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资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归纳总结附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书面语有文言与白话之分。
一般而言,文言与白话的区别,主要在于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
大部分汉语史研究者认为,先秦时期的书面语与口语基本一致,汉魏以后二者出现分离现象,即口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新变化,而书面语仍然以先秦典籍中的词汇、语法、句法等为标准,这就形成了文言。
白话相对于文言而言,与口语的关系更为密切,大约萌芽于汉魏之际。
魏晋以后,尤其到了唐代,文白分野渐趋明显。
古白话经过长时期的历史积累,至宋代有了质的飞跃。
主要有两个表现:其一,口语向书面语领域的“渗透”加速,同时代的口语大量出现在书面语中;其二,口语进入书面语,涉及的文体进一步扩展,文学作品之外,以文言为主要载体的儒学及史学著作中也出现了白话。
由此而始,古白话突破了文言的藩篱,渐渐登上大雅之堂。
大量口语词、方言词进入文学语言,是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之一。
经过文学作品的传播,这些词汇与原有的普通词语渐渐取得并存的地位,并在以后的发展中显示出不同的生命力。
这一特点在宋代的诗、词、文中都有所表现。
人论宋诗,皆曰“以文为诗”,而口语入诗正是其重要表现之一。
词在宋代的繁荣,也使口语进入书面语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宋代文学的各种文体,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口语化的特色。
除了文学作品,更值得重视的是,受禅宗语录影响而产生的宋儒语录以及史学著作等非文学作品,也开始大量使用白话,形成对正统文言语体的重大突破。
文言何以成为正统?就在它与儒家思想紧密联系,它是儒家原典本有的语体,继而成为儒家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宋儒语录与史著中出现白话,无疑大大动摇了文言的正统地位。
白话书面语在宋代多种文体中大量涌现的同时,相关的语言理论也有了显著的发展,说明这种语言现象带有“自觉”意识。
书面语脱离口语毕竟不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人为地制造了阅读的障碍。
早在文言势力强大的汉代,王充就针对书面语脱离口语的状况,倡导“文字与言同趋”,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言文一致”。
人教通用版2025版高考语文新增分大一轮复习专题十一论述类阅读Ⅱ讲义含解析
论述类阅读总体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阅读论述类文本,应留意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简释:“总体要求”主要明确了阅读(考查)的范围:①特殊留意“外”字;②四种文体。
阅读的重点:①留意说理性、逻辑性;②分析三要素。
分项考点1.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简释:“文中重要概念”指对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或短语,主要从其内涵和外延两个角度考查。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简释:所谓“重要句子”主要指文眼句,内涵丰富的句子,显示层次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结构困难、对理解文意有干脆影响的句子。
这条是指依据详细语境领悟或说明这些句子的特定含意。
2.分析综合 C(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简释:它是重要考点。
所谓“筛选”,即依据标准搜寻、辨别、提取相关信息;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转换、概括、组合等再加工,使之符合题目要求。
(4)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简释:从论述类文本角度看,所谓“分析文章结构”重点考查的是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把握段内层次;且常把“结构”与“思路”结合起来考查。
所谓“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某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所谓“中心愿思”,在论述类文本中指作者的主要观点和看法。
(5)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简释:该考点涉及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在命题实践中,“三要素”往往不是分开考查,而是紧紧结合在一起考查。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简释:“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看法”,是指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主要倾向。
作者的观点看法,可能是干脆表述出来,也可能是间接表述出来;可能是集中表述,也可能是分散表述。
全国卷对此考查不大明显。
年份卷别选文三年试题考点文题题材题号题干分值2024 卷Ⅰ《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探讨》历史学(文字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 卷Ⅱ《塞壬的歌声》文艺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3) 卷Ⅲ《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历史学(文艺学)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6)2024 卷Ⅰ《中国参加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法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3) 卷Ⅱ《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历史学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 卷Ⅲ《留住乡愁》社会学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6)(说明:考点序号见前面“分项考点”的序号)1.选文特点:①选材范围,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领域;②文体以论文为主;③话题生疏,话题和观点基原来自比较前沿的学术探讨成果。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思路分析++课件25张
现在一些年轻人,和戏曲有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的形成,有历史原 因也有现实原因。近百年来,社会上一度存在轻视民族戏曲的现象,影响过 几代人,现在这种心态淡化多了,但仍未彻底消失。现实的原因有很多,其 中之一是外来的与内生的新文娱形式实在太多,挤压了戏曲的生存空间。
戏曲曾经是我们民族的时尚艺术,远的不说,近的如京剧,曾被称为 “时尚黄腔”。到了当代,戏曲界仍然在努力。其实,越是传统装的,就越 是时尚的。令大家折服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历来很边缘、被誉为“古南戏活 化石”的梨园戏,因为创作出《董生与李氏》这部佳作,不少远方的年轻人 乘飞机去观赏,竟成一种时尚。
论证思路
专题练习
1.请(简要)梳理材料x的论证思路。 2.请指出材料x的论点并简要分析其论证过程。 3.材料x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请简要概括材料x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 5.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的共同特点。
(一)行文脉络或论证思路。 实际上就是列出文本的结构提纲。包括:提出什么观点, 分几段,每一段都论证了些什么内容等。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 部分在空间中同时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 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 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 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 就明白它是桌子。
第一自然段提出莱辛的观点“诗画并不同质”(论点);
接着第二至三自然段叙述“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引出诗画异质说的背景;
第四到八自然段从诗画并不同质的原因的角度进行探讨;
