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6:“非典”时期中国医疗卫生支出体系
财政学之医疗卫生支出
![财政学之医疗卫生支出](https://img.taocdn.com/s3/m/a53bd38b02d276a200292e17.png)
财政学
公共医疗卫生支出
一、基本概念
• 定义:财政用于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方面的支出。 • 主要内容:医疗卫生管理事务、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 、医疗保障、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农村 卫生、中医药、其他医疗卫生支出等10款。
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历程
• 第一阶段:1980年代 给政策不给钱:卫生部等三部委出台 《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 • 第二阶段:1990年代 大争论: 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 里”、围绕政府主导还是市场改革,两种思路开始针锋相 对。 • 第三阶段:2000年 产权改革的号角:改革指导意见确定了 实行医药分业等几项原则。在江苏的宿迁掀开了一个在以 后被冠以完全“市场化”的医院改制:卖医院…… • 第四阶段:2005年 医改突然变奏: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刘新明称“市场化非医改方向”
结束语
• 医改之路任重而道远,老百姓对医改的需求也一直没变过 ,“看病不再难,看病不再贵”。医生对于医改的要求也 没有变过,让医生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我们不希望看 到饱受疾病折磨的人们因为没钱而不能接受治疗,更不希 望看到医生见钱就治病的冷漠无情。人命关天,命无贵贱 ,每一个生命都不容许忽视和践踏。我们期待着人人享有 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倾听医生的声音
接上
接上
倾听患者的声音
接上
如何改善我国医疗卫生状况
非典期间典型法律案例(3篇)
![非典期间典型法律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e2a91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4.png)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03年,我国爆发了严重的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疫情。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全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影响。
在此背景下,医疗资源紧张,医疗纠纷案件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本案例将介绍一起非典期间典型的医疗纠纷案件。
二、案情简介原告张某,男,35岁,某市居民。
2003年5月,张某因发热、咳嗽等症状到某医院就诊。
经诊断为疑似非典病例,医院随即将其隔离治疗。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张某病情加重,最终不幸去世。
张某的家属认为,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错,导致张某病情恶化,遂将医院告上法庭。
三、争议焦点1. 医院是否尽到了救治义务?2. 医院在救治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3. 医院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四、法院审理1. 法院审理过程本案经法院审理,认为医院在救治过程中存在以下过错:(1)对疑似非典病例的隔离措施不够严格,导致病毒传播风险增加;(2)在救治过程中,医院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延误了病情;(3)医院未能对张某进行充分的告知,使其家属对病情和治疗方案缺乏了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的规定,医院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注意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因此,法院判决医院赔偿张某家属医疗费、丧葬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共计人民币20万元。
2. 法院判决依据(1)关于医院是否尽到救治义务法院认为,医院作为救治非典病例的定点医疗机构,有义务采取一切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在本案中,医院未能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疑似非典病例进行隔离,导致病毒传播风险增加,未能尽到救治义务。
(2)关于医院在救治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法院认为,医院在救治过程中,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延误了病情。
同时,医院未能对张某进行充分的告知,使其家属对病情和治疗方案缺乏了解,存在过错。
(3)关于医院是否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法院认为,医院在救治过程中存在过错,导致张某病情恶化,最终去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的规定,医院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63d2bb4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e.png)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首先,中国在医疗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中国实行了全民医保制度,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医疗保障。
同时,政府也增加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了医院设施和设备的水平。
此外,建立了一系列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保障了医务人员的权益和病人的合法权益。
这些举措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其次,中国在基层医疗服务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中国启动了相应的政策和计划,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乡居民医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
这些措施促使更多的居民能够及时就医,有效缓解了大医院挂号难、看病难等问题。
此外,基层医疗服务队伍也得到了加强,队伍素质得到了提升,为基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再次,中国医疗技术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的医疗科技设备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更新换代。
在临床领域,中国医疗界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治疗、器官移植、精准医疗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中国的生殖医学、中医药研究等也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些技术进步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水平。
另外,中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曾经的非典和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医疗卫生系统提出了巨大的考验,但同时也使得中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中国政府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采取了果断的防控措施,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这一系列措施显示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在体系建设、基层医疗服务、医疗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投入,以及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需要继续努力解决。
