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1183e831ee06eff9aef8074e.png)
欧洲人进公园就像纯粹地走进自然, 享受自然中的风、光、空气与阳光, 他们舒适地晒太阳、散步
弗兰克·盖里
• 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以设 计具有奇特不规则曲线造型和雕塑 般外观的建筑而著称。 • 被誉为“建筑界的毕加索”。 • 超现实、抽象、独特、高贵和神秘。
古根海姆博物馆
• 西班牙,毕尔巴鄂 • 以前是钢铁之城,炼 钢重镇,但现在变冷 却了,很多人不知道 • 拯救一座城市的建筑
• 加利福尼亚 • 外观凌乱,随 意性大 • 入口通道
• 外形像临时搭建的建筑
• 窗户,倾斜的 • “掉落的吊顶”,感觉像要 掉下来。
跳舞大楼
• 像飓风过后的建筑,歪的斜的, • 设计源泉,两个跳舞的人的姿态 • 荷兰一个办公大楼
其他作品
犹太人纪念馆
• 美国设计师里伯斯金设计 • 德国柏林,介绍犹太人 • 平面形状,非常不规则的一个折 线型形体
• 墙面,不完整,上面穿插了很多镂空的撕裂的口子-------代表犹太人所曾受的创伤等
• 里边所有空间都有一个角度,而 且不是直角,墙与墙之间也不是 直角--------扭曲的矛盾冲突的 感觉,代表着犹太人在历史上所 经历的磨难。
• 走廊,上是斜的梁,与众不同,随意
• 落叶“一万张脸” 大屠杀塔
雅克·德里达
• ——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 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 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 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他的核心理论是对 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 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 研究更重要。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 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 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 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 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 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 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 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现代哲学中的解构主义思潮
![现代哲学中的解构主义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57f257e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7.png)
现代哲学中的解构主义思潮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现代哲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思潮。
它对传统的哲学观念进行了质疑和解构,旨在揭示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语言的限制。
本文将介绍解构主义的概念、核心理论和重要代表人物,并探讨它对哲学和文化领域的影响。
一、解构主义的概念解构主义起源于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思想,它与结构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立。
解构主义意味着去除传统哲学理论的固定结构和含义,通过分析和批判来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问题。
它强调意义的多义性和悖论性,并认为语言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解构主义的核心理论1. 德里达的批判性修辞学:德里达认为语言是不稳定、欠缺确定性的。
他提出了“差异原理”,即意义的产生依赖于符号之间的差异。
他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揭示了语言的内在结构和隐含的潜意识。
2. 文本解构:解构主义强调文本的多义性和开放性。
它拒绝固定的解释,并主张对文本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解构,从而揭示出其中隐藏的意义和矛盾。
3. 主体的颠倒:解构主义否定主体的存在和稳定性。
它认为主体是由语言和符号建构的,并随着不同的语境和解读而不断变化。
相较于结构主义的主体观念,解构主义将主体视为一个不断被建构和颠倒的概念。
三、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1.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作为解构主义的奠基人,德里达的思想对后来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批判性修辞学和对二元对立关系的质疑,推动了解构主义的发展。
2.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福柯关注权力、知识和身体的相互关系,他通过“考古学”方法论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权力机制和话语体系,并对传统观念进行了解构性的批判。
3.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利奥塔在其著作《后现代条件》中提出了“元敘事”的概念,强调对大敘事的批判和对小敘事的关注,从而解构了现代主义信仰。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b983cae89b89680203d8252c.png)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为了反 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 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 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换言之, 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因为之 前的结构主义时语言是禁锢的,有一套 成型的语言体系)
五月法国 五月风暴
解构主义的产生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 于20世纪80年代,但它的哲学渊源则可 以追溯到1967年。 当时一位哲学家德里达(Jacque Derride,1930——2004)基于对语言学 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 义”的理论。
简单小结
解构主义建筑是一个从19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思潮。它的特 点是把整体破碎化(解构)。主要想法是对外观的处理,通过非线性 或非欧几里得几何的设计,来形成建筑元素之间关系的变形与移位, 譬如楼层和墙壁,或者结构和外廓。大厦完成后的视觉外观产生的各 种解构“样式”以刺激性的不可预测性和可控的混乱为特征。
弗兰克·盖里
Frank Gehry
1929出生于加拿大。在南加利福尼亚州大学获得建筑 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哈佛大学从事城市规划。1962年建 1929年出生于加拿大,后移民美国。 立他自己的公司并随着巴黎著名建筑师见习。曾担任助理 教授以及哈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评论师。现为耶鲁大学 1954年毕业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 1957 建筑系教授。是当代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盖里被认为 年在哈佛大学学习城市规划,1962 年在洛杉矶 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号称解构主义建 建立事务所。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筑之父。
19世纪末,尼采宣称“上帝死 了”,并要求“重估一切价 值”。他的叛逆思想从此对西 方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一股 质疑理性、颠覆传统(富有跨时 代的意味)的思潮,尼采哲学成 为解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之一。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0584e3fc856a561252d36fbd.png)
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
解 构 主 义 建 筑 理 论 的 重 要 奠 基 人
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 ) • 1932年8月11日-,出生于新泽
