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国文学批评史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2)

《中国文学批评史》讲义稿(新版2)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初盛唐时期一、简要回顾齐梁文学的特点及唐代的文化思想1、齐梁文学的特点:(1)优点: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探讨诗歌的格律。

(2)缺点:形式美,内容贫乏,艺术偏重词藻、典故等。

2、唐代的文化思想(1)初唐反对齐梁遗风(如片面追求形式、偏重词藻、典故等)唐代反对齐梁文风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一)全盘否定。

如王勃等。

(二)既批评形式华丽的文风,又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如魏征、令狐德棻等。

(2)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二、初盛唐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1、陈子昂——主张“兴寄”和“风骨”(1)作者简介:(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初著名的文学家,诗、文皆出名,如诗《登幽州台歌》。

他的诗歌理论主要见于《修竹篇序》(即《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全文略)。

(2)文学主张:“兴寄”和“风骨”论《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陈子昂写给同时代诗人东方虬(左史是官职)的一篇题为《修竹篇》诗的序言(《修竹篇》是陈子昂的创作)。

其中他提出的理论主张,可以作为他的诗歌革新理论的纲领。

陈子昂要求诗歌具有兴寄和风骨,就是要求诗歌发挥美刺讽谕作用和具有明朗刚健的风格,达到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统一。

这个进步的理论纲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拓了道路。

2、李白——崇尚自然清新李白的诗歌理论(1)肯定风骚传统。

(2)指出了六朝文学的绮丽的特点。

(3)崇尚清新自然的诗风。

如《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古风》三十五:“一曲斐然子,雕虫伤天真。

”3、王昌龄——“三境”、“三格”论(1)作者介绍:王昌龄:(公元698——约757年),字少伯,太原人,一说京兆(今西安)人,他擅长五言古诗和五、七言绝句。

《全唐诗》存诗四卷,其诗论有《诗格》一书。

《诗格》一书,真伪存在争议。

现存《诗格》见于宋代陈应行重编宋人蔡传的《吟窗杂录》,《诗格》是第一部以“格”(式、法)为题的论诗专著,是一部具体论诗创作的理论著作。

16中国文学批评史唐2讲

16中国文学批评史唐2讲

唐人诗格、诗式之类佳作,于后世具有深远 影响者,大多出自释子之手,如《诗式》就是释皎 然撰写的。皎然,中唐诗僧,姓谢字清书,湖州人, 以《诗式》一书名世。诗式,指诗的法则、法式。 皎然《诗式》五卷(足本),既标举论诗宗旨,又品 评具体诗作;品评诗歌,以书中标举的五种诗格( 含十九体)为准,各自摘录汉至中唐诗歌名作丽句 为例。是书所论,触及诗歌内容、形式、风格、意 境以及复古与通变等重要论题,于意境之说尤多创 见。

唐人诗格、诗式、诗例、诗句图之类诗学人 门之作,是唐代文学批评史上出现的一种特殊的 诗学批评现象。基本特点:
一是重格律,强调诗歌声律的严密性; 二是重法式,讲究作诗方法的规范化。
唐人诗格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理论 批评现象,为什么会崛起?
第一、诗歌创作本身需要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 唐人对永明声律学说既有继承,又有新的改进和 发展,主要表现在: (1)对声律规则的简化, (2)对联规则的发展, (3)对用韵篇章的定型。经过唐人的努力实践, 大力创作格律诗,在中国诗史上实现了由五言古诗等 向格律严密的近体律诗的重大转变。所以,唐人诗格 、诗式、诗品、诗例、诗句图之类论诗著作的兴起, 乃是“诗唐”时代之使然。
佛教以形象教人,“象教”之理的传播,客观上促 成了唐人诗格、诗式、诗品、诗例、诗句图之作对于诗 歌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等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唐代百花 齐放,僧侣、尼姑之辈,亦以释子诗僧为荣耀,既超脱 尘世,又附庸风雅。唐代释子对唐诗创作和诗歌理论的 发展,其作用不可低估。他们大多以禅入诗,以禅喻诗, 以禅论诗,重韵味,贵神韵,讲究格调,追求诗歌意境 之美;于作诗、谈诗、论诗之余,他们也写诗格之作, 这就出现了皎然《诗式》、《诗议》、《诗评》、释虚 中《流类手鉴》、释齐己《风骚旨格》、《玄机分明要 览》、僧淳《诗评》、僧保暹《处囊诀》等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金元时期

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金元时期

第一节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和“诗境”的提出
缘境不尽曰情。(《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
夫诗工创心,以情为地,以兴为经,然后清
音韵其声律,丽句增其文彩。如杨林积翠之 下,翘楚幽花,时时开发,乃知斯文,味益 深矣。(《诗议》 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秋日遥和卢 使君游何山寺宿杨上人房论涅槃经义》) 为依炉峰在,境胜增道情。(《夏日与綦毋 居士昱上人纳凉》)
杜甫对前代文学遗产采取了正确的态度,
在反对齐梁文风中,他顶住了全盘否定了 齐梁文学的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坚持了正 确的原则,这是很不容易的。李白虽然并 不全盘否定六朝文学,但在理论上旗帜还 不够鲜明。而杜甫则明确提出了文学发展 中这一重要问题,并表明了鲜明的态度。 这在《戏为六绝句》中论述得最为充分。
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总的特点




第一,主要是诗学批评,是诗歌的实际批评,是以 诗为主的专门化的文学批评,即文学批评的诗话。 第二,与汉人的审美情趣一样,整个社会崇尚弘丽、 富艳。受其文化心态与审美风尚的影响,唐代的文 艺思潮与诗学理论大致分为两大流别: 一重兴寄,主风骨; 二重兴象,主神韵。 前者属于儒家学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由陈子昂、 殷璠、杜甫到元稹、白居易,一直到晚唐皮日休。 后者缘于佛老哲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从王昌龄 到释皎然,一直到晚唐司空图之辈。
第一节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和“诗境”的提出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 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 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 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 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 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 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