希望未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能够不断发展,为人民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案例6:“非典”时期中国医疗卫生支出体系
![案例6:“非典”时期中国医疗卫生支出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65f12bcf4028915f804dc2dc.png)
案例6:“非典”时期中国医疗卫生支出体系2002年11月16日在我国广东省出现首例“非典”病例,2003年2月初已经在广东的中山、江门、深圳等地蔓延开来,广州出现了抢购消毒用品和板蓝根的风潮,接着在香港、越南、加拿大也出现被感染的病例。
虽然直到4月下旬经过全球的许多科研人员攻关研究,才确认“非典”是由新的冠状病毒的感染引起,但是对这起具有恶性特质的新型传染疾病在3月中下旬应该已经有所认识,如果当时采取果断措施,“非典”就不会在北京以及全国许多地区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非典”的第一个病例出现在广东,但是它的影响不仅限于广东甚至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越南、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也受到影响。
作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一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的交往,发生在我国的疫情会影响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同样,将来爆发在国外的新的、不明原因的传染病也有可能传播到我国来。
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9.9%的高位增长让世界为之击掌,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却将中国人经济发展的自我陶醉中拉了出来。
不仅如此,不断蔓延的SARS病毒无情地吞噬着中国经济的健康肌体,高速行驶的中国经济列车也因此在春天遭遇到了寒流。
可喜的是,2003年全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并没有出现意料中的下滑趋势,而依然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1%。
在此期间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非典时期相关财税政策:4月初,中央财政紧急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科研攻关等工作,安排专项资金3.1亿元用于第一阶段应急反应机制建设。
4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中央预算总预备费中安排20亿元设立“中央财政非典防治基金”,专项用于非典防治有关工作。
4月29日,财政部与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农民和城镇困难群众非典型肺炎患者救治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对这部分人员中的“非典”患者实行免费医疗救治,所发生的救治费用由政府负担。
本文回顾了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历史和现实状况
![本文回顾了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历史和现实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80030dc12cc58bd63186bd6b.png)
】本文回顾了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历史和现实状况。
通过国际比较,认为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总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国际比较及对城乡居民医疗费用的影响赵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102【摘要】本文回顾了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历史和现实状况。
通过国际比较,认为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总体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财政支出占GDP比例太低。
通过对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的结构的分析,发现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负担比例不协调,地方政府在卫生支出上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不尽合理。
本文测算了我国1998—2008年政府卫生支出与财政支出之间的弹性,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政府卫生支出对于城乡居民医疗费用产生的影响不同,政府应加大对于农村地区的卫生投入。
【关键词】政府卫生支出;财政支出;医疗费用;国际比较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4 2982.2011.02.013InternationalcomparisonsofChinesegovernmentexpenditureonhealthandtheinfluenceonthemedicalexpensesofurbanandruralresidentsZHAOLeiGraduateSchool,ChineseAcademyofSocialSciences,Beijing100102,China【Abstract】ThispaperreviewsthehistoryandrealityoftheChinesegovernmenthealthexpenditure.TheinternationalcomparisonsshowthatChinesegovernmentexpenditureonhealthisrelativelylow,andthemainreasonisthatfiscalexpenditureinGDPisinarelativelowproportion.Accordingtoanalyzinggovernmenthealthexpenditurestructure,wefoundthattheproportionoftheburdenisuncoordinatedbetweenChina’scentralandlocalgovernments.Localgovernmentexpenditureonhealthissignificantlydifferentandnotentirelyrationaldistribution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Thepapercalculatestheelasticitiesbetweengovernmenthealthexpenditureandfiscalexpenditurein1998—2008.TheempiricalanalysisindicatesthattheChinesegovernmenthealthexpenditureshavedifferenteffectsformedicalexpensesofurbanandruralresidents.Itrecommendsgovernmentshouldputadditionalresourcesintoruralareas.【Keywords】Governmentexpenditureonhealth;Fiscalexpenditure;Medicalexpense;Internationalcomparison1997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拉开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幕,首次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的要求。
医疗卫生财政支出
![医疗卫生财政支出](https://img.taocdn.com/s3/m/c8752ac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9c.png)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概述 • 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分类
