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病例分析
病理学案例分析及答案
病理学案例分析及答案一、病例描述。
患者,女性,35岁,主诉右侧乳房肿块半年余。
患者于半年前发现右侧乳房出现肿块,无明显诱因,无疼痛,无乳头溢液,无发热,无乳房皮肤改变。
患者否认有乳腺癌家族史。
查体,右侧乳房上外象限可触及一枚硬质结节,表面光滑,活动度一般,无压痛。
双侧腋下淋巴结未扪及肿大。
二、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右侧乳腺实质内可见一个直径约2.5cm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晰,形态规则,内部回声不均。
CDFI示其内血流信号丰富。
乳腺X线摄片,右侧乳腺实质内见一个高密度结节,边缘规则,周围未见明显毛刺。
三、病理学分析。
右侧乳腺穿刺活检,活检标本见大量癌细胞,细胞核大、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增多,胞浆量少。
免疫组化示ER、PR、HER2均阳性。
四、诊断及治疗。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分析结果,确诊为右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患者接受了右侧乳腺保乳手术,术后辅以放疗及内分泌治疗。
五、病例讨论。
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临床上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腺皮肤改变等,但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影像学检查对于乳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超声、X线摄片及磁共振等检查可协助临床及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检查是乳腺癌诊断的“金标准”,通过乳腺穿刺活检及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分子分型,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六、结语。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
临床医生应当重视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及诊断,提高对于乳腺癌的认识,以期早日发现、早日治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同时,患者在发现乳房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检查及治疗,提高治愈率。
病理学总论病例分析学习资料全
病理学总论病例分析学习资料全病例分析学是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疾病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等方面的相关资料,以提高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下面是关于病例分析学学习资料的介绍。
病例分析学学习资料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1.病例报告: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病例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病理报告等,通过详细了解每个病例的病理变化和相关数据,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正确的诊断。
2.疾病分类与鉴别诊断: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各种疾病的分类、鉴别诊断的方法和技巧,以及不同疾病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之处。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辨别疾病的能力,准确地为患者进行诊断。
3.病例讨论: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讨论一些典型或者有趣的病例,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
通过和其他医生一起讨论病例,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拓宽自己的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病例分析的方法与技巧: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病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如何整理病例资料、如何进行病例的系统分析、如何从病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等。
通过学习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医生更加系统地、全面地进行病例分析。
5.病例分析的案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一些实际的病例分析案例,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案例,可以帮助医生增加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这些案例也可以作为参考,帮助医生更好地处理类似的问题。
对于学习病例分析学,还有一些其他的资源可以参考,比如病理学教科书、专业期刊、网上相关论坛等。
通过综合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医生更加全面地学习和理解病例分析学的相关知识。
病例分析学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医生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同时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医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病例分析水平,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准确的依据。
病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Case1:患者男,41岁,农民。
因上腹疼痛5个月,持续全腹疼痛3个月,加重20天入院,入院前5个月饭后发生上腹部针刺样痛或隐痛,每次持续半小时,此后食欲下降,全身无力,仍能坚持劳动。
3个月前腹部转至全腹,食欲更差,咳嗽,咳脓痰。
20多天前自觉腹胀。
不能进食,卧床不起。
