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第三、四节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例2:郑州大河村(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原始社会的巢居
于长江流域多 水地区产生, 水地区产生,后 发展成干阑式建 筑。
2、奴隶社会建筑(草创期) 、奴隶社会建筑(草创期)
历史背景:历经夏、 周三代。 历史背景:历经夏、商、周三代。 建筑特点:中国古典建筑处于草创时期 草创时期, 建筑特点:中国古典建筑处于草创时期,古典建
外来文化的影响亦表现在南北朝的家具上
室内家具——胡床及高椅进入中原,使得家具呈 胡床及高椅进入中原, 室内家具 胡床及高椅进入中原 现出本土固有式与胡人样式并存的状态。 现出本土固有式与胡人样式并存的状态。 至唐代,垂足而坐的习惯逐渐普及全国。 至唐代,垂足而坐的习惯逐渐普及全国。
总的说来, 总的说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本国 建筑精丽柔和, 建筑精丽柔和,同时产生大量外来 建筑,佛教广为流传,这时期寺庙、 建筑,佛教广为流传,这时期寺庙、 塔和石窟建筑得到很大发展, 塔和石窟建筑得到很大发展,产生 了灿烂的佛教建筑与艺术, 了灿烂的佛教建筑与艺术,是一个 特殊的过渡时期。 特殊的过渡时期。
王权削弱,诸侯割据,封建主势力增强; 王权削弱,诸侯割据,封建主势力增强;中国历史上进行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与此同时受到外来文化(如佛教) 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与此同时受到外来文化(如佛教)等 的影响。 的影响。
建筑特点: 建筑特点:
本土建筑风格发生大转变,从秦汉古朴凝重转至魏晋柔 本土建筑风格发生大转变, 发生大转变 和精丽圆润。士大夫寄情山水,使得造园之风盛行; 和精丽圆润。士大夫寄情山水,使得造园之风盛行; 外来文化进入中国 如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建筑( 进入中国, 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如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建筑(塔、寺、 石窟等)大量建造,并与中国传统建筑相互影响。 石窟等)大量建造,并与中国传统建筑相互影响。曾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一、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采用木结构。
中国古代的建筑物由檩、椽、柱、瓦等构成,建筑材料主要采用木材。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尚未发展出石材的应用,而木材资源相对丰富,易于加工和运输。
木结构的特点是灵活、韧性好,能够抵御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破坏。
二、四合院布局中国古代建筑的房屋布局多采用四合院的形式,以四面围合的院落为中心,每个院落内有居室和附属建筑连成一片。
四合院作为一种富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农村和城市都广泛应用。
它体现了中国宗族观念和社会关系的特点,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三、屋檐飞翘中国古代建筑的屋檐通常是飞翘的形状。
这种设计可以有效防止雨水渗入屋内,同时也有美化建筑的作用。
屋檐的飞翘形态有叠叠的檐游,形成层层叠叠的重叠效果,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庄重和气派。
屋檐飞翘的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定性。
四、色彩斑斓中国古代建筑常常采用色彩斑斓的装饰,多种多样的颜色经过巧妙的搭配,使整体建筑更加鲜艳夺目。
色彩在中国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具有美化建筑外观的作用,还寓意着吉祥和富贵。
大多数古代建筑选用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的颜色,给人以喜庆和温馨的感觉。
五、曲线美学中国古代建筑倾向于采用曲线设计,而不是直线。
这种曲线美学体现在建筑的拱形、檐脊、斗栱等构件上,赋予建筑物柔和、优雅的气质。
曲线设计不仅满足了对美感的追求,还提高了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能够更好地承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六、注重功能性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功能性,在设计上尽可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建筑物的布局、空间划分以及建筑材料的选择都与功能密切相关。
例如,宫殿和庙宇通常采用封闭的布局,以彰显权威和神圣;民居则更注重通风和采光,注重居住的舒适性。
七、宗教文化的体现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融入了宗教文化。
宫殿、庙宇等建筑物常常与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有关,通过建筑的布局、装饰和雕刻等手法来传达对神明的敬意和崇拜。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信仰的场所,也是文化遗产的象征,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概念: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的是整体性和和谐性,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师注重结构的稳固和建筑的气势,以及带有哲学思想和宗教意义的概念,如风水学和阴阳五行等。
2. 木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尤其是斗拱结构和悬山顶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能够提供足够的承重力并适应地震等自然灾害。
3. 重视层次: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建筑的层次感和分隔效果。
建筑常常由多个层次组成,层层递进,形成独特的空间感和景观。
4. 注重平衡:中国古代建筑追求平衡和对称。
建筑物的布局、形式和装饰都要符合对称美的原则。
这种平衡和对称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
5. 启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作为实用建筑,还具有艺术性。
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如山水画、诗词等。
建筑物的外观和内部装饰经常采用雕刻、绘画和意境创造等方式。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结构的稳固、层次感和对称美。
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建筑,还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载体。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中自成体系,形成了固有的艺术风格与构造特征,包括完整的木架构体系,三段式的外观特征,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装饰色彩与等级的紧密结合等。
1.完整的木架构体系2.群体组合的配置形式3.均衡对称的布局原则4.美丽动人的构件造型5.装饰色彩与等级的紧密结合6. 三段式的外观特征1.完整的木架构体系亲木文化情结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建筑文化像中国这样,在近现代西洋建筑东渐之前,如此漫长地热衷于土木结构及其群体组合。
