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强度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上式通常可写为: • 式(3.12)即为屈雷斯加屈服条件的数学表达式。在主应力空间,它
是图3.3 所示的一个与坐标轴成等倾斜各边长相等的正六棱柱体,平 面π 上为六边形,该正棱柱体称为屈雷斯加六棱柱体。 • 对于二维应力状态( σ3 = 0),则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下一页 返回
3.3 常见的机械强度理论
• 于是在复杂应力状态下,材料的破坏条件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3 常见的机械强度理论
• 需要指出的是,式(3.3)中的σ1 必须为拉应力。在没有拉应力的三 向压缩应力状态下,显然是不能采用第一强度理论来建立强度条件的。
• 第一强度理论适用于脆性材料,且其最大拉应力大于或等于最大压应 力(值或绝对值)的情形。
• Tresca 屈服准则又称为屈雷斯加屈服条件或最大剪应力屈服条件, 它是由屈雷斯加于1868 年根据金属挤压流过小孔的实验提出的。这 个条件可表述为,当韧性金属的最大剪应力达到一定数值时,材料便 开始屈服,即:
• 式中 τ s——材料的剪切屈服应力。对于不同材料的τ s值,可由实验 来确定。屈雷斯加屈服条件要求预先知道最大与最小主应力。设 σ1 >σ2 >σ3 ,则:
• 则意味着物体在该处的材料开始进入塑性状态。Tresca屈服条件的 数学表达式很简单,与实验结果也较符合;但在使用该条件时,一般 须预先知道主应力的大小次序,这样才能求出最大剪应力 τmax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而一般情况下,主应力的大小次序是未知的,而且主应力的大小次序 还可能随加载的变化而改变,因而,该条件使用起来比较困难。对于 理想的弹塑性材料,其应力点不可能处在屈服六边形以外,而对于弹 塑性强化材料开始屈服后的情况,则需做专门讨论。因此,这里所讨 论的屈服条件为初始屈服条件,其屈服六棱柱体和屈服六边形分别为 初始屈服面和初始屈服曲线。
下一页 返回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对于简单拉伸的情况,当 σ1 =σs ( σs 为简单拉伸时材料的屈服应 力), σ 2 =σ3 = 0时,由式(3.10)可得:
• 或写为: • 对于纯剪切情况, σ 1 = −σ3 =τ s , σ2 = 0,将其代入式(3.10)得: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2 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 研究一点的应力状态时,往往围绕该点取一个无限小的正六面体—— 单元体来研究。作用在单元体各面上的应力可认为是均匀分布的。如 果单元体的一对截面上没有应力,即不等于零的应力分量均处于同一 坐标平面内,则称为平面应力状态,如图3.1(a)所示;而单元体的 所有面上均有应力的,则称为空间应力状态,如图3.1(b)所示。根 据对弹性力学的研究可知,在任何应力状态下,总可以找到三对互相 垂直的面,在这些面上的切应力等于零,且只有正应力,如图3.2(a) 所示。这样的面称为应力主平面(简称主平面),主平面上的正应力 称为主应力,一般用用σ1、σ2 和σ3 来表示(按代数值σ1≥ σ2≥ σ3)。 如果三个主应力都不等于零,则称为三向应力状态,见图3.2(a);
• 其破坏条件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3 常见的机械强度理论
• E ——材料的弹性模量; • μ ——材料的泊松比。 • 这种理论的破坏条件可用主应力表达为:
• 第二强度理论适用于脆性材料,且其最大压应力的绝对值大于最大拉 应力的情形。
上一页
返回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3.4.1 Tresca 屈服准则
第3 章 机械强度设计
• 3.1 强度与失效 • 3.2 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 3.3 常见的机械强度理论 •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3.5 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的增量理论 • 3.6 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的全量理论 • 3.7 含裂纹的强度理论 • 3.8 脆性断裂的准则 • 3.9 弹塑性断裂力学