西州,美国建筑师,因其碎片式 建筑语汇而同各式其他建筑师一 起被打上了解构主义的标签。虽 然他拒绝被标签化,但仍为了保 留他在学术界中的注视而惹起争 议。他在建筑学的理论追求解放 及自律性,他的工作从某种意义 上说坚持一个企图-解放形式- 一种很难了解的奋斗。他与欧洲 知识分子像他的英国辅导者Colin Rowe和意大利史学家Manfredo Tafuri有着牢固的文化关系。哲学 家德里达的工作对艾森曼的建筑 有很关键的影响。
由法兰克· 盖 瑞设计
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
美国加州洛杉矶的沃特.迪斯尼音 乐厅
——于1989年建成
如帆船似 的木质天 花和灰泥 墙给人以 一种在大 型集装箱 船内的感 觉。
5/22/2016
16
盖里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
美国加州公司总部
• “双筒望远镜”, 其一边是曲面型 的屏幕墙,夕阳 的影子能显示在 上面,其另一边 是似森林般密度 的柱子,以铜箔 覆盖在柱子表面。 • 这座建筑外形完 全模仿望远镜, 有点像放大的玩 具,,它一方面 表明盖里建筑设 计的独特性,另 一方面又显得盖 里不够成熟。
解构主义的特征
• 无绝对权威,个人的,非中心的; • 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很多解构主义 建筑家甚至连完整的工 程图也没有仅仅以草图和模型来设计,完全依靠电脑来归纳); • 多元的,非同一化的,破碎的,凌乱的,模糊的;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色
• 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反对把现代 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d24e76d8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b.png)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
它对于人们对于现实和意义的理解提出了一种批判性的研究方式,通过将事物逐步分解和解构,揭示潜在的意义和结构。
在本文中,我将对解构主义进行详细的介绍和探讨。
首先,解构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相对性和复杂性。
它认为人们普遍的认知和理解是基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但在现实世界中,很少有事物是绝对对立的。
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复杂而模糊的。
因此,解构主义主张通过对事物的解构和重构,来揭示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解构主义对于传统的哲学、文化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质疑。
传统的研究方法常常有着固定的结构和预设的理论框架,这使得研究结果往往被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
然而,解构主义认为这种方法是片面和偏执的,不利于真实世界的理解。
因此,解构主义主张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眼光看待事物,并通过解构的手段去探寻事物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第三,解构主义主张关注权力和主导结构。
它认为现实世界的权力结构是面向特定利益和偏见的,人们在这样的结构下往往无法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事物。
因此,解构主义试图揭示权力结构的深层次逻辑,并提出批判性的观点和多元的解释,以挑战主导结构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第四,解构主义在文化、语言和艺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对于传统的文化观念和语言的使用方式提出了批评,并试图打破传统的界限和限制。
在艺术领域,解构主义的观点推动了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例如后现代主义、概念艺术和后结构主义艺术。
这些艺术形式试图解构现实和意义,挑战人们对艺术的固有认知和理解。
最后,解构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批判性和不断反思的态度。
解构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的,不存在一种绝对的真理。
因此,它主张人们应该不断反思和质疑已有的知识和权力结构,并寻求新的理解和解释。
这种反思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对于促进社会变革和知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解构主义是一种对现实世界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对事物的解构和重构,揭示事物的潜在意义和结构。
解构主义的全面介绍
![解构主义的全面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40e348e90242a8956bece4da.png)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法国,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
在德里达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
“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
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
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
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也许耶鲁批评学派中的激进分子希利斯·米勒在这一问题上阐述得更为形象一点,他说:“解构一词使人觉得这种批评是把某种整体的东西分解为互不相干的碎片或零件的活动,使人联想到孩子拆卸他父亲的手表,将它还原为一堆无法重新组合的零件。
一个解构主义者不是寄生虫,而是叛逆者,他是破坏西方形而上学机制,使之不能再修复的孩子。
”德里达以《文字语言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三部书出版宣告解构主义的确立,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
解构主义直接对人类文化传播载体--语言提出了挑战。
德里达以人的永恒参与为理由,认为写作和阅读中的偏差永远存在。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6e06d80216fc700abb68fc38.png)
中文词条名:解构主义英文词条名:(解构主义的英文写法)在德里达看来,西方哲学一直是“在场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史的框架“就是在整体意义上把存在确定为在场。
可以列举出许多专有名词,它们与基础、原则或中心密切相关,常常用来确认在场的连续性:如理念、起源、目的、潜能、实在(本质、存在、实体、主体)、真实、超验性、意识、良知、上帝、人,等等”。
所谓将存在确定为在场,就是指传统形而上学假定真理是超出语言之外的事实,它们呈现在言说者的面前,并且能在言说中传达出来,换言之,这些真理在人们的交流过程中是现时的、“在场”的,言语则是表达思想的最佳方式。
逻各斯中心主义实际上就是“在场的形而上学”和“声音中心主义”的结合体。
由此,所谓的描述或分析只不过是:在观念中“策略地”回归被认为是简约、完整、正规、纯洁、标准、不言自明的某种本源或先在的使命,以便接着来观照衍生、繁化、蜕变、意外等。
德里达认为,虽然我们不可能彻底摆脱这一体系,但至少可以通过关注它所压制的那些问题来说明它强加了哪些思维条件;虽然我们无法设想并实现形而上学的终结,但还是可以通过认识和改变它所确立的等级体系,从内部对形而上学进行清理。
由此,德里达提出解构这一概念。
解构的策略有四:第一,在传统哲学的二元对立命题中,除了森严的等级高低,绝无两个对项的和平共处,一个单项在价值、逻辑等方面统治着另一个单项,高居发号施令的地位。
解构一个命题,从根本上说,便是在一特定时机,把它的等级秩序颠倒过来。
第二,必须通过一种双重姿态、双重科学、双重文学,在实践中颠覆经典的二元对立命题,全面转换这个系统。
为此,解构将全面介入为它所批驳的对立命题领域。
换言之,解构在该系统的内部进行操作,目的却是要打破这个系统。
第三,解构的理路因此也即是用最为谨慎和内在的方法,通盘考查其概念的结构谱系,同时从它无以命名或描述的某一外在角度,确证这段历史在通过这一与它利害悠关的抑制来构筑自身使为历史的过程中,可能遮蔽了什么,排斥了什么,遗忘了什么。
解构主义例子
![解构主义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b228e86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fd.png)
解构主义例子
1. 建筑领域呀,你看那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它那奇特的造型,扭曲的线条,不就是解构主义的经典例子嘛!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艺术雕塑突然出现在城市中间,冲击着人们的视觉。
2. 服装设计里也有哦!有些服装的剪裁完全打破常规,比如那种一边长一边短、不对称的设计,不就跟传统服装大不一样么,这也是解构主义的表现呀!
