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小乾坤大_方寸显真情(童志斌《项脊轩志》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投影“生平”二)在20岁考中秀才之前,归有光写了《项脊轩
志》的前面部分;在35岁考中举人之前,他补写了后半部分。归有光60 岁时才如愿以偿考上了进士,设想一下,在他六十岁考上进士前后,当 他重新面对多年前所写的这些文字时,他有会有怎样的想法呢?如果他 拿起笔来,可能会写下怎样的文字呢?请大家结合我们这堂课探讨的问 题,课后思考这一问题。
附录一:板书
室---------轩----------室
清守丹穴
/\
孔明居陇中 可喜
有光处败屋 /\
可悲 /\
隅----功成名就 环境 生活 亲情 责任
蜀 昧昧一
喜——————悲—————— 喜
附录二:《项脊轩志》教学投影
1.赞誉: 震川(归有光)为明文第一……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 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清)黄宗羲
6.请看,“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 膝之易安”。什么是“容膝”呢?(生自由作答,明确)对呀,陶渊明这 个小天地也是极其狭小的所在,可是,他却如此怡然自得。刘禹锡也是 这样:身居陋室,他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多么自在呀!
同学们,陶渊明的园田居,刘禹锡的陋室,归有光的项脊轩,有着 太多的相似之处。在这样任人逍遥的自由天地中,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 感受:远离尘嚣,怡然自得,恬然自安。
对,是那位慈爱的祖母。聪明的归有光,当然能从祖母这两句话(“儿 之成,则可得乎”“他日汝当用之”)中感受到沉甸甸的份量。这就难 怪,回忆起大母时,归有光会“长号不自禁”。
5.(投影“二母”)我想,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大家一定产生过这 样的疑问:为什么回忆起母亲时,“我”的情感表现是 “泣”,而回忆到大 母时,却是“长号不自禁”。
光阴荏苒,这棵昔日的小树,如今已经“亭亭如盖”了。面对它时, 妻子的音容笑貌,就清晰地浮现在归有光的眼前。(投影“妻子”)他也 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妻子那充满信任与期待的目光。小树枝繁叶茂,而自 己呢?母亲,大母,还有妻子,她们的殷切期望,都化为一种沉甸甸的 责任感。可如今,过了而立之年,还是功业无成,这怎不令他黯然神伤 呢?
二、文本探究:
(一)重要的生活场所 1.同学们,本文的标题是《项脊轩志》,顾名思义,文章所写的 是“ 项脊轩” ,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和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中 在提到“项脊轩”时,除了用“轩”这个名称,还有另外的名称吗?——请 问是哪一个字? 2.(稍顿,投影“轩室”) 请看,作者时而称“室”,时而称“轩”。他是随意地使用这两个名称 的吗?——还是有专门的讲究呢?(稍留时间给学生思考,议论))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项脊轩,最初只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房 间,后来,才成为归有光个人所专用的 “书房”。那么,课文有没有告诉 我们,这个小房间,是什么时候,成为归有光的书房的呢?(投影“轩 室二”,突出“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束发”,约15岁。 3.我想,大家一定都已经看出来了,从“亲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开 始,作者用“轩”这个名称,而在此之前,都是称“室”。原因是什么呢? (先请同学自由讨论,再请同学个别回答,最后明确)看来,在归有光 的心目中,项脊“轩”是有着特殊内涵的。在他“束发读书”之前,这个小 房间只不过是普通一“室”。只有当他拥有了这个“室”,并且将它作了一 番细心的整修、布置之后,真正意义上的“轩”才算是诞生了。所以,当 作者称“轩”的时候,这当中,包含了他对这个生活场所的特殊感情。 那么,文章末尾为什么仍旧称其为“室”呢?(稍停)——哦,后 来,原先的“轩”被荒废了,自然又回复到“室”的状态了。 4.项脊轩,这个特殊的生活场所,给归有光的生活带来了什么特殊
(学生思考讨论,个别回答,明确)原因是:回忆起两位长辈亲 人,她们对晚辈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归有光感动,所以他流泪了。不 过,大家肯定都已经注意到了她们说话的内容并不相同。母亲说的 是“儿寒乎,欲食乎?”是对子女日常生活的关心,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 的“问寒问暖”。而祖母呢?当然也有对孙儿生活上的关怀,而更重要的 是,她的话当中包含了对孙儿的——对,是期望,殷切的期望。这种期 望,在归有光眼里,成为了压在他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复兴家族 的责任。长辈的这种关爱越多越深,他肩上的份量就越重。
不过,陶与刘可以忘情地沉醉于个人小天地中,归有光也可以这样 吗,他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完全地超然物外呢?(生思考讨论)