最后两个自然段补充说明“诗画虽不同质但可以互补”。这样通过各个自 然段的关系分析,层次自然就分明,条理自然就清楚。
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专题(全国卷地区专用)考向33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点、论据、论证(原卷版)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考向33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点、论据、论证一、(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是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
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
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
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
”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之论述类文本
6.混淆时态 7.混淆关系 8.偷换概念 9.因果混乱 10.主次颠倒
1.以偏概全
即以部分代整体,局部代全局,个别代一般(选项范围扩 大),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 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 数”“有时” “全都”“全部”等。
解题步骤
“论述类文本”的四步解题法
速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文题比对。 简称:读→审→找→比。
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运用 “似是而非”的手法,即在语言形式上靠近文本原句, 而在表达意义上与原句悖离。
解题步骤
1.读——读原文。 (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
快速阅读文章,同时将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带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用铅笔圈出来。
P11 例9
常见错误类型
(7)混淆关系
从条件和结果看,有把条件说成结果和把结果说成条件两种错误。 从必要和充分条件上看,有或然说成必然和必然说成或然两种错 误。“或然”是指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情;“必然”是 指一定发生的事情。 P11 例10
常见错误类型
(8)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 涵和外延。 P12 例12
现代文阅读专题之论述类文本
(信息类文本阅读)
考纲解读
“论述类文章”是指研究各种自然科学现象和社会科学 现象的文章,它包括自然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 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 等学科的文章。 近年来,主要涉及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科普文等
设题特点
1.选文专业性强、学术味浓,阅读上存在一定难度
常见错误类型
(9)因果混乱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共三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小题。
材料一: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 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
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 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
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 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
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 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 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 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
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 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 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 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
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
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 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 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 大加发挥。
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 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 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
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 就感到不知所措。
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 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 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这样对待诗, 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 实则也是偏颇的。
因为诗, 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
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 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 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
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 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 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 我们也希望, 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 但我们也要知道, 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 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 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
2025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常考知识点训练24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新石器时代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野马广为散布,曾为原始人类猎取为食。
大约6000年前欧亚大陆草原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家马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
晚商以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遗骸越来越多,如河南安阳殷墟与山东临淄春秋时期大型马葬遗址。
马匹作为重要的驼畜,春秋以前在中原主要用于牵引战车,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后,更多地用于骑乘。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中原农耕区繁衍的马匹不但从数量上不能满意须要,且品种易退化,因此需从接近的蒙古高原输入。
蒙古马,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体格不大,但身躯粗大,四脚坚实,耐力好,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汉武帝时,为对抗匈奴,派张骞出访大月氏。
张骞路过大宛,了解到当地最为出名的物产是骏马。