3. 文学作品中也不少呢!像有的小说,故事结构七零八落的,时间线混乱,这难道不是在解构传统叙事么?哎呀,真的很特别!
4. 电影也有呀!有些电影的情节跳跃得厉害,各种碎片式的呈现,这不就像是把故事给“拆解”了嘛,这就是典型的解构主义例子呀!
5. 艺术绘画中呀,那些打破常规构图,色彩大胆碰撞的作品,不就是对传统绘画的一种解构嘛!哇塞,多有冲击力!
6. 家具设计也能瞧见!那些奇形怪状的、不成套的、组合起来很奇特的家具,可不是在挑战传统嘛,这就是解构主义的魅力所在!
7. 音乐也有呀!有些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别奇怪,完全不按常理出牌,这不正像在解构人们对音乐的一贯认知么!
8. 舞台设计呢!异常夸张的造型、不合常理的布局,不正是在打破常规么,这绝对是解构主义的出色例子!
9. 广告设计中也常常出现,那种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又印象深刻的创意,不正是在对传统广告的一种“拆解”和重构嘛!
总之,解构主义在各个领域都有精彩的呈现,它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创意和可能!。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2e58f7772e3f5727a5e962af.png)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一、解构主义的含义:什么是解构主义?德里达在接受张宁的访谈中这样说:“在某个既定的时刻,我曾说过如果要我给‘解构’下个定义的话,我可能会说‘一种语言以上’,哪里有‘一种语言以上’的体验,哪里就存在着解构。
”又说:“解构一直都是对非正当的教条、权威与霸权的对抗。
”解构主义拒绝僵硬的定义,它称自己是一种针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一套消解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策略。
这些批判理论与策略包括: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延异、替补、互文性。
二、解构主义产生的背景1968年,一场激进学生运动席卷整个欧美资本主义世界。
在法国,抗议运动被称为“五月风暴”,可惜它只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在随之而来的郁闷年代里,激进学者难以压抑的革命激情被迫转向学术思想深层的拆解工作。
他们明知资本主义根深蒂固难以摇撼,却偏要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各种基础,从它的语言、信仰、机构、制度、直到学术规范与权力网络。
解构主义在此背景下应用而生。
为了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解构运动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
换言之,它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是一曲“带着脚镣的舞蹈”。
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
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
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
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
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和无终止性。
解构一句话,一个命题或一种传统信念,就是通过对其中修辞手法的分析,来破坏它所声称的哲学基础和它所依赖的等级对立。
三、德里达的解构策略1 反对“语音中心论”德里达解构主义首先是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和索绪尔语言学的批判开始的。
德里达所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是指西方哲学中的如下倾向: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现代总是存在着一种二元的等级划分,比如本源与事物、逻各斯与事物、理念与摹本、本体与现象、原子与虚空、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灵与肉、理性与感性、主体与客体、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意向活动与意向对象、语言与在者、理解与解释、所指与能指等等,在这诸多的二元划分中,前者总是更根本的、更基础的,前者拥有普遍性与稳定性,而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是由前者派生而来的,是不断变动的、暂时性的存在。
解构主义名词解释
![解构主义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ad5c7c8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c.png)
解构主义名词解释解构主义是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
它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解构主义的目标是揭示语言和思维的固定结构,并突破这些结构的限制,以探索隐含在其中的多样性和矛盾。
解构主义认为,语言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文化和意识形态构建的。
它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流动性,批判单一的意义和正义观念。
解构主义批评方法的核心是“解构”,即通过对文本进行分析来揭示其中的二义性、矛盾和冲突。
解构主义以及解构主义者的名义观点是“一切都是文本”,这意味着任何事物——包括文学作品、文化现象、政治和历史事件等——都可以被视为语言结构的表达。
通过揭示这些结构中的矛盾和隐含的意义,解构主义试图挑战权力和知识的固化,并推动社会变革。
解构主义的名词概念在德里达的著作中有明确表达。
例如,“德丽”的名词解释,这个词是由“德丽”和“美”两个字组成的,德立的名词解释是“没有美丽的女人”。
解构主义的名词概念强调了语言的图像性和多义性。
德里达提倡的解构主义方法在学术研究、文学批评、哲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都有应用。
它对传统的二元对立、中心主义和原则主义提出了挑战,并试图打破这些固有的结构,以期达到更加开放、自由和多元化的理解。
然而,解构主义的名词解释也受到了批评。
一些人认为,解构主义的方法过于抽象和复杂,无法直接应用于实际问题。