(二)年轻归有光的心态 1.是的,不能。(投影“喜怒”)这个小天地,带给了他无限的情 趣,却也同时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他感到内心 伤悲呢?(投影“庭中”) 2.请问,作者这段描述,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思考讨论,个别回答,明确)这个“庭”院,原先是一个“通南北 为一的整体”,现在呢?“墙往往而是”,而且,“东犬西吠”“客逾庖而 宴”。——原先完整、和谐、井然有序的一个大家庭,如今已经分崩离 析,变得混乱不堪了。这意味着,归氏家族家道中落了。 3.面对着家道中落的事实,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内心 是怎样的感受呢?(投影“庭中”二,突出“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 变矣”一句)(请同学个别朗读,体会这句话中所流露出来的心态) ——不难看出,归有光此时心里是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因 为,(投影“家庭”)这个大家庭,昔日曾经是风光无限的。 4.当然,在这个大家庭内部,为这个家族的命运忧心忡忡的,肯定 不止归有光一人。还有谁呢?(学生自由作答,然后投影“象笏”)——
蜀清守丹穴
孔明居陇中 有光处败屋 昧昧一隅——功成名就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归有光有没有“功成名就”?没有。他还没有实 现长辈们的愿望。不过,年轻的归有光,此时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怎样的 预期呢?他对自己的前途是悲观还是乐观的呢?——当然是乐观的。哪 怕周围的人都将他看成“井底之蛙”,他本人却觉得,虽然目下自己身 处“败屋”,“昧昧一隅”微不足道,可是,完全可以像蜀清与孔明那样, 最终功成名就,扬名天下。 10.(投影“青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归有光在19岁时所写的 文字。可以看出,这其实已经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就其情感脉络来看, 由最初的“喜”,笔调明快;之后转“悲”,文字转凝重;最后呢,笔调还 是转向积极、明快。 11.有了上述认识,我们现在大概可以对课文第四段的文字作新的 探究了。(投影“青年”二,突出“轩凡四遭火”一句)这句话,就其内容 而言似乎无关紧要,而且,粗一看还会觉得有点儿费解。作者在叙 述“轩凡四遭火”这一事实时,笔端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情感呢?(学生 个别回答,明确)对,很明显带有庆幸、乐观的意味。他觉得,这 间“百年老屋”,虽然简陋,却“有神护”。这个“神”,大体上可看作是归 氏祖先。列祖列宗们护佑着这老屋,在护佑着这个家族,自然也在护佑 着年轻的归有光。 所以,虽然眼前还有困难,但是未来是值得期待的。——这就是站 在我们眼前的归有光,年轻的归有光,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归有 光。 (三)中年归有光的心态 19岁的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之后,带着长辈们的殷切期望, 伴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继续在“轩”中闭门苦读圣贤书。同时,他的 生命也恰如一部书,一页一页地向后翻开。(投影“生平”)请看,20 岁,他考中了秀才;后来,他结婚了,再后来,年轻的妻子离他而 去……我们都很想知道,事隔多年之后,归有光为什么又拿起笔来,补 写了后面的两段文字呢?(投影“中年”) 1.请问,这两部分文字,前后的写作时间到底相隔了几年?(根 据课文内容,与学生一道明确)5年加6年加2年——对,至少是13年。 此时的归有光,已是过了三十而立之年的中年人了。当他面对项脊轩,
三、小结与思考: 1.同学们,前面我们说过,这篇经典散文,是从作者心里“流”出来
的,它是归有光的一段内心世界的外化。因而,我们才有可能经由文 本,贴近归有光,走进归有光的内心,从而把握他由青少年到中年时期 的心路历程。我们已经知道,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有挚爱亲情,更 有复兴家族的责任感。——这种思想情感,贯穿全文,也贯穿了归有光 的一生。
7.当然,肩负着这样沉重责任与使命,单有眼泪还不够,单有责任 意识也还不够。对,一定得有雄心,得有行动。请问,从课文中我们有 没有看到归有光复兴家族的积极行动呢?(投影“竟日”)是呀,年轻的 归有光,已经很自觉地将长辈的关爱与期望化为实际行动。在那个时 代,要想改变现状,要振兴家族,最有交的途径便是刻苦读书,参加科 举考试。所以,他“扃牖而居”,整天默默地呆在项脊轩中,足不出户, 时间一长,甚至“能以足音辨人”。
6.其实呀,也不止是祖母的期望给了归有光以压力,他在回忆自己 的母亲时,又何尝不是如此?(投影“期望”)为什么母亲对年幼的归有 光提出这样严格的要求呢?就是因为,母亲也和祖母一样,对归有寄予 了厚望。正因为如此,在真正实现长辈的愿望,完成他的使命之前,当 归有光回忆起慈祥的长辈时,他禁不住地就悲从中来,不能自已。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童志斌 324000
一 、 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经典老课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归有 光,曾被前人誉为“明文第一”(投影“赞誉”)
而《项脊轩志》这篇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至情美文,正是他的代 表作。人们常说,“精书不厌百回读”,“名著是常读常新的”,虽然这之 前我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但是,当我们第二次面对它的时候,我相 信,我们一定都会有新的感悟与收获。
回首往事,审视自己走过的路的时候,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从课文内容(“时至轩中”等句)可以看出,项脊轩,在归有光19岁
之后,在他结婚之后,仍然是他最重要的生活场所。与少年时代一样, 这个小书房,所给予他的感受还是那样复杂,有欢笑,也有哀伤。