这种马与中原习见的蒙古马差异明显,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是极为优良的战马。
汉使看到这种马前膊流出的汗水中有血,感到惊奇,汉郊祀歌描写道“沾赤汗,沫流赭”,便以“汗血马”名之,又称“天马”。
汉武帝为求“天马”,数次向大宛遣使,而大宛不仅不答应,且杀害汉使,引起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最终如愿获得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马3000余匹而归。
汗血马的引进教量终归有限,而以良种西域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可使后代改良性状。
汉以后,汗血马仍旧不断输入中原。
蒙元是域外良马进入中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
由于蒙古帝国地跨亚欧大陆,其西北与中欧相接,西南临地中海,因此元代对遥远地域的良马有了更多相识,知道除了中亚的汗血马(即阿鲁骨马/小西马)以外,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地区更好的脱必察马,即“大西马”由于看惯矮小蒙古马的蒙元贵族特别珍视“西马”,有些回回商人投其所好,远赴西亚购取,花费巨大。
元仁宗即位之初,监察御使哈散沙因此奏请禁止,得到仁宗的批准。
但事实上,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去世后,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每年都数次遣使进献西马等方物,元亦给以年例或回赐,其中仅泰定二年(1325年)一次就赐钞4万锭。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7页文档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 读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提能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3分析论证要素与文本结构一、专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流派与作为创作方法虽有联系,却仍应区别开来。
作为流派,它在西方限于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末期,不过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
这是特定社会民族的特定时期的历史产物,我们不应把这种作为某一民族、某一时期流派的差别加以普遍化,把它生硬地套到其它时代的其它民族的文艺上去。
可是在我们的文学史家们之中,这种硬套办法还很流行,说某某作家是浪漫主义派,某某作家是现实主义派。
作为创作方法,任何民族在任何时期都可以有侧重现实主义与侧重浪漫主义之分。
歌德和席勒等人早就说过的,现实主义从客观现实世界出发,抓住其中本质特征,加以典型化;浪漫主义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情感和幻想较占优势。
这两种创作方法的基本区别倒是普遍存在的。
亚理士多德在《诗书》第二十五章就已指出三种不同的创作方法: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摹仿事物: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按照事物为人所说所想的样子去摹仿,或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
这三种之中第二种专指神话传说的创作方法,暂且不谈,第一种“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便是现实主义,第三种“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摹仿”,从前一般叫做“理想主义”,也可以说就是浪漫主义,因为“理想”仍是人们主观方面的因素。
不过过去人们虽早已看出这种分别,却没有在这上面大做文章。
等到十八、九世纪作为流派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各树一帜,互相争执,于是原先只是自在的分别便变成自觉的分别了。
文艺史家和批评家抓住这个分别来检查过去文艺作品,也就把它们分派到两个对立的阵营中去了。
例如有人说在荷马的两部史诗之中,《伊利雅特》是现实主义的,而《奥德赛》却是“浪漫主义”的,并且有人因此断定《奥德赛》的作者不是荷马而是一位女诗人,大概是因为女子比较富于浪漫气息吧?我个人仍认为两种创作方法虽然是客观存在,却不宜过分渲染,像旗帜那样鲜明对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现代文阅读Ⅰ•论述类__知识清单课件
境之内“有求于王”两两对应,令人信服地推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纳谏的必要性。 四、论述类文本常见的论证结构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递进 式)、对照式四类。具体见下表:
结构模式
具体说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总分式
这种结构模式是指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一般包括三种:总—分、分—总、总 —分—总。注意开头段或结尾段,如果开头段提出问题或是中心论点,那么一般都是“总—分 ”式,因为正文多半是论证过程;如果开头段和结尾段互相呼应,那么就是“总—分—总”式。
2.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或课题的学 理性文章。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书 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 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 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虽然以议论与说明为 主,但与传统的议论文不尽相同,又异于现代的说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 述、引用(包括图表、模型等)旨在进行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推导。 3.书评 书评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其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 性的文章。
2.驳论文 针对错误的或反动的思想、言论、行动所作的驳斥叫驳论,以驳论为主 的文章叫驳论文。 (二)按内容分类 1.政论文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 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 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广义上的政论 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要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 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课件(共30张PPT)
•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 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混淆时间
• “已然”是已经发生,既成事实。 • “未然”是未发生的推想。 • 命题者设立干扰项时故意把已经发生的事实
判断为未发生,或把未发生的事实判断为已 经发生。
• 注意:
• 对选项中摘抄原文语句多、结构形式类 似、上下文能找到某些词语的选项,不 能盲目认同
• A.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是各种民俗活动、表演艺术、 知识技能、手工制作,以及所赖以生存的空间场 所的总称。
范围不清
• 到最后完工之日,等到晚上子时时,在初始的地点一 气完成。经常是抠抠瓜子,点点眼睛,一点眼就开光 了,即“狮子”出世了。然后系上红绳,裹好红布, 送给主家。讲究的人家还用朱砂点眼,彩色染身,, 朱砂和各种符号都是辟邪的,点画过后,具有驱邪避 灾作用。
民间文化也就无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偷换概念
• 狮子形象的大量出现是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 入以后了。佛教将“狮子”作为各大寺庙宣扬佛法 的开路神兽。秦汉时的绥德,已是边关重镇,不少 信仰佛教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历经融合,使佛教在 这里扎根,人们的审美观与宗教信仰产生了密切关 系,把狮子看成是吉祥、驱邪之物,尤以炕头石狮 子更具其地方特色和百姓崇拜,那神秘各异的造型 和传统“保锁、守护”的习俗,就在民间代代相传。
• 下列表述的内容,不属于“文化影响衰减”现象的 一项是( )