• 医疗卫生财政支未出政找策与到措b施djson
• 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效果评估 • 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挑战与对策 • 国际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比较与借鉴
01 医疗卫பைடு நூலகம்财政支出概述
定义与背景
定义
医疗卫生财政支出是指政府为了满足 社会公共卫生需求和提供医疗服务, 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支出。
公共卫生服务支
疾病预防控制
包括疫苗接种、传染病监测与防控等 。
健康教育促进
涵盖健康知识普及、健康行为干预等 。
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
涉及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计划生 育服务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引起的公 共卫生问题,进行紧急救援和处置。
医疗保障支
医疗保险补助
对参加医疗保险的个人和单位给 予一定的财政补助,降低医疗费
背景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医 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医疗卫 生财政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也逐渐增加。
支出规模及结构
支出规模
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的规模通常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状况、卫生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呈现逐年增 长的趋势。
支出结构
医疗卫生财政支出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支出、医疗保障支出、医疗卫生机构支出等。其中,公共卫生服务支出 主要用于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等;医疗保障支出主要用于医疗保险补贴、医疗救助等;医疗卫生机构支出主 要用于医院、诊所等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营和发展。
01
全球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规模巨大,且持续增长,反 映各国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度重视。
02
非典我国措施
![非典我国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345d0a0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1a.png)
非典:我国的措施引言2003年,非典(即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恐慌。
非典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其传播速度快且致命。
在这次危机中,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控制疫情的蔓延并保护国民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我国在非典时期采取的措施,以及对其效果的评估。
措施1. 充分准备面对非典的来临,中国政府迅速行动,采取了几项重要的准备措施。
首先,及时成立了非典应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其次,迅速开展病情调查研究、病毒研究等科研工作,以了解病毒的特性和传播途径。
此外,加强了医疗资源投入,确保有足够的医疗设施和物资来处理疫情。
2. 快速反应针对非典的快速传播特点,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快速反应措施。
首先,在非典疫情初期,即迅速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疫情。
其次,立即启动了疫情排查和监测体系,对病患进行追踪和隔离。
此外,加强了对疫情区域的封控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和交通。
3. 加强宣传教育在非典疫情期间,中国政府重视公众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人们的防护意识。
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发布防护知识和疫情信息,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
此外,政府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讲座和培训,向公众普及防控知识,并鼓励人们主动报告疑似病例。
4. 加强医疗防控中国政府加强了医疗机构的防控能力,以应对非典疫情。
首先,设立了专门的非典诊治机构,集中资源和人力处理疫情。
其次,严格执行了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措施,包括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病例隔离、医疗废物处理等。
此外,政府加强了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指导,确保防控工作的有效执行。
5. 国际合作中国政府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以共同应对非典疫情。
首先,与世界卫生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分享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
其次,接收来自其他国家的医疗专家和援助物资,增强自身防控能力。
同时,也向其他国家提供支持和帮助,以共同应对疫情。
效果评估我国在非典期间采取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通过快速反应和封控措施,非典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医疗卫生支出 页高清全文免费预览max文档
![医疗卫生支出 页高清全文免费预览max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c48289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8d.png)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 全国医疗资源的80%集中在城市, 城市医疗资源的80%集中在大医院。 · 30%的城市人口占有60%的政府卫生支出, 70%的农村人口占有40%的政府卫生支出。
基层医疗体系不健全
· 基层医疗体系: 县 、乡 、村以及社区医疗机 构
多元化办医格局尚未形成
· 2008年底 , 医院19701个: 公立医院占66.5% 医院诊疗人次: 公立医院占90.5%; 入院人数: 公立医院占91.5%。
• 中国:20%
· 政府卫生支出占GDP比重( 1. 1%)
• 156位:WHO公布196国政府卫生支出占GDP比
· 3 、个人医疗费用负担加重
医保覆盖面小
· 68%—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占城镇就业人员 数
· 31.3%—私营和个体企业参加医疗保险人 数比例
· 91.5%—新农合参保率
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缺陷
· 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受制 , 多元化办医格局尚 未形成。
三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 ¥8500亿
·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 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 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破解“看病贵 ”:
■ 120元: 2010年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 作医疗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
思考题
1 、政府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应承担 什么职责?
2 、新医改破解“看病难看病贵 ”的 具体措施有哪些?