2.只不过,此时的归有光,无论是感到“喜”还是感到“悲”,他的 情感都已经比先前平稳得多,也不会像先前那样“长号不自禁”了。不 过,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的字里行间感觉到他内心复杂的况味。——虽 然,他的表达是那样的含蓄。(投影“中年”二,突出“庭有枇杷树”一 句)(请几位同学个别朗读,谈各自的体会)
源自文库
的内容呢?(投影“可喜”)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后半段文字,――确切 地说,我们不是朗读,而是自由地表达你自己内心的感受。当你本人拥 有这样一个独立的小天地,你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自由朗 读)
5.这是怎样的一个所在呢?――你看,作者拥有多么逍遥惬意的生 活呀:有“庭阶寂寂,小鸟啄食;明月半墙,风移影动”的自然环境,也 有“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自由生活。――面对这样一幅生活画面,我 们是不是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眼前的画面,令我们联想到我们所 熟知的几位前辈文人来。(投影“陶潜”)
2-3.轩室: 课文全文,分别突出文中出现的“室”与“轩”二字。 4.可喜: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 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 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 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 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 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 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5.陶潜: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 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陶潜《归去来兮辞》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 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6.可喜: 课文前三段文字,突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 7-8.庭中: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 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 再变矣。 9.家庭: 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 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 氏。 ——归有光《归氏世 谱后》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 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 ——归有光《家谱记》
同学们都能体会到这句话中所隐含的无限的忧伤之情。你看,院子 里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种下的,是谁种下的?(明确“手 植”义)对,是归有光妻子亲手种下的。所以,见物如见人。看到它, 想起昔日的温馨生活,禁不住便悲从中来。
3.也许,还不止于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年归有光的妻子, 选了一棵树苗,在院子里挖了树坑,将树苗放下去,培上土。然后呢? ——然后为它浇水;然后,每天来看它,看着它一天天长高、长大—— 可以肯定,妻子种下这棵树的时候,是满怀着希望的。希望它茁壮成 长,枝繁叶茂。而且,种下的是一棵枇杷树,所以,当然还希望有朝一 日它能够开花,结果。
8.归有光这样闭门苦读,那么,他在科举仕进道路上的前景是怎样 的呢?(投影“生曰”)这是《项脊轩志》在选入教材后,原著中被略去 的一段文字。其实这段文字相当重要,我们可以从中真切地把握住归有 光的心灵脉搏。
9.归有光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两个历史人物呢?蜀清与孔明,他们两 人之间有什么共性吗?归有光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 论,个别回答,明确,形成板书)
志》的前面部分;在35岁考中举人之前,他补写了后半部分。归有光60 岁时才如愿以偿考上了进士,设想一下,在他六十岁考上进士前后,当 他重新面对多年前所写的这些文字时,他有会有怎样的想法呢?如果他 拿起笔来,可能会写下怎样的文字呢?请大家结合我们这堂课探讨的问 题,课后思考这一问题。
附录一:板书
室---------轩----------室
清守丹穴
/\
孔明居陇中 可喜
有光处败屋 /\
可悲 /\
隅----功成名就 环境 生活 亲情 责任
蜀 昧昧一
喜——————悲—————— 喜
附录二:《项脊轩志》教学投影
1.赞誉: 震川(归有光)为明文第一……余读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情 深,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 ——(清)黄宗羲
6.请看,“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 膝之易安”。什么是“容膝”呢?(生自由作答,明确)对呀,陶渊明这 个小天地也是极其狭小的所在,可是,他却如此怡然自得。刘禹锡也是 这样:身居陋室,他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多么自在呀!