优点:第一,取材方便、加工容易中西比较:意大利佛罗伦萨主教堂1420年动工,1470年完工;同期紫禁城1407年动工,1420年完工;法国凯旋门30年完工,同时期乾隆建造承德普陀宗乘之庙开始于1767年,1771年完工。
第二,灵活性强由于墙壁不负担屋顶和楼面的重量,建筑物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门窗开设比较自由,并发展成精妙而独特的中国门窗文化。
第三,抗震性强,墙倒屋不塌木材具有一定弹性,梁柱的框架结构有较好的整体性,因而木架构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强,墙是隔断不承重,防御地震,例子:山西应县释迦塔在我国现在保存的古塔当中,应县木塔无论在建筑规模或建筑艺术上,都有特殊的地位,可以称得上是我国以至世界古建筑中的一件珍品。
应县在山西省的北部。
木塔坐落在县城的西北角,原来这里是一座规模很大的佛宫寺,后来寺庙塌毁,只剩下这座原名叫释迦塔的木塔巍然屹立。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1056年)。
外形是八角形,高达67.13米,除了石头基础外,全部用木头建造,各层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梁架,而木柱之间,使用了60多种斜撑梁、木枋和短柱,规格和手法变化多样,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使整个塔的构架联结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美观。
这座塔900多年来,经受风雨侵蚀以及多次地震、战争的破坏,依然巍然耸立。
塔建成200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7日,但木塔无恙;1926年阎奉军阀战争,这座塔曾中200多发炮弹,除打断了两根柱子,别无损伤。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章节简介】绪论第一节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1、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
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架空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
;森林地区往往则采用井干式壁体。
为了防止野兽也有采用干阑式构造。
第二节中国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1、商朝已经有了成熟的夯土技术。
2、北宋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该拜年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结构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
2、斗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装配。
斗栱最初用于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撑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
3、斗栱的发展商末已有,到汉朝大量使用,到唐朝斗栱样式逐渐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坊比例的基本尺度。
后来这种基本尺度发展成模数制,即是“材”。
“材”的大小共有八等,而“材”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宽。
这种做法简化了设计手续,可预制加工,提高了施工速度。
4、宋朝以后随着柱身加高,房屋空间的扩大,木构架节点上使用的斗栱越来越少,这种由复杂趋向去简练的过程到明清两代更为显著。
5、穿斗式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间距小,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
其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架构。
这汇总架构在汉朝已经相当成熟。
6、井干式使用天然圆木或者方形矩形断面木料层层累叠,商朝后期的陵墓已使用井干式木椁。
7、古代木架构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类似于框架结构,建筑物灵活性极大;b便于适应不同气候条件;c又减少地震危害可能性;d材料供应方便。
8、周初有了瓦,战国时代出现花纹砖和大块空心砖,汉代已经有预制配装的空心砖坟墓,且出现了各种花纹的贴面砖(类似瓷砖装饰)。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梁柱榫卯相连接。
这种建筑方式使用了精确的榫卯,而非钉子或螺栓,使得房屋能够抵御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
同时,木结构的特点使得房屋能够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保持温度和湿度的稳定。
2.斗拱和挑拱:斗拱和挑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典型特征。
斗拱通常用于大型建筑物的檐口,起到承重和保护建筑物的作用。
挑拱则用于大跨度的天井和厅堂,提供较大的内部空间。
4.大门和山墙:中国古代建筑通常有一个大门,称为牌坊或门楼。
大门的作用不仅是进出的通道,也是表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山墙是连接两个院落或建筑群的建筑物,起到分界和保护的作用。
5.廊亭和走廊:中国古代建筑常有廊亭和走廊,用于连接建筑物和庭院之间,提供休息和观赏风景的场所。
廊亭和走廊也起到了隔离热量和凉风的作用。
6.斜顶和檐口: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通常呈斜顶,而不是平顶。
这种斜顶能够很好地抵御风雨,同时还能够保持室内的温度稳定。
檐口则是屋顶的前悬部分,能够保护墙壁免受水的侵蚀。
7.彩画雕刻:中国古代建筑在细节和装饰上常常使用彩画和雕刻。
这些彩画和雕刻包括了门窗、柱子、梁和家具等建筑元素,常常以传统的纹样和图案为主题,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和审美观念。
8.园林景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自然景观的融入。
园林景观被视为建筑的一部分,通过布局和种植不同的植物、构建水池、塑造山水等手法,营造出宜人的环境和舒适的氛围。
以上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这些建筑特征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建筑的需求和审美观念,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尊重和融入。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魅力至今仍然为人们所喜爱和传承。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体现。
以下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1. 木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
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师对木材的性能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木材的强度和韧性来构建稳定和耐久的建筑。
古代建筑师采用了一系列的木制构件,如梁、柱、椽、栋等,通过巧妙的组合和连接方式,构建出宏伟的建筑。
2. 斗拱结构: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特殊结构是斗拱结构。
斗拱是一种把木材切割成梁柱形状,然后通过榫卯连接组合而成的特殊构件。