3 、你如何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 统一配送 ,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现零差率销售。
■ 最大亮点: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破解“看病难 ”:
■3年: 用3年时间建成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 服务体系
非典政治试题及答案
![非典政治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0ce29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6e.png)
非典政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非典(SARS)病毒首次爆发的年份是:A. 2001年B. 2002年C. 2003年D. 2004年答案:C2. 非典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A. 空气传播B. 食物传播C. 接触传播D. 以上都是答案:D3. 非典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A. 1-2天B. 3-7天C. 8-14天D. 15-30天答案:B4. 非典期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旅游警告针对的地区是:A. 北美B. 欧洲C. 亚洲D. 非洲答案:C5. 非典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旅游业B. 制造业C. 农业D. 以上都是答案:A6. 非典疫情中,中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 隔离治疗B. 社区封闭C. 信息公开D. 以上都是答案:D7. 非典疫情中,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治疗药物是:A. 抗生素B. 抗病毒药物C. 激素D. 以上都不是答案:B8. 非典疫情过后,各国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主要目的是:A. 提高医疗水平B. 防止疫情再次爆发C. 改善居民生活质量D. 以上都是答案:B9. 非典疫情中,中国政府采取的隔离措施包括:A. 居家隔离B. 医院隔离C. 社区隔离D. 以上都是答案:D10. 非典疫情中,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疫情结束的时间是:A. 2003年5月B. 2003年6月C. 2003年7月D. 2003年8月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非典疫情对国际交流的影响。
答案:非典疫情导致了国际交流的严重受阻,包括旅游、商务和学术会议等活动受到限制,国际航班减少,一些国家采取了入境限制措施。
2. 非典疫情中,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民众的健康?答案:中国政府采取了包括隔离治疗、社区封闭、信息公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措施来保障民众的健康。
3. 非典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非典疫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旅游业遭受重创,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案例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e6b98d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b816775.png)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案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案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多,疫情、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保障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组织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2002年“非典”疫情为例,介绍我国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经验。
一、事件概述2002年11月,中国广东省省会广州市出现了一起疑似传染性疾病病例。
经过调查排查,疾病传染源是一位广东省汕头市的华南海鲜市场商贩,感染病原体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该病毒传播迅速、致病率高,后来被称为“非典”。
随着疫情的蔓延,全国各地都频频报告确诊病例,人们开始恐慌。
世界各国也开始派出专家组赶赴我国,紧急协助我国应对疫情。
最终,我国采取众多紧急措施控制了疫情,防止疫情扩散,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二、应急管理措施1.组织体系建设针对非典疫情,我国建立了一个跨部门、跨地区的卫生事件应急控制体系。
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防治非典领导小组,并同时启动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各地方政府也设立了相应的疫情应对机构,并建立了应急响应制度。
2.信息采集和处理我国采取了多种方式收集和分析非典疫情信息,包括医院和疾控中心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网络平台的信息发布和舆情监测、专家会诊和调查研究等。
通过信息采集和分析,我国及时发现和控制了疫情的传播,避免了疫情的扩散。
3.公众宣传和社会参与非典疫情期间,我国采用了多种宣传方式向公众传递防控疫情的知识和方法。
各种媒体、社区通讯录等都成为了信息发布的重要途径。
同时,政府还可通过动员社会组织、志愿者及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疫情响应,共同构建起一张铜墙铁壁。
4.医疗卫生保障针对非典疫情,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医疗卫生保障措施。
一方面建设隔离病房,增加并储备口罩、消毒用品等,扩建定点医院以应对疫情。
另一方面还通过开展公共卫生教育,提高公众个人卫生意识和卫生习惯等措施进行防疫。
灾难医学框架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展望——基于新冠疫情背景
![灾难医学框架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展望——基于新冠疫情背景](https://img.taocdn.com/s3/m/120b8954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11.png)
灾难医学框架下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展望——基于新冠疫情背景孙 烽,王 韬,刘中民【摘要】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了许多短板和不足。
本文回顾了在新冠背景下我国在公共卫生安全的综合管理、机制构建、人才队伍、民众素养、专业队伍、物资储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与完善灾难医学可以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的观点,总结了在灾难医学框架下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截至北京时间2020-12-21,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累计超过9.5万人次,死亡4771人;中国以外确诊患者已超过7750万人次,死亡人数超过170万。
虽然目前我国国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全国复工复产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但与国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常态防控成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疫情远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2020-12-18,全球单日新增确诊病例再创新高,达738115例,而2021年春天全球的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疫情的走向仍然存在很大的变数。