同学们,陶渊明的园田居,刘禹锡的陋室,归有光的项脊轩,有着 太多的相似之处。在这样任人逍遥的自由天地中,他们有着共同的生活 感受:远离尘嚣,怡然自得,恬然自安。
对,是那位慈爱的祖母。聪明的归有光,当然能从祖母这两句话(“儿 之成,则可得乎”“他日汝当用之”)中感受到沉甸甸的份量。这就难 怪,回忆起大母时,归有光会“长号不自禁”。
5.(投影“二母”)我想,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大家一定产生过这 样的疑问:为什么回忆起母亲时,“我”的情感表现是 “泣”,而回忆到大 母时,却是“长号不自禁”。
光阴荏苒,这棵昔日的小树,如今已经“亭亭如盖”了。面对它时, 妻子的音容笑貌,就清晰地浮现在归有光的眼前。(投影“妻子”)他也 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妻子那充满信任与期待的目光。小树枝繁叶茂,而自 己呢?母亲,大母,还有妻子,她们的殷切期望,都化为一种沉甸甸的 责任感。可如今,过了而立之年,还是功业无成,这怎不令他黯然神伤 呢?
二、文本探究:
(一)重要的生活场所 1.同学们,本文的标题是《项脊轩志》,顾名思义,文章所写的 是“ 项脊轩” ,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和事。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文中 在提到“项脊轩”时,除了用“轩”这个名称,还有另外的名称吗?——请 问是哪一个字? 2.(稍顿,投影“轩室”) 请看,作者时而称“室”,时而称“轩”。他是随意地使用这两个名称 的吗?——还是有专门的讲究呢?(稍留时间给学生思考,议论))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项脊轩,最初只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房 间,后来,才成为归有光个人所专用的 “书房”。那么,课文有没有告诉 我们,这个小房间,是什么时候,成为归有光的书房的呢?(投影“轩 室二”,突出“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束发”,约15岁。 3.我想,大家一定都已经看出来了,从“亲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开 始,作者用“轩”这个名称,而在此之前,都是称“室”。原因是什么呢? (先请同学自由讨论,再请同学个别回答,最后明确)看来,在归有光 的心目中,项脊“轩”是有着特殊内涵的。在他“束发读书”之前,这个小 房间只不过是普通一“室”。只有当他拥有了这个“室”,并且将它作了一 番细心的整修、布置之后,真正意义上的“轩”才算是诞生了。所以,当 作者称“轩”的时候,这当中,包含了他对这个生活场所的特殊感情。 那么,文章末尾为什么仍旧称其为“室”呢?(稍停)——哦,后 来,原先的“轩”被荒废了,自然又回复到“室”的状态了。 4.项脊轩,这个特殊的生活场所,给归有光的生活带来了什么特殊
(学生思考讨论,个别回答,明确)原因是:回忆起两位长辈亲 人,她们对晚辈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归有光感动,所以他流泪了。不 过,大家肯定都已经注意到了她们说话的内容并不相同。母亲说的 是“儿寒乎,欲食乎?”是对子女日常生活的关心,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 的“问寒问暖”。而祖母呢?当然也有对孙儿生活上的关怀,而更重要的 是,她的话当中包含了对孙儿的——对,是期望,殷切的期望。这种期 望,在归有光眼里,成为了压在他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复兴家族 的责任。长辈的这种关爱越多越深,他肩上的份量就越重。
不过,陶与刘可以忘情地沉醉于个人小天地中,归有光也可以这样 吗,他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完全地超然物外呢?(生思考讨论)
(二)年轻归有光的心态 1.是的,不能。(投影“喜怒”)这个小天地,带给了他无限的情 趣,却也同时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悲情。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他感到内心 伤悲呢?(投影“庭中”) 2.请问,作者这段描述,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思考讨论,个别回答,明确)这个“庭”院,原先是一个“通南北 为一的整体”,现在呢?“墙往往而是”,而且,“东犬西吠”“客逾庖而 宴”。——原先完整、和谐、井然有序的一个大家庭,如今已经分崩离 析,变得混乱不堪了。这意味着,归氏家族家道中落了。 3.面对着家道中落的事实,长期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归有光,内心 是怎样的感受呢?(投影“庭中”二,突出“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 变矣”一句)(请同学个别朗读,体会这句话中所流露出来的心态) ——不难看出,归有光此时心里是无限的痛惜,失落,还有无奈。因 为,(投影“家庭”)这个大家庭,昔日曾经是风光无限的。 4.当然,在这个大家庭内部,为这个家族的命运忧心忡忡的,肯定 不止归有光一人。还有谁呢?(学生自由作答,然后投影“象笏”)——
