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研究
新型逆转录酶抑制剂Nevirapine的合成
外分 光光 度计 上 测 定 , 质谱 由
M Dt p质谱仪测定 。 S a r
et 10si C n 10 rsL/ ee
室温 , 减压蒸馏 , 蒸除过 剩 的 sc 和溶剂 , 物用 水洗 ol 2 余
维普资讯
江
西
化
工
20 07年第 2 期
新 型 逆 转 录酶 抑 制剂 N v aie的合 成 ei pn r
徐 晓 晖 涂 国刚2 麦 曦2 黄 惠 明2 李少 华2
(. 1嘉应学 院医学 院药学 系 广东梅州 543 ; . 昌大学 医学 院药 学系 南 昌 306) 10 12 南 00 摘要 : 滋病 (J s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 艾 AD ) 它是 由 HV引发 , I 特别是 I V - I I
以 4一甲基 一3 一硝基 一 2一羟基 吡啶为起始 原料 , 与五氯化磷进行 卤代 反应制 得 4一甲基 一3一硝基 一2
一
剂 。本品可高度专一地 抑制 刚 一 的逆转 录酶u , 1 作 J
用机制是通过与逆 转录酶的非底物结 合部位 的活性部 位结合而抑制 病毒 逆转 录酶 的 活性 , 阻止 病毒 的逆转 录。N vai ei p e的最大特点 L : rn 2 是可 以抑制 ⅧV一1的各 J 种变异株 , 包括对 齐多 夫定 < Z ) A T 有抗 药性 的变异 株 , 但对 Ⅲv一2 及其它逆转 录病毒无效 。艾滋病病 毒中 ,
燥 的 5 l 0r 圆底烧瓶 中加入 20 一甲基 一3 n . 一硝基 一2
和 6 0m0 1m ]L的 N O . l. o . / a H溶液 , 回流 2h, 然后 室温
性传播艾滋病患者抗艾滋病毒治疗后的HIV1pol区基因突变研究
Express软件做序列拼接处理原始核苷酸序
病毒载量测定
用美国ROche公司的CO— 48)全自动核酸测定仪
列,参照测序图谱进行基因序列修订后,直接进入 web站http://hivdb.stanford.edu进行耐药性分 析。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9.o软件对所得到 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卡方检验分析。
1.1
研究对象
231例患者均来自于河北省辖区
内,为性接触感染HIV一1者,正在参加抗病毒治疗,
万方数据
54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脂糖凝胶电泳鉴定PCR产物,并以DNA Marker (DL2000)作为电泳参照物。阳性结果交由上海生 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进行序列测定。使用
Contig
病毒载量≥1 O。o拷贝/mL。采集他们的EDTA抗 凝全血10 mL,分离血浆后进行耐药基因型检测,并 收集他们的治疗信息和基本资料进行分析。 1.2方法
(HNl):5 7一CCT TGG AAA upper—primer
耐药发生率231例研究对象中有68例患者
发生了位点突变,导致了耐药性,耐药发生率为 29.44%(68/231),其中蛋白酶编码区基因位点突变 发生率为O.87%(2/231),逆转录酶编码区突变发 生率为29.00%(67/231)。 2.2耐药位点及耐药图谱 2例蛋白酶编码区发 生突变的患者中有1例患者不仅在蛋白酶编码区位 点46处发生了M46L,导致蛋白酶抑制剂(PIs,Pro—
o厂HP6Pi Pra训i”f已,S^巧i以2^“n聍g
050021,C矗i九口)
Pr已到P以fio行口九d Co理froZ
Abstract: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the prevalence of HIV—l drug resistance among patients infected with HIV through
艾滋病能治好吗,现在艾滋病能治好吗
艾滋病能治好吗,现在艾滋病能治好吗 艾滋病能治好吗艾滋病能治好吗?艾滋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主要采取一些手段进行抗病毒病情控制和对应症状处理,但只能祈祷缓解病情的作用,无法将艾滋病毒从患者体内消除。
最好的方法是做好预防措施,避免感染到艾滋病毒。
艾滋病能治愈吗?艾滋病是一种特殊的病毒,与普通病毒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破坏的是人体的免疫系统。
而免疫系统是对抗病毒和细菌入侵的人体的关键系统。
所以很难研发出有效的对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
虽然艾滋病目前治不好,但随着医药技术的提高,科学的发展,相信在未来是有可能攻破这一难关的。
多个国家艾滋病疫苗已进入了二期或三期实验,取得了一些成果。
所以,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艾滋病的治疗方法艾滋病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主要采取一般治疗、抗病毒药物及对症处理。
