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1)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表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法国 (Frédéric Joliot)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1935 年 “[for] their synthesis of new radioactive elements” 伊伦·约里奥-居里(Irene 法国 Joliot-Curie) “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 X 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 彼得·德拜(Petrus (Peter) 了解分子结构” Wilhelmus 荷兰 “[for his work on] molecular structure through his investigations 1936 年 Josephus on dipole moments and the diffraction of X-rays and electrons Debye) in gases” 沃 尔 特 · 霍 沃 思 ( Walter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 C 的研究” 英国 “for his investigations on carbohydrates and vitamin C” Norman Haworth) 1937 年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B2 的研究” 保罗·卡勒(Paul Karrer) 瑞士 “for his investigations on carotenoids, flavins and vitamins A and B2” 里 夏 德 · 库 恩 ( Richard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德国 “for his work on carotenoids and vitamins” Kuhn)
历年诺贝尔奖名单列表
历年诺贝尔奖名单列表篇一:诺贝尔奖是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奖项之一,由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于1895年创立,旨在奖励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平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奖已经颁发了220多次,共有68,000多人获得了该奖项。
以下是历年诺贝尔奖名单列表:1. 1901年 - 化学奖: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2. 1902年 - 和平奖:约翰·卡尔·马克思(John卡尔·马克思,德国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主义思想家)3. 1906年 - 物理学奖:约翰·泰勒(John J.泰勒,英国物理学家)4. 1907年 - 化学奖: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5. 1911年 - 和平奖: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美国民权运动领袖)6. 1912年 - 物理学奖:约翰·普雷斯珀·洛伦兹(John P.L.洛伦兹,英国物理学家)7. 1914年 - 化学奖: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诺伊曼,德国物理学家)8. 1915年 - 和平奖:罗伯特·麦克斯韦(Robert麦克斯韦,苏格兰物理学家)9. 1916年 - 物理学奖:雅各布·伯努利(Jacques Burney,英国物理学家)10. 1919年 - 化学奖:约瑟夫·冯·汤姆生(Joseph von汤姆生,德国化学家)11. 1920年 - 和平奖:约瑟夫·冯·李斯特(Joseph von李斯特,德国军官和教育家)12. 1921年 - 物理学奖:雅各布·亨里克斯·泽尔金(Jacques Henighan泽尔金,英国物理学家)13. 1922年 - 化学奖:约瑟夫·冯·施密特(Joseph von施密特,德国化学家)14. 1924年 - 和平奖:乔治·梅特林(George Metlin,美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5. 1925年 - 物理学奖:爱德华·泰勒(Edward deBroglie,英国物理学家)16. 1926年 - 化学奖: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17. 1927年 - 和平奖:马丁·布伦茨(Martin Buber,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18. 1929年 - 物理学奖:约翰·开普勒(JohnKepler,英国物理学家)19. 1930年 - 化学奖:路易·巴斯德(Louis巴尔扎克·巴斯德,法国化学家)20. 1931年 - 和平奖:尼古拉·卡西姆·马尔科姆(Niels Bohr,美国物理学家和工程师)21. 1932年 - 物理学奖:爱德华·泰勒(Edward deBroglie,英国物理学家)22. 1933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克(Jacques Burney,英国物理学家)23. 1934年 - 和平奖:雅各布·切博维茨(Jacques Chebois,法国社会活动家)24. 1935年 - 物理学奖:乔治·伽莫夫(George G.伽莫夫,美国物理学家)25. 1936年 - 化学奖:约瑟夫·冯·诺伊曼(Joseph von诺伊曼,德国物理学家)26. 1937年 - 和平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美国物理学家和工程师)27. 1938年 - 物理学奖:约翰·普雷斯珀·洛伦兹(John P.L.洛伦兹,英国物理学家)28. 1939年 - 化学奖:路易·巴斯德(Louis巴尔扎克·巴斯德,法国化学家)29. 1940年 - 和平奖:罗伯特·麦克斯韦(Robert麦克斯韦,苏格兰物理学家)30. 1941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德国物理学家)31. 1942年 - 化学奖:路易·巴斯德(Louis巴尔扎克·巴斯德,法国化学家)32. 1944年 - 和平奖: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诺伊曼,德国物理学家)33. 1945年 - 物理学奖:乔治·伽莫夫(George G.伽莫夫,美国物理学家)34. 1946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克(Jacques Burney,英国物理学家)35. 1947年 - 和平奖:约瑟夫·冯·李斯特(Joseph von李斯特,德国军官和教育家)36. 1948年 - 物理学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美国物理学家和工程师)37. 1949年 - 化学奖:路易·巴斯德(Louis巴尔扎克·巴斯德,法国化学家)38. 1950年 - 和平奖:约翰·卡西姆·马尔科姆(John C. R. Martin,美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39. 1951年 - 物理学奖:乔治·伽莫夫(George G.伽莫夫,美国物理学家)40. 1952年 - 化学奖: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斯特灵,美国化学家)41. 1953年 - 和平奖:马丁·布伦茨(Martin Buber,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42. 1954年 - 物理学奖: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43. 1955年 - 化学奖:爱德华·泰勒(Edward deBroglie,英国物理学家)44. 1956年 - 和平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美国物理学家和工程师)45. 1957年 - 物理学奖:乔治·伽莫夫(George G.伽莫夫,美国物理学家)46. 1958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克(Jacques Burney,英国物理学家)47. 1959年 - 和平奖:约翰·卡西姆·马尔科姆(John C. R. Martin,美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48. 1960年 - 物理学奖:乔治·伽莫夫(George G.伽莫夫,美国物理学家)49. 1961年 - 化学奖:路易·巴斯德(Louis巴尔扎克·巴斯德,法国化学家)50. 1962年 - 和平奖:约瑟夫·冯·李斯特(Joseph von李斯特,德国军官和教育家)51. 1963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德国物理学家)52. 1964年 - 化学奖:约翰·卡西姆·马尔科姆(John C. R. Martin,美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53. 1965年 - 和平奖:马丁·布伦茨(Martin Buber,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54. 1966年 - 物理学奖: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55. 1967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克(Jacques Burney,英国物理学家)56. 1968年 - 和平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美国物理学家和工程师)57. 1969年 - 物理学奖:约翰·普雷斯珀·洛伦兹(John P.L.洛伦兹,英国物理学家)58. 1970年 - 化学奖:路易·巴斯德(Louis巴尔扎克·巴斯德,法国化学家)59. 1971年 - 和平奖:约瑟夫·冯·李斯特(Joseph von李斯特,德国军官和教育家)60. 1972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德国物理学家)61. 1973年 - 化学奖: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斯特灵,美国化学家)62. 1974年 - 和平奖:马丁·布伦茨(Martin Buber,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63. 1975年 - 物理学奖: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64. 1976年 - 化学奖:路易·巴斯德(Louis巴尔扎克·巴斯德篇二:历年诺贝尔奖名单列表以下是历年诺贝尔奖的列表,包括获奖人、奖项和获奖领域。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1902年第二届诺贝尔化学奖
化学奖德国,费雪(HermannEmilFischer1852-1919),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埃米尔·费歇尔人物信息出生1852年10月9日出生地德国奥伊斯基兴,逝世1919年7月15日逝世地德国柏林研究领域化学著名成就对糖类和嘌呤的合成对蛋白质的研究。
国籍德国居住地德国研究机构慕尼黑大学(1875-81)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1881-88)维尔茨堡大学(1888-92)柏林大学(1892-1919)母校波恩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博士导师阿道夫·冯·拜尔博士学生阿尔弗雷德·斯托克奥托·迪尔斯奥托·鲁夫获奖诺贝尔化学奖(1902)平时1852年10月9日,埃米尔·费歇尔出生于德国莱茵河附近的乌斯吉城,他的父亲劳伦兹·费歇尔是当地富有的企业家。
埃米尔自幼勤奋好学,1869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波恩大学预科,1871年进入波恩大学,一年以后,又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该校对于新入学的化学系学生要求很严,规定必须经过严格的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训练。
在德国化学家H.罗斯指导下,E.费歇尔熟练地掌握了用本生创造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水质。
接着,E.费歇尔开始学习有机化学,很幸运的是,他开始与拜教授接触。
拜耳很快就发现了这位勤奋好学的青年的才能,并精心地加以培养。
1874年E.费歇尔在拜耳教授指导下,完成了论文《有色物质的荧光和苔黑素》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
E.费歇尔毕业以后,当时已受聘担任慕尼黑大学化学教授的拜耳希望E.费歇尔能和他一起在慕尼黑大学任教。
能够在这位有机化学权威指导下学习和研究,恰恰是E·费歇尔的愿望,于是E.费歇尔欣然当了拜耳的助教。
19世纪的有机化学大师,对糖、酶、嘌呤、氨基酸和蛋白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1902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在著名的威廉皇帝学会的创立中,费歇尔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1901-2012年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与贡献
1901-2012年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与贡献1901-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2-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3-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4-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6-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8-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1909-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0-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1-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2-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3-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4-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6-1917-1918-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19-1920-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1年补发)1921-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3-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4-1925-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 化学奖 百年获奖名单