蜀清守丹穴
孔明居陇中 有光处败屋 昧昧一隅——功成名就 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归有光有没有“功成名就”?没有。他还没有实 现长辈们的愿望。不过,年轻的归有光,此时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怎样的 预期呢?他对自己的前途是悲观还是乐观的呢?——当然是乐观的。哪 怕周围的人都将他看成“井底之蛙”,他本人却觉得,虽然目下自己身 处“败屋”,“昧昧一隅”微不足道,可是,完全可以像蜀清与孔明那样, 最终功成名就,扬名天下。 10.(投影“青年”)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归有光在19岁时所写的 文字。可以看出,这其实已经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就其情感脉络来看, 由最初的“喜”,笔调明快;之后转“悲”,文字转凝重;最后呢,笔调还 是转向积极、明快。 11.有了上述认识,我们现在大概可以对课文第四段的文字作新的 探究了。(投影“青年”二,突出“轩凡四遭火”一句)这句话,就其内容 而言似乎无关紧要,而且,粗一看还会觉得有点儿费解。作者在叙 述“轩凡四遭火”这一事实时,笔端流露出的是怎样一种情感呢?(学生 个别回答,明确)对,很明显带有庆幸、乐观的意味。他觉得,这 间“百年老屋”,虽然简陋,却“有神护”。这个“神”,大体上可看作是归 氏祖先。列祖列宗们护佑着这老屋,在护佑着这个家族,自然也在护佑 着年轻的归有光。 所以,虽然眼前还有困难,但是未来是值得期待的。——这就是站 在我们眼前的归有光,年轻的归有光,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归有 光。 (三)中年归有光的心态 19岁的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之后,带着长辈们的殷切期望, 伴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他继续在“轩”中闭门苦读圣贤书。同时,他的 生命也恰如一部书,一页一页地向后翻开。(投影“生平”)请看,20 岁,他考中了秀才;后来,他结婚了,再后来,年轻的妻子离他而 去……我们都很想知道,事隔多年之后,归有光为什么又拿起笔来,补 写了后面的两段文字呢?(投影“中年”) 1.请问,这两部分文字,前后的写作时间到底相隔了几年?(根 据课文内容,与学生一道明确)5年加6年加2年——对,至少是13年。 此时的归有光,已是过了三十而立之年的中年人了。当他面对项脊轩,
三、小结与思考: 1.同学们,前面我们说过,这篇经典散文,是从作者心里“流”出来
的,它是归有光的一段内心世界的外化。因而,我们才有可能经由文 本,贴近归有光,走进归有光的内心,从而把握他由青少年到中年时期 的心路历程。我们已经知道,字里行间所透露出来的,有挚爱亲情,更 有复兴家族的责任感。——这种思想情感,贯穿全文,也贯穿了归有光 的一生。
7.当然,肩负着这样沉重责任与使命,单有眼泪还不够,单有责任 意识也还不够。对,一定得有雄心,得有行动。请问,从课文中我们有 没有看到归有光复兴家族的积极行动呢?(投影“竟日”)是呀,年轻的 归有光,已经很自觉地将长辈的关爱与期望化为实际行动。在那个时 代,要想改变现状,要振兴家族,最有交的途径便是刻苦读书,参加科 举考试。所以,他“扃牖而居”,整天默默地呆在项脊轩中,足不出户, 时间一长,甚至“能以足音辨人”。
6.其实呀,也不止是祖母的期望给了归有光以压力,他在回忆自己 的母亲时,又何尝不是如此?(投影“期望”)为什么母亲对年幼的归有 光提出这样严格的要求呢?就是因为,母亲也和祖母一样,对归有寄予 了厚望。正因为如此,在真正实现长辈的愿望,完成他的使命之前,当 归有光回忆起慈祥的长辈时,他禁不住地就悲从中来,不能自已。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浙江省衢州第二中学 童志斌 324000
一 、 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经典老课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归有 光,曾被前人誉为“明文第一”(投影“赞誉”)
而《项脊轩志》这篇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至情美文,正是他的代 表作。人们常说,“精书不厌百回读”,“名著是常读常新的”,虽然这之 前我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但是,当我们第二次面对它的时候,我相 信,我们一定都会有新的感悟与收获。
回首往事,审视自己走过的路的时候,他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从课文内容(“时至轩中”等句)可以看出,项脊轩,在归有光19岁
