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 第11章.ppt
合集下载
无机及分析化学PPT
![无机及分析化学PPT](https://img.taocdn.com/s3/m/320543135f0e7cd18425361d.png)
无关; 注: bB 、xB 、wB与T无关; 无关 注意: 1、 CB、n B 、 MB 、bB 必须指明基本单元 注意: 、 2、 C(B) =b C (bB); n(B) =bn (bB) ; M(B)=bM(1/bB); 、 ; 3、 较稀的水溶液:因V≈ m 、 ρ ≈ 1, ∴ CB ≈ bB 、 较稀的水溶液: ≈ 17 4、 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 、
bB:与体积无关 与温度无关 常用于稀溶液依数性的研究 与体积无关,与温度无关 与体积无关 与温度无关,常用于稀溶液依数性的研究
nB mB bB = = mA M B mA
12
水中溶解0.580g水中溶解 水中溶解 的摩尔质量M(NaCl)=58.44g·mol-1 解:NaCl的摩尔质量 的摩尔质量 =
饱和溶液10.00cm3,测得其 例1-3 在常温下取 - 在常温下取NaCl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质量为12.003g,将溶液蒸干,得NaCl固体 固体3.173g.求: 质量为 ,将溶液蒸干, 固体 . (1)物质的量浓度 (2)质量摩尔浓度 (3)饱和溶液中 ) 质量摩尔浓度 饱和溶液中 NaCl和H2O的摩尔分数,( 的摩尔分数,( 和 的摩尔分数,(4)Na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 饱和溶液的质量分 质量浓度. 数(5)质量浓度. 质量浓度 解:(1) NaCl饱和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 NaCl
mB ρ= V
分析化学中计算某组分质量浓度
14
2.4 摩尔分数
摩尔分数x 混合系统中 某物质i的物质的量 混合系统中,某物质 的物质的量n 摩尔分数 i:混合系统中 某物质 的物质的量 i占混 合系统中总的物质的量n的分数称为该物质 的分数称为该物质i 合系统中总的物质的量 的分数称为该物质 的摩 尔分数, 其量纲为1,表达式为 表达式为: 尔分数 其量纲为 表达式为: ni xi = n 双组分系统溶液: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d10e34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10.png)
酸碱反应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之间的中和 反应,生成盐和水。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是指溶液中的离子结合 成难溶于水的沉淀,从溶液中析 出的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数的概念
氧化数是表示原子或分子氧化态的数 值,用于表示原子或分子在氧化还原 反应中的得失电子数。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电子转移的反应, 其中氧化剂获得电子,还原剂失去电 子。
气体为参考态。
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原理
1 2
反应速率的概念
反应速率是描述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单位为 摩尔每升每秒(mol/L·s)。
反应速率方程
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可以用反应速率方 程来表示。
3
活化能的概念
活化能是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快慢的物理量,单位 为焦耳每摩尔(J/mol)。
酸碱反应与沉淀反应
04 无机化合物的分类与性质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金属元素概述
金属元素是具有金属光泽、导电、导热性能良好 的元素,通常在周期表中占据一定的位置。
金属单质
金属单质具有金属键合,表现出良好的导电、导 热和延展性。
金属化合物
金属化合物种类繁多,包括氧化物、硫化物、卤 化物等,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杂化合物。
配合物的结构
02
配合物的结构通常由中心原子或离子和配位体组成,配位体通
过配位键与中心原子或离子结合。
簇合物的结构
03
簇合物是由多个原子或离子通过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复杂化合物,
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