[编辑] 1901年—190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01年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1905年阿道夫·冯·拜尔(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编辑] 1910年—191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1911年玛丽亚·居里(法)发现了镭和钋,提纯镭并研究镭的性质1912年维克多·格林尼亚(法)发明了格氏试剂,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保罗·萨巴捷(法)发明了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加氢的方法,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成键的研究,开创了无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1914年西奥多·理查兹(美)精确测量了大量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德)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1916年未发奖1917年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对单质合成氨的研究1919年未发奖[编辑] 1920年—192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20年沃尔特·能斯特(德)对热力学的研究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对放射性物质以及同位素的研究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英)使用质谱仪发现了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1923年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创立了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法1924年未发奖1925年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奥地利)对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的证明,确立了现代胶体化学的基础1926年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瑞典)对分散系统的研究1927年海因里希·奥托·威兰(德)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确定1928年阿道夫·温道斯(德)对甾类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29年阿瑟·哈登(英)汉斯·奥伊勒-克尔平(瑞)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和探索[编辑] 1930年—193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30年汉斯·菲舍尔(德)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等的研究,特别是血红素的合成1931年卡尔·博施(德)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德)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1932年兰格缪尔(美)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1934年哈罗德·尤里(美)发现了重氢(氘)1935年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伊伦·约里奥-居里(法)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1936年彼得·约瑟夫·威廉·德拜(荷)通过对偶极矩,X射线和气体中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1937年沃尔特·霍沃思(英)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保罗·卡勒(瑞士)对类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B2的研究1938年里夏德·库恩(奥地利)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1939年阿道夫·布特南特(德)对性激素的研究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瑞士)对聚亚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1940年未发奖[编辑] 1940年—194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41年未发奖1942年未发奖1943年乔治·德海韦西(匈)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1944年奥托·哈恩(德)发现重核的裂变1945年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芬)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特别他提出的饲料储藏方法1946年詹姆士·萨姆纳发现了酶可以结晶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美)温德尔·斯坦利(美)在生产纯酶和病毒蛋白质方面所作的准备工作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爵士(英)对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1948年阿尔内·蒂塞利乌斯(瑞典)对电泳现象和对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1949年威廉·吉奥克(美)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编辑] 1950年—195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50年奥托·迪尔斯(德)库尔特·阿尔德(德)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狄尔斯-阿尔德反应)1951年埃德温·马蒂森·麦克米伦(美)格伦·西奥多·西博格(美)发现了超铀元素1952年阿彻·约翰·波特·马丁(英)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英)对色谱的研究和发现1953年赫尔曼·施陶丁格(德)对高分子研究以及确立高分子概念1954年莱纳斯·鲍林(美)化学键的研究1955年文森特·迪维尼奥(美)对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多肽激素的首次合成1956年西里尔·诺曼·欣谢尔伍德爵士(英)尼科莱·尼古拉耶维奇·谢苗诺夫(苏)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1957年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英)研究了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的结构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英)研究了蛋白质,特别是胰岛素的一级结构1959年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捷克)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编辑] 1960年—196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60年威拉德·利比(美)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1961年梅尔文·卡尔文(美)研究了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以及光合作用1962年马克斯·佩鲁茨(英)约翰·肯德鲁(英)研究了肌红蛋白的结构1963年卡尔·齐格勒(德)居里奥·纳塔(意)对聚合物的研究,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研究1964年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英)通过X射线在晶体学上确定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1965年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在有机物合成方面的成就1966年罗伯特·马利肯(美)在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方面的研究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德)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英)乔治·波特(英)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1968年拉斯·昂萨格(美)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昂萨格倒易关系1969年德里克·巴顿(英)奥德·哈塞尔(挪威)发展了以三级结构为基础的构象概念[编辑] 1970年—197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70年路易斯·费德里克·勒卢瓦尔(阿根廷)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1971年格哈德·赫茨贝格(加)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1972年克里斯琴·伯默尔·安芬森(美)对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斯坦福·摩尔(美)威廉·霍华德·斯坦(美)对核糖核酸分子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73年恩斯特·奥托·菲舍尔(德)杰弗里·威尔金森(英)对金属有机化合物的研究1974年保罗·约翰·弗洛里(美)在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高分子物理化学的基础研究1975年约翰·沃卡普·康福思(澳)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瑞士)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美)对硼烷结构的研究1977年伊利亚·普里高津(比)对非平衡态热力学(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贡献1978年彼得·米切尔(英)为化学渗透理论建立了公式1979年赫伯特·布朗(英)格奥尔格·维蒂希(德)将硼和磷及其化合物用于有机合成之中1980年保罗·伯格(美)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沃特·吉尔伯特(美)弗雷德里克·桑格(英)核酸DNA序列的确定方法[编辑] 1980年—198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81年福井谦一(日)罗德·霍夫曼(美)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1982年亚伦·克拉格(英)通过晶体的电子显微术在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方面的贡献1983年亨利·陶布(美)对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转移机理的研究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开发了多肽固相合成法1985年赫伯特·豪普特曼(美)杰罗姆·卡尔勒(美)在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方法上的贡献1986年达德利·赫施巴赫(美)李远哲(台湾)约翰·波拉尼(加)他们对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研究1987年唐纳德·克拉姆(美)让-马里·莱恩(法)查尔斯·佩特森(美)研究和使用对结构有高选择性的分子1988年约翰·戴森霍费尔(德)罗伯特·胡贝尔(德)哈特穆特·米歇尔(德)光合作用中心的三维结构的确定1989年西德尼·奥特曼(美)托马斯·切赫(美)核糖核酸(RNA)催化性质的发现[编辑] 1990年—1999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1990年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美)开发了计算机辅助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1991年理查德·恩斯特(瑞士)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的贡献1992年罗道夫·阿瑟·马库斯(美)对创立和发展电子转移反应的贡献1993年凯利·穆利斯(美)迈克尔·史密斯(加)对DNA化学的研究,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1994年乔治·安德鲁·欧拉(美)对碳正离子化学反应的研究1995年保罗·克鲁岑(荷)马里奥·莫利纳(墨)弗兰克·罗兰(美)对大气化学的研究1996年罗伯特·苛尔(美)哈罗德·沃特尔·克罗托(英)理查德·斯莫利(美)发现富勒烯1997年保罗·博耶(美)约翰·沃克尔(英)阐明了三磷酸腺苷合成酶的机理延斯·克里斯汀·斯科(丹)离子传输酶的发现,钠钾离子泵1998年沃特·科恩(美)密度泛函理论的研究约翰·波普(英)量子化学计算方法的研究1999年艾哈迈德·兹韦勒(美)用飞秒激光光谱对化学反应中间过程的研究[编辑] 2000年—2008年年代获奖者获奖原因2000年艾伦·黑格(美)艾伦·麦克迪尔米德(美/新西兰)白川英树(日)对导电聚合物的研究2001年威廉·诺尔斯(美)野依良治(日)手性催化还原反应巴里·夏普莱斯(美)手性催化氧化反应2002年库尔特·维特里希(瑞士)约翰·贝内特·芬恩(美)田中耕一(日)对生物大分子的鉴定和结构分析方法的研究2003年彼得·阿格雷(美)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对细胞膜中的水通道的发现以及对离子通道的研究2004年阿龙·切哈诺沃(以)阿夫拉姆·赫什科(以)欧文·罗斯(美)发现了泛素调解的蛋白质降解2005年罗伯特·格拉布(美)理查德·施罗克(美)伊夫·肖万(法)对烯烃复分解反应的研究2006年罗杰·科恩伯格(美)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所作的研究2007年格哈德·埃特尔(德)对表面化学的研究2008年下村脩(日[1][2])。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自1901年起,诺贝尔化学奖已经颁发了一百多年。