之后,在他结婚之后,仍然是他最重要的生活场所。与少年时代一样, 这个小书房,所给予他的感受还是那样复杂,有欢笑,也有哀伤。
2.只不过,此时的归有光,无论是感到“喜”还是感到“悲”,他的 情感都已经比先前平稳得多,也不会像先前那样“长号不自禁”了。不 过,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的字里行间感觉到他内心复杂的况味。——虽 然,他的表达是那样的含蓄。(投影“中年”二,突出“庭有枇杷树”一 句)(请几位同学个别朗读,谈各自的体会)
源自文库
的内容呢?(投影“可喜”)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后半段文字,――确切 地说,我们不是朗读,而是自由地表达你自己内心的感受。当你本人拥 有这样一个独立的小天地,你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自由朗 读)
5.这是怎样的一个所在呢?――你看,作者拥有多么逍遥惬意的生 活呀:有“庭阶寂寂,小鸟啄食;明月半墙,风移影动”的自然环境,也 有“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自由生活。――面对这样一幅生活画面,我 们是不是都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眼前的画面,令我们联想到我们所 熟知的几位前辈文人来。(投影“陶潜”)
2-3.轩室: 课文全文,分别突出文中出现的“室”与“轩”二字。 4.可喜: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 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 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 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 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 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 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5.陶潜: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 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陶潜《归去来兮辞》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以调素琴,阅金 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6.可喜: 课文前三段文字,突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 7-8.庭中: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 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 再变矣。 9.家庭: 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 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 氏。 ——归有光《归氏世 谱后》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 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 ——归有光《家谱记》
同学们都能体会到这句话中所隐含的无限的忧伤之情。你看,院子 里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种下的,是谁种下的?(明确“手 植”义)对,是归有光妻子亲手种下的。所以,见物如见人。看到它, 想起昔日的温馨生活,禁不住便悲从中来。
3.也许,还不止于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年归有光的妻子, 选了一棵树苗,在院子里挖了树坑,将树苗放下去,培上土。然后呢? ——然后为它浇水;然后,每天来看它,看着它一天天长高、长大—— 可以肯定,妻子种下这棵树的时候,是满怀着希望的。希望它茁壮成 长,枝繁叶茂。而且,种下的是一棵枇杷树,所以,当然还希望有朝一 日它能够开花,结果。
8.归有光这样闭门苦读,那么,他在科举仕进道路上的前景是怎样 的呢?(投影“生曰”)这是《项脊轩志》在选入教材后,原著中被略去 的一段文字。其实这段文字相当重要,我们可以从中真切地把握住归有 光的心灵脉搏。
9.归有光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两个历史人物呢?蜀清与孔明,他们两 人之间有什么共性吗?归有光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呢?(学生思考讨 论,个别回答,明确,形成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