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可以支撑较大的荷载,使得建筑更加坚固耐用。
同时,斗拱结构还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特征。
3. 屋顶特色:中国古建筑的屋顶一般采用独特的悬山顶或硬山顶形式。
悬山顶是指将屋顶的翼角向上翘起,形成山峰状的屋顶,给人一种飘逸、轻盈的感觉。
硬山顶是指由多个屋脊构成的屋顶,形状像山脉一样连绵起伏。
这些特殊形式的屋顶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能起到保护建筑免受风雨侵蚀的作用。
4. 建筑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布局讲究对称和均衡。
建筑常常按照中轴线对称分布,左右对称的建筑元素相互呼应,形成统一的整体效果。
同时,建筑的布局也考虑到了阳光、风水等因素,以实现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风水效果。
5. 斗拱门和抱厦: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入口通常采用斗拱门形式,斗拱门由斗拱构成,给人一种庄重而威严的感觉。
而在大型建筑中,常常会有抱厦的设计,抱厦是指围绕建筑中心轴线设置的一系列廊柱,起到增加建筑面积和美化建筑外观的作用。
6. 石雕和彩绘:中国古建筑常常使用石雕和彩绘来装饰建筑表面。
石雕是以石材为材料,通过雕刻技术创作出各种图案和造型,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彩绘则是通过在建筑表面绘制各种颜色和图案,增加建筑的美观度和艺术感。
7. 园林特色:中国古建筑常常与园林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园林建筑风格。
导游资格考试-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考点归纳8-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一)
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一)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概述第二节宫殿与坛庙建筑第三节古城、古镇古村与长城建筑第四节陵墓建筑第五节古楼阁、古塔和古桥建筑考试大纲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特征。
熟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与等级观念。
掌握:宫殿、坛庙、陵墓、古城、古长城、古镇古村、古楼阁、古塔和古桥的类型、布局、特点等相关知识。
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概述一、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简史原始社会至汉代,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考工记》,木构架,瓦,大型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砖结构,登封嵩岳寺塔,佛教建筑。
隋唐时期,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赵州桥,长安城,都料工,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唐代单体建筑的特点。
宋朝,古建筑体系的大转折时期:《营造法式》,现存宋代建筑,宋代建筑特征。
元朝,古建筑体系的又一发展时期: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建筑,现存元代建筑。
明清时期,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园冶》、《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一、传统思想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1.敬天祭祖2.皇权至上3.以中为尊4.阴阳五行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巧妙而科学的木构架结构体系2.庭院式的组群布局3.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木构架的结构方式形式木构架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在柱上抬梁,梁上安柱(短柱),柱上又抬梁的结构方式。
这种结构方式的特点是可以使建筑物的面阔和进深加大,以满足扩大室内空间的要求,成了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所采取的主要结构形式。
(2)穿斗式穿斗式又称立贴式,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用穿枋、柱子相穿通接斗而成。
穿斗式构架是一种轻型构架,屋顶重量较轻,有优良的防震性能。
用料较少,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
这种结构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在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和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
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
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
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
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
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
明清时期常用的有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
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
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二、屋顶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
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是大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和飞檐,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
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顶等形式。
屋顶使建筑物显得稳重协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和等级
中国古建筑基本特征和等级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技术、审美和哲学思想,并且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园林、住宅和其他建筑类型。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和等级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古建筑注重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在选择建筑用地时,会选取自然风水、地理环境较好的地点。
建筑物的布局、形状和色彩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达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