中国文学批评史-隋唐五代

中国文学批评史-隋唐五代
白居易:(1)“为时”、“为事”论; (2)讽谕;(3)白居易诗论之弊病。
司空图:(1)“思与境偕”说;(2) 韵味”说;(3)“四外”说; (4) 诗论之影响。
古文运动:中国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 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这一运动发起于中唐,但它的成功 却在北宋。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唐代古文运动。古文这一概念 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 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 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 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 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这是韩愈倡导古文运动的基本观点。他是古文运动公认的领 袖。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仅次于韩愈,其论文亦提倡 文以明道,他写出大量散体文,取得与韩愈相当的成就。由 于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宣传倡导和创作实践,唐后期古文写 作极盛,质朴流畅的散体终于取代骈体,成为文坛的主要风 尚。
刘勰“风骨”:“风”指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 情;“骨”指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但要合乎经意。他 的这种“风骨”内容偏重于儒家的纯正感情。
钟嵘“风力”论
《诗品序》:“宏斯三义,酌而用之,斡之以风力, 润之以丹彩。”
意谓诗歌应以明朗刚健的风格和质朴有力的语言为 骨干,以华美的辞藻加以润色,这样做出来的诗才 是“诗之至也”,也才能使听者动心,评者一唱三 叹。(与刘勰相同)
美刺: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社会功能的一种说 法。“美”即歌颂,“刺”即讽刺。先秦时 期,人们已开始认识到诗歌美刺的功能。古 人“献诗”而供天子“斟酌”,就是由于其 中包含着美刺的内容。至汉,以美刺论诗成 为一种普遍风尚,并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批 评的一种重要方法。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7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7

比较:诗人的职责



茨威格:人有坚守“异端的权利”。 索尔仁尼琴:“文学,如果不能成为当代社会 的呼吸,不敢传达那个社会的痛苦和恐惧,不 能对威胁着道德和社会的危险及时发出警告— —这样的文学是不配称作文学的。” 川端康成:“美,一旦在这个世界上表现出来, 就决不会泯灭。” 罗素:“有三种简单的但及其强烈的情感统治 着我的生活:对爱 的渴望,对知识的探求, 对人类苦难的难以忍受的怜悯。”
采诗以补察时政



《采诗以补察时政》: “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 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 故闻《蓼萧》之诗,则知泽及四海也;闻《华黍》 之诗,则知时和岁丰也;闻《北风》之诗,则知 威虐及人也;…… 故国风之盛衰,由斯而见也;王政之得失,由斯 而闻也;人情之哀乐,由斯而知也。 然后君臣亲览而斟酌焉,政之废者修之,阙者补 之;人之忧者乐之,劳者逸之。”
不平则鸣



韩愈的“不平则鸣说”见于他的《送孟东野 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 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 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 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 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 有弗平者乎!”
比较:说话的权利
二、修辞立其诚,气盛而言宜, 陈言之务去





1、修辞立其诚 《答李翊书》:“生所谓立言者是也。……抑不知生 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于古之立言者 邪?……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 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 蔼如也。” 《答尉迟生书》:“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 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揜。本深而根茂, 形大而声宏,行峻而言厉,心醇而气和,昭晰者无疑, 优游者有余。” 强调内在的德行修养为文章之本。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讲义(6)隋唐五代文学理论批评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讲义(6)隋唐五代文学理论批评

文学批评的繁荣阶段——隋唐五代文学理论批评隋唐五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级:隋及唐前期是总结、评价前代文学的历史经验教训和要求建立新文风的阶段;唐中期是文学批评的全盛阶段,表现了自己的时代特色并取得了建设性成就;晚唐五代是其余波,出现了探索文学的形象特征及创作的形象思维的趋势。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的历史环境及其特色隋统一中国后,隋文帝“不好文”(《隋书》),厌恶南朝以来长期形成的华靡文风,曾于开皇四年(584)“普诏天下: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并将“文表华艳”的泗州刺史司马幼之“付所司治罪”。

治书侍御史李谔对此表示支持,上书激烈攻击魏晋以至齐梁注重辞藻、华而不实的风气,要求文章写作应有关政教(《隋书·李谔传》)。

在野的学者王通(584?~618)也竭力主张文章必须阐明三纲五常,关系国家的存亡得失,而把声律辞采贬为末流。

这些主张都是为巩固统一国家的封建秩序服务的。

唐初,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学术文化也日趋发达。

当时帝王大都爱好诗歌,科举以诗赋取士,诗文风气一般仍较华艳。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出现了一些研究诗歌格律的著作;同时也有不少政治家、史学家在探讨前代兴亡治乱的经验时,注意到文风问题。

房玄龄等修《晋书》,李百药修《北齐书》,姚思廉修《梁书》、《陈书》,魏徵等修《隋书》,李延寿修《南史》、《北史》,都在文苑传或文学传中表述了他们的文学主张。

刘知几在《史通》中,也提出了他对文学的看法。

他们大都不满南朝特别是齐梁的浮艳文风,希望创造新时代文质兼备的文学,加强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

接着,王勃、杨炯等提出了文学革新的要求,陈子昂更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盛唐时,政治从清明变得腐败。

天宝间,李白、萧颖士、李华等继承陈子昂的革新传统,分别在诗文创作上提出复古以谋革新的主张,成为中唐文学革新运动的先驱。

8世纪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对社会民生造成很大的破坏,唐帝国从此进入衰弱时期。

中唐时,经济虽逐渐恢复,政治上又出现了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党争剧烈的局面,统治者的纷争和残酷剥削,加深了人民的苦难。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

直寻这是钟嵘“不贵用事”而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

认为诗歌是“吟咏情性”的,只要即景会心,直接描绘出激起诗情的景物或事情,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许文雨在《诗品讲疏》中说:“直寻之义,在即景会心,自然寻妙,即禅家所谓现量是也。

”所谓“现量”即“直觉”的意思。

认为好的作品总是作家在触景生情,情与物冥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美妙的意象,并非由苦苦思索,呕心沥血得来。

