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合集下载

《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中期报告报告

《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课题中期报告报告

《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增强课堂教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本课题预定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1、探索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活动的基本模式;2、分析、归纳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概率、综合实践中使用动手实践模式的操作方法和操作策略。

二、课题进展情况该课题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初步构建动手实践有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环节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感受数学思想; 环节三:归纳总结,应用实践,构建知识体系。

初步分析和归纳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概率、综合实践中使用动手实践的操作方法,初步构建各个领域的动手实践的操作策略。

(目前已经完成三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水平(行为表现、情感体验、动手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有了显著提高。

具体进展情况如下:1、2018年6、7、8月:对农村学生实践操作活动的现状和期望进行观察,开展课题前测调查问卷,再进行分析、比较,为开展研究提供保障。

2、2018年9月—2019年一月:九月,本课题顺利开展开题活动。

课题组学习《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和《关于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中的“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概念的界定。

然后以典型课例《圆的认识》、《圆的面积》、《平移》开展深入的研究。

初步探究“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实践活动,感知图形的特点及变化---归纳总结,应用实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题组教师进行“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教学策略交流,并进行汇总。

3、2019年2月—2019年4月:理论学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探讨》和《小学数学教学手段及策略有哪几种》。

小学数学动手作业方案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动手作业方案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动手作业方案研究报告
研究目标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小学数学动手作业的方案,以提供简单而
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帮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提高数学能力。

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提出了
以下动手作业方案:
1. 实践任务:给学生提供实际问题,让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解决
问题,如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重量等。

2. 游戏活动: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研究,如数独、
数字连连看等。

3. 视觉辅助:使用图表、图形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数
学概念,如绘制柱状图、折线图等。

4. 团队合作: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数学任务,培养他们的合作
意识和沟通能力。

实施建议
为了确保动手作业方案的有效实施,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 教师角色:教师应充当指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

2. 适应不同水平: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和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动手作业,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

3. 定期反馈:教师应定期评估学生的动手作业,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4. 创意激发:鼓励学生在动手作业中展现创意,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结论
通过采取以上动手作业方案,我们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数学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的研究特点和需求不同,教师应灵活运用这些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有效性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时要多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

【关键词】创设条件动手实践提高能力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

教师在教学时要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眼、动口、动脑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促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应用知识更加灵活。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

实际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给学生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活生生的实践操作,从而获得知识。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棱”“顶点”的概念,我先让学生看一看有几个面?说说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然后摸一摸两个面相交的部位,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引出棱后,让学生数数有几条棱,看看每组棱都有什么特点;最后,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部位,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引出顶点,数数有几个顶点。

这样层层推进,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的方法,不但使学生真正感知了面、棱、和顶点,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教育家姆林斯基曾说:“在手和脑中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那就是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为创造的工具。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只有让他们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发现,才能理解深刻。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一、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倡导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动手实践来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效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也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其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1 、本课题所强调的“中高年级数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获得的发展与进步。

2、提高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真正的使动手实践在课堂上行之有效。

3、探索“动手实践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多个感官并用,协同作战,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

研究的意义动手实践作为对传统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已被一线教师越来越广泛地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学会动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大胆实践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中增设“实践活动课” ,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

我们“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对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的学习研究,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机会,使每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发挥真正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动手实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概念的数学过程中自己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系列操作活动。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研究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的概念及特点动手操作是指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物体或工具来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动手操作主要包括计数棒、计数珠、图形板等教具的使用,以及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境和问题解决。

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特点如下:1. 直观性强: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知数学概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直观。

2. 情境性强:动手操作通常结合着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和问题,使学生更能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3. 参与性强:动手操作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完成,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欲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的有效性1. 提高学习兴趣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枯燥无味,动手操作的引入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 提高学习效果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数学知识。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能够更加直观地感知数学概念,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实际;动手操作还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需要亲自动手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动手操作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合作完成,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需要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手操作的策略1.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给予引导和示范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

2. 灵活运用动手操作教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动手操作教具,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动手操作教具。