中国古建筑还注重与自然景观的互动,例如借景、仿景等方式,使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互衬托,增添了韵味和意境。
其次,中国古建筑追求宏伟壮丽、雄激夸张的效果。
古建筑常常采用大规模的布局和结构,以展示权势和威严。
例如,宫殿常常建造得异常雄伟,庙宇则常常拥有高大的殿堂和庙门。
建筑物的屋顶往往采用斗拱、檐角和飞檐等装饰,突出了建筑物的层次感和美感。
此外,建筑物的内部装饰也是精美华丽的,常常以漆器、彩绘、木雕和石刻等装饰手法增添艺术价值。
第三,中国古建筑注重均衡和对称。
中国古建筑常常采用对称布局,以展示和强调主宰和权力。
建筑物的主体结构、组成要素和装饰方式往往具有对称性,例如通过对称分布的建筑物、对称布置的庭院和对称装饰的门窗等。
对称布局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和美感,还符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和谐原则。
此外,中国古建筑还注重不同建筑类型的等级划分。
根据功能和重要性的不同,古建筑可以分为皇家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民居建筑等等。
其中,皇家建筑常常是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代表了封建王朝的权威和地位。
宗教建筑则体现了对神灵的崇拜和信仰,常常宏伟壮丽。
园林建筑则注重景观效果和悠闲舒适的氛围,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而民居建筑则是普通人居住和生活的场所,讲究实用性和宜居性。
总的来说,中国古建筑具有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宏伟壮丽、雄激夸张、均衡和对称的特征。
根据功能和重要性的不同,古建筑还分为不同的等级。
这些特征和等级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观念、技术水平和哲学思想,具有极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知识概述
•七开间
稍 次 明 次 次 明 次 •三开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五开间
稍 间
6.间的不等宽现象
• 两种情况:一种为依次递减
一种为明间最大,尽间最小,其它相等 为什么不等宽? 1) 功能要求 2)经济的原因 3)有助于中心突出 4)廊深最小,有利于结构稳定性 5)视线说
出廊的特殊形式——副阶:宋代殿阁等个体 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推测是由 早期高台建筑周围的单步廊发展而来。
4.间的组合 :官式建筑在面阔方向坚持用 “阳数”1,3,5,7,9 “阴数”2,4,6,8意指阴宅 民间住宅、寺庙等则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5.间的名称: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尽 稍 次 次 明 次 次 稍 尽 二 一 一 二 尽 梢 次 明 次 梢 尽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间
斗拱方形木块叫斗,弓形短木叫拱,斜置长木叫昂,它们的结合 体称斗拱。斗拱一般置于柱头和额枋(位于两檐柱之间的看 枋)、屋面之间,是建筑物的柱子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它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它能够在上部伸出屋檐,把屋檐 的重量或者直接集中到柱子上,或者先纳至檐上再传到柱上,这 是它的实用价值。它由方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 纵横交错、层层叠叠、逐层向外挑出的上大下小的托座,体现 出力学美和层次结构美
1.间的概念:
①四柱之间的空间
②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多数情况下是指②的说法
开间在四根木头圆柱范围内用墙壁或板壁围 成的空间叫“间”。建筑物的迎面间数称 “开间”,又称“面阔”。建筑物的纵深间 数叫“进深”。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 因此建筑物的开间一般为单数,而且以开间 越多为等级越高。皇帝上朝的地方一般开 间为九间,进深为五间,故称皇帝为“九五之 尊”。“面阔”越阔,“进深”越深,用处就越 多越广,这是它们的实用价值。“面阔”宽 大能使建筑物显得气势磅礴,“进深”层多能 使建筑物显得森严神秘,从而引起人的壮美 感和神秘美感。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下面是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的简述:1.木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木结构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古代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非常发达,通过榫卯和用绳索固定木材实现结构的稳定。
2.抬梁大柱:传统中国的建筑追求稳定和持久,因此常常采用高大的梁和柱,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支撑。
这些抬梁大柱为建筑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使建筑具备了极高的抗震能力。
3.坡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常采用坡面屋顶,即四斜面或多斜面的屋顶结构。
坡屋顶能够更好地抵御风雨和积雪,同时也带来了美观的外观特征。
4.围墙院落:中国古建筑的常见形式是围墙院落,即由一道高墙围合起来的建筑群落。
这种布局形式可以保护居民的隐私,同时也体现了封闭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
5.对称和平衡:中国古建筑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追求建筑的整体和谐。
例如,建筑的平面布局常常采用对称的形式,建筑元素的摆放也追求左右对称。
同时,建筑的整体形态和比例也要求平衡和谐。
6.建筑装饰:中国古建筑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使用雕刻、彩绘、琉璃、彩瓦等装饰技术。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建筑外观,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龙、凤、鳌等神兽和吉祥图案。
7.室内布局:中国古建筑的室内布局也非常讲究。
宅院通常按照主次次序进行布局,中轴线是主要的布局原则。
古建筑的室内常常设置有钟鼓楼、偏房、庭院等区域,以及宴会厅、客厅、卧室等功能区域。
8.风水文化:中国古建筑还深受风水文化的影响。
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观念,追求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建筑的选址、建筑形式、布局和装饰等方面,都要符合风水学的原则,以达到吉祥、避邪和保护居住者的目的。
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人文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它们不仅是建筑的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
这些特征也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建筑外观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外观的基本特点一、木结构为主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梁柱式结构体系。
这种结构体系具有灵活性和可塑性,可以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功能需求进行自由组合和变化。