这正是钟嵘所谓“即目”“所见”的意思。

“义法”说桐城派古文家方苞提出的理论。

义,是指文章的内容,有义理的含义。

法,是指与其内容相统一的形式。

法随义之不同而有所变化。

他所说的“义”,包括文章的叙事内容和作者的议论评价,而所谓“法”,则是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指组织严密,条理清楚等。

“兴、观、群、怨”说“兴”指审美作用,朱熹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释为“引譬连类”;“观”指认识作用,郑玄释为“观风俗之盛衰”;“群”指团结、凝聚作用,孔安国释为“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怨”指干预现实,批判社会作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被梁启超称为“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黄遵宪,其诗歌理论核心是“我手写我口”。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最杰出的重要著作。

全书共50篇,可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包括五篇总论及二十篇文体论,下篇包括二十篇创作论及五篇批评论发展论等。

宋元时期的刘辰翁对《世说新语》的评点,被认为是小说评点的滥觞。

钟嵘评阮籍诗云:“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滋味”说钟嵘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中国古代一个基本美学范畴。

“滋味”即审美感染力。

钟嵘认为五言诗比四言诗有味,是因为“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认识到诗歌的形象性与“滋味”有关。

他还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第四讲 唐代文学批评51页

第四讲 唐代文学批评51页
•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 未掣鲸鱼碧海中。
•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 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 转益多师是汝师。
《戏为六绝句》的文学思想
• 对齐梁文学的评价 。 运用历史主义的态度 肯定 其成就,否定 其不足。
• 世传《诗格》。《文 镜秘府论》中“天 卷·调声”、“地 卷·十七势”“地 卷·六义”“南 卷·论文意”中的文 字较可靠。
《诗格》的理论要点
• “凡诗,物色兼意下 为好,若有物色,无 意兴,虽巧亦无处用 之。”
• “窥情风景之上,钻 貌草木之中” (《物色》)
• 提出“物色兼意下” 的诗歌标准 。“物 色尽而情有余” 。
“气盛言宜”说
• “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 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和人格境界,与孟子 的“配义与道”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 同。
• “气盛”了,才能妥帖地安排好文辞声调,句 式长短的关系,创造出“言宜”的文章。
• 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先道德后文 章,人品与文品统一,进一步发展了传统儒家 有关创作的重要文艺思想。
• “转益多师是汝 师” 。提倡广泛学 习,兼容并蓄的诗学 精神。
• 《风》《骚》兼善 。
李白《古风》(其一)
•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 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虎相啖食,兵 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 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 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 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 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殷璠《河岳英灵集》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 唐宋文学理论批评50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三章  唐宋文学理论批评50
白居易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晚唐是大唐帝国和唐诗发展 的“黄昏”时分,其文学理 论批评尽管也有许多琐碎的 论见,但以司空图的诗歌理 论批评成就最大,对后来也 最具影响力。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是唐代复 古主义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其文学理论内涵与唐代
有一定的连续性。在有宋一 代的文学理论批评中,北宋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二)三教并重与思想活跃 ▪ 汉代自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经学 处于独尊的地位。六朝则是以老庄思想为主干的玄学占统治
地位,儒学相对沉寂。到了唐朝,统治者对儒道释三家思想
都很重视,儒、道经典都列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佛教也 得到了武后、宪宗等的大力提倡,整体上呈现出三教并重且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三章 唐宋文学理论批评
▪ 第一节 概述:三教融合与文论多元 ▪ 第二节 “风雅比兴”与“有为而作” ▪ 第三节 兴象、味外之旨 ▪ 第四节 诗法与妙悟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第一节 概述: 三教融合与文论多元
第一节
概述:三教融合与文论多元
▪ 一、寒门地位的上升与三教融合 ▪ 二、诗歌演变与古文运动
的苏轼堪称一个具有多方成
就的文艺理论家。他在思想 上兼通儒道佛,既有现实关 怀,更具超越精神。
苏轼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北宋后期和整个南宋的文学批 评呈现出头绪纷繁、论家众多、
内容丰富而庞杂的格局。
▪ 一个是至朱熹而集大成的理学 家的文学主张。 ▪ 一个则是围绕着江西诗派的诗 歌批评。
▪ 一个是宋代诗学的诗、禅结合。
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虽然,不可以不养也。 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3(唐)剖析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3(唐)剖析

李白的诗歌理论
“大雅久不作,吾衰竞谁陈?” 《古风》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江上吟》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杜甫的诗歌理论
文学表现民生疾苦,“为民请命”的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他 很重视《诗经》的传统,主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 使之与他安定乾坤、拯救黎元的政治理想相结合。
唐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基本 特点
唐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基本特点 1.唐宋金元时期在文学的审关特征的研究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对以意境和韵味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理论,从各方面 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2.出现了大量“诗禅合一、韵味无穷”的诗歌意境 3.提出了“为民请命”和“不平则鸣”的创作原则 4.出现了大量的诗话和词话的批评形式
“三境”、“三格”说
《吟窗杂录》本《诗格》中的“三境”、“三格”说
“三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 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 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 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 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三格” :“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 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 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 于物,因心而得。”
左思、陶渊明
感情论、自然论、风骨论、滋味论
滋味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 钟嵘是中国占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 歌评沦家。 《左传·昭公九年》:“味以行气,气以实志,志以定言” 《左传。昭公二十年》:齐国晏子论“和”与“同”时,说到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 《乐记》中说:“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 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 《隐秀》篇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钟嵘:详切;赋、比、兴

