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地区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 间的发展关系和结合状态。优化地区经 济结构,就是要求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 之间的合理配置,使各个地区在国民经 济的整体活动中,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 特点和优势,并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共同协调一致地发展。
优化地区经济结构意义: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 件。只有发挥各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各 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技术条件加速 地区经济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互 相协作,协调发展。
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 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 必不可少的条件。
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 展,对于保持社会安定,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 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十六大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构想,进一步强调 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 展”。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既是国民经 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更具有重大的政治 和社会意义。东部地区发展到现在,劳动力工资 大幅上升,土地价格不断攀升,产品缺乏成本竞 争优势,市场容量日趋饱和,需求不足已成为经 济发展的“瓶颈”,急需寻找新的投资场所和消 费市场。中西部人口众多,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潜 力的大市场,并且,国家初步确定的西部基础设 施投资已经超过万亿,西部各省市自己规划的投 资规模也有好几万亿。如此大规模的投资里面, 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要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
展,社会全面进步,就必须实现经济增 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即由粗放型增长方 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意义:
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 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 重短缺的矛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人均纯收入 基尼系数
人口素质,9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
物质生活,25
恩格尔系数 蛋白质摄入量 衣着消费支出 钢木结构住房比重
生活环境,11
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比重 安全卫生水普及率 用电户比重 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
精神生活,12
农村
三 农
农业
农民
2.三农问题的由来
▼历史的原因——源于我国历史上贱农的 旧伦理、旧文化。 ▼资源的原因——地少人多的现实状况是 三农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政策的原因——二元结构政策是三农问 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自身原因——“三农”自身的先天不足
二、三农问题的现状
1.农民问题 中国有几亿农民?
小康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 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智勇,以功为己。故谋用 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 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 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什么是信息化
(2)我国信息化现状与差距
★我国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
之间的差距 ★我国各地区之间的差距 ★城乡之间的差距
2.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
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
3.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的工业化
4、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 的优势的工业化
人力资源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及前景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而导致城乡 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农民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农民的平等权利得不到保障
中国发展战略(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我国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国的发展战略。
二、发展目标1. 经济发展目标(1)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2)优化经济结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 社会发展目标(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全面深化改革。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全面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人民权益。
3.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1)建设美丽中国。
实施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3)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发展战略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去产能。
通过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
(2)去库存。
通过房地产调控、产业升级等手段,降低房地产库存。
(3)去杠杆。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4)降成本。
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竞争力。
2.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新兴产业。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水平。
3. 消费升级战略(1)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鼓励绿色消费、智能消费、健康消费等。
(2)提高消费质量。
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提升消费体验。
(3)优化消费环境。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消费便利性。
4. “一带一路”倡议(1)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确定了战略目标之后,还必须确定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步骤,这种战略步骤将总的战略目标再加以分解以确定阶段性的具体目标。
先讲一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
(一)邓小平关于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设想我们党曾经在1964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最早提出了一个“两步走”的设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同时,也认真思考了如何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步骤问题。
开始也是“两步走”的设想。
到了1987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的谈话中第一次明晰地构画了他“三步走”设想,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
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
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
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为小康的中国。
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
做到这一点,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他还说,第三步比前两步要困难得多。
我们还需要五六十年的艰苦努力。
这次谈话,标志着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成熟。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对男“三步走”的战略思想做了完整的表述。
这个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
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社会主义建设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环境可持续和人民幸福。
首先,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是经济的繁荣。
社会主义强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注重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生产力的提高。
落实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加强创新能力,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其次,社会主义建设的另一个目标是实现社会公正。
社会主义追求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注重解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等问题。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加强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机会和权益。
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法治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效能。
推动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解决,实现农民的稳定增收和城乡发展的均衡。
第三,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还包括环境可持续。
社会主义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动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加强资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推动低碳发展,促进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最重要目标是人民的幸福。
社会主义强调人民的价值和幸福感,注重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决人民的养老、医疗、教育等问题。
加强文体娱乐等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加强社会和谐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环境可持续和人民幸福。
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得到了持续推进和深化。
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
这个过程中,中国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创新驱动。
