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说:第四章 学术思想
第四讲 学术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第四讲 学术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1b34eec850ad02df80415b.png)
•儒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章太炎:儒,原为“需”,是求雨的巫师。 胡适:儒,殷商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
业。
“九儒十丐”: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 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一)孔子及其学说
孔子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今 山东曲阜)。孔子先祖孔父嘉为宋国宗室,遇乱 被杀,后代避祸至鲁,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 子父亲叔梁纥,母颜氏,父亲早逝,家境贫寒。 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乘田。
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何谓“仁”? +
《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彼此相亲相爱。 仁是一切德性的总和与基础,人之所以有道德义务
就是因为“爱人”。
➢实行“仁”——推己及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篇》
以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孔子认为,道 德的出发点不是外在的教义或教条,而是每个人 自身。
(二)孟子及其学说
• 孟子生平
孟子(公元前385年—前304年),名 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市) 人。受业于孔门,周游列国游说诸 侯,晚年退而著书,传世《孟子》 七篇。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学说, 被称为“亚圣”。
孟子的核心思想
• 性善—良知
➢ 四心:恻隐之心、羞恶wu之心、辞让之心、是非 之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仁政:国家保民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 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梁惠王》
(三)荀子及其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1-4章)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1-4章)概要](https://img.taocdn.com/s3/m/b3371a55a417866fb84a8e3f.png)
拉丁文:cultura (动) 耕种、练习、
英语:culture 栽培、种植、锻炼 agriculture 农业 horticulture 园艺 “文治教化” 文明:“睿智文明” “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孔颖达: 《尚书 · 舜典》) 文化实质性的含义:人化、人类化;
2、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又称为 “大文化”;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 之有价值的共业也。”(《什么是文 化》) 狭义文化: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又称 “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绪
论
一、“文化”界说 1、“文化”的含义 文:各色交错的纹理——“物相杂,故 曰文”(《易 · 系辞下》) 化:生成、改易、造化——“北冥有鱼, 化而为鸟,其名曰鹏”(《庄子 · 逍遥 游》)
“文化”的并联使用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 成天下。”(《易 贲 象传》) “以文教化” 西汉后:“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说苑 指武》)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补亡诗 由仪》)
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 羊传、春秋毂梁传、春秋左氏传; 十三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 公羊传、春秋毂梁传、春秋左氏传、论语、孝 经、尔雅、孟子;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章太炎:儒,原为“需”,是求雨的巫师; 胡适:儒:殷商的教士,以“治丧相礼”为业; 孔子:“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 “吾求其德而已”。 “九儒十丐”: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 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51ed082b52acfc788ebc959.png)
孔子的思想里也有许多落后和保守的 东西,比如他主张恢复周礼,有意制 造等级观念,看不起体力劳动,鄙视 妇女等。这是一种历史的局限。我们 不能因为有这些落后和保守的东西, 就否定他有文化价值的东西。
孟子(约公元前385年一前304年),名 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
据说他是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一生 不曾做官,专以讲述为业。其思想集 中反映在他与弟子共同编写的《孟子》 一书中。由于他对儒学的巨大贡献, 后世常把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学” 或“孔孟之道”。
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 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 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 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 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 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 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 “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 (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 带上一点“束修(脩 )”的,都收为
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 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 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来学 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声名遐迩。私学的创 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 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 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 的兵赋军权。《论语· 八佾》:“ 孔子谓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 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 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 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