自SARS以来,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通过疫情,我国公共卫生体系还是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了许多短板和不足。
例如应急响应机制难以应对威胁人民健康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供给和战略储备不足、民众的公民素质和科学素养亟待提升等[1]。
此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病毒变异、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或滥用、人类疾病谱与易感性改变、贫困、战争、核化生威胁,以及持续1 背景与现状2003年我国爆发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疫情,由于在初期未采取强力有效的防控措施,同时伴随着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疫情从广东省迅速蔓延至全国。
我国的医疗卫生支出
![我国的医疗卫生支出](https://img.taocdn.com/s3/m/607fe31f6edb6f1aff001f5f.png)
361.88 393.7983 450.7509 509.4988 583.92 662.3 748.8391 875.9596 1094.517 1314.3 1490.06 1801.22
813.74 841.2 987.07 1108.91 1261.93 1126.36 1248.3 1516.29 1861.76 2176.63 2315.48 2695.1
我国的医疗卫生支出
10财管1班 陈梦叶 108313131
引言:
• 财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财政支出结构
综合反映一国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市场 经济国家必须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 财政,当然也包括相应的财政支出结构,以 体现市场经济对政府职能的要求。 • 而医疗卫生作为人们生活中必需的具有公共 物品性质的公共服务,更加显示了其重要性。
1.继续加大农村卫生投入 引:除了城乡之间的差距,还要考虑到地域 2.弥补农村人才缺口 的差距,东部、中部、西部等地区由于经济 发达程度的不同,其医疗卫生水平也有所差 3.强化有关农村医疗卫生立法 异。
建议:1.由中央对各级地方的医疗卫生支出 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设定一个最低限额, 以保证各地一定的医疗卫生水平。 2.政府对于一些贫困、偏远地区实行 适当的补助、支持政策。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4586.63 5025.93 5790.03 6584.1 7590.289 8659.91 9843.341 11573.97 14535.4 17541.9 19980.39 24268.78
(三)主要构成
我国医疗卫生支出的构成 我国财政 卫生支出 构成
SARS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业财政支出问题
![SARS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业财政支出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c4474f1c1c708a1284a444d.png)
SARS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业财政支出问题始于2002年底而于2003年春节后在广东等地区大规模爆发的SARS疫情,对我国政府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在战胜SARS 的过程中,“政府买单”这一决策,即由政府提供资金保障,在危机中起到了安定人心、快速救治的作用,对疫情的有效控制起到不可抹煞的作用。
那么,从财政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为这次“政府买单” 的成本和效益算一笔帐,分析SARS 危机带给我国财政支出领域的思考。
应对SARS危机的财政支出(危机的总成本)——中央与地方财政已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应急支出虽然经过多方努力,此次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财政也为此支付了巨额成本,中央和地方财政在应对此次事件中的突发性事件支出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灾害所需费用。
从4月初中央财政根据国务院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的要求,拨付专项资金亿元用于第一阶段应急反应机制的建设的第一笔经费起,截至5月14日,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防治SARS的经费共计126亿元,超过了1999年到2001年三年救灾支出的总和。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财政在SARS危机中的突发性事件支出数额是巨大的。
在我国的财政预算安排中,应对突发性事件的预算支出科目有两项:一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预备费,二是列在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项目下的救灾支出。
我国2003年中央预算中安排了100亿的总预备费,本次动用了20亿(不包括此间中央对地方用于SARS 防治的转移支出),属于有史以来一次性支出最多的一次。
而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约为80多亿元,各地因经济情况和疫情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税收减免与各项财政性收费减免形成的财政支出自5月9日起,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减免税费的政策措施,这也构成了一大笔税式支出和财政性收费式支出,成为今年现实财政收入的减少数,根据去年财政性收费和税收收入估计,此项支出也有十几或几十亿元的数额。
具体情况如下:5月9日,国务院决定自2003年5月1日起至2003年9月30日,对受SARS影响较大的餐饮、旅店、娱乐、民航、旅游、公路客运、水路客运、出租汽车等行业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15项政府性基金。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典型案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典型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67cd18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a7.png)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典型案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下面将就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案例进行剖析和分析,以期更好地认识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非典病毒2003年春季,中国的广东省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传染病,人们称它为“非典病毒”,正式名称是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这种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令当时的中国和世界各国陷入了一次卫生危机。
非典病毒的突发发生,短短的几个月内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给人们带来了恐慌和畏惧。
但是,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严格的封锁措施和大规模的医疗救治措施,使得非典病毒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了控制和消灭。
二、埃博拉病毒2014年,非洲的几个国家爆发了一种疾病,人们称它为“埃博拉病毒”。
这种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给非洲各国和世界各国带来了重大的健康威胁。
