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讲课稿
《教学过程和原则》课件
详细描述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通过提出有趣的问 题、展示相关的实物或图片、介绍有趣的事实或故事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
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领会知识阶段
总结词
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详细描述
在这一阶段,学生开始深入理解新知识,并 尝试掌握相关的技能。教师可以通过讲解、 示范、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本 质和内在联系,同时通过练习和反馈,帮助 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和技巧。
CHAPTER 03
教学原则的内容
科学性原则
总结词
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详细描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确保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是科学、准确的,符合学术和行业 标准。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知识的更新和修正,以保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准 确性。
启发性原则
总结词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详细描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 生发挥创造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巩固知识阶段
总结词
复习巩固、强化记忆
详细描述
巩固知识阶段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 巩固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复习、布置 作业、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强化对知识的掌
握。
应用知识阶段
总结词
知识运用、解决问题
详细描述
应用知识阶段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践活动、组织小组讨论、引导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 到实际情境中,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检查效果阶段
要点一
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PPT教案
18
三、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
➢ (二)要充分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 ➢ 表象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表象具有直观形象性和概括性,它反映的是事物的共同的表面形 象特征。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就是依 靠表象这一中介环节来实现的。教学中运用直观,可以形成和积 累表象,从而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 (三)要注意及时抽象,并再回到具体中去。
小学数学 教材
重演人类早期对数学的认
人类早期 对数、 形认识 的数学 科学系 统
识及其发展的过程
概括、压缩、精练,用新的 观点处理传统数学内容
例 如 : 整 数 的教学 处理、 代数初 步知识 的引入 等。
第5页/共35页
6
三、学习主体(学生)与客体(教材)之间的矛 盾
➢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它规定着学生在教学中应 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应达到的发展水平。而学生原有的 知识和能力水平常常面临着能否达到教材不断提高的要 求的问题,因此产生层出不穷的矛盾。
学法则、性质、定律及结论,一般不要求进行严格的推导 和论证,可以引入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再逐步描述,也 可以用不完全归纳法进行概括,也可以和原有概念进行类 比获取,甚至在教学中还可以用一些通俗的比喻,帮助学 生产生联想。但是,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绝不能损害和违 背数学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教学中,概念的表述必须准 确,技能的各部分动作必须规范,进行判断要有根据,对 原理的推导要符合逻辑。同时,要注意严谨性要有层次。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概念、法则的叙述使用不同的方式。
第13页/共35页
14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 (一)注意从实际生活中引出概念 ➢ (二)引导学生观察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包括生产、科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PPT课件
10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关系及其规律
②认知方式之间的关系 十种相对应的认知方式: 场独立与场依赖 求同与求异 言语倾向者与视觉倾向者 信心与谨慎 范畴广度
反思与冲动 持平与强化 系列论者与整体论者 概念方式 认知复杂性
2019/8/20
11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关系及其规律
⑵情感及个性之间的关系 ①师生情感之间的关系 ②师生个性之间的关系 ③师生活动中的心理效应 ●心理定势效应,即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无
●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
他代表着社会利益、价值观和主导的思想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中心,学生在知识。思想、 思维和能力
等方面的未成熟特征决定了他处于接受地位;
⑶简评:肯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 用,但否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人格和 应有的主体地位。
2019/8/20
2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关系及其规律
2019/8/20
27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关系及其规律
2.知识与能力相互转化的条件 ⑴知识的传授务必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 即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关于知识内容中的基本事实、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2019/8/20
28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关系及其规律
⑵传授知识内容的同时,应使学生明确不同类 型的知识的生成规律,让他们把握知识中的理智因 素。因此,知识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的结果, 而且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知识内容所蕴涵的理智因 素。
2.非认知因素通过认知因素而起作用。认知因 素是非认知因素发生作用的载体。
2019/8/20
34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关系及其规律
3.认知因素对非认知因素也具有影响,认知因素为非认知因素 的发展提供认知基础,认知因素具有情感功能;非认知因素通过 影响为认知因素提供动力作用,非认知因素也具有认知功能。
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最新教育资料
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最新教育资料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一种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它既是一种动态的多维结构,更是一个有序的连续过程。
探明这个过程的本质和特点、要素与结构、实施程序与步骤,不仅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理论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与特点(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什么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小学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要求学生在扎扎实实地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思想品德的养成都是与良好的数学能力分不开的。
而计算、空间观念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的形成又是以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的。
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发展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这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别于其它学科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2.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小学数学教材为中介的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小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它既是教师教的依据又是学生学的对象。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的,小学数学教材是连接师生教与学的中介。
从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相互影响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及基本规律教学过程是指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实践引导的过程。
教学过程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引入、讲授和巩固。
引入是教学过程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开设新课的起点。
在引入阶段,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将学生的思维从旧的知识转移到新的知识上来。
可以通过提问、讲述故事、呈现实际例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维。
在引入阶段的最后,教师需要提出课程目标和学习要求,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讲授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阶段,主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讲授阶段,教师需要将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分解成易于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并通过讲解、演示和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图表、实物、图片等教具来辅助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巩固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通过练习和巩固活动来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在巩固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讲授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和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和反馈来指导学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提高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下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1.从易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通过逐步增加难度,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2.由浅入深:教师要从浅入深地向学生讲解知识,先讲基础概念和原理,然后再逐渐深入到高级知识和技能。
3.因材施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启发式教学:教师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5.循序渐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组织教学活动,确保学生能够有条理地学习,逐步提高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本质认识实践说(3篇)
第1篇一、引言教学过程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历来是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从认识实践说的角度,对教学过程的本质进行探讨。
二、认识实践说的基本观点认识实践说认为,认识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认识的主体,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三、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实践说分析1.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实践的过程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实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实践,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2. 教学过程是知识传递、认识深化、能力培养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实践和思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这一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传递: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实验等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