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述而》)他学 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第四章 学术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概说:第四章 学术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0cb93dcb9f3f90f76c61bd1.png)
理论实践
秦始皇君臣崇尚法家,正是用法家学说 为指导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使法 家思想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但由于法家 过分强调暴力,滥用民力,导致了农民 阶级和六国旧贵族的反抗,秦朝二世而 亡。
继起的汉朝虽然全面继承了秦朝的制度, 史称“汉承秦制”、“汉承秦法”,但 却不敢公然宣称用法家思想治天下,反 而大讲法家亡国论,而在具体行政执法 时又不能不采用法家的主张与政策。直 到汉武帝宣布“独尊儒术”之后,法家 学说仍然或隐或显地发挥作用。
2、以文字学为治学手段 从释字出发,通过解释文字的形义关系、 音韵关系,达到解释阐发经书义旨目的 的“汉学”。 《说文解字》、《尔雅》、《释名》。
3、学术传承上重视家法师说 立为学官者五经十四博士: 《诗》:齐、鲁、韩 《书》:欧阳,大、小夏侯 《礼》:大、小戴 《易》:施、孟、梁丘、京氏 《公羊春秋》:严、颜 各家自成体系,代代相袭
பைடு நூலகம்
四、法家学说
法家是战国时期后起的一个学术派别, 因其力主“法治”,即“以法治国”, 故被称为法家。在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 革新中法家占据了统治地位。 其代表人物是韩非。
韩非
韩非(约前280— —前233年),韩 国人,出身于贵 族,他生性口吃, 但善写文章,与 李斯一同师从于 荀子,至秦国, 李斯忌其才而被 害。
庄子
庄子(前369— —前286年), 名周,宋国人。一 生只做过管理漆园 的小吏,其哲学思 想集中反映在《庄 子》一书中。
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东西;事物之间没有什么大 小、美丑、善恶、是非的区别,即万物 齐一无有差别,这就是庄子有名的齐物 论,又称万物齐一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2242075f3b3567ec102d8a09.png)
事物之间这种对立相反的 关系是复杂的。从表面上 看来,它们相持不下、互 不相容,但老子经过深入 的观察和思考后发现,它 们之间又是互相包含、互 互相包含、 互相包含 相渗透的。 相渗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 祸之所伏。 正是由于对立双方的这种 互相包含互相渗透,才使 得它们之间能够彼此相通, 并最终导致了互相转化。
“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 “少私寡欲”并不是要灭绝私欲, 而是主张恬淡为上,把私欲控制在 一定的限度之内,使其不至于对社 会和人的身心造成危害 。 弃绝“智巧” 弃绝“智巧” 智慧出,有大伪 老子这里所批评的“智”,显然不 是今天我们所谓的聪明、智力,不 是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而是指心机、奸猾、狡诈、巧伪, 它不是出于人的自然本真之性,不 符合自然的原则,所以老子称其为 “大伪”。 弃绝了智巧和诈伪,人心就恢复了 淳朴自然的本来状态,社会也就恢 复了正常的生活。
老子骑牛图
尹喜才看清青牛所驾的车 中,一位老人须发如雪, 仙风道骨,气度不凡。 尹喜恭恭敬敬地行过大礼, 然后,小心翼翼地向老翁 提出,请他在函谷关住些 日子。 老子在函谷关住了一百多 天,常常与尹喜彻夜长谈, 向尹喜传授内外修炼的方 法。经尹喜再三恳求,著 书五千余字后西出幽关而 去。
国 画 《 老 子 出 关 》
高山流水,生生不息
“道“法自然 道
老子所谓的“自然”, “自然” 不是现代人所谓的“自 然界”或“大自然”, 而是自己如此、本来如 自己如此、 自己如此 自然而然的意思 。 此、自然而然 人法地,地法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 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 “道”所以受万物尊 崇,就在于它是“自然” 的,从不对万物发号施 令,从不对万物进行丝 毫的限制与干扰,完全 顺其自然地任万物自我 化育、自我完成。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四章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上)
![第四章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上)](https://img.taocdn.com/s3/m/273dcbd57f1922791688e836.png)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 2. 3. 4. 5.
仁 礼 中和 重人事而轻天命 先进的教育思想
“仁者爱人”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庄子(约公元前 369-约前286), 名周,是战国中期宋 国蒙地(今河南商丘 市东北)人,战国时 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著有《庄子》,亦称 《南华经》 。
1. 自然无为 2. 强调矛盾对立双方的转化 3.强调绝对自由,尊重个体生命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 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 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 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 非以鸟养养鸟也。
巽绳结离目为网罟,佃渔通田鱼,田谓坤二, 巽为鱼,故结绳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巽为曲木,耒象,耒以运耜,艮手把耒入坤田, 巽草倒上,故耒耨之利,盖取诸益。 离五在中,为日中,通井巽为市,坎水艮山, 百货所出,否五之初,上下易位,震为交巽为退, 故日中为市,交易而退,盖取诸噬嗑; 乾为衣,为治,坤为裳,故垂衣裳而治,盖取 诸乾坤; 巽为长木象舟,艮为小木象楫,坎为通,艮手 持楫,动舟于坎水,故舟楫之利,以济不通,盖取 诸涣; ……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 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 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 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 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 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 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 为不通乎命,放止也。" ——《庄子· 至乐》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5416ab73dd88d0d232d46ae0.png)
对中国民风习俗的影响
因果报应、轮回转生、修 行成佛等一套说教。这些 说教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巨 大冲击,并逐渐形成庙神 膜拜和超度亡灵的信仰民 俗。
14
五台山
普陀山
山西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峨眉山
浙江普陀山,传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九华山
四川峨眉山,传为普贤菩萨的道场 。
安徽九华山,传为地藏菩萨的道场。
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的神仙思想,把“长生不死”、“肉体成仙”作为道教追求的最高目的。 道教是把神仙思想、道家学说、方士之术以及民间巫术综合起来,理论化、宗教化的产物。
道教认为人可以长生不死的观点,迎合了 封建统治者的愿望。
道教修行的最高理想是得道成仙,认为人 只要返本还源,与道合一,就能成为灵魂常在、 肉体永生的神仙。
24
阿炳与“二泉映月”
阿炳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 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 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 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代表作品《二泉映 月》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 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 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 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 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8
