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一)
俗话说:文如其人。
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
家书从曾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
除了思想渐趋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读书时一样,始终以读书人自居,这决定了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成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
他在信中表述的对为学、作文、历史等等的认识,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按现在的话说,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领悟能力。
他科举出身,却深得教育大义,更加强调灵活大气、坚挺的文风。
他在家书中对自己官场得失谈的较少,而始终牵挂在心的是少年时学习的误区,如字体、天文等,这几乎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同时,他官学并举,胸怀大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谦逊、做事勤劳。
对弟弟、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力透纸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感受最深的,是他作为过来人对以前每个阶段读书方法和效果的总结。
他的方法积极向上,深得儒家精神熏陶。
开始认为自己学术修养已经可以了,可是准备写书时又认识到基础不扎实、涉及面窄,还远远没有达到总结前人经验后再提炼的地步。
他讲究做人与作文融会贯通,特别强调读书的意会和对人的教化作用,教导儿子;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然冲融之趣。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篇《曾国藩家书》讲述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
那么关于精卫填海读书心得该怎么去写呢,以下是的精卫填海读书心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一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
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公众号文章一样,虽说是家书,可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我的公众号表达了我的见解。
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经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能够窥到他个人成长提高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忙。
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十分人之处。
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可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
我们仅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可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十分虔诚。
可能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
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
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
的确若是以长辈示之,必恭敬之,还是要扭转一下自我的待人方式。
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
经典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经典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初识《曾国藩家书》是在大学时期,党支部开展读书活动,此书是必读书目其中一本,读了一遍后,便于曾老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
直到现在,此书仍然是我的床头书。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关于经典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家训》是我们总经办读书会阅读并学习分享的第二本书。
起初并不太理解为什么要读《曾国藩家训》?我初浅的认为,曾国藩不过是组建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而已。
可有幸读了郦波所著的《曾国藩家训》后,让我感受颇深。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为人处事、管理自己、管理他人的教育书籍,阅读并学习后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曾国藩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
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平凡”真实,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好父亲,也是个孝顺的儿子。
他总是告诫他们要认真研究学问,要读好书但又不能读死书。
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
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
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
“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
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
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
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
”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
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
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养不教,父之过”。
儒家向来视家庭教育为人生教育之本,对于孩子的成长,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再好的学校与老师也无法取代父亲与母亲。
《曾国藩家训》让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刻认识了曾国藩这位大家最真实的一面,他是如何从一个资质平平的甚至愚笨的人,不断自省,不断修身养性,而成为近代史上少有的大家!很多人推崇曾国藩,包括像xxx和蒋介石这样的对手,都不约而同地敬佩着一个共同的偶像,这说明曾国藩除了功业上的成就以及文章、思想之外,他有很多过人之处,那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与思想尤其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十篇