中国着力培育创新的内部动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成为全球创新的中心。
中国致力于加强基础研究,鼓励科研人员发挥其创造性和想象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通过建立创新平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中国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
协调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战略。
中国注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注重城乡之间的协调与发展平衡。
中国坚持统筹兼顾,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平衡,加强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推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中国通过建设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域间的协作,提高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
绿色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中国政府将绿色发展作为一项优先战略来推进。
中国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环境监管力度,鼓励企业实施环保措施,加强环境领域的科研创新,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开放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自由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
中国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发展。
共享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中国致力于消除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通过实施扶贫政策、加大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水平,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第四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战略,从广义讲,就是指对重大的全局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其本质是谋求全局的最优化。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和实现目标道路的综合谋划的概括,它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三个方面。
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定。
即: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52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上实现现代化。
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三步走”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到202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用大体20年的时间,全面建成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16项指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既重视国民经济的发展,又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既强调经济的发展,又注重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战略措施1、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46,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41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其基本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质量和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新型工业化特点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是要求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之间合理配置,使各个地区在国民经济整体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具体内容可能因国家和时期而异,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参考:
战略目标:
1. 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富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2. 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成为技术创新的引领者。
3. 社会进步: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
4. 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步骤:
1. 制定发展战略: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目标和路径。
2. 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
3. 推动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创新人才,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
4. 推进改革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拓展开放领域,吸引外资,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
5. 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人才。
6. 保障社会权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7.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
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具体的战略目标和步骤可能因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具体实施时需要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相应的措施。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ppt 83页)
2、我国 经济发 展战略 的特点
注重社会协调发展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和指标体系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国 民经济持续增长,国家经济实 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取得重 大的突破性进展;人民生活实 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 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
2、为轻工业提供相当份额的 工业原料
3、为工业生产的扩大补充新 的劳动力
4、为工业生产提供巨大的市 场
农业始终是我们国 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农 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 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 改革的根本问题。
2、加快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建 设,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 东输、西电东送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实现城乡统筹 发展
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促进区域经 济协调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促进国民经济 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一)优化产业结构
战略重点
产业结构的含义
1、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繁荣农村经 济
农业对工业发展Βιβλιοθήκη 支持1、为奠定工业化提供资金的 原始积累
我们要在二十一世纪,集 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 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 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 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 活更加殷实。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 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 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 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 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的市 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 放的经济体系。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这一章主要是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战略问题,具体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为实现战略而采取的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后阐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本章内容较多,涉及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与现实的经济发展联系较为密切,热点问题比较多。
这一章是历年考试的重点,2005年复习备考时应高度重视。
通过对以往真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章题型以选择题、分析题为主。
本章还可能会联系实际出高分值的综合题目,复习时应特别注意联系当前改革开放的实际去思考问题。
考生在复习这一章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全面理解一些概念;另一方面要把握一些重点问题,如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意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实施这一战略,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等。
在复习的时候,考生对容易出错的地方要特别注意。
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
不要把可持续发展片面地理解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或者生态的保护。
本章内容2005年考试大纲有较大调整,该部分原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现改为“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
具体变动如下:新增考点:本章第一节“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包括知识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删减考点:无修订考点:第四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修改和添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战略的内涵;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随着中国的崛起,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中国的重大问题。
在如今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需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富强,实现人民安康和幸福。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需要在多方面实现。