隋唐时期,佛学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八宗: 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净土宗、密宗、律宗、三论宗和禅宗。 禅宗是最典型的中国佛教,也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
唐代宗派佛教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成熟的标志。
9
二、佛、佛法、佛经和佛寺
佛教认为佛是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是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无所不知的智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中国文化概况第三四五章笔记
![中国文化概况第三四五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0b030bfe87101f69f3195ab.png)
第三章学术文化一、先秦子学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吾国学术,大略可分七期:先秦之世,诸子百家之学,一也。
两汉之儒学,二也。
魏晋以后之玄学,三也。
南北朝、隋、唐之佛学,四也。
宋、明之理学,五也。
清代之汉学,六也。
现今所谓新学,七也。
”子学六家1.子学即诸子之学,指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汉书·艺文志》:“凡诸子百八十九家。
”2.诸子百家?《汉书·艺文志》:“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 “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以学者来算,何止百家?以学派来算,当无百家。
《汉书·艺文志》列主要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儒、墨、道、法、阴阳、名3.六家要指儒家:贵仁、尊礼墨家:兼爱、非乐道家:自然、无为法家:重刑、用术阴阳: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名家:控名责实、白马非马二、两汉经学经学之争1.经学训释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学。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下令兴办太学,为五经立博士、置弟子员,开科取士,由此开启了中国学术史上的经学时代。
2.经学古今之分今文经:用汉朝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的儒家经书古文经:用先秦时的古文字“篆书”书写的儒家经书3.经学古今之争西汉末年,刘歆争立古文经学于官学,由此开启经学的古今之争。
今文经学:解释经义重在“通经致用”,着重章句推衍,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来发挥经文的微言大义,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等思想。
古文经学:解释经义重在“通经识古”,详于训诂,局限于探索经文本义,在理论上没有重大发挥。
三、魏晋玄学玄言清谈1.玄学玄:幽深玄远《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以代替繁琐的两汉经学的一种哲学思潮。
2.玄学四期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竹林玄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西晋玄学:以郭象为代表东晋玄学:以僧肇为代表3.玄谈真义玄谈内容:“三玄”为主核心问题:辩证“有无”现实目的:解决名教与自然关系问题运用方法:辨名析理四、宋明理学理学要义1. 理学中国宋元明清时期以讨论理气、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哲学思潮。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9d5dcc5d6edb6f1aff001fba.png)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编号: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课程的性质、任务《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应用技术大学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其宗旨在于促进文理交融,拓展和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
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主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2. 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2)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并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3)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能够以本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拓展知识结构,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各专业。
总学时54,3学分。
其中理论课44学时,社会考察10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
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激活思维,启发思考,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第四章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上)
![第四章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上)](https://img.taocdn.com/s3/m/2759ffb8a76e58fafbb00342.png)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 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 仁 2. 礼 3. 中和 4. 重人事而轻天命 5. 先进的教育思想
“仁者爱人”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 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 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主
周易 庄子 孔子和儒家 韩非与法家 墨子与墨家
《周易》的内容
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 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 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传》包括解释卦辞、爻辞共十篇,统称 《十翼》。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古者包牺氏 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 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 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尚象制器即按照形象之象、抽象之象而 进行器的发明创造也。器者,先进生产工具、 先进生活器具、先进武器也。
制器的目的是什么呢?在《周易》中可以
看出制器有这样一些目的:一、制器为发展
天下生产服务;二、制器为丰富人民生活服
务;三、制器为文明天下服务;四、制器为
民族安危服务。
巽为长木象舟,艮为小木象楫,坎为通,艮手 持楫,动舟于坎水,故舟楫之利,以济不通,盖取 诸涣;