近2,3天嗳气,呕吐咖啡色液,每天10余次,每次4-5ml,病后明显消瘦,过去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全身情况差,慢性重病容,消瘦,左锁骨上扪及淋巴结,约月黄豆粒大,中等硬无压痛,活动。
心肺(-)。
腹部膨隆,蛙腹状,腹壁静脉可见,腹式呼吸减弱。
腹软,轻压痛,肝脾均为触及。
血常规:RBC1.89X1012/L,Hb86g/L,WBC31.3X109/L,嗜中性粒细胞0.84。
腹水RBC5.1X106/L,WBC0.66X106/L,嗜中性粒细胞0.29,淋巴细胞0.71,蛋白34.1g/L,Rivalta试验阳性,细菌培养阴性。
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和支持疗法,放腹水等,患者一直不能进食,不断呕吐咖啡色液,日益衰竭死亡。
尸检摘要:死者全身营养差,左锁骨上淋巴结大,腹部膨隆。
腹腔内有黄色浑浊液3330ml,大网膜与胃,横结肠粘连成一硬条,表面有灰白结节,肠系膜和腹壁粗糙,有灰白色结节和纤维蛋白,腹腔脏器与腹壁间有纤维粘连。
胃小弯后壁有一10cmx7cmx2cm大的肿瘤表面高低不平,有溃疡形成,肿瘤侵袭浆膜层,并穿破至小网膜囊内。
镜检肿瘤排列成索状,瘤细胞大小不等,胞浆少,核大深染,分裂相可见。
胃小弯,肠系膜,左锁上淋巴结,大网膜及腹膜均有上述肿瘤转移。
肝表面及切面均有灰白色结节,镜下也为上述肿瘤,周围肝细胞受压萎缩。
双肺水肿,镜下见支气管及周围肺泡内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讨论:1.该患者的病理学诊断及诊断依据。
胃癌晚期伴直接扩散,伴淋巴道转移,伴血道转移。
2.患者死亡原因。
恶病质,衰竭死亡。
Case2.患者,女,15岁。
一年前开始出现左大腿侧间歇性隐痛,后转为持续性疼痛伴局部肿胀。
病理学病例分析
病理学病例分析目录一、细胞与组织损伤 (2)1.1 细胞损伤 (2)1.2 组织损伤 (3)二、炎症反应 (5)2.1 急性炎症 (6)2.2 慢性炎症 (7)三、肿瘤 (8)3.1 肿瘤的类型 (10)3.2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11)3.3 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12)四、心血管系统疾病 (13)4.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5)4.2 心肌梗死 (16)五、呼吸系统疾病 (18)六、消化系统疾病 (20)6.1 肝硬化 (21)6.2 胃溃疡 (22)6.3 肠道肿瘤 (24)七、泌尿系统疾病 (25)7.1 肾小球肾炎 (27)7.2 肾结石 (28)7.3 前列腺炎 (29)八、生殖系统疾病 (31)8.1 子宫内膜异位症 (32)8.2 卵巢囊肿 (34)8.3 前列腺增生 (34)九、内分泌系统疾病 (35)9.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8)9.3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39)十、神经系统疾病 (40)10.1 脑血管疾病 (42)10.2 多发性硬化症 (44)10.3 重症肌无力 (45)一、细胞与组织损伤细胞与组织损伤是病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细胞与组织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器损伤、基因突变、细胞凋亡或坏死等。
在细胞与组织损伤的过程中,细胞会启动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如热休克蛋白的表达、修复和再生能力的激活等。
细胞内外的信号通路也会发生改变,如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等,这些信号通路的改变可以影响细胞的生存、增殖和分化。
细胞与组织损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生物医学问题。
深入研究细胞与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进展过程和治疗手段,对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1 细胞损伤在病理学病例分析中,细胞损伤是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细胞损伤可以分为直接损伤和间接损伤两种类型。
病理学病例分析
1.张力性气胸[病例摘要]男性,27岁,10分钟前左上胸部被汽车撞伤,既往体健,无特殊可载查体:Bp80/50mmHg,脉搏148次/分,R40次/分。
神清合作,痛苦状,呼吸急促,吸氧下呼吸紧迫反而加重,伴口唇青紫,颈静脉怒张不明显。
气管移向右侧。
左胸廓饱满,呼吸运动较右胸弱。
左胸壁有骨擦音(第4,5,6肋)局部压痛明显。
皮下气肿。
上自颈部、胸部直至上腹部均可触及皮下气肿。
左胸叩鼓,呼吸音消失,未闻及罗音,右肺呼吸者较粗,未闻及罗音。
左心界叩诊不清,心律整,心率148次/分,心音较弱,未闻及杂音。
腹部平软,无压痛肌紧张,肠鸣音正常,肝脾未及,下肢无浮肿,四肢活动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
[分析]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一)诊断1.张力性气胸2.休克3.多根肋骨骨折(二)诊断依据1.外伤性休克(胸外病史,BP80/50mmHg)2.多根肋骨骨折(左胸肋有骨擦音,局限性压痛明显)3.张力性气胸(外伤性肋骨骨折,休克,呼吸困难,青紫,主要是广泛性皮下气肿,气管右移,左胸叩鼓,呼吸音消失)二、鉴别诊断(5分)1.闭合性气胸(多半无紫绀,休克等)2.心包堵塞(无颈静脉努张,无舒张压上升,脉压差缩小等3.血胸(无胸腔积液体征,如伤侧胸部叩浊等)4.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无浮动胸壁,无反常呼吸等)三、进一步检查(4分)1.立即胸穿,闭式引流2.胸片正侧位3.EKG、Bp持续监测,血气分析等四、治疗原则(3分)1.纠正休克,输血输液,保证呼吸道通畅,吸O22.胸腔穿刺、闭式引流,必要时开胸探查3.抗生素防治感染,对症治疗:镇痛、固定胸廓2.心包堵塞(血心包)[病例摘要]男性,30岁,半小时前因车祸(车速180kg/h)发生闭合性胸部损伤既往体健:无心肺疾疾患。
查体:Bp90/80mmHg,呼吸急促,40次/分,脉搏整130次/分。
神清合作,痛苦状,呼吸困难,浅弱,脉搏快弱,有奇脉,颈静脉怒张,充盈明显,气管正中,双肺呼吸音清晰,叩清,无罗音,心律整,心音遥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病理学病例分析
患者、男、29岁。因烧伤而急诊入院。 意识清,BP10.7/8.0 kPa(80/60mmHg),P100次/分。两下肢等部位Ⅱ-Ⅲ度烧伤,面积约为体表总面积50%。 入院后5h,BP降至8.0/5.3kPa(60/40mmHg),经输液、输入冻干血浆后上升至16.0/9.3kPa(120/70mmHg),此时见全身浮肿,胸片清晰。第7天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第9天出现紫绀,气急加重,咳出淡红色泡沫状分泌物,胸片显示弥散性肺浸润。 检查:PaO26.7kPa(50mmHg),PaCO27.1kPa(53mmHg),吸氧后PaO2仍不上升,抢救无效死亡。
讨 论
诊断什么病?
依据是什么?
基本病变是什么?