返回
3.1 强度与失效
• 关于机械零件强度设计的实践已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作为一个理论 体系,它也拥有500 年左右的历史,并且其发展与力学、工程材料学 和制造工艺学等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广义上来讲,机械零件的强 度就是指零件抵扰各种机械破坏的能力。最早为人所知的对机械零件 起破坏作用的外在因素是外载荷。后来,人们提出了内力和应力的概 念。显然,应力的概念比外载荷更进了一步。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把 应力作为引起材料发生破坏的因素之一。只有在应力分布不均匀的构 件内考虑超过弹性极限的破坏问题时,人们才又提出以极限载荷作为 强度计算的准则。此外,对于某些零件,例如当柱、壳体等构件把丧 失稳定性作为破坏形式时,才用失稳极限载荷作为强度计算的准则。 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取决于材料本身的力学性质。
• 如果
材料仍处于弹性状态;如果应
力状态一旦满足屈服条件式(3.14),材料将开始屈服。Hencky 对
此屈服条件的物理意义进行了解释。他指出,Mises 方程式(3.14)
相当于弹性应变能U 达到某个临界值时材料将开始屈服。由于平均正
应力m σ (即静水应力)不能使材料屈服,也就是说弹性应变能U 中
• 由于工程上的需要,两百多年来,人们对于材料破坏产生的原因提但 这些假说都只能被某些破坏实验所证实,而不能解释所有材料的破坏 现象。这些假说统称为强度理论。
上一页
返回
3.2 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 对于轴向拉压和平面弯曲中的正应力,通常将其与材料在轴向拉伸 (压缩)时的许用应力相比较来建立强度条件。同样,对于圆杆扭转 和平面弯曲中的切应力,由于杆件危险点处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值最大, 且处于纯剪切应力状态,故可将其与材料在纯剪切状态下的许用应力 相比较来建立强度条件。则构件的强度条件为:
• 由于形变能: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式中 2 I′ ——应力偏量张量的第二不变量; • k——表征材料屈服特征的参数,不同材料的k 值可由简单拉伸实验
来确定。式(3.15)与式(3.14)实际上是等价的,因为: • 将上式代入式(3.15)即得式(3.14)。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2 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 如果只有一个主应力等于零,则称为双向应力状态,如图3.2(b)所 示;如果有两个主应力等于零,则称为单向应力状态,如图3.2(c) 所示。单向应力状态也称为简单应力状态,其他的应力状态称为复杂 应力状态。
上一页
返回
3.3 常见的机械强度理论
• 3.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强度理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强度与失效
• 对于单向应力状态,由于可直接对其做拉伸或压缩实验,所以通常就 用破坏载荷除以试样的横截面积而得到的极限应力(强度极限或屈服 极限,见材料的力学性能)作为判断材料破坏的标准。但在二向应力 状态下,材料的内破坏点处的主应力σ1 、 σ2 不为零;在三向应力状 态的一般情况下,三个主应力σ1 、 σ2 和 σ3 均不为零。不为零的应 力分量有不同比例的无穷多个组合,因此不能用实验逐个确定。
• 其中,工作应力σmax 或τmax 由相关的应力公式来计算;材料的许用 应力[σ]或[τ ]采用直接试验的方法(如拉伸试验或扭转试验)测得材 料相应的极限应力并除以安全因数来求得。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受 力构件内的一点处既有正应力,又有切应力,
下一页 返回
3.2 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 这时,一方面要研究通过该点的各个不同方位截面上应力的变化规律, 从而确定该点处的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切应力及其所在截面的方位。受 力构件内一点处所有方位截面上应力的集合称为一点处的应力状态。 另一方面,由于该点处的应力状态较为复杂,而应力的组合形式又有 无限多的可能性,因此,不可能用直接试验的方法来确定每一种应力 组合情况下材料的极限应力。于是,就需要探求材料破坏(断裂或屈 服)的规律。如果能确定引起材料破坏的决定性因素,就可以通过比 较轴向拉伸试验的结果,来确定各种应力状态下破坏因素的极限值, 从而建立相应的强度条件,即强度理论。