《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本课题针对普遍存在于小学数学常态课堂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的无效或低效的现实问题而提出。

2.本课题针对教学改革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而提出。

3.本课题针对目前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而提出。

二.概念界定“动手实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自己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操作活动,泛指制作学具、感知体验(看、摸、拉、摆、分等)、实物测量、画统计图统计表、设计游戏等。

三.理论依据1.生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实践,有利于大脑功能系统协调活动。

所谓“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上的。

”2.教育学家认为,孩子的认知认知规律为:动作表征——图象表征——符号水平,让孩子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实践活动,能帮助孩子获得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心理学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动手操作,符合孩子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发展过程。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数学家皮亚杰告诉我们:“智慧自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

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发生、发展,是一个由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认知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

”4.《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课程标准解读》也告诉我们: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新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动脑、动情的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学习数学,正是这样的一座桥梁。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措施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措施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措施研究摘要:小学数学新课程明确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践。

根据现阶段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表象思维是主要的思维特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动手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空间,使课堂教学内容生动直观,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

本文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意义,进而提出具体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相对简单,以记忆教学为主,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低,课堂学习效率低,对教学质量影响很大。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为了有效降低数学知识点的难度,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新和改造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意义小学生处于高度好奇心阶段,在课堂上容易分心,这对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一定影响。

同时,由于小学数据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数学的相关知识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

通过课堂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课堂效率。

同时,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课堂知识与学生动手环节紧密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措施(一)激活学生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驱动是基于他们的内在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手实践教学法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在内力的控制下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并始终保持相对持久的专注力,形成浓厚的数学课堂氛围。

例如,在“长度单位”的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统一长度单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为每组学生提供四种测量对象:圆形、方形、回形针和三角形,让学生用这些物体测量数学课本的宽度,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同一课本中不同物体测量的结果不同,经历形成长度单位的过程,并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方案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在小学新课标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数学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许多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

但现在小学数学中的作业存在很多问题:1、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不高。

主要原因:作业单调,形式单一,以计算训练为主;反复训练多,举一反三少,不注重练习设计;复习期间作业多,以机械操练为主,学生负担重。

2、学生的数学作业效果不佳。

主要表现:课堂作业当堂完成少,课后完成多,因为课后干扰较多,以至于学生作业错误率高;教师下水作业少,对作业难易程度不太了解,以至于一些难题在讲课期间没做渗透,而在做的时候急急忙忙讲一通,使学生一头雾水。

3、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不提升。

在长期低效作业的作用下,使一部分学生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使探索神奇的数学知识变成一种负担和任务,变成为了让家长和老师不失望才学数学。

这种情况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可能的。

所以设计有效的数学作业在教学常规工作中极为重要,有效的作业可以解决当前数学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如何设计作业、练习,使训练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2)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家庭作业等如何有效处理;(3)作业检查、批改的注意点;(4)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如何关注。

合理有效的作业设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而使学生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

让学生喜欢做作业,高效地完成作业,从而把他们从繁重的机械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这也是我们减负增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所在。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我国学者吴也显在他的著作《教学论新编》中把教材分成三个系统:课题系统、图象系统和作业系统。

“作业系统如果安排得好,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西方一些教育先进国家的作业形式改革,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动手实践是指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践,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定义、性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通过动手实践,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由于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开始关注动手实践在数学学习中的有效性。

有必要对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影响和应用进行深入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际教学工作。

1.2 问题提出我们有必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探讨动手实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具体影响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1.3 研究意义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研究也可以促进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指导。

通过研究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

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动手实践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动手实践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图形或实物,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应用。

在学习几何形状时,学生可以通过拼图或建模来探究各种形状的性质和特点,从而加深对几何概念的理解。

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需要不断尝试、调整和验证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小学低年级数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1.背景数学教学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实践,而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然而,在教学中,有时很难控制低年级学生的活泼好动,所以动手实践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我们需要探究如何让课堂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操作活动场面,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有效研究。