05 分析化学简介
分析化学的定义与任务
总结词
分析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学科,其任务是通过实验手段获 取物质的化学信息。
无机化学课件第十一章
![无机化学课件第十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9ea2d507be1e650e52ea99ed.png)
I2(g) + H2(g) 催化剂,Δ 2 HI(g)
3. 存在、分离、性质
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萤石(CaF2) 冰晶石(Na3AlF6) 氟磷灰石(Ca3(PO4)2CaCFCl)2
氯: 主要以海水和内地盐湖中的NaCl形式存在
溴,碘:以Na,K,Mg的无机盐形 式存在于海水中
分离:从卤化物中分离卤素单质
2 P(s) + 3 Br2(g) 2 P(s) + 5 I2(g)
2 PBr3(l) 2 PCl3(s)
(无色发烟) (红色)
与 H2 的反应 在低温下,暗处,F2 可与 H2 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大
量热,导致爆炸。
F2(g) + H2(g)
2 HF(g)
Cl2 在常温下与H2 缓慢反应, 但在紫外光照射下,可
1.强氧化性 F ,Cl ,Br ,I 能力依次减弱
2
2 22
2.与单质作用
F2 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与金属直接化合,生成高价氟 化物。F2 与 Cu、Ni、Mg 作用时由于金属表面生成一层 致密氟化物保护膜而中止反应。所以 F2 可储存在 Cu、 Ni、Mg 或合金制成的容器中。
Cl2 可与各种金属作用,但干燥的 Cl2 不与 Fe 反应, 因此,Cl2 可储存在铁罐中。
烈。
2 S(s) + Cl2(g)
S2Cl2(l)
(红黄色液体)
S(s) + Cl2(g)(过量)
SCl2(l) (深红色发烟液体)
2 P(s) + 3 Cl2(g)
2 PCl3(l) (无色发烟液体)
2 P(s) + 5 Cl2(g)(过量)
2 PCl5(s) (淡黄色固体)
3. 存在、分离、性质
氟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萤石(CaF2) 冰晶石(Na3AlF6) 氟磷灰石(Ca3(PO4)2CaCFCl)2
氯: 主要以海水和内地盐湖中的NaCl形式存在
溴,碘:以Na,K,Mg的无机盐形 式存在于海水中
分离:从卤化物中分离卤素单质
2 P(s) + 3 Br2(g) 2 P(s) + 5 I2(g)
2 PBr3(l) 2 PCl3(s)
(无色发烟) (红色)
与 H2 的反应 在低温下,暗处,F2 可与 H2 发生剧烈反应,放出大
量热,导致爆炸。
F2(g) + H2(g)
2 HF(g)
Cl2 在常温下与H2 缓慢反应, 但在紫外光照射下,可
1.强氧化性 F ,Cl ,Br ,I 能力依次减弱
2
2 22
2.与单质作用
F2 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与金属直接化合,生成高价氟 化物。F2 与 Cu、Ni、Mg 作用时由于金属表面生成一层 致密氟化物保护膜而中止反应。所以 F2 可储存在 Cu、 Ni、Mg 或合金制成的容器中。
Cl2 可与各种金属作用,但干燥的 Cl2 不与 Fe 反应, 因此,Cl2 可储存在铁罐中。
烈。
2 S(s) + Cl2(g)
S2Cl2(l)
(红黄色液体)
S(s) + Cl2(g)(过量)
SCl2(l) (深红色发烟液体)
2 P(s) + 3 Cl2(g)
2 PCl3(l) (无色发烟液体)
2 P(s) + 5 Cl2(g)(过量)
2 PCl5(s) (淡黄色固体)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第11章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三版)第11章](https://img.taocdn.com/s3/m/ea2f2fd04afe04a1b071dea5.png)
pH = 7.0, as(H) = 2.5 107
Ksp’ = Ksp as(H) = [Ag+]Cs2- = (2S)2S = 4S3 S = 1.1 10-14 mol/L
14
Sx106 mol/L
(3). 络合效应—增大溶解度
10 同离子效应
8
络合作用
6
Ag+ + Cl-
AgCl
Cl-
Ca2+ , C2O42Ca2+ 加入 H2 C2O4,无CaC2O4 沉淀产生
再加入CO(NH2)2 CO(NH2)2 + H2O9=0=•CCO2 + 2NH3 [C2O42-] 升高,缓慢析出CaC2O4 沉淀
27
11.6 有机沉淀剂
特点
选择性较高 溶解度小,有利于沉淀完全 无机杂质吸附少,易过滤、洗涤 摩尔质量大,有利于减少测定误差 某些沉淀便于转化为称量形
15
酸效应 —络合效应共存
PbC2O4=Pb2++C2O42-
HiY H+ Y
H+
Ksp=10-9.7
PbY HC2O4-,H2C2O4