• 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 感受也就可能跟今人有所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 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必备主干知识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必备主干知识2021年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必备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思维导图:二.其他论证方法还有:①引申论证:是反证法的一种,又叫归谬法,是由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说明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假设对方错误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点中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不能成立。
②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③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3.论证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并列、层进、正反的结构模式。
驳论文,一般会采取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的结构模式;驳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驳斥对方,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4.论证的逻辑性方法,然后由此确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论述类文本的逻辑性要求比较强,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一篇文章的论点是一个体系,文章中的所有观点结论都应该紧紧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②观点和材料之间契合度要高;③论述类文本的语言要具有严密性,如下定义要精准,做判断要有分寸。
三、整体阅读六个步骤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一)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二)审(题干、选项)这一步是审题,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
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 类同。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论述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
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
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
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对维护家庭关系、家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
《礼记》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所谓“肥”,即健康、和谐、融洽。
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
当然,家庭之中难免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
协调得好,大家都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
“百善孝为先”,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
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把“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
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教堂培育。
“立爱自亲始”“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之恩等。
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
传统的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志。
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
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一、预习、梳理教材知识点。
二、重点学习文本特征,必备知识论述类文本的基本行文脉络:提出问题(论题、论点)—分析问题(论题、论点)—得出结论。
论证过程的两种基本结构:横向、纵向。
横向就是围绕一个论题(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基本是并列的关系;纵向就是围绕一个论题(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不同角度之间基本是层层深入的关系。
论点与论据:论点就是作者的主张、观点,有时候作者回会用一个关键性的句子明确地将其揭示出来,有时候将其隐含在对材料的引用分析之中。
论据是作者用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论证的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并列、层进、正反的结构模式。
驳论文,一般会采取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的结构模式。
驳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驳斥对方,即驳斥论点、驳斥论据、驳斥论证方法,然后由此确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论述类文本的逻辑性要求比较强,表现在三个方面:1、一篇文章的论点是一个体系,文章中的所有观点结论都应该紧紧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2、观点材料之间契合度要高;3、论述类为本的语言要具有严密性,如下定义要精准,做判断要有分寸。
高考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考查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考查某个专业知识。
所以,读文的重点就是理清文章的论述关系和行文的逻辑关系。
读文方法步骤一:边读边标关键词(参考教材上读文示范)1.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2.表时间、结果的关键词;3.某些指代词;4.含有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5.提示信息的词;6.文中反复出现的词步骤二:读完每段理关系1.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义2.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句子间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目的、解说、假设等内在关系;段落间常有总分、递进、并列、对比等逻辑关系。
)(1)寻找各段的中心句(段首的总领句,段中的衔接关联句,段末的总括句)(2)依据关键词概括(3)对于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段落,要概括其内容要点进而把握词句间的关系。
学会解读文本1、阅读下文,思考问题并画出文章的思维结构图。
①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
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
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第1段举草婴和贺有直的例子的目的是什么?②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
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
由此我们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
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生动的诠释。
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第2段是如何得出“匠心之道”的内涵的?③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
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
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
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