2.研究价值本研究的价值在于:1)通过精心设计的动手实践方法,帮助学生更容易地获得知识,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研究,让数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真正地研究“有价值的数学”。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活用教材”,提高教师创新性使用教材的能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核心概念1)动手实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概念的过程中自己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切实践活动。

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直观感受,再经过手脑并用,便可建立清晰鲜明的表现象,进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能力。

2)有效教学是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的指导下追求师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去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让每位学生在愉快的实践体验中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研究者为中心的研究,也就是说,既强调研究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本研究旨在探索如何通过“动手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

首先,通过查阅书籍和网上信息等收集有关“动手实践”的教育理论知识。

然后,选择适合“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备课、上课,讨论怎样的动手操作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接着,观看课堂实录,进行课后调查,再次证实动手实践是否真正发挥作用。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受到广泛的关注。

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从两个角度:教师的认知理论和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

一、背景介绍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也是学生学习素质、科学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基础。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近年来尤其重视动手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为研究对象,通过教师理论认知和学生实践技能两个角度展开研究。

研究采用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及文献查阅等综合研究方法,在某市的四所小学的100名学生中调查研究。

三、结果分析(一)教师理论认知结果分析通过对教师的调查研究得到以下结果:95%的老师认为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概念;98%的老师认为动手实践可以带动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92%的老师认为动手实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82%的老师认为动手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学生实践技能结果分析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调查结果表明:95%的学生对动手实践表示满意;97%的学生认为动手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96%的学生认为动手实践可以提高学习数学的成绩;94%的学生表示通过动手实践,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概念;92%的学生认为动手实践有助于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四、结论经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动手实践确实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实践技能,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动手实践的特点和功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做好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实现学习数学的目标。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摘要: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可见,提高数学课堂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数学教学动手实践有效性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动手实践活动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何时教、确切的说就是数学课堂的目标是什么、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学生在哪些方面得到提升、取得哪些效益。

看似简单的几个问题,可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时还有很多的始料未及。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

教师如果不能熟练地把握教材体系,就难以有效地引领学生学习,教学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

为了提高动手实践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在设计动手操作活动时,要认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操作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等进行精心设计,从而使操作活动成为有效的操作。

二、改变动手操作模式,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学生不易理解,缺乏兴趣。

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

通常采用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形式,学生习以为常,缺少新鲜感。

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新,巧用媒体技术设计各种新颖的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从而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学得轻松、有趣、有效。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第七册《数学广角——沏茶》内容时,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媒体图片拖动功能进行操作、演示、体验,来演示学生不同的方案,使学生更加清楚、直观地感受整个沏茶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的过程,寻找出最优的方案。

通过这一操作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趣激思,以思促学。

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研究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数学常常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兴趣,许多学校开始使用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

动手实践是一种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知识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文将对小学数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探讨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动手实践是一种很古老的教学方法,它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学习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比如使用教具、实验、游戏等。

通过这些形式的动手实践,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比如几何图形、数字关系等。

动手实践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被广泛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各种教具,比如数学积木、计数棒、数字拼图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在合作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数学实验和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手实践中感悟数学的魅力。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已经成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动手实践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动手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概念的实际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

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几何模型,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不同图形的特点和关系。

动手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动手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但其有效性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来看,动手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师要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发现规律,调动感官,实现理性认识。

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获得教育教学效果,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研究和探索,实现团结协作,通过辛勤耕耘来提高动手能力,实现研究的目的,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在教学中融入四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一)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放手教师要学会创设问题情景,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去创造,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的行动。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等待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探究,挖掘学生需要的空间,利用好需要的时间,并重视时间上的保证。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重视解决学生的困难,加以提示,并给予学生充分多的发现的机会。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给学生逐渐成熟的机会,给予学生引导,给予学生充分全面的教育。

(三)教师要指导学生擅长发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并引导学生学会体会,重视学生在独特的经验的基础上,激发独特的思想,引领新颖的思路,并教育学生细心捕捉,获得学生思维中的闪光之处,并积极开采教育资源,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并充分全面把握学生的真实的思维过程。