埃博拉病毒的爆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各个国家纷纷提供援助和支持。
经过各国政府和各个组织的努力,埃博拉病毒在一年之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消灭。
三、新冠病毒2019年底,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在中国的武汉爆发,人们称它为“新冠病毒”,正式名称是COVID-19(冠状病毒病 2019)。
这种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致死性,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新冠病毒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迅速蔓延到全球各地,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恐慌和痛苦。
各个国家和组织纷纷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和医疗救治措施,但由于疫情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效果不尽如人意,全球疫情形势一度非常严峻。
综上所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一个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要应对这样的挑战,需要各个国家和组织通力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协调,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同时也需要广大医务人员勇往直前,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认识
![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0620484ffe4733687e21aa45.png)
对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认识长期以来,医疗问题都是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然而医疗问题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比如“看病难,看病贵”,“医疗腐败”,农村医疗保障不到位等问题。
这样的问题显然严重影响到了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仍需要进一步的改革。
跟随改革开放大潮,我国的医疗体制也在一步步进行变革。
从1994年医疗体制改革揭开序幕至今,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扭转以药补医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等改革。
虽然这样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比如2003年的“非典”病毒,就让中国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经历了一次大风波。
与此同时,还有几个比较重大的问题。
1、尽管药价一再下调,但仍然处于虚高水平。
特别是伴随着我国08年以后物价不断上涨,药价仍然是很多人接受医治的障碍。
2、在城市医疗保障体制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农村的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农民甚至一辈子不与医疗打交道,为了看病而家破人亡的例子比比皆是。
现在虽然要建设惠及农村的医疗保障体系,但成果并不显著。
3、医疗腐败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从药品的流入,医生医治到病人求医,都存在着腐败问题。
高额的药品准入费用,高额的药价以及“红包”问题仍然严重影响着医疗事业的发展。
4、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医疗系统长期存在着“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就造成了医院和制药商的长期主导地位,于是更加难以满足百姓的看病需求。
经过了多年的改革,问题并没有得到合适的解决,改革成效并不显著。
反观国外的医疗体制,大致有三种:英国、加拿大等国的国家卫生服务模式,德法日等国的社会保险模式,美国的商业保险模式。
国家卫生服务模式均为福利型国家采用,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居民享受免费程度很高的医疗卫生服务。
尽管覆盖全面,但用于直接就医的费用较低,工作效率也比较低。
对于这种模式,我国可以适当借鉴,但并不适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仍然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并且人口众多,财力尚不足以达到高水平的全国覆盖。
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现状及策略研究
![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现状及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6d7f02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63.png)
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现状及策略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供给模式向多元化供给模式的转变。
这一过程中,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覆盖,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等。
然而,改革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卫生需求增长等。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改革开放背景下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现状,深入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文章首先回顾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改革的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然后,文章从政策环境、资源配置、服务供给、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深入剖析了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现状,揭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为构建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医疗卫生体系贡献力量。
二、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改革开放初期,医疗卫生体系主要以计划经济模式运行,公立医院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医疗资源分配和服务提供主要依赖政府。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这种体制逐渐暴露出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进入21世纪,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3年,非典疫情暴露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诸多短板,促使政府开始重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2009年,新医改方案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
新医改方案提出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旨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以及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等多项改革措施。
公共卫生危机案例分析
