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必修五导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A版高二数学必修五导学案及答案全套高二数学必修五导学案:课程整合《数列求和》第1课时

人教A版高二数学必修五导学案及答案全套高二数学必修五导学案:课程整合《数列求和》第1课时

第二章数列课程整合1数列乞降共两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数列乞降的方法;2.能依照和式的特点采纳相应的方法乞降.** 要点精讲 **1.公式法:等差、等比数列乞降公式;nk2 12 22 32 n 2 1n( n 1)(2n 1) ,公式:k 1 6n2 k3 13 23 n 31n( n 1) 等。

k 122.错位相减法:若a n 是等差数列,b n是等比数列,则求数列a n b n的前 n 项和 S n,常用错位相减法。

3.裂项相消法:有时把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分成两项差的形式,相加过程消去中间项,只剩有限项。

4.分组乞降法:把一个数列分成几个可以直接乞降的数列。

5.并项乞降法:特点是数列的前后两项和或差可以组成一个我们熟悉的数列形式6.倒序相加法:近似于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模范解析 **例 1.乞降:S 1 (1 q) (1 q q2 ) (1 q q2 q n ) .n例 2.( 1)已知数列a n 满足 a n1,求 S n。

n n 1( n 1 n)( 2)已知数列 a 的通项公式 a1 ,求 S 。

n2n n 2n n( 3)已知数列 a 的通项公式 a4n2 ,求 S 。

n n (2n 1)(2n 1) n( 4)乞降:S n 11 1 1。

1 2 1 2 3 1 2 3 n例 3 .( 1)乞降:1 2 2 33 4(1)n nS n( 2)乞降: S 1 3 57 9( 1)n (2n1)n( 3)已知函数对所有 x R , f (x)f (1 x) 1 。

新 课 标第一 网乞降: Sf (0) f ( 1 ) f ( 2 )f (n2 )f (n 1) f (1) 。

n n nn例 4.在等差数列 { a n } 中 ,首项 a 11,数列 { b n } 满足 b n(1) a n ,且 b 1b 2 b 3 1 。

264( 1)求数列 { a n } 的通项公式;( 2)求证: a 1b 1 a 2b 2a nb n 2 。

高明纪念中导学案高二数学必修5导学案编写

高明纪念中导学案高二数学必修5导学案编写
个拨号盘上有从0到9共10个数字,现最后一个
拨号盘出现了故障,只能在0到5这六个数字中
拨号,这4个拨号盘可组成多少个四位数字号码?
2.某电脑用户计划使用不超过500元的资金购买单价分别为60元、70元的单片软件和盒装磁盘,根据需要,软件至少买3片பைடு நூலகம்磁盘至少买2盒,则不同的选购方式共有()
A.5种B.6种C.7种D.8种
3.集合M={1,2,3}的子集共有( )
A.8 B.7 C.6 D.5
4.有4封不同的信投入3个不同的邮筒,可有
1.某校数学课外活动小组有高一学生10人,高二学生8人,高三学生7人.
(1)选其中1人为总负责人,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每一年级各选1名组长,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3)推选出其中2人去外校参观学习,要求这2人来自不同年级,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2.用0,1,2,3,…,9十个数字可组成多少个不同的:(1)三位数;(2)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
二、新课导学
◆应用示例
例1.(课本P8例8)计算机编程人员在编写好程序以后需要对程序进行测试.程序员需要知道到底有多少条执行路径(即程序从开始到结束的路线),以便知道需要提供多少个测试数据.一般地,一个程序模块由许多子模块组成.如图1.1一4,它是一个具有许多执行路径的程序模块.问:这个程序模块有多少条执行路径?另外,为了减少测试时间,程序员需要设法减少测试次数,你能帮助程序员设计一个测试方法,以减少测试次数吗?
第03课时
1.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三)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总结出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能根据具体问题的特征,选择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时间问题.