此外,解构主义的批评方法有时被认为过分强调矛盾和多义性,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意义和作者的意图。
总的来说,解构主义是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强调语言和思维中固定结构的矛盾和多义性。
它试图挑战权力和知识的固化,以推动社会变革。
虽然解构主义的名词解释受到争议,但它在学术和文化领域都有重要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领域。
解构主义相关资料
![解构主义相关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ca49f37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dc.png)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引言解构主义是20世纪后期哲学和文学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理论流派,其兴起始于法国。
解构主义将传统的哲学和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和批判,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对于当代社会和思想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对解构主义的起源、概念和主要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并从文学和哲学两个角度分析其对于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
一、解构主义的起源与概念解构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提出的一种哲学观点。
德里达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建立在二元对立关系之上的,而这种二元对立关系往往存在隐含的偏见和权力关系。
他认为,通过对文本和语言的解构,可以揭示出这些偏见和权力关系,并批判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
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间断性”和“漂移性”。
它认为,任何语言和思维都是基于一系列的二元对立关系构建起来的,而解构主义则试图打破这种对立关系的稳定性,揭示其内在的不稳定性和矛盾性。
解构主义的目标是通过对二元对立关系进行剖析和批判,重新定义思维和文化的边界,并推动社会变革。
二、解构主义的观点与思考方式1. 关于意义的批判解构主义对传统意义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语境的变化而不断漂移的。
它强调语言的多义性和开放性,以及意义的不确定性。
解构主义主张去中心化和不断重新解释意义,将文本和语言从固定的定义中解放出来,从而推动了对传统概念和价值观的重新思考。
2. 对权力关系的挑战解构主义认为,语言和思维中存在着权力关系的问题,这种权力关系往往体现在二元对立关系中。
它通过对这种权力关系的揭示和批判,拆解了传统的二元对立观念,展示了这些观念中的偏见和隐含的权力结构。
解构主义试图从权力关系的角度重新定义思维和文化的边界,推动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3. 文本和语言的超越解构主义认为,文本和语言不仅仅是传递意义和信息的工具,它们本身有着超越意义和信息的特点。
解构主义试图揭示文本和语言的边界性和不稳定性,并超越传统的主题和结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学风格。
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特点
![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8095b52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4d.png)
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特点解构主义设计风格是一种以反传统、突破规则的方式,打破常规并重新构思和组织设计元素的设计风格。
它强调对形式和结构的重新解释,通过拆解、重组和重新排列来展示不同的视觉效果。
以下是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的特点:1. 非线性结构:解构主义设计风格通过打破线性结构,使设计元素不再遵循传统的布局方式。
它突破了传统的设计规则,使设计更具创新性和视觉冲击力。
2. 多重视角:解构主义设计强调多重视角的观察和理解,通过改变观察角度和视觉距离来呈现不同的表达方式。
设计元素被重新组合,使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感知和理解设计作品。
3. 拆解和重组:解构主义设计通过拆解和重组设计元素,使它们不再按照传统的方式组合在一起。
这种拆解和重组的方式可以创造出新颖的形式和结构,给人一种错觉和不确定感。
4. 矛盾和对比:解构主义设计强调矛盾和对比的视觉效果。
通过将不同的设计元素放置在一起,创造出强烈的对比效果,增加设计的张力和冲击力。
5. 非常规材料和技术:解构主义设计常常使用非常规的材料和技术,以突破传统的设计限制。
这些非常规的材料和技术可以创造出独特的质感和形式,使设计更具个性和创新性。
6. 空间和时间的扭曲:解构主义设计常常扭曲空间和时间的概念,通过错位、重叠和扩展等手法来展示设计的立体感和动态感。
这种扭曲的效果可以增加设计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7. 自由表达和个性化:解构主义设计鼓励设计师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思想,以及对传统设计规则的质疑和挑战。
设计师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手法和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设计风格。
以上是解构主义设计风格的一些特点。
它通过突破传统的设计规则和常规,重新解释和组织设计元素,创造出新颖、刺激和独特的设计效果。
解构主义设计强调多重视角、矛盾和对比、非常规材料和技术,以及空间和时间的扭曲,使设计更具个性和创新性。
它鼓励设计师自由表达和个性化,以展示独特的设计风格。
解构主义在服装中的意义
![解构主义在服装中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14cce90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f8.png)