病史摘要
患者刘某,男性,68岁,因心悸、气短、腹胀、双下肢浮肿五天来院就诊。10年来病人经常出现咳嗽、咳痰,尤以冬季为甚。近5年来,自觉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有时双下肢浮肿,但经过休息后可以缓解。3天前,因受凉后,病情加重,出现腹胀,不能平卧。病人有吸烟史48年。 体检:病人端坐呼吸,神智清楚,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心音遥远。肝脏下缘在右锁骨中线肋缘下4cm,剑突下8cm, 脾脏在肋下缘可以触及,腹部叩诊可见移动性浊音,双下肢凹陷性浮肿。 化验检查:WBC 12.0×109 /L, PaO2 9.8kPa, PaCO2 8.0kPa。 动脉血氧分压(PaO2 12.7~13.3kPa;PaCO24.7~6.0kPa
病案讨论一
李某,男,50岁。半年前,背米时突然感觉心前区疼痛,同时感左上臂、左肩疼痛,伴气急、肢体冷、面色苍白,出冷汗,经治疗休息后缓解。以后,每年劳累后,心前区疼痛等上述症状时有发生。数周前上五层楼后,心前区剧痛,冷汗淋漓,以后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听诊两肺湿性锣音。今早晨上厕所时,突然昏倒,神志不清,经抢救无效,次日死亡。
病理学病例分析范文
病理学病例分析范文病理学病例分析可以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组织标本的病理学分析等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变特点。
一次完整的病例分析需要详细描述病例的相关信息,并对可能的诊断进行讨论和分析。
本文将以一例乳腺癌为例,进行病理学病例分析。
病例患者为一名40岁女性,主要症状为左侧乳房肿块,并伴有乳房疼痛。
体格检查发现左乳房有明显肿块,直径约3cm,质地坚硬,边界不清晰。
没有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显示乳房肿块周围皮肤无红肿,乳房皮肤温度正常。
乳房B超检查结果提示肿块呈分叶状,并显示有异常血流信号。
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对该患者的乳腺病变进行以下分析。
乳腺肿块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乳腺癌是引起乳腺肿块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考虑乳腺癌的可能性。
基于乳腺癌的常见症状和体征,比如肿块质地坚硬、肿块边界不清晰,我们应高度怀疑这种情况。
此外,乳腺癌可出现乳房疼痛,尤其是当肿瘤侵犯神经时。
但这种临床表现对于鉴别良恶性病变不具特异性,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在诊断乳腺疾病时,B超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辅助手段。
根据B超检查结果,乳腺肿块呈现分叶状,并显示有异常血流信号,这进一步提示了乳腺癌的可能性。
分叶状的肿块形态是乳腺癌的典型表现之一,而异常血流信号则可能反映了肿瘤血供的改变。
为了更明确地确定诊断,病理学分析对于乳腺肿块是非常关键的。
为此,患者需要进行乳腺穿刺活检,以获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分析可以通过镜下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判断病变的性质和分级。
根据乳腺病理学分析的结果,可以判断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
良性病变通常有清晰的边界,细胞排列有序,没有明显异型性。
乳腺癌则具有一系列特征性的病理学改变,包括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的增多、细胞核增大等。
此外,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可以检测是否存在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比如雌激素受体和HER2综上所述,对乳腺癌的病例分析,我们应该首先怀疑乳腺癌的可能性,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确认。
病理学病案分析
病案分析一男,63 岁。
6 年前确诊为脑动脉粥样硬化。
一周前发现右侧上、下肢麻木,活动不自如。
1 天前出现右侧上、下肢麻痹,无法活动。
诊断为脑血栓形成。
请分析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其脑可能发生的改变及病变特点和发生机制。
参考答案:(1)可能发生的改变:①脑萎缩;②脑梗死。
(2)病变特点:①肉眼脑体积缩小,重量减轻,脑沟加深,脑回变窄,皮质变薄;左大脑半球有一软化灶;②光镜神经细胞体积缩小、数量减少,软化灶周有脑水肿,中性粒细胞和吞噬细胞浸润,并可见泡沫细胞。
(3)机制:①脑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相对狭窄且渐加重→脑组织慢性缺血→营养不良→萎缩;②脑动脉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阻塞血管腔→动脉供血中断→脑梗死 (软化 )。
病案分析二一老年患者,患二尖瓣狭窄和心房纤颤多年,一天在长时间行走过程中突感左侧肢体不能动,医生考虑为大脑中动脉病变。
请问 1.该患者的脑血管和脑可能发生什么病变2.并简述其病变发生的原因和特点。
参考答案:1.大脑中动脉血栓栓塞及所供血的脑组织梗死。
2.①可能为左心房血栓脱落引起。
②脑动脉内有血栓栓子,脑组织液化性坏死。
病例分析三患者男,48 岁,因发热、咳嗽、咳黏液脓痰 5 天,痰中带血 2 天入院。
既往患者有吸烟、饮酒史。
曾于 5 年前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胃炎”等,自述“心窝” 和腹上区经常性疼痛,近来咳嗽时有加重。
体格检查:体温38.3℃,脉搏82次/ min ,呼吸21次/ min ,血压17.3/10.1 kPa(130/76 mmHg),消瘦,左锁骨上淋巴结大,质稍硬,不活动。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 0.85 ×10 9 / L ,血红蛋白 90 g/ L 。
X 线胸片:左下肺近肺门处见一 3 cm ×2.5 cm 边缘不整之阴影。
胃镜:胃窦小弯侧有 2 cm ×1.8 cm的糜烂病灶伴灶性出血,余无特殊。
请拟定诊断的步骤和方法,并作出可能的诊断。
病理学。病例分析
1.患者男性,25岁,一周前右侧小腿中段后方被枪弹击伤,枪弹弹头埋在小腿深部肌肉中。
当天傍晚因医疗条件限制,未能取出弹头。
翌日在镇卫生院住院检查,发现右小腿后侧皮肤射入口不大,略成圆形,创口边缘有油垢附着和表皮剥脱,创内出血,未见射出口。
从射入口向上、向下小腿皮肤高度红肿、疼痛,与正常皮肤界线不清。
当时予以扩创,发现子弹埋在腓骨后方肌肉中,取出弹头后,给予包扎处理,并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但是几天后,局部创伤恶化,皮肤肿胀更甚,用手触摸有捻发感,皮肤变乌紫色,并且发出恶臭。
