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说:第四章 学术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家认为,礼教、仁义以及人的感情都 会破坏“法”的尊严,因而斥责儒家的 “以文乱法”和墨家的“以武犯禁”。 韩非甚至还认为“明主治国,无书简之 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 师”。

韩非在自然观上继承了老子和荀子,他 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批判了儒家的天命论。 韩非进一步发挥了法家的历史进化观 。 韩非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将人的生理 和心理的欲望当作人的原初本性。

2、以文字学为治学手段 从释字出发,通过解释文字的形义关系、 音韵关系,达到解释阐发经书义旨目的 的“汉学”。 《说文解字》、《尔雅》、《释名》。
3、学术传承上重视家法师说 立为学官者五经十四博士: 《诗》:齐、鲁、韩 《书》:欧阳,大、小夏侯 《礼》:大、小戴 《易》:施、孟、梁丘、京氏 《公羊春秋》:严、颜 各家自成体系,代代相袭
其理想是使“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 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 以长其身。”荀子称其学说为“役夫之 道”,是与儒家的“圣王之道”相对立 的一个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说与墨 家学说并称为的两大“显学”。 墨子的言行及思想主要集中在《墨子》 一书当中。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 贤”、“尚同”、“节葬”、“节用”、 “非乐”、“非命”、“尊天”、“明 鬼”等十大主张,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 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墨家在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方面也有突 出的成就。
据说墨子曾师从于孔子,因不满儒学而 另立学派,并收徒讲学,门徒众多。 他感到周礼繁琐不易实行,厚葬久丧既 浪费财物又贫民害事,于是“背周道而 用夏政”,另创立了一个与儒家对立的 学派,他们不是像孔子那样效法周公, 而是标新立异,将夏禹作为自己效法的 榜样,时人称为墨家,其首领称“矩子”


墨家集合了社会上的一部分小生产者, 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形成了 一个有比较严格组织纪律的团体。墨子 将其学说比喻为能医治社会疾病的“良 医善药”。




繁琐而迷信 万言注一字 皓首穷经 董仲舒用阴阳五行学说附会经义 武帝时立于学官 董仲舒:汉代经学学术体系的奠基人 “灾异说”:天人感应,灾异代表天意 在皇权之上设置了更高的权威——“天”——儒 家理想政治的体现者,从而保证儒家原则精神 在政治上的权威性

主张政治大一统和思想大一统 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 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古文经学: 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 资料,真正意思有待研究。 重名物训诂,多以考据为特色,近于史学。

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 称。 “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 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 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 代的一句谶言。 “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 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

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 《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 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 经典 。 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 谶语的记载。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 西汉。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始自哀帝时 刘歆 王莽改制 古文经立于学官 3、今、古文经之争 今古文经学之争高峰在东汉,古文经学日益抬 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汉末 郑学兴起,经今古文趋近一同。
源自文库

古文经学大师:马融 许慎 郑玄——遍注群经——郑学 王肃——王学 南王北郑 孔颖达《五经正义》 —— 对汉代以来的经学 做了一次系统的归纳梳理——南北合一 今古文经之争:文字之争——儒学正统之争— —政治利益之争

老子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首先,他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中包含有矛盾 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有无、多少、轻重、长 短、高下、生死、祸福、美丑、虚实、强弱、 得失、贵贱等。 其次,他又认识到这矛盾的两个方面是相互 依存、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宇宙观的高 度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伟大思 想家,是中国历史上用新的宇宙观代替 上帝神学的第一人。老子大胆地向天命 观进行了挑战,否定了天命说和天志说, 提出了天道自然说,第一次提出了以 “道”为核心的比较系统的宇宙生成论 和宇宙本体论。

其二是说要有宽容忠恕的精神:一方面要努 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其三是说,徭役赋敛要有节制,要“节用而 爱人,使民以时”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反对过分的压迫剥削,并提倡适当给人们以 救济。这种思想拿来对付剥削阶级的暴政, 可以起一定节制作用,因此后来孟子发展为 仁政之说。
三)谶纬
流行于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主要以古代河图、 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 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 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 它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 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 查禁。 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 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第三,他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他主张学生学好以后可以出去做官,为 克己复礼服务。

第四,在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上,孔丘 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因材施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 新”,“举一反三”等,对后人都有借 鉴作用。后人称他为儒家的圣人,帝王 之师。
庄子哲学的最高目的就是追求一个人精 神上的逍遥,即绝对自由。现存《庄子》 一书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庄子认 为,只有做到物我两忘,才能达到绝对 的精神自由,即逍遥游的境地。而“坐 忘”与“心斋”则是实现逍遥游的途径 和方法。
三、墨家学说

墨子(约前468— —前376年),名 翟,鲁国人(今山 东滕州市附近)。 他出身于平民,做 过木匠(手工业 者)。
积极意义:保证了学术传承的准确性, 不至于在一代代的口耳相传中大大走样 消积意义:使经学传授画地为牢,成为 一种封闭的系统,并酿成了经学的学派 之争。 二)今、古文经之争 1、今文经与古文经 今文:隶书 古文:篆书 孔壁藏书

2、今、古文经之区别 今文经学: 尊崇孔子 认为孔子删订六经为托古改制,为后世 立不易之法。尊孔子为经学之祖。 阐发“微言大义”,近于哲学。强调经 世致用。 为汉朝的大一统寻找理论依据。