解构主义在服装中的意义解构主义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哲学和文化运动,它对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与分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服装。
解构主义在服装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服饰形式的解构与重组,二是对服装背后的符号和意义进行解构与探索。
解构主义在服装中的意义表现为对传统服饰形式的解构与重组。
传统的服装设计往往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约束,例如对称、平衡、比例等。
而解构主义打破了这些传统的限制,通过重新组合、重叠、错位等手法,突破了传统服装的形式束缚,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
这种解构与重组的设计方式,使服装呈现出了更加复杂、多样化的形态,突破了传统服装的平凡与单调,使服装充满了创新与想象力。
解构主义在服装中的意义还表现为对服装背后的符号和意义进行解构与探索。
服装作为一种语言,通过色彩、图案、剪裁等元素传达着各种信息和意义。
而解构主义通过对这些元素的解构与重新组合,挑战了传统服装所代表的符号和意义。
它将服装从传统的社会角色和身份的象征,转变为一种表达个性和态度的媒介。
解构主义的服装设计中常常运用非常规的材料、剪裁和装饰,打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呈现出一种前卫、叛逆的形象。
解构主义在服装中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传统形式和意义的解构与重构,更重要的是它所传递的一种态度和观念。
解构主义强调的是反传统、反规则、反权威的精神,对于束缚和规范的抗争。
它追求自由、个性化和多样性,提倡个体的独立和创造力的发挥。
在当今时代,解构主义的服装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一种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反思和批判。
它通过服装的形式和意义的解构,呈现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引发人们对于身份、性别、权力等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解构主义在服装中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服饰形式的解构与重组,以及对服装背后的符号和意义进行解构与探索。
它通过打破传统的约束和规则,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效果,使服装呈现出复杂、多样化的形态。
同时,解构主义的服装设计也传递着一种反传统、反规则的态度和观念,强调个性和多样性的重要性。
解构主义相关资料
![解构主义相关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37de5c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42.png)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源于法国的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思想。
它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文学、哲学、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
解构主义所倡导的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试图揭示固有概念和观念的不稳定性,挑战二元对立和固定化的思维模式,以达到对历史和文化的解构和重建。
解构主义的前提是一种对固定二元对立的怀疑态度。
传统上,人们习惯将事物划分为对立的两个极端,如好与坏、男与女、黑与白等。
然而,解构主义主张这种二元对立实际上是虚构的,因为没有事物是完全固定的或绝对的。
解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由语言和文化进行建构的。
因此,解构主义试图揭示这种固定性的虚假性,并提出了一种对语言和文本的批判性阐释方式。
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差异”和“延迟”。
在传统的二元对立体系中,一方的存在必然排斥另一方的存在。
然而,在解构主义的观点下,事物的存在是相对的,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和区别来确定。
事物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延迟是解构主义的关注点。
差异是指事物之间的差别,而延迟是指在差异的基础上推迟决定或识别事物的边界。
通过扩大差异和延迟边界的认定,解构主义试图打破二元对立的限制,并以新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文学领域,解构主义对传统文本的阐释提出了挑战。
传统上,文本被认为有一个明确的含义和结构,在读者阅读时传达给读者。
然而,解构主义主张文本的意义是多样和动态的,不是由作者单方面决定的。
解构主义通过关注文本中的差异性和模棱两可的部分,试图展现文本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事实上,解构主义认为文本具有自己的内在矛盾和隐含的意义,需要读者进行主动的解读和阐释。
在艺术领域,解构主义试图挑战传统艺术的创作和观赏方式。
传统上,艺术被认为是一种符号和象征的表达,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某种特定的主题或观念。
然而,解构主义批评传统艺术的固定意义和结构,主张拆解和重构艺术作品。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73e4b5dd240c844769eaee95.png)
常常用来确认在场的连续性 (如潜能、实在、真实等)。
它构筑起的承诺:人最终可 以与作为是体现存在的现实 相遇而不需要任何介质,有 关世界的总体知识完全可以 被获得。
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是
关于每件事物的规定性的本 真说明。它的词根是希腊语 中的logos,意义是“语言” 或“定义”。强调在万物背 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 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