全身情况很差,心、肝、肾功能均有一定损害。
1.根据以上病史介绍,预期可以见到哪些病变? (包括局部的和全身的,肉眼的和镜检的) 2.造成这些病变的原因和机理。
3.本例如进一步恶化,可能发生什么后果?从本例临床处理应该吸取什么教训?4,从不同角度(临床的,法医学的和病理学的)对本例作出诊断。
5.从病理形态学角度,本例应和哪些疾病或病变作出鉴别诊断。
答:1.射创管周围肌肉发生液化性坏死,乌黑色,并见多数气泡,坏死物质有奇臭。
从坏死组织和正常组织交界处取材镜检,可见横纹肌崩解,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坏死组织中和血管内均可见到腐败细菌。
在坏死组织中夹杂有小气泡,小气泡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包绕。
除局部病变如上述外,心肌、肝细胞和近曲管上皮细胞肿胀。
2大块组织坏死、液化:细菌随同子弹、衣服碎片和皮肤组织进入肌肉深部滋长繁殖而引起。
组织变成乌紫色:蛋白分解产生硫化氢,与血红蛋白中的铁离子结合,形成硫化铁。
发出恶臭:从腐败细菌(梭形芽孢杆菌)释出的糖分解酶和蛋白分解酶,作用于坏死组织,产生大量气体如吲哚、粪臭素等。
全身情况很差,心、肝、肾功能均有一定损害:坏死组织腐败分解所产生大量毒素被机体吸收,造成毒血症,在此基础上引起实质脏器的实质细胞发生细胞肿胀,影响正常功能。
3.如不及时采取正确措施,感染未能控制,而且发展成大块组织坏死、液化,局部产生大量腐败气体,病变迅速向正常组织蔓延,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生命垂危。
病理学病例分析范文
病理学病例分析范文病例分析是病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患者的详细观察和各种检查,从而确定患者的病理诊断,并指导临床治疗。
本文将介绍一例病理学病例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病理学知识。
患者是一名45岁的女性,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和咳痰,已持续2周。
她还反映乏力、全身不适和食欲不振。
体格检查显示体温37.8摄氏度,呼吸音减弱,存在右下肺部听诊区域的湿性啰音。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略高,红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正常。
胸部X光片显示右下肺野有片状阴影。
此时,可以初步判断患者可能存在肺部感染。
针对这一初步诊断,医生决定对患者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结果显示从患者的痰样本中分离出一种革兰阳性球菌。
接下来,医生在药敏试验中发现该菌对其中一种抗生素敏感,因此,他们开始给患者使用该抗生素。
然而,此时患者的症状并未明显改善,其发热和乏力症状依然存在。
因此,医生决定进一步进行胸部CT扫描。
CT扫描结果显示右下肺部有一个直径约为5cm的空洞,周围有该空洞的浸润影。
这种空洞和浸润影的特征提示患者可能患上了肺脓肿。
为了明确诊断,医生决定对患者的痰进一步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
培养结果显示从患者的痰样本中分离出化脓性细菌。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这些细菌对之前使用的抗生素敏感,因此,医生调整了患者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然而,患者的症状仍然没有改善。
因此,医生决定进行肺活检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肺活检的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炎症细胞浸润、坏死组织和纤维化。
这些结果与肺脓肿的典型组织学特点相符。
综上所述,这位45岁女性患者的病理诊断为肺脓肿。
肺脓肿是肺组织中的脓肿形成,通常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该病例的分析过程展示了病理学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医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患者。
然而,由于患者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医生进行了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和肺活检,最终确诊为肺脓肿。
这个病例的分析不仅增加了我们对肺脓肿的认识,还强调了病理诊断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病理学病例分析 (2)
病理学病例分析
病理学病例分析是一种通过对病理标本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疾病类型、病变程度和机制的方法。
以下是一个病理学病例分析的示例:
病例描述:
患者是一名50岁的男性,主要症状是乏力、疲劳和体重下降。
体格检查发现脾大和贫血。
病理标本分析:
病理医生对患者进行脾切除术,脾标本送至病理科进行分析。
病理切片显示脾脏有明显的增大,体积约为正常脾脏的2倍。
脾脏切面呈现均匀的红色,没有明显的出血或坏死区域。
镜下观察发现,脾脏的红髓区域明显增加,脾窦扩张,有大量红细胞堆积在窦腔内。
诊断和分析:
根据病理分析结果,患者的脾脏增大和贫血的症状可能是
由于以下几种可能的病变引起的:
1. 全身性疾病:全身性疾病如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可能导致脾脏增大和红髓扩张。
2. 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可以导致红髓区域增加和脾窦
扩张,进而导致脾脏增大。
常见原因包括慢性溶血、血液
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等。
3. 脾静脉栓塞:脾静脉栓塞是指脾静脉阻塞,引起脾脏供
血受限。
此病变导致的脾脏增大称为肝硬化引起的脾脏肿大。
为了确定病因,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
例如,
患者的肝功能、自身免疫指标等结果可能会帮助确定病因。
此外,如果有需要,还可以进行骨髓穿刺和淋巴结活检等
进一步的检查。
这样,病理学病例分析可以提供初步的诊
断线索,为进一步的治疗规划提供支持。
病理学病例分析
病理学病例分析篇一:病理学经典病例分析病理学经典病例分析萎缩-病例分析病历摘要男,49岁,今年4月份因腹部灼烧,不适,总有饥饿感来院检查半年以来食欲下降,伴餐后腹胀,有时,一天要大便2-3次,便溏.如吃较油腻食物,如鸡汤、骨头汤后,便会引起腹泻,通常要持续4-5天,但大便、小便等常规临床检验正常。
胃镜检查:肉眼所见胃窦粘膜光滑,轻度红白相间。
分析题:1. 该病例临床诊断是什么?2. 为何出现溏便样腹泻?参考答案:1. 慢性萎缩性胃炎2.胃腺萎缩→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消化功能下降→溏便样腹泻小叶性肺炎--病例分析病史摘要患儿,男,3岁。