(2)认识深化: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实践,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3.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认识的主体,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这一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互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传递、认识深化、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着互动关系。
这种互动关系,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2)层次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教学。
教学过程的本质实践说(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
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本文从实践的本质、实践的特征以及教学实践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揭示教学过程的本质,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一、引言教学过程是教育活动中最为基本的过程,它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存在诸多争议。
本文试图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二、实践的本质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实践具有以下本质特征:1.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主观意志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
2. 实践具有客观规律性。
实践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这些规律既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包括人们实践活动的规律。
3. 实践具有历史性。
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4. 实践具有创造性。
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们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实践说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具有实践的本质特征。
以下是教学过程本质实践说的具体论述:1.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是主体,双方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实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升。
2. 教学过程具有客观规律性。
教学过程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这是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
3. 教学过程具有历史性。
教学过程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4. 教学过程具有创造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教学实践的意义1.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的本质、过程及基本规律19页PPT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雄好汉。——黑塞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一、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1、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学是为了求知,教是为了帮助学生求知。
教和学的共同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矛盾。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有规律的过程。
从教和学的关系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教学内容的间接性、教学环境的潜隐性、教学中介的多样性、教学发展的高效性、教学主体的发展性。
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其目的在于: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传授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中,自始自终充满着多种多样的身心活动。
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不但需要发展智力,同时还要发展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
而一切心理品质又都是与身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身体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
教学最终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其身体和心理达到最健全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规律是指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稳定、普遍的联系。
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正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教资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资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的一连串活动。
教学过
程中有一些基本规律,遵循这些规律,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1. 师生相互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教师应根
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指导学生学习;而学生应积极参与教
学过程,主动思考和提问,与教师互动。
2. 由易到难,由表及里:教学过程应由简单的内容渐进到难度
更大的内容,由表面知识向深层次知识的探究。
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步
建立起对知识的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3. 紧密联系实际:教学过程应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实际应用相
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
和学习质量。
4. 引导为主,鼓励实践: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发掘学
生的自主发现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自主研究,积极实践,发扬自己的
特长和兴趣爱好。
5. 软硬结合,形式多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
例如,可采用课件演示、游戏、讨论等各种教学方式。
总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应该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相互作用的
优势,使教育教学更加生动、实用、有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的本质、过程和原则
第十章教学的本质、阶段和原则
内容提要
1、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围绕一定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以实现教学目的的发展进程。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3、受赫尔巴特、凯洛夫等学派的影响,我国教育界普遍认为教学过程包括: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六个阶段。
4、教学原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基础教育教学的主要基本原则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最优化、直观性、启发性、巩固性等。
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是大学教学的重要原则。
思考题
1、试析凯洛夫的教学阶段理论及其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影响。
2、什么是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哪些教学原则?。
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规律(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一)我国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到目前为止,对教学过程的本质尚处于莫衷一是、未有定论的阶段,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观点。
1.特殊认识说这种观点依据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的基本主张,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为指导,是数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
该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首先,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不过认识过程是主体直接作用于客体,而教学过程是主体学生通过教师间接地作用于客体,教学过程中师生同样是在传授、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其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间接性,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此为中介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
(2)引导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
(3)简捷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完全走的是一条捷径,许多知识是人类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才总结出来的,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
(4)教育性,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
2.认识——发展说该学说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儿童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
认识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全面发展个性的统一过程。
教学论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第五单元教学过程的规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二、教学过程及其规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教学过程的概念;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与本质•(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共同活动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即教育性认识和教育性实践活动过程。
•简言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教)学生进行学习(学)以促进其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1学术界的观点•教学过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主张,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认识说,特殊认识说,儿童发展说,双边活动说,教育途径说,多质说或复合说,多层次说,传递说,学习说,统一说,实践说,认识——实践说,认识——发展说、交往说,价值增值说、情知说、审美过程说、关联说、应然本质说等(大约有十九种之多)。
•参考: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靳玉乐,中国教学论研究新进展[M].重庆出版社,2001。
2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它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性。
即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
•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特殊的认识表现在:认识对象、认识条件、认识任务、认识方式等方面。
即认识对象的间接性,认识条件的引导性,认识过程的简捷性,认识任务的发展性,认识结果的教育性。
•⑵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
•特殊的实践表现在:实践方式、实践条件、实践任务等。