高中数学必修5导学案

高中数学必修5导学案

§1.1.1 正弦定理学习目标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探究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有sin a A c =,sin b B c=,又sin 1cC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A B C==.(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 =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A B=, 同理可得sin sin c bC B =,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请你试试导.新知: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的比相等,即sin sin a b A B =sin cC =. 试试:(1)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A .sin sin a A b B = B .cos cos a A b B = C . sin sin a B b A = D .cos cos a B b A =(2)已知△ABC 中,a =4,b =8,∠A =30°,则∠B 等于.[理解定理](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sin c k C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 ,sin sin c b C B =,sin aA =sin c C . (3)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a B=;b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A B b=;sin C =.(4)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它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典型例题例1. 在ABC ∆中,已知45A =,60B =,42a =cm ,解三角形.变式:在ABC ∆中,已知45B =,60C =,12a =cm ,解三角形.例2. 在45,2,,ABC c A a b B C ∆===中,求和.变式:在60,1,,ABC b B c a A C ∆==中,求和.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1. 正弦定理:sin sin a b A B =sin cC= 2. 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①三角函数的定义, 还有 ②等积法,③外接圆法,④向量法. 3.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①已知两角和一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知识拓展 a b =2cR ==,其中2R 为外接圆直径.※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1. 在ABC ∆中,若cos cos A bB a=,则ABC ∆是( ).A .等腰三角形B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边三角形 2. 已知△ABC 中,A ∶B ∶C =1∶1∶4, 则a ∶b ∶c 等于( ).A .1∶1∶4B .1∶1∶2C .1∶1D .2∶23. 在△ABC 中,若sin sin A B >,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为( ). A. A B > B. A B <C. A ≥BD. A 、B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4. 已知∆ABC 中,sin :sin :sin 1:2:3A B C =,则::a b c =.5. 已知∆ABC 中,∠A 60=︒,a =sin sin sin a b cA B C ++++=.1. 已知△ABC 中,AB =6,∠A =30°,∠B =120︒,解此三角形.2. 已知△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k ∶(k +1)∶2k (k ≠0),XX 数k 的取值X 围为.§1.1.2 余弦定理1. 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2. 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3. 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复习2:在△ABC 中,已知10c =,A =45︒,C =30︒,解此三角形.思考: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解此三角形呢?二、新课导学 ※探究新知问题:在ABC ∆中,AB 、BC 、CA 的长分别为c 、a 、b .∵AC =,∴AC AC •=同理可得: 2222cos a b c bc A =+-, 2222cos c a b ab C =+-.新知: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 等于其他两边的 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 的积的两倍.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222cos 2b c a A bc+-=,, .[理解定理](1)若C =90︒,则cos C =,这时222c a b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试试:(1)△ABC中,a=B=,求b.c=,150(2)△ABC中,2c=+,求A.a=,b=,1※典型例题例1. 在△ABC中,已知a=b=,45B=,求,A C和c.,则BC=________.变式:在△ABC中,若AB,AC=5,且cos C=910例2. 在△ABC中,已知三边长3b=,c,求三角形的最大内角.a=,4变式:在∆ABC中,若222=++,求角A.a b c bc三、总结提升※学习小结1. 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2. 余弦定理的应用X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知识拓展在△ABC中,若222+=,则角C是直角;a b c若222+<,则角C是钝角;a b c222是锐角.※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c=2,B=150°,则边b的长为().1. 已知aA. B. C. D.2.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5、7,则最大角为().A.60B.75C.120D.1503. 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2、3、x,则x的取值X围是().A x<B x<5D.5<x<5C.2<x4. 在△ABC中,|AB|=3,|AC|=2,AB与AC的夹角为60°,则|AB-AC|=________.5. 在△ABC中,已知三边a、b、c满足222+-=,则∠C等于.b ac ab,求最大角的余弦值.1. 在△ABC中,已知a=7,b=8,cos C=13142. 在△ABC中,AB=5,BC=7,AC=8,求AB BC⋅的值.§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练习)1.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2. 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已知三边求角,用定理;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用定理;已知两角和一边,用定理.π,a=,b=复习2:在△ABC中,已知A=6二、新课导学※学习探究探究: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π,a=25,b=;①A=6π,a,b=;②A=6π,a=50,b=.③A=6思考: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新知: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已知边a,b和∠A有两个解仅有一个解无解CH=bsinA<a<ba=CH=bsinAa<CH=bsinA试试:1. 用图示分析(A为直角时)解的情况?2.用图示分析(A为钝角时)解的情况?※典型例题例1. 在∆ABC中,已知80a=,100b=,45A∠=︒,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变式:在∆ABC中,若1a=,12c=,40C∠=︒,则符合题意的b的值有_____个.例2. 在∆ABC中,60A=︒,1b=,2c=,求sin sin sina b cA B C++++的值.变式:在∆ABC中,若55a=,16b=,且1sin2ab C=C.三、总结提升※学习小结1. 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用余弦定理解决);2. 已知三角形三边问题(用余弦定理解决);3. 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一边问题(用正弦定理解决);4. 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问题(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可能有一解、两解和无解三种情况).※知识拓展在∆ABC中,已知,,a b A,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①当A为钝角或直角时,必须a b>才能有且只有一解;否则无解;②当A为锐角时,如果a ≥b ,那么只有一解;如果a b <,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 (1)若sin a b A >,则有两解; (2)若sin a b A =,则只有一解;※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1. 已知a 、b 为△ABC 的边,A 、B 分别是a 、b 的对角,且sin 2sin 3A B =,则a bb +的值=( ). A.13 B. 23 C. 43 D. 532. 已知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3∶5∶7,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 ). A .135° B .90° C .120° D .150°3. 如果将直角三角形三边增加同样的长度,则新三角形形状为(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由增加长度决定4. 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4:5:6,则cos B =.5. 已知△ABC 中,cos cos b C c B =,试判断△ABC 的形状.1. 在∆ABC 中,a xcm =,2b cm =,45B ∠=︒,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解,求x 的取值X 围.2. 在∆ABC 中,其三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2221sin 24a b c ab C +-=,求角C .§1.2应用举例—①测量距离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C =60°,a +b =2+,c =A 为.复习2:在△ABC 中,sin A =sin sin cos cos B CB C++,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二、新课导学 ※典型例题例1. 如图,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 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是55m ,∠BAC =51︒,∠ACB =75︒. 求A 、B 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提问1:∆ABC 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 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 的对角,AC 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 的对角, 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 边.知1:基线在测量上,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的叫基线.例2. 如图,A 、B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 、B 两点间距离的方法.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的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 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确定C 、D 两点.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AC 和BC ,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 的距离.变式: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 、D 两点,测得∠BCA =60°,∠ACD =30°,∠CDB =45°,∠BDA =60°.练:两灯塔A 、B 与海洋观察站C 的距离都等于akm ,灯塔A 在观察站C 的北偏东30°,灯塔B 在观察站C 南偏东60°,则A 、B 之间的距离为多少?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1.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 (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2.基线的选取:测量过程中,要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基线长度,使测量具有较高的精确度.※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 水平地面上有一个球,现用如下方法测量球的大小,用锐角45︒的等腰直角三角板的斜边紧靠球面,P 为切点,一条直角边AC 紧靠地面,并使三角板与地面垂直,如果测得PA =5cm ,则球的半径等于( ). A .5cm B .C .1)cmD .6cm2. 台风中心从A 地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离台风中心30千米内的地区为危险区,城市B 在A 的正东40千米处,B 城市处于危险区内的时间为( ).A .0.5小时B .1小时C .1.5小时D .2小时3. 在ABC ∆中,已知2222()sin()()sin()a b A B a b A B +-=-+,则ABC ∆的形状( ).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4.在ABC ∆中,已知4a =,6b =,120C =,则sin A 的值是.5. 一船以每小时15km 的速度向东航行,船在A 处看到一个灯塔B 在北偏东60,行驶4h 后,船到达C 处,看到这个灯塔在北偏东15,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为km .1.隔河可以看到两个目标,但不能到达,的C 、D 两点,并测得∠ACB =75°,∠BCD =45°,∠ADC =30°,∠ADB =45°,A 、B 、C 、D 在同一个平面,求两目标A 、B 间的距离.2. 某船在海面A 处测得灯塔C 与A 相距103海里,且在北偏东30︒方向;测得灯塔B 与A 相距156海里,且在北偏西75︒方向. 船由A 向正北方向航行到D 处,测得灯塔B 在南偏西60︒方向. 这时灯塔C 与D 相距多少海里?§1.2应用举例—②测量高度学习目标1.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2. 测量中的有关名称.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复习1:在∆ABC 中,cos 5cos 3A bB a ==,则∆ABC 的形状是怎样? 复习2: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A 、∠B 、∠C 的对边,若::a b c =1:1:3,求A:B:C 的值.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新知:坡度、仰角、俯角、方位角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转角 ;坡度---沿余坡向上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仰角与俯角---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上时,称为仰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下时,称为俯角.探究:AB 是底部B 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 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 的方法.分析:选择基线HG ,使H 、G 、B 三点共线,要求AB ,先求AE在ACE ∆中,可测得角,关键求AC 在ACD ∆中,可测得角,线段,又有α 故可求得AC※典型例题例1.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 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α=5440'︒,在塔底C 处测得A 处的俯角β=501'︒. 已知铁塔BC 部分的高为27.3 m ,求出山高CD (精确到1 m )例2.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 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 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 后到达B 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 . 问题1:欲求出CD ,思考在哪个三角形中研究比较适合呢?问题2:在∆BCD 中,已知BD 或BC 都可求出CD ,根据条件,易计算出哪条边的长?变式:某人在山顶观察到地面上有相距2500米的A 、B 两个目标,测得目标A 在南偏西57°,俯角是60°,测得目标B 在南偏东78°,俯角是45°,试求山高.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知识拓展在湖面上高h 处,测得云之仰角为α,湖中云之影的俯角为β,则云高为sin()sin()h αβαβ+-.学习评价※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 在∆ABC 中,下列关系中一定成立的是( ). A .sin a b A > B .sin a b A = C .sin a b A < D .sin a b A ≥2. 在∆ABC 中,AB =3,BC =13,AC =4,则边AC 上的高为( ).A .32B .33C .32D .333. D 、C 、B 在地面同一直线上,DC =100米,从D 、C 两地测得A 的仰角分别为30和45,则A 点离地面的高AB 等于( )米.A .100B .503C .50(31)-D .50(31)+4. 在地面上C 点,测得一塔塔顶A 和塔基B 的仰角分别是60︒和30︒,已知塔基B 高出地面20m ,则塔身AB 的高为_________m .5. 在∆ABC 中,22b =,2a =,且三角形有两解,则A 的取值X 围是. 课后作业1. 为测某塔AB 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 相距20m 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30°,测得塔基B 的俯角为45°,则塔AB 的高度为多少m ?2. 在平地上有A 、B 两点,A 在山的正东,B 在山的东南,且在A 的南25°西300米的地方,在A 侧山顶的仰角是30°,求山高.§1.2应用举例—③测量角度学习目标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复习1:在ABC △中,已知2c =,3C π=,且1sin 32ab C =,求a b ,.复习2: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60,3c =,求ac的值.二、新课导学 ※典型例题例1. 如图,一艘海轮从A 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 后到达海岛B ,然后从B 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 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 出发到达C ,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n mile)分析:首先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角∠ABC , 然后用余弦定理算出AC 边,再根据正弦定理算出AC 边和AB 边的夹角∠CAB .例2. 某巡逻艇在A 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 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动手试试练1. 甲、乙两船同时从B 点出发,甲船以每小时10(3+1)km 的速度向正东航行,乙船以每小时20km 的速度沿南60°东的方向航行,1小时后甲、乙两船分别到达A 、C 两点,求A 、C 两点的距离,以及在A 点观察C 点的方向角.练2. 某渔轮在A 处测得在北45°的C 处有一鱼群,离渔轮9海里,并发现鱼群正沿南75°东的方向以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游去,渔轮立即以每小时14海里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捕,问渔轮应沿什么方向,需几小时才能追上鱼群?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1. 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知识拓展已知∆ABC 的三边长均为有理数,A =3θ,B =2θ,则cos5θ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因为5C πθ=-,由余弦定理知222cos 2a b c C ab+-=为有理数, 所以cos5cos(5)cos C θπθ=--=-为有理数.学习评价※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1. 从A 处望B 处的仰角为α,从B 处望A 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 ).A .α>βB .α=βC .α+β=90D .α+β=1802. 已知两线段2a =,22b =,若以a 、b 为边作三角形,则边a 所对的角A 的取值X 围是( ).A .(,)63ππB .(0,]6πC .(0,)2πD .(0,]4π3. 关于x 的方程2sin 2sin sin 0A x B x C ++=有相等实根,且A 、B 、C 是∆的三个内角,则三角形的三边a b c 、、满足( ). A .b ac = B .a bc = C .c ab = D .2b ac =4. △ABC 中,已知a :b :c .5. 在三角形中,已知:A ,a ,b 给出下列说法: (1)若A ≥90°,且a ≤b ,则此三角形不存在 (2)若A ≥90°,则此三角形最多有一解(3)若A <90°,且a =b sin A ,则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且B =90° (4)当A <90°,a <b 时三角形一定存在(5)当A <90°,且b sin A <a <b 时,三角形有两解 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1. 我舰在敌岛A 南偏西50︒相距12海里的B 处,发现敌舰正由岛沿北偏西10︒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航行.问我舰需以多大速度、沿什么方向航行才能用2小时追上敌舰?§1.2应用举例—④解三角形1.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2. 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3. 能证明三角形中的简单的恒等式.(1)若1,120a b B ===︒,则A 等于.(2)若a =2b =,150C =︒,则c = _____.复习2:在ABC ∆中,a =2b =,150C =︒,则高BD =,三角形面积=.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探究:在∆ABC 中,边BC 上的高分别记为h a ,那么它如何用已知边和角表示?h a =b sin C =c sin B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 =12ah ,代入可以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b sin C,或S= ,同理S= .新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以及它们夹角的正弦之积的一半.※典型例题例1. 在∆ABC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S(精确到0.1cm2):(1)已知a=14.8cm,c=23.5cm,B=148.5︒;(2)已知B=62.7︒,C=65.8︒,b=3.16cm;(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41.4cm,b=27.3cm,c=38.7cm.变式: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测量得到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8m,88m,127m,这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1cm2)例2. 在∆ABC中,求证:(1)222222sin sinsina b A Bc C++=;(2)2a+2b+2c=2(bc cos A+ca cos B+ab cos C).小结:证明三角形中恒等式方法:应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边”化“角”或“角”化“边”.※动手试试练1. 在∆ABC中,已知28a cm=,33c cm=,45B=,则∆ABC的面积是.练2. 在∆ABC中,求证:22(cos cos)c a B b A a b-=-.三、总结提升※学习小结1. 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b sin C==.2. 证明三角形中的简单的恒等式方法:应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边”化“角”或“角”化“边”.※知识拓展三角形面积S=,这里1()p a b c=++,这就是著名的海伦公式.※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1. 在ABC ∆中,2,60a b C ︒===,则ABC S ∆=( ).A. B.C. D.322.三角形两边之差为2,夹角的正弦值为35,面积为92,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 ).A. 3和5B. 4和6C. 6和8D. 5和73. 在ABC ∆中,若2cos sin sin B A C ⋅=,则ABC ∆一定是( )三角形. A. 等腰 B. 直角 C. 等边 D. 等腰直角4.ABC ∆三边长分别为3,4,6,它的较大锐角的平分线分三角形的面积比是.5.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分别为54a cm =,61b cm =,71c cm =,则∆ABC 的面积是.1.已知在∆ABC 中,∠B =30︒,b =6,c a 及∆ABC 的面积S .2. 在△ABC 中,若sin sin sin (cos cos )A B C A B +=⋅+,试判断△ABC 的形状.§1.2应用举例(练习)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2.三角形的面积及有关恒等式.复习2:基本解题思路是:①分析此题属于哪种类型(距离、高度、角度); ②依题意画出示意图,把已知量和未知量标在图中; ③确定用哪个定理转化,哪个定理求解; ④进行作答,并注意近似计算的要求.二、新课导学 ※典型例题例1. 某观测站C 在目标A 的南偏西25方向,从A 出发有一条南偏东35走向的公路,在C 处测得与C 相距31km 的公路上有一人正沿着此公路向A 走去,走20km 到达D ,此时测得CD 距离为21km ,求此人在D 处距A 还有多远?2. 在某点B 处测得建筑物AE 的顶端A 的仰角为θ,沿BE 方向前进30m ,至点C 处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2θ,再继续前进至D 点,测得顶端A 的仰角为4θ,求θ的大小和建筑物AE 的高.3. 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C 平分∠DAB ,∠ABC =60°,AC =7,AD =6,S △ADCAB 的长.※动手试试练1. 为测某塔AB 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 相距20m 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30°,测得塔基B 的俯角为45°,则塔AB 的高度为多少m ?练2. 两灯塔A 、B 与海洋观察站C 的距离都等于a km ,灯塔A 在观察站C 的北偏东30°,灯塔B 在观察站C 南偏东60°,则A 、B 之间的距离为多少?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1. 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基本思路,方法; 2.应用举例中测量问题的强化.※ 知识拓展秦九韶“三斜求积”公式:※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1.某人向正东方向走x km 后,向右转150,然后朝新方向走3km ,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km ,则x 等于( ).AB . CD .32.在200米的山上顶,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为30,60,则塔高为()米. A .2003 B C .4003D3. 在∆ABC 中,60A ∠=︒,16AC =,面积为BC 的长度为( ).A .25B .51C .D .494. 从200米高的山顶A 处测得地面上某两个景点B 、C 的俯角分别是30º和45º,且∠BAC =45º,则这两个景点B 、C 之间的距离.B C5. 一货轮航行到M 处,测得灯塔S 在货轮的北偏东15°相距20里处,随后货轮按北偏西30°45︒,则货轮的速度.1. 3.5米长的棒斜靠在石堤旁,棒的一端在离堤足1.2米地面上,另一端在沿堤上2.8米的地方,求堤对地面的倾斜角.2. 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向量m 1-),n =(cos A ,sin A ). 若m ⊥n ,且a cos B +b cos A =c sin C ,求角B .第一章 解三角形(复习)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 (1)用正弦定理:①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②知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要讨论解的个数). (2)用余弦定理:①知三边求三角;②知道两边及这两边的夹角解三角形.复习2:应用举例① 距离问题,②高度问题,③ 角度问题,④计算问题.练:有一长为2公里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30°,现要将倾斜角改为45°,且高度不变. 则斜坡长变为___.二、新课导学 ※典型例题例1. 在ABC ∆中tan()1A B +=,且最长边为1,tan tan A B >,1tan 2B =,求角C 的大小及△ABC 最短边的长.例2. 如图,当甲船位于A 处时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20海里的B 处有一艘渔船遇险等待营救.甲船立即前往救援,同时把消息告知在甲船的南偏西30,相距10海里C 处的乙船,试问乙船应朝北偏东多少度的方向沿直线前往B 处救援(角度精确到1)?北 2010A B•例3. 在∆ABC 中,设tan 2,tan A c bB b-= 求A 的值.※动手试试练1. 如图,某海轮以60 n mile/h 的速度航行,在A 点测得海面上油井P 在南偏东60°,向北航行40 min 后到达B 点,测得油井P 在南偏东30°,海轮改为北偏东60°的航向再行驶80 min 到达C 点,求P 、C 间的距离.练2. 在△ABC 中,b =10,A =30°,问a 取何值时,此三角形有一个解?两个解?无解?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1. 应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2.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测量距离、高度、角度等); 3.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边角转化).※知识拓展设在ABC ∆中,已知三边a ,b ,c ,那么用已知边表示外接圆半径R 的公式是※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1. 已知△ABC 中,AB =6,∠A =30°,∠B =120︒,则△ABC 的面积为( ). A .9 B .18 C .9 D .2.在△ABC 中,若222c a b ab =++,则∠C =( ). A . 60° B . 90° C .150° D .120°3. 在∆ABC 中,80a =,100b =,A =30°,则B 的解的个数是(). A .0个 B .1个 C .2个 D .不确定的4. 在△ABC 中,a =b =1cos 3C =,则ABC S =△_______5. 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A 、∠B 、∠C 的对边,若2222sin a b c bc A =+-,则A =_______.课后作业1. 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内角,且其对边分别为a 、b 、c ,若1cos cos sin sin 2B C B C -=.(1)求A ;(2)若23,4a b c =+=,求ABC ∆的面积.2. 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22285bca cb -=-,a =3, △ABC 的面积为6,(1)求角A 的正弦值; (2)求边b 、c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1)学习目标1. 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2. 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3. 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预习教材P 28 ~ P 30 ,找出疑惑之处) 复习1:函数,当x 依次取1,2,3,…时,其函数值有什么特点?复习2:函数y =7x +9,当x 依次取1,2,3,…时,其函数值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探究任务:数列的概念⒈ 数列的定义:的一列数叫做数列.⒉数列的项:数列中的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 反思:⑴ 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是相同的数列?⑵ 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吗?3. 数列的一般形式:123,,,,,n a a a a ,或简记为{}n a ,其中n a 是数列的第项.4.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表示,那么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反思:⑴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⑵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唯一?⑶数列与函数有关系吗?如果有关,是什么关系?5.数列的分类:1)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数列和数列;2)根据数列中项的大小变化情况分为数列,数列,数列和数列.※典型例题例1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⑴1,-12,13,-14;⑵1,0,1,0.变式: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⑴12,45,910,1617;⑵1,-1,1,-1;小结:要由数列的若干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只需观察分析数列中的项的构成规律,将项表示为项数的函数关系.例2已知数列2,74,2,…的通项公式为2nan bacn+=,求这个数列的第四项和第五项.是它的第项.小结: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只要将数列中的项代入通项公式,就可以求出项数和项.※动手试试练1. 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⑴1,13,15,17;⑵1 2 .练2. 写出数列2{}n n-的第20项,第n+1项.。