同时,木结构也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能够适应地震等自然灾害。
二、斗拱与屋顶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构件,具有承重和装饰双重作用。
斗拱的形状和大小因建筑物等级和规模而异,其设计精巧、结构复杂,能够有效地分散荷载并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屋顶是古代建筑的另一重要特征,其形式多样,如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三、装饰与雕刻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装饰和雕刻,以彰显建筑物的华丽与尊贵。
建筑的立柱、檐口、斗拱等部位常常采用雕刻手法,如龙凤呈祥、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寓意着祈福、祈寿、祈平安的美好愿景。
同时,建筑的门窗、隔扇等部位也常常采用木雕、石雕等工艺进行装饰,使建筑物更加精美绝伦。
四、布局与对称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布局与对称,以体现建筑物的庄重与和谐。
建筑物的布局通常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方式,左右对称,前后呼应。
这种布局方式不仅使建筑物看起来更加稳定和庄重,还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五、色彩与材质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和材质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建筑的色彩通常采用红、黄、黑等鲜艳的颜色,以彰显建筑物的尊贵与华丽。
同时,建筑的材质也十分考究,常常采用木材、石材、琉璃等优质材料进行建造。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和稳定性,还能够为建筑物增添一份古朴典雅的气息。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的外观特点包括木结构为主、斗拱与屋顶、装饰与雕刻、布局与对称以及色彩与材质等方面。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审美价值,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艺术智慧。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高度统一;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具体表现为:(一)重视环境整体经营(二)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三)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四)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五)诗情画意的自然式园林(六)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2.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1)建筑材料:木材。
2)结构方式:框架式结构: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3)空间布局:灵活。
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4)单体建筑构件:标准化。
模数制。
5)平面布局:内向含蓄,多层次,均衡对称。
6)创造斗拱结构形式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3.木结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图)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使用范围较广,在三者中居于首位。
它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
在相邻木架间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抬梁式构架在春秋时已有,唐代发展成熟。
特点:柱承重,我国应用最广优点: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空间缺点:柱梁等用材较大,耗材较多适用: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府邸、住宅等建筑,特别是北方(2)穿斗式木构架也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小使柱能直接承受檀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构架。
这种结构技术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汉)已相当成熟,流传至今,为中国南方诸省所普遍采用。
特点:无梁,柱较密,柱间直接用枋联系。
优点:用材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
缺点: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
适用:南方地区较为普遍(江西、湖南、四川)(3)井幹式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不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如同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讲解
二、建筑结构的特征
(一)基本结构
1.抬梁式
抬梁式也称“叠梁式”。先
在地面上筑一个土台,台上
安装石础,立木柱,再在柱
上架梁。梁与梁之间用“枋
”连接组成“间”,在梁上
再架檩,檩上架椽,这样层
层叠置,最后是用椽来承托
屋顶,“骨架”就这样形成
了。
30
二、建筑结构的特征 (一)基本结构
2.穿斗式 “穿斗式”没有 梁,它把柱子布 置得比较密,柱 间直接用枋联系 。
(三) 台基 三层须弥座台基 更显宏伟
二、建筑结构的特征
采用木构架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都是 采用木构架结构,木构 架是屋顶和屋身的骨架, 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 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 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 子由几个间组成。
二、建筑结构的特征
(一)基本结构
中国古代木构架共有三种不同形式: 抬梁式 穿斗式 井干式。
格扇局 部
6、故 宫午门 门钉
住宅梁架装饰
住宅内装修色彩丰富,“雕梁画栋”正是形容这
种特色。 如右图:宫殿庙宇中用 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 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 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 白色石台基,各部分轮 廓鲜明,使建筑物更显 富丽堂皇。
日本建筑的朴素与中国建筑的绚丽
北京故宫太和殿正立面 4
(一) 各种屋顶类型
1、庑殿顶
5
太和殿重檐庑殿顶
(一) 各种屋顶类型
2、歇山顶
在形式多样的古建 筑中,歇山建筑是其中 最基本、最常见的建筑 形式。
无论是皇家宫殿、 王公府邸、城垣鹊楼、 寺庙园林及商埠店铺等 各类建筑,很多都采用 歇山这种建筑形式。
7
2、歇山顶
昂
升 拱
斗拱的演变
第六章 中国古代建筑
宋代的琉璃瓦,现存的实物为 北宋首都东京(今开封)祐国寺的 琉璃塔。
下 华 严 寺 薄 伽 教 藏 殿 (辽代)
蓟 县 独 乐 寺 观 音 阁(辽代)