因咳嗽、咳痰、气喘9天、加重3天入院。
体格检查:体温39℃,脉搏165次/min,呼吸30次/min。
患者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周围青紫,神萎,鼻翼扇动。
两肺背侧下部可闻及湿性啰音。
心率165次/min,心音钝,心律齐。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4×109/L,分类: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X线胸片:左右肺下叶可见灶状阴影。
临床诊断:小叶性肺炎、心力衰竭。
入院后曾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但病情逐渐加重,治疗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左右肺下叶背侧实变,切面可见粟粒大散在灰黄*色病灶。
有处病灶融合成蚕豆大,边界不整齐,略突出于表面,镜下病变呈灶状分布,病灶中可见细支气管管壁充血并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管腔中充满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及脱落的上皮细胞。
病灶周围的肺泡腔内可见浆液和炎细胞。
讨论1.你是否同意临床诊断?根据是什么?死因是什么?2.根据本例病变特点与大叶性肺炎如何鉴别?3.根据病理变化解释临床出现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绀、湿性啰音及X线影象等表现参考答案:1、病理解剖诊断:小叶性肺炎。
依据:小儿;咳嗽、咳痰、气喘、呼吸急促、口周围青紫、鼻翼扇动;两肺湿性啰音;白细胞升高;X线片所见。
死亡原因:呼吸衰竭。
2、小叶性肺炎:化脓性炎;大叶性肺炎:纤维素性炎3、支气管腔内有渗出物并刺激支气管粘膜→咳嗽、咳痰;病灶细支气管及肺泡腔多量渗出物→肺泡通气量减少及换气障碍→呼吸困难、发绀;病变区细支气管及肺泡腔渗出液→湿性啰音;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病灶大小不一散在分布→X线左右肺下叶可见灶状阴影慢性淤血病例摘要:女,30岁,农民。
病理学病例分析)
病理学病例分析)简介: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中最常见的类型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
本文将分析一例肺癌病例,包括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组织学检查和诊断,以及相应的治疗和预后。
病史:该病例涉及一位55岁的男性,主诉出现了持续性的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
他吸烟超过20年,每天吸烟量约为1包。
该患者没有其他明显的相关病史,并且没有家族肿瘤史。
临床表现:除了前述的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患者还反映了体重减轻、乏力和胸部不适的症状。
他还报告了出现了不易缓解的胸部疼痛和咳血。
实验室检查结果:该患者的全血细胞计数正常,血红蛋白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但淋巴细胞计数略高。
肝功能、肾功能和电解质水平均正常。
组织学检查和诊断:经过痰液细胞学检查和胸部X影,显示有可疑的肺部肿块。
随后对患者进行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通过从肿瘤中获取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
肿瘤组织学显示上皮细胞具有强烈的异型性、核分裂活跃以及有少量的粘液浆液分泌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肺癌是一个可能的诊断。
治疗和预后:根据病例分析结果,该患者被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
根据肿瘤的分期与大小,患者被分为早期(I-II)、晚期(III-IV)两类。
对于早期患者,手术切除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根据手术后病理学结果,再决定是否进行进一步的辅助放疗或化疗。
而对于晚期患者,通常采用系统性治疗,如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但是晚期NSCLC的预后不如早期。
对于该患者,尽管是早期诊断,但已有肺癌相关的症状,因此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并采用辅助治疗。
总结:该病例中涉及一位55岁男性,吸烟史超过20年,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以及胸部不适,伴有体重减轻、乏力和咳血。
通过痰液细胞学检查、胸部X图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最终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
治疗会根据肿瘤分期和大小进行手术切除、放疗、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
预后通常较早期NSCLC差。
根据该患者的症状和早期发现,手术可能是一个合适的治疗选择,辅助治疗将在手术之后根据病理结果进行。
病理学病例分析PPT
注意事项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 注患者的反应和副作用,及时调 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适应证和禁忌证分析
适应证
对于早期、局限性的肿瘤病变,以及 部分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 。
禁忌证
对于晚期、广泛转移的肿瘤病变,以 及部分特殊类型的肿瘤(如血液系统 肿瘤),手术治疗可能不是最佳选择 ,需要考虑其他治疗方法。
预后评估指标和方法
预后评估指标
常用的预后评估指标包括生存率、复发率、转移率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 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预后评估方法
通过定期随访、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估。 同时,还可以结合临床经验和病理学特征,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和分析。
THANKS FOR WATCHING
家族史
