:汉代教育注重实践和应用,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中去。
例如,在太学中,考试作为一种督促检查学生学习、衡量学生学业的手段,受到高度重视。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汉代教育注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求学生参与农
业、手工业等生产劳动,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汉代的私学、官学
汉代的私学、官学汉代的私学(一)汉代私学的发展概况伏生授经图鲁壁秦王朝垮台后,禁私学的苛政自然失去约束力。
济南伏生将私藏在墙壁中的《尚书》发掘出来,进行教学。
西汉初年,儒家五经的教学十分活跃,在齐、鲁、燕、赵等地已形成具有声势和影响的各个学派。
此外,道、法、刑名、方术都有私学。
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后,教育被提高到“治国之本”的地位,官学有很大发展。
但中央官学只有太学,名额有限,选送有一定之规,地方官学未得到普遍发展,无法满足读书人的要求,于是经师宿儒讲学之风大为盛行。
东汉时私学更加兴盛,不少大师名儒不愿卷入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或政治上不得志,则避世隐居,收徒讲学。
(二)汉代私学的类型汉代的私学就其程度而言,有两种类型1、初级程度的蒙学《急就篇》残卷汉代启蒙阶段的教育,除了有条件的人家自行教导子弟外,主要是在私学进行。
教师称“塾师”,教学以识字、习字为主。
并且有了比较适用的教材。
西汉初,塾师将秦代留下的三种识字课本《苍颉》、《爰历》、《博学》合并为《苍颉篇》。
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李长作《元尚篇》。
王莽当政时,扬雄作《训纂篇》。
现仅存《急就篇》,且被广为流传,童子皆读。
《急就篇》为综合性教材,以识字为主,介绍各方面常识。
叶韵,七言,四言,三言,包括陈说姓名,介绍丝织、植物、动物、农产品、自然常识、疾病药物、身体器官、乐舞礼器、官职名称、各种杂物品类,指导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像一部小百科全书。
此后如南北朝梁朝的周兴嗣编的《千字文》。
他摹写王羲之书1000个不同的字,编为四言韵语,共250句。
此书主要供儿童识字使用,内容包括天文、自然、历史、地理、建筑、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人身修养以及语言等各方面知识。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
并被译成满蒙文字,曾传到日本。
唐朝人编的《开蒙训要》、《太公家教》、《蒙求》等,都是流行广泛的蒙学课本,为宋代蒙学教材的完备,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官学私学发展及相互关联
中国古代官学是传授管理国家经验、培养治国人才的场所,备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夏商代:教育是奴隶主享有的特权,贵族为了巩固和扩大奴隶制统治,既要镇压本部族奴隶的反抗,又要征伐其他部族,军队起了决定作用,为适应这种政治需要,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
同时,人伦道德教育和以敬天祖为中心的宗教教育也是当时学校教育的内容。
西周:1、由于西周生产水平有限,而书写的材料昂贵,只有官府才有这财力和物力。
2、同时,在宗法制的条件下,父死子继,不传他人,只教其子,造成学术只在官府这个很小的圈子里传授,只有为官的人掌握学术,以官府为传授基地,教其子弟,3、社会分工的状况:教师由职官兼任,官与师尚未分离。
4、奴隶主阶级是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的垄断者。
因此,造成了当时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不分,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而庶人贫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只有官学,没有私学的特点。
但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有发展,有小学和大学的区分,有乡学、国学的衔接,教育的内容是六艺,体现当时文化发展的成果。
春秋:1、由于贵族的世袭制度,使贵族的的文化知识与其权位无直接关系,导致贵族不想学习,不重视教育,而官学又只是以贵族为教育对象,使官学衰落成为必然,2、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关系有了大变革,王权衰落,导致官学荒废,3、接着战争动乱,使有一技之长的人到民间以技艺谋生使很多原来被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导致了私学的产生和发展,由于私学的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等优势,使春秋时期,私学取代了官学。