隋唐时期文学批评

隋唐时期文学批评
p 19
第20页/共30页
韩、柳的“不平则鸣”说 •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位声,风荡之鸣,……。” •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
如今天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2、王通的《中说》的文学批评: • ① 论文主理: • 《中说·王道》:“言文而不及理 ,是天下无文也 。” • 《中说·天地》:“学者博诵云乎哉 !必也贯乎道。文者苟作云乎哉 !必也济乎义 。”
p1
第2页/共30页
② 论诗主政教之用: • 《中说·天地》:“吾尝闻夫子之论诗矣,上明三纲,下达五常。
“以意为主”,强调义理与思想。
• 如范晔的“意”,指文章的旨义,即作品的思想主旨。
p 22
第23页/共30页
主意者注重作品的规整、严谨; 主气者强调作品的文势流动。 两者虽有区别,但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 如苏轼《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 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 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 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p2
第3页/共30页
唐代的文学批评 一、初盛唐时期的文学批评 • 1、唐太宗君臣对齐梁文风的态度 • 如 魏 征 《 隋 书 ·文 学 传 序 》 : “ 梁 自 大 同 之 后 , 雅 道 沦 缺 , 渐 乖 典 则 , 争 驰 新 巧 。 简 文 、 湘 东 , 启 其 淫 放 ; 徐陵、庾信,分路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 乎!”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 这一理论是对意境理论的发展。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批评史》名词解释《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1、“思无邪”说:孔子提出的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论语·为政》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从艺术方面看,此批评标准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从文学作品来说,它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尽量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3、“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下的定义。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既尽善又尽美”,原因是因为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4、“辞达”、“文质”说:这是孔子在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所作的阐述。

《论语·卫灵公》曰:“子曰:辞达而已矣。

”《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关于文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基础,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5、“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这是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是孟子对体无完肤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般以为,“以意逆志”的“意”乃指读者之意。

孟子的这种文学批评方法论,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评论的。

6、“知言养气”说:这是孟子关于文学批评原则的论述。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首先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

第四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唐代的文学批评

第四章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唐代的文学批评

韩愈的文学理论
• 三、韩愈的文学理论 • 古文运动的代表之家和理论家是韩愈和柳宗元,尤其是韩愈。
他是古文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从理论上比较全面地阐述 了他的古文理论。而《答李翊书》,则是韩愈文论中具有代表性的一 篇书信体论文。在这篇文章里,韩愈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他的理论主张。 • 1、文以载道 • 韩愈最重要的文学主张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而他之所以提倡 古文,有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爱好古道。《答陈生书》云:“愈之志 在古道,又甚好其辞。”《答李秀才书》云:“愈之所以志于古者, 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题哀辞后》云:“愈之为古文,岂独 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也?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 其辞者,本志乎道也。” • 综上可见,他反复强调学习古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恢复古道。这 是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这个理论的实质就是文以载道。
地位

• 陈子昂旗帜鲜明地提倡兴寄、风骨,反齐梁, 追汉魏,正式揭开了唐诗革新的序幕。以后杜甫、 白居易重视风雅、比兴;李白、殷璠提倡风骨, 都可以说是陈子昂诗论的发展和深化。
第三节 白居易的文学思想
白居易在文学理论上,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 主义传统,提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主张。这些理论,促 进了新乐府运动的形成与发展。《与元九书》集中反映 了他的文学思想。 一、为时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也就是他在 《新乐府序》中说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这是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白居易要求文学作品反映 当前的社会现实,批判当前社会现实,达到“救济人病, 禆补时阙”的目的。白居易强调的“时”和“事”,就 是政教的得失,国家的兴衰,人民的疾苦。这种理论解 决了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尤其是他从明确强调 诗歌要大力表现人民的疾苦,更是超越了以前所有的文 学理论,是白居易文学理论中突出而可贵的地方,值得 我们重视。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史的分期:王运熙的四分法1)先秦两汉时期,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发展期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繁荣期《文心雕龙》、《诗品》3)唐宋是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入开崛梅尧臣: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雅苏轼:发纤秾与简古,寄志味于淡泊王安石:看似平淡却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辛4)元明清为传统诗文理论的总结期,新兴戏曲小说理论的发展期文论资料颇多,文学理论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现象,戏曲小说有浓厚的市民意识和封建意识古代文论的七种变现形态片言之语、论文形式、论诗绝句、专著形式、资料汇编、诗文词选评、小说戏曲评点建安七子:王粲、孔融、陈琳、徐干、刘桢、应扬、阮瑀第一章先秦的文学批评美刺:维是褊心,是以为刺。

《魏风·葛履》美刺:赞美和讽刺言志: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今文尚书·尧典》言志:表达思想感情观志和观风:从作诗的角度说,是言志,是美刺;从听诗的角度来说是观志和观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是第一篇最早最完整的(音乐和诗歌)批评内容:季札观乐的看法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孔子的论《诗》1)忧道意识与人格精神道:殷周以来礼乐文化所形成的忧患孔子以《诗》为修身之具:兴与《诗》、立与礼、成于乐2)《诗》的功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