1、一般治疗对HIV感染和艾滋病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治疗,患者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及劳逸结合,避免传染他人。
2、抗病毒药物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保存和恢复免疫功能,降低病死率和HIV相关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减少艾滋病的传播。
目前,抗病毒药物有3大类可供选择:(1)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齐多夫定(ZDV或AZT)200mg,每日3次,或300mg每日2次;司他夫定(d4T)40mg,每日2次;扎西他滨(DDC)0.75mg,每日3次;地丹诺辛(DDI)200mg,每日2次;拉米夫定(3TC)150mg,每日2次;阿巴卡韦(ABC)300mg,每日2次。
(2)蛋白酶抑制剂(PI):英地那韦(IDV)800mg,每日3次;尼非那韦(NFV)750mg,每日3次;利杜那韦(RTV)600mg,每日1次;沙奎那韦(SQV)600mg,每日3次。
(3)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依非韦伦(EFV)600mg,每日1次;奈韦拉平(NVP)200mg,每日1次,2周后改为400mg,每日1次。
单剂量的奈韦拉平
• 介绍: 介绍: • 奈韦拉平的结构是二吡啶并二氮杂卓酮(如图),它是第 一类适用于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非核甘类逆 转录酶抑制剂。在细胞培养中,奈韦拉平通过与逆转录酶 直接连接,抑制RNA依赖和DNA依赖的聚合酶活性。 • Nevirapine, a dipyridodiaqepinone (Figure 1), was the first drug of the non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 (NNRTIs) class to be approved for treating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in humans. By binding directly to reverse transcriptase, nevirapine inhibits the RNA-dependent and DNA-dependent polymerase activi-ties in cell culture
口服给药后,人体能够迅速的吸收奈韦拉平达到 400mg。服用200mg剂量的奈韦拉平,给药4小时 后,血浆浓度峰值达到大约2µg/mL,尽管之后多 重峰的次级峰值浓度也能被监测出。剂量达到 200mg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和最大浓度 呈线性关系。
In humans, nevirapine appears to be readily ab-sorbed following oral administration of doses up to 400 mg [7,8]. Following a single 200 mg dose nevi-rapine peak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pproxi-mately 2µg/mL are achieved by 4 h postdose,although subsequent multiple secondary peak concentrations are also observed. Area under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 – time curve (AUC) and Cmax both exhibit dose linearity at doses up to 200 mg.
HIV-1逆转录酶非核苷类抑制剂MKC分子结合位点的理论研究
2 c ol f odS i c n i n ier g Z ei gG n sa gU iesy H n zo 10 5 C ia .S ho o ce ea dBo gn ei , hj n o gh n nvri , a ghu30 3 , hn ) oF n e n a t
( .K yL brt yo e iia C e i r f a r eo re ,Miir f d ct no C ia 1 e a oa r f dc l h m sy 0 N t a R sucs ns o u a o f hn ; o M n t r u l t y E i
些 理论 基 础 .
关键词
H V一1 1 T 蛋 白 ; C 结合位 点 ; F I ;R 1 MK ; DT
【 中图分类号 ]Q 6. T 44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62- 5320 )l 03 — 4 17-81 (09 O 一 07 0 - -
A T e r t a t d fNo — u lo i e I h b trMKC Moe u a h o ei lSu y o n n ce sd n i i c o lc lr
Vo . 8 No 1 11 .