(四)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调整教师要引领学生参加动手实践,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动手的能力,根据教师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保持学生预设的流程和学生的课堂教学实际融合,实现教师的教学主张的落实,并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创设情境,选择操作方法,提高操作的效果教师要创造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重视吸引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到学习兴趣中来,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积极思索,进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教师可以创设轻松愉快富有情趣的数学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让学生乐于活动,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和道理,获得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概念难以理解和掌握。

为了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很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强调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动手实践教学。

动手实践教学是指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或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实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究竟如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进行研究,我们将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来探讨动手实践教学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并通过分析和总结来得出结论,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动手实践教学的理论依据动手实践教学是现代教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得到了大量的理论支持。

在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有很多关于动手实践教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在认知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获取世界的信息,动手实践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数学教育理论领域,一些著名的数学教育家也提出了动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比如芭芭拉•德维奇(Barbara Devic)提出了“手心智”(Hand-Mind)理论,认为动手实践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文献综述1.动手实践教学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影响很多研究表明,动手实践教学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积极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戈德法布(Glen Goldfarb)和史密斯(Smith)在一项实证研究中发现,采用动手实践教学方法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成绩和兴趣都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

戈德法布和史密斯也发现,采用动手实践教学方法的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明显高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

(完整版)低年级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完整版)低年级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低年级数学课堂操作活动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城关镇涧东小学党英【研究背景】一、外在背景就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而言,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上仍未真正跳出应试教育原有传统的框架体系,还不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四重四轻的现象:即重“知识”轻“情感、能力”;重“结论”轻“体验过程”;重“书本”轻“实践活动”;重“技能”轻“综合运用”。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导向和主要内容。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形象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数学知识的感性积累上,并通过表象的再加工理解知识,最后能够运用;又由于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

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内在背景低年级学生不善于自觉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借助于课本或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知学习。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

如帮助教师制作教具、收集标本等,二是感知手段的模示性和图示性。

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模型以及教学挂图或板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弊端种种:形式缺乏直观性、趣味性;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单一;教师通常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感性认识,耗时多、效果差,致使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厌烦心理。

因此,充分利用学具教学,对学生加强动手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重要区别之一。

要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数学学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如何优化操作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我校校本教研重要课题,现就我校的具体情况发表几点建议:
一.操作前有准备
战场上有句古话:“不打无准备之仗”。

操作之前,教师要为学生做好各种准备,这样才能保证操作的有效进行。

我觉得首先要做好操作活动前的“三准备”。

1、材料准备。

准备的材料要有利于学生的充分操作和充分探究。

比如《认识角》这一课,教师就为学生准备了小棒、吸管、纸条、棉线、纸等材料。

这些材料的准备为学生在操作中进行不同的选择做一个角提供了可能。

在《认识人民币》这节课中,教师既为学生准备了真的人民币,也为学生准备了复印的人民币。

在上这节课时,我们教师都为准备面值不同、数量不同的人民币而烦恼。

去年,我和胡老师在教学中就尝试用复印的方法做这样的教具。

虽然第一次的工作量比较大,但是以后可以反复应用。

试想,《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如果不让学生操作人民币,很多学习都是纸上谈兵。

2、知识准备。

要使学生在操作活动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准备,才能使他们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比如:学习《认识角》,学生的知识准备就是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图形的认识。

随着学生学习的知识的增多,知识的准备就会越发显得重要。

3、策略准备。

也就是要建立健全的操作常规。

它包括课前如何准备学具,课中如何倾听教师的指导,如何收拾学具等。

而且操作往往和小组合作同时采用。

在建立操作常规时,要选定小组长。

小组长不仅要负责收拾材料,也要负责维持操作时的纪律。

比如《认识人民币》这课,就有小组长带领学生操作的环节。

策略的准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教师在平时训练时,要定好目标,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良好操作策略的形成。