的体积应变能V U 对屈服不起作用,因而可认为,决定屈服的只是弹
性应变能U 中的形状变化应变能F U (又称形变能,畸变能)。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因此,他提出的屈服准则可表达为:当形变能达到某个临界值时,材 料将开始屈服。故Mises 屈服准则又称为形变能屈服条件。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将简单拉伸时与纯剪切屈服时所得到的结果加以比较,可得: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强度与失效
• 机械强度包括材料强度和结构强度两方面的内容。所谓强度是指材料、 机械零件和构件抵抗外力而不失效的能力。狭义的强度是研究各种断 裂和塑性变形过大的问题;而广义的强度则包括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有时还包括机械振动问题。
• 强度理论是指判断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是否会发生破坏的理论。材 料在外力的作用下有两种不同的破坏形式:一种是在不发生显著塑性 变形状况下的突然断裂,这种称为脆性破坏;另一种是因发生显著塑 性变形而不能继续承载的破坏,这种称为塑性破坏。
• 3.4.2 Mises 屈服准则
• 应该指出的是,前面提到的平面π 上的Tresca 六边形的六个顶点是 通过实验得到的,但连接这6 个顶点的直线都是假定的,而且六边形 的不连续性会引起数学处理上的困难。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为了简化计算,又提出了Mises 屈服准则。Mises 准则认为,如果用 一个圆将这6 个顶点连接起来可能更合理,该屈服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为:
• 式(3.13)在σ1 、 σ2 平面内组成如图3.4 所示的六边形,称为屈雷 斯加屈服六边形。
• 在应力空间讨论屈服条件时,对于二维应力状态则应将其退化为一个 平面,称为主平面。显然,对于确定的应力状态( σ 1 ,σ2 ),它在 主应力平面内是一个确定的应力点,当物体中某一点的应力状态处在 屈服六边形内部时,则表示物体在该处的材料尚处于弹性状态;如果 物体中某一点的应力状态达到屈服六边形上的任一点,
下一页 返回
3.1 强度与失效
• 以往,从强度的观点来看,人们只知道静破坏这一种现象,于是相应 地开展了对静载荷作用下的弹塑性应力分析和材料的强度极限,以及 屈服极限的研究工作,并得出了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和材料力学等一 系列学科的理论知识。
• 现代机械所承受的工况、载荷及环境条件越来越苛刻,所遇到的机械 强度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机械零构件中经常存 在微观缺陷和微裂纹,在研究其裂纹的产生、成长及破坏机制时,除 了需要固体力学、计算力学和实验力学知识以外,还需要细观力学、 损伤力学和断裂力学的知识来进行分析研究。为确定机械零件的使用 寿命以及延寿和安全评估等问题,还必须具有随机理论、疲劳强度、 统计分析及可靠性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研究现代机械强度问题时, 需要把多种学科的知识综合应用起来。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由此可见,根据简单拉伸试验和纯剪切可知,屈雷斯加屈服条件中的 k0 值为简单拉伸屈服应力的1/2。
• 在一般情况下,σ 1 、 σ2 、σ3 不按大小次序排列,则下列表示最大 剪应力的6 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成立时,材料就开始屈服,即: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3.3.2 第二强度理论
• 第二强度理论又称为最大伸长应变理论,它是根据J.V. 彭赛列的最大 应变理论改进而来的。该理论假定,无论材料内一点的应力状态如何, 只要材料内该点的最大伸长应变ε1 达到了单向拉伸断裂时最大伸长应 变的极限值 εu ,材料就发生断裂破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3 常见的机械强度理论