首先是加强军队建设,不断增强军事实力。
军队是国家安全的中流砥柱,只有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加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也是重要内容之一,从现代化的角度出发,提升军队的能力和素质。
其次,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也包括要提高科技和教育水平。
在发达国家中,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
中国需要以此为支撑,不断推进中国自主科技的进步和方向,提高教育的水平,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也需要加强经济发展。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其对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需要致力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
此外,构建人民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发展战略的重点内容。
这需要注重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人民的权力保障,推进以多样性为核心的多元社会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法律、制度和文化等多方面出发,谋求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福利和全面发展。
在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时,中国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
因为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面向未来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的必要条件。
总之,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共同推进。
只有坚定不移的实施这一战略,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让中国实现国家科技强国和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摘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概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路径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措施
正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概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系列战略安排。
这一战略安排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到2021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完成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到2049 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路径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这一战略路径旨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措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化国际合作等。
这些战略措施旨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目标。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人民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一系列战略部署。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核心: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特点和实现方式是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最终目标是五个方面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支撑力量是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工业化的过程是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过程 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比例 第一产业 种植业 林业 工业 第二产业
……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
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 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二)
推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从全局出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六 大
通常经济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活动各个类别的比例组合, 它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市场结构、供求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和区域布局结构等等。对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实质是对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调整。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十六大
全面小康
更高水平 内容比较全面丰富 发展较为均衡
经济:GDP翻两番,综合国力和 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 法制更加更加完备
文化: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 化和健康素质提高 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一)
邓小平提出的战略重点
(1)农业 (2)能源和交通
(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建立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机制 切实打破城乡隔阂,形成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 赋予农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国民待遇,让公共服务更多地 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自 身良性发展机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与对策(ppt 15页)
3、不平衡: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 间、收入水平不同的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经 济发展与生活水平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同时,在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 面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进展状况 和达到的水平也是不平衡的。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此目标是要在本世纪前20年实现的,其 最大特点是惠及10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 康社会。
3、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 的五个新要求:
❖ 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 会的公平正义。
❖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
❖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一、我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我国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其 特点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 1、低水平:我国人均收入属于中下收入国家水平, 刚刚迈入小康社会的门槛。 2、不全面:主要是偏重于小康社会的经济方面, 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建设的发展还不够。即 使在经济方面更多的也还是侧重于物质层面,解决 生存需要,还不能满足高层次的享受需要和发展需 要。
⑵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 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⑶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 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个“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邓小平“三步走”发 展战略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是具体落实邓小平第三步 发展战略的一种部署。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2、你们应该培养对自己,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百这种信心是靠克服障碍,培养意志和锻炼意志而获得的。 3、坚强的信念能赢得强者的心,并使他们变得更坚强。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5、有百折不挠的信念的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 的威力。6、永远没有人力可以击退一个坚决强毅的希望。7、意大利有一句谚语:对一个歌手的要求,首先是嗓子、嗓子和嗓子……我现在按照这一公式拙劣地摹仿为:对 一个要成为不负于高尔基所声称的那种“人”的要求,首先是意志、意志和意志。8、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9、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1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 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1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 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13、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14、意志的出现不是对愿 望的否定,而是把愿望合并和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意识水平上。15、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鬓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16、即使 遇到了不幸的灾难,已经开始了的事情决不放弃。17、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18、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 去。19、意志若是屈从,不论程度如何,它都帮助了暴力。20、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21、意志坚强,就会战胜恶运。22、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 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才能取得胜利。23、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24、疼痛的强度,同自然赋于人类的意志和刚度成正比。25、能 够岿然不动,坚持正见,度过难关的人是不多的。26、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中和可怕的考验中 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2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28、立志不坚,终不济事。29、功崇惟志,业广惟勤。30、一个崇高 的目标,只要不渝地追求,就会居为壮举;在它纯洁的目光里,一切美德必将胜利。31、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32、您得相 信,有志者事竟成。古人告诫说:“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只有当勉为其难地一步步向它走去的时候,才必须勉为其难地一步步走下去,才必须勉为其难地去达到它。