辽开始的减柱、移柱作法,在金代遗物中屡见不鲜。如五台山佛光寺文 殊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等。
大
同
善 化 寺
五 台 山 佛 光 寺
开元寺双塔(南宋)
从宋、辽、金时期的砖塔结 构可以看到当时砖结构技术有了 很大进步。
避 暑 山 庄
除了汉族建筑以外,少数民族的建筑也在不断发展。 北海九龙壁(局部)
公元1645年重建和扩建的布达拉宫
明、清两代琉璃瓦的生产,无论 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以往任何朝代, 不过瓦的颜色和装饰受到封建社 会等级制度的限制,黄琉璃瓦只 能用于宫殿、陵寝和高级的祠庙。
明清时期的楼阁建筑,都将内柱直接升 向上层,而去掉了辽金楼阁建筑常见的上下 层间的斗拱。这种结构方式在楼阁结构的整 体性上具有更大的优点,承德普宁寺的大乘 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较高级台基
更高级台基
—须弥座
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 ,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 中的次要建筑。
采用须弥座形式,建有汉白玉栏杆,常 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的主要殿堂建筑。
最 高级台基
高几 级个 建须 筑弥 。座 相 叠 而 成 , 常 用 于 最
(二)木头圆柱
常用松木或楠木 制成的圆柱形木 头,置于石头 (或铜器)为底 的台上。多根木 头圆柱,用于支 撑屋面檀条,形 成梁架。
天 坛 鸟 瞰
在造型艺术方面,各地区、各民族的建筑比官式建筑更为生动 活泼、富于变化,尤以各民族建筑经过密切交流以后,出现的一批 新风格的建筑为最,如承德的“外八庙”就是很成功的作品。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一、注重整体布局和空间比例。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整体平衡,强调空间的比例和秩序。
建筑师在设计时会精确计算建筑的比例关系,以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
例如,古代的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的布局,以展现统治者的尊贵和威严;古代园林则追求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以创造宜人的环境。
二、重视木结构和斗拱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梁柱之间通常使用榫卯连接,以增加结构的稳定性。
此外,古代建筑还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即将多个石块按一定曲线堆砌起来,形成承重的拱形结构。
斗拱结构不仅美观,而且能够有效分散荷载,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三、注重装饰和细节雕刻。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装饰和雕刻,以增加建筑的艺术价值。
建筑物的门窗、榫卯、斗拱等部位常常会进行精美的雕刻,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湛技艺。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经常使用彩绘、琉璃、剪纸等艺术形式进行装饰,使建筑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效果。
四、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非常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尊重大自然的力量和规律。
建筑师会根据场地的地形、水系和植被等特点,设计出适应自然环境的建筑形态。
例如,古代园林建筑会巧妙地利用水体,营造出水清、石静、树翠的自然景观;庭院建筑则会在园林中安排假山、青石铺路等元素,以增加自然氛围。
五、重视传统文化的表达。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师在设计时会充分表达和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例如,古代建筑常会使用禅宗的意境和意象,以追求内敛、深远的美感;宫殿建筑则会体现君臣义理和尊卑秩序,以彰显统治者的权威与尊严。
六、注重摒弃浮华与追求稳健。
中国古代建筑强调庄重、稳健,注重摒弃过度华丽的装饰和浮夸的形式。
建筑师通常会对建筑的形式和造型进行简化,突出结构和功能的实用性与稳固性。
这种追求稳健和实用的设计理念,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历史中保持了较高的耐久性。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是注重整体布局和空间比例、重视木结构和斗拱结构、注重装饰和细节雕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重视传统文化的表达,以及注重摒弃浮华与追求稳健。
01【中国建筑史】中国古建筑特点
(三)帐房、蒙古包——分布于内蒙、青海等地,是牧 民移动式房屋。
(四)碉房——藏族的住房。最初,羌族人民建造碉房是 为了防御的目的,后来碉房逐渐形成了羌族住房的普遍 形式。
(五)干阑——分布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说话层架 空,以利防潮、防虫蛇野兽的木构房屋。如广西壮族 的麻栏,云南傣族的竹楼等。 现存明代住宅:在山西、安徽、江西、浙江、福 建等地均有遗存。
河北正定广车心(上下结构异体字)寺华塔——造型华丽,是塔 的一种类型。
石窟寺——在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洞窟形佛寺。
著名的石窟寺:甘肃敦煌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 门石窟、山西太原云龙山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新疆拜城 克孜尔石窟。
中国古建筑常识
六、住宅:
传统住宅的主要类型有:
(一)院落式——是中国传统住宅的主要形式,包括多种形态。如: 四合院、四水归堂、一颗印、大土楼等。
印度佛陀伽耶大塔建造的一座金刚宝座式塔。
其他名塔: 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宋塔,现存最高的砖塔,高84米。
河南开封祐国寺塔——宋塔,俗称铁塔,第一座琉璃面砖塔。
福建开元寺双石塔——宋塔,现存最高石塔。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明建,毁于太平天国。列为当时世界七大 建筑奇迹之一。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和山西洪洞广胜寺上寺飞虹塔 也是明代的琉璃建筑 。
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
唐代宫殿雄伟,尺度大。麟德殿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约为清太和 殿的三倍。
宋朝宫殿的创造性发展是御街千步廊制度;另一特点是使用工字型 殿。
轴心舍:即工字形殿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
元代宫殿喜用工字形殿。受游牧生活、喇嘛教及西亚建筑的影响, 用多种色彩的琉璃,金红色装饰,挂毡毯毛皮帷幕。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城乡同构的空间形态建筑,最初不过是庇护人类活动的掩体。
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建筑呈现为秩序化、习俗化的空间形态,并且把各个时代的工巧匠心凝聚其中,以至在古典美学里被看作造型艺术之首。
建筑由此而成了保存文化史迹最完整的载体。
因此,回顾一种文明演化的历程,离不开考察它的空间形态及其生成秩序。
而只有通过对整个建筑体系的认知和把握,方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在古代世界建筑体系的几大分支中,唯有中国所代表的东亚这一支是首尾连贯、一脉相承的。