战国:战国时期的教育是春秋时期教育的延续并达到鼎盛,以私学为据点形成和发展了一些著名学派,人才辈出,并出现稷下学宫这样一所由官家举办私家主持的汇集诸多学派、以自由讲学为特色的高等学府。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术流派百家争鸣,形成中国教育思想史的一个高峰。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法家学说,法治思想指导教育实践,而法家排斥知识和道德的价值,强调专制主义的教育原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颁布挟书令、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同时焚书坑儒,毁灭文化载体,是历史的一次大倒退。
汉代的书法教育
汉代的书法教育1.官学书法教育汉代在大力发展学校教育的同时还保留了官学教育,也就是文吏之学。
文吏之学即汉代官学教育的事师制度。
就汉代教育内容而言,主要分为文学和武学两个部分。
不同的是前汉对于史书的解释是习文,写字;而后汉则多解释为书法。
由此可以看出汉代对于书法的学习十分重视,不仅在选拔官吏时对其字体有一定的要求,同时还创设了专门的办公书体,四书五经是其主要的考核内容。
在汉代的官学教育中,事师制度和封建官立学校都受到朝廷的管理,也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方式之一。
因而汉代的官学制度内容是比较复杂的,既有官立学校也有职官教育,这两种制度相互补充,相互渗透,而这也是汉代书法教育制度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2.私学书法教育私学作为汉代官学的一个补充,是汉代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
一方面,由于统治者忙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得官学教育制度和形式缺乏统一的标准,因而官学在当时并不是十分完善的;另一方面,统治者对私学教育形式的肯定与支持,私学在当时不仅担负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播的教育任务,同时其还能够弥补官学难以普及、名额有限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弊端。
其中,汉代的私学书法教育主要分为三个类型:蒙学、家学和皇室教育。
(1)蒙学蒙学指的是对幼儿的启蒙教育。
在汉代,幼儿的识字和书法教育是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字和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篇章。
教师将自己所抄写的字制作成范本或字帖供幼儿临摹。
在当时,幼儿临摹的主要工具被称为“瓢”,是一种通过手工制作成的且拥有多面的木条,幼儿在木条上学习写字。
用“瓢”习字的好处在于,“瓢”上的字可以通过书刀或者布擦掉重新书写,是比较经济实用的。
(2)家学古人常用“家学渊源”来形容某一户人家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底蕴。
家学作为私学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形式,在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汉代家学的兴起,使得书法大家的笔法和技巧也逐渐流传开来,并出现了书法世家,这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家族师传观念的形成。
汉代的私学
私学
春 秋 战 国 秦
兴起 进一步发展 凋零
汉
繁荣昌盛
后 代
承汉发展
内 容
一 、 繁 荣 的 原 因
二 、 汉 代 私 学 简 介
三 、 意 义
兴起的原因
1 2
3
今古文之争和学 术的繁荣
官学数量、名额 有限,难以满足 个人和国家的需 要
汉代统治者对私 学采取宽容甚至 鼓励的政策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代的私学系统
书馆
启蒙、识字教育、读写训练、个别教育
经馆
学者讲学、出现时间较早
私学教学方法:以次相传教
大师
大师弟子的弟子
讲授
听、 讲
听、 讲
听、讲
大师的弟子
大师弟子的弟子的弟子
意义:
汉朝私学教育不仅承担了绝大部分基础教育的任务,就 私学的高级阶段而言,对社会所产生的实际教育效果和 官学相比也难分上下。汉朝的经馆,实际上是后代书院 的历史渊源。
来源、内容、形式——汉代私学与官学书法教育的博弈