人教B版高二数学必修五导学案

人教B版高二数学必修五导学案

人教B版高二数学必修五导学案.2 均值不等式学案【预习达标】⒈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为;几何平均数为.⒉均值不等式是。

其中前者是,后者是.如何给出几何解释?⒊在均值不等式中a、b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代数式,但都必须保证;另外等号成立的条件是.⒋试根据均值不等式写出下列变形形式,并注明所需条件)(1)a2+b2 ( ) (2)()(3)+()(4)x+ (x0)(5)x+ (x0) (6)ab≤ ()⒌在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时,必须注意a+b 或ab是否为值,并且还需要注意等号是否成立.6.⑴函数f(x)=x(2-x)的最大值是;此时x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⑵函数f(x)=2x(2-x)的最大值是;此时x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⑶函数f(x)=x(2-2x)的最大值是;此时x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⑷函数f(x)=x(2+x)的最小值是;此时x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解析】例⒈已知a、b、c∈(0,+∞),且a+b+c=1,求证+ + ≥9.例⒉(1)已知x ,求函数y=4x-2+ 的最大值.(2)已知x0,y0,且=1,求x+y的最小值。

(3)已知a、b为常数,求函数y=(x-a)2+(x-b)2的最小值。

【达标练习】一.选择题:⒈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a2+12a B.│x+ │≥2 C.≤2 D.sinx+ 最小值为4.⒉以下各命题(1)x2+ 的最小值是1;(2)最小值是2;(3)若a0,b0,a+b=1则(a+ )(b+ )的最小值是4,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0 B.1C.2 D.3⒊设a0,b0则不成立的不等式为()A.+≥2B.a2+b2≥2abC.+≥a+b D. 2+⒋设a、b R+,若a+b=2,则的最小值等于()A.1 B.2 C.3 D.4⒌已知a b0,下列不等式错误的是()A.a2+b2≥2abB.C.D.二.填空题:⒍若a、b为正数且a+b=4,则ab的最大值是________.⒎已知x1.5,则函数y=2x+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⒏已知a、b为常数且0x1,则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⒐(1)设a= ,b= ,c= 且x≠0,试判断a、b、c的大小。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必修5导学案 1.2 应用举例(一)学生版