![公共卫生危机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8dc4d30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f.png)
公共卫生危机案例分析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频繁爆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几个重要案例为例,分析卫生危机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一、非典疫情2002年至2003年期间,中国爆发了一次被称为“非典”的卫生危机,该病毒的传播速度和致死率引起了全球关注。
该危机的原因之一是在疫情初期,政府没有及时公开信息,导致疫情扩大到全国范围。
此外,医院感染问题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性。
这次危机使政府和公众认识到了有效的信息公开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
二、埃博拉疫情2014年至2016年,西非多个国家爆发了一次严重的埃博拉疫情。
这场疫情造成了数千人死亡,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该疫情的爆发部分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传染病预防意识淡薄。
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了紧急应对措施,包括加强疫情监测、提供医疗援助和加强宣传教育。
这次危机也促使国际社会对于公共卫生系统的加强和协调作出了更大努力。
三、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底开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
这场卫生危机对全球社会、经济和公共卫生系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疫情的爆发部分原因是病毒传播速度快、潜伏期长,以及人们对于病毒了解有限。
许多国家采取了封锁措施、加强医疗系统的能力和严格的防疫措施来应对疫情。
此外,全球各国在疫苗研发和分发方面也加强了合作。
这次危机彰显了各国间合作和国际组织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和加强。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共卫生危机的爆发和影响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
政府的及时响应和信息公开、公众的健康教育和意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和强化都是有效应对危机的关键要素。
人们也应该在危机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国际合作和创新,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挑战。
总结起来,公共卫生危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卫生部门、媒体和公众。
只有通过加强防范意识、提升公共卫生体系的能力和强化国际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挑战。
从2003年非典看加强中国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建设的紧迫性
![从2003年非典看加强中国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建设的紧迫性](https://img.taocdn.com/s3/m/44b82015f705cc1754270956.png)
从2003年“非典”看加强中国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建设的紧迫性2003年,防止“非典”向农村地区扩散和蔓延,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防治“非典”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抗击“非典”能力弱1.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差,专业防治力量不足2002年,全国平均每个乡镇拥有卫生院数1.2个,平均每15个村才拥有1个乡镇卫生院;全国农村平均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为0.79张,农村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为1.3人,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2.9%和36.1%。
2001年,县(旗)属综合医院平均每床占用专业设备金额为28245元,仅为卫生部属医院的15.7%,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属医院的24.8%,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在农村,一些地区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及卫生技术人员水平也相当有限。
据调查,四川广安市某区60所乡镇卫生院,仅有7台B超机,2台X光机,除此之外就是血压计、体温计、听诊器等简单设备,诊治手段十分落后;乡镇卫生院人员年龄在45岁以下、具有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约占在职职工总数的9%,职工中只有少数人员从正规卫生专业院校毕业,绝大多数是跟师学艺,还有一部分人连医疗基本知识都不懂,不少疾病无法及时有效地诊断和治疗。
[1]长春市周边各县市乡卫生院医护人员中,从卫校毕业的不到10%,有的县防疫部门工作人员一半以上是行政人员,没有护理常识,一旦疫情发生,现有力量难以应付。
[2]2.农村环境卫生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预防“非典”最为简单的手段就是开窗通风和用流动水经常洗手。
通风是容易做到的,但是用流动水洗手却使许多农民望尘莫及。
目前,城市居民没有自来水的户仅为总户数的1.6%,而农村居民使用安全饮用水的普及率仅为67%,饮用自来水的农村居民只有55%。
仅要求洗手后用清洁的毛巾和纸巾擦干,不能共用毛巾一项,多数农民就难以做到。
大多数农村居民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
2001年底,城镇没有卫生设备的户为14.3%,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仅为46.1%,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也只有49.5%。
从非典看我国财政支出
![从非典看我国财政支出](https://img.taocdn.com/s3/m/85220e69960590c69ec376e1.png)
从非典看我国财政支出案情介绍据报道,2003年为满足防治非典疫情的需要,我国各级财政部门已经安排超过百亿专项基金、经费,截至当年6月18日,中央财政非典防治基金已经支出13亿元,地方各级财政已经安排了100多亿元非典防治经费。
在非典疫情暴发后,我国财政部积极发挥了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多管齐下,全力保障非典防治资金需要。
经国务院批准,中央财政设立了20亿元非典防治基金,各级财政部门也大力调整支出结构,积极筹措非典防治资金,用于建立公共卫生应急机制,防治非典的科研攻关、设备购置、病毒检测试剂研究,以及疫情检测、信息搜索和有关人员的培训等,并且按照及时预拨资金,切实保障需要。
财政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迅速制定出台了对农民和城镇困难群众的非典患者实行免费医疗救治,对参加非典防治工作的一线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给予特殊临时性工作补贴并免征个人所得税等一系列政策,为有效防治非典特别向农村蔓延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问题:1.财政和财政关系。
2.财政支出及其范围。
参考答案:1.财政,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
这种特殊分配关系是以国家为主导一方的分配关系,它包括国家与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随着财政活动与财政分配关系的出现,产生了反映和规范财政活动的财政法律制度。
财政法律制度的核心是财政法。
财政法是指调整财政分配和财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财政支出结构是指财政支出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该些要素组成的财政支出的基本架构。