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十篇推荐文章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0篇热度: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400字5篇热度:五年级优秀读书笔记范文10篇热度:关于《我与地坛》读书笔记500字10篇热度:关于《大卫科波菲尔》读书笔记12篇热度: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
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十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一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
”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曾经帮助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后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一定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
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俗话说:文如其人。
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
家书从曾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
除了思想渐趋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读书时一样,始终以读书人自居,这决定了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成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
他在信中表述的对为学、作文、历史等等的认识,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按现在的话说,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领悟能力。
他科举出身,却深得教育大义,更加强调灵活大气、坚挺的文风。
他在家书中对自己官场得失谈的较少,而始终牵挂在心的是少年时学习的误区,如字体、天文等,这几乎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同时,他官学并举,胸怀大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谦逊、做事勤劳。
对弟弟、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力透纸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感受最深的,是他作为过来人对以前每个阶段读书方法和效果的总结。
他的方法积极向上,深得儒家精神熏陶。
开始认为自己学术修养已经可以了,可是准备写书时又认识到基础不扎实、涉及面窄,还远远没有达到总结前人经验后再提炼的地步。
他讲究做人与作文融会贯通,特别强调读书的意会和对人的教化作用,教导儿子“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然冲融之趣”,“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于陶诗之识度不能领会,试取其诗反复读之,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托之遥深,则知此公于圣贤豪杰皆已登堂入室”。
对科举考试,他评论道: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针对弟弟们的考试失利,建议他们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徇私,到主考官面前说情。
他总结了为学初始阶段模仿和积累的必要,“收效较速,取径较便”。
对于通用学习方法,他谈到“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有恒,作文宜苦思”。
读经之法在于“耐”字,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5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5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5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之后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2日前,在大班家长讲座上,西津小学汪宁老师的讲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资料既通俗易懂又富有内涵,结合她二十多年的教育经验解读了“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从而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帮忙孩子平稳过度。
其中对家长的言传身教进行了风趣幽默又一语中的的讲评,指出了家长的引导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习惯的力量、品质的培养、身教胜过说教。
《曾国藩家书》中也指出:“至于担当大事、修身齐家全在明强二字”;“教儿女辈,以勤俭谦三字为主”;“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曾国藩出将入相被后世誉为“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在家书中有多篇涉及对家人的关怀备至、对晚辈子侄的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从正面勉励督促子侄用功读书、谦逊做人。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1曾国藩是晚清时期非常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官居一品,被封为大学士、两江总督,统帅的湘军在大清帝国摇摇欲坠之时,平定了持续了20年之久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200多年来权势地位最高的汉臣。
曾国藩的家书有写给自己的弟弟、儿子和其他家人,内容既有自己从政治军的感悟,也有对亲人的谆谆规劝,让人受益匪浅。
在曾国藩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严格自律,毫不懈怠。
他在咸丰六年九月写给儿子的信中说道:“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并且告诫儿子读书写字不可以间断,每天要早起,不能丢掉祖辈相传的家风。
他本人更是如此,即使是在xx里,他也每天读书,记日记,练习书法。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中,他都始终投入、专注,不断磨炼自己。
联系到自己,自从大学毕业之后,距今已经十多年了,可是在学校学习期间保持的学习习惯现在基本都没有了,连日常的阅读时间都很难保证,更不用谈及深入的.研读和思考,而且还会往往给自己寻找理由:工作太忙、事情太多、生活节奏太快……看到曾国藩在xx里都保持着读书写字的习惯,不禁汗颜。
xx里,每天需要行军布阵、操练对敌,直面生死,在这样的情况下曾国藩都能不改学习的初衷,静心入学;与之相比,我们现在的理由其实只是借口,学习不只是在学校中学习,更要融入自己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曾国藩的书信中,可以看出他刚毅自强,坚韧耐挫。