人教新课标版数学高二必修5导学案 1.2 应用举例(一)学生版

1.2 应用举例(一)学习目标1.会用正弦、余弦定理解决生产实践中有关不可到达点距离的测量问题.2.培养提出问题、正确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会遇到一些有关角的术语,请查阅资料后填空:(1)方向角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所成的小于________度的角.(2)仰角与俯角与目标视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线________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线________时叫俯角.(如下图所示)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有关不可到达点距离的测量问题问题1:试画出“北偏东60°”和“南偏西45°”的示意图.问题2:如何不登月测量地月距离?例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51°,∠ACB=75°.求A,B两点间的距离.(精确到0.1m)探究点2: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例2 如图,A 、B 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 、B 两点间距离的方法.引申探究:对于例2,给出另外一种测量方法.三、当堂检测1.如图所示,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与A 在河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先确定一点C ,测出A ,C 的距离为50m ,∠ACB =45°,∠CAB =105°后,就可以计算出A ,B 两点的距离为( )A .502mB .503mC .252m D.2522m 2.某人向东方向走了x 千米,然后向右转120°,再朝新方向走了3千米,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13千米,那么x 的值是________.3.如图,为了测量A,C两点间的距离,选取同一平面上B,D两点,测出四边形ABCD 各边的长度(单位:km):AB=5,BC=8,CD=3,DA=5,A,B,C,D四点共圆,则AC 的长为________km.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五、学后反思1、我的疑问:2、我的收获:。

必修5数学导学案

必修5数学导学案

必修5数学导学案一、分式及其运算1. 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有理数的四则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在进行有理数的四则运算时,需要注意同号相加为正、异号相加为负;乘法和除法时,符号相同为正,符号不同为负。

2. 分式的加减法分式的加减法需要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进行分子的加减操作,并对结果进行化简求最简分式。

3. 分式的乘除法分式的乘法直接将分子相乘、分母相乘即可;分式的除法转化为乘法,将被除数的分子分母颠倒后与除数相乘。

4. 分式的化简化简分式时,需要找到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然后进行约分操作,得到最简分式。

二、一次函数1. 一次函数的基本形式一次函数的基本形式为y = kx + b,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为一条直线,其中k为斜率,b为截距。

2. 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斜率k决定了直线的斜度,截距b决定了直线与y轴的交点。

3. 一次函数的性质一次函数是一种线性函数,其图像是一条直线,经过两个点就能唯一确定一条直线。

4. 一次函数的应用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有许多应用,如直线运动、比例关系等方面都可以通过一次函数来描述和解决问题。

三、二次函数1. 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二次函数的基本形式为y = ax^2 + bx + c,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为一条抛物线,其中a为开口方向,b为对称轴位置,c为顶点的纵坐标。

2. 二次函数的图像特征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开口方向由系数a的正负确定,顶点位置由对称轴位置b决定。

3. 二次函数的性质二次函数的导数是一次函数,其图像是一条抛物线,可以通过顶点坐标、开口方向等性质来确定二次函数的图像。

4. 二次函数的变形通过改变系数a、b、c可以使二次函数的图像产生不同的变形,如平移、缩放、翻转等。

四、不等式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是数学中的一种比较关系,包括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四种比较关系。

2. 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的解法包括通过加减乘除等方式得到解集,同时还需要注意不等式中变号的情况。

高二数学必修5导学案(3)

高二数学必修5导学案(3)

课题:§1.2.1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编写:审核:时间:一、教学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2、运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并确定等差数列的公差.3、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够应用其公式解决等差数列的问题.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教学难点: 利用所给条件求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二、问题导学1、阅读课本第10页内容并填写下列问题:① 剧场20排座位,各排座位数有何规律:② 全国统一鞋号,成年女鞋的各种尺码排列有何规律:③ 如图1-10可知,3个图案中白色地面砖的块数依次为 ,那蓝色地面砖的块数依次为 易街评 ,都有什么规律:总结如下:1、从第 项起,每一项与 的 是 (又称 ),我们称这样的数列为等差数列.⑴ 当公差0=d 时,{}n a 是什么数列?⑵ 将有穷等差数列{}n a 的所有项倒序排列,所成数列仍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公差是什么?⑶ 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n n a a -+1与n 无关的常数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深圳点评 (需知道1,a d )三、问题探究阅读课本第12页例3完成下列问题:利用通项公式解决有关问题(1)直接观察得到首项,公差代入通项公式,继而得到(2)由通项公式得到首项、公差求解通项公式关键把握好首相1a 和公差d(学生上黑板)课本第13页练习1:1、2、⑴ ⑵ ⑶3、四、课堂练习1、 等差数列{}n a 中,153,334515==a a ,则217是这个数列的( )A 、第60项B 、第61项C 、第62项D 、 第63项2、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三项为32,1,1++-a a a ,则此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 、25n -B 、23n -C 、21n -D 、 21n +3、 在3与27之间插入7个数,使这9个数成等差数列,则插入这7个数中的第4个数值为( )A 、18B 、9C 、12D 、 15五、自主小结六、课堂反思作业:课本19页习题1-2 A 组第7、8、9题(选做题)已知c b a 、、的倒数成等差数列,且c b a 、、互不相等,则c b b a --为?。

【K12学习】人教B版高二数学必修五导学案

【K12学习】人教B版高二数学必修五导学案

人教B版高二数学必修五导学案.2均值不等式学案【预习达标】⒈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为;几何平均数为.⒉均值不等式是。

其中前者是,后者是.如何给出几何解释?⒊在均值不等式中a、b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代数式,但都必须保证;另外等号成立的条件是.⒋试根据均值不等式写出下列变形形式,并注明所需条件)a2+b2+x+x+ab≤⒌在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大值和最小值时,必须注意a+b 或ab是否为值,并且还需要注意等号是否成立..⑴函数f=x的最大值是;此时x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⑵函数f=2x的最大值是;此时x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⑶函数f=x的最大值是;此时x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⑷函数f=x的最小值是;此时x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解析】例⒈已知a、b、c∈,且a+b+c=1,求证++≥9.例⒉已知x0,y>0,且=1,求x+y的最小值。

已知a、b为常数,求函数y=2+2的最小值。

【达标练习】一.选择题:⒈下列命题正确的是A.a2+1>2aB.│x+│≥2C.≤2D.sinx+最小值为4.⒉以下各命题x2+的最小值是1;最小值是2;若a>0,b>0,a+b=1则的最小值是4,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0B.1C.2D.3⒊设a>0,b>0则不成立的不等式为A.+≥2B.a2+b2≥2abC.+≥a+bD.2+⒋设a、bR+,若a+b=2,则的最小值等于A.1B.2C.3D.4⒌已知ab>0,下列不等式错误的是A.a2+b2≥2abB.C.D.二.填空题:⒍若a、b为正数且a+b=4,则ab的最大值是________.⒎已知x>1.5,则函数y=2x+的最小值是_________.⒏已知a、b为常数且01,y>9∴当且仅当x-1=y-9=3时即x=4,y=12时,取最小值16。

高二数学必修5导学案(2)

高二数学必修5导学案(2)

课题:§1.1.2数列的函数特征
编写:审核:时间: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2. 能判断数列的单调性.
教学重点:1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
教学难点: 能判断数列的单调性.
二、问题导学
1、阅读课本第6页实例分析部分得到:
函数图像呈上升的是 ,函数图像呈下降的是 ,图1-7的图像显示此数列为 .
从而发现数列的图像是由一些 构成的
① 递增数列: ② 递减数列: ③ 常数列:
三、问题探究
知识点: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可以由定义证明也可以画图观察
阅读课本第7页并填写下列内容:
例3 判断下列无穷数列的增减性.
(1)2,1,0,-1,…,3-n ,… (2)21,32,43,…1+n n ,… ⑴ 用定义证明 ⑵ 用定义证明
11______
______
______n n n n a a a a ++==-= 11__________________n n n n b b b b ++==-=
例4、画图观察
有的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的项小于它的前一项,我们把这个数列称作叫作 ,从图像上观察发现数列的各点相对于横轴 ,它既不是 ,也不是 .
例5、带着下列问题理解:
① 为何各站编号:能更清晰的观察到某站及其剩余邮件数
② 各站剩余邮件数的计算
③ 各站剩余邮件数n a 是其站号n 的函数
四、课堂练习
1、⑴ 课本第8页练习题1
⑵课本第8页练习题2
单调性分析:


⑶课本第9页B组第2题
五、自主小结
六、课堂反思
X轴y轴
例1、例2图。

苏教版数学高二必修五导学案3.4.3基本不等式(第3学时)34

苏教版数学高二必修五导学案3.4.3基本不等式(第3学时)34

3.4.3基本不等式(第3课时)34**学习目标**1.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

3.开拓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要点精讲**1.不等式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不等式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或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另一类是建立函数关系,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问题.2.建立不等式的主要途径有:(1)利用问题的几何意义;(2)利用判别式;(3)利用函数的有界性;(4)利用函数的单调性.3.解不等式应用问题的三个步骤:(1)审题,必要时画出示意图;(2)建立不等式模型,即根据题意找出常量与变量的不等关系;(3)利用不等式的有关知识解题,即将数学模型转化为数学符号或图形符号.4.利用重要不等式求最值时,要注意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即在x+y≥2xy中,x和y要大于零,要有定积或定和出现;同时要求“等号”成立.**范例分析**例1.甲、乙两地相距S千米,汽车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速度不得超过c千米∕时。

已知汽车每小时的运输成本(以元为单位)由可变部分和固定部分组成:可变部分与速度v(千米∕时)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b;固定部分为a元。

(1)把全程运输成本y(元)表示为速度v(千米∕时)的函数,并指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2)为了使全程运输成本最小,汽车应以多大的速度行驶?例2.某工厂用7万元钱购买了一台新机器,运输安装费用2千元,每年保险、动力消耗的费用也为2千元,每年的保养、维修、更换易损零件的费用逐年增加,第一年为2千元,第二年为3千元,第三年为4千元,依此类推,即每年增加1千元。