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 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 东西构成了一系列逻各斯, 所有的人和物却拜倒在逻各 斯门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 逻辑,而它是永恒不变的。 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 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
二 背景及形成原因
1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等叛 逆思想 2 1968年法国和欧洲的学生造 反运动 3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理论 尤其①提出语言第一的观点
3 向慕汉字
德里达为寻求西方哲学乃至语言 观念的出路,他把目光转向了东 方,尤其是中国文字的文化。 他发现汉字不仅是一种表意文 字,它同样也能表音。在言语\ 文字这个二元对立被颠倒过来了。
在结构上,表意胜过表音,始终 居于主导地位。
4 “德里达式”术语
Ⅰ最有名的是异言(diffe`rance) 法语中它与“差异”只有第七个 字母a和e一处只差。含义可理解 为异言是一种原型差异,它渗入
④原型文字 他认为文字是语言的本原和原型
2对传统哲学\文学二元对立 的解构
德里达发现二元对立是传统哲学 把握世界的一个最基本模式,且双 方并不平等;往往“其中一项在逻 辑、价值等方面统治着另一方”。 他的基本解构策略:“便是在一 个特定的时机,将这一等级秩序
颠倒过来,诸如真理\谬误、理性\ 感性、语言\文字、自然\文化等, 其先项的所谓本原意义都是形迹 可疑的 ”。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a99d6ff4f90f76c661371a4a.png)
当代建筑思潮分析——解构主义1 前言2解构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1哲学起源2.2 解构主义建筑起源3建筑的解构主义浪潮4 解构主义建筑问题及发展5结语关键词解构主义建筑非线性彼得埃森曼1前言20世纪是各种风格与主义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一时期产生的比以往任何世纪都多,从构成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功能主义、国际风格到新的粗野主义、后现代和解构主义;这集中地反映了各种流派思潮对建筑观念的挑战和探索,如芝加哥学派、维也纳学派、未来学派、风格派、包豪斯学派等。
可以说20世纪40年代~60年代是现代主义建筑、国际主义建筑风格垄断时期,70年代到现在为止是后现代主义时期,产生后现代风格的土壤是后现代的社会意识形态,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新兴的个性思潮也逐渐从理论走向现实,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争相现世,解构主义大师如彼得.埃森曼,弗兰克.盖里,扎哈.哈迪德等也纷纷活跃在世界各地,引领了解构主义世界的潮流。
2解构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1哲学起源解构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人文哲学为背景,二战后欧美哲学由过去占主流的理性主义与新发展起来的非理性思潮平行发展,在各分秋色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20世纪50,60年代“人本主义”哲学得到了发展空间,其主要代表流派有: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结构主义。
其中结构主义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学派,它在发展过程中吸取语言符号学的方法,对各个领域的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
建筑学中的符号学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
结构主义哲学受语言符号系统结构主义方法的推动,为以后语言学的解构主义的诞生促使解构哲学的产生并影响到解构主义建筑埋下了伏笔。
解构主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由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确定,形成以德里达、罗兰·巴尔特、福科、保尔·德·曼等理论家为核心并互相呼应的解构主义思潮,之后便作为一种批评类型被理论家们用于对众多研究领域方法问题的探讨。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8ea9d6c7c1c708a1284a44da.png)
线系统
• 第二层为线性体系,线性体系构成了全园的交通骨架,它由两条长廊、 几条笔直的种有悬铃木的林荫道、中央跨越乌尔克运河的环形园路和 一条称为“电影式散步道”的流线型园路组成。东西向及南北向的两 条长廊将公园的主入口和园内的大型建筑物联系起来, 作为公园的轴 线,同时强调了运河景观。长廊波浪型的顶篷使空间富有动感,打破 了轴线的僵硬感。长达2km的流线型园路蜿蜒于园中,成为了联系主题 花园的链条。园路的边缘还设有坐凳、照明等设施小品, 两侧伴有 10~30m 宽度不等的种植带,以规整式的乔、灌木种植起到联系并统 一全园的作用。 (删这张ppt)
藤架园
水园
竹园
丹 尼 尔 · 里 伯 斯
金
里伯斯金被看做是解构主义的重要人物。
“吸引我去探索的,总是那些被叫做空洞的东西, 那是当一个社会被消灭,或个人的自由被践踏,当生命 的进程被粗暴地中断,生命的结构被永远地扭曲变异, 存在的那种压倒一切的虚无感。”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丹尼尔· 里伯斯金
背景
公园概况
科学工业城
公园用地范围
乌 尔 克 运 河
音乐城
圣德尼运河
市场大厅
公园平面图
解构主义
简单地说就是采用解析的方法,将传统结构分解成一系列要素并重新组合,组
合的原则却不再遵循传统的均衡与稳定,更加强调因地制宜和随机性。
公园内建筑
公园结构
继承传统: 建筑师屈米就是从法国传统园林中提 取出点、线、面三个体系,并进一步 演变成直线和曲线的形式,叠加成拉 维莱特公园的布局结构。
设计思想
1、屈米提出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 的城市公园模式。力求创造一种 公园与城市完全融合的结构,改变园林和的城市分离传统。这一结构并 非停留将公园的林阴道延伸到城市之中的简单层次,而是要做到城市里 面有公园的要素,公园里面有城市的格局和建筑。
解构主义派名词解释
![解构主义派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a02c07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16.png)
解构主义派名词解释