刚刚步入官场的时候,曾国藩棱角分明,只认理不认情,与整个官场氛围格格不入,得罪了不少人。
有了兵权,他踌躇满志,却大意轻敌,多次大败而归。
然而挫折并没有打垮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道:“然刚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4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精选14篇)曾国藩家书篇1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
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
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
”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
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读家书,立家风-----读《曾国藩家书》一书有感20xx年春节前夕,央视记者街头采访“家风是什么”,引起了观众和网友的共鸣和热议。
什么是家风?你的家风是什么?不同的受采访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有些回答让人捧腹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比如有个小朋友讲他们家的家风是每个星期都要挨揍,我不明白家风是什么,但我明白家风是由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氛围构成的,对子女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有句俗语说“一代就能闯出个富人,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足以看出家风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要说道这方面的典范榜样,曾国藩当独树一帜。
他曾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家的家风是什么?读一读《曾国藩家书》,你也许会对他的家风略见一斑。
本书收录了曾国藩200余篇写给(祖)父母、诸弟和子侄的书信,资料涉及到修身、治学、治家、理财、交友、待人、为官和养生八个方面。
能够为广大读者修缮自己家风带给珍贵的参考,据说毛泽东和蒋介石都受其影响很深。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
注重进德修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
咸丰年间,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说到自己“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诫说“此却大不可。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1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1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因为最近对家庭教育很痴迷,所以见人就聊家庭教育。
在一次上班路上,有幸与一位艺术学院老师同坐班车,聊起这个话题。
他喜欢民国的人和事,喜欢中国古代那些关于家风的思想。
一席话,让我感触很多,所以,班车开到学校以后,我立马去图书馆借了这本《曾国藩家书》,并把它列入我的读书清单中。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我喜欢看的书,读起来比较生涩,没有白话文那么轻松,但是,静下来慢慢读,又觉得这些文字挺有味道,就像我们恩施人吃辣椒一样,一开始吃觉得辣,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
恩施人到江苏,吃什么都食之无味。
我生在白话文的时代,所以不会对白话文食之无味,但也希望自己能读些古文,静下来,嚼一嚼,有味。
曾国藩在家书里写了很多叮嘱弟弟的话,受益之处太多,以后慢慢体会,慢慢梳理。
对我目前感触最大的三点:第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我总想做很多事情,最后却是一事无成的感觉。
放弃也是一种收获,专而后才会精。
道理都明白,却很难做到。
只能一点一点去改变。
我需要养成的几个习惯:1—3月,养成每周看一本书,写一篇300字以上读后感的习惯。
4—6月,养成每天早上5点起床的习惯。
7—9月,10—12月,待定(如果读者朋友有什么好的习惯,欢迎留言分享,我会认真考虑。
)。
第二,“凡军行太速,气太锐,其中必有不整不齐之处,唯有一静字可以胜之。
不出队,不喊呐,枪炮不能命中者不许乱放一声,稳住一二日,则大局已定。
”战火连天的时刻,静下来,就能定大局。
这是何等的挑战?但是曾国藩做到了。
这就是与众不同,这就是内心有力量!再回想自己的经历,还有什么痛苦能比战场上的厮杀更猛烈?还有什么压力能比手握千军万马的性命、守住疆土更有压力?这样一想,觉得自己的生活只有美好和不够努力了。
想成为一个认真做事的人,必须还要具备沉稳,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1《曾国藩家书》是清朝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国藩生前写给家人、幕僚及亲朋好友的书信集合而成的一本书。
这些书信的内容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多方面的内容,既反映了曾国藩一生在为官从政、治学修身、处世交友等方面的真实思想和精神境界,也为我们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曾国藩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一方面强调修身齐家、孝悌为本,主张要以德行为先,强调“德不配位”的道理;另一方面又主张以功业为重,强调个人功名利禄的重要性。
这种矛盾性也反映在他的家书中,既有对子女教育、家庭和睦的关心,又有对家族势力、个人功名的追求。
在书中,我特别关注了曾国藩对于子女教育、家庭和睦的看法。
他认为子女教育是家庭的重要责任,强调要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他认为家庭和睦是家庭幸福的基础,强调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这些观点对于现代家庭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我也注意到曾国藩的家书中也存在一些封建思想,比如对于女性地位的歧视、对于婚姻自由的限制等。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已经过时,我们需要批判地看待。
总的来说,《曾国藩家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历史变迁,也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启示。
但是,我们也需要批判地看待其中的封建思想,避免对其产生误解或过度推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2《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在闲暇之余,我阅读了《曾国藩家书》,从而获得了不少感悟。
这本书收录了曾国藩及其弟曾国荃的书信,时间跨度为1850年到1872年,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学、为官、治军、交友等方面。
曾国藩在家书中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
他指出,人必须要有志向,才能有目标、有方向,不会在人生的旅途中迷失方向。