……Βιβλιοθήκη 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d07fb0c06137ee06eff91873.png)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 程
第一节 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 “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 阶段。这一遥远的文化期正是中国文化发 端的初始阶段。 • 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170万年的元谋 猿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 证。世界上迄今为止只有中华大地在人类 起源的环节上没有缺失。 • 中国人人种类别:根据人种学分类,中国 人属蒙古人种。
(二)儒、道、法、墨、阴阳等各学派思想 特征: • 儒学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正为 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 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 道家学派尊崇“天道”,向往“自然”, 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 • 法家学派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严刑峻罚,文 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 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三、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 (一)图书典籍方面:编纂了大型类书《永乐大 典》、《古今图书集成》、大型字典《康熙字 典》、大型丛书《四库全书》。 • (二)古典科技方面:问世了一批科学技术巨 著—李时珍《本草纲目》、潘季训《河防一览》、 徐光启《农政全书》、宋应星《天工开物》以及 《徐霞客游记》、《物理小识》等,成为封建社 会晚期科学成就的高峰。 • (三)学术文化方面: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与 考据规模空前。
一、理学建构
• 理学的学派特征。理学的深远影响。 •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 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 至巨。强调以天理遏人欲。
二、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 受理学的影响,两宋士大夫文化表现出精 致、细腻、内趋的性格。 • 雅化的宋词:词小而狭,巧而新,侧重音 律和语言的契合,造境摇曳空灵,取径幽 约怨悱,寄托要眇怅惆,极为细腻、精致。 • 精致的宋代绘画: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 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 • 其他领域的雅文化:古文、诗歌、饮茶、 瓷器、服饰等无不雅致清秀。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学术思潮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学术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72d8cc5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66.png)
法家思想:以韩非子为代表, 强调法治、权术、富国强兵等 政治理念
阴阳五行学说:以《周易》为 代表,强调阴阳五行的相互关 系和变化规律
医学:以《黄帝内经》为代表, 强调阴阳五行与疾病的关系, 以史事件的记录和研究,以 及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评价方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术思潮
对现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借鉴古代哲学思想,提升现代文化内涵和品质 借鉴古代学术思潮,推动现代文化创新和发展 借鉴古代哲学思想与学术思潮,促进现代文化多元化发展
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示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和谐、道德伦理,对现 代社会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非攻,对现代社会治 理具有启示意义
帝内经》等
艺术:艺术发 展迅速,出现 了许多著名的 艺术家和艺术 作品,如《兰
亭集序》等
隋唐时期的学术思潮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潮发展的重要时期 隋唐时期的学术思潮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同时也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 隋唐时期的学术思潮注重经世致用,强调学以致用 隋唐时期的学术思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
了重要影响
第二章
中国古代学术思潮发 展历程
先秦时期的学术思潮
儒家: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主 张仁爱、礼义、忠诚、孝道等
墨家:以墨子为代表,主张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主 张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
纵横家:以苏秦、张仪为代表, 主张纵横捭阖、外交策略等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各种 思想流派纷纷兴起,形成了百家
道家思想:强调 无为而治、顺应 自然,对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哲学、 艺术、医学等领 域产生了重要影 响
墨家思想:强调 兼爱、非攻、节 俭等,对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伦理 道德、社会政治 等方面产生了影 响
中国文化要略(学术思想)
![中国文化要略(学术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d927383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c.png)
中国文化要略第六章学术思想一、孔孟之道所谓“儒”,最早是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如巫、史、祝、卜等。
后来,这些人在社会变动中逐渐分化,流落到民间。
有的为诸侯执掌礼仪,成为“君子儒”;有的则只能替人办理丧葬祭礼,成为“小人儒”。
由于这些人熟悉“诗书礼乐”,待人“温文尔雅”,其学问和道德都高于常人。
到孔子出现以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扩大,“儒”就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由孔子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
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到汉武帝时代,儒学被推上独尊地位,指导中国社会生活达数千年。
1.孔子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一个“仁”字,“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
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
”即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
用什么方法去“爱人”?就是“推己及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自己想要得的好处也给予别人;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
一个具备了“仁”的人,必须“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必须“言忠信,行笃敬”。
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样,一个人就具备了理想的人格。
在这里,孔子表现出对人的平等相待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是“人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现。