二.操作前有引导
我们主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这种“自主”并非不要教师的指导,因为学生在毫无目的的“瞎乱”操作中是不会有新发现的。

但要注意,教师指导是要侧重于方法、策略的点拨。

比如:在《认识角》这节课中,学生在生活中发现了角。

学生在指角的时候是靠着自己的直觉。

学生很可能指的是角的顶点,也可能指的是角的边,但是不论怎样,他们只能指到角的一部分。

这时候就特别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师先示范:先指顶点,再指边,最后画出角的符号。

这样的示范能给学生以清晰的第一印象,便于后面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再举一个例子:一位教师在教学《十几减9》这一课时,教师引出算式13-9之后就让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

学生就用零散的13根小棒来摆。

不论学生摆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就无法体现本质的数学思考。

因此,这节课在操作前,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把13根小棒摆成一捆和3根,这样才能有效进行操作。

三、操作中有顺序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

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

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
路。

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教学《我们认识的数》这节课时,我在进行教学时就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抓一抓,最后再数一数。

操作时,我们不仅可以分出这样的顺序,也可以给学生进行分工以后进行有顺序地操作。

(课件出示分工)1号负责分配和记录。

2号负责抓。

3、4号负责数。

学生明确了分工,也就等于明确了操作的顺序,那就是1号先进行成员分工,接着2号开始抓,3、4号接着数,最后回到1号来记录。

这样既保障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也提高了学生操作的实效性。

四.操作中有思维
思维是数学的心脏。

操作起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配合并用的过程,是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必要条件。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作用,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
有效地促进活动内化。

活动和数学化合一,才能实现有效的数学操作。

1、动手操作要和数学思考结合
动手操作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去探究。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两位教师都让学生准备了正方形的纸,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师:“请你把正方形的纸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用彩笔涂出其中的一份,说一说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就按照教师的要求很快操作完了,也很快说出了涂色部分是这张正方形纸的四分之一,而学生涂色得到的四分之一是完全一致的。

即: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师:“你能通过动手操作,把这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四份吗?并把其中的一份涂色上颜色,说一说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也很快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学生的答案却是好几种:同一个环节,同一种教具,但课堂效果却大不相同。

在第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只是“操作工”,正方形纸只是“道具”,所有的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提问下进行的,“教师的脑,学生的手”,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与机会,数学思维的发展也仅限于对分数的机械理解与运用。

在第二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成了“探究者”,正方形纸也变成他们手中的“金箍棒”,用它变换出不同的花样,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这不同的操作中得以绽放。

教学中只有操作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充分发挥
材料作用,使动手操作与数学思维紧密联系,具有足够的含金量,这才能达到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

2、动手操作和数学提升结合
这就要求教师在操作时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述。

操作活动是帮助学生形象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而学生能够有条理地把自己的操作过程用语言表达清楚,则有利于使其认识又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按操作顺序把操作过程完整地表述出来,从而真正发挥操作活动对深化学生认识的作用。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可以选择教材配置的学具进行操作,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在底和长,高和宽分别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建立联系,初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底和长、高和宽分别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面积大小怎样?然后在学生得出初步结论的基础上,通过剪拼,进一步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可以提出问题:你能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吗?你是怎样做的?然后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的整个操作过程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

最后让学生把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思维过程进行整理,再利用语言叙述下来。

通过学生的叙述,进一步明确了转化的过程:①作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②沿着这条高把它剪开;③把剪得的两个图形重新拼在一起,拼成一个长方形;④根据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即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后进生进行发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动手操作和学法创新结合
新课程强调动手操作是因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动手操作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全部方式。

教师要善于从接受学习中挖掘有效的材料,让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自觉地动手操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动手操作要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整合,扬长补短,提高实效。

五.操作后有反馈与评价
反馈评价是对学生操作活动的分析、总结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反馈的内容可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操作过程的一种描述,也可以是在操作过程中的发现,概括与归纳。

要求全体学生通过倾听同伴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

总之,我校经过三年教学实践证明,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具体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

充分重视学具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操作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