他以自身为例,强调了坚持与毅力的重要性。
他说:“余自经十月之病,百无所惧,识不能办,而畏医药、恐死事,皆妄念尔。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因为最近对家庭教育很痴迷,所以见人就聊家庭教育。
在一次上班路上,有幸与一位艺术学院老师同坐班车,聊起这个话题。
他喜欢民国的人和事,喜欢中国古代那些关于家风的思想。
一席话,让我感触很多,所以,班车开到学校以后,我立马去图书馆借了这本《曾国藩家书》,并把它列入我的读书清单中。
这本书一开始并不是我喜欢看的书,读起来比较生涩,没有白话文那么轻松,但是,静下来慢慢读,又觉得这些文字挺有味道,就像我们恩施人吃辣椒一样,一开始吃觉得辣,越吃越辣,越辣越想吃。
恩施人到江苏,吃什么都食之无味。
我生在白话文的时代,所以不会对白话文食之无味,但也希望自己能读些古文,静下来,嚼一嚼,有味。
曾国藩在家书里写了很多叮嘱弟弟的话,受益之处太多,以后慢慢体会,慢慢梳理。
对我目前感触最大的三点:第一,“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我总想做很多事情,最后却是一事无成的感觉。
放弃也是一种收获,专而后才会精。
道理都明白,却很难做到。
只能一点一点去改变。
20xx年我需要养成的几个习惯:1—3月,养成每周看一本书,写一篇300字以上读后感的习惯。
4—6月,养成每天早上5点起床的习惯。
7—9月,10—12月,待定(如果读者朋友有什么好的习惯,欢迎留言分享,我会认真考虑。
)。
第二,“凡军行太速,气太锐,其中必有不整不齐之处,唯有一静字可以胜之。
不出队,不喊呐,枪炮不能命中者不许乱放一声,稳住一二日,则大局已定。
”战火连天的时刻,静下来,就能定大局。
这是何等的挑战?但是曾国藩做到了。
这就是与众不同,这就是内心有力量!再回想自己的经历,还有什么痛苦能比战场上的厮杀更猛烈?还有什么压力能比手握千军万马的性命、守住疆土更有压力?这样一想,觉得自己的生活只有美好和不够努力了。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家书中国近代史炎黄文化家风家训君子慎独曾国藩家书天下父母曾国藩仕途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第1篇:提到清代名臣,很多受电视连续剧影响,第一反应就是纪晓岚、刘墉甚至还有想到和珅的。
可是历史上,尤其是晚清历史上,有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何许人也,开国领袖以往以”独服曾国藩”作为评价。
在晚清历史上,曾国藩也被奉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
八十年代之后,关于曾国藩的评价,逐渐客观,这个历史人物在民间逐渐”活了过来”。
想要了解一个人物,没有比看他作品更好的了。
曾国藩最为出名的便是《曾国藩家书》,这封涵盖治政、治军、治家的家书,拥有”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美誉。
因为读书活动,我又将这篇家书拿来读了一遍。
曾公的家书,行文从容淡定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尤其是普通家常之中蕴含真知灼见,最有感染力。
整篇读下,字字句句都是回味无穷。
例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
浅显易懂之中,包涵大道至简。
例如,”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例如,”行事则不激不随,处位则可高可卑”。
好的书则是这样,发人深省。
好的道理也是这样,震撼人心。
每每翻阅这些书籍,感觉精神都被洗礼一遍。
再回首日常事情,竟然感觉无比通达,事事清晰。
或许一本曾国藩家书,不能带给人官运亨通,不能带给人奇淫巧技。
然而这本书如同一趟旅行,让你在封建社会最终一尊偶像的精神世界游历一遍。
毕竟在我们有限的命中,身体和精神,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吧。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第2篇:我们活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个智人就是自我的”智神”,对神的崇拜早已转为对人的崇拜。
可还是觉得我们这个时代缺了点什么。
读完《曾国藩家书》,我找到了答案:我们不乏时代弄潮的勇气,却缺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坚守。
(读书笔记)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0篇
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0篇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
那么当你读了曾国藩家书之后你有些什么感想呢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了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0篇,供大家参考。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相信我们都听说过曾国藩这个人,因为他在政治、治学、处事方面都堪称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敬仰,而他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够让我们学习的便是曾国藩家书,收录了他435封书信,从书信中,我们看到了他学识和道德修养,让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曾国藩家书大致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在为人处世方面,曾国藩秉承着“拙诚〞和“坚韧〞两个词,俗话说大智假设愚、大巧假设拙,我们为人要做到诚信踏实,而不是投机取巧,而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是要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挑战自我,磨练自己的意志。
在持家教子方面,曾国藩用“勤俭谦〞三字来教导子女,这三个字看起来简短,但要落实和真正做好却非常困难。
勤奋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不管你的天赋如何,都可以帮助你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简朴是一种美德,很多人辛苦创业之后,子女们却不懂得其中的艰辛,往往成为了败家子;谦虚是一种可以提升自己修养的品德,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谦虚的作风,这样也会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在治军用人方面,曾国藩认为“在人不在器〞,治军的根本在于人,行军打仗需要的是严格的纪律性,作战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这些都以人为本,让士兵在军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出强大的意志力,不会在战斗的过程中轻易被击垮,从而成为一支铁军。
在战略战术上,曾国藩用的是“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八个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国藩认为打仗不是儿戏,首先要求文档,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寻求变化,从战术上获得更好的方略,这样可以用更小的伤亡获取更大的胜果。