孔子由“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
①孔子说,爱人要推己及人,就是从爱自己,到爱父母兄弟,爱妻子朋友,再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即由小到大,由内及外,即《大学》中所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②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是主张“正名”,即按照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纪。
③其次是主张统治者“立信”,即政府要获得人民的信任。
由此出发,孔子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许多精辟的东西,直到今天仍有继承的巨大价值。
中国的思想与学术派别
![中国的思想与学术派别](https://img.taocdn.com/s3/m/d6e74624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2b.png)
中国的思想与学术派别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思想和学术传统,这些思想和学术派别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几个重要思想和学术派别,揭示其核心观点和对中国社会的重要作用。
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最重要的思想传统之一。
儒家强调个人德性的培养和社会伦理的建设,倡导仁爱、礼仪和忠诚。
儒家学者强调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仁政”的理念,即通过德行和善治来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个体内在的自然和谐和追求道的境界。
道家学说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道家思想对于中国的哲学、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3. 墨家学派墨家学派强调兼爱和反对战争。
墨家学派的代表墨子提出了“非攻”的原则,主张以和平与仁爱为基础来解决社会和国家的问题。
墨家学派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为后来的和平主义和非暴力思潮奠定了基础。
4. 名家学派名家学派注重个体的言辞才能和知识技巧。
名家学派的重要代表是韩非子和杨朱。
他们强调以实际和功效为基础来评价言辞和技巧,主张追求智慧、权力和社会地位的升华。
名家学派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 阴阳家学派阴阳家学派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重要的学派之一。
阴阳家学派提出了阴阳相生相克的理论,强调事物的变化和平衡。
这一学派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医学和政治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道家和佛教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6. 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传统,并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特色。
佛教强调个体的解脱和超越,提倡无私和平等的思想。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社会道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中国的思想和学术派别自古以来就丰富多样,每个派别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之古代学术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之古代学术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2cb4996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bf.png)
中国文化概论之古代学术思想古代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了诸多学问领域,如哲学、历史、文学等。
古代学术思想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从三皇五帝时期开始,一直到清朝结束,贯穿了几千年的历史。
在古代学术思想中,儒家思想是最为重要而广泛影响力最大的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主张以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为核心,强调人们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倡以道德为基础,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德、才、言、行等多方面的素质。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秩序,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平共处。
道家思想是古代学术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分支。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道”是宇宙的根本,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注重个人的内心修养和个体的自我实现,主张放弃欲望,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还与医学、医药有着密切的关系,提出了养生、治病的一些方法和理论。
墨家思想是古代中国学术思想的一支特殊存在。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他强调爱与利益的关系,主张以爱为中心,忠于公义。
墨家思想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公正,主张实行非攻、非害的原则,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思想虽然在学术上并不如儒家和道家思想有影响力,却对后来的中国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除了儒家、道家和墨家思想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学术思想,如阴阳家、法家和名家等。
阴阳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天人相应的关系,研究宇宙的演变和人类的生活。
法家思想则注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主张依法治国,强调国家的权威和秩序。
名家思想则重视才能和声望,认为名誉与实力相辅相成。
古代学术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人们提供了思考人生意义、追求人类幸福的方法和途径。
在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不仅是一种理论的研究,更是一种生活的实践。
它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古代学术思想是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化 课件(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 课件(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ab798539cc175527072208c7.png)
2.人性论
贬恶扬善是儒家人性论基本理论特征。 基调是人性善,主张三点: (1)、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2)、人人都应该成为圣人; (3)、每一个人在努力成为圣人时,都自然 会“帮助别人”也走向正途。
作者认为,先秦 儒学,特别是孔孟 哲学,主张“人性 向善”,而不是 “人性本善”,并 以此为基础对儒家 哲学作了整体深入 的诠释 。
《周易》中阴阳说的基本内容表现在:
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
▲既确立了天、 地、人统一的系统论 思维方式,又有发展 变化中矛盾对立与转 化之朴素辩证法思想。