二、老庄思想

老子(约前604—— 约前531年)姓李, 名耳,字老聃。 《说文》解释说, “聃,耳曼也。” 是指耳朵长大之意。 后人相传“老君耳 长七寸。”
《礼记》则说:“老聃,古寿考者之号 也。”相传老子活了200岁左右。有的学 者认为,老子原姓“老”,因为春秋240 年间并无“李”姓,古代“老”、“李” 音近,后来才由“老”变为“李”姓, 但仍称为老子。 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老子》(《道德 经》)一书。
第四章
学术思想
一、孔孟之道

创始人:孔子 学说:儒学/儒家学说 孔子生平:生于春秋末年(前551——前479年)
孔子的“仁”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一个 “仁”字。“仁”的具体含意如下: 其一是说“仁者爱人”。凡是人都有 “仁”性,能对别人的痛苦和欢乐产生 共鸣,有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但孔子又 说,按周礼的规定,各种人都有不同的 身份,对国君的爱与对一个老百姓的爱 是有“等差”的,也就是根据各个人不 同的身份采取不同的态度。

其主流是儒与法的结合,政治上主张隆 礼重法、统一天下、平政爱民,哲学上 反对唯心主义的天命论,提出了无神论 的自然观,并反对性善论、主张性恶论,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理论家和唯物主 义哲学家。
请思考:“性善论”,“性恶论”的合理 性。
孟子着眼于人的社会属性,认为每个人的先天 本质都是好的,只要加强自身修养,就可以保 持这种善性,成为贤人与君子;荀子则着眼于 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饥而欲食,寒而欲衣, 劳而欲息”,因此本性就是坏的。 荀子认为人是天的产物,因此他所说的人性, 是指人的本能(动物性)。每个人生来就有耳 目之欲、声色之好、求利之心,如果任其发展, 不加约束,就会常年累月,不知满足,必将造 成社会的混乱。


其四是说“克己复礼为仁”,即要求人 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努力为恢复周礼而 奋斗。这一方面是要求自己的弟子和社 会上所有的人一切按周礼的要求办事, 努力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另一方面则是针对 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而言,反对进行社 会变革,反对变法革新。
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修身 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政治观念: 1.主张“正名” 2.主张统治者“立信”

理论实践

秦始皇君臣崇尚法家,正是用法家学说 为指导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使法 家思想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由于法家 过分强调暴力,滥用民力,导致了农民 阶级和六国旧贵族的反抗,秦朝二世而 亡。

继起的汉朝虽然全面继承了秦朝的制度, 史称“汉承秦制”、“汉承秦法”,但 却不敢公然宣称用法家思想治天下,反 而大讲法家亡国论,而在具体行政执法 时又不能不采用法家的主张与政策。直 到汉武帝宣布“独尊儒术”之后,法家 学说仍然或隐或显地发挥作用。

四、法家学说
法家是战国时期后起的一个学术派别, 因其力主“法治”,即“以法治国”, 故被称为法家。在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 革新中法家占据了统治地位。 其代表人物是韩非。

韩非

韩非(约前280— —前233年),韩 国人,出身于贵 族,他生性口吃, 但善写文章,与 李斯一同师从于 荀子,至秦国, 李斯忌其才而被 害。

历代统治者多数采用“霸王道杂之”的 统治方法,即外儒内法、儒法并用。于 是在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儒法互补、外 儒内法、儒法结合的统治思想。
五、汉代经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经学” 一)汉代经学的特征: 1、具有“天人之学”的规模
研究“天人”关系——汉代学术的时尚 董仲舒用阴阳五行学说改造传统儒学,建立了以 天人感应为特征的经学体系 扬雄《太玄》“皆引天道以为本统,而因附续万 类、王政、人事、法度” 将天道与人事相结合,构筑了天人互动的学说体 系。

孔子的教育主张
首先,他办私学打破了夏商以来“学在 官府”的局面,也就是打破了贵族对教 育的垄断,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施教 原则,不问身世,广招学生,开创了民 间聚徒讲学的新风气,在中国教育史上 起了里程碑的作用。 其次,他的教育内容以六艺、六经为主, 目的是传播封建领主文化,但结果却保 留了大量文化遗产和历史材料。
孟子

孟子(公元前385——公元前304),名 轲,字子舆,邹国人。将“仁义“作为 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提出性善论,政 治上主张王道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的 民本主义,这是孟子学说的核心。
荀子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 字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 他批判地继承了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同 时也吸收了墨、道、名、法各家的长处, 构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体系。
其思想集中在《韩非子》一书中,他是 战国末期法家的理论家,法家思想的集 大成者。 韩非之前或同时,尚有申不害、商鞅、 慎到等法家人物对法家学说做了许多论 述,其中心思想是“循名责实,信赏必 罚”。

商鞅主要重“法”(君主的法令);申 不害主要重“术”(君主驾驭群臣的心 术和权术);慎到主要重“势”(君主 的权势地位)。 韩非则将三者合为一体,最终成为法家 的集大成者。
庄子

庄子(前369— —前286年), 名周,宋国人。一 生只做过管理漆园 的小吏,其哲学思 想集中反映在《庄 子》一书中。

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东西;事物之间没有什么大 小、美丑、善恶、是非的区别,即万物 齐一无有差别,这就是庄子有名的齐物 论,又称万物齐一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