问这台机器最佳使用年限是多少年?并求出年平均费用的最小值。

例3.某工厂有一段旧墙长14m ,现准备利用这段旧墙为一面建造平面图形为矩形,面积为126m 2的厂房,工程条件是:(1)建1m 新墙的费用为a 元;(2)修1m 旧墙的费用为4a 元;(3)拆去1m 的旧墙,用可得的建材建1m 的新墙的费用为2a 元,经讨论有两种方案: ①利用旧墙一段)140(<<x xm 为矩形一边;②矩形厂房利用旧墙的一面边长14≥x ,问如何利用旧墙建墙费用最省?试比较①、②两种方案哪个更好例4.如图3-1,为处理含有某种杂质的污水,要制造一个底宽为2米的无盖长方体沉淀箱,污水从A 孔流入,经沉淀后从B孔流出,设箱体的长度为a 米,高度为b 米,已知流出的水中该杂质的质量分数与a 、b 的乘积ab 成反比.现有制箱材料60平方米,问当a ,b 各为多少时,沉淀后流出的水中该杂质的质量分数最小(A ,B 孔的面积忽略不计).**规律总结**1.应用不等式解决应用问题时,应先弄清题意,列出有关的不等式或函数式,再利用不等式知识求解.不等式应用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不等式求解或求参数取值范围问题;另一类是建立函数关系,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 2.对于分母是一次式,分子是二次式的分式EDx C Bx Ax +++2,可令t Dx E =+转化为 b at c t++形式后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图3-1**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有甲、乙两个粮食经销商每次在同一粮食生产地以相同的价格购进粮食,他们共购进粮食两次,各次的粮食价格不同,甲每次购粮10000千克,乙每次购粮食10000元,在两次统计中,购粮的平均价格较低的是( )A 、甲B 、乙C 、一样低D 、不确定2.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决定降低某种存款的利息,现有四种降息方案.方案Ⅰ:先降息p%,后降息q%(其中p ,q >0,p ≠q 下同);方案Ⅱ:先降息q%,后降息p%;方案Ⅲ:先降息2p q +%,再降息2p q +%;方案Ⅳ:一次降息(p+q )%.在上述四种方案中,降息最少的是( )(A )方案Ⅰ (B )方案Ⅱ (C )方案Ⅲ (D )方案Ⅳ 3.某种汽车购车时费用为10万元,每年的保险、养路、汽油费用共9千元,汽车的维修费逐年以等差数列递增,第一年为2千元,第2年为4千元,第三年为6千元,……问这种汽车使用几年后报废最合算?(即汽车的平均费用为最低)( )A.8年B.9年C.10年D.11年4.在与水平地面垂直的墙壁上挂有一幅矩形画,画的上下边缘在观察者水平视线上方a m和b m 处,要使观察者的视角最大,观察者与墙的距离为( ).ab m .2a b B m + .C a m .D b m 5.已知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若4,9AOB COD S S ∆∆==,则四边形ABCD 面积的最小值为( ) A 、21 B 、25 C 、26 D 、36二、填空题6.某同学去实验室领200 g 氯化钠.实验室暂时只有一台受损天平(两臂不等长).实验员先将100 g 的砝码放入天平左盘,称出一份氯化钠,然后将100 g 砝码放入天平右盘,再称出一份氯化钠.这样称出的两份氯化钠质量之和________200 g (在下列符号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7.某公司一年购买某种货物400吨,每次都购买x 吨,运费为4万元/次,一年的总存储费用为4x 万元,要使一年的总运费与总存储费用之和最小,则x = 吨.8.如果一个正方形的四个顶点都在三个形的三边上,称该正方形是该三角形的内接正方形,在锐角ABC ∆中,若该三角形的面积为S ,则当正方形的边长为 时,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解三角形导学案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五解三角形导学案

)
【当堂检测】
1.在△ABC 中,a,b,c 分别是∠A,∠B,∠C 所对的边,若∠A=105° ,∠B=45° ,b=2 2,则 c 等于( ) A.1 B.2 C. 2 D. 3 2.在△ABC 中,已知∠A=150° ,a=3,则其外接圆的半径 R 的值为 ( ) A.3 B. 3 C .2 3.在△ABC 中,sin A=sin C,则△ABC 是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D.不确定 ( ) C.锐角三角形
π a 2.在 Rt△ABC 中,C= ,则 = 2 c
3.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 A,B,C 和它们的对边 a,b,c 叫做三角形的 .已知三角形的几个 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 . 4.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这个比值是__________
【问题探究】
探究点一 问题 正弦定理的提出和证明 a b c 在直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中, 容易验证 = = 成立, 这一结论对更一般锐角三角形和 sin A sin B sin C a b c 探究 2 如图所示,钝角三角形 ABC,A 为钝角,圆 O 是它的外接圆,半径为 R,等式 = = sin A sin B sin C =2R 还成立吗?
【学习要求】
1.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 2.了解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 3.能初步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这一关系对任意三角形也成立吗?
【学法指导】
1.学习本节内容时,要善于运用平面几何知识以及平面向量知识证明正弦定理. 2.应熟练掌握利用正弦定理进行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
【知识要点】
1.在△ABC 中,A+B+C= A B C , + + = 2 2 2 b , = c . . a b c 探究 1 如图所示,锐角三角形 ABC 和它的外接圆 O,外接圆半径为 R,等式 = = =2R 成 sin A sin B sin C 立吗?

高中数学必修五导学案

高中数学必修五导学案

高中数学必修五导学案第一节:概率1.1 概率的基本概念概率是描述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学工具。

在实际问题中,通过概率可以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

1.2 概率的计算方法概率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古典概率和几何概率两种。

古典概率适用于等可能事件的情况,计算公式为P(A) = n(A) / n(S),其中n(A)表示事件A发生的次数,n(S)表示样本空间中事件总数。

几何概率适用于连续事件的情况,计算公式为P(A) = S(A) / S(S),其中S(A)表示事件A 所占的面积,S(S)表示整个样本空间的面积。

1.3 概率的性质概率的性质包括互斥事件概率的加法性、对立事件概率的互补性、独立事件的乘法性等。

掌握这些性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概率的运算规律。

第二节:三角函数2.1 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是常见的三角函数。

它们可以描述角度和边长之间的关系,是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的重要工具。

2.2 三角函数的性质三角函数具有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等性质。

这些性质在解决三角函数的图像、方程和不等式等问题时起着重要作用。

2.3 三角函数的应用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航空航天、地理测量、物理运动等领域中都可以看到三角函数的身影。

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知识和运用方法对我们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导数3.1 导数的概念导数是描述函数变化率的重要工具,可以揭示函数在某一点的切线斜率和函数的增减性。

通过求导数,我们可以得到函数的极值点、凹凸性等重要信息。

3.2 导数的计算方法导数的计算方法包括使用基本导数公式、利用导数的性质、使用导数的定义等。

熟练掌握这些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求出函数的导数。

3.3 导数的应用导数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物理学、经济学、生物学等领域中都可以看到导数的应用。

通过导数,我们可以解决函数的最值、曲线的切线问题等,为实际问题的求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导学案(全册)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导学案(全册)目录1.1.1正弦定理 (2)1.1.2余弦定理 (4)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习题课 (6)1.2 应用举例 (8)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11)2.2等差数列 (14)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17)2.4等比数列 (20)2.4等比数列的性质 (22)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1) (24)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2) (26)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28)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30)3.3.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 (33)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1) (36)3.3.2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2) (38)3.4基本不等式:2ba ab +≤(学案1) (40)3.4基本不等式:2ba ab +≤(学案2) (42)1.1.1正弦定理课前预习学案一、 预习目标了解正弦定理的内容及解三角形的概念 二、预习内容 1、推导正弦定理正弦定理: 变形: 正弦定理可用于两类:(1)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与一边,求其他两边与另一角;(2)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计算其他的角与边.2、了解“解三角形”的概念 三、提出困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课内探究学案课标要求: 掌握正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度量问题和实际问题。

一、学习目标:掌握三角形中边长和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掌握正弦定理.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能够运用正弦定理等知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重点:正弦定理的证明和解三角形. 难点:正弦定理的证明. 二、学习过程例1:在ABC ∆中,已知3=b , 60=B ,1=c ,求C A a 及,例2:在ABC ∆中,已知10,30,45===c C A,b a B 及,求三、当堂检测(1)在ABC ∆中,已知45,32,22===A b a ,则=B (2) 在ABC ∆中,已知45,32,62===A b a ,则=B (3)在ABC ∆中,已知120,32,22===A b a ,则=B(4)在ABC ∆中,若abB A =cos cos ,则ABC ∆是 三角形小结:课后练习与提高案 1.已知△ABC 中,sinA:sinB:sinC =1∶3∶2,则A ∶B ∶C 等于 ( ) A .1∶2∶3 B .2∶3∶1 C .1∶3∶2D .3∶1∶22.在△ABC 中,若B A sin sin >,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为( )A. B A >B. B A <C. A ≥BD. A 、B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3. 在ABC 中,若2cosBsinA=sinC,则ABC 一定是( )A. 等腰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等腰直角三角形 4.已知△ABC 中,a =4,b =43,∠A =30°,则∠B 等于( ) A .30° B .30°或150° C .60°D .60°或120°1.1.2余弦定理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了解余弦定理的内容二、预习内容探究: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及其所夹的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此三角形是大小、形状完全确定的三角形.仍然从量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已知两个边和它们的夹角,如何计算出三角形的另外一边和另外两个角的问题?已知△ABC中的边b,c,∠A,则边a如何用它们表示出来呢?通过什么方法呢?余弦定理:变形:余弦定理的用途:(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它两角;(3)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三、提出困惑课内探究学案课标要求:掌握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度量问题和实际问题。