泰卦
(二)、五行说
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了金木水火 土五行学说,认为它们构成了世界,体现了古代 哲人对世界本质的最初的理论思考。
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舒畅等; 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等; 土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等; 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等;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
五行属性的归类法:取象比类法、演绎法
五行的生克关系
相克: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八卦含义
八卦 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
自然界 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人 君父 母 长男 长女 中男 中女 少男 少女
意义
阳刚
柔顺 安静
惊动 决定
优柔 寡断
困难 障碍
明亮 光热
停止 独立
喜悦 吉词
方位 西北 西南 正东 东南 正北 正南 东北 正西
八卦组成一个宇宙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至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至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f5d0ee320912a216147929c5.png)
会邀请上海学术界部分人士举行座谈,谭其骧教授主持,就文化
概念进行广泛讨论。
二、文化史的对象与范围
几种不同的观点: 1 、把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就 都作为研究对象。理由:人类一切活动,既是 思维过程,又是实际创造过程;思维过程反映 实际创造过程,又体现于实际创造过程,精神 与物质两方面成果,互相是对方的表现。 2、重点研究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否则包罗 太广,难与通史相区别。可包括哲学、思想、 艺术、文学、宗教等方面专史,但不能取代专 史,应从各种观念相互关系的研究中找出整个 观念形态的基本特点和共同规律。介于通史、 专史之间,集中讨论精神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现当代文化的概念
梁启超:“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什么是文化》)
梁漱溟: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
(《要义》引述时人言) 3集1卷) 毛泽东:“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 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新经济的 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新民主主义论)
第一章
概述
文化的概念形态与基本精神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史的对象与范围 三、文化形态诸问题 四、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估计 五、文化史的研究方法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周易》贲卦《象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此“文化”最早来源。 孔颖达《周易正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言圣人 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晋束 皙 :“文化内辑 ,武功外悠” 梁肖统注: “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也。” 刘向《说苑· 指武》:“圣人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 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 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四章[14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四章[14页]](https://img.taocdn.com/s3/m/dd093a275fbfc77da369b1cd.png)
符合上层统治的需要,规范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调节人际关系,同时还是伦理自律的有效方式,并
以特定的“礼”来加以约束和指导,促进社会秩序稳
定和人际关系和谐。传统文化讲究伦理道德,强化
个人道德品行,追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采,有助
于巩固小农经济状态下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被誉
为“礼仪之邦”与此不无关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当代画家范曾书法楹联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 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 害已随之。
——朱熹
当代画家秦有田泼墨写意人物《汉寿亭侯关羽像》
尚古倾向
尚古倾向和平均主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重 要的价值取向。
尚古 指在历史继承的同时所具有的崇祖怀
山西洪洞广胜寺壁画 元代官吏尚古汉服图
古思维 。从文化发展史来看 ,几乎每个民族都曾经 具有尚古的价值取向 ,这是因为从文化发展的历史 继承性来看 ,任何时代的文化发展总是难免会到历 史那里引经据典 ,寻找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达 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传统社会的封闭性 、小农生产 方式的局限 性和人类求 稳定、求平
衡的心理是促成传统文化价值 趋向尚古的原因。
后妃图(下)
直觉思维
中国写意山水就是直觉与感悟的艺术,与西方风景、人物 绘画不同,写意山水不追求写实的准确,神似胜于形同,意趣高 于构图,特意留出空白,让欣赏者用想象和理解去填补。
直觉思维是中国传统思
维的重要形式,指思维主体 通过对思维对象的直观认识, 以非逻辑、非理性的形式, 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思 维形式。中国传统的直觉思 维是在直观与体悟的基础上 把握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 首先表现在对宇宙人生的把握 上,把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根本 规律概括为阴阳对立面的相互 作用;其次,直觉思维表现为一种审美的艺术思维,讲求艺术创造的自由直 观,在感受中领悟宇宙的规律,借佛家妙悟之语,揭示诗歌等艺术创作的心 理机制;其三,直觉思维还表现为追求佛教禅宗的顿悟,不在乎循规蹈矩的 逻辑,而以凝练的格言警句高度概括哲学和艺术的本质。中国传统直觉思维 追求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但更注重把对真的追求统一于主观的体悟当中,成 为东方现代思维的源头。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c96ba6f504a1b0717fd5dd96.png)
做事、治国方面的作用,礼是法的根 据,法的总纲;法是礼的体现,礼的 确认。只讲礼义,不讲法度;只重教 化,不重刑罚,不足以维护统治。 荀子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 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还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
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天道不 能干预人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 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因而社会治乱 的根本在人不在天。