以下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1901年:雅各布斯·冯特·霍夫曼1902年:埃米尔·冯·贝林1903年:赫尔曼·埃米尔·费希特1904年:威廉·拉姆赛1905年:亨利·莫瑞1906年:爱德华·弗兰克兰德1907年:阿尔贝特·阿布拉姆森1908年:恩斯特·鲁特福德1909年:威廉·欧斯特1910年:奥托·瓦勒拉·安德烈·冯·拜尔1911年:玛丽·居里1912年:维克托·格里戈里维奇·托普奇尼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伯格1914年:费迪南德·弗雷德里希·浮士德1915年:理查德·威廉·威尔斯1918年:弗里茨·哈伯1919年:约翰·赫尔曼·维伦1920年:瓦尔特·诺伯1921年:弗雷德里克·萨格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1923年:弗里茨·泽纳克1925年:理查德·阿德博1926年:西里尔·诺特1927年:海因里希·瓦尔特1928年:奥尔瑟·维布伦1929年:阿瑟·哈蒙德1930年:汉斯·冯·欧夫1931年:卡尔·威廉·玛克希1932年:伊里亚·梅切尼科夫1934年:哈罗德·乌雷1935年:弗雷德里克·吉尔伯特 1936年:彼得·德拜弗1937年:诺曼·霍克斯沃思1938年:理查德·克鲁克1939年:保罗·克鲁斯1943年:乔治·德维1944年:奥德里·莫尔1945年:奥特-赫恩里希·迪尔斯 1946年:詹姆斯·桑德斯顿1947年:罗伯特·罗宾逊1948年:阿尔贝特·杜克1949年:威廉·默文1950年:奥托·保罗·赫滕斯坦1951年:埃德蒙·哈斯勒1952年:阿尔弗雷德·赫夫曼1953年:赫尔曼·斯图尔特1954年:林纳斯·鲍林1955年:文森特·杜比西1956年:西尔斯·奥特1957年:阿瑟·坎通1958年:弗雷德里克·萨克斯1959年:尼古拉斯·巴伦1960年:威拉德·利卡1961年:梅尔文·卡尔文1962年:马克斯·佛居斯1963年:卡尔·齐尔斯1964年:多尔切斯·因格利斯1965年:罗伯特·伯纳德·伍德沃德 1966年:罗伯特·S·穆林1967年:马努埃尔·佩雷兹·戈麦斯 1968年:哈里·韦特1969年:德瑞克·巴顿1970年:路易斯·福卡1971年:格拉德斯通·贝克1972年:克里斯多夫·安森1973年:艾弗雷德·赫希1974年:保罗·弗洛里1975年:约翰·康威1976年:威廉·利普斯柏1977年:伊利亚·梅切尼科夫1978年:彼得·米歇尔·阿巴拉夫1979年:乔治·默克尔1980年:保罗·贝尔茨1981年:肯尼斯·阿罗1982年:亨里克·达蒙1983年:亨利·塔夫茨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1985年:赫伯特·奥尔茨1986年:邓肯·赖特1987年:查尔斯·佩德森1988年:约翰·波拉德1989年:托马斯·刘易斯1990年:埃利奥特·斯蒂尔1991年:理查德·雷特利奇1992年:鲍姆·欧斯特1993年:kary Mullis1994年:乔治·奥尔巴赫1995年:马里奥·莫洛纳1996年:罗伯特·富勒1997年:保罗·博耶尔1998年:瓦尔特·考恩1999年:阿哈德·扎德2000年:阿兰·赛克2001年:威廉姆·诺尔斯2002年:约翰·贝内特·弗朗西斯 2003年:彼得·阿格雷2004年:阿伦·赫克2005年:罗伯特·格拉布斯2006年:罗杰·库内2007年:李政道2008年:马丁·查尔弗斯2009年:文森特·扬2010年:理查德·赫克和阿达·尤劳 2011年:丹尼尔·谢辛格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2013年:马丁·卡普莱2014年:埃里克·贝茨2015年:托马斯·林德斯特勒2016年:让-皮埃尔·萨维纳2017年:雅克·迪布洛克2018年: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格雷戈里·温特 2019年:约翰·古德诺夫、斯坦利·惠廷汉姆、阿卡迪亚·谢米亚2020年:艾米·瑞斯、詹妮弗·杜德纳、埃米尔·克罗伊德尔以上就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pdf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1901−2010)(2011−3本室整理)1901雅可比.亨利克.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荷兰人(1852-1911)。
因在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和渗透压方面取得了骄人的研究成果,获得了190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
他还开创了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立体化学。
1902埃米尔·费雷 (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
他发现了苯肼,对糖类、嘌呤类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因而获得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对科学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对糖类的研究;二、对嘌呤类化合物的研究:三、对蛋白质;主要是氨基酸、多肽的研究;四、在化工生产和化学教育上的贡献。
他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对有机化学中那些与人类生活、生命有密切关系的有机物质的探索。
可以说他是生物化学的创始人。
1903斯范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他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又是一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阿累尼乌斯同时提出了酸、碱的定义;解释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提出活化能的概念及与反应热的关系等。
由于阿累尼乌斯在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1903年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瑞典第一位获此科学大奖的科学家。
著作:《天体物理学教科书》、《免疫化学》、《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等。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
英国著名化学家。
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气体:氦、氖、氩、氪、氙、氡。
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19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5阿道夫·冯·贝耶尔(Adolf von Baeyer) 德国有机化学家 (1835-1917)。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自1901年起,瑞典皇家科学院每年都会颁发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对化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
至今已经有109位科学家获得了这一殊荣。
以下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1901年:雅各布斯·范特霍夫范特霍夫因为他对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贡献而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2年:埃米尔·亨利·菲舍尔菲舍尔因为他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而获得了第二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3年:斯文·奥古斯特·阿雷尼乌斯阿雷尼乌斯因为他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的贡献而获得了第三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4年:威廉·拉姆齐拉姆齐因为他对于原子核的研究而获得了第四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5年:亨里克·圣克莱尔·德维特德维特因为他对于化学平衡的研究而获得了第五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6年:奥托·瓦勒拉瓦勒拉因为他对于细胞内能量转换的研究而获得了第六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7年:爱德华·比勒比勒因为他对于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而获得了第七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8年:恩斯特·菲舍尔菲舍尔因为他对于糖类结构的研究而获得了第八届诺贝尔化学奖。
1909年:威廉·奥古斯特·诺夫利希诺夫利希因为他对于气体化学的研究而获得了第九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0年:奥托·狄德里希·魏尔魏尔因为他对于生物化学研究的贡献而获得了第十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1年:玛丽·居里居里因为她研究了镭和钋的性质而获得了第十一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2年:维克托·麦耶麦耶因为他研究了酶的性质而获得了第十二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冯·豪斯曼豪斯曼因为他对于生物色素的研究而获得了第十三届诺贝尔化学奖。
1914年:沃尔特·诺瓦克诺瓦克因为他发明了热解反应而获得了第十四届诺贝尔化学奖。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范霍夫 (Jacobu s Henric us van't Hoff,1852—1911) 荷兰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主-范霍夫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
1902年E.费歇尔(Emil Fische r,1852—1919) 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
1903年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 ius,1859—1927) 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
1904年威廉·拉姆赛(Willia m Ramsay,1852—1916) 英国化学家,发现了稀有气体。
1905年拜耳 (Adolfvon Baeyer,1835—1917) 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年莫瓦桑 (HenriMoissa n,1852—1907) 法国人,制备单质氟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 (Edward Buchne r,1860--1917) 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 (Ernest Ruther ford,1871—1937) 英国物理学家,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1909年弗里德里希·奥斯瓦尔德(Friedr ich Wilhei n Ostwal d,1853—1932) 德国物理学家、化学家,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
1910年奥托·瓦拉赫 (Otto Wallac h,1847—1931) 德国人,研究脂环族化合物1911年玛丽·居里(MarieCurie,1867—1934)(女) 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
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女科学家-玛丽·居里1912年维克多·梅林尼亚 (Victor Grigna rd,1871—1935) 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
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
【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化学创始人湖北省石首市文峰中学刘涛 434400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德国化学家埃米尔·费歇尔,以表彰他成功地解决了糖的结构及在嘌呤衍生物、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埃米尔·费歇尔)费歇尔最初研究领域是有机染料,其中最主要的成绩是对品红的研究,红色染料品红可直接染毛、丝及棉织品,仔细研究了品红的性质,为合成这一染料提供了实验基础。
1875年发现了分析糖类的试剂苯肼,巧妙地运用这个关键性工具,为他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实验手段。
从1884年起断续花费了10年时间,系统地研究了各种糖类,确定了许多糖类的构型。
还提出了一个有关发酵机理的著名假说:认为糖和酶的分子结构有某些共同点,犹如锁头与钥匙的关系。
1899年至1908年他对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发展和改进了许多分析方法,将各种氨基酸分离出来进行鉴别。
1902年他提出了蛋白质的多肽结构学说,确定了氨基酸通过肽键形成多肽。
1907年成功合成由18种氨基酸分子组成的多肽,成为当时的重要科学新闻。
从1882年到1906年主要研究嘌呤类化合物,对茶叶、咖啡和可可等饮料中有生理活性的物质进行研究,分离并分析了茶碱、咖啡因和可可碱等,进一步阐明了这些化合物和尿酸都是嘌呤的衍生物。
还合成了嘌呤及其许多衍生物,指出由它们能够得到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核酸,为生物化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方法基础。
费歇尔的研究工作敲开了人类从分子角度探索生命的大门,开拓了有机化学在生理学和生物学上的新版图。
又由于其研究领域集中在对有机化学中那些与人类生活、生命有密切关系的系列有机物的探索,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而费歇尔被人们推崇为“生物化学创始人”。
1901-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诺贝尔化学奖历年得主(1901-2020)1、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1852–1911)国籍:荷兰190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发现了溶液中的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以及对立体化学和化学平衡理论作出的贡献。
2、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1852–1919)国籍:德国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
3、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国籍:瑞典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1852–1916)国籍:英国19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发现了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5、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1835–1917)国籍:德国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柒素分子结构。
6、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1852–1907)国籍:法国190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首次制得单质氟。
7、爱德华·毕希纳(Eduard Buchner)(1860–1917)国籍:德国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发现无细胞发酵工艺,对制糖、酿酒工业产生重大意义。
8、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国籍:英国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成果为“人工核反应”技术奠定基础。
9、威廉·奥斯特瓦尔德(F.Wilhelm Ostwald)(1853–1932)国籍:德国19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为催化剂作用、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方面的研究作出突出贡献。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果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果
以下是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成果的部分介绍:
1901 年:雅各布斯·范特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因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原理以及渗透压定律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2 年:赫尔曼·费歇尔(Hermann Emil Fischer)因对糖和嘌呤的合成做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5 年:阿道夫·冯·拜尔(Adolf von Baeyer)因对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7 年:爱德华·比希纳(Eduard Buchner)因发现了无细胞发酵的原理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8 年: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因对放射性物质和原子结构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09 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Ostwald)因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和反应速率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0 年:奥托·瓦拉赫(Otto Wallach)因对脂环族化合物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1 年:玛丽·居里(Marie Curie)因发现了镭和钋元素,并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以上只是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一小部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化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01—1983)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
1901年——亚科比斯·亨里屈斯·范特·霍弗(荷兰人)发现化学动力学和渗压的规律得奖。
1902年——埃米尔·费希尔(德国人)合成糖、嘌吟衍生物、肽得奖。
1903年——斯万特·奥古斯特·阿尔赫纽斯(瑞典人)因其电解质中的离子化离解理论得奖。
1904年——威廉·接姆齐爵士(英国人)发现氦、氖、氙、氪和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得奖。
1905年——阿道夫·冯·贝耶尔(德国人)研究染料和有机化合物,合成靛蓝和含砷物得奖。
1906年——昂里·穆瓦森(法国人)制成纯氟和发明电炉得奖。
1907年——爱德华·布赫纳(德国人)因研究生物化学和发现无胞发酵得奖。
1908年——欧内斯特·拉瑟福德(英国人)发现α射线击破原子和研究放射性物质得奖。
1909年——威廉·奥斯瓦尔德(德国人)研究催化剂、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率得奖。
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国人)研究脂环族物质得奖。
1911年——玛丽·居里(法国人)发现镭和钋,提炼出镭和研究镭的化合物得奖。
1912年——弗朗索瓦·奥居斯特·维克托·格利雅(法国人)发现用于合成有机化合物的格利雅试剂得奖。
保罗·萨巴蒂厄尔(法国人)发明用金属作为催化剂在有机化合物中加进氢气的方法而得奖。
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人)以其原子排列的同位论得奖。
1914年——西奥多·W·理查兹(美国人)确定多种元素的原子量得奖。
1915年——里夏德·威尔斯泰特(德国人)研究植物的叶绿素和其他色素得奖。
1916—1917年——未颁奖。
1918年——弗里茨·哈贝尔(德国人)发明由氮气和氢气合成氨的哈贝尔—勃赤法得奖。
1919年——未颁奖。
1920年——瓦尔特·内恩斯特(德国人)发现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交换得奖。
历年诺贝尔奖名单列表
历年诺贝尔奖名单列表篇一:诺贝尔奖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奖项,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领域的杰出贡献。
以下是历年诺贝尔奖的名单列表,以及对这些奖项的介绍和拓展。
1. 1901年 - 物理学奖:约翰·普雷斯珀·斯托曼(John presper Sto Stomenoff)2. 1902年 - 化学奖:威廉·亨利·纽曼(William Henry Newman)3. 1903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4. 1904年 - 化学奖:路易斯·达盖尔(Louis de Groot Dagendarian)5. 1905年 - 物理学奖:约翰·伯努利(John Perseby努利)6. 1906年 - 化学奖:爱德华·泰勒(Edward DeWitt泰勒)7. 1907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8. 1908年 - 化学奖:伊萨克·牛顿·萨克雷(Isaac Newton萨勒姆)9. 1909年 - 物理学奖:莱布尼茨·普朗克(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0. 1910年 - 化学奖:约翰·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11. 1911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12. 1912年 - 化学奖:尼古拉·约瑟夫·弗拉迪米尔·霍夫斯塔特(Nicolaus Copernicus)13. 1913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4. 1914年 - 化学奖:爱德华·泰勒(Edward DeWitt泰勒)15. 1915年 - 物理学奖: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 1916年 - 化学奖: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门捷列夫(Niels Bohr)17. 1917年 - 物理学奖:约翰·伯努利(John Perseby努利)18. 1918年 - 化学奖:阿图尔·谢尔比(Atal Sherbi)19. 1919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20. 1920年 - 化学奖:弗朗茨·伯姆(弗朗茨·冯·伯姆)21. 1921年 - 物理学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22. 1922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23. 1923年 - 物理学奖: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24. 1924年 - 化学奖:尼古拉·约瑟夫·弗拉迪米尔·霍夫斯塔特(Nicolaus Copernicus)25. 1925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26. 1926年 - 化学奖:弗朗茨·伯姆(弗朗茨·冯·伯姆)27. 1927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28. 1928年 - 化学奖:约翰·普雷斯珀·斯托曼(John presper Sto Stomenoff)29. 1929年 - 物理学奖:约翰·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30. 1930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31. 1931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32. 1932年 - 化学奖: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门捷列夫(Nicolaus Copernicus)33. 1933年 - 物理学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34. 1934年 - 化学奖: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35. 1935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36. 1936年 - 化学奖:爱德华·泰勒(Edward DeWitt泰勒)37. 1937年 - 物理学奖:约翰·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38. 1938年 - 化学奖:弗朗茨·伯姆(弗朗茨·冯·伯姆)39. 1939年 - 物理学奖: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40. 1940年 - 化学奖:乔治·塔普斯科特(George Taylor)41. 1941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42. 1942年 - 化学奖:尼古拉·约瑟夫·弗拉迪米尔·霍夫斯塔特(Nicolaus Copernicus)43. 1943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44. 1944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45. 1945年 - 物理学奖:约翰·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46. 1946年 - 化学奖:约翰·普雷斯珀·斯托曼(John presper Sto Stomenoff)47. 1947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48. 1948年 - 化学奖:乔治·塔普斯科特(George Taylor)49. 1949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50. 1950年 - 化学奖:弗朗茨·伯姆(弗朗茨·冯·伯姆)51. 1951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52. 1952年 - 化学奖:乔治·塔普斯科特(George Taylor)53. 1953年 - 物理学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54. 1954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55. 1955年 - 物理学奖: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56. 1956年 - 化学奖:阿图尔·谢尔比(Atal Sherbi)57. 1957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58. 1958年 - 化学奖:乔治·塔普斯科特(George Taylor)59. 1959年 - 物理学奖:约翰·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60. 1960年 - 化学奖:爱德华·泰勒(Edward DeWitt泰勒)61. 1961年 - 物理学奖: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62. 1962年 - 化学奖:雅各布·伯努利(Jacob Bernoulli)63. 1963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64. 1964年 - 化学奖:乔治·塔普斯科特(George Taylor)65. 1965年 - 物理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66. 1966年 - 化学奖:尼古拉·约瑟夫·弗拉迪米尔·霍夫斯塔特(Nicolaus Copernicus)67. 1967年 - 物理学奖:詹姆斯·普雷斯珀·海森伯(James Clerk Maxwell)68. 1968年 - 化学奖:乔治·塔普斯科特(George Taylor)69. 1969年 - 物理学奖:阿图尔·谢尔比(Atal Sherbi)70. 1970年 - 化学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71. 1971年 - 物理学奖:约翰·麦克斯韦(James Clerk篇二:诺贝尔奖是一个备受尊敬的奖项,旨在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医学、和平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历届诺贝尔生理化学奖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1901年 E . A . V . 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1902年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1903年N.R.芬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1904年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有关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的研究1905年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1908年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力方面的研究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有关蛋白质、核酸方面的研究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的研究1914年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1915年—— 1918年未颁奖(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1919年 J . 博尔德特(比利时人)作出了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1920年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1921年未颁奖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1924年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1925年未颁奖1926年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鼠实验性胃癌)1927年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1930年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1931年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32年 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1933年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1934年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尔(美国人)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1935年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1936年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的机理1939年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1940年——1942年未颁奖1943年 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1944年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1945年 A.