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

高二数学必修五复习导学案课题:正弦定理 备课:高二数学备课组 NO :fx5101班级: 姓名:一、知识回顾(1)正弦定理:=R 2 = = .(R 为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变形形式有:a = ,b= , c=b aB A=sin sin sin sin A C = bc =(2)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①角角间的互补与互余:如: )sin(sin C B A C B A +=⇒=++π等)sin (sin b a B A B A >⇔>⇔>②边角间的对应关系——等边对等角;大边对大角③边边间的不等式关系——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3)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斜三角形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和另一角(2)已知两国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及其它边、角对(1)而言三角形的形状唯一确定,所以仅有 解。

对(2)而言三角形的形状不唯一确定,因此会出现 解、一解、两解的情况。

二、例题分析例题1、在三角形ABC 中,已知006,45,75,c A C a ===求例题2、在三角形ABC 中解下列三角形(1)06,2,120;a b B === (2)06,45;a b A == (3)045;a b B ==三、随堂练习1、在三角形ABC 中,已知006,45,75,b A B a ===求2、在三角形ABC 中解下列三角形(1)07,8,105;a b A === (2)010,60;b c C === (3)06,30;a b A ===四、课后作业1、在△ABC 中,已知a =52,c =10,A =30°,则B =( )A .105°B .60°C .15°D .105°或15°2、在ABC ∆中,a =4,A =45°,B =60°,求边b 等于__________.3、以下关于正弦定理的叙述或变形错误的是( )A .在△ABC 中,a ∶b ∶c =sin A ∶sinB ∶sin CB .在△ABC 中,若sin 2A =sin 2B ,则a =bC .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则A >B ;若A >B ,则sin A >sin B 都成立D .在△ABC 中,a sin A =b +csin B +sin C4、若sin A a =cos B b =cosC c ,则△ABC 是( )A .等边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且有一个角是30°C .等腰直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且有一个角是30°5、在ABC ∆中,若b Ba Acos sin =,则B 的值为( )A . 30B . 45C . 60D . 906、在ABC ∆中,已知 45=A ,6=AB ,2=BC ,解此三角形.。

高中数学必修5导学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5导学案(全套)

必修五 第一章 §5-1正 余弦定理【课前预习】阅读教材P-完成下面填空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 = = = = 2R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sin A = ,sin B = ,sin C = ;::a b c =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C C++===A +B +A B .3、三角形面积公式:C S ∆AB = = =4、余弦定理:在C ∆AB 中,有2a = ,2b = , 2c = .5、余弦定理的推论:cos A = ,cos B = ,cos C = .6、设a 、b 、c 是C ∆AB 的角A 、B 、C 的对边,则:若222a b c +=,则90C =;若222a b c +>,则90C <; 若222a b c +<,则90C >.【课初5分钟】课前完成下列练习,课前5分钟回答下列问题1、在△ABC 中,a=7,c=5,则sinA :sinC 的值是( ) A 、75 B 、57 C 、127 D 、125 2、在△ABC 中,已知a=8,B=600,C=750,则b=( )A 、24B 、34C 、64D 、3323、在△ABC 中,已知b=1,c=3,A=600,则 S △ABC = 。