以上四个方面,是曾国藩成功的思想,而我们从他的这些思想中解读出了很多对我们有用的知识,以后我们在学习上要做到勤奋刻苦,让自己更上一层楼。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关键的汗青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能够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大名鼎鼎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敬的重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汗青的关键资料。
曾氏乡信行文从容冷静,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末了一尊精力偶像。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曾国藩的家教大概给出了答案。
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
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贤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
愚人不敷为社会患,小人倒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敷,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第一,读书习字仍旧为修身之本。
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提倡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怎样念书的著作。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6篇)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6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通用6篇〕《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1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之后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篇2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沉着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着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表达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赞,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导。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简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曾国藩家书阅读笔记
曾国藩家书阅读笔记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
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关于曾国藩家书阅读笔记1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
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在青少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此刻的教育。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
如xxx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此刻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超多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
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
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
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
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
而我们这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
关于《曾国藩家书》学生假期读后感笔记(6篇)
关于《曾国藩家书》学生假期读后感笔记(6篇)第一篇:关于《曾国藩家书》学生假期读后感笔记曾国藩为什么这么喜欢写家书,这个问题到认真读完他的家书也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最有可能的是他在写家书的过程中,反省自己,也时刻叮嘱着自己的弟弟妹妹,妻子和孩子,同时向父母表达敬意。
言辞之间是充满了善意的批评和自我反省,也希望在不太平的世道能有所担当,承担责任,广交俊杰,能为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站在太平天国一端是推翻腐朽,站在曾国藩一端便是平定战乱,然而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曾先生还是未能跳出封建时代思想,认为是普通的叛乱,却殊不知内外交加,但这也不妨碍他的赤字之心。
家书中曾先生力推四书五经,尤其是四书,提的最多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话偶尔提及,对其影响深远最多的当属《大学》,三纲八目深入到了骨髓,信手拈来,本书大致从七个方面来归类家书内容,修身、劝学、治家、治国、处世、为官、养身,并未涵盖所有家书内容,而是节选了其中的一些重要篇章。
家书的特点微言大义,对于细节的描述远胜于理论的空口号: 修身中列举古往今来大家的自我修养,逃不出慎独;劝学中力荐发愤图强,知难而上,逆境中的不放弃;治家中全力诉说家人和睦为最高准则,家和则万事兴,对父母祖辈孝敬为大,对妻子相敬如宾,对儿女严父慈劝,对兄弟鼓励做事批评不足;治国以天为大,顶天立地之中凸显国家肱股之臣所应当分担的责任,危亡之际,凭一人影响力足以捍卫国家疆土;处世不以圆滑为大,棱角为重,以本心为中,符合本心便以各类方式与人打交道,吉、吝、咎、凶自有定论;为官当以天下为己任,针砭时弊,两袖清分,对得起做官的初衷,但有不迷恋于权势与财富,为官只是一种工具,生当归隐田园,终老一生;养生,早起八段,心无旁骛,神无杂念,不以药石为主,当以修生养性配以食、眠、情,少怒少哀,心情平淡长流水。
每日自己复盘工作生活的得失,最多的是得过且过,时时想不起初衷为何,目的为何,方式为何,结果如何,何种方式改变。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封封家书,诉不尽愁绪,道不尽思念,述不尽真理。
延展书信,窥得字里行间满是深情。
从修身、读书、治家、为官到养生之道,曾国藩苦口婆心,将关心、期许、欣慰和无奈都揉进字里行间,只望兄弟,子孙,后世之人以此为真理,认真践行,继而成人成才。
曾氏家书又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由这些书信,可窥斑见豹地探索曾氏一生之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幻和他仕途春风得意背后的感觉。
如果将曾公的一生分为京宦生涯、窘困的团练大使、人生巅峰和余晖残照四个阶段,则每个阶段所写的家书都有相应的时代烙印。
既有顺境中的心安,又有逆境中的感悟。
但即便在不同的`阶段,其家书的深情仍不断延续,在内容上也有共通之处。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曾公对治家理念的阐述和诠释。
曾国藩寒窗苦读数十年,从军十余载,备受艰辛,深谙名誉、地位、家业的来之不易。