父母健在,无家族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6.8℃,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 120/80mmHg。神志清楚,精神尚可。皮肤黏膜无黄染及 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 散在湿啰音。心率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诊断过程与结果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中性粒细胞比例略高。痰涂片见 少量中性粒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未见肿瘤细胞。
组织学观察
特殊染色技术
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中的细胞形 态、结构和排列方式,判断组织是否 正常或存在病变。
针对某些特定成分或结构进行染色, 如网状纤维染色、弹性纤维染色等, 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病变类型。
染色技术
利用染料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使细胞 结构更加清晰可见,常用的染色方法包 括苏木精-伊红染色、巴氏染色等。
病理病例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病理学切片观察,分析病理病例,了解疾病的病理特征,提高病理诊断能力。
二、实验材料1. 病理切片:包括肝细胞脂肪变性、肉芽组织、慢性肺淤血、混合血栓、肾贫血性梗死、纤维素性心包炎等病理切片。
2. 显微镜:用于观察病理切片。
3. 病理学教材、图谱:用于对照学习。
三、实验方法1. 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切片:观察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空泡,肝小叶的中央带和中间带改变较明显。
病变严重时空泡增大,肝细胞核被挤压向肝细胞一侧。
2. 观察肉芽组织切片:观察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大量炎细胞组成。
表浅部新生毛细血管的方向大致与肉芽的表面垂直;间质疏松水肿,有较多炎细胞,多为中性粒细胞,此外可见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纤维母细胞体积大,形态不规则,常为有突起的星形或梭形,胞浆丰富略呈嗜碱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疏松,染色浅,核仁明显。
3. 观察慢性肺淤血切片:观察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肺泡壁增厚。
肺泡腔可见较多巨噬细胞和心力衰竭细胞,后者胞浆内含多量棕色颗粒。
部分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及淡粉色的蛋白质水肿液。
4. 观察混合血栓切片:观察闭塞静脉内可见粉染带状、条索状或块状的血小板梁,有分枝相互连接,其间有粉染丝状纤维素网,网眼内可见大量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
血栓周边可见肉芽组织长入。
5. 观察肾贫血性梗死切片:观察梗死区为淡粉色,无细胞核结构,但仍可见肾组织结构轮廓。
梗死区周围可见充血出血带。
6. 观察纤维素性心包炎切片:观察心包表面为纤维素渗出,纤维素为粉染颗粒状无结构物质,呈网状分布。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肝细胞脂肪变性:切片中可见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空泡,肝小叶的中央带和中间带改变较明显。
病变严重时空泡增大,肝细胞核被挤压向肝细胞一侧。
这表明患者可能患有脂肪肝。
2. 肉芽组织:切片中可见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大量炎细胞组成。
病理学病例分析
病理学病例分析
患者信息:
男性,32岁,抱怨左下腹地区疼痛和发热,持续3天。
病史:
患者曾患有鹅口疮和肝炎,有吸烟史,无饮酒史。
检查结果:
腹部CT扫描显示左下腹部有一个3.5cm的肿块,周围组织水肿。
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肝、肾、胆囊功能正常。
分析结果: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可以考虑多种可能性,例如阑尾炎、结肠炎、腺癌以及淋巴结转移癌等。
结合CT扫描结果中的肿块位置和形态,淋巴结转移癌是较为可能的。
淋巴结转移癌是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转移到淋巴结和其他组织的一种恶性肿瘤。
原发部位可以是任何器官,如肺、胃、乳房等,而淋巴结又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特别是对于恶性肿瘤而言。
在患者的这种情况下,淋巴结转移癌的可能性更高。
虽然CT
扫描未直接确定转移癌为淋巴结来源,但是患者的白细胞计数高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能表明炎症感染的存在。
治疗方案:
针对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具体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的判断而定。
此外,对于感染所致的炎症,应使用抗生素和解热剂等进行治疗。
结论:
针对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淋巴结转移癌是最可能的诊断结果。
针对此诊断结果,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此外,需要监测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并进行必要的随访和检查。
病理学病例分析 (3)
病理学病例分析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组织改变的学科,通过病理学病例分析,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下面是一个病理学病例分析的示例:病例信息:患者是一名55岁的女性,主诉右乳房有肿块,并伴有乳头溢液。
患者无其他明显症状,但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感到乳房不适。
病例分析:1. 病史: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包括乳房肿块和乳头溢液,这些症状可能与乳腺疾病有关。
2. 体格检查: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乳房触诊、淋巴结检查和全身检查。
触诊时注意肿块的大小、形状、质地等特征,以及淋巴结的异常。