”诗中的事与实际生活中的事相联系比照,从而获得启发观:《集解》引郑玄曰:“观风俗之盛衰。

”群:《集解》引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

”帮助人们互相切磋砥砺,提高修养,使人们关系和谐。

怨:《集解》引孔安国注:“怨刺上政。

”强调《诗》批评政治,表达下情的作用孔子还评论《诗经》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中和之美《关雎》乐而不淫(过分),哀而不伤。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孔子重视言辞: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批评史〔上〕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1.殷璠"兴象论""兴象论"是殷璠从反齐梁的角度以与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角度,指出六朝人过于偏重在词藻、声律等具体形式、技巧方面,而轻视了审美意象的创造,因此提出了诗歌创作应以创造"兴象",即艺术意象为主的思想."兴象"是殷璠首先提出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它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因此说"兴象"是"可以兴"的审美形象.标举"兴象",反对"轻艳"是殷璠诗歌理论的基本特征.2.王昌龄"诗境论"王昌龄著有《诗格》一书,他强调了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构思.创作中首先要立意,但诗歌创作中的意必须与外境融为一体,然后才能产生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如"境思不来,不可作也."意与境的融合,就是心与物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以心击物,深穿其境,即是要求心与物能水乳交融,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又必须在创作主体"安神净虑"〔"虚静"〕的条件下实现.意与境的和谐,必须任其自然,由感兴而生成,绝不是人为强制所能达到的.王昌龄关于诗境的论述,一般以<<吟窗杂录>>本<<诗格>>中的"三境"、"三格"说作为主要依据.3.杜甫的文学思想要求表现民生疾苦,"为民请命".他主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杜甫对庾信后期诗歌、齐梁著名诗人艺术成就、初唐四杰诗歌创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戏为六绝句>>中以诗论诗,杜甫对待前代文学的态度是既要继承风雅的传统,"别裁伪体",又要"转益多师".杜甫诗歌创作思想核心是讲究传神.4.皎然"取境说""取境"指诗歌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构思过程中要依靠诗人的灵感,出现"意境神王,佳句纵横".他力求把人工修饰与天工自然融为一炉,很重视人工修饰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皎然对诗境审美理想的追求,仍是在天真自然,有象外之奇,有飞动之貌,写冥奥之思,若不思而得.皎然在<<诗式>>、<<诗议>>中论述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具有象外之奇,言外之意;气腾势飞,具有动态之美;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诗式·取境>>云"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5.晚唐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著名诗歌美学范畴.他在诗歌理论批评中,比较偏重于诗歌的艺术美,深入地探讨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诗歌的"味外味"---"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文学作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许多具体的景象,但文学作品的真正醇美之处在于由这些具体景象所构成的,存在于这些具体景象之外的艺术意境上,可以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丰富它.诗歌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指艺术意境所具有的含蓄不尽、意在言外的特点.司空图欣赏的是以这种艺术意境来表现山水田园隐逸生活、寄托佛老情操的诗歌.司空图认为诗歌意境的创造,必须做到"思与境偕".它指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和化合,是和某种特定的外在境界相联系的.诗歌"醇美"之味在诗外,亦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6.白居易:为艺术而艺术,为生活而艺术他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7.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陈子昂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两个弊病,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论"与"风骨论"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他的文学主张."兴"指诗歌审美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作用."寄"指寄托,指诗人隐含于诗歌审美意象中的现实寓意,即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所具有的社会内容."风骨"指"汉魏风骨",要求文学作品应以表现政治理想抱负、抒发豪情壮志为主,要具有济世安民的广阔社会内容;要求创造鲜明、生动、自然、传神的艺术形象.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1.<<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言志"是一种积淀着社会政治伦理内涵、体现出社会群体人际规范的思想情感,是指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2.孔子的系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仁"的主要意义是"爱人",是"泛爱众",重视人的地位与作用,要把人作为人来对待,而不是把人当做可以任意杀戮的贵族私产.3.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兴"指感受,要求修身必先学诗."立于礼"就是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成于乐"指通过音乐的陶染,来改造自己的性情以与内心世界,使自己从本能出发就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诗经>>在当时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突出.如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赋诗言志.〔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思无邪""尽善尽美""以中和为美".5.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感发意志",指诗歌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指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壮况以与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他要求文艺能具体确切地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怨"的主体是指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是孔子思想中##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6.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孔子认为语言文辞的作用在于充分地表达人的思维内容,即形式的根本目的在完美地体现内容,不必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唯信辞巧""文质彬彬"---"质"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它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它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史起着主导作用.7.论雅乐与郑声:孔子提倡雅乐,反对郑声.他认为雅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正而不邪,有助于养成以仁义为特点的高尚品德品质,而不去做悖礼违义的事情.而郑声容易诱发私欲,不利于培养以仁、礼为内容的道德品质.这是孔子文艺思想上比较保守方面的集中表现.8.孟子思想:民本思想、仁政学说、性善论孟子也强调文艺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孟子的"与民同乐"是在孔子以仁礼为内容的诗乐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的诗论建立在乐论的基础上."乐"指快乐之乐,指一切美好事物之享受,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以百姓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把它作为评价文艺作品的标准.孟子"与民同乐"思想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哲学基础的,理论依据--人们感觉器官有共同性,因此他们在审美感知方面也有共同之处.孟子尊敬古乐,发展革新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问题,看到了争取民心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兴亡与民心之向背是密切联系着的,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重要思想."以民为本"是他"民贵君轻"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孟子认为要做到"与民同欲",一是要施行仁政,二是要发扬仁教,还要有"与民同乐"的实际行动."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意"指说诗者的主观体会和理解,即读者之意.孟子认为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必须要能"知人论世",即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与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这也是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孟子"知言养气"说---提倡"浩然之气",认为能够具有"美""大""圣""神"的高度人格美的人亦即是具有浩然之气的人.他认为志、气、言有密切关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然后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9.荀子思想---"天行有常"自然观,他充分肯定人的积极作用,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提出了"人定胜天",重视人的创造性在文艺发展中的作用.政治上--"法后王"、隆礼尊法、王道与霸道.认为"后王"所作所为乃是对"先王"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与发展.对待"五经"提出"学莫便乎近其人",要向现实中真正有学问的人学习.荀子指出人性本恶,提倡学习,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创作出日臻完美的文艺作品.荀子提出的"全""粹"的美的境界,认为创作对象必须经过创作者的主观努力,对之进行艺术的加工和改造,方有可能使之成为真正完美的艺术品.荀子主张文艺创作要从现实出发,不断有新的创造发明,不能唯以复古为尚.荀子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 是对儒家文学思想的重大发展.他认为文学是明道的,表现在荀子的道既是社会政治之道,同时又是具有哲理性的自然规律之道,既是先王之道,又是后王之道.