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和文化理论,起源于法国的文化运动,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
解构主义的领袖是雅克·德里达,他对西方传统哲学思想的质疑和挑战提出了重要观点。
解构主义的核心理论是对结构的反感,强调符号和语言的相对性和复杂性。
它主张在理解事物的意义和存在时,应该关注个体和微观层面的细节,而不仅仅是整体和宏观的结构。
解构主义对单一的中心和固定的真理观持怀疑态度,认为真理和意义是多样而相对的。
在设计方面,解构主义探索了突破传统设计规范和原则的可能性。
它以分解、叠加、重组等手法打破传统的统一性和确定性,创造出破碎、不确定的设计形式。
解构主义设计强调个体元素的重要性,追求与传统观念的对立和创新。
总体来说,解构主义是一种对传统观念和秩序进行批判和颠覆的理论和设计风格。
它强调相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试图打破传统固化的观念和结构,并提出新的看待世界和艺术设计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构主义设计(Deconstruction)是一种重要的现代设计风格,是后现代时期的设计师在对设计形式及其理论进行探索时所创造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建筑设计界。
其理论以德里达在60年代创立的解构主义哲学为基础。
解构主义设计师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和后现代主义历史风格的过分装饰化、商业化的形式皆不满意;他们对现代主义设计强调表现统一整体性和构成主义设计强调表现有序的结构感均持否定态度,认为设计应充分表现作品的局部特征,作品的真正完整性应寓于各部件的独立显现之中。
其建筑在整体外观、立面墙壁、室内设计等方面,都追求各局部部件和立体空间的明显分离的效果及其独立特征。
建筑与室内的整体形式,多表现73不规则几何形状的拼合,或者造成视觉上的复杂、丰富感,或者仅仅造成凌乱感。
实际上,经解构主义设计精心处理的相互分离的局部与局部之间,往往存在着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和严密的整体关系,往往并非是无序的杂乱拼合。
最著名的解构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有美国建筑设计师盖里、埃森曼、特斯楚米、本尼什、晗迪特、里伯斯坎、辛门布劳和日本的井广美藤。
其中以生于加拿大的美国设计师盖里的作品最负盛名。
20世纪80-90年代,盖里的设计引起世界户泛关注,其重要作品也遍布世界各地:巴黎的“美国中心”、瑞士巴塞尔的维斯塔公司总部、洛杉矶的迪斯尼音乐中心、巴塞罗纳的奥林匹克村、明尼苏达大学艺术博物馆、俄亥俄州托列多大学艺术系大楼、德国维特拉家具展览中心等。
此外,还有埃森曼设计的俄亥俄州立大学威克斯奈视觉艺术中心、哥伦布市市政会议中心;本尼什设计的斯图加特大学太阳能学院大楼等。
美国现代车义大师查尔斯·莫尔1994年完成的加利福利亚的帕萨迪纳“双树旅馆”大楼,是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的杰出代表作自从工业革命发生以后,现代主义设计正以多元化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并且给工业革命以前的设计以毁灭性的打击。
现代主义之后又发展出现了更多的设计风格,基本上都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调整,补充,改良和批判,如后现代主义设计,其中一种最好的诠释后现代主义的方法就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美国解构主义大师弗兰克盖里1994年设计的巴黎“美国文化中心”是解构主义的代表作现代主义设计是一场充满反叛、革命、民主和造反的运动,代表了工业革命对传统的、上等人的手工艺的宣战,它代表了新的时代精神,无论它的意识形态还是形式特征,都与传统形式格格不入,因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但是,自从现代主义进入美国,在战后成为独霸一方的设计风格后,它的排他性、风格上的单调性,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民主特征,意识形态上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从形式上看,现代主义长达四十年对设计风格的垄断,也没有发展的余地。
人们开始对现代主义单调、无人情味的风格感到厌倦,开始有人追求更加富于人情味的、装饰化的、多变的、个人的、传统的、折衷的形式,由此产生了设计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后现代主义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在狭义的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的设计风格和广义的对于经典现代主义的各种批判活动的双重轨道上探索着其自身的发展,这种广义的批判活动并不是设计者对现代主义的全盘否定,而是企图通过其他方式来发展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就是解构主义,所以说,如果没有一个对于现代主义的真正了解和透彻认识,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与解析,是没有可能领悟解构主义的。
盖里1989-1994年期间设计的瑞士巴塞尔的“维特总部”大楼,室内解构主义这个字眼是从“结构主义(Construction广中演化出来的。
结构主义理论是一种社会学方法,其目的在于给人们提供理解人类思维活动的手段,解构主义实质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
解构主义是在现代主义面临危机,而后现代主义却又被某些设计家们厌恶,作为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探索形式之一而产生的。
解构方法所要解构的是社会模式和大众传媒中有关性别、地位的流行套路,是指对正统原则与正统标准的否定和批判,对待图像,解构方法企图揭示多层面的意义,按照解构主义理论,我们运用科学的符号学原理来分析图像,并且分别说明其视觉的、文化的以及语言的意义,这一分析过程被解构主义理论家称之为解码。
1978年,朱迪丝·威廉逊(Judith Williamson)在她的著作《对广告的解码:广告中的观念形态及意义》中就用解构的方法分析广告的意义,这也是解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平面设计理论分析的最初尝试。
法国社会学教授博德里亚(Baudrillard)是现代主义最著名的理论家,曾用解构主义探求广告与消费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他提出:我们的文化是一个四面有镜子的房屋,其主体就是图像及映像,这些图像与映像由有关我们的信息所制造,这些信息就是我们的希望、野心、恐惧、爱慕和渴求。