pH=4.0,[C2O4´ ]=0.2mol·L-1 , [Y´]=0.01mol·L-1
C2O4(H) =100.3
Y(H)=108.6
[Y]=[Y’]/ Y(H)=10-10.6 mol ·L-1
11.4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p438)
吸附共沉淀(服从吸附规则)
是胶体沉淀不纯的主要原因,洗涤
包藏共沉淀(服从吸附规则)
是晶形沉淀不纯的主要原因,陈化或重结晶
混晶共沉淀 预先将杂质分离除去
后沉淀 主沉淀形成后,“诱导”杂质随后沉淀下来
Ksp’ = Ksp as(H) = [Ag+]Cs2- = (2S)2S = 4S3 S = 1.1 10-14 mol/L
14
Sx106 mol/L
(3). 络合效应—增大溶解度
10 同离子效应
8
络合作用
6
Ag+ + Cl-
AgCl
Cl-
Ca2+ , C2O42Ca2+ 加入 H2 C2O4,无CaC2O4 沉淀产生
再加入CO(NH2)2 CO(NH2)2 + H2O9=0=•CCO2 + 2NH3 [C2O42-] 升高,缓慢析出CaC2O4 沉淀
27
11.6 有机沉淀剂
特点
选择性较高 溶解度小,有利于沉淀完全 无机杂质吸附少,易过滤、洗涤 摩尔质量大,有利于减少测定误差 某些沉淀便于转化为称量形
15
酸效应 —络合效应共存
PbC2O4=Pb2++C2O42-
HiY H+ Y
H+
Ksp=10-9.7
PbY HC2O4-,H2C2O4
pH=4.0,[C2O4´ ]=0.2mol·L-1 , [Y´]=0.01mol·L-1
C2O4(H) =100.3
Y(H)=108.6
[Y]=[Y’]/ Y(H)=10-10.6 mol ·L-1
11.4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p438)
吸附共沉淀(服从吸附规则)
是胶体沉淀不纯的主要原因,洗涤
包藏共沉淀(服从吸附规则)
是晶形沉淀不纯的主要原因,陈化或重结晶
混晶共沉淀 预先将杂质分离除去
后沉淀 主沉淀形成后,“诱导”杂质随后沉淀下来
无机及分析化学11酸碱滴定
![无机及分析化学11酸碱滴定](https://img.taocdn.com/s3/m/df25d3b290c69ec3d4bb754a.png)
2020/10/28
=N—NH—
红色(醌式)
17
—SO3-
酚酞的变色原理
O
O-
2 O H-
O H-
2 H+
C
H+
COO-
无色(内酯式)
2020/10/28
粉色(醌式)
红色(羟酸盐式)
18
2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点和变色范围
变色点
HIn + H2O H3O+ + In-
K
θ a
(HIn)
c(H+ ) c(Inc(HIn)
2020/10/28
31
滴定过程溶液pH的计算
滴定前:用一元弱酸最简式计算。
c(H+ ) Kaθca 1.76 105 0.1 1.33103(mol L-1) pH 2.89
计量点前差半滴: VNaOH=19.98mL, 溶液中剩余HAc: 0.1*0.02mmol
生成Ac-: 0.1*19.98mmol
6
1.滴定分析法的类型
酸碱滴定法
强酸强碱的滴定
沉淀滴定法
H+ + OH- = H2O 银量法
Ag+ + X- = AgX
配位滴定法
EDTA法
M + Y = MY
氧化还原滴定法
高锰酸钾法
MnO4-+5Fe2++8H+ = Mn2++5Fe3++4H2O
2020/10/28
7
2. 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2020/10/28
2
11.1.1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N—NH—
红色(醌式)
17
—SO3-
酚酞的变色原理
O
O-
2 O H-
O H-
2 H+
C
H+
COO-
无色(内酯式)
2020/10/28
粉色(醌式)
红色(羟酸盐式)
18
2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点和变色范围
变色点
HIn + H2O H3O+ + In-
K
θ a
(HIn)
c(H+ ) c(Inc(HIn)
2020/10/28
31
滴定过程溶液pH的计算
滴定前:用一元弱酸最简式计算。
c(H+ ) Kaθca 1.76 105 0.1 1.33103(mol L-1) pH 2.89
计量点前差半滴: VNaOH=19.98mL, 溶液中剩余HAc: 0.1*0.02mmol
生成Ac-: 0.1*19.98mmol
6
1.滴定分析法的类型
酸碱滴定法
强酸强碱的滴定
沉淀滴定法
H+ + OH- = H2O 银量法
Ag+ + X- = AgX
配位滴定法
EDTA法
M + Y = MY
氧化还原滴定法
高锰酸钾法
MnO4-+5Fe2++8H+ = Mn2++5Fe3++4H2O
2020/10/28
7
2. 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2020/10/28
2
11.1.1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基本原理
第11章 电势分析法