(1)过犹不及: 《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 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何 晏集解引 包咸 曰:“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 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狂者,进取於善道。狷 者,守节无为。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 其恒一。”” (2)和而不同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何晏集解:“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 故曰不同。”
孔子还主张统治者要“立信”,即政府要获 得人民的信任。孔子说:“政者正也,子率 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不令 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而 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他说:“导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指人有知耻之心,则能 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
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 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 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 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 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 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 创造了以“仁”、“礼”、“中庸”、“教” 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 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 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 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弟子辑录而成 的《论语》一书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 说,是研究孔子及原始儒家思想的最直接也 最可信的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之古代学术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之古代学术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73b490f76c66137ee0619cd.png)
古代学术思想一、孔孟之道二、老庄思想三、墨家学说四、法家学说五、汉代经学六、魏晋玄学七、宋明理学八、清代朴学一、孔孟之道(儒学)儒:原为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巫、史、祝、卜)——在社会变动中分化:君子儒(为诸侯执掌礼仪)小人儒(替人办理丧葬礼仪) ——孔门弟子的专称1、孔子(前551-前479)鲁司寇周游列国“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论语》中心思想——仁“仁者爱人”“推已及人”—爱人之道“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者的具体要求:“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言忠信,行笃敬”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的平等与尊重完美的道德人格伦理观念:推己及人:由个人而家庭,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政治思想“正名”:按照一定是非标准恢复纲纪“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立信”:政府获得人民信任“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用道德教化治理国家,反对使用强权暴力“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毋意(臆测)、毋必(武断)、毋固(固执)、毋我(自以为是)”2、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孔子孙子子思门人一生未曾做官《孟子》亚圣思想核心——“性善”、“良知”重视主观精神的修养,“养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义”补充“仁义为为人之“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
”“舍生取义”政治思想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说墨子曾师从于孔子,因不满儒学而 另立学派,并收徒讲学,门徒众多。 他感到周礼繁琐不易实行,厚葬久丧既 浪费财物又贫民害事,于是“背周道而 用夏政”,另创立了一个与儒家对立的 学派,他们不是像孔子那样效法周公, 而是标新立异,将夏禹作为自己效法的 榜样,时人称为墨家,其首领称“矩子”
墨家集合了社会上的一部分小生产者, 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形成了 一个有比较严格组织纪律的团体。墨子 将其学说比喻为能医治社会疾病的“良 医善药”。
庄子哲学的最高目的就是追求一个人精 神上的逍遥,即绝对自由。现存《庄子》 一书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庄子认 为,只有做到物我两忘,才能达到绝对 的精神自由,即逍遥游的境地。而“坐 忘”与“心斋”则是实现逍遥游的途径 和方法。
三、墨家学说
墨子(约前468— —前376年),名 翟,鲁国人(今山 东滕州市附近)。 他出身于平民,做 过木匠(手工业 者)。
其二是说要有宽容忠恕的精神:一方面要努 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 其三是说,徭役赋敛要有节制,要“节用而 爱人,使民以时”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 反对过分的压迫剥削,并提倡适当给人们以 救济。这种思想拿来对付剥削阶级的暴政, 可以起一定节制作用,因此后来孟子发展为 仁政之说。
其四是说“克己复礼为仁”,即要求人 们克制自己的欲望,努力为恢复周礼而 奋斗。这一方面是要求自己的弟子和社 会上所有的人一切按周礼的要求办事, 努力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另一方面则是针对 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而言,反对进行社 会变革,反对变法革新。
孔子从“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修身 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政治观念: 1.主张“正名” 2.主张统治者“立信”
庄子
庄子(前369— —前286年), 名周,宋国人。一 生只做过管理漆园 的小吏,其哲学思 想集中反映在《庄 子》一书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庄子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对的, 没有绝对的东西;事物之间没有什么大 小、美丑、善恶、是非的区别,即万物 齐一无有差别,这就是庄子有名的齐物 论,又称万物齐一论。
法家认为,礼教、仁义以及人的感情都 会破坏“法”的尊严,因而斥责儒家的 “以文乱法”和墨家的“以武犯禁”。 韩非甚至还认为“明主治国,无书简之 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 师”。
韩非在自然观上继承了老子和荀子,他 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批判了儒家的天命论。 韩非进一步发挥了法家的历史进化观 。 韩非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将人的生理 和心理的欲望当作人的原初本性。
其理想是使“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 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 以长其身。”荀子称其学说为“役夫之 道”,是与儒家的“圣王之道”相对立 的一个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说与墨 家学说并称为的两大“显学”。 墨子的言行及思想主要集中在《墨子》 一书当中。