33、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34、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35、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 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36、即使在把眼睛盯着大地的时候,那超群的目光仍然保持着凝视太阳的能力。37、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 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38、一个有决心的人,将会找到他的道路。39、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 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1、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走到底,决不回头。42、生命里最重 要的事情是要有个远大的目标,并借助才能与坚持来完成它。43、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我在沙漠中曾亲眼看见,匆忙的旅人落在从容的后边;疾驰的骏马落在后头, 缓步的骆驼继续向前。44、有志者事竟成。45、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46、意志目标不在自然中存在,而在生命中蕴藏。47、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48、思想的形成,首先是意志的形成。49、谁有历经千辛万苦的意志,谁就能达到任何目的。50、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我终 生的等待,换不来你刹那的凝眸。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能力可以慢 慢锻炼,经验可以慢慢积累,热情不可以没有。不管什么东西,总是觉得,别人的比自己的好!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折磨,才有征服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 出世间的绝唱。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不要因为寂寞而恋爱,孤独是为了幸福而 等待。每天清晨,当我睁开眼睛,我告诉自己:我今天快乐或是不快乐,并非由我所遭遇的事情造成的,而应该取决于我自己。我可以自己选择事情的发展方向。昨日已逝,
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经济结构的概念及与产业结构 的关系
26
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及调 整的主要任务
主要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 城镇化水平低。 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优化产业结构,全面 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合理 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逐 步推进城镇化,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 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 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 重点和关键。
31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方向(第一产业)
农业的重要性:①国民经济的基础:衣食之源、 生存之本;工业原料:40%;轻工业原料: 70%;工业品市场;资金积累;劳动力资源。 ②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农村,生活水平、社 会稳定、脱困,都离不开农村。③农业生产落 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④农业劳 动生产力的提高是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 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全面提高农业的质量、 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全面提高农业的质量、稳 步增加农业的产量。 步增加农业的产量。
22
第二节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3
第二节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本 节 的 结 构
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必 须调整经济结构。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 思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意义 四.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五.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实现速 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实现国 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7
产业结构的概念
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 间和同一产业内部各个组成 部分之间的比例和联系。
28
产业结构的分类
三次产业分类法:⑴农业(农、林、牧、渔);⑵ 工业和建筑业;⑶除了1、2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 学文化和人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公共需要服务的 部门)。 分类的依据:第一次产业的属性取自于自然界;第 二次产业则是加工取自于自然界的生产物;其余的 都归属于第三产业,各国分类略有不同。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在文化方面:城乡教育差距较大,落后腐朽文化还有一 定市场。
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统筹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规定,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主线,也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
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加强农业、农村、农民工作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为什么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我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
农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
如何发展农业 一靠政策 (邓小平) 二靠科学 规模经营 两个飞跃:承包制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根据本国实际,根据经 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全局出发,对较长时期内国家经济发 展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步骤、重点、指导原则和根本措施 等所作的谋划,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部署。 三 个 特 征 全局性 根本性 长期性 邓小平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为我国制定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 略,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 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战略目标 战略步骤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战略重点 战略措施
(五)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泽民: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1995年党中央提出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经济发展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经济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包括实现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素质。
2. 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3. 构建全面开放的经济体系,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社会建设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社会建设目标是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促进政治体制改革与发展。
2.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这包括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与农民增收,构建覆盖全体人民的社会安全体系,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 保障人民安全和人权,加强社会治安维护和国家安全维护。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2.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和监管体系建设,改革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机制,加大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治理力度。
3. 提升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促进人们自觉遵守环保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国家安全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国家安全目标是维护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设强大的国防和军队,实现军队现代化,提升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军民融合能力。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本 标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准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小
9、恩格尔系数50%;
康 基
10、成人识字率85%;
本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标
12、婴儿死亡率3.1%;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 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社会更加和谐 文化更加繁荣
科教更加进步 民主更加健全
经济更加发展
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1、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
2、以提高人民的奇缺,仅占全
国的3-8%左
各种有色金属矿 右
藏量占90%
国年 民递 生增 产速 总度 值
0
(1979—1994年的15年间) 19.88%
16.2% 15.78%
东部 中部 西部
(1979—1994 年的15年间)
1 : 0.54 : 0.43
1 : 0.67 : 0.55
东、中、西部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例
准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讨论 中国建立小康社会 的难点
东西部地区差距巨大
人口压力和资源约束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走势图
(单位:亿元)
90000
8940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 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 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 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 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 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 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 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 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 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 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 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