明道与言志的结合,亦即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荀子在认为文学批评中应以"道"作为基本标准,一切言论行动包括文学在内都应当合乎"道".他强调,言辞应当符合于辨说的需要,辨说应当符合于人内心的意图,而人的内心意图应当符合于"道".荀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原道征圣、宗经思想的先声,他要求以道、圣、经的原则指导现实.荀子对文艺和政治关系做过系统的论述,<<乐论>>的核心是论说音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指出音乐也是"言志"的,音乐是人感情的自然流露,提出了"音乐—人心—治道"的模式.他还全面阐述了礼乐关系,提出了礼别异、乐合同的思想.他还提出了"以道制欲"的重要命题.他的文学观是诗、乐、礼三位一体的.10."中和"是儒家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虚静、玄览是道家倡导的一种特殊的审美观照.11.道家之道--自然之道老子庄子一虚一实审美角度—大美全美、见素抱朴、以真为美、自然12.老子对文艺、美学的贡献:对"象"和"虚静"的论述.两方面都建立在以"自然之道"为中心的哲学本体论基础上.老子认为"天地母,万物宗",宇宙万物本源为"道",有它自身发展变化的规律.他崇尚自然无为,否定人的智慧与创造,主张"绝学""弃智",对人为的文艺持否定态度.他要求的是完全摒弃认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老子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切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要有具体的"声"和"形"来暗示、引导、象征,才能使人联想和体会到.达到这种境界实际上已经进入了"道"的境界,是朴素唯物观点."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为中国古代艺术意境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老子认为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才能进入"道"的境界.老子提出"涤除玄览",他要求审美主体必须排除一切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内心虚静,方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13.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他对"人为"的一切均持否定态度,对"天然"的事物给予了最大的肯定.庄子哲学上强调"天道自然无为",认为"道"就是"无有",强调要尊重客观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律,否认人可以掌握自然规律,得出了人只能消极地顺应自然.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否定和取消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在人性发展上以共性束缚个性.庄子论艺术创造的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修养能否达到在精神上与"道"合一的问题.庄子<<齐物论>>将声音之美分为三类:人籁、地籁、天籁.庄子的"无乐之乐""解衣磅礴""言意之表"成为我国古代音乐、绘画、文学的最高境界.他认为要达到此境界创作主体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必须达到"物化"的状态."虚静"是庄子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也是能否创造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它要求"无知无欲""绝圣弃智",方法是"心斋""坐忘",即排斥一切具体认识与实践活动.它可以使人进入到一个"大明"的境界,能从内心深处把握整个宇宙万物,洞察它的变化发展规律.庄子把"虚静"看做是人的认识的最高阶段,它重在内心体察领悟,不重在思辨的理论探索.〔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用"虚静"、"物化"<艺术创作论>来要求艺术创造,是中国古代论艺术创造的首要标准."物化"之要害是使主客体完美地默契合一.庄子—"得意忘言"论,言意关系即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儒家强调努力运用语言去充分地表达思维内容以达到最精确的程度.而道家主张"不言之教",认为言不能尽意,圣人之意无法言传.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认为语言文字只是表达人们思维内容的象征性符号而已,是暗示人们去领会"意"的一种工具,它不可能把人的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体现出来."得意忘言"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而又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之基本方法.庄子认为象为言、意的桥梁---他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借助于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引起对某种认识和印象的回忆,联系和形成许多更加丰富复杂的思维内容,以获得"言外之意",要从有限的语言文字中,领会无限的言外之意,所以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要沿着它所比喻象征暗示的方向,充分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去补充丰富它,以获得比语言文字已经表达出来的内容更加广阔的内容,这就是"得意忘言"的真正意义所在.〔尚意会,重直觉,主妙悟〕庄子对形神关系的看法:重神轻形,认为精神和形体是可以分离的.他强调了美在神不在形,缺点是过分贬低了形的作用,实际上形神不能分离、对立.庄子文艺思想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特征---他要求艺术描写理想,而不是描写现实.他认为"道"是超现实的,不能通过描绘现实来体现,只能借助于暗示、象征的方法让人们去领悟.他常常用具体的、现实的内容来象征理想的、超现实的境界的.庄子---寓言指凭借故事说明道理,重言指庄重之理,卮言指游离之言.<<庄子>>是一种带有朦胧色彩的象征主义,可以用最具体、现实的内容来象征超现实的理想.14.中国古代论艺术创作理论的重要特点:从主体入手讲到与客体的结合.墨家在文艺上与儒家对立,认为文艺对社会只能起消极破坏作用,主张"先质而后文".墨子在<<非乐>>中不否定文艺的美与其娱乐作用,强调文艺首先必须服务于功利的目的.他在美学上也鲜明地表现出了狭隘的功利主义色彩.墨家口号"兼爱""非攻".17.商鞅和韩非的法家文学观法家反对儒家的仁义礼乐,反对以文艺服务于政治教化的主张,对文艺也持功利主义观点,强调文艺必须服从于法治的需要.商鞅把言谈、文学看作是与法治相对立的.韩非并不一概反对文艺,他肯定利于法治的文艺,他提出要以法治、功用作为衡量一切言谈、文学之标准.韩非的文学观:重质而不重文,认为外在形式无关紧要,关键在于内在之质,而质的价值在于实用.他把事物的本质与其表现形式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错误的.韩非的思想接近于现实主义.18.<<易传>>包括十篇:<<彖辞>>、<<象辞>>、<<系辞>>各有上下两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各一篇,又称"十翼",都是解释和阐述<<易经>>的.<<易传>>体现的与文学有关的重要思想:"象"与"物"的关系;阳刚与阴柔;发展变化的观念;"修辞立其诚".19.<<楚辞>>的"发愤抒情"说屈原对现实采取积极入世态度.<<楚辞>>强调通过"抒情"而达到"言志"的目的,艺术表现上以瑰丽多姿的浪漫主义为主,运用赋比兴表现方法,以夸张比喻为主.<<楚辞>>和<<诗经>>在艺术上存在继承发展关系,但和<<庄子>>的艺术表现完全不同.<<楚辞>>侧重强调人工修饰之美.屈原更喜欢浓重的、鲜艳的色彩之美.三、封建正统文艺观的确立㈠汉代儒家文艺观历史变化的表现:1.保守性增强,批评性减弱.①强调对上层统治者与其政治措施的批评,必须限制在统治者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对黑暗社会的揭发,不能越出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不能触与统治者地位和妨害封建秩序的稳固,严格遵守"礼义"界限."温柔敦厚"的"诗教"使文学变成了儒家经学附庸②复古主义与述而不作的倾向复活并有了很大的发展③神学迷信色彩加重.2.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科学的、积极的、进步的内容,作了更加深入系统的阐述,充实了许多新内容,使之更趋成熟完整.①美刺谏讽说的明确提出,对"六义"〔风雅颂赋比兴〕阐述②对诗歌本质认识深化,把志和情紧密结合起来,对文学的抒情特性有了极为充分的论说③进一步明确了文学和现实、文学和时代的关系④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物感说3.<<礼记﹒乐记>><<毛诗大序>>是汉代儒家文艺思想的有代表性的纲领性著作.㈡ <<礼记﹒乐记>>1.<<礼记>>是西汉儒生对先秦礼仪制度的论述.2.<<乐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音乐美学著作,是儒家文艺思想的经典文献,是一部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3.<<乐记>>的基本思想来自荀子的<<乐论>>,书中对声、音、乐概念各有不同内容:声---组成乐曲的不同声音因素,如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音乐的乐曲乐---配有歌、舞的诗、乐、舞统一体4.<<乐记>>的美学思想与文学思想完全相通,直接对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影响,主要有:①音乐的本源---音乐的产生在于人心感物;音乐本源论:物--心--声--音--乐;强调了外物对内心的感化作用②音乐的作用声--音--乐--心--物〔音乐--人心--治道的公式具体化〕;[音乐的功用在于治心,它使人欲无穷的人性得到节制,而不至于产生悖逆作伪之心,达到改恶从善目的;]"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乘;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音乐乃是王道政治〔分为礼、乐、刑、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文艺和社会政治的密切关系;]礼乐关系:"礼以节外,乐以和内".[礼从外面节制人的言论行动,使之合乎封建等级的礼仪制度与相应的道德规范,乐从内心起调和感化作用,使之从心灵深处、思想感情上自觉遵循礼义的要求;]礼乐相互配合,目的都是建立王道政治.礼乐不仅是社会生活中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而且也是合乎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以五声比附"君臣民事物",音乐对自然界有神奇玄妙的作用.③音乐的创作音乐创作必须具有高度真实性,音乐应当是人的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中西真实论:中方重于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与艺术作品中的思想感情的一致;西方艺术论真实注重艺术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的一致.<<乐记>>对音乐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也作了具体分析.把音乐作品的构成分为本、象、饰三部分.㈢ <<毛诗大序>>1.集中汉对诗经基本看法和见解,反映了汉人为适应统治需要的主观性理解.它的主要思想内容为:2.诗歌的创作原则与对风格的要求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诗歌创作要符合"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绝不能超越礼义的大防;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必须主文而谲谏,以十分委婉的方式,在统治者所允许的范围内做一些他们可以接受的批评;3.诗歌的社会作用: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充分肯定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基础是建立在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的思想上的;认为变风、变雅正是国家衰败的现实在文艺上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唐代(一)初唐1.反齐梁文风:①对齐梁乃至整个六朝文学持根本否定态度,以李谔、王通、王勃为代表,以儒家“诗教”出发,主张汉儒经学文艺观。

