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复习提纲.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陆与大洋形态及地壳性质差异的成因

地壳均衡说

英国学者普拉特和艾里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引力研究之后,同吋用均衡理论来解释地形的高低差别问题,但观点各异。

(1)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

普拉特假设地壳之下有一个平坦的均衡面,此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不等,但沿铅垂方向上其总质量是一致的,为保持均衡,密度小的地段,地势要高,反之地势就低。形态高差是地壳岩石密度不同的表现。

(2)艾里的地壳质量补偿机制

艾里则认为均衡面不是一个平坦面,而是一个起伏面;该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是相等的,体积大的地段地势就高,均衡面的深度也大,即高大山脉有插入地幔的深根,得到地幔的补偿较小;而平原地壳虽薄,但得到埋藏较浅密度较大的地幔的质量补偿,均衡面的深度亦小。

(3)普拉特+艾里=地壳均衡理论

后来地震资料表明,实际情况应当是普拉特和艾里二种观点的综合,即

地壳下的均衡面是有起伏的,不同地段的地壳物质密度也是不均的,要保持陆壳与洋壳的均衡,陆壳得用较大的厚度来弥补密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壳则以密度大来补偿厚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由此可见,二种地壳分别用厚度或密度来取得均衡的,并由此而造高起的大陆和低陷的大详。

6.1 地壳均衡示意

A—普拉特模式;B_艾里模式;C一实际模式

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大陆边缘的地壳一般属陆壳性质, 但厚度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壳,大陆边缘的宽度变化较大,大陆边缘上沉积了大量的陆源和海洋的沉积物,形成平圯的浅海大陆架和坡度较大的大陆坡。

根据新生代板块运动的特征和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两大类型:

(一)、稳定的大陆边缘

1.分布:稳定的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侧的大陆边缘。

2.形态特征:沉积了几千米厚的新生代陆源沉积,形成宽阔的大陆架和大陆坡。大陆坡常被海底峡谷分隔,并在大陆坡的坡鹿形成深海扇。

3.构造特征:现代构造运动十分微弱,没有活火山,也极少地震.

4.形成: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稳定大陆边缘是大陆裂谷和洋底扩张造成的

(二)、活动大陆边缘

1.分布: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因此也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2.构造特征:活动人陆边缘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是地球上地震和活火山的主要集屮地,这里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强烈碰撞的地带。

3.活动大陆边缘的分类

(1).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安第斯山的山坡与海沟直接相接,大陆架和海岸平原非常窄。

(2).东亚型大陆边缘

东亚型大陆边缘是由海沟、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组成。根据地壳性质及所处位置的差异,可分三种类型:陆缘弧、边缘弧、洋内弧

三、断裂地貌:

1.断层崖

(1)定义:断层崖是指断层一侧的地盘抬高后,沿断层线延伸的陡崖。(断层运动所致)

(2)演变:断层崖断层三角面侵蚀地形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的陡崖, 称为断层线崖。(无断层运动)

3.断层谷:断层带易风化侵蚀,山区通常沿断层方向发育成谷地。在形态上,它一般表现为深窄的峡谷。

4.掀斜山

(1)定义:掀斜山是指断层上升盘翘起形成的山体。

(2)形态特征:主脊靠近断层一侧,一坡短而陡,另一坡缓而长的不对称形态。

四、摺皱地貌:是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地貌。

1、单斜地貌

(1)定义:发育在褶曲一翼单斜构造上的地貌统称为单斜地貌。

(2)类型

A、单面山

单面…是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小的(倾角〈40° )单斜构造上的地貌,其两坡不对称,前坡(逆倾坡)短而陡,后坡(顺倾坡)长而缓。

B、猪背脊

猪背脊是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大的(倾角〉40° )单斜构造上的地貌,其前后坡的坡度都较陡,坡长也基木相等,因而两坡基木对称。

2、背斜和向斜地貌(1 )背斜 || |

背i山“指"在背斜构造基础上发育的山地。

向斜谷是指在向斜构造基础上发育的谷地。

(2)顺地形、逆地形

顺地形是指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相一致的现象,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逆地形是指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不一致的现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 七7{乍

风化:指岩石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

风化作用:指在地表常温常压环境中,使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分类:根据风化的性质,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一)物理风化

(1)物理风化的定义: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发生物理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过程。

(2)物理风化的结果:物理风化不引起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而只是使岩石崩解成碎屑。

(3)引起岩石崩解成碎屑的原因:

1、因岩石卸荷释重而引起的剥离作用

2、外来晶体在岩石裂隙中的挤压作用

3、热力风化

4、生物活动对岩石机械风化作用的影响

(二)化学风化作用

(1)化学风化作用:指位于地表的岩石矿物在水、大气、生物的和互作用下发生氧化、溶解、水解、水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因而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甚至形成新的矿物,破坏了原来岩石的结构,使岩石疏松其至逐渐变成松散的土层,这种作用称为化学风化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水、温度和大气

(3)分类: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氧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4)化学风化作用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氧化作用和水及水溶液的作用。

二、风化壳

(一)风化壳的概念

1、风化壳的定义

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

2、影响风化壳厚度的因素

气候、岩性、构造、地貌和发育时间等

(二)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1、物理风化阶段一岩屑型风化壳

岩石遭受物理风化作用,崩解破碎,形成岩屑型风化壳。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

(1)化学风化的早期阶段(硅铝-碳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一一富钙阶段

(2)化学风化的中期阶段(硅铝粘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也叫富硅铝阶段。

(3)化学风化的晚期阶段(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也叫富铁铝阶段

(三)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

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气候、地貌、岩性、地质构造和风化壳发育的时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