3. 影像学检查:为了进一步确定肿块的性质,通常进行乳腺超声、乳腺X线摄影、乳腺MRI等检查。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肿块的大小、位置、分布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4. 病理学检查:如果肿块通过影像学检查不能明确诊断,通常需要进行乳腺活检。
活检可以获得乳腺组织的病理学信息,如细胞学、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等。
通过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肿块的恶性程度、组织类型以及是否存在异常细胞。
5. 诊断和治疗方案: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确定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如果病理学检查显示肿块为乳腺癌,通常会进行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治疗。
总结:病理学病例分析是通过研究疾病组织改变来确定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方法。
通过收集详细的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合病理学检查结果,可以提供全面的病情信息,指导医生的治疗决策。
病理学病例分析在临床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病理学病例分析
病理学病例分析篇一:病理学病例分析患者,男,61岁,退休工人。
突然呕血1小时入院。
患者去年7月份在某医院诊断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于1小时前进食晚餐后出现恶心,呕出鲜红色血液,量约300ml,无血凝块。
伴头晕、心悸、口干。
入院后又呕鲜血约500ml,头昏、乏力,次晨共解柏油样便2次,每次约150g。
患者有乙肝病史多年,确诊“肝硬化”1年余。
入院体检:体温36.9℃,脉率 80/min,呼吸22/min,血压105/70mmHg,慢性病容,颈侧见2处蜘蛛痣,巩膜清,有肝掌、腹膨软,肝肋下未及,脾肋下3cm,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
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能:总蛋白48.1g/L,白蛋白27.6g/L,球蛋白20.5g/L,A/G 1.3,总胆红素27.9μmol/L,直接胆红素8.5μmol/L,谷丙转氨酶120U/L,尿素氮8.10mmol/L,肌酐120μmol/L,葡萄糖7.60mmol/L。
乙肝标志物测定(ELISA 法):HBsAg阳性、HBcAg阳性、抗HBc阳性。
胃镜:食管中下段静脉中-重度曲张。
B超:提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中等量腹水。
腹水常规为漏出液。
腹水病理:未见癌细胞。
住院后因再次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
1、根据提供的病史及检查结果,你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
2、肝硬化的概念,了解发病机制?3、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如何?叙述其临床病理联系。
答:1诊断:门脉性肝硬化(晚期)依据:1呕鲜血约500ml: 上消化道出血;2 两处蜘蛛痣,巩膜清:激素代谢障碍;3脾肋下3cm,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脾肿大和腹水4肝肾功能:总蛋白48.1g/L,白蛋白27.6g/L,球蛋白20.5g/L,A/G 1.3,总胆红素27.9μmol/L,直接胆红素8.5μmol/L,谷丙转氨酶120U/L,尿素氮8.10mmol/L,肌酐120μmol/L,葡萄糖7.60mmol/L:物质代谢障碍;5乙肝标志物测定(ELISA法):HBsAg阳性、HBcAg阳性、抗HBc阳性:大三阳;6提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脾肿大:肝硬化失代偿期;7未见癌细胞:排除肝癌2肝硬化:指由于反复交替发生的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而导致的肝结构改建,肝变形、变硬。
病理学病例分析
病理学病例分析炎症-病例分析病史摘要患者,男,23岁,医务工作者,×年7月1日入院。
7月3日死亡。
主诉:右足拇跌伤化脓数天,畏寒发烧二天。
入院前数天右足拇趾跌伤感染化脓,在未麻*醉下用酒精烧灼的小刀自行切开引流。
入院前二天即感畏寒发烧,局部疼痛加剧,入院当天被同宿舍职工发现高烧卧床,神志不清,急诊入院。
体格检查:体温39.5℃,脉搏130次/min,呼吸40次/min,血压80/50mmHg。
急性病容,神志模糊,心跳快,心律齐,双肺有较多湿啰音,腹软,肝脾未扪及。
全身皮肤有多数瘀斑,散在各处,右小腿下部发红肿胀,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3.5×1012/L,白细胞25.0×109/L,分类计数:嗜中性粒细胞0.75,单核细胞0.02,淋巴细胞0.23。
入院后即使用大量激素、抗生素,输血二次,局部切开引流。
入院后12小时血压下降,处于休克状态,病情持续恶化,经多方抢救无效,病员于入院后第三日死亡。
尸检摘要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躯干上半部有多数皮下瘀斑散在,双膝关节有大片瘀斑,右下肢踝关节内下有外科切开引流切口,从足底向上24cm,皮肤呈弥漫性红肿。
拇趾外侧有一1.5cm之外伤创口,表面有脓性渗出物覆盖。
双肺上叶后份及胸壁有灶性纤维性粘连。
双肺重量增加,广泛充血、变实,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出血区及多数灰黄*色粟粒大的脓肿,切面肺普遍充血,有多数出血性梗死灶伴小脓肿形成。
双肺上叶有硬结性病灶,右上叶硬结内有一0.8cm大之空洞,镜下见空洞壁由类上皮细胞,朗汉斯巨细胞、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构成,近腔面有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查见少许结核杆菌。
全身内脏器官明显充血,心、肝、肾、脑实质细胞变性,心外膜、消化道壁、肾上腺、脾脏有散在出血点。
在肺及大隐静脉血管内均找到革兰阳性链球菌及葡萄球菌。
[分析讨论]1.死者生前患有那些疾病(病变)?2.这些疾病(病变)是如何发生、发展的?3.通过讨论,请归纳出炎症的结局有哪些,本例属于何类结局?参考答案:一、病理解剖诊断(一)脓毒血症1.右拇趾急性化脓性炎(外伤创口长1.5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摘要:
男性,6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25年。尸检见:左、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且以左支为重,左心室壁厚1.5cm,有苍白色病灶。镜下大片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病灶周围部分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变深,部分心肌细胞体积缩小,核周有褐色颗粒样物。心肌间质中脂肪组织丰富,由心外膜伸入至心肌细胞间。脾小体中央动脉和肾入球小动脉管壁增厚、均匀粉染,管腔狭窄。
入院后即使用大量激素、抗生素,输血二次,局部切开引流。入院后12小时血压下降,处于休克状态,病情持续恶化,经多方抢救无效,病员于入院后第三日死亡。
尸检摘要患者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躯干上半部有多数皮下瘀斑散在,双膝关节有大片瘀斑,右下肢踝关节内下有外科切开引流切口,从足底向上24cm,皮肤呈弥漫性红肿。拇趾外侧有一1.5cm之外伤创口,表面有脓性渗出物覆盖。双肺上叶后份及胸壁有灶性纤维性粘连。双肺重量增加,广泛充血、变实,有多数大小不等的出血区及多数灰黄*色粟粒大的脓肿,切面肺普遍充血,有多数出血性梗死灶伴小脓肿形成。双肺上叶有硬结性病灶,右上叶硬结内有一0.8cm大之空洞,镜下见空洞壁由类上皮细胞,朗汉斯巨细胞、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构成,近腔面有干酪样坏死,抗酸染色查见少许结核杆菌。 全身内脏器官明显充血,心、肝、肾、脑实质细胞变性,心外膜、消化道壁、肾上腺、脾脏有散在出血点。 在肺及大隐静脉血管内均找到革兰阳性链球菌及葡萄球菌。
4.躯干、双膝多数性瘀斑。
5.心外膜、消化道壁、肾上腺、脾等脏器散在出血点。
6.全身脏器充血,心、肝、肾、脑实质细胞变性。
7.肺和大隐静脉内查见链球菌和葡萄球菌
(二)双肺继发性肺结核病,右肺上叶空洞形成;双肺上叶后份陈旧性胸膜炎。
二、死亡原因:呼吸循环衰竭。
萎缩-病例分析
病历摘要
男,49岁,今年4月份因腹部灼烧,不适,总有饥饿感来院检查半年以来食欲下降,伴餐后腹胀,有时,一天要大便2-3次,便溏.如吃较油腻食物,如鸡汤、骨头汤后,便会引起腹泻,通常要持续4-5天,但大便、小便等常规临床检验正常。胃镜检查:肉眼所见胃窦粘膜光滑,轻度红白相间。
病理学病例分析
——————————————————————————————— 作者:
———————————————————————————————— 日期:
ﻩ
病理学病例分析
炎症-病例分析
病史摘要患者,男,23岁,医务工作者,×年7月1日入院。7月3日死亡。主诉:右足拇跌伤化脓数天,畏寒发烧二天。入院前数天右足拇趾跌伤感染化脓,在未麻*醉下用酒精烧灼的小刀自行切开引流。入院前二天即感畏寒发烧,局部疼痛加剧,入院当天被同宿舍职工发现高烧卧床,神志不清,急诊入院。
尸检所见:老年男尸,心脏明显增大,重950g,左心室明显增厚,心腔扩张。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内膜不光滑,有散在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有处管腔阻塞。左股动脉及胫前动脉有不规则黄白色斑块。右足趾变黑、坏死。左下肢肌肉萎缩明显变细。左大脑内囊有大片状出血。
讨论:
分析题:
1.该病例临床诊断是什么?
2.为何出现溏便样腹泻?
参考答案:
1.慢性萎缩性胃炎
2.胃腺萎缩→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消化功能下降→溏便样腹泻
,65岁李某。现病史:死者生前患高血压二十多年,半年前开始双下肢发凉,发麻,走路时常出现阵发性疼痛,休息后缓解。近一个月右足剧痛,感觉渐消失,足趾发黑渐坏死,左下肢逐渐变细,三天前生气后,突然昏迷,失语,右半身瘫,渐出现抽泣样呼吸。今晨四时二十五分呼吸心跳停止。
分析题:
请问该心脏、脾脏和肾脏发生了哪些基本病变?
参考答案:
该患者心脏发生了心肌坏死(心室壁苍白色病灶,心肌细胞核溶解消失,胞浆均质红染)、心肌细胞肥大(左心室增厚,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染色深)、萎缩(心肌细胞体积缩小)、病理性色素沉积(心肌细胞核周有褐色颗粒,为脂褐素)、心肌脂肪浸润(脂肪组织伸入心肌细胞间)。肾脏、脾脏发生玻璃样变(细、小动脉管壁增厚、均匀红染)等基本病理变化。
③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有处管腔阻塞(动脉粥样硬化伴血栓形成),右足趾变黑、坏死(梗死、坏疽)。左下肢肌肉变细(缺血性萎缩)。左大脑内囊大片出血(脑出血)。
2、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梗死→继发腐败菌感染→坏疽
3、(1)高血压→左心室克服外周阻力→代偿肥大扩张(2)缺血性萎缩
4、脑出血。
血栓形成脑栓塞梗死-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
某男,40岁,慢性风湿性心脏病,近日发现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住院治疗。在纠正房颤后,突然发生偏瘫。
分析题:
1、偏瘫原因是什么?
2、试述疾病的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
1、原因是血栓形成后脱落致血栓栓塞于脑动脉,相应脑组织梗死。
2、风湿性心脏病时,最容易累及的心瓣膜为二尖瓣,在闭锁缘处,形成主要由血小板和纤维素形成的单行排列的赘生物(血栓),机化后瓣膜变硬变厚粘连等致二尖瓣狭窄,后者促进房颤发生,房颤后心房内血流状态明显改变(如明显涡流形成),形成较大血栓,房颤纠正后,血栓脱落,先到达左心室再到主动脉及相应分支,最后栓塞于脑动脉分支,相应脑组织缺血发生梗死,最终出现偏瘫。简而言之,房颤→血栓形成→栓塞→梗死。
体格检查:体温39.5℃,脉搏130次/min,呼吸40次/min,血压80/50mmHg。急性病容,神志模糊,心跳快,心律齐,双肺有较多湿啰音,腹软,肝脾未扪及。全身皮肤有多数瘀斑,散在各处,右小腿下部发红肿胀,有压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3.5×1012/L,白细胞25.0×109/L,分类计数:嗜中性粒细胞0.75,单核细胞0.02,淋巴细胞0.23。
1、有哪些病变?
2、右足发黑坏死的原因是什么?
3、左心室肥大,扩张及左下肢萎缩的原因类型是什么?
4、死亡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心脏增大,左心室增厚,心腔扩张(高血压心脏)
②主动脉、下肢动脉及冠状动脉等内膜不光滑,散在大小不等黄白色斑块,右胫前动脉及足背动脉壁不规则增厚,左股动脉及胫前动脉不规则黄白色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分析讨论]
1.死者生前患有那些疾病(病变)?
2.这些疾病(病变)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3.通过讨论,请归纳出炎症的结局有哪些,本例属于何类结局?
参考答案:
一、病理解剖诊断
(一)脓毒血症
1.右拇趾急性化脓性炎(外伤创口长1.5cm)。
2.右小腿急性蜂窝织炎,右踝内下手术切口。
3.双肺多数出血性梗死,细菌性栓塞伴脓肿形成(败血性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