• 第一强度理论又称为最大拉应力理论,其表述为:材料发生断裂是由 最大拉应力引起的,即最大拉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材料将发生断裂。
• 在简单拉伸试验中,三个主应力当中有两个是零,那么最大主应力就 是试件横截面上该点的应力σ1 ,当这个应力达到材料的极限强度 σb 时,试件就断裂。因此,根据此强度理论,通过简单拉伸试验,可知 材料的极限应力就是 σb 。
是图3.3 所示的一个与坐标轴成等倾斜各边长相等的正六棱柱体,平 面π 上为六边形,该正棱柱体称为屈雷斯加六棱柱体。 • 对于二维应力状态( σ3 = 0),则有: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下一页 返回
3.3 常见的机械强度理论
• 于是在复杂应力状态下,材料的破坏条件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3 常见的机械强度理论
• 需要指出的是,式(3.3)中的σ1 必须为拉应力。在没有拉应力的三 向压缩应力状态下,显然是不能采用第一强度理论来建立强度条件的。
• 第一强度理论适用于脆性材料,且其最大拉应力大于或等于最大压应 力(值或绝对值)的情形。
• Tresca 屈服准则又称为屈雷斯加屈服条件或最大剪应力屈服条件, 它是由屈雷斯加于1868 年根据金属挤压流过小孔的实验提出的。这 个条件可表述为,当韧性金属的最大剪应力达到一定数值时,材料便 开始屈服,即:
• 式中 τ s——材料的剪切屈服应力。对于不同材料的τ s值,可由实验 来确定。屈雷斯加屈服条件要求预先知道最大与最小主应力。设 σ1 >σ2 >σ3 ,则:
• 则意味着物体在该处的材料开始进入塑性状态。Tresca屈服条件的 数学表达式很简单,与实验结果也较符合;但在使用该条件时,一般 须预先知道主应力的大小次序,这样才能求出最大剪应力 τmax 。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而一般情况下,主应力的大小次序是未知的,而且主应力的大小次序 还可能随加载的变化而改变,因而,该条件使用起来比较困难。对于 理想的弹塑性材料,其应力点不可能处在屈服六边形以外,而对于弹 塑性强化材料开始屈服后的情况,则需做专门讨论。因此,这里所讨 论的屈服条件为初始屈服条件,其屈服六棱柱体和屈服六边形分别为 初始屈服面和初始屈服曲线。
下一页 返回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对于简单拉伸的情况,当 σ1 =σs ( σs 为简单拉伸时材料的屈服应 力), σ 2 =σ3 = 0时,由式(3.10)可得:
• 或写为: • 对于纯剪切情况, σ 1 = −σ3 =τ s , σ2 = 0,将其代入式(3.10)得: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2 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 研究一点的应力状态时,往往围绕该点取一个无限小的正六面体—— 单元体来研究。作用在单元体各面上的应力可认为是均匀分布的。如 果单元体的一对截面上没有应力,即不等于零的应力分量均处于同一 坐标平面内,则称为平面应力状态,如图3.1(a)所示;而单元体的 所有面上均有应力的,则称为空间应力状态,如图3.1(b)所示。根 据对弹性力学的研究可知,在任何应力状态下,总可以找到三对互相 垂直的面,在这些面上的切应力等于零,且只有正应力,如图3.2(a) 所示。这样的面称为应力主平面(简称主平面),主平面上的正应力 称为主应力,一般用用σ1、σ2 和σ3 来表示(按代数值σ1≥ σ2≥ σ3)。 如果三个主应力都不等于零,则称为三向应力状态,见图3.2(a);
• 其破坏条件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3 常见的机械强度理论
• E ——材料的弹性模量; • μ ——材料的泊松比。 • 这种理论的破坏条件可用主应力表达为:
• 第二强度理论适用于脆性材料,且其最大压应力的绝对值大于最大拉 应力的情形。
上一页
返回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3.4.1 Tresca 屈服准则
第3 章 机械强度设计
• 3.1 强度与失效 • 3.2 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 3.3 常见的机械强度理论 •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3.5 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的增量理论 • 3.6 塑性应力应变关系的全量理论 • 3.7 含裂纹的强度理论 • 3.8 脆性断裂的准则 • 3.9 弹塑性断裂力学