在目睹达官显宦家庭子女的无所事事、困守祖业、挥霍无度、不思上进后,在教育子侄读书、做人方面可谓费尽心机。
他依据封建传统文化,独创了一套治家理论和方法,从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言传身教,谆谆教诲。
而这一切,也多亏祖父和母亲的教诲,因为他们的以身作则,才为曾国藩的思想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兴家在勤、敬、和三字”、“早起、有恒、厚重为最要紧之物”、“望家中子弟戒骄戒惰”、“应当专心读书,不可从军从官”等家训无不流露着曾国藩对子孙的殷切期望。
其中,“应当专心读书,不可从军从官”表现了曾公不同于他人的思想。
曾国藩认为荣华富贵都是身外之物,短暂易逝,唯有诗书学识才能永恒。
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专”于学识而放弃从军从官的念头。
这对于现代人而言,或许这还是过于理想化了。
读曾国藩家书感悟读书笔记(通用5篇)
读曾国藩家书感悟读书笔记(通用5篇)读曾国藩家书感悟读书笔记篇1《曾国藩家书》是一本收录了曾国藩写给家人和朋友的信件的书籍,这些信件包含了他的生活哲学、处世之道和对时局的看法。
阅读这本书,让我有了很多的感悟。
首先,曾国藩在信中经常强调的“勤俭持家”的理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只有家庭稳定,才能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同时,他也强调了“读书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其次,曾国藩在信中对“人际关系”的重视,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他强调了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轻易妥协。
这些信条,让我明白了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去维护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后,曾国藩在信中对“时局”的看法,也让我有了很多的思考。
他认为,时代在不断变化,一个人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同时,他也强调了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
这些信条,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时,应该如何去应对和适应。
总之,《曾国藩家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让我有了很多的思考和感悟。
我相信,这些信条不仅对曾国藩本人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我们每个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读曾国藩家书感悟读书笔记篇2读曾国藩家书,我深受启发,此书记述了曾国藩在清道光年间至同治年间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对家族、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是晚清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挫折,但仍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曾国藩的家书主要记录了他与家人的通信,这些信件涵盖了他的人生各个时期,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成长历程。
其中,我对曾国藩写给弟弟的信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与弟弟们的关系非常亲密,信中充满了亲情和关爱。
在信中,他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和见解,并对弟弟们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第一篇: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
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至今190余年里,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
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
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
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在阅读整本书以后,我有了几方面的体会:第一,读书习字依旧为修身之本。
第二,读书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我认为,在阅读新书的同时,也应倡导读些旧书,尤其要读古人有关怎样读书的著作。
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
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
”这不是个简单的学习方法,它的深层意义是: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
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
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
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
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
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
盖明一体,则皆明也。
”这不仅能了解一些典故,也能提高写作水平。
先学一体,然后再顾及其余,看来,也是在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
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在全民读书活动中,不仅应倡导民众读新书、读好书;还要读些旧书。
所谓旧书,就是那些被证明见解卓越,质量上乘的经典名著。
当然,还要读些古人关于怎样读书,其中有读书的责任、目标、方法等的专著。
这对于我们开展读书活动也具有深刻启示的。
再看看曾国藩曾给自己定下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我就汗颜: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经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十二、夜不出门。
前三条是为读书做的准备。
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
最重要的,读书不能以浮躁之心读,更要重视做读书笔记、随手摘记、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第三,修身方成君子曾国藩的人生目标--- 内圣外王。
内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是禽兽。