Jn 2 o a .O 9
H V一1 转 录 酶 非核 苷 类抑 制 剂 I 逆 MK C分 子 结 合 位 点 的 理 论 研 究
王 宁。 邓 圣 荣 金 毅 徐 四川 何 耀 莹
非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肝毒性(上)
相对于其它抗病毒药物如阿巴卡韦及福沙那韦 , 接受依非韦仑 ( F 与奈韦拉平 ( V ) E V) N P 治疗的病人容易引起过敏反应一在开始治疗几天或几周后即可出现 IE 这种 由 N R I L。 N T 引起
维普资讯
的肝脏过敏性炎症可表现为 “ rs D es综合征” ,即包括皮肤红疹、嗜酸粒细胞增高及其它系统 症状 ( 淋巴结炎、间质性肾炎 、肺炎或肝炎 ) ;或不包括皮肤损害或嗜酸粒细胞升高的相似临 床表现。 F E V引起的肝脏过敏性炎症少于 N P 目前由 N P引起的特异性肝炎发生率为 3 V 。 V %, 此外 , 了并发急性肝功能不全以外 ,多数病例无需停用 N P或 E V 即能获得临床症状的 除 V F
本文拟讨论两种非核苷类药物 ( N T ) N R I,即依非韦仑 ( F E V)与奈韦拉平 ( V ) N P ,对 感染 HI — 成人的肝毒性 。并将依据现有的数据讨论这两种药物相关的急性肝毒性 ,以及两 V l 种药物产生肝毒性的机制及临床影响的异同点。 非核苷类抗逆转录药物 ( Ⅻ T )肝毒性的机制 I
其它机制 在接受 NN T 治疗的病例中, R I 为何未出现过敏反应而出现 中毒性肝炎 , 此机制尚未明了
( 由于过敏反应也有可能晚于肝炎出现 ) ,临床表现与其它 A T相关的中毒性肝炎类似 。给 R 予 N P及 E V 出现肝毒性的原 因,现有资料结果表明可能为积累效应或剂量依赖性所致。 V F
数项对照性研究表明 , 血浆高浓度的 N P与肝毒性有关联 , V 但随后有更大样本量及较好设计 方法的研究并不支持这一论 点。最近一项关于 E V的研究表明,在治疗 的最初 6 F 周其血浆浓
度与转氨酶水平升高有关联 。 N R I N T 诱导肝毒性的发生率 现有关于依非韦仑 ( F E V)与奈韦拉平 ( V N P)引起肝脏毒性的发生率数据较为广泛 , 均来自于临床研究及队列研究。数据显示 N P比 E V更容易引起肝脏毒眭。比较这两个药 V F 物引起肝脏副作用可发现,E V引发重度肝脏转氨酶升高 ( E 的发生率为 卜8 而 N P F I ) L %, V
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研究进展(待续)
ih btr eer ve d a c r i gt h mia tu tr y ei h sp p r n iiosw / e iwe c o dn oc e c lsr cu etp n ti a e .
[ ywo d 】 d cn l h mi r; n iAI sD u ; V- T N n u l sd s E z mei hbtr Ke r s Me iia e s y A t c t - D r g HI 1R ; o n ce ie ; n y i i s o n o
0
t ncits , T在 完 成 RN 指 导 的 D A 合 成 、 N 水 解 r sr ae R ) a p A N RA 反 应 和 D A 指 导 的 D A 合 成 过 程 中起 着 十 分 重 要 的作 N N
用 。 因此 , V 1逆 转 录酶 是 抗 H V/ I HI 一 I A DS药 物 设 计 的 一个 重 要 生 物靶 点 。目前 市 场 上 出 现 的 以 HI 1逆 转 录酶 为靶 V一 点 的药 物 按作 用 机制 和 化 学 结 构可 分为 核 苷 类 逆转 录 酶抑 制 剂 fu loi e e et ncit eihbtr, R I) 非 n ces e r vr r sr a n ii s N Tsm和 d s a ps o 核 苷类 逆 转 录 酶 抑 制 剂 f on ces e rvre t ncits n n u loi ees r sr ae d a p ihbt sNN T s n ii r , R I) o  ̄。 N R I 与 核苷 类 化 合物 不 同 , 糖环 部 分为 开链 结 构 , N Ts 其 因为缺少 5 一 羟基 , ’位 不能 进行 磷 酰化 , 不参 与 D A合成 , N 它 们和 R T相 互 作用 的机 制 不 同 于 Hl 一 R I。而 是通 过 与 V 1N T s H V 1R I 一 T的非底 物结合 部 位结 合 间 接 影 响非 底 物结 合 部 位
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自从1981年艾滋病被发现以来,全球医学界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简称ART)成为目前治疗艾滋病的主要手段。
我将在本文中从治疗原理、药物分类、治疗方案以及我国抗艾事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治疗原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利用逆转录病毒酶(Reverse Transcriptase,简称RT)的抑制剂,阻止病毒在人体细胞内复制和繁殖,从而达到控制艾滋病病毒(HIV)数量、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
治疗艾滋病的关键在于长期、规律、联合用药,使病毒载量降低到检测不到的水平,同时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二、药物分类1. 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如拉米夫定、司他夫定等,通过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阻止病毒复制。
2.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如依非韦伦、奈韦拉平等,通过与逆转录酶的结合,降低其活性。
3. 整合酶抑制剂(INIs):如雷特格韦、多替拉韦等,阻止病毒整合到人体基因组中。
4. 融合抑制剂(FIs):如恩曲他滨、替诺福韦等,阻止病毒与人体免疫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
5. 蛋白酶抑制剂(PIs):如洛匹那韦、达芦那韦等,抑制病毒复制过程中产生的蛋白质 maturation。
三、治疗方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病毒载量、 cd4+ 细胞计数等因素制定。
治疗初期,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两种逆转录酶抑制剂和一种其他类药物(如整合酶抑制剂、融合抑制剂或蛋白酶抑制剂)联合使用。
随着治疗进程的推进,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毒载量、 cd4+ 细胞计数等指标调整药物组合。