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 贤”、“尚同”、“节葬”、“节用”、 “非乐”、“非命”、“尊天”、“明 鬼”等十大主张,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 动者的利益和要求。 墨家在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方面也有突 出的成就。
第四章
学术思想
一、孔孟之道
创始人:孔子 学说:儒学/儒家学说 孔子生平:生于春秋末年(前551——前479年)
孔子的“仁”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是一个 “仁”字。“仁”的具体含意如下: 其一是说“仁者爱人”。凡是人都有 “仁”性,能对别人的痛苦和欢乐产生 共鸣,有一种博大的同情心。但孔子又 说,按周礼的规定,各种人都有不同的 身份,对国君的爱与对一个老百姓的爱 是有“等差”的,也就是根据各个人不 同的身份采取不同的态度。
历代统治者多数采用“霸王道杂之”的 统治方法,即外儒内法、儒法并用。于 是在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儒法互补、外 儒内法、儒法结合的统治思想。
五、汉代经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经学” 一)汉代经学的特征: 1、具有“天人之学”的规模
研究“天人”关系——汉代学术的时尚 董仲舒用阴阳五行学说改造传统儒学,建立了以 天人感应为特征的经学体系 扬雄《太玄》“皆引天道以为本统,而因附续万 类、王政、人事、法度” 将天道与人事相结合,构筑了天人互动的学说体 系。
第三,他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他主张学生学好以后可以出去做官,为 克己复礼服务。
第四,在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上,孔丘 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因材施教”,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 新”,“举一反三”等,对后人都有借 鉴作用。后人称他为儒家的圣人,帝王 之师。
积极意义:保证了学术传承的准确性, 不至于在一代代的口耳相传中大大走样 消积意义:使经学传授画地为牢,成为 一种封闭的系统,并酿成了经学的学派 之争。 二)今、古文经之争 1、今文经与古文经 今文:隶书 古文:篆书 孔壁藏书
2、今、古文经之区别 今文经学: 尊崇孔子 认为孔子删订六经为托古改制,为后世 立不易之法。尊孔子为经学之祖。 阐发“微言大义”,近于哲学。强调经 世致用。 为汉朝的大一统寻找理论依据。
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 称。 “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 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谶有 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 代的一句谶言。 “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 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
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 《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 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 经典 。 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 谶语的记载。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 西汉。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四、法家学说
法家是战国时期后起的一个学术派别, 因其力主“法治”,即“以法治国”, 故被称为法家。在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 革新中法家占据了统治地位。 其代表人物是韩非。
韩非
韩非(约前280— —前233年),韩 国人,出身于贵 族,他生性口吃, 但善写文章,与 李斯一同师从于 荀子,至秦国, 李斯忌其才而被 害。
2、以文字学为治学手段 从释字出发,通过解释文字的形义关系、 音韵关系,达到解释阐发经书义旨目的 的“汉学”。 《说文解字》、《尔雅》、《释名》。
3、学术传承上重视家法师说 立为学官者五经十四博士: 《诗》:齐、鲁、韩 《书》:欧阳,大、小夏侯 《礼》:大、小戴 《易》:施、孟、梁丘、京氏 《公羊春秋》:严、颜 各家自成体系,代代相袭
二、老庄思想
老子(约前604—— 约前531年)姓李, 名耳,字老聃。 《说文》解释说, “聃,耳曼也。” 是指耳朵长大之意。 后人相传“老君耳 长七寸。”
《礼记》则说:“老聃,古寿考者之号 也。”相传老子活了200岁左右。有的学 者认为,老子原姓“老”,因为春秋240 年间并无“李”姓,古代“老”、“李” 音近,后来才由“老”变为“李”姓, 但仍称为老子。 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老子》(《道德 经》)一书。
始自哀帝时 刘歆 王莽改制 古文经立于学官 3、今、古文经之争 今古文经学之争高峰在东汉,古文经学日益抬 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汉末 郑学兴起,经今古文趋近一同。
古文经学大师:马融 许慎 郑玄——遍注群经——郑学 王肃——王学 南王北郑 孔颖达《五经正义》 —— 对汉代以来的经学 做了一次系统的归纳梳理——南北合一 今古文经之争:文字之争——儒学正统之争— —政治利益之争
其主流是儒与法的结合,政治上主张隆 礼重法、统一天下、平政爱民,哲学上 反对唯心主义的天命论,提出了无神论 的自然观,并反对性善论、主张性恶论,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理论家和唯物主 义哲学家。
请思考:“性善论”,“性恶论”的合理 性。
孟子着眼于人的社会属性,认为每个人的先天 本质都是好的,只要加强自身修养,就可以保 持这种善性,成为贤人与君子;荀子则着眼于 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饥而欲食,寒而欲衣, 劳而欲息”,因此本性就是坏的。 荀子认为人是天的产物,因此他所说的人性, 是指人的本能(动物性)。每个人生来就有耳 目之欲、声色之好、求利之心,如果任其发展, 不加约束,就会常年累月,不知满足,必将造 成社会的混乱。
三)谶纬
流行于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主要以古代河图、 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 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 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 它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 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 查禁。 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 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其思想集中在《韩非子》一书中,他是 战国末期法家的理论家,法家思想的集 大成者。 韩非之前或同时,尚有申不害、商鞅、 慎到等法家人物对法家学说做了许多论 述,其中心思想是“循名责实,信赏必 罚”。
商鞅主要重“法”(君主的法令);申 不害主要重“术”(君主驾驭群臣的心 术和权术);慎到主要重“势”(君主 的权势地位)。 韩非则将三者合为一体,最终成为法家 的集大成者。
孟子
孟子(公元前385——公元前304),名 轲,字子舆,邹国人。将“仁义“作为 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提出性善论,政 治上主张王道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的 民本主义,这是孟子学说的核心。
荀子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名况, 字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时期赵国人。 他批判地继承了孔子以来的儒家思想,同 时也吸收了墨、道、名、法各家的长处, 构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