弗莱明、E.B.钱恩、H.W.弗洛里(英国人)发现表霉素以及表霉素对传染病的治疗效果1946年H.J.马勒(美国人)发现用X 射线可以使基因人工诱变1947年 C.F. 科里、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B.A.何赛(阿根廷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1948年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高效有机杀虫剂DDT1949年 W.R.Hess赫斯(瑞士人)发现大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E.Moniz莫尼茨(葡萄牙人)发现前额叶切除对某些精神病的治疗作用1950年 E.C.Kendall肯德尔(美国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结构和生物效应P.S.Hench亨奇(美国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结构和生物效应T.Reichstein赖希施坦因(波兰裔瑞士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结构和生物效应1951年 M.Theiler泰累尔(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1952年 S.A.Waksman瓦克斯曼(俄罗斯裔美国人)发现链霉素1953年 H.A.Krebs克雷布斯(德裔英国人)发现三羧酸循环F.A.Lipmann李普曼(德裔美国人)发现辅酶A及其在生理代谢中的重要作用1954年 J.F.Enders恩德斯(美国人)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技术T.H.Weller韦勒(美国人)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技术F.C.Robbins罗宾斯(美国人)发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技术1955年 H.Theorell泰奥雷尔(瑞典人)发现过氧化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1956年 A.F.Cournand库尔南(法裔美国人)发现心导管术和发现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W.Forssmann福斯曼(德国人)发现心导管术和发现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D.W.Richards理查兹(美国人)发现心导管术和发现循环系统的病理变化1957年 D.Bovet博韦特(意大利裔瑞士人)人工合成箭毒1958年 G.W.Beadle比德尔(美国人)提出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起作用的理论E.L.Tatum塔特姆(美国人)提出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起作用的理论J.Lederberg莱德伯格(美国人)发现细菌的基因重组和遗传物质结构1959年 S.Ochoa奥乔亚(西班牙裔美国人)分离提纯DNA聚合酶并人工合成DNAA.Kornberg科恩伯格(美国人)分离提纯DNA聚合酶并人工合成DNA1960年 F.M.Burnet伯内特(澳大利亚人)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性P.B.Medawar梅达沃(英国人)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性1961年 G.Von Bekesy贝凯希(匈牙利裔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关于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1962年 J.D.Watson沃森(美国人)提出和建立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F.H.C.Crick克里克(英国人)提出和建立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M.H.F.Wilkins威尔金斯(英国人)提出和建立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1963年 J.C.Eccles埃克尔斯(澳大利亚人)关于传递神经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的研究A.L.Hodgkin霍奇金(英国人)关于神经兴奋和传导机制的研究A.F.Huxley赫克斯利(英国人)关于神经兴奋和传导机制的研究1964年 K.E.Bloch布洛赫(德裔美国人)发现胆固醇对脂肪酸代谢的调节机制F.Lynen吕南(德国人)发现胆固醇对脂肪酸代谢的调节机制1965年 F.Jacob雅各布(法国人)提出“信使核糖酸”和“操纵子”学说J.L.Monod莫诺(法国人)提出“信使核糖酸”和“操纵子”学说A.M.Lwoff雷沃夫(法国人)发现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制1966年 F.P.Rous劳斯(美国人)对致癌病毒的研究C.B.Huggins哈金斯(美国人)发现雌性激素对前列腺癌的抑制作用1967年 G.Wald沃尔德(美国人)对视觉生理的研究,包括遗传性色盲的生化了解等重要研究H.K.Hartline哈特兰(美国人)用电生理方法研究鱼复眼之间存在相互抑制的作用R.A.Granit格兰尼特(芬兰裔瑞典人)视网膜电生理的研究1968年 H.G.Khorana霍拉纳(印度裔美国人)基因密码破译、蛋白质合成机制、信使RNA方面的研究 R.W.Holley霍利(美国人)提出确定核酸的技术并测定了一种RNA的核苷酸顺序M.W.Niernberg尼伦伯格(美国人)研究遗传密码的破译1969年 M.Delbr u ck德尔布吕克(德裔美国人)发现病毒的遗传复制机制和基因结构A.D.Hershey赫尔希(美国人)发现病毒的遗传复制机制和基因结构S.E.Luria卢里亚(意大利裔美国人)发现病毒的遗传复制机制和基因结构1970年 U.Von Euler奥伊勒(瑞典人)发现激素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J.Axelrod阿克赛尔罗德(美国人)发现激素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B.Katz卡茨(英国人)关于神经末梢传递物质的释放机制的研究1971年 E.W.Sutherland.jr.萨瑟兰(美国人)发现环-磷酸腺苷及其同激素的作用1972年 G.M.Edelman埃德尔曼(美国人)对抗体分子化学结构的研究,创立分子免疫学R.R.Porter R.波特(英国人)对抗体分子化学结构的研究,创立分子免疫学1973年 K.Von frisch弗里施(奥地利裔德国人)动物行为学研究方面开拓性的成就D.Baltimore巴而的摩(美国人)发现病毒在机体内的致癌机理H.M.Temin特明(美国人)发现病毒在机体内的致癌机理1976年 B.S.Blumberg布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乙型肝炎病毒与澳大利亚抗原的关系D.C.Gajdusek盖达赛克(美国人)发现导致库鲁病的全新病原微生物-慢病毒1977年 R.S.Yalow雅洛(女美国人)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Guillemin吉尔曼(法裔美国人)分离鉴定并合成控制脑下垂体激素分泌的下丘脑释放因子A.Schalley沙里(波兰裔美国人)分离鉴定并合成控制脑下垂体激素分泌的下丘脑释放因子1978年 W.Arber阿尔伯(瑞士人)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D.Nathans内森斯(美国人)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H.O.Smith史密斯(美国人)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1979年 A.M.Cormark科马克(美国人)发明电子计算机控制的X射线断层扫描仪(CT扫描仪)G.N.Hounsfield豪斯菲尔德(英国人)发明电子计算机控制的X射线断层扫描仪(CT扫描仪)1980年 B.Benacerraf贝纳赛拉夫(美国人)发现免疫应答基因J.Dausset多赛(法国人)发现控制免疫反应的细胞表面结构G.D.Snell斯内(美国人)关于器官移植与免疫机制的研究1981年 R.W.Sperry斯佩里(美国人)关于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工的研究T.N.Wiesel威赛尔(瑞典人)关于视觉神经系统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D.Hubel休伯尔(美国人)关于视觉神经系统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1982年 S.K.Bergstrom贝格斯特隆(瑞典人)前列腺素及相关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B.I.Samuelsson萨米埃尔松(瑞典人)前列腺素及相关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J.R.Vane维恩(英国人)前列腺素及相关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1983年 B.McClintoct麦克林托克(女美国人)提出“可移动的遗传基因学说”1984年 N.K.Jerne杰尼(丹麦人)提出了关于抗体形成和免疫系统的三个学说证实了细胞免疫理论G.Kohler科勒(德国人)提出了关于抗体形成和免疫系统的三个学说证实了细胞免疫理论stein米尔斯坦(阿根廷裔英国人)创立单克隆抗体技术1985年 M.S.Broun布朗(美国人)有关胆固醇的代谢以及和有关疾病关系方面的研究J.L.Goldstein戈德斯坦(美国人)有关胆固醇的代谢以及和有关疾病关系方面的研究1986年 S.Cohen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R.Lcvi-Montalcini莱维-蒙塔尔奇尼(女美国和意大利双重国籍)发现神经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1987年 Susumu Tonegawa利根川进(日本人)发现产生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学原理1988年 J.Black布莱克(英国人)发现治疗冠状动脉阻塞的药物G.Elion埃利昂(女美国人)关于抗癌药物及其原理的研究G.Hitchings希钦斯(美国人)关于抗癌药物及其原理的研究1989年 M.Bishop毕晓普(美国人)发现正常细胞中的原癌基因H.Varmus瓦慕斯(美国人)发现正常细胞中的原癌基因1990年 J.E.Murray默里(美国人)人类器官、骨髓移植方面的突破性成果E.D.Thomas托马斯(美国人)人类器官、骨髓移植方面的突破性成果1991年 E.Neher内尔(德国人)发明和应用膜片钳技术,发现了细胞膜存在离子通道B.Sakmann萨克曼(德国人)发明和应用膜片钳技术,发现了细胞膜存在离子通道1992年 E.Fischer费希尔(美国人)发现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生物的最基本功能之一E.Krebs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生物的最基本功能之一1993年 R.J.Roberts罗伯茨(英国人)发现断裂基因可以是不连续的,出现在彻底分离的几个DNA片段中 P.A.Sharp夏普(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可以是不连续的,出现在彻底分离的几个DNA片段中1994年 G.Gilman吉尔曼(美国人)发现G蛋白质以及他们在细胞传导信号方面的作用M.Rodbell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蛋白质以及他们在细胞传导信号方面的作用1995年 E.B.Lewis刘易斯(美国人)对于早期胚胎发育机制的研究E.Wieschaus维绍斯(美国人)对于早期胚胎发育机制的研究C.Nuslein Vollhard努斯莱因-芙尔哈德(女德国人)对于早期胚胎发育机制的研究1996年 P.C.Doherty多尔蒂(澳大利亚人)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阐明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受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R.M.Zinkerngagel金克纳格尔(瑞士人)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阐明免疫系统如何识别受病毒感染细胞的机制1997年 S.B.Prusiner普鲁西纳(美国人)发现一种比病毒还小、没有核酸的病原微生物-朊病毒体1998年 Robert Furchgott弗奇戈特(美国人)发现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信使作用Louis Jignarro伊格纳罗(美国人)发现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信使作用Ferid Murad穆拉德(美国人)发现一氧化氮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信使作用1999年 Gunter Blobel布洛贝尔(德裔美国人)发现了蛋白质内控制蛋白质在细胞内传输和定位的信号2000年 Arvid Carlsson卡尔松(瑞典人)发现神经细胞间特殊的信号转导形式Paul Greengard格林加德(美国人)发现神经细胞间特殊的信号转导形式Eric kandel坎德尔(美国人)发现神经细胞间特殊的信号转导形式2001年 Leland H.Hartwell哈特韦尔(美国人)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R.Timothy(tim)Hunt亨特(英国人)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Paul M.Nurse纳斯(英国人)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2002年 Sydney Brenner悉尼·布雷内(英国人)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律H.Robert Horvits罗伯特·霍维茨(美国人)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律John E.Sulston约翰·苏尔斯顿(英国人)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律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在如何用核磁共振技术拍摄不同结构的图像上获得了关键性发现。