财政支出结构是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
财政支出总量是从量的角度考察财政支出,而财政支出结构则是从质的角度考察财政支出。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于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促进国民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6:“非典”时期中国医疗卫生支出体系
2002年11月16日在我国广东省出现首例“非典”病例,2003年2月初已经在广东的中山、江门、深圳等地蔓延开来,广州出现了抢购消毒用品和板蓝根的风潮,接着在香港、越南、加拿大也出现被感染的病例。
虽然直到4月下旬经过全球的许多科研人员攻关研究,才确认“非典”是由新的冠状病毒的感染引起,但是对这起具有恶性特质的新型传染疾病在3月中下旬应该已经有所认识,如果当时采取果断措施,“非典”就不会在北京以及全国许多地区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非典”的第一个病例出现在广东,但是它的影响不仅限于广东甚至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越南、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和地区也受到影响。
作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一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的交往,发生在我国的疫情会影响到其它国家和地区,同样,将来爆发在国外的新的、不明原因的传染病也有可能传播到我国来。
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9.9%的高位增长让世界为之击掌,但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却将中国人经济发展的自我陶醉中拉了出来。
不仅如此,不断蔓延的SARS病毒无情地吞噬着中国经济的健康肌体,高速行驶的中国经济列车也因此在春天遭遇到了寒流。
可喜的是,2003年全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并没有出现意料中的下滑趋势,而依然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1%。
在此期间国家财政政策的调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非典时期相关财税政策:
4月初,中央财政紧急安排专项经费用于非典型肺炎防治的科研攻关等工作,安排专项资金3.1亿元用于第一阶段应急反应机制建设。
4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中央预算总预备费中安排20亿元设立“中央财政非典防治基金”,专项用于非典防治有关工作。
4月29日,财政部与卫生部;联合下发《关于农民和城镇困难群众非典型肺炎患者救治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明确规定对这部分人员中的“非典”患者实行免费医疗救治,所发生的救治费用由政府负担。
4月30日,财政部下发《关于中央部门调整2003年部门预算保障“非典”防治经费的紧急通知》,要求中央各部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治“非典”工作的要求,压缩会议费、差旅费、培训费和出国费等一般性公用经费支出,以保证“非典”防治工作需要。
同时,为便于中央财政及时了解各地“非典”防治经费安排情况,督促各地财政部门落实资金,建立了资金调度机制和“非典”防治经费投入情况统计制度。
5月6日,中央财政再次预拨“非典”防治专项经费9000万元,对山西、内蒙古、河北等9个中西部省、自治区给予补助。
据了解,这是中央财政自4月23日以来第三次下拨对地方的“非典”防治补助经费。
包括中央本级支出在内,中央财政已经拨付直接用于“非典”防治专项经费近9亿元。
5月11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出紧急通知,对受“非典”疫情直接影响比较突出的部分行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在2003年5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对餐饮等行业减免城镇公用事业附加、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文化事业建设费等15项政府性基金。
SARS疫情发生之后,中央财政安排了20亿元“非典”防治基金。
在防治基金的运用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财政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支持。
到5月上旬,20亿元中用于支持地方“非典”患者和相关医疗设备、仪器购置3.9亿元,支持卫生部科研攻关、疫情监测等工作2000万元,建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3.1亿元……此外,在相继出台的减免困难群众“非典”病人医疗费用的紧急通知中,在一系列类似的措施里,财政对于公共卫生的支持落在实处。
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财政在公共卫生事业方面的支出也有显著增长。
思考题:结合本案例分析:
(1)财政扮演应对公共卫生风险的“急先锋”角色你有何看法?
(2)除去本案例中医疗卫生支出外,请结合当前经济形势思考我国在教育文化事业投入上,政府职能存在哪些越位与缺位。
案例7:夏、商、周三代的《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财政原则夏,商、周,史称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主要包括夏、商、西周,东周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在经济上以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土地的产出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国家财政状况几乎完全依赖并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
然而,三代奴隶制时期,
生产工具简陋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季节转换,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都对农业收成的丰歉有严重影响。
因此,三代时期的国家财政分配只能在可能取得收入的基础上来安排支出,即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的财政原则,据此达到以收抵支,收支平衡的目的。
但是,三代的财政收支平衡,又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要求多有结余。
其原因在于早期农业社会对自然灾害缺乏抵御能力,农业生产靠天吃饭,不可能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如果没有足够的结余,势必造成国家的社会经济危机。
在周代,财政遵循多有结余原则,即“三年耕,必有一年之余,八年耕,必有三年之余”。
按“耕三余一”来制定财政支出总额。
如果“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由此可见,三代时期“量人为出,多有结余”的重要地位。
同时,周代还有专项储备,以待急用,即“凡邦国之贡,以待吊用,凡万民之贡,以充府库”。
是为保证国用的充足和社会生活的安定。
参考资料:《中国财政史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黄天华编著
中国“三代”时期在财政上强调“量人为出,多有结余”原则,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其基本内涵不仅重视“量入为出”,而且强调“多有结余”,这种理财思想,是与当时国民经济对农业的依赖,农业对自然的依赖一致的。
事实上,在长期落后的农耕社会中,以丰补歉,多有结余一直是国家必须遵循的治国理财之策。
这与亚当·斯密时期提倡的“量入为出”思想,以及现代社会的“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财政思想均有本质的区别。
但从不同时期的“量入为出”的财政原则分析,均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无不强调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的限制,这对财政分配的稳定与社会经济的稳定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思考题:历史上强调“量入为出”财政支出原则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