从原始社会末期,一直延续到宗法社会结束,其间以渐变和积淀为主,没有发生大的突变或中断,不象地中海沿岸、波斯、印度等地的建筑体系那样,都经历过断裂和嬗变的过程。
特别是不像西方建筑体系所经历的古典建筑、中世纪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启蒙运动建筑以及复古主义建筑那样,有着层次分明的演化阶段。
因而相对而言,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种连续性进化的体系,在转折、递变和断代、分期的脉络关系上,也就不那么容易分辨。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有着丰富多样的建筑类型和造型风格,但大多是从住屋(宅、宫)中衍生出来的。
在宗法和礼制的限定下,无论是哪一类建筑,一般都是以木结构为主体,以“间”为单位;从群体关系而言,都是以院落为单元,再以纵、横两个方向的轴线上多进、多路的院落形成组群,从水平方向延展开来,组成里坊、街坊,进而聚合成以皇宫(王宫)或衙署为中心的城市。
这些城市大多因地制宜,可以是平原、盆地上规整平直的,也可以是依山傍水,曲折起伏的,但在实质上,大都是以院、坊、城三个空间层次构成的网络系统。
这一网络向郊野、乡村辐射,循着同一构成规则,就象一种语言的句法构成一样,使里、集、堡、寨、村等等都有着类似于城市的空间形态。
这种城乡同构的空间概念也部分印证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发展史观。
究其实质,乃是华夏民族对同一亘古建筑习俗的文化认同。
从“匝居”到聚居,从一座庭院到一座城市,以血缘及地缘为纽带的宗法礼制和“人伦轨模”,构成了中国古代空间习俗的秩序及其营造基础2、道器相融的文化象征在古代世界,文化象征始终独立于技术系统,是维系建筑体系的精神支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3)井干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③屋顶
房屋的最上面是木结构骨架制成的屋顶,屋顶也称为屋盖,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 最显著的标志。屋顶往往被做成柔和雅致的曲线,四周均伸展出屋身以外,上面 覆盖着青灰瓦或琉璃瓦,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发展为多种的形式。 各种屋顶的名称实质上就是建筑单位的名称。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歇 山 顶: 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
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 直的三 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 九脊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 (4)、攒尖顶 房屋呈圆锥、方锥或多角锥的形式,多用于亭榭。
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 脊交于上端。 一般亭、阁、塔常用此式屋顶。
普通台基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须弥座:是一种侧面上下凸出,中间凹入的台基,由佛座逐渐演变而来。 最早的实例见于北魏时期的石窟,其形式比较简单,表面的雕饰不多。从隋
唐开始使用逐渐增多,成为宫殿、寺观等尊贵建筑的专用台基。造型也逐渐 变得复杂华丽,并出现花饰等表面装饰。
清 式 须 弥 座 栏 杆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每个建筑组群至少有一个庭院,大的建筑组群可由几个或几十个庭院组成,组合 的方式很多,观感层次丰富,从而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产生的不足。(如下图)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2、建筑组群的形象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2、建筑组群的形象
建筑组群的一般平面布局取左 右对称的原则;房屋在四周, 中心为庭院。
大规模建筑组群平面布局更加 注重中轴线的建立,组合方式 均根据中轴线发展。
建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 屋顶
屋身 ◄▬▬▬▬
▬▬► 台基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①台基
房子的最下部是由砖石砌筑的台基, 承托着整座房屋的重量,有普通台基 和须弥座两种。
普通台基在出土的汉代明器、画像石 和石阙中已有所见,由此可见自秦代 起台基已经成为建筑中不可少的部分, 这时的台基已经有压石栏、角柱石、 间柱等构件。宋、清两代的普通台基 的做法基本相同,侧面光平。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1)抬梁式
抬梁式结构: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 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两组木构架之间形成的空间称之为 “间”;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着房屋的面宽方向排成长方形平面。 抬梁式木构架至迟在春秋时代已初步完备,后来经过了不断提高,产生了一套完整的 做法。
庑殿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庑 殿 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 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 弧度,又称四阿顶。(重 檐庑殿顶是古代中国宫殿 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这 种顶式是清代所有殿顶中 最高等级。庑殿顶又叫四 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 四坡式,又叫五脊殿。这 种殿顶构成的殿宇平面呈 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 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 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 交于正脊的一端。重檐庑 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 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 短垂脊,共九脊。现存的 中国古建筑中,如太和殿、 武当山金顶,明十三陵长 陵祾恩殿即此种殿顶。)
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 室、杂屋)才能使用。
用穿枋把柱子串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在沿檩条方向,再用 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而形成屋架。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2)穿斗式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3)井干式
井干式架构: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 壁体。但流传至今,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较少被采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有两类,一种是平的或是接近于平的,称为平顶。而另外一 种则做成铺瓦的斜面,就是常说的“坡屋顶”。