返回
3.1 强度与失效
• 关于机械零件强度设计的实践已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作为一个理论 体系,它也拥有500 年左右的历史,并且其发展与力学、工程材料学 和制造工艺学等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广义上来讲,机械零件的强 度就是指零件抵扰各种机械破坏的能力。最早为人所知的对机械零件 起破坏作用的外在因素是外载荷。后来,人们提出了内力和应力的概 念。显然,应力的概念比外载荷更进了一步。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把 应力作为引起材料发生破坏的因素之一。只有在应力分布不均匀的构 件内考虑超过弹性极限的破坏问题时,人们才又提出以极限载荷作为 强度计算的准则。此外,对于某些零件,例如当柱、壳体等构件把丧 失稳定性作为破坏形式时,才用失稳极限载荷作为强度计算的准则。 材料抵抗破坏的能力取决于材料本身的力学性质。
• 如果
材料仍处于弹性状态;如果应
力状态一旦满足屈服条件式(3.14),材料将开始屈服。Hencky 对
此屈服条件的物理意义进行了解释。他指出,Mises 方程式(3.14)
相当于弹性应变能U 达到某个临界值时材料将开始屈服。由于平均正
应力m σ (即静水应力)不能使材料屈服,也就是说弹性应变能U 中
• 由于工程上的需要,两百多年来,人们对于材料破坏产生的原因提但 这些假说都只能被某些破坏实验所证实,而不能解释所有材料的破坏 现象。这些假说统称为强度理论。
上一页
返回
3.2 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 对于轴向拉压和平面弯曲中的正应力,通常将其与材料在轴向拉伸 (压缩)时的许用应力相比较来建立强度条件。同样,对于圆杆扭转 和平面弯曲中的切应力,由于杆件危险点处横截面上切应力的值最大, 且处于纯剪切应力状态,故可将其与材料在纯剪切状态下的许用应力 相比较来建立强度条件。则构件的强度条件为:
• 由于形变能: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式中 2 I′ ——应力偏量张量的第二不变量; • k——表征材料屈服特征的参数,不同材料的k 值可由简单拉伸实验
来确定。式(3.15)与式(3.14)实际上是等价的,因为: • 将上式代入式(3.15)即得式(3.14)。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2 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 如果只有一个主应力等于零,则称为双向应力状态,如图3.2(b)所 示;如果有两个主应力等于零,则称为单向应力状态,如图3.2(c) 所示。单向应力状态也称为简单应力状态,其他的应力状态称为复杂 应力状态。
上一页
返回
3.3 常见的机械强度理论
• 3.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一强度理论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强度与失效
• 对于单向应力状态,由于可直接对其做拉伸或压缩实验,所以通常就 用破坏载荷除以试样的横截面积而得到的极限应力(强度极限或屈服 极限,见材料的力学性能)作为判断材料破坏的标准。但在二向应力 状态下,材料的内破坏点处的主应力σ1 、 σ2 不为零;在三向应力状 态的一般情况下,三个主应力σ1 、 σ2 和 σ3 均不为零。不为零的应 力分量有不同比例的无穷多个组合,因此不能用实验逐个确定。
• 其中,工作应力σmax 或τmax 由相关的应力公式来计算;材料的许用 应力[σ]或[τ ]采用直接试验的方法(如拉伸试验或扭转试验)测得材 料相应的极限应力并除以安全因数来求得。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受 力构件内的一点处既有正应力,又有切应力,
下一页 返回
3.2 应力状态与强度理论
• 这时,一方面要研究通过该点的各个不同方位截面上应力的变化规律, 从而确定该点处的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切应力及其所在截面的方位。受 力构件内一点处所有方位截面上应力的集合称为一点处的应力状态。 另一方面,由于该点处的应力状态较为复杂,而应力的组合形式又有 无限多的可能性,因此,不可能用直接试验的方法来确定每一种应力 组合情况下材料的极限应力。于是,就需要探求材料破坏(断裂或屈 服)的规律。如果能确定引起材料破坏的决定性因素,就可以通过比 较轴向拉伸试验的结果,来确定各种应力状态下破坏因素的极限值, 从而建立相应的强度条件,即强度理论。