8.8
10.5
8.9
9.6
7.1
8.8
7.8
10.9
7.1
88. 8
5 0
34 .. 513 0.6
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 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 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 中心的轨道上来。
3、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
第一,新的发展阶段要求集约型经济 增长。
第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三,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同世界有关国家的比较
15
12.7
农 业
为奠定工业化基础提供资金的“原 始积累”
对
工
为轻工业提供相当份额的工业原料
业
发
展
为工业生产的扩大补充新的劳动力
的
支 持
为工业生产提供巨大的市场
2、我国农业的现状
( 1 )农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矛盾越来越 突出 ( 2 )农村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 3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积极性不高 ( 4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 5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面对国际农产品市场 的压力越来越大 ( 6 )农村社会管理系统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 经营体制的要求 ( 7 )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越来越适 应不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政策障碍。
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比较
50 40 30 20 10 0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工业化率 城镇化率
三、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远意义
(1)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开拓 新的广阔空间。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的发展战略
主要内容: *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 * 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分“三步走”, 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1、以前的战略目标
(1)1954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 一届一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 一次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
本 标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准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小
9、恩格尔系数50%;
康 基
10、成人识字率85%;
本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标
12、婴儿死亡率3.1%;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 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 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新型工业化:充分运用最新科学
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我国人 力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 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的工业化。
工业化
信息化
城市化
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 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 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社会更加和谐 文化更加繁荣
科教更加进步 民主更加健全
经济更加发展
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1、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实事求是
2、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出发点 和归宿点
准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讨论 中国建立小康社会 的难点
东西部地区差距巨大
人口压力和资源约束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走势图
(单位:亿元)
90000
89404
80000
70000 60000
58478.1
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
部门之间和同一产业内部各个组成 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比例。
(1)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2)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3)促进服务业(第三产业)全
面发展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包括第一产
业、第二产业以外的一切活动,具体指运输业、 通信业、仓储业、商业、金融业、房地产业、 科学、教育、新闻广播、行政、国防、社会事 务、娱乐及个人服务等。
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走
到建党一百年,使国民经济更快发展,各 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建国一百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 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低水平
不全面
Hale Waihona Puke 不平衡小康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900美元);基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繁荣农村经济的战略部署 党的十六大
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 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积极推进城镇化,引导农村富 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三、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第二,着重提高大中城市功能,
扩大人口容量。 第三,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第四,繁荣城镇经济。 第五,积极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
51%、50%
奇缺,仅占全
国的3-8%左
各种有色金属矿 右
藏量占90%
国年 民递 生增 产速 总度 值
0
(1979—1994年的15年间) 19.88%
16.2% 15.78%
东部 中部 西部
(1979—1994 年的15年间)
1 : 0.54 : 0.43
1 : 0.67 : 0.55
东、中、西部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的比例
实质: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
(2)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内涵: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 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 高劳动者素质,增加资金、设备、原材 料的使用效率等来实现经济增长。
实质: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 经济效益为中心。
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
3、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4、战略实现过程具有不平衡性
历史意义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经济结构
——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以及各 部分内部的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从 大的方面来说,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 构、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城乡结构 等诸多方面。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表现
产业结构、布局结构、所有制结构 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 低,工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国民经济整 体素质不高。
西部大开发的原因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 2000年国务院经济工作会议:抓住时机, 着眼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
今后西部开发重点
北部湾沿海地区;红水河电力和有色金 属基地;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基地;长江干 流中上游沿海地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 区;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干流中上游沿海地 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攀 西——六盘水冶金、能源化工基地等。
(2)保持西部地区政治和社会稳定、 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边疆安全。
(3)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东部、中西部 的自然条件
东部、中西部面 积分别占10.7%、 89.3%
东部、中西 部人口分别 占36.7%、 63.3%
东部、中西部的自然条件
中西部地区的草原资
源、森林资源、煤炭
资源分别占全国94%、 东部上述资源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8457.9
10000 4517.8 8964.4
0 1980Äê 1985Äê 1990Äê 1995Äê
2000Äê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走势图
(单位:元)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460
0 1980年
我国历年一、二、三产在中所占比例
单位(%)
60
50
40
Ò» ²ú
30
¶þ ²ú
20
Èý ²ú
10
0 1952 1957 1962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Ò» ²ú 50.5 40.3 39.4 35.2 32.4 30.1 28.4 27.1 20.5 20.4 19.1 18.6 17.7 ¶þ ²ú 30.6 20.9 31.3 40.5 45.7 48.5 43.1 41.6 48.8 49.5 50 49.3 49.3 Èý ²ú 28.6 30.1 29.3 24.3 21.9 21.4 28.5 31.3 30.7 30.1 30.9 32.1 33
(2)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作 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这个目标可 分“两步走”的设想:
第一步,大约再用3个五年计划的 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 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到 20 世纪末全面实现 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