坡屋顶 一般的倾斜度在50% ~ 60%之间,其结构形式主要有: (1)、单坡屋顶 全屋面向一侧排水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2)、双坡屋顶:屋面中间有脊,向脊的两侧排水。双坡屋顶又有悬山顶、 硬山顶和卷棚顶等的区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2、建筑组群的形象
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的中国古代 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上具有 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 “间”为单位构成单间建筑, 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 以庭院作为单元,组成各种形 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布局原则是:内向含蓄的,多层次的,力求均衡对称。一组 建筑中的主要建筑物通常是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由于建筑群是内向的,除 特定的建筑如城市的城楼、钟鼓楼等之外,单体建筑很少完全露出轮廓,使人在 远处只能看到其形象。因此,中国古建筑的完整形象必须从组群院落去认识。
斗拱的最初作用于将梁的荷载传到柱子和支撑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到唐宋 时期,斗拱已经与梁枋结合为一体,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渐渐失去,成为一个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为中国传 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 要依据。
8.举架
举架是中国传统建筑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这种建筑在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从而呈现凹曲面, 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独有的风貌。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三、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
甚至城市建设中也依次为原则, 以全城气势最宏伟、规模最大 的建筑组群作为全城中轴线上 的主体。北京的故宫、明十三 陵都体现了这种群体组合的组 合方式,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 在群体布局上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构件
1.柱
柱是直立在柱础之上,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按所在位置有不同的名称: 在房屋最外面的柱子称为外檐柱。 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金柱)。 转角处的称为角柱。 柱子的排列在外观上向中心倾斜,这种处理方式称为“侧脚”;同时自中间柱向
角柱逐渐升高,称之为“升起”。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外 檐 柱
内柱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2.额
额是用于柱列上的联系构件,其作用在于承托斗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加强柱网 的稳定。
它包括:大额枋、小额枋、平板枋、屋内额、地等。
3.梁
梁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 同一个屋架中,上一梁较下一梁为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最下的梁置于柱头
中国古代的房屋普遍采用的木构架形式(抬梁式、穿斗式),与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 非常相似,由于墙壁不负担屋顶和楼面的荷载,因此形成了灵活多变的屋身外观。墙 壁上的门窗可以做成不同的大小,甚至做成四面通风,有顶无梁的凉亭,同样也可以 做成密封的仓库。
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 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 造的房屋。
古代汉族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室内少柱甚至无柱,空间 大,耗材多。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 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1)抬梁式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2)穿斗式
穿斗式木构架:也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所不同的是柱的间距较小,柱直接承 受重量,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它的主要特点是运用较小的 柱和“穿”,做成相当大的构架。这种木构架在汉代已经成熟,流传下来,在我国南 方地区的建筑中较多被采用。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5.门窗
(2)窗
在西周铜器和战国建筑上已有带十字格或斜方格的窗的形象。唐代以后窗一般有板 棂窗、槛窗和横披等几种。 槛窗:去掉绦环板以下部分,立在槛墙上,和明间的窗扇配合使用,其线脚、窗格 与窗扇相同。 横批:是清代对门窗上面固定的高窗的统称,棂格与下层门窗相同。 门窗格上一般糊纸、绢,有的还用油泡浸以增加透光度。 清末开始使用玻璃。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6.地板
房屋的室内和廊内多铺方形砖面,根据用砖料的不同分为粗铺和细铺两种做法。 也有在地面上加木垫板,上架木枋,枋上铺地板的地面做法,多用于仓库。考究的建筑 在木楼上仍铺砖,不暴露木地板。
7.楼梯
中国古代建筑的楼梯,其坡度为45度,每级的高度为1/12丈。 具体的做法是以两块厚板为斜梁,内册相对开槽,其间嵌入踢板和踏板构成梯级,再在 两斜板间加入几个木枋以拉紧梯级,形成整段楼梯。
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 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悬 山 顶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 挑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卷 棚 顶
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 弧 形曲面。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3)、四坡屋顶:
通过屋面上的脊形成向房屋四周 方向排水的方式,这种屋顶共有五条 脊,因此也称为“五脊顶”。 四坡屋顶共有庑(WU)殿顶、歇山 顶和盝(LU)顶等三种形式。
《中外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中国古代建筑的初创
第三、四节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与外国古代建筑截然不同的特点,其木构架 结构是一个自成一体的独立发展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至迟在距今三千多年 前的商殷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根据自身条件发展起来,到20世纪初依然保持着 自己的结构和布局原则,并且影响到邻近的国家。这在世界上其它较有影响的建筑 体系中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