治疗艾滋病的目标是让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同时提高cd4+ 细胞计数,恢复免疫系统的功能。
患者需长期、规律、联合用药,不能随意中断或更换药物,以免病毒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效果下降。
四、我国抗艾事业的发展我国抗艾事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病毒耐药问题、患者依从性不高、药物供应不足等。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精品管理资料
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摘要:艾滋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传染性疾病,随着HIV病毒的传播,感染人数逐渐增多。
艾滋病已经成为最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流行性疾病之一。
本文收集了近期以来的一些文献进行整理,对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艾滋病抑制剂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1981年在临床诊断中被发现,我国1985年出现首例报道[1],1983年证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其病原体,人体感染此病毒后,使患者以CD4+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机能缺陷[2],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诸多机会性感染。
抵抗力降低加上机会性感染,成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4].AIDS传播速度惊人,死亡率极高,传播速率稳定[5],然而迄今为止,艾滋病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致命性传染性疾病。
所以治愈艾滋病是世界医药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人类对病毒及其感染过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创新, 抗HIV的药物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自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迄今为止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已发展到31个品种[6]。
本文通针对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作一综述。
1. HIV 及其感染机制及危害HIV 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7],参与HIV进入CD4 T淋巴细胞的主要病毒表面蛋白gp120和gp41 ,使病毒与宿主细胞膜接近,导致病毒包膜与细胞膜最终融合,病毒RNA进入细胞。
HI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形成的二倍体,两条链的5’ 端借氢键形成二聚体,包含了编码多种病毒蛋白的开放读码框区。
其中pol 区编码HIV-1 复制过程中所必需的三种酶:整合酶、逆转录酶和蛋白酶,分别在病毒整合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HIV RNA 转录成cDNA 和多聚蛋白的翻译后加工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目前药物主要作用靶点.HIV 又分为HIV—1 型和HIV-2 型.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艾滋病患者是被HIV—1 病毒所感染.[8,9]HIV感染后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和对各种病毒抗原产生相应抗体。
抗乙型肝炎病毒非核苷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乙型肝炎病毒非核苷类药物的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抗乙型肝炎病毒非核苷类药物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世界性传染疾病。
HBV一直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至今仍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
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每年由于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100万[1]。
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干扰素和核苷类抗HBV药物虽然在治疗乙肝病毒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免疫调节剂的低应答率和核苷类似药物耐药性病毒株的出现以及停药反弹等因素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
非核苷类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不一[2],抗HBV的作用机制不同于核苷类药物,且有许多具有较好的抗HBV活性。
因此近年来,非核苷类抗HBV药物的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对它们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1 焦磷酸类似物膦甲酸钠是最常用的焦磷酸类似物。
它是特异性DNA聚合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对人类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
膦甲酸钠能直接作用于核酸聚合酶的焦磷酸结合部位,抑制病毒特异DNA多聚酶和逆转录酶。
有研究者给21例乙肝患者注射国产膦甲酸钠,每天4.8 g,分两次(每次间隔6 h)静滴,注射前后同步检测HBV复制指标。
治疗结束后HBeAg和HBV-DNA转阴率分别为35.2%和33.3%[3]。
2 γ-联苯双酯γ-联苯双酯(γ-DDB,4,4’-二甲氧基-5,6,5’,6’-双亚甲二氧基-2,2’-二羧酸甲酯联苯)为我国首创治疗慢性肝炎的药物。