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
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第3段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④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
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
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
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
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
小疑小进,大疑大进。
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论证方法有哪些?论证过程有什么特点?⑤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
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
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
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
“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
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
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有峰”。
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本段作者对“离”的态度是什么?⑥“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
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摘编自刘根生《匠心之道“守破离”》)“守、破、离”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最后一段与前文是什么关系?综合以上阅读分析,画出本篇文章的思维导图:2、阅读下文,边阅读边划出论点,并思考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①太阳、流水、钟声都是时间的象征,那么我们所说的“时间“到底是什么?我们的时间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时间的本质究竟是什么?②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
一方面,天体运动造就的昼夜、月相和季节等有着近似固定的周期,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与之和谐的节律,古人据此设置历法规则,创造了以年、月、日(以及后来无关天象的时、分、秒)为标度的时间体系。
当这些标度被数学化后,自然的时间就成为测度的时间。
另一方面,能够感知“自我”和“现在”的生命,都难选生老病死的命运。
古人先验地意识到自己“向死而生”,联想到现在进入过去,未来进入现在,人死不能复生,覆水不能再收——“时间之关”仿佛是一条线性均匀、“逝者如斯”的河流。
③上述两种经验,奠定了数学化、空间化的时间观的基础。
它们对应不同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启发了人类对时间本质的思考。
古印度和古希腊人觉得时间是循环的;犹太教和基督教则基于上帝和创世的观念,主张有始有终的线性时间。
到了中世纪后期,线性时间观已经深入欧洲社会。
16 世纪新式钟表诞生,其结合了两种时间观念:指针的运动既模拟循环,也呈现流逝。
钟表时间进入城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重构了人与时间的关系,推动了关于时间本质的思考。
德国科普作家托马斯·德·帕多瓦认为,这是现代时间及其观念被“发明”的年代,甚至是“近现代/新时代”的开端。
④以新式的钟表时间为参照,所有社会活动都变得可预期、可规划,能够像钟表机械那样运转有序。
同时,新式时间也将效率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效率本身就是由测度时间所定义。
时间如影随形——效率无处不在;时间愈发精确——效率更加珍貴。
当效率成为市场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和技术装置的基本参数,时间也被赋予价值。
⑤然而,尽管效率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细,时间始终属于稀缺资源。
甚至,人们在相互竞争之外,还要与时间竞争,如同赛场上的跑者。
在越收越紧的时间之网里,“人们对过去充满了悔恨,对未来充满了恐惧,试图拼命地抓住现在",甚至需要刻意打发富余的时间。
就在这并驱争先、熙熙攘镶之中.世人陷入一种集体焦虑,在抱怨“时间都去哪儿了”的同时,绝望地怀念过去:“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⑥时至今日,我们的时间经验依然受到钟表的主导。
但是,与太阳、流水和钟声一样,钟表时间只是时间的具象。
想要探索真正的时间,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寻找那个独立于物质、运动和观察者的时间本身。
托马斯·德·帕多瓦在《菜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中讲述的故事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时间经验、时间工具和时间观念,分辨于躁动的时间之网,我们才能少一点无措和迷茫,多一分自信与坚强。
摘编自《<菜布尼茨、牛顿与发明时间>序言》详细分析作者的论述思路,划出本文的思维结构图。
3、阅读下文,边阅读边划出论点:总论点,分论点。
(1)鲁迅历时十余年完成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中国学术史上较早的古代小说专门史之一。
除了继承中国传统学术的校勘考证方法之外,《史略》还对西方近现代学术方法进行了有效借鉴。
(2)首先,鲁迅重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尝试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某些现象。
对于《世说新语》,鲁迅认为“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正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世说新语》才会“成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关于宋传奇与唐传奇的不同,鲁迅认为前者“大抵托之古事,不敢及近”,因为“宋好劝惩,摭实而泥,飞动之致,眇不可期,传奇命脉,至斯以绝”。
正是由于宋朝较唐朝重理念,尚说教,好教训,所以宋传奇必然立论“高尚”,强求劝诫,缺少世俗气和人情味,缺少唐传奇的生气和活力。
(3)其次,鲁迅重视核心概念的阐释。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中,他在考证的基础上率先阐明了小说概念的内涵。
他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到了唐传奇时才真正孕育成熟,“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鲁迅认为唐传奇真正具备了小说“有意识地讲故事”的特征,而且为了讲好故事,开始注重语言和修辞的“文辞华艳”“叙述宛转”等“主体性”元素,并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文体。
(4)再次,鲁迅运用西方近代科学研究的归纳方法,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较为科学的分类并总结其特点。
对于魏晋六朝小说,鲁迅用“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进行分类;对宋代的短篇白话小说,用“话本”和“拟话本”予以命名;对明清小说,则用“人情小说”“神魔小说”“讽刺小说”“狭邪小说”和“谴责小说”分类。
这样的归纳,不但对浩繁的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区分,而且较为准确地概括了中国古代小说内容或形式上的特点。
(5)鲁迅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阐明了小说与社会的关系,厘清了古代小说概念内涵,归纳分析了其类型和特点,从而使中国古代小说史的书写核心概念明确,研究体系规范,学科意识突出。
(6)鲁迅在《史略》中所形成的方法论,对其后的中国文学史撰写和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文学史学科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可谓泽被后世。
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讲义》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史略》方法论的影响,也注重社会环境对文学现象和文学风格的影响,游国恩认为,谈玄之风的流行导致了魏晋文学重辞藻、尚韵律的诗赋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