圣具体指诚信,自律,俭,勤,公正,躬身亲入等;外王指的是有理想,志向高远,意志坚定,有毅力,有忍耐力。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首先是诚,为人表里如一;第二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端庄严肃有威严;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空话、假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最高境界是“慎独”,就是人应该谨慎地对待自己的独处,也就是指在没有任何监督的情况下,都要按照圣人的标准,按照最高准则来行事。
这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
太柔了成不了大事,太刚了则会折断。
刚不是蛮横,而是敢于进取,柔不是痺弱,而是虚心谦让。
做人应当坚挺,之后才是立志、明强、慎独、勇毅、谦虚、习劳。
自身的努力加外在的机会,最终成就了曾国藩。
每个人品评历史人物总是纵观其一生,评论其功过,比如曾国藩最后大战太平天国,一统湘军等等。
但是对于我来说,我不是评论员,也不是历史学者,自己的资历就读书、修身这两点就够我学之一生,受之一辈了。
第四,治家而平天下曾国藩的治家四法可总结为以下四点:耕读为重,祭祀为孝,习于勤劳,善待亲邻。
中国是历经千年的农耕大国,重农思想也贯穿了曾国藩这样的大员。
曾国藩训诫子弟,宁可世代为耕读之家,也不愿沦为玩世不恭的宦官子弟,在《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与诸弟书》中说:“耕读之家,勤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
”重视孝道的他以祭祀为敬孝道的方式。
自古以来,中国人最讲求对祖先的祭祀.因为追念远祖,深怕有辱先人,自然不敢为非作歹,自我的德性便能做到朴实厚道.所以曾国藩对于祭祀祖先非常重视,常交待其夫人必亲自办理.。
此外,他同样认为人需要勤,常以早起为生活的起点,他在《同治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与纪瑞书》中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人绝不可能独善其身,或独善其家,所以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显得更为可贵。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廿一日与诸弟书》中说:“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此我素志也。
”可见周济亲族.善待邻里,也是曾国藩显达时一直抱持的待人态度。
《曾国藩家书》所涉及的内空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际,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都无不展示着一代英豪的超人远见。
见贤思齐,我们对他的理念有所借鉴,也必然有助于人生的进步与升华。
第二篇:兼谈对曾氏的认识俗话说:文如其人。
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
家书从曾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
除了思想渐趋成熟外,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读书时一样,始终以xx自居,这决定了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成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
他在信中表述的对为学、作文、历史等等的认识,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按现在的话说,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领悟能力。
他科举出身,却深得教育大义,更加强调灵活大气、坚挺的文风。
他在家书中对自己官场得失谈的较少,而始终牵挂在心的是少年时学习的误区,如字体、天文等,这几乎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同时,他官学并举,胸怀大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谦逊、做事勤劳。
对弟弟、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力透纸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感受最深的,是他作为过来人对以前每个阶段读书方法和效果的总结。
他的方法积极向上,深得儒家精神熏陶。
开始认为自己学术修养已经可以了,可是准备写书时又认识到基础不扎实、涉及面窄,还远远没有达到总结前人经验后再提炼的地步。
他讲究做人与作文融会贯通,特别强调读书的意会和对人的教化作用,教导儿子“自古圣贤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以诗言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然冲融之趣”,“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于陶诗之识度不能领会,试取其诗反复读之,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托之遥深,则知此公于圣贤豪杰皆已登堂入室”。
对科举考试,他评论道: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针对弟弟们的考试失利,建议他们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徇私舞弊,到主考官面前说情。
他总结了为学初始阶段模仿和积累的必要,“收效较速,取径较便”。
对于通用学习方法,他谈到“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有恒,作文宜苦思”。
读经之法在于“耐”字,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
他感叹少年十五、六岁是人生长、读书的关键时期,自己到三十岁时方悟出文理之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引以为重的知识。
除了读书习字之外,曾国藩也提到了修身养性、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
姑且不论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是非功过,仅从个人角度来看,历史上轰轰烈烈、建功立名的人物能做到功成而退、善始善终的人少之又少。
而在晚清动荡的政局下,他以汉族耕读人家出身的背景,能做到官居一品,爵至封侯,不仅需要足够的能力和魄力,更需要洞悉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可以从曾氏家书中窥见一斑。
他在位居高官时仍能以朴实的观念教育儿子,“陈岱云姻伯之子,比尔仅长一岁,以其无父无母家渐清贫,遂尔勤苦好学,少年成名。
尔幸托祖父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豢佚乐,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
在大儿子23岁时,指出“今年二十三岁,全靠尔自己发愤,父兄师长不能为力”;对小儿子则指出“生长富贵,但闻谀颂之言,不闻督责鄙笑之语,故文理浅陋而不自知。
处境太顺,无困横激发之时,难期其长进”。
他在京城权倾朝野,却规劝家人不要自高自大,插手地方政事。
对同为高官的弟弟,他谈到“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
以诚愚应之。
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无已时耳”;“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
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此时家门极盛,处处皆行得通。
一旦失势,炎凉之态处处使人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