②批评过于追求华丽的文风,也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魏征肯定屈原、枚乘、司马相如等,批评齐梁文学的宫体诗。

2.刘知几《史通》:①重有用之文;②反对华辞丽藻;③叙事崇尚简要;④主张采用当代语言;⑤善于学习古人。

*(二)陈子昂、李白、杜甫1.陈子昂:①兴寄和风骨: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诗歌创作的两个标准:即兴寄和风骨。

所谓‘兴寄“即比兴寄托。

比兴是《诗经》六义中的两种表现手法,这里实质上是指《诗经》美刺比兴的传统。

所谓风骨,指作品表现思想感情鲜明爽朗,语言质朴有力,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

这是陈子昂诗歌革新的主要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

陈子昂在文中赞美东方虬的文章“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2.李白:①李白在诗歌创作上提倡以复古为革新,这鲜明的表现在他写的《古风》中。

推崇《诗经》其主要精神是推崇诗经的风雅比兴的传统。

以复古来进行革新。

②李白也很推崇建安诗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可见是赞美建安的风骨。

李白还崇尚诗歌风格的清新自然。

③作为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不仅在创作上深受屈原的影响,而且对屈原的作品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3.杜甫:①是在陈子昂、李白诗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②要求文学表现民生疾苦,“为民请命”的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

③主张文学作品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

④认为齐梁文学有缺点,但是不应当全盘否定,在《戏为六绝句》中他论述:“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三)殷璠、王昌龄1.兴象论: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

殷璠联系盛唐诗歌的实际创作成就,提出了兴象说,指出写物状景以取象,而作品所体现的艺术感染力还在象下的兴味或情趣或理致或意蕴上,呈现出丰富多端的兴象,致使清越、秀美、新奇诗作纷呈异彩,胜境叠出,而这正是盛唐诗歌艺术审美的体现。

2.诗境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构思,才能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①三境说:诗有三境是唐王昌龄提出的美学观点.认为诗歌的审美境界可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形态或层次: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②三格说:诗有三格是唐王昌龄用语。

三格”指诗歌创作过程中三种不同的构恩情况,即生思、感恩、取思。

第一种是苦恩不成,偶然得之的情况,第二种是读古人之作,有所感而产生诗的情况。

第三种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活动,面对物象,心领神会而产生作品的情况。

*(四)皎然《诗式》①论体势与作用体势是指作品的总体风貌和结构布局。

其中体偏于风格;势偏于结构的起伏变化,亦即作品的飞动之势。

皎然以气势腾飞的山川形态比喻诗歌意境应当有动态美、传神美。

②意境的创造皎然认为意境的创造应当由人工至极而达到天工之至妙,须经过“苦思”而臻于自然。

在总序中指出“放意须险,定句须难”,就是强调立意和遣词造句要求难求险,在诗歌意境形成之后,不能有人工斧凿之痕,必须与造化争衡,有天真挺拔之妙。

③情在言外、文外之旨皎然评价谢灵运的诗,认为谢诗有“文外之旨”的审美特征。

发展了“象外”说,对晚唐司空图的诗论有影响。

④论适度与中和之美皎然提出“诗有四不”(“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蹶于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