(靳玉乐,中国教学论研究新进展[M].重庆出版社,2001;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从本质上来看,教学应该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即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性认识和教育性实践活动。
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教育性的认识和实践,而不是普通的认识和实践。
第四章 教学过程
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
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
展个性的过程。
解释: 1、教学过程是指向于实现某一教学目的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 2、教学过程不单是教学知识技能的过程,还包含发展学生的 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等 教育因素。
3、教学过程是蕴含教学思想的、精心设计的过程,而非随意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的是教学中传
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
直接经验就是学生亲自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
他人的认识成果。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学
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学生
已有的经验,或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可使学
生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的感性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
。。。
第四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二、基本的教学原则; 三、我国古代优秀教学思想;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 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人们对教学规 律的研究和认识,上升为教学的基本要求。遵循原则 是为了能使教学符合客观规律。 教学原则的提出和表述,在各个版本的教材中会 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及对教学 原则的取舍不同所致。教学原则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3)在运用知识中巩固知识。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
知识于实际,在运用知识中不断巩固和深化已有的知
识技能。
。。。
(五)循序渐进原则
1、基本含义
指教师要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 认识能力发展顺序教学。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按照教材的逻辑体系进行教学。教师要深 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其内在结构,明确教 学的目的和要求,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 生的实际情况。 (2)要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保证学生对知 识的认识和掌握。 (3)要掌握学习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 简到繁地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
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学是为了求知,教是为了帮助学生求知。
教和学的共同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矛盾。
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有规律的过程。
从教和学的关系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教学内容的间接性、教学环境的潜隐性、教学中介的多样性、教学发展的高效性、教学主体的发展性。
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
其目的在于: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传授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在教学中,自始自终充满着多种多样的身心活动。
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不但需要发展智力,同时还要发展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
而一切心理品质又都是与身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身体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
教学最终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其身体和心理达到最健全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规律是指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稳定、普遍的联系。
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正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⑴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学生主要通过“读书”去“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应用”和“证明”。
⑵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
直接经验是间接经验的基础。
在教学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缺乏必要的直接经验,就会造成接受间接经验的困难。
现成的书本知识,一般表现为由概念、原理、定律与公式所组成的系统,是一种理性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认识的成果,是抽象而不易理解的东西。
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能力,就必须以个人
积累的感性经验为基础。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经验,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⑶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的聪明才智将得到更为完善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中,在某些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继承人类知识的成果,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发展性规律)
知识是人的智力劳动的产物,任何知识都蕴含着一定的智力价值,都能给人的智力发展以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便是知识内容的智力属性。
知识的智力价值是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理论基础。
它表现在知识的智力价值的产生过程和知识的智力价值的体现过程。
一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⑴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
知识之所以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其一是因为任何能力的发展都要依赖于知识,能力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
学生要掌握知识,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观察、记忆思维和动手操作活动等。
这样,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发展了观察力,在记忆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记忆力,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的活动中发展了思维力,在想象的过程中发展了想象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了操作能力。
其二是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认识方法。
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实践中,从而逐步发展其自
身的认识能力。
可见,学生能力的发展依赖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离开知识学习去发展学生的智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一方面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于他们能力的发展,因为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最基本的认识能力,就不可能感知、理解、掌握所学的有关知识。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迅速增加,程度不断提高,难度又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各种认识能力,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和质量。
⑵只有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能力
通过传授知识来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但是,必须明确,知识不等于能力,一个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标志着其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一味地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和生搬硬套,即便是学富五车,也不可能增进其思考力,最多也只能成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书橱”。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系统的、有适当难度的知识,而且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巩固知识,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特别要启发学生了解知识的过程,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
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必须防止单纯地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能力发展的片面做法。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教育性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传授知识(教书)为什么必然育人,其内在机制是书能育人、教书的人能育人、教书的活动能育人。
⑴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
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认识,都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离开了知识的教学,学生不可能正确认识世界,思想觉悟的提高就会落空。
在叫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引导他们接触自然和社会,认识人生、社会和宇宙以及发展,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其才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跟上时代的潮流,分辨是非,评价善恶,形成高尚的品德,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中
教学的特点是通过传授富有思想性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
任何一门学科的叫傲雪内容都从不同方面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
因此,教师应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因素,寓教育思想于知识教学之中。
教材本身的思想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各科叫次啊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编写的,总要受一定哲学观点和一定阶级立场的支配。
而使用教材的教师更是如此。
其二,科学知识本身具有内在联系,通过各科教学,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种知识,对于培养学生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形成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十分重要的。
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并不意味着提高了思想觉悟,这与学生对知识的态度、情感有关。
如果学生态度消极,对所学知识只是听听而已,那么,他所
掌握的知识就很难转化为其自身的观点,因而也就无助于他的思想觉悟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深刻领悟知识,而且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念、爱憎情感和价值追求。
只有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科学知识中所蕴藏的思想观点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点、信念,才能真正提高其思想修养。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这个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⑴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其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⑵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