来源、内容、形式——汉代私学与官学书法教育的博弈林婥琴【摘要】@@ 一、汉代书法教育的背景rn汉代统治者从秦代禁止私学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认识到用简单禁止的手段对社会政治生活(包括民间的学术活动在内)加以控制是行不通的.想要统一国家,解决社会矛盾,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在汉代,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均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用于举办和发展教育,同时也积极鼓励、支持民间的教育活动,使汉代的私学得以繁荣.【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2页(P70-71)【作者】林婥琴【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汉代是中国书法大盛的朝代,官学与私学和谐共处,相得益彰是汉代书法的一大特色。
汉代私学和官学中的书法教育在来源、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博弈,传承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辉煌,对中国书法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统治者从秦代禁止私学的错误中吸取了教训,认识到用简单禁止的手段对社会政治生活(包括民间的学术活动在内)加以控制是行不通的。
想要统一国家,解决社会矛盾,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在汉代,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均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用于举办和发展教育,同时也积极鼓励、支持民间的教育活动,使汉代的私学得以繁荣。
汉初在黄、老思想指导下的政治放松了对文化教育的限制,其表现之一是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1],“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2],使私学的发展在法律上得到统治者的肯定,为汉初文化的繁荣与教育的发展扫除了人为的障碍。
私学和官学一起共同担负起培养人才、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重任。
汉代书法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统治阶层的重视与提倡,政府根据《尉律》来选拔书法人才,有力地促进了书风的盛行。
可谓“虽曰小贱之能,如尊大之职,而律既以是取人,遂尔浸成风气,上自帝后,下至民庶,无不善史书者。
俗皆云,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盖其时以擅史书为入仕之捷径也。
汉代著名的学校
汉代著名的学校一.官学(一)中央官学1.太学太学创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这是一所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的高等学府。
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太学产生后,规模不断扩大。
2.宫邸学和鸿都门学宫邸学也称“四姓小侯学”,创办于明帝永平九年,为四姓小侯开立的学校,置《五经》师。
四姓卫外戚繁氏、郭氏、阴氏、马氏诸子弟,以非列侯,故曰小侯。
学校建立之初,招收对象限于这四大家族子弟,后来入学资格放宽了,其他贵族子弟也可以入学,甚至还招收了匈奴子弟入学。
学习内容与太学同,宫邸学是东汉宫廷所设的贵胄学校。
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因校址位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
这所学校主要传授和学习尺牍、辞赋、小说、字画等内容,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大学,规模达到千人。
设立鸿都门学表面上是迎合皇帝爱好尺牍、字画的嗜好,而实际上是宦官卫对抗太学生的反抗而另立的一所大学。
(二)地方官学汉代也很注意地方官学的建设。
景帝末年蜀郡郡守文翁对于创建军国学校有倡导之功。
他“仁爱好教化,减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便选派郡县小吏“开敏有才”者张叔等10余人到京师学习,数年后学成会蜀郡,根据学习成绩给予不同的官职。
同时,他在成都设立官学,“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跟学官学习,毕业后委以官职。
文翁兴学是西汉最早兴办地方学校之举,兴学很有成绩,使蜀郡教化大行,民风大变。
景帝表彰文翁兴学,令天下郡国仿效之。
武帝对文翁兴学之举极为赞赏,诏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
直到平帝元始三年始建地方学校制度,“立官稷及学官。