尽管该化合物有口服吸收率低的缺点,但活性很好。
γ-联苯双酯具有肝脏保护作用,能使肝脏免受四氯化碳,D-半乳糖氨引起的肝损伤,降低血清GPT(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和GOT(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增强肝脏解毒功能。
艾滋病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
华南农业大学期末考试卷2007 学年第一学期考查科目:病毒学考查类型:文献综述题目:艾滋病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学号:************姓名:***年级:05级植物保护6班(微生物方向1班)成绩评阅人艾滋病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摘要:艾滋病自被发现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但是一直未能找到治愈的有效的安全的方法,一度造成艾滋病传染的的恐慌,因而对艾滋病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艾滋病的化学和生物治疗方法以及两种方法中比较常用的一些药物以及疫苗等做简单的综述,以便对艾滋病防治研究有更好的了解及对其展望。
关键词:艾滋病治疗预防药物疫苗前言艾滋病字被发现至今,一直是与死亡离不开,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目前,全球HIV 感染和AIDS患者总人数不断上升,特别是在贫穷落后地区,艾滋病早已成了人们心中的死神。
就我国而言,特别是近几年,HIV感染和AIDS传播速度相当迅猛。
据专家估计,我国实际HIV 感染者已逾80万,WHO预测,至2010年总数可能超过1,000万[1-3]。
因此,如何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已成为我国一项刻不容缓、复杂而长期的艰巨任务。
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包括化学和生物疗法(重组的细胞因子,HIV/AIDS 疫苗以及基因治疗)是艾滋病治疗领域首先考虑的问题。
1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如同大多数疾病的治疗,艾滋病的化学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目前艾滋病的治疗药物发展相对较快,已有上市和临床应用的药物。
1.1已上市的抗HIV 药物自齐多夫定(Zidovudine,6 )——第一个抗HIV药物于1987年被美国FDA获准上市后,抗HIV药物的研究发展相当迅速。
目前,国外已有15个药物上市。
分别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齐多夫定、双脱氧肌苷(ddI)、双脱氧胞苷(ddC)、司塔夫定(d4T)、拉米夫定(3TC)和阿巴卡韦(abacavir)等[4]。
上述15个抗HIV药物已在临床上应用,主要用于联合治疗HIV-1感染和AIDS。
抗艾滋病药物新靶标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抗艾滋病药物新靶标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综述自1981年人类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HIV)以来,抗艾滋病药物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然而由于HIV的高度变异性以及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许多患者出现耐药现象,这使得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面临巨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开始寻找新的靶标和抑制剂,以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的有效性和降低耐药风险。
本文将对近年来在抗艾滋病药物新靶标及其小分子抑制剂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类与HIV复制过程密切相关的酶,即逆转录酶。
这些酶在HIV病毒的生命周期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针对这些酶的药物具有很高的潜在疗效。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针对逆转录酶的小分子抑制剂,如NNRT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PI(蛋白酶抑制剂)和TI(整合酶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在实验室和动物实验中都表现出了良好的抗HIV活性,为后续临床试验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研究人员还关注到HIV病毒表面的gp120gp41受体复合物。
这一复合物是HIV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关键环节,因此针对这一复合物的药物具有很大的潜力。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名为CCR5的蛋白质,它能够诱导gp120gp41受体复合物与CD4阳性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结合,从而促进病毒的侵入。
因此CCR5拮抗剂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抗艾滋病药物。
虽然目前尚未实现CCR5拮抗剂的临床应用,但已有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抗HIV活性。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寻找其他可能的抗艾滋病药物靶标,例如研究人员发现,一些非经典途径参与了HIV病毒的生命周期,如病毒颗粒装配、释放和感染等过程。
因此针对这些非经典途径的药物也具有潜在的抗HIV活性。
目前已经发现了一些针对非经典途径的小分子抑制剂,如NS34A蛋白酶抑制剂等。
抗艾滋病药物新靶标及其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然而由于HIV的高度变异性以及抗病毒药物的广泛使用,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新靶标和抑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奈韦拉平抗菌应用进展