的体积应变能V U 对屈服不起作用,因而可认为,决定屈服的只是弹
性应变能U 中的形状变化应变能F U (又称形变能,畸变能)。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因此,他提出的屈服准则可表达为:当形变能达到某个临界值时,材 料将开始屈服。故Mises 屈服准则又称为形变能屈服条件。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将简单拉伸时与纯剪切屈服时所得到的结果加以比较,可得: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1 强度与失效
• 机械强度包括材料强度和结构强度两方面的内容。所谓强度是指材料、 机械零件和构件抵抗外力而不失效的能力。狭义的强度是研究各种断 裂和塑性变形过大的问题;而广义的强度则包括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有时还包括机械振动问题。
• 强度理论是指判断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是否会发生破坏的理论。材 料在外力的作用下有两种不同的破坏形式:一种是在不发生显著塑性 变形状况下的突然断裂,这种称为脆性破坏;另一种是因发生显著塑 性变形而不能继续承载的破坏,这种称为塑性破坏。
• 3.4.2 Mises 屈服准则
• 应该指出的是,前面提到的平面π 上的Tresca 六边形的六个顶点是 通过实验得到的,但连接这6 个顶点的直线都是假定的,而且六边形 的不连续性会引起数学处理上的困难。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为了简化计算,又提出了Mises 屈服准则。Mises 准则认为,如果用 一个圆将这6 个顶点连接起来可能更合理,该屈服条件的数学表达式 为:
• 式(3.13)在σ1 、 σ2 平面内组成如图3.4 所示的六边形,称为屈雷 斯加屈服六边形。
• 在应力空间讨论屈服条件时,对于二维应力状态则应将其退化为一个 平面,称为主平面。显然,对于确定的应力状态( σ 1 ,σ2 ),它在 主应力平面内是一个确定的应力点,当物体中某一点的应力状态处在 屈服六边形内部时,则表示物体在该处的材料尚处于弹性状态;如果 物体中某一点的应力状态达到屈服六边形上的任一点,
下一页 返回
3.1 强度与失效
• 以往,从强度的观点来看,人们只知道静破坏这一种现象,于是相应 地开展了对静载荷作用下的弹塑性应力分析和材料的强度极限,以及 屈服极限的研究工作,并得出了弹性力学、塑性力学和材料力学等一 系列学科的理论知识。
• 现代机械所承受的工况、载荷及环境条件越来越苛刻,所遇到的机械 强度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机械零构件中经常存 在微观缺陷和微裂纹,在研究其裂纹的产生、成长及破坏机制时,除 了需要固体力学、计算力学和实验力学知识以外,还需要细观力学、 损伤力学和断裂力学的知识来进行分析研究。为确定机械零件的使用 寿命以及延寿和安全评估等问题,还必须具有随机理论、疲劳强度、 统计分析及可靠性方面的知识;因此,在研究现代机械强度问题时, 需要把多种学科的知识综合应用起来。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由此可见,根据简单拉伸试验和纯剪切可知,屈雷斯加屈服条件中的 k0 值为简单拉伸屈服应力的1/2。
• 在一般情况下,σ 1 、 σ2 、σ3 不按大小次序排列,则下列表示最大 剪应力的6 个条件中的任意一个成立时,材料就开始屈服,即: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4 常用(初始)屈服条件
• 3.3.2 第二强度理论
• 第二强度理论又称为最大伸长应变理论,它是根据J.V. 彭赛列的最大 应变理论改进而来的。该理论假定,无论材料内一点的应力状态如何, 只要材料内该点的最大伸长应变ε1 达到了单向拉伸断裂时最大伸长应 变的极限值 εu ,材料就发生断裂破坏,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3.3 常见的机械强度理论
• 第一强度理论又称为最大拉应力理论,其表述为:材料发生断裂是由 最大拉应力引起的,即最大拉应力达到某一极限值时材料将发生断裂。
• 在简单拉伸试验中,三个主应力当中有两个是零,那么最大主应力就 是试件横截面上该点的应力σ1 ,当这个应力达到材料的极限强度 σb 时,试件就断裂。因此,根据此强度理论,通过简单拉伸试验,可知 材料的极限应力就是 σ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