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
校、学置经师一人。
乡曰庠,聚曰序。
庠序置《孝经》师一人”。
从此地方学校普遍成立。
东汉地方官学也普遍建立、且有发展。
二.私学汉朝私学教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为蒙学阶段,以识字为主,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教学用的课本(亦称字书)主要有《苍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
其中《急就篇》流传最广,盛行于汉魏晋南北朝以至唐宋,并一直保存至今。
汉代的教育制度
汉代的教育一、三大文教政策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政治上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为了保持海晏河清的社会现状和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阶级急切找寻满足自己统治需要的政治指导思想。
此时,被誉为“汉代孔子”的董仲舒脱颖而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即三大文教政策。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是汉代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之一,他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从《春秋》大一统的观点出发,论证了儒学在封建政治中独一无二的统治地位。
因此,他主张罢黜百家之言,推崇儒家学说-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兴太学以养士汉初私学虽为繁荣,但培养的人才规格各异,思想不一,难以满足国家对统治人才的要求。
为保证封建国家在统治思想上的高度统一,董仲舒提出了“兴太学以养士”的建议,主张为国家培养高标准的统治人才。
(三)察举制、征辟制(重视选举,任贤使能)针对汉初人才选拔和使用的弊病,董仲舒提出了一套严格的选士方案,主张“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即按照才能高低授给官职,凭德行高低来定职位。
察举制:自下而上,举孝廉,重德行。
征辟制:自上而下,是由皇帝或地方长官直接进行征聘。
二、教育的发展汉代为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系统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具体如下:(一)官学1.中央官学(1)太学(2)鸿都门学(3)官邸学地位①西汉的最高学府②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官理大学制度的确立;③我国古代最早以传授知识和研究学问为主的最高学府。
教师博士(博识多能者)学生博士弟子(正式的太学生);地方长官选补(非正式的太学生)教学内容儒家经典\今文经学教学形式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上课\次第相传考试及出路考试:设科射策出路:荐举\征召选举进入仕途地位①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学校;②专门学校,一种办学的新型形式;③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教师文雅学士学生地方长官或三公举荐教学内容生活所需的尺牍、辞赋、书画出路封以高官厚禄2.地方官学汉代的地方官学主要是以土地分封的行政单位作为依据,主要包括:郡国(学)、县道邑(校)、乡(庠)、聚(序)。
承前启后的汉代私学
承前启后的汉代私学摘要我国私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尤以孔子创办的私学最为兴盛;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私学进一步发展。
秦始皇焚书坑儒,禁止私学,然禁而未绝。
汉代私学是继战国私学之后我国古代私学发展又一繁荣与昌盛时期,这无疑是私学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研究汉代私学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私学的渊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汉代私学原因系统贡献一、汉代私学崛起原因(一)汉代统治者对私学采取宽容甚至鼓励的政策汉朝统治者吸取秦朝短命而亡的教训,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采取修养生息的政策,相应地对私人讲学也不予干涉,就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特别是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大大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由于官学数量有限,使得私学就承担起绝大部分基础教育的任务,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到汉中期,私学的学习和教学经历也成为选仕、做官的重要依据,这些政策无疑带动了私学的发展。