解构主义的哲学根源比较复杂,自六十年代后期由法园哲学家贾奎斯·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在其《沦语法学》一书中确定,之后便作为一种批评类型被理论家们用于对一切研究领域里的方法问题的全面探讨。
从某种角度来说,德里达不是从自我创造开始而建立自己的体系,而是从对前人的批判开始的,德里达的批判对象非常广泛,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到黑格尔、尼采。
他的批判方法其实就是解构主义的方法:从批判对象的理论中抽出一个典型的例子,对它进行剖析、批判和分析,通过自己的意识而建立对于事物真理的认知: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
德里达的这一观点,曾经影响了许多理论家、设计家,并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解构主义都先声夺人。
对于传世不朽之作——IBM招贴广告,应是学设计的人员必上的一课。
这幅招贴的设计者保罗·兰德(Paul Rand)作为世界设计大师,在广告设计和字体设计领域的开拓给设计职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兰德在设计界的叱咤一生正是二十世纪美国设计文化的缩影,他的作品具有极其独特的美国式现代主义风格,他会将欧洲现代派莱歇、毕加索的概念以及马蒂斯的色彩体系通过蒙太奇和拼贴手法运用到设计中。
作为一名“功能主义者”和“新广告主义者”,他在“无内容的抽象设计”和“有内容的抽象设计”之间划出了严格的界限,他认为好的设计应该“简单,诚实”,要靠主动的辛勤工作去完成;不好的作品是“无关、肤浅”。
他总是试图在广告作品中引导受众主动探索和诠释广告传达的内容。
像IBM的招贴(Eye-Bee-M),兰德并不用简单的英文字母来设计这幅招贴,而是把这些元素进行符号意义上的分解,在设计中有了这些信息的符号,就进一步获得了个性和风格的魅力。
既解成典型,又构得和谐自然,它能显现出设计的文脉与创造价值,不但合乎科学与艺术的发展规律,而且合乎观众的接受心理与接受力量。
兰德的作品因坚持简洁而得以丰富、自由和隽永。
他的现代主义主张通过他的设计教育工作、著作和荣誉而得以向全世界传播。
一位设计师如果创作出一种新风格主义作品,不但是对自己在设计领域的突破,而且也给消费者开拓了新的设计文化风貌,他的贡献不单单是创作了一幅解构主义作品,而是把一个新的设计文化提高到了理论上的高度。
无论在平面设计界,还是在建筑界,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的解构主义哲学原理一直被建筑设计师所推崇,实质上,解构主义是从建筑领域开始发展。
艾森曼被认为是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认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建筑设计实践上,建筑仅仅是“文章本体”,需要其他的因素,比如语法,语意、语音这些因素而使之有意义。
德里达本身对于建筑也非常感兴趣,他视建筑的目的为控制社会的沟通、交流,囚此,他认为新的建筑解构主义应是反对现代主义的垄断控制,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反对把现代主义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盖里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的建筑设计家。
盖里(Frank·O·Gehry)生于加拿大多伦多,十七岁随家人迁居到洛杉矶,他住在洛杉矶海滨城市摩尼卡,不但住房是自己设计的,而且在那个城市设计了大量的建筑。
1962年盖里成立盖里事务所,他开始逐步采用解构主义的哲学观点融入到自己的建筑中。
他的作品反映出对现代主义的总体性的怀疑,对于整体性的否定,对于部件个体的兴趣,他设计的在巴黎的“美国中心”,洛杉矶的迪尼斯音乐中心,巴塞罗那的奥林匹亚村都具有鲜明的解构主义特征,盖里的设计即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打破,然后重新组合,形成一种所谓“完整”的空间和形态,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他重视结构的基本部件,认为基本部件本身就具有表现的特征,完整性不在于建筑本身总体风格的统一,而在于部件个体的充分表达,虽然他的作品基本都有破碎的总体形式特征,但是这种破碎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形式,是他对于空间本身的重视,使他的建筑摆脱了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建筑设计的所谓总体性和功能性细节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形式感。
如果说保罗·兰德把解构主义的方法运用到极致,那么盖里的设计则充分体现了解构主义的灵魂。
解构主义反对的是二元对抗的立场,也反对后现代主义的矫饰方式,因此通过强调多元化、高度模糊化,凌乱化的方法来达到建立新的功能性的目的。
由于设计家从来不提出要以解构主义领导潮流。
解构主义的平面设计、产品设计使世人感到新奇,而建筑设计由于结构复杂,工程技术难度大很难成为普遍接受的风格。
在很大程度上来讲,它依然是一种十分个人的、小范围的试验、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个人性。
它不是一个学派,也不是一个符号,而只不过代表了一个激进潮流。
但却从另一个侧面探索了对于我们本身的发现。
以古今纯艺术或设计艺术为对象,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符号意义的分解,分解成词语、纹样、标炽、乐句之类,使之进入符号贮备,有待设计重构,解构主义是对设计极有力的艺术手法。
解构主义并不是设计上的无政府主义方式,或随心所欲的设计方法,而是具有重视内在结构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高度化特点。
它打破了正统的现代主义设计原则和形式,以新的面貌占据了未来的设计空间。
德国维特拉消防站(Vitra Fire Station)(1993年竣工)这是扎哈·哈迪德的成名作。
在建造此建筑之前,哈迪德主要以她充满幻想和超现实风格的绘画作品著称,而这些作品曾被普遍认为是建筑的纯粹艺术,不具有付诸实施的可能性。
对此,哈迪德认为:“因为绘画具有很大跳跃性,致使人们容易产生误解。
人们总想孤立地看待建筑物的各个组成部分,总认为跳跃性太强容易导致结构混乱。
但问题是建筑师如何及时地处理这种混乱,造就一种凝固的时刻……”回到这个作品。
这是一个极富冒险精神的建筑——似乎没有一面墙是垂直的,每个墙角都是锐角,整个建筑向各个部分倾斜……从正视图看,向天空倾斜的主体部分似乎摇摇欲坠;从后正视图看,屋顶外面的平台向内倾斜,却从中心给整个建筑稳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