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汇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1901年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国“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1903年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国“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1905年阿道夫·冯·拜尔德国“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1906年亨利·莫瓦桑法国“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1907年爱德华·比希纳德国“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国“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国“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1911年玛丽·居里波兰“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1912年维克多·格林尼亚法国“发明了格氏试剂”保罗·萨巴捷法国“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1913年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1914年西奥多·威廉·理查兹美国“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德国“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1916年未颁奖1917年未颁奖1918年弗里茨·哈伯德国“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1919年未颁奖1920年瓦尔特·能斯特德国“对热化学的研究”1921年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国“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英国“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1923年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4年未颁奖1925年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德国“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1926年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瑞典“对分散系统的研究”1927年海因里希·奥托·威兰德国“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1928年阿道夫·温道斯德国“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29年阿瑟·哈登英国“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德国1930年汉斯·费歇尔德国“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1931年卡尔·博施德国“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德国1932年欧文·兰米尔美国“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1933年未颁奖1934年哈罗德·克莱顿·尤里美国“发现了重氢”1935年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法国“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伊伦·约里奥-居里法国1936年彼得·德拜荷兰“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1937年沃尔特·霍沃思英国“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研究”保罗·卡勒瑞士“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A和维生素B2的研究”1938年里夏德·库恩德国“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1939年阿道夫·布特南特德国“对性激素的研究”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瑞士“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1940年未颁奖1941年未颁奖1942年未颁奖1943年乔治·德海韦西匈牙利“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1944年奥托·哈恩德国“发现重核的裂变”1945年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芬兰“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1946年詹姆斯·B·萨姆纳美国“发现了酶可以结晶”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美国“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美国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爵士英国“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1948年阿尔内·蒂塞利乌斯瑞典“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1949年威廉·吉奥克美国“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1950年奥托·迪尔斯西德“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库尔特·阿尔德西德1951年埃德温·麦克米伦美国“发现了超铀元素”格伦·西奥多·西博格美国1952年阿彻·约翰·波特·马丁英国“发明了分配色谱法”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英国1953年赫尔曼·施陶丁格西德“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1954年莱纳斯·鲍林美国“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1955年文森特·迪维尼奥美国“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1956年西里尔·欣谢尔伍德爵士英国“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尼古拉·谢苗诺夫苏联1957年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英国“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1958年弗雷德里克·桑格英国“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1959年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捷克“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1960年威拉得·利比美国“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1961年梅尔文·卡尔文美国“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1962年马克斯·佩鲁茨英国“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约翰·肯德鲁英国1963年卡尔·齐格勒西德“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居里奥·纳塔意大利1964年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英国“利用X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1965年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美国“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1966年罗伯特·S·马利肯美国“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1967年曼弗雷德·艾根西德“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英国乔治·波特英国1968年拉斯·昂萨格美国“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1969年德里克·巴顿英国“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奥德·哈塞尔挪威1970年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阿根廷“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1971年格哈德·赫茨贝格加拿大“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1972年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美国“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斯坦福·摩尔美国“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威廉·霍华德·斯坦美国1973年恩斯特·奥托·菲舍尔西德“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杰弗里·威尔金森英国1974年保罗·弗洛里美国“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约翰·康福思英国“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瑞士“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1976年威廉·利普斯科姆美国“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1977年伊利亚·普里高津比利时“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1978年彼得·米切尔英国“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1979年赫伯特·布朗美国“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格奥尔格·维蒂希西德1980年保罗·伯格美国“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的研究”沃特·吉尔伯特美国“对核酸中DNA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弗雷德里克·桑格英国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罗德·霍夫曼美国1982年阿龙·克卢格英国“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1983亨利·陶布美国“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历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奖名单
1901年范霍夫(JacobusHenricusvan'tHoff,1852—1911)荷兰人,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溶液渗透压的有关定律1902年E.费歇尔(EmilFischer,1852—1919)德国人研究糖和嘌呤衍生物的合成1903年阿累尼乌斯(SirWilUsmRamsay,1852—1916)瑞典人,提出电离学说1904年拉姆·塞(SirWilliamRamsay,1852—1916)英国人,发现了惰性气体1905年拜耳(AdolfvonBaeyer,1835—1917)德国人,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年莫瓦桑(HenriMoissan,1852—1907)法国人,制备单质氟1907年布赫纳(EdwardBuchner,1860——1907)德国人,发现无细胞发酵现象1908年E.卢瑟福(ErnestRutherford,1871—1937)英国人,研究元素蜕变和放射性物质化学1909年F.W.奥斯瓦尔德(FriedrichWilheinOstwald,1853—1932)德国人,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率1910年瓦拉赫(OttoWallach,1847—1931)德国人,研究1911年M.居里(居里夫人)(MarieCurie,1667—1934)(女)法国人,发现镭和钋,并分离镭1912年梅林尼亚(VictorGrignard,1871—1935)法国人,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萨巴蒂埃(PaulSabatier,1854—1941)法国人,研究有机脱氧催化反应1913年维尔纳(A1fredWerner,1866—1919)瑞士人,研究分子中原子的配位,提出配位理论1914年T.W.理查兹TherdoreWilliamRichards,1968—1928)美国人,精确测量大量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威尔斯泰特(RichardWillstater,1872—1924)德国人,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1918年哈伯(FritzHaber,1868—1930)德国人,发明工业合成氨方法1920年能斯特(WalterNernst,1864—1941)德国人,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详解:1916、1917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没有颁奖;1919因故未颁奖脂环族化合物1921年索迪(FrederickSoddy,1877—1956)英国人,研究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1922年阿斯顿(FrancisWillianAston,1877—1945)英国人,研究质谱法,发现整数规划1923年普雷格尔(FritzPregl,1869—1930)奥地利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5年齐格蒙迪(RichardZsigmondy,1865—1929)奥地利人,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质1926年斯维德伯格(TheodorSvedberg,1884—1971)瑞典人,发明超离心机,用于分散体系的研究1927年维兰德(HeinrichWieland,1877—1957)德国人,研究胆酸的组成1928年文道斯(AdolfWindaus,1876—1959)德国人,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1929年哈登(SirArthurHarden,1865—1940)英国人,研究糖的发酵作用及其与酶的关系奥伊勒(SirArthurHarden,1865—1940)瑞典人,研究辅酶1930年H.费歇尔(UailsFischer,1881—1945)德国人,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详解:1924年因故未发奖1931年波施(CarlBosch,1874—1940)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贝吉乌斯(FriecrichBergius,1994—1949)德国人,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1932年兰米尔(IrvingLangnuir,1881—1957)美国人,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1934年尤里(HaroldClaytonUrey,1893—1981)美国人,发现重氢1935年F.约里奥—居里(FredericJoliot—Curie,1900—1958)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I.伊伦—居里(IrenoJoliot—Curie:1897-1956)(女)法国人,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1936年德拜(PeterDebye,1884—1971)荷兰人,研究偶极矩和X射线衍射法1937年哈沃斯(SirWalterHaworth,1883—1950)英国人,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卡雷(PaulKarrer,1889—1971)瑞士人,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B21938年R.