(二)官学数量、名额有限,难以满足个人和国家的需要西汉官学设在中央,中央官学又设在京都,由于路途遥远和名额有限,并且主要是培养皇族和贵胄子弟为主,很难满足读书人的需要,因此入官学无望的平民子弟只能入私学接受教育了。
另一方面,汉朝建国,为了维护国家政权,需要庞大的官僚机构,急需大量的人才。
所以统治者开始兴办官学,设太学,建“辟雍”、“明堂“等。
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无法兴办更多的官学且只有京师才有太学,所以私学师生成为官吏的重要来源,这在客观上也刺激了私学的发展。
(三)古今文之争和学术的繁荣西汉末年产生的今古文之争,官方支持今文经学派,古文经学者为提高自己学术地位,不得不到民间传授。
学术文化的私家传授,使得私学不断融合各派观点,各家的大师也是层出不穷、争奇斗艳、百花齐放,客观上带动整个私学的繁荣。
二、汉代的私学系统汉代私学按其程度可分为:一是以识字教育为主的蒙学教育阶段;二是以学《论语》、《孝经》为主初识经学教育阶段;三是以研习五经为主的专经教育。
两汉官学与私学对经学发展的影响
汉代 官学 分为 中央 和地方 两种 。 中央官学 主
要是 太学 , 于专为 皇亲 国戚 、 至 贵族 子弟等少 数人
开设 的官 邸学 和在东 汉末 期才创 立 的传授其 他 门 类学 科 的鸿都 门学 , 它们都 是教学 面小 , 受教 人数
少 的特殊学 校 。而地方 官学 按地方 行政 建制 —— 郡、 、 、 县 乡 聚设 立 。王 莽 执 政 时 依 次 确 立 为 学 、 校 、 、 四类 , 整 个 两汉 时 期 地方 官 学 的设 立 痒 序 但 并 无相关 制度 性 的规定 , 基本 由各地 自行操 办 。
它 们 对 经 学 的 发展 的影 响 与作 用 。
中图分类号 :K 0 23
文献标识码 :A
汉朝统 治者从 秦 “ 焚书炕 儒 ”禁私 学 , “ 以吏 为 师” 的禁学政 策 中吸取经 验教 训 , 强权 禁学 为官 变
方 引导 , 为政 治 服务 的 目的一 样 , 手段 不 同 , 其 而
人。
一
状端正 者 , 补博 士 弟 子 ”16 。即 由太 常把 关 选 【2 6 j6
录博 士弟 子 , 以说 除 了年 龄 的限制 , 录条 件是 可 选
相 当宽 松 的 , 当然 名 额 相 当有 限。然 而 因其 受交
、
汉代的官学
通条 件 等 因素 限制 不 可 能去 全 国各 地招 生 , 以 所 太常直选 的对 象 一 般 限 于京 师 范 围 内。二 是 “ 郡 国县官有 好文 学 , 长上 , 敬 肃政 教 , 乡里 , 顺 出入 不
第2 卷 第l 2 期
2 1 0 0年 2月
沈 阳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HENYANG OF S UNI VERS TY I
一文了解:私塾、私学、官学的区别
⼀⽂了解:私塾、私学、官学的区别概括⽽⾔,古代有两个学校系统:官学和私学。
⽽私塾,是私学的⼀部分。
区别⽽⾔,则各有不同。
01⼀、官学官学是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官府在各地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地⽅官学。
1.中央官学汉朝正式创办,唐朝繁盛,南宋以后⾛下坡路,逐渐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名存实亡。
清朝末年,完全被学堂和学校所代替。
中央官学分为三类:最⾼学府、专科学校、贵族学校。
最⾼学府:主要有太学、国⼦监。
(具体解释见底部“相关阅读”)专科学校:顾名思义,是为培养专业⼈才⽽设。
历代发展下来,有道学、史学、⽂学、儒学、⽞学、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等。
贵族学校:特别教育⼀等亲贵⼦弟的贵胄学校,专门招收皇室近亲、皇太后皇后近亲、宰相⼤⾂散官⼀品功⾂的⼦孙⼊馆读书。
2.地⽅官学和中央官学⼀样,也是⾃汉代开始设⽴。
公元3年,地⽅学校制度建⽴,当时“学”和“校”各有所指,根据不同级⾏政区,规定了四个不同的名称。
学:适⽤于郡国;校:县、道、⾢、侯国;庠:乡;序:聚。
官学有明显等级,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意在为朝廷培养⼈才。
02⼆、私学私学是中国古代私⼈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
私学产⽣于春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各卿⼤夫⼤量需要“⼠”为他们服务,为此争相养⼠,于是出现了“⼠”阶层。
“⼠”的培养变得迫切,私学便应运⽽⽣。