4、在△ABC 中,已知a=6, b=8,C=600,则c= 。

强调(笔记):【课中35分钟】边听边练边落实5.在△ABC 中,若=++=A c bc b a 则,222_________。

6.边长为5,7,8的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是( )A .090 B .0120 C .0135 D .01507.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sin C =7∶8∶13,则C =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 正弦定理学习目标 1. 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2. 掌握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3. 会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CB 及∠B ,使边AC 绕着顶点C 转动. 思考:∠C 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 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显然,边AB 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 的大小的增大而 .能否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 探究1: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 如图,在Rt ∆ABC 中,设BC =a ,AC =b ,AB =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有sin a A c =,sin b B c =,又sin 1cC c==, 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sin sin sin a b cA B C ==.( 探究2: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 =sin sin a B b A =,则sin sin a bA B =, 同理可得sin sin c bC B =, 从而sin sin a b A B =sin cC=. 类似可推出,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请你试试导.新知: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 的比相等,即 sin sin a b A B =sin cC =. 试试:(1)在ABC ∆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A .sin sin a A b B = B .cos cos a A b B = C . sin sin a B b A = D .cos cos a B b A = (2)已知△ABC 中,a =4,b =8,∠A =30°,则∠B 等于 .[理解定理](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 使sin a k A =, ,sin c k C =;(2)sin sin a b A B =sin c C =等价于 ,sin sin c b C B =,sin a A =sin cC. (3)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 a B=;b = .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A B b =;sin C = . (4)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它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典型例题例1. 在ABC ∆中,已知45A =o ,60B =o ,42a =cm ,解三角形.变式:在ABC ∆中,已知45B =o ,60C =o ,12a =cm ,解三角形.例2.在45,2,,ABC c A a b B C ∆===o 中,求和.变式:在60,1,,ABC b B c a A C ∆===o 中,求和.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1. 正弦定理:sin sin a b A B =sin cC=2. 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①三角函数的定义, 还有 ②等积法,③外接圆法,④向量法. 3.应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 ①已知两角和一边;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知识拓展 sin sin a b A B =2sin cR C==,其中2R 为外接圆直径.※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1. 在ABC ∆中,若cos cos A bB a=,则ABC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等边三角形 2. 已知△ABC 中,A ∶B ∶C =1∶1∶4, 则a ∶b ∶c 等于( ).A .1∶1∶4B .1∶1∶2C .1∶1 D .2∶23. 在△ABC 中,若sin sin A B >,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为( ).A. A B >B. A B <C. A ≥BD. A 、B 的大小关系不能确定 4. 已知∆ABC 中,sin :sin :sin 1:2:3A B C =,则::a b c = .5. 已知∆ABC 中,∠A 60=︒,a =sin sin sin a b cA B C ++++= .1. 已知△ABC 中,AB =6,∠A =30°,∠B =120︒,解此三角形.2. 已知△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k ∶(k +1)∶2k (k ≠0),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为.§1.1.2 余弦定理1. 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2. 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3. 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在一个三角形中,各 和它所对角的 的 相等,即 = = .复习2:在△ABC 中,已知10c =,A =45︒,C =30︒,解此三角形.思考:已知两边及夹角,如何解此三角形呢?二、新课导学※ 探究新知 问题:在ABC ∆中,AB 、BC 、CA 的长分别为c 、a 、b .∵AC =u u u r ,∴AC AC •=u u u r u u u r同理可得: 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c a b ab C =+-.新知: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 等于其他两边的 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的积的两倍.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可以求出第四个量,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从余弦定理,又可得到以下推论:222cos 2b c a A bc +-=, , .[理解定理](1)若C =90︒,则cos C = ,这时222c a b =+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2)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试试:(1)△ABC 中,a =2c =,150B =o ,求b .(2)△ABC 中,2a =,b =,1c ,求A .※ 典型例题例1.在△ABC 中,已知a =b =,45B =o ,求,A C 和c .变式:在△ABC 中,若AB ,AC =5,且cos C =910,则BC =________.例 2. 在△ABC中,已知三边长3a=,4b=,c=,求三角形的最大内角.变式:在∆ABC中,若222a b c bc=++,求角A.三、总结提升※学习小结1. 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2. 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知识拓展在△ABC中,若222a b c+=,则角C是直角;若222a b c+<,则角C是钝角;若222a b c+>,则角C是锐角.※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1. 已知a c=2,B=150°,则边b的长为().A.B.C.2D.2.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5、7,则最大角为().A.60o B.75o C.120o D.150o 3. 已知锐角三角形的边长分别为2、3、x,则x的取值范围是().Ax<B<x<5 C.2<xD<x<54. 在△ABC中,|ABu u r|=3,|ACu u u r|=2,ABu u u r与ACu u u r的夹角为60°,则|ABu u u r-ACu u u r|=________.5. 在△ABC中,已知三边a、b、c满足222b ac ab+-=,则∠C等于.1. 在△ABC中,已知a=7,b=8,cos C=1314,求最大角的余弦值.2. 在△ABC中,AB=5,BC=7,AC=8,求AB BC⋅u u u r u u u r 的值.§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练习)1.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2. 掌握在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有两解或一解或无解等情形.已知三边求角,用 定理;已知两边和夹角,求第三边,用 定理; 已知两角和一边,用 定理.复习2:在△ABC 中,已知 A =6π,a =b =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探究:在△ABC 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① A =6π,a =25,b =② A =6π,a,b =;③ A =6π,a =50,b =思考: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新知: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 为锐角时).已知边a,b 和∠A有两个解仅有一个解无解CH=bsinA<a<b a=CH=bsinA a<CH=bsinA试试:1. 用图示分析(A 为直角时)解的情况?2.用图示分析(A 为钝角时)解的情况?※ 典型例题例1. 在∆ABC 中,已知80a =,100b =,45A ∠=︒,试判断此三角形的解的情况.变式:在∆ABC 中,若1a =,12c =,40C ∠=︒,则符合题意的b 的值有_____个.例 2. 在∆ABC 中,60A =︒,1b =,2c =,求sin sin sin a b cA B C ++++的值.变式:在∆ABC 中,若55a =,16b =,且1sin 2ab C =C .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1. 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用余弦定理解决);2. 已知三角形三边问题(用余弦定理解决);3. 已知三角形两角和一边问题(用正弦定理解决);4. 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问题(既可用正弦定理,也可用余弦定理,可能有一解、两解和无解三种情况).※ 知识拓展 在∆ABC 中,已知,,a b A ,讨论三角形解的情况 :①当A 为钝角或直角时,必须a b >才能有且只有一解;否则无解;②当A 为锐角时, 如果a ≥b ,那么只有一解; 如果a b <,那么可以分下面三种情况来讨论: (1)若sin a b A >,则有两解; (2)若sin a b A =,则只有一解;(3)若sin a b A <,则无解.※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 已知a 、b 为△ABC 的边,A 、B 分别是a 、b 的对角,且sin 2sin 3A B =,则a bb +的值=( ). A. 13 B. 23 C. 43 D. 532. 已知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3∶5∶7,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 ).A .135°B .90°C .120°D .150° 3. 如果将直角三角形三边增加同样的长度,则新三角形形状为(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由增加长度决定4. 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4:5:6,则cos B = .5. 已知△ABC 中,cos cos b C c B =,试判断△ABC 的形状 .1. 在∆ABC 中,a xcm =,2b cm =,45B ∠=︒,如果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有两解,求x 的取值范围.2. 在∆ABC 中,其三边分别为a 、b 、c ,且满足2221sin 24a b c ab C +-=,求角C .§1.2应用举例—①测量距离学习目标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复习1:在△ABC中,∠C=60°,a+b=232+,c=22,则∠A为.复习2:在△ABC中,sin A=sin sincos cosB CB C++,判断三角形的形状.二、新课导学※典型例题例1. 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51︒,∠ACB=75︒. 求A、B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提问1:∆ABC中,根据已知的边和对应角,运用哪个定理比较适当?提问2:运用该定理解题还需要那些边和角呢?分析:这是一道关于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的点到一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的问题题目条件告诉了边AB的对角,AC为已知边,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很容易根据两个已知角算出AC的对角,应用正弦定理算出AB边.新知1:基线在测量上,根据测量需要适当确定的叫基线.例2. 如图,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设计一种测量A、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分析:这是例1的变式题,研究的是两个的点之间的距离测量问题.首先需要构造三角形,所以需要确定C、D两点.根据正弦定理中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个内角与一边既可求出另两边的方法,分别求出AC和BC,再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计算出AB的距离.变式:若在河岸选取相距40米的C、D两点,测得∠BCA=60°,∠ACD=30°,∠CDB=45°,∠BDA=60°.练: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30°,灯塔B在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三、总结提升※学习小结1. 解斜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2.基线的选取:测量过程中,要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基线长度,使测量具有较高的精确度.※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1. 水平地面上有一个球,现用如下方法测量球的大小,用锐角45︒的等腰直角三角板的斜边紧靠球面,P为切点,一条直角边AC紧靠地面,并使三角板与地面垂直,如果测得P A=5cm,则球的半径等于().A.5cmB.C.1)cmD.6cm 2. 台风中心从A地以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离台风中心30千米内的地区为危险区,城市B在A的正东40千米处,B城市处于危险区内的时间为().A.0.5小时B.1小时C.1.5小时D.2小时3. 在ABC∆中,已知2222()sin()()sin()a b A B a b A B+-=-+,则ABC∆的形状().A.等腰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4.在ABC∆中,已知4a=,6b=,120C=o,则sin A 的值是.5. 一船以每小时15km的速度向东航行,船在A处看到一个灯塔B在北偏东60o,行驶4h后,船到达C处,看到这个灯塔在北偏东15o,这时船与灯塔的距离为km.1. 隔河可以看到两个目标,但不能到达,在岸边选的C、D两点,并测得∠ACB=75°,∠BCD=45°,∠ADC=30°,∠ADB=45°,A、B、C、D在同一个平面,求两目标A、B间的距离.2. 某船在海面A处测得灯塔C与A相距海里,且在北偏东30︒方向;测得灯塔B与A相距海里,且在北偏西75︒方向. 船由A向正北方向航行到D处,测得灯塔B在南偏西60︒方向. 这时灯塔C与D相距多少海里?§1.2应用举例—②测量高度学习目标1.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底部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测量的问题;2. 测量中的有关名称.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复习1:在∆ABC中,cos5cos3A bB a==,则∆ABC的形状是怎样?复习2:在∆ABC中,a、b、c分别为∠A、∠B、∠C的对边,若::a b c=1:1:3,求A:B:C的值.二、新课导学※学习探究新知:坡度、仰角、俯角、方位角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转角;坡度---沿余坡向上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仰角与俯角---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上时,称为仰角;当视线在水平线之下时,称为俯角.探究:AB是底部B不可到达的一个建筑物,A为建筑物的最高点,设计一种测量建筑物高度AB的方法.分析:选择基线HG,使H、G、B三点共线,要求AB,先求AE 在ACE∆中,可测得角,关键求AC在ACD∆中,可测得角,线段,又有α故可求得AC※典型例题例1. 如图,在山顶铁塔上B处测得地面上一点A 的俯角α=5440'︒,在塔底C处测得A处的俯角β=501'︒. 