奈韦拉平抗菌应用进展【药物概述】本品是HIV-1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 TI)。
奈韦拉平与HIV-1的逆转录酶直接连接并且通过使此酶的催化端破裂来阻断RNA依赖和DNA依赖的DNA聚合酶活性,从而阻断HIV的复制。
本品对HIV-2的逆转录酶及真核DNA的聚合酶无抑制作用。
本品作用于HIV复制的早期。
单独用药可能产生HIV的急性耐药,目前多用于联合用药。
【药动学】本品在胃肠道吸收快,生物利用度约90%,血浆结合率为60%,在脑脊髓液中的药物浓度是血药浓度的45%。
其首次用药血浆半衰期约45h,多剂用药后血浆半衰期为25~30h。
奈韦拉平可以透过胎盘,还能分泌至乳汁。
奈韦拉平通过细胞色素P450 CYP3A酶系统代谢,代谢产物经过葡萄糖醛酸化偶联作用后,最后经肾脏排除体外。
奈韦拉平是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及其自身代谢的诱导剂。
【用药指征】本品与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合用治疗HIV-1感染。
单用此药会很快产生同样的耐药病毒。
因此,奈韦拉平应一直与至少两种以上的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一起使用。
对于分娩时未使用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孕妇,应用奈韦拉平可预防HIV-1的母婴传播。
对于预防母婴传播这一适应证奈韦拉平可单独使用。
孕妇分娩时只需口服单剂量奈韦拉平,新生儿在出生后72h内亦只需口服单剂量奈韦拉平。
【用法与用量】1.成人患者在最初14日,奈韦拉平的推荐剂量为每日1片,每片200mg(这一导人期的应用可以降低皮疹发生率)。
导入期后用法为每日2次,每次1片,并同时使用至少两种以上的其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对于那些合用药,应遵循其推荐剂量并且应对这些药物进行监控。
2.儿童患者对于2个月到8岁的儿童,本品的口服推荐剂量是用药初始2周按4mg/kg,每日1次给药,之后为7mg/kg,每日2次给药。
对于8岁和8岁以上的儿童患者,推荐剂量为初始2周按4mg/kg,每日1次,之后为4mg/kg,每日2次。
任何患者每日用药总剂量不得超过400mg。
艾滋病综述
艾滋病综述生命科学学院生技131班卢婉华 1314300076摘要:艾滋病仍是本世纪无法攻克的难题之一。
人们经常谈“艾”色变。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疾病。
自从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以来,艾滋病便以几何级数的超级速度,疯狂地横扫了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国家和地区。
那么令人们谈名色变HIV究竟是何方神圣,它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它是如何传播,现阶段,人们对艾滋病的治疗手段又有哪些呢?本文将从艾滋病的病毒学,传播途径和治疗手段等对HIV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学作用机制传播途径治疗手段一、艾滋病的病毒学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
HIV,直径约120纳米,大致呈球形。
病毒外膜是类脂包膜,来自宿主细胞,并嵌有病毒的蛋白gp120与gp41;gp41是跨膜蛋白,gp120位于表面,并与gp41通过非共价作用结合。
向内是由蛋白p17形成的球形基质,以及蛋白p24形成的半锥形衣壳,衣壳在电镜下呈高电子密度。
衣壳内含有病毒的RNA基因组、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以及其他来自宿主细胞的成分(如tRNAlys3,作为逆转录的引物)。
HIV为RNA逆转录病毒,有两个血清型—I型和II型,它们的遗传学特征非常相似,有广泛的交叉抗原。
I型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
II型虽然已经发现十余年,但是直到现在,仍旧主要局限在西非呈地方性流行,没有明显地向其它地方蔓延的趋势。
HIV最主要的攻击对象是CD4+T淋巴细胞。
在急性感染期,病毒快速复制使血液和淋巴器官中出现高浓度的病毒。
随着免疫系统形成对HIV特异的细胞毒性淋巴细胞,血液中的病毒水平开始下降,这种免疫反应可以使病毒的复制和清除间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表现为血液中的病毒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固定,称为病毒固定点(Viral set- poin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的研究
二芳基嘧啶类衍生物(DAPYs)是一类非核苷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因其高效低毒尤其是广泛的抗临床变异病毒株的特点,近年来成为抗HIV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论文第一章综述了DAPY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构效关系研究进展,总结了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
本论文第二章基于DAPYs/HIV-1 RT复合物晶体结构的分析,结合已知的DAPY类NNRTIs的构效关系,设计合成了34个Naph-DAPY类系列衍生物
(DSM01-DSM34)并测试了它们的抗HIV生物活性。
其中,化合物DSM23显示出最佳的抗病毒活性(EC50 (HIV-1ⅢB)=2.35nM, EC50 (RES056)=6.57μM, EC50 (HIV-2)=15.94μM)。
本论文第三章基于Autodock对接的DAPYs/HIV-1 RT复合物理论模型的分析,结合前期工作总结的DAPY类NNRTIs的构效关系,设计合成19个了C(=NOH)-DAPY 类系列衍生物(DSM35-DSM53)并测试了它们的抗HIV病毒活性。
其中,化合物DSM48显示出最佳的生物活性(EC50(HIV-1ⅢB)=0.025μM, EC50 (RES056)=8.72μM, EC50 (HIV-2)=8.31μM。
本论文建立了目标化合物的3D-QSAR (CoMFA和CoMSIA)模型,从立体、静电和疏水作用等方面初步探讨了目标化合物的构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