春秋时,⼠是分学派的,不同学派积极培养⾃⼰的⼠,以扩⼤政治上的势⼒。
封建帝王们也并⾮专取⼀家,⽽是取各家所长,巩固⾃⼰的统治。
其中影响较⼤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这四家均有私学。
战国分裂为七雄,⼠的声价越来越⾼,私学更加盛⾏,出现“百家争鸣”的局⾯。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并不禁⽌私学,到东汉末年,私学甚⾄发展到了压倒官学的地位。
官学⾥⾯的太学⽣还可以向校外的著名经学专家学习。
在⽂化传教⽅⾯,官学虽然也起了⼀定作⽤,主要功劳却在私学。
尤其是儒家以外的各家,能保存下来更是依靠私学,并形成许多新的流派。
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是什么
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是什么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教育体制的发展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完善。
本文将就汉代的教育管理制度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汉代的教育制度在汉代,教育主要分为官学教育和私学教育两大类。
官学教育是由国家直接管理的教育机构,包括太学、太学生、庠序等。
私学教育则是由个人或私人机构组织的教育活动,包括贵族家庭、富商家等地方的私塾。
1. 官学教育(1)太学太学是汉代官方设立的最高学府,类似于今天的大学。
太学的设立及管理体制是由朝廷直接管理,管理制度非常严格。
太学的学制分为三年、五年或者七年,学生在太学学习可以获得学位和官职资格。
太学的师资力量也非常强大,吸引了各地优秀的学者前来任教。
(2)太学生太学生是汉代的学生,他们是通过选拔考试进入太学学习的。
太学生在学习期间享有丰厚的待遇和津贴,学习结束后可以获得官职和功名。
太学生在太学学习期间受到非常严格的管理,包括学习内容、行为规范等方面。
(3)庠序庠序是汉代的地方学校,类似于今天的中学。
庠序的设立和管理是由地方政府、地主或民间团体管理的。
庠序的学生主要是地方的子弟和家庭贫困的学生,庠序的学制一般为三年。
庠序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功名和官职。
2. 私学教育(1)私塾私塾是由个人或私人机构组织的教育活动,主要是为贵族子弟、富商家庭子女和有识之士提供学习机会。
私塾的师资力量主要是由地方的知识分子和名士来充当。
私塾的学制和学习内容和太学、庠序有所不同,多以经世致用为宗旨。
3. 教育管理制度在汉代,教育的管理制度主要是由朝廷和地方政府来负责。
太学、庠序的设立和管理是由朝廷直接管理的,而私塾的设立和管理则是由地方政府或者地主、富商等私人机构来负责。
(1)太学的管理制度太学是汉代官学教育中最高学府,在其设立和管理方面非常严格。
太学的设立一般是在国都或重要城市,学校的规模和规格也非常大。
我国封建社会官学与私学的历史演变
乐府 》 记载 , 巴渝舞经文人 、 乐师的改编 、 加 俞儿舞 歌》 , 收集 在《 的 被 乐府诗 集中》o8 寨有摆手堂 , 【 ̄ l 。 I 7 每岁正月初三 至十七 日止 , 夜 工 和润色之后 ,舞曲分为 了四章 : 矛渝本 到 了宋代 , 《 巴渝舞再 遭厄 运 。据《 书 ・ 宋 乐 间鸣锣击鼓 , 男女相聚 , 跳舞唱歌 , 名日 ‘ 摆 记 宋 四 手 ’此 俗 犹存 。” 描述 的就 是 流 传 于土 家 , 这 歌 曲》 《 、 安弩 渝本 歌 曲 》 《 台本 歌 曲》 志 》 载 , 朝被 统治 者认 为 巴渝 舞乃 “ 、安 、
秦朝政府 以高度集权的方式管理 国家 。 巾 , 生 要 服 从 “ 法 ” “ 法 ”不 得 擅 自 到 7 0 学 师 和 家 , 0 0人 , 授 的 主要 内 讲
统 一 全 国文 字 , 禁 兴 办 私 学 , 行 政 教 合 更 改 门户 。太 学 制 定 了一 系 列 考 试 规 章 , 严 推 通 容 是 王 肃 的经 学 。东 晋时 。
最 名儒 兴办 的具 有 教 学 的 主要 内 容 是 儒 家 经 学 。在 教 学 过 程 领 。太学 的学 生 人 数 大 幅减 少 , 多 时才 不 两 晋 时 期 ,
1 . 宫廷巴渝舞的演进与消退。( ) 1西汉 非正 曲 , 悉罢不用” 。 唐朝时 , 巴渝 舞又起 “ 俗传正 月初夜 , 呜鼓 连腰 , 以为 ‘ 踏蹄 ’ 之 建国时 ,高祖 刘邦将 巴渝舞引 入宫 中 ,命 死 回 生 , 登 宫 廷 大 雅 之 堂 , 留有 新 作 被 戏 。 ”他 描 述 的 就 是 三 峡 库 区 巴人 后 裔 的 “ 重 并
论秦汉时期的私学——兼论私学与中国传统官学制度
。
它 的 产生
,
与 当 时社 会 的 需 要紧 密 相 联
。
因 而 对 中 国 的传 统教
。
育 与文 化 的 发 展
起到 了 非常 重 要 的 作 用
,
然而
学 术 界 却 没 有 给予 它 应 有 的 重 视
。
当然
,
也 就 谈 不 上 对 它 的 历 史价 值 和 现 实 价 值 作 客 观 的 评 价
。
秦 汉 是 古 代 私 学趋 于 成 熟 的 发 展 时 期 学所 经
历 的 曲折 道
.