”)“诗有二要”(“要力全而不苦涩,要气足而不怒张。

”)“诗有四离”(“虽有道情,而离深僻;虽用经史,而离书生;虽尚高逸,而离迂远;虽欲飞动,而离轻浮。

”)“诗有六至”(“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

”)以上所论渊源于儒家经典,强调适度与中和。

⑤诗境与禅境合一皎然认识到诗歌的情与境是不可分离的,境中含情,情由境发。

“缘境不尽曰情”,“情”是指诗中之情,诗中之情是蕴藏于境中的,是由诗人所创造的诗境来体现的。

认为诗情缘意境发挥,佛法借筌蹄寄托。

这是将诗法与佛法合一,将诗境与佛境合一。

⑥强调继承与创新。

皎然提出了文学发展上的“复”与“变”,也就是通变的问题。

他批评陈子昂“复多而变少”,而沈、宋则“复少而变多”,强调创新,但不否定传统。

⑦“意境”说:意境,是皎然关于诗歌内在规律的探讨中较为集中研究的问题。

他认为,诗歌创作,都是诗人的主体情意遭受外境的触发而开始,同时这种情意又要依赖、凭藉境象的描绘来抒发。

在他看来,“取境”的问题,实际上是区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

如此重视“意境”的诗论,在以往还不曾有过。

⑧“取境”说:这是皎然关于诗歌创作问题的论述。

他关注到了诗歌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而后一种则是前代诗论家很少触及的,然这又是创作的实情。

即有时要在有些创作灵感的基础上,继之以艰苦的构思,根据诗情、诗意的需要,深入采掘。

皎然诗论正视这种情况,这是难能可贵的。

*(五)白居易《与元九书》1. 白居易的诗歌主张。

白居易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儒家诗乐理论中的进步成分,高度重视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及其社会作用。

非常赞美古代的采诗制度希望运用诗歌武器反映民生疾苦,革新不良政治的热情。

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特别看重自己写的讽谕诗。

重视诗歌内容的核实。

语言形式的要求是通俗流畅,音节和谐自然,平易近人。

提出了“跟情、苗言、华声、实义”。

2.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创作方法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3.“为时”、“为事”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

他所谓的“为时”、“为事”,具体地说就是“救济人病,裨补时缺”。

所谓“救济人病”,就是主张用同情、怜悯的笔墨,来抒写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

“裨补时缺”,就是要用诗歌来暴露“时缺”,提示时政的弊端。

白居易的诗论虽然总的来说应该列入儒家文艺思想的大范围中,但又有很大的发展、突破,他扬弃了儒家文论中保守、消极的内容,而将其积极、进步的内容发展到了最高程度。

(六)韩愈、柳宗元1.韩愈的散文理论韩愈在散文的创作方面,提倡修辞立其诚,气盛言宜,陈言务去。

①文以明道: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的思想。

《争臣论》中说:“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

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文章写作的目的是明道,必须有充实的内容。

《答李翊书》指出要想达到“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讲究人品与文品的统一。

②“气盛言宜”说:这是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孟子“养气”说而提出的诗论。

这里所谓的“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

先道德而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的统一,这本是传统儒家的重要文学思想,而韩愈则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阐发,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传统文学理论。

③“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理论。

他的“不平则鸣”,包括抒发各种类型的情志。

因此,从本质上看,“不平则鸣”应是和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一脉相承,进而更进一步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理论。

④陈言务去: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说学习古文要“师其意,不师其辞”。

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文章才能流传后世,这就要求在语言上琢磨锤炼。

强调作者的道德品质修养水平愈高,则愈能从精神实质上领会前代圣贤著作之“意”,而不会袭用前人的“陈言”。

2.柳宗元:①柳在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上提出了“文以明道”的主张,他所说的道不汉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而还要参加实践活动,接触实际事物,这就是所谓及物在柳宗元看来,所谓“行道及物之大者”是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做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事情,文章的重大任务就在于表现“辅时及物”之道,对于社会政治发生实际作用。

②他还提出要将诗歌与非文学文章加以区别,重视人品与文品的统一,在提倡古文的同时,并不认为古人是不可超越的。

(七)司空图的诗歌论1.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了诗歌的“味外味”问题。

在钟蝾的论是个滋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诗歌的“味外论”。

文学作品的醇美之处不在于具体景象上,而在于由具体景象构成,存在于景象之外的艺术境界上,可以让读者用想象去补充它,丰富它。

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正是指艺术境界所具有的含蓄不尽,意在言外的特点。

这和他的“象外之象”的理论是相辅相成的,“象外之象”就客体形象而言,“味外之旨”就主体审美而言。

“象外之象”必有“味外之旨”;要获得“味外之旨”就必须使艺术形象具有“象外之象”的特征。

同时也可以看出,司空图所欣赏的是以这种艺术境界来表现山水田园诗隐逸生活,寄托佛老思想精神情操的诗歌。

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意思是一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是说在作品提供的有限的意象中,包蕴这无限的艺术空间,可以启发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体会。

《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前一个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是实境,后一个无形的想像的景象是虚境,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这是对王昌龄的诗境论、皎然的情境论、刘禹锡的境生象外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唐代诗歌意境论的一个总结。

2.思与境偕诗歌艺术意境的创造必须做到“思与境偕”。

《与王驾评诗书》中说:“河汾蟠郁之气,宜继有人。

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浸渍益久,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

”指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的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最高水平。

“境”指包含了时间和空间、也包含了众多物象以及它们之间联系的客观世界。

3.《二十四诗品》:《二十四诗品》由二十四首四言十二句的短诗组成,每一首为一品。

描述了二十四种诗歌的风格或意境,但是也涉及创作修养和写作方法等问题。

《二十四诗品》通过构建一个个艺术形象,对诗歌的风格或意象进行了生动的描绘,由读者自行领悟体会,颇具审美的直观性。

这种风格虽非司空图首创,但是由他发展到至臻境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传统。

司空图诗论是唐代王维、韦应物一派创作经验的理论总结,并开启了后世严羽、王士祯一派诗论的传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