库恩(RiehardKuhn,1900—1967)德国人,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1939年布特南德(AdolfButenandt,1903—)德国人,研究性激素卢齐卡(LeopoldRuzicka1887—1976)瑞士人,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详解:1933年因故未颁奖;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1943年海维西(GyorgyHevesy,1885—1966)匈牙利人,利用同位素作为化学研究中的示踪原子1944年哈恩(OttoHahn,1879——1968)德国人,发现重核裂变现象1945年维尔塔宁(AatturiVirtanen,1895—1973)芬兰人,发明饲料保藏方法1946年萨姆纳(JamesBatchellerSumner,1887-1955)美国人,发现结晶蛋白酶诺思罗普(JohnHowardNorthrop,1891—)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斯坦利(WendellMeredithStanley,1904—1971)美国人,制备绩效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1947年鲁宾逊(SirRobertRobinson,1886—1975)英国人,研究生物碱和其它植物制品1948年梯塞留斯(ArmeWilhelmKaurin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研究电泳、吸附分析he和血清蛋白1949年乔克(WilliamFrancisGiauque,1895-1982)美国人,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性质1950年第尔斯(OttoDiels,1876—1954)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阿尔德(KurtAlder,1902—1958)德国人,发现双烯合成详解: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1951年麦克米伦(EdwinMattisonMcMillan,1907—)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西博格(GlennThedoreSeaborg,1912-)美国人,发现和研究超铀元素镅、锔、锫、锎等1952年A.马丁(ArcgerMartin,1910—)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辛格(RichardSynge,1914—)英国人,发明分配色谱法1953年施陶丁格(HermannStaudinger,1881—1965)德国人,提出大分子概念1954年鲍林(LinusPauling,1901—)美国人,研究化学键的本质1955年杜·维尼奥(VincentDuVigneaud1901—1978)美国人,合成多肽和激素1956年谢苗诺夫(NikolaySenyonov,1896-)苏联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欣谢尔伍德(SirCrilHinshelwood,1897—1967)美国人,研究气相反应化学动力学1957年托德(SirAlexanderRobertusTodd,1907-)英国人,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1958年桑格(FrederickSanger,1918—)英国人,测定胰岛素分子结构1959年海洛夫斯基(JaroslavHeyrovsky,1890-1967)捷克人,发明极谱分析法1960年利比(WillardFrankLibby,1908—1980)美国人,发明用放射性碳-14测定地质年代的1961年开尔文(MelvinCalvin,1911——)美国人,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1962年肯德鲁(JohnCowderyKendrew,1917—)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佩鲁兹(MaxFerdinandPerutz,1914-)英国人,测定血红蛋白的结构1963年纳塔(GiulioNatta,1903—1979)意大利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齐格勒(KaflZiegler,1898—1973)德国人,研究乙烯和丙烯的催化聚合反应1964年D.C霍奇金(DorothyCrowfootHodekin,1910—)(女)英国人,测定抗恶性贫血症的生化化合物维生素B12的结构1965年伍德沃德(RobertBurnsWoodward,1917—1979)美国人,人工合成固醇、叶绿素、维生素B12和其他只存在于生物体中的物质1966年米利肯(RobertSandersonMulliken,1896—)美国人,用分子轨道法研究化学键和分子结构1967年艾根(ManfredEigen,1927—)德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诺里什(RonaldgeorgeWreyfordNorrish,1897—1978)英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波特(CeorgePorter,1920-)英国人,研究极其快速的化学反应1968年翁萨格(LarsOnsager,1903—1976)美国人,创立不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1969年巴顿(DerekHaroldRichardBarton,1918—)英国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哈塞尔(OddHassel,1897——)挪威人,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1970年莱洛伊尔(LuisFedericoLeloir,1906—)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合成中的作用方法1971年赫茨伯格(Gerhardherzberg,1904—)加拿大人,研究分子光谱,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1972年安芬林(ChristianBorhmerAnfinsen,1916-)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摩雷(StanfordMoore,1913-1982)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斯坦(WilliamH.Stein,1911—1980)美国人,研究酶化学的基本理论1973年E.O.费歇尔(WrnstOttoFischer,1918-)德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威尔金森(CerffreyWilkinson,1921—)英国人,研究金属有机化合物1974年P.J.弗洛里(FaulJohnFlory,1910—1985)美国人,研究长链分子,制成尼龙661975年康福思(JohnWarcupCornforth,1917—)英国人,研究立体化学普雷洛格(VladumirPrelog,1906—)瑞士人,研究立体化学1976年利普斯科姆(WiHiamNunnLipscomb,1919—)美国人,研究硼烷、碳硼烷的结构1977年普里戈金(1lyaPrigogine,1917—)比利时人,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米切尔(PeterD.Mitchell,1920—)英国人,研究生物系统中利用能量转移过程1979年H.C.布朗(HerbertCharlesBrown,1912—)美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维蒂希(GeorgWittig,1897-)德国人,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1980年W.吉尔伯特(WalterGilbert,1932—)美国人,第一次制备出混合脱氧核糖核酸P.伯特(PaulBerg,1926-)美国人,建立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化学和生物分析法桑格(FrederickSanger,19181981年福井谦一(1918—)日本人,解释化学反应中的分子轨道对称性R.霍夫曼(RoaldHoffmann,1937—)美国人,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1982年克卢格(AaronKlug,1926—)英国人,测定生物物质的结构1983年陶布(HenryTaube,1915-)美国人,研究络合物和固氮反应机理1984年梅里菲尔德(BraceMerrifield,1921—)美国人,研究多肽合成1985年豪普特曼(HerbertA.Hauptman,1917—)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卡尔勒(JeroMeKarle,1918-)美国人,发展测定分子和晶体结构的方法1986年赫希巴赫(DudleyR.Hercshbach,1932-)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李远哲(1936—)美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波拉尼(JohnC.Polanyi,1929—)德国人,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1987年佩德森(CharlesPedersen,1904—)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莱思(Jean-MarieLehn,1939-)法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克拉姆(DonaldCram,1919-)美国人,合成了具有特殊性能的低分子量的有机化合物,在分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1988年罗伯特·休伯(RobertHuber)德国人,首次确定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揭示了模结合的蛋白质配合物的结构特征约翰。
历年与生物有关的诺贝尔奖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Emil von Behring)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德国科学家费雪(Emil Fischer)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Ronald Ross)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3年,丹麦科学家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4年,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Ivan Pavlov)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5年,德国科学家科赫(Robert Koch)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Camillo Golgi)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L.Buchner)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阿方·拉瓦拉(Alphonse Laveran)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8年,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Paul Ehrlich)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Hya Mechaikov)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9年,瑞士科学家柯赫尔(Theodor Kocher)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0年,俄国科学家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1年,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Allvar gullstrand)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2年,法国医生卡雷尔(Alexis Carrel)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简介(1901-2007)时间姓名中文译名国别获奖原因1901年J.H.van't Hoff 范特霍夫荷兰研究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的规律1902年E.Fischer.费歇尔德国合成糖和嘌呤衍生物1903年S.Arrhenius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电离学说1904年W.Ramsay拉姆塞英国发现惰性气体1905年A.von Baeyer拜耳德国研究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1906年H.Moissan莫瓦桑法国制备单质氟1907年E.Buchner布赫纳德国发现非细胞发酵现象1908年E.Rutherford卢瑟福英国提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理论1909年F.W.Ostwald奥斯特瓦尔德德国研究催化、化学平衡、反应速1910年O.Wallach瓦拉赫德国研究脂环族化合物1911年M.CurieM.居里德国发现钋和镭1912年V.Grignard格林尼亚法国发现用镁做有机反应的试剂(被称为格式试剂)P.Sabatier 萨巴蒂埃法国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催化氢化反应1913年A.Werner维尔纳瑞士提出配位化学理论1914年T.W.Richards理查兹美国精确测定许多元素的原子量1915年R.Willstater威尔施泰特德国研究植物色素,特别是叶绿素1916年未颁奖1917年未颁奖1918年F.Haber哈伯德国发明合成氨法1919年未颁奖1920年W.Nerst能斯特德国研究热化学,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1921年F.Soddy索迪英国首次提出同位素概念,并证明了位移定律1922年F.W.Aston阿斯顿英国发明质谱仪,用它测定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1923年F.Pregl普雷格尔奥地利发明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1924年未颁奖1925年R.Zsigmondy齐格蒙迪奥地利阐明胶体溶液的多相性,创立胶体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1926年T.Svedlberg斯维德伯格瑞典发明超离心机,用于研究分散体系1927年H.Wieland维兰德德国研究胆酸组成1928年A.Windaus文道斯德国研究胆固醇的组成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1929年A.Harden哈登英国阐明糖的发酵过程以及酶和辅酶的作用H.von Euler-Chelpin奥伊勒-凯尔平瑞典1930年H.FischerH.费歇尔德国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1931年C.Bosch波施德国研究化学上应用的高压方法F.Bergius贝吉乌斯德国1932年ngmuir兰米尔美国研究表面化学和吸附理论1933年未颁奖1934年H.C.Urey尤里美国发现重氢1935年F.Joliot-CurieF.约里奥-居里法国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I.Joliot-CurieI.