一
一
路
。 ,
一
一
。
一明 `
] `
朱
,
文 运 用 系统 分 析 法 论 说 了 这 一 时 期 的 私 后
,
、 、
。
汉 武 帝 以
私 学在 格 局 阶段 规 模 和 形 式 诸 方 面 呈 现 了新 的特 点 在 官 学 兴 盛 时
,
,
应 予 坚 决 取缔
秦 始 皇 禁 止 私 学 的 思 想依 据 商秧 进 行 变法 姓
” ,
。
,
在 文教 方 面
”
, ,
商鞍 反 对
“
法古
”
和
;
“
循礼
”
,
— 主张
《
商 秧 和 韩非
“
。
秦 孝公 任 用 更 礼 以 教百
变法 以 治
、
,
要求
“
学习 法 令
以 官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天 下 师
”
并提出
。
“
蟠
两汉的私学教育及影响1(可复制论文)
日 期:垫一生篁虽f!Ⅱ
刖舀
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的重要途径和工具,其组织形式在中国两千多年 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表现为官学和私学两大类型。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在传统 文化教育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都值得认真研究。纵观以往学术界的研究,在中国 古代官学制度方面相对较多、较深,而在私学方面则相对较少。国
impacts on society and future generations. Key Words:the Han Dynasty;Private School;development of Private school
education;roles and impacts
Ⅱ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文力图利用传世文献与部分出土文献,通过分析私学在两汉时期的发展, 以及对这一时期著名教育家的评述,以期客观地看待私学的作用和弊端,并探讨 其对当时社会和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两汉私学教育情况作用和影响
Abstract
Private school education was a kind of important forrn in Chinese ancient education system.Since the rise of Private School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it has a strong vitality existing in varies stages of social development.To the Han Dynasty,Private school education achieved a prosperous stage in the round.When Official School didn’t establish,Private School undertook the social and educational programs on its own.After Official School established,Private School studied and promoted each other with it,and made up a complete education system in ancient China.
私学与汉代政治探微
私学与汉代政治探微私学,是与官学相对的一个概念。
私学最早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历史的变革与发展,逐渐制度化,系统化,成为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古代思想文化内涵和发展古代文化教育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
在汉武帝之前,私学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诸子学派著书立说,教授生徒,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也各异。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确立了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之后,私学的主要内容即是儒家学说的发展与传授。
私学虽属于思想文化这一范畴,其起源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根源,其发展更是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有着密切联系。
本文在前人对私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试图通过介绍私学在汉代的发展状况以探讨私学与汉代政治之间的联系。
这既包括汉代政治对私学发展的影响,又包括了汉代私学对政治的一定反作用。