已知铁塔BC部分的高为27.3 m,求出山高CD(精确到1 m)例 2. 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东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南侧远处一山顶D在东偏南15︒的方向上,行驶5k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东偏南25︒的方向上,仰角为8︒,求此山的高度CD.问题1:欲求出CD,思考在哪个三角形中研究比较适合呢?问题2:在∆BCD中,已知BD或BC都可求出CD,根据条件,易计算出哪条边的长?变式:某人在山顶观察到地面上有相距2500米的A、B两个目标,测得目标A在南偏西57°,俯角是60°,测得目标B在南偏东78°,俯角是45°,试求山高.三、总结提升※学习小结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来解题时,要学会审题及根据题意画方位图,要懂得从所给的背景资料中进行加工、抽取主要因素,进行适当的简化.※知识拓展在湖面上高h处,测得云之仰角为α,湖中云之影的俯角为β,则云高为sin()sin()hαβαβ+-g.学习评价※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1. 在∆ABC中,下列关系中一定成立的是().A.sina b A>B.sina b A=C.sina b A<D.sina b A≥2. 在∆ABC中,AB=3,BC=13,AC=4,则边AC上的高为().A.322B.33C.32D.333. D、C、B在地面同一直线上,DC=100米,从D、C两地测得A的仰角分别为30o和45o,则A点离地面的高AB等于()米.A.100 B.503C.50(31)-D.50(31)+4. 在地面上C点,测得一塔塔顶A和塔基B的仰角分别是60︒和30︒,已知塔基B高出地面20m,则塔身AB的高为_________m.5. 在∆ABC中,22b=,2a=,且三角形有两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课后作业1. 为测某塔AB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相距20m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30°,测得塔基B的俯角为45°,则塔AB的高度为多少m?2. 在平地上有A、B两点,A在山的正东,B在山的东南,且在A的南25°西300米的地方,在A侧山顶的仰角是30°,求山高.§1.2应用举例—③测量角度学习目标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计算角度的实际问题.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复习1:在ABC △中,已知2c =,3C π=,且1sin 32ab C =,求a b ,.复习2:设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 =60o,3c =,求a c的值.二、新课导学 ※ 典型例题例1. 如图,一艘海轮从A 出发,沿北偏东75︒的方向航行67.5 n mile 后到达海岛B ,然后从B 出发,沿北偏东32︒的方向航行54.0 n mile 后达到海岛C.如果下次航行直接从A 出发到达C ,此船应该沿怎样的方向航行,需要航行多少距离?(角度精确到0.1︒,距离精确到0.01n mile)分析: 首先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角∠ABC , 然后用余弦定理算出AC 边,再根据正弦定理算出AC 边和AB 边的夹角∠CAB .例2. 某巡逻艇在A 处发现北偏东45︒相距9海里的C 处有一艘走私船,正沿南偏东75︒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我海岸行驶,巡逻艇立即以14海里/小时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去,问巡逻艇应该沿什么方向去追?需要多少时间才追赶上该走私船?※ 动手试试练1. 甲、乙两船同时从B 点出发,甲船以每小时1)km 的速度向正东航行,乙船以每小时20km 的速度沿南60°东的方向航行,1小时后甲、乙两船分别到达A 、C 两点,求A 、C 两点的距离,以及在A 点观察C 点的方向角.练2. 某渔轮在A 处测得在北45°的C 处有一鱼群,离渔轮9海里,并发现鱼群正沿南75°东的方向以每小时10海里的速度游去,渔轮立即以每小时14海里的速度沿着直线方向追捕,问渔轮应沿什么方向,需几小时才能追上鱼群?三、总结提升※ 学习小结1. 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2.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知识拓展已知∆ABC 的三边长均为有理数,A =3θ,B =2θ,则cos5θ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因为5C πθ=-,由余弦定理知222cos 2a b c C ab+-=为有理数, 所以cos5cos(5)cos C θπθ=--=-为有理数.※ 自我评价 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 ). A. 很好 B. 较好 C. 一般 D. 较差 ※ 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 满分:10分)计分: 1. 从A 处望B 处的仰角为α,从B 处望A 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 ). A .α>β B .α=βC .α+β=90oD .α+β=180o2. 已知两线段2a=,b =a 、b 为边作三角形,则边a 所对的角A 的取值范围是( ). A .(,)63ππ B .(0,]6πC .(0,)2πD .(0,]4π3. 关于x 的方程2sin 2sin sin 0A x B x C ++=g g 有相等实根,且A 、B 、C 是∆的三个内角,则三角形的三边a b c 、、满足( ).A .b ac =B .a bc =C .c ab =D .2b ac = 4. △ABC 中,已知a :b :c则此三角形中最大角的度数为 . 5. 在三角形中,已知:A ,a ,b 给出下列说法: (1)若A ≥90°,且a ≤b ,则此三角形不存在 (2)若A ≥90°,则此三角形最多有一解(3)若A <90°,且a =b sin A ,则此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且B =90°(4)当A <90°,a <b 时三角形一定存在(5)当A <90°,且b sin A <a <b 时,三角形有两解 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 .1. 我舰在敌岛A 南偏西50︒相距12海里的B 处,发现敌舰正由岛沿北偏西10︒的方向以10海里/小时的速度航行.问我舰需以多大速度、沿什么方向航行才能用2小时追上敌舰?2.§1.2应用举例—④解三角形1.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有关三角形的问题;2. 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简单推导和应用;3. 能证明三角形中的简单的恒等式.(1)若1,120a b B ===︒,则A 等于 .(2)若a =2b =,150C =︒,则c = _____. 复习2:在ABC ∆中,a =,2b =,150C =︒,则高BD = ,三角形面积= .二、新课导学 ※ 学习探究探究:在∆ABC 中,边BC 上的高分别记为h a ,那么它如何用已知边和角表示? h a =b sin C =c sin B根据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 =12ah , 代入可以推导出下面的三角形面积公式,S =12ab sin C ,或S = ,同理S = .新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以及它们夹角的正弦之积的一半. ※ 典型例题例1. 在∆ABC 中,根据下列条件,求三角形的面积S (精确到0.1cm 2): (1)已知a =14.8cm ,c =23.5cm ,B =148.5︒;(2)已知B =62.7︒,C =65.8︒,b =3.16cm ; (3)已知三边的长分别为a =41.4cm ,b =27.3cm , c =38.7cm .变式:在某市进行城市环境建设中,要把一个三角形的区域改造成室内公园,经过测量得到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三条边长分别为68m ,88m ,127m ,这个区域的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1cm 2)例2. 在∆ABC中,求证:(1)222222sin sinsina b A Bc C++=;(2)2a+2b+2c=2(bc cos A+ca cos B+ab cos C).小结:证明三角形中恒等式方法:应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边”化“角”或“角”化“边”.※动手试试练 1. 在∆ABC中,已知28a cm=,33c cm=,45B=o,则∆ABC的面积是.练2. 在∆ABC中,求证:22(cos cos)c a B b A a b-=-.三、总结提升※学习小结1. 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b sin C= = .2. 证明三角形中的简单的恒等式方法:应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边”化“角”或“角”化“边”.※知识拓展三角形面积S=这里1()2p a b c=++,这就是著名的海伦公式.※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1. 在ABC∆中,2,60a b C︒===,则ABCS∆=().A.B.C. D.322. 三角形两边之差为2,夹角的正弦值为35,面积为92,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A. 3和5B. 4和6C. 6和8D. 5和73. 在ABC∆中,若2cos sin sinB A C⋅=,则ABC∆一定是()三角形.A. 等腰B. 直角C. 等边D. 等腰直角4. ABC∆三边长分别为3,4,6,它的较大锐角的平分线分三角形的面积比是.5. 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分别为54a cm=,61b cm=,71c cm=,则∆ABC的面积是.2.已知在∆ABC中,∠B=30︒,b=6,ca及∆ABC的面积S.2. 在△ABC中,若sin sin sin(cos cos)A B C A B+=⋅+,试判断△ABC的形状.§1.2应用举例(练习)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2.三角形的面积及有关恒等式.为解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复习2:基本解题思路是:①分析此题属于哪种类型(距离、高度、角度);②依题意画出示意图,把已知量和未知量标在图中;③确定用哪个定理转化,哪个定理求解;④进行作答,并注意近似计算的要求.二、新课导学※典型例题例1. 某观测站C在目标A的南偏西25o方向,从A 出发有一条南偏东35o走向的公路,在C处测得与C相距31km的公路上有一人正沿着此公路向A走去,走20km到达D,此时测得CD距离为21km,求此人在D处距A还有多远?例2. 在某点B处测得建筑物AE的顶端A的仰角为θ,沿BE方向前进30m,至点C处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2θ,再继续前进至D点,测得顶端A的仰角为4θ,求θ的大小和建筑物AE的高.例3.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C平分∠DAB,∠ABC=60°,AC=7,AD=6,S△ADC,求AB的长.B C※动手试试练1. 为测某塔AB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相距20m 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30°,测得塔基B的俯角为45°,则塔AB的高度为多少m?练2. 两灯塔A、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30°,灯塔B在观察站C南偏东60°,则A、B之间的距离为多少?三、总结提升※学习小结1. 解三角形应用题的基本思路,方法;2.应用举例中测量问题的强化.※知识拓展秦九韶“三斜求积”公式:S=※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1. 某人向正东方向走x km后,向右转150o,然后朝新方向走3km,km,则x等于().AB.CD.3 2.在200米的山上顶,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为30,60o o,则塔高为()米.A.2003BC.4003D3. 在∆ABC中,60A∠=︒,16AC=,面积为BC的长度为().A.25B.51C.D.494. 从200米高的山顶A处测得地面上某两个景点B、C的俯角分别是30º和45º,且∠BAC=45º,则这两个景点B、C之间的距离.5. 一货轮航行到M处,测得灯塔S在货轮的北偏东15°相距20里处,随后货轮按北偏西30°的方向航行,半小时后,又测得灯塔在货轮的北偏东45︒,则货轮的速度.1. 3.5米长的棒斜靠在石堤旁,棒的一端在离堤足1.2米地面上,另一端在沿堤上2.8米的地方,求堤对地面的倾斜角.2. 已知a,b,c为△ABC的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向量m1-),n=(cos A,sin A). 若m⊥n,且a cos B+b cos A=c sin C,求角B.第一章 解三角形(复习)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1)用正弦定理:①知两角及一边解三角形;②知两边及其中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要讨论解的个数). (2)用余弦定理:①知三边求三角;②知道两边及这两边的夹角解三角形.复习2:应用举例① 距离问题,②高度问题, ③ 角度问题,④计算问题.练:有一长为2公里的斜坡,它的倾斜角为30°,现要将倾斜角改为45°,且高度不变. 则斜坡长变为___ .二、新课导学※ 典型例题例 1. 在ABC ∆中tan()1A B +=,且最长边为1,tan tan A B >,1tan 2B =,求角C 的大小及△ABC最短边的长.例2. 如图,当甲船位于A 处时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20海里的B 处有一艘渔船遇险等待营救.甲船立即前往救援,同时把消息告知在甲船的南偏西30o ,相距10海里C 处的乙船,试问乙船应朝北偏东多少度的方向沿直线前往B 处救援(角度精确到1o )?例3. 在∆ABC 中,设tan 2,tan A c bB b-= 求A 的值.※ 动手试试练1. 如图,某海轮以60 n mile/h 的速度航行,在A点测得海面上油井P在南偏东60°,向北航行40 min后到达B点,测得油井P在南偏东30°,海轮改为北偏东60°的航向再行驶80 min到达C 点,求P、C间的距离.练2. 在△ABC中,b=10,A=30°,问a取何值时,此三角形有一个解?两个解?无解?三、总结提升※学习小结1. 应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2.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测量距离、高度、角度等);3.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问题. (边角转化).※知识拓展设在ABC∆中,已知三边a,b,c,那么用已知边表示外接圆半径R的公式是※自我评价你完成本节导学案的情况为().A. 很好B. 较好C. 一般D. 较差※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计分:1. 已知△ABC中,AB=6,∠A=30°,∠B=120︒,则△ABC的面积为().A.9 B.18 C.9D.2.在△ABC中,若222c a b ab=++,则∠C=(). A.60°B.90°C.150°D.120°3. 在∆ABC中,80a=,100b=,A=30°,则B 的解的个数是().A.0个B.1个C.2个D.不确定的4. 在△ABC中,a=b=1cos3C=,则ABCS=△_______5. 在∆ABC中,a、b、c分别为∠A、∠B、∠C的对边,若2222sina b c bc A=+-,则A=___ ____.1. 已知A、B、C为ABC∆的三内角,且其对边分别为a、b、c,若1cos cos sin sin2B C B C-=.(1)求A;(2)若4a b c=+=,求ABC∆的面积.2. 在△ABC中,,,a b c分别为角A、B、C的对边,22285bca c b-=-,a=3,△ABC的面积为6,(1)求角A的正弦值;(2)求边b、c.§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1)1. 理解数列及其有关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2. 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3. 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2830 ,找出疑惑之处)复习1:函数3x y =,当x 依次取1,2,3,…时,其函数值有什么特点?复习2:函数y =7x +9,当x 依次取1,2,3,…时,其函数值有什么特点?二、新课导学※ 学习探究 探究任务:数列的概念⒈ 数列的定义: 的一列数叫做数列.⒉ 数列的项:数列中的 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反思:⑴ 如果组成两个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是相同的数列?⑵ 同一个数在数列中可以重复出现吗? 3. 数列的一般形式:123,,,,,n a a a a L L ,或简记为{}n a ,其中n a 是数列的第 项.4. 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n a 的第n 项n a 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来表示,那么 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反思: ⑴所有数列都能写出其通项公式?⑵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唯一?⑶数列与函数有关系吗?如果有关,是什么关系?5.数列的分类:1)根据数列项数的多少分 数列和 数列;2)根据数列中项的大小变化情况分为 数列, 数列, 数列和 数列.※ 典型例题例1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⑴ 1,-12,13,-14;⑵ 1, 0, 1, 0.变式: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⑴ 12,45,910,1617; ⑵ 1, -1, 1, -1;小结:要由数列的若干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只需观察分析数列中的项的构成规律,将项表示为项数的函数关系. 例2已知数列2,74,2,…的通项公式为2n an ba cn +=,求这个数列的第四项和第五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