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材料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共0分)
18.(2010年11月江苏南通高三期中25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
——王安石
材料二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
兵不威于外而敢娇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王安石对商鞅哪一方面的什么观点?(2分)
(2)材料二中欧阳修指出了什么社会问题?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有哪几个?(4分)
19.(2009年广东高考31题)(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材料二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
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
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问题: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3分)
(2)材料一、二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
(2分)
20.(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41题)(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
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
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
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
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其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5分)
21.(2011年5月濮阳市二模43题)(15分)【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考常苦于不得。
……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对趋事,而兼并不得采其急。
——《宋会要辑稿·食货》材料二:(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平。
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夸日也。
……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数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
恐其道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音无可偿,则散而之亡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
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
——《宋史·司马光传》材料三: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然有争议: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
(6分)
(2)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理由。
(4分)
(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5分)
22.(2011年9月唐山市摸底45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二:(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
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1)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3分)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4分)
(2)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
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
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进行评述。
(8分)
24.(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23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恩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
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二十二史札记》
(1)王安石变法前宋朝“政治缺失”主要表现是什么?为减少“人民疾苦”,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6分)
(2)你同意材料二的观点吗?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分)
25.(2011年1月银川一中高三月考14题)阅读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26.(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25题)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
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 )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
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 )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①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 )
②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4分 )
③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2分)
29.(2011年3月福州市质检41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
……免役法厘革数干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
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
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7分)
30.(2011年5月莆田市质检41题A)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
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
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
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
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
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材料三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
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
宋神宗持何态度?(4分)
(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5分)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
(6分)
32.(2011年3月太原市测试30题)(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
然而,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庚,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也有这样的故事:将次天明,老妪起身,蓬着头同一赤脚蠢婢,赶二猪出门外。
婢携糠秕,老妪取水,用木勺搅在木盆之中,口中呼:“罗,罗,罗,拗相公来。
”二猪闻呼,就盆吃食。
婢又呼鸡:“王安石来。
”群鸡俱至。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则说:“呜呼,皋夔伊尹(均为古代贤相),遐哉邈乎(久远的意思),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指王安石)足以当之矣。
”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哪些社会现象?变法有什么特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百姓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不同评价(或态度)的原因。
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11分)
33.(2011年5月河南五校联考44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在鄞县做知县时试验过(青苗法),贷谷于民,立息以偿”,效果不错。
然而当他将此法推向全国,同比例放大,却南辕北辙了。
不识字的乡农们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要经过以下程序: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而且贷款多少完全由官吏写。
据史书记载,(某地区)虽然变法规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实际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
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哀求于富家大族,增息而取之”。
去借高利贷,也不敢向政府贷款。
……更糟糕的是,王安石过于自信,急于求成,在推行新法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做法,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
这样一来地方官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其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都必须接受贷款。
这样一来,到了还钱的时候不要说一般农民吃不消.就是中农、富农也吃不消。
自然,这项措施变成了官员的赢利手段,他们的权力寻租,也有了改革这一至高无上的借口。
——《王安石变法为何演变成悲剧》材料二:朱熹说:“介甫(王安石)之心固欲救人,然其术足以杀人。
”
——《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归纳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的特点。
9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的结论。
(6分)
34.(2009年江苏高考25题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
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
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
……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
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
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谙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35.(2011年3月厦门市质检41题)(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
首先罢试诗赋,仪留策论,其次新增义,地位在策论之上。
……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篡、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
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淇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材料二: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知青苗之类,皆焉。
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室异者之口。
——昆公武《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10分)
(2)分析材料中王安石重视《周礼》的原因。
(5分)
36.(2011年5月泉州市质检41题A)回答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这里指职业)。
……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而金死。
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
金一两生于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
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
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死,仓府两虚,国弱。
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商君书·去强》
材料二“盖制(制,管束的意思)商贾者恶其盛,盛则人去本者众,恶其衰,衰则货不通。
”
——《王文公文集》(注:王文公即王安石)(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商业思想。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在农业与商业的关系上与商鞅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结合变法内容说明王安石是如何实践“制商贾”的?
(9分)
37.(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33题)(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
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
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