关于私学与汉代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介绍:首先,介绍了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兴起,包括私学兴起的时间以及兴起的历史条件,还有就是当时的主要流派及其思想观点。
私学发展到秦始皇时期遭受了一次历史性灾难,但是私学并没有因此覆灭,而是有所保存与发展。
这为汉代私学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私学在汉初获得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这时的诸子学说基本都有传授和代表人物,但以儒、道、法家为主。
尤其注意的是汉初政治经济的稳定与恢复是在黄老无为思想占主要地位的情况下实现的。
尽管如此,其他学派的私学也在积极发展,尤其是儒家学说。
汉初许多处于官僚系统的高职例如丞相和御史大夫多数是来源于私学大师或是私学弟子,这对汉初政治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不无影响,汉武帝之后确立了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私学主要教授的内容即是以儒学为主,儒家教育出现普遍的私学化倾向。
再次,东汉时期的私学可以说是较西汉更为兴盛,自今文经被确立为官学以后,古文经即以私学的形式在民间传授,当然私学传授的内容也包括今文经,今古文经之争实质上也是官学与私学之间的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的私学、官学
汉代的私学
(一)汉代私学的发展概况伏生授经图鲁壁秦王朝垮台后,禁私学的苛政自然失去约束力。
济南伏生将私藏在墙壁中的《尚书》发掘出来,进行教学。
西汉初年,儒家五经的教学十分活跃,在齐、鲁、燕、赵等地已形成具有声势和影响的各个学派。
此外,道、法、刑名、方术都有私学。
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以后,教育被提高到“治国之本”的地位,官学有很大发展。
但中央官学只有太学,名额有限,选送有一定之规,地方官学未得到普遍发展,无法满足读书人的要求,于是经师宿儒讲学之风大为盛行。
东汉时私学更加兴盛,不少大师名儒不愿卷入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或政治上不得志,则避世隐居,收徒讲学。
(二)汉代私学的类型汉代的私学就其程度而言,有两种类型1、初级程度的蒙学《急就篇》残卷汉代启蒙阶段的教育,除了有条件的人家自行教导子弟外,主要是在私学进行。
教师称“塾师”,教学以识字、习字为主。
并且有了比较适用的教材。
西汉初,塾师将秦代留下的三种识字课本《苍颉》、《爰历》、《博学》合并为《苍颉篇》。
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李长作《元尚篇》。
王莽当政时,扬雄作《训纂篇》。
现仅存《急就篇》,且被广为流传,童子皆读。
《急就篇》为综合性教材,以识字为主,介绍各方面常识。
叶韵,七言,四言,三言,包括陈说姓名,介绍丝织、植物、动物、农产品、自然常识、疾病药物、身体器官、乐舞礼器、官职名称、各种杂物品类,指导进一步学习的方向,像一部小百科全书。
此后如南北朝梁朝的周兴嗣编的《千字文》。
他摹写王羲之书1000个不同的字,编为四言韵语,共250句。
此书主要供儿童识字使用,内容包括天文、自然、历史、地理、建筑、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人身修养以及语言等各方面知识。
唐宋以后,一直沿用。
并被译成满蒙文字,曾传到日本。
唐朝人编的《开蒙训要》、《太公家教》、《蒙求》等,都是流行广泛的蒙学课本,为宋代蒙学教材的完备,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初级程度的蒙学还有“乡塾”。
“乡塾”的教师称“塾师”或“孝经师”,主要教学《孝经》、《论语》。
这一阶段的教育,一方面巩固“书馆”的识字成果,另一方面为专经研习作准备,同时让学童学会做人。
这一阶段学完后,可到社会谋职,也可入太学或私学专攻一经或多经,这些传统在后来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一直得到延续。
2、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汉代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多属专经研习阶段的私学,这类私学,有的设在经师家里,也有经师带领弟子在外传授的。
此类私学的教学水平往往不亚于太学。
有的大师名气很大,很多人慕名欲拜为师,但又难于亲往门下直接受教,于是只在大师门下著录其名,是“著录弟子”,其实就是注个
册而已,但同样具有弟子的身分。
亲身前往教师处受教的则称为“及门弟子”。
因此,汉代经学大师的弟子能多至万人,但同时在教师门下受教的至多不过数百人。
这么多的弟子教师仍然难以遍教,于是采取先由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头去教其他弟子的方式,可以二传、三传乃至更多,这就叫“次相授受”,或“转相传授”,董仲舒就是最早采用这种方法的大师,比英国贝尔-兰卡斯特创立的导生制要早近两千年。
次相授受使一个教师可以通过逐次相传的方式教授众多弟子,大大扩展了教育范围和成效,缺点是弟子难以直接得到教师教诲,有的弟子甚至长期见不到教师一面,转相传授的过程中也难免走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