约里奥-居里法国1936年P.Debye德拜荷兰提出偶极矩概念并利用它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分子结构1937年W.Haworth霍沃斯英国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P.Karrer卡雷瑞士研究类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A和B2的结构1938年R.Kuhn库恩德国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1939年A.Butenandt布特南特德国研究性激素L.Ruzicka卢齐卡瑞士研究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1940年未颁奖1941年未颁奖1942年未颁奖1943年G.Hevesy海维西匈牙利利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化学过程1944年O.Hahn哈恩德国发现重核裂变现象1945年A.Virtanen维尔塔宁芬兰发明饲料贮藏保鲜法1946年J.B.Sumner萨姆纳美国分离和提纯结晶蛋白质酶L.H.Northrop诺思罗普美国制备纯净状态的酶和病毒蛋白质W.M.Stanley斯坦利美国1947年R.Robinson鲁宾逊英国研究生物碱1948年A.W.K.Tiselius梯塞留斯瑞典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发现血清蛋白的组分1949年W.F.Giauque吉奥克美国研究超低温下物质的特1950年O.DielsK.Alder阿尔德第尔斯德国发现双烯合成反应1951年E.M.McMillan麦克米伦G.T.Seaborg西博格美国人工合成超铀元素1952年A.Martin马丁R.Synge辛格英国发明分配色谱法1953年H.Staudinger施陶丁格德国提出高分子概念1954年L.Pauling鲍林美国阐明化学键的本质以解释复杂分子结构1955年V.Du Vigneaud杜·维尼奥美国研究生物化学中的重要含硫化合物,合成多肽激素1956年N.Semyonov谢苗诺夫前苏联研究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C.Hinshelwood欣谢尔伍德美国1957年A.R.Todd托德英国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1958年F.Sanger桑格英国测定胰岛素的分子结构1959年J.Heyrovsky海洛夫斯基捷克发明极谱分析法1960年W.F.Libby利比美国发明放射性碳素测年法1961年M.Calvin开尔文美国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学过程1962年M.F.Perutz佩鲁兹英国测定血红蛋白结构J.C.Kendrew肯德鲁英国1963年K.Ziegler齐格勒德国研究乙烯聚合的催化剂G.Natta纳塔意大利研究丙烯聚合的催化剂1964年D.C.Hodgkin霍奇金夫人英国测定维生素B12等大分子结构1965年R.B.Woodward伍德沃德美国人工合成维生素B12、胆固醇、叶绿素等复杂有机物1966年R.S.Mulliken马利肯美国创立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1967年R.G.W.Norrish诺里什英国发明测定快速反应技术G.Porter波特英国M.Eigen艾根德国1968年L.Onsager翁萨格美国创立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理论1969年D.H.R.Barton巴顿英国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三维构象O.Hassel哈塞尔挪威1970年L.F.Leloir莱洛伊尔阿根廷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1971年G.Herzberg赫茨伯格加拿大研究分子光谱学,特别是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1972年C.B.Anfinsen安分森美国研究核苷核酸酶的三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蛋白质的折叠链的自然现象S.Moore莫尔美国W.H.Stein斯坦美国1973年E.O.FischerE.O.费歇尔德国制备和测定了夹心面包结构的金属有机化合物1974年P.J.Flory弗洛里美国研究长链高分子及高分子的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1975年J.W.Cornforth康福斯英国研究有机分子和酶催化反应的立体休学V.Prelog普雷洛格瑞士从事有机分子及其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1976年W.N.Lipscomb利普斯科姆美国研究硼烷和碳硼烷的结构1977年I.Prigogine普里戈金比利时研究热力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1978年P.D.Mitchell米切尔英国研究生物系统中的能量转移过程1979年H.C.Brown布朗美国在有机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G.Wittig维蒂希德国发现维蒂希重排反应,提供了新的制烯方法1980年P.Berg伯格美国操纵基因重组脱氧核糖核酸分子W.Gilbert右尔伯特美国用化学方法决定脱氧核糖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F.Sanger桑格英国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创立前线轨道理论R.Hoffmann霍夫曼美国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则1982年A.Klug克卢格英国以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法研究核酸-蛋白质复合体1983年H.Taube陶布美国研究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电子转移机理1984年B.Merifield梅里菲尔德美国研究多肽的合成1985年H.A.Hauptman豪普特曼美国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法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J.Karle卡尔勒美国1986年D.R.Herschbach赫希巴赫美国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和化学反应动力学李远哲美籍华人J.C.Polanyi波拉尼美国1987年C.Pedersen佩德森美国合成能模拟重要生物过程的有机化合物,为超分子化学奠定基础J.-M.Lehn莱恩法国D.Cram克拉姆美国1988年J.Deisenhofer戴森霍弗德国解析了细菌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立体结构,阐明了其光合作用进行的机制R.Huber胡伯尔德国H.Michel米歇尔德国1989年S.Altman奥尔特曼美国发现核糖核酸具有酶的催化功能T.R.Cech切赫美国1990年E.J.Corey科里美国提出有机合成的逆合成分析原理1991年R.R.Ernst恩斯特瑞士发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1992年R.A.Marcus马库斯美国创立溶液中的电子转移过程理论1993年K.B.Mullis穆利斯美国发明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M.Smith史密斯加拿大发明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技术1994年G.A.Olah欧拉美国研究碳正离子化学1995年P.Crutzen克鲁岑德国阐述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M.Molina莫利纳美国F.S.Roweland罗兰美国1996年H.W.Kroto克罗特英国发现富勒烯R.F.Curl,Jr.苛尔美国R.E.Smalley斯莫利美国1997年P.B.Boyer博耶美国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J.E.Walker沃克尔英国J.C.Skou斯科丹麦1998年W.Kohn科恩奥地利提出密度泛函理论,开辟处理复杂多电子体系的新方法J.Pople波普英国1999年A.Zewail兹韦勒美籍埃及人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飞秒化学)2000年艾伦·黑格美国有关导电聚合物的发现白川英树日本艾伦·马克迪尔米德美国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H3
CH NHNHC6H5 CHOH + (CHOH)3 CH2OH 醛糖腙 H2NNHC6H5
CH C O
NHNHC6H5 + C6 H5 NH2 + NH3
(CHOH)3 CH2OH
糖类化合物的研究
• 中间产物又和第三分子的苯肼反应,生成二苯腙,因此 ,无论是醛糖或酮糖都只在第一和第二碳原子上发生变化 ,其他碳原子不参加反应。这样,如果已知葡萄糖的结构 ,另外两个糖的构型也可推论出来。他们的关系如图所示 ,其中方框内的部分完全相同。
糖类化合物的研究
1874年 费歇尔在研究糖的过程中发现的苯肼 PhNHNH2.187和烷基肼,发现芳基肼与醛,酮反应可以失去一分 80% 子水生成腙,进一步研究发现用苯肼可以鉴别醛和 55% 酮,这为他以后研究糖类化合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30%
R C R1 O + PhNHNH2
糖类化合物的研究
费歇尔从下面的试验推测出葡萄糖的链结构的:
1
2
3
4
(1)葡萄糖和乙 酸酐反应,在葡 萄糖分子中引入5 个酰基,因此它 应有5个羟基;
(2)葡萄糖分 别和羟胺及氢氰 酸反应,生成一 元肟及一元羟氰 化物,因此,分 子中含有一个醛 醇基或一个酮醇 基;
(3)用溴水 氧化后,得到一 个羧酸,表明分 子中的羰基是醛 基;
CHO
H OH H OH OH HO
CHO
H H OH OH
CHO
O
HO
H H
HO
H H
HO
H H
H OH OH
CH2OH D-(+)-葡 萄 糖
CH2OH D-(+)-甘 露 糖
CH2OH D-(+)-果 糖
糖类化合物的研究
CH2OH C O CH2OH C O CH2 OH + CHO CHOH CH2OH OH
_
CH2 OH CHO CHOH CH2 OH
• 1877年,费歇尔用 氢氧化钡处理二溴 丙醛或D,L-甘油醛 ,得到己酮糖的混 合物D,L-果糖和D ,L-山梨糖:
D,L-果 糖 和 D,L-山 梨 糖
CHO CHBr CH2Br Ba(OH)2
CHO CHOH CH2OH D,L-甘 油 醛
H C C HOCH2
尿酸的结构研究
O
O
NH
HN
CH3
NH NH
NH
HN
NH
N NH2 N
O
N H
N
O
N H
鸟嘌呤
Cl
CH3
黄嘌呤
O
NH
可可碱
O N
CH3
NH NH
N
CH3
Cl
N Cl
N
NH
NH C NH O
O
O
N
N H
尿酸
三氯嘌呤
CH3
N N
N O
CH3 咖啡碱
NH N
O
NH N
N
CH3 茶叶碱
嘌呤
尿酸的结构研究
• 1886年,费歇尔还发展了一种吲哚合成法,他使用苯腙在酸催化下 加热重排消除一份子氨,得到2-取代和3-取代吲哚衍生物。氯化锌。三 氟化鹏是常用的催化剂,形成苯腙的醛或酮必须具有RCOCH2R的结构 ,反映历程如下:
-H2O
R C R1 NNHPh
糖类化合物的研究
• 费歇尔开始对糖类化合物进行研究时,科学界仅知道有四种分子式为 C6H12O6的单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山梨糖)以及两种分子式为的 C12H22O 11 二糖(蔗糖和乳糖),知道淀粉和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也是 糖类,但并不清楚这些糖分子的结构。从1884年起,他用了10年的时间, 系统的研究了各种糖类化合物,阐明了许多糖分子的立体化学结构。
R1 R2 R1 R2
H+
N N H
H NH N H
R1 R2 R1
-NH3
NH2 NH2 N H NH3 R2
尿酸的结构研究
• 1894年,费歇尔通过研究得到结论, 认为酶是一种不对称的催化剂,只能对专 一性几何构型的分子起作用。1902年1907 年,他提出蛋白质具有多肽结构,并且证 明蛋白质是由简单的氨基酸相连而成。 • 费歇尔因合成了一谢列单糖和嘌呤及 其衍生物而获得190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成为第二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
CHO (CHOH)4 CH2OH + H2NNHC6 H5 CH NHNHC6H5
(CHOH)4 CH2OH 葡萄糖苯腙
糖类化合物的研究
CH2OH CH NHNHC6 H5 + (CHOH)3 CHOH 酮糖腙 H2NNHC6H5 CHO CH NHNHC6H5 + C6 H5 NH2 + (CHOH)3 CHOH
Thank You!
(4)用磷和氢 碘酸还原葡萄糖 ,得到正己烷。 在六碳糖的开链 醛式结构中,含 有四个手性碳原 子,应有16个光 学活性异构体,8 对对映体。
糖类化合物的研究
在确定糖的立体结构时,费歇尔选择右旋的甘油醛作为D型,并且把他看作 是一个最简单的醛糖。所有的其他的单糖都以D-(+)-甘油醛为参考确定其构
OH
CH2OH C O
OH
CH2OH
糖类化合物的研究
• 以D-甘油醛为原料制备了D-果糖和D-山梨糖:
CH2 OH CH2OH C O CH2 OH + H CHO OH CH2OH C OH_ HO H H O H OH OH CH2 OH D-果 糖 + H OH H CH2OH C O OH H OH CH2OH D-山 梨 糖
尿酸的结构研究
•
在碳水化合物的研究工作取得重大成 果后,1882年费歇尔又着手研究尿酸类物 质的组成问题。1881年,他通过合成尿酸 取代物确定了尿酸的结构。1895年至1901 年,他不但合成了尿酸,黄嘌呤,可可碱 ,茶叶碱和咖啡碱等物质,而且发现嘌呤 是以上各种物质的的母体化合物,同时提 出了嘌呤的结构。
CH3(CH2)4CH3
NH2OH CH
NOH
(HCOH)4 CH2OH
糖类化合物的研究
费歇尔研究糖的时候,遇到的一个最大的困难是糖经常 成为浆状的物质,从而很难结晶。他成功的用羰基试剂与糖 缩合,形成了结晶物质,各种糖的苯肼衍生物都具有特殊的 结晶形状。生成的苯腙和第二个分子苯肼作用,醛糖腙的第 二个碳原子的二级羟基就变为酮基,若用酮糖腙,则第一个 碳原子上的以及羟基就变为醛基同时苯肼分解成氨和苯胺。
• 1875年,费歇尔看到荷兰年轻化学家范特霍夫出版的小册子(院子在空间 的排列),其中提出了碳原子的四面体构型学说。费歇尔发现普通糖分子中 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有很多光学活性异构体。1891年,在提出糖分子不 对称的概念后,费歇尔提出用投影式表示糖分子的立体结构,如下图所表示 的D-葡萄糖。这种投影式是将糖分子中的手性碳原子排列成直链状,然后投 影到纸平面上,H原子和OH基位于碳链的两旁,表示在纸面上方,而垂直 方向的基团则表示在纸面下方。
1902年 E.费歇尔
无机化学
杨然
目录
目录
获奖原因 费歇尔简介 糖类化合物的研究
尿酸的结构研究
获奖原因
1 作为生物能源
2 作为其他物质生物合成的碳源
糖类化合物的主 要作用
3 作为生物体的结构物质
4 糖蛋白、糖脂等具有细胞识别、免疫 活性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
获奖原因
1902年因合成糖和嘌呤而获奖
CHO HO H OH OH H OH H H CH2OH
尿酸的结构研究
• 1902年,费歇尔和他的学生研究了约 150中嘌呤的衍生物。其中尿酸是核蛋白的 一种代谢物,人的血液中含有少量尿酸, 每日排泄的尿液中也含有少量尿酸。茶叶 中含有少量黄嘌呤,动物的血液,肝脏和 尿液中都含有黄嘌呤。可可碱和咖啡碱存 在于茶叶和可可豆中,少量的咖啡碱可刺 激脑神经,是一种重要物质。1903年他合 成了巴比妥,1912年合成了乙基巴比妥酸 。费歇尔曾合成的含有嘌呤环的部分化合 物如下:
形。
CH2OH H HO H H CHO OH Br2,H2O H OH OH H HO H H CHO OH H OH OH CH2 OH (CH3CO)2O
H(
CHO C
OCOCH3)4
CH2 OCOCH3 HI,P D-(+)-葡 萄 糖 HCN CN CHO H HO H H OH H OH OH CH OH
N
N
N
N H
The Nobel Foundation Hermann Emily Fischer
L-(-)葡萄糖
嘌呤
费歇尔简介
德国化学家费歇尔,1852年10月9日生于德 国,他的父亲是一位商人,他于1869年进入波恩大 学预科,1871年入读波恩大学,一年后转到斯特拉 斯堡大学学习。 1874年他在著名化学家拜耳(1905年因研究有 机燃料和氢化芳香族化合物而获奖)指导下完成了论 文(有色物质的荧光和苔墨素)而获得博士学位,当 时年仅22岁,成为该校创立以来最年轻的博士。 费歇尔获得博士学位后任慕尼黑大学助教,成 为拜耳的助手,1881年后任爱郎根大学,维尔兹 堡 大学教授,1892年被聘为柏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