![第11章 电势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fad89ef1f705cc1755270912.png)
6
√
无机及分析化学
三、指示电极
包括两类:金属基电极和离子选择性电极。 金属基电极(以金属为基体的电极)是电势分析法 早期被采用的电极。其特点是电极反应中有电子交
换反应,即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最常用的指示电极是离子选择性电极。
无机及分析化学
7
四、离子选择性电极
• 离子选择电极基本上是膜电极,它是以不同材料制 成的“膜”作为传感器,这种膜只对某些离子有选 择性响应。 • 膜电势与有关离子浓度的关系符合能斯特公式,但 膜电势的产生机理与其他电极不同,膜电势的产生 是由于离子交换和扩散的结果,而没有电子转移。
复合pH电极 14
无机及分析化学
酸度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
15
2.离子活(浓)度的测定
电势分析法测定 离子活(浓)度的 基本装置如图。
1.离子选择电极 4.电磁搅拌器
2.参比电极 5.试液容器
3.搅拌子 6.导线
无机及分析化学
16
(1)标准曲线法
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同时测定大批试样。 • 首先配制一系列标准溶液, 分别测出其电动势 ε,然后 在直角坐标纸上作 ε-lgc或 ε-pX(pX 为离子浓度的负 对数)曲线(称为工作曲线或 者标准曲线 ) ;再在同样条 件下测出未知溶液的电动 势εx,从标准曲线上即可查 出未知液的浓度。
无机及分析化学
20
电势滴定法具有下述特点:
• (1)准确度较高,测定的相对 误差可低至0.2%。 • (2)能用于难以用指示剂判断 终点的浑浊或有色溶液的滴 定。 • (3)可以用于非水溶液的滴定。 • (4)能用于连续滴定和自动滴 定,并适用于微量分析。 • 电势滴定的测量仪器如图所 示,滴定时用磁力搅拌器搅 拌试液以加速 反应尽机理与膜电势的产生是由 于 。 A. H+在玻璃膜表面还原而传递电子 B. H+进入玻璃膜的晶格缺陷而形成双电层结构 C. H+穿透玻璃膜而使膜内外H+产生浓差而形成双电层结构 D. H+在玻璃膜表面进行离子交换和扩散而形成双电层结构
√
无机及分析化学
三、指示电极
包括两类:金属基电极和离子选择性电极。 金属基电极(以金属为基体的电极)是电势分析法 早期被采用的电极。其特点是电极反应中有电子交
换反应,即氧化还原反应发生。
最常用的指示电极是离子选择性电极。
无机及分析化学
7
四、离子选择性电极
• 离子选择电极基本上是膜电极,它是以不同材料制 成的“膜”作为传感器,这种膜只对某些离子有选 择性响应。 • 膜电势与有关离子浓度的关系符合能斯特公式,但 膜电势的产生机理与其他电极不同,膜电势的产生 是由于离子交换和扩散的结果,而没有电子转移。
复合pH电极 14
无机及分析化学
酸度计
无机及分析化学
15
2.离子活(浓)度的测定
电势分析法测定 离子活(浓)度的 基本装置如图。
1.离子选择电极 4.电磁搅拌器
2.参比电极 5.试液容器
3.搅拌子 6.导线
无机及分析化学
16
(1)标准曲线法
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同时测定大批试样。 • 首先配制一系列标准溶液, 分别测出其电动势 ε,然后 在直角坐标纸上作 ε-lgc或 ε-pX(pX 为离子浓度的负 对数)曲线(称为工作曲线或 者标准曲线 ) ;再在同样条 件下测出未知溶液的电动 势εx,从标准曲线上即可查 出未知液的浓度。
无机及分析化学
20
电势滴定法具有下述特点:
• (1)准确度较高,测定的相对 误差可低至0.2%。 • (2)能用于难以用指示剂判断 终点的浑浊或有色溶液的滴 定。 • (3)可以用于非水溶液的滴定。 • (4)能用于连续滴定和自动滴 定,并适用于微量分析。 • 电势滴定的测量仪器如图所 示,滴定时用磁力搅拌器搅 拌试液以加速 反应尽机理与膜电势的产生是由 于 。 A. H+在玻璃膜表面还原而传递电子 B. H+进入玻璃膜的晶格缺陷而形成双电层结构 C. H+穿透玻璃膜而使膜内外H+产生浓差而形成双电层结构 D. H+在玻璃膜表面进行离子交换和扩散而形成双电层结构
无机及分析化学--溶液和溶胶 ppt课件
![无机及分析化学--溶液和溶胶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33b69e58f5f61fb6366637.png)
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和考勤。
参考书
(1)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 编 (2)无机及分析化学典型题解析及自测试题, 主编赵晓农,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
1
§ 1-1 物质聚集状态来自2§ 1-2 分散系
3 § 1-3 溶液的浓度
4
§ 1-4 稀溶液的依数性 (重点)
5 § 1-5 胶体溶液
nB V
cB =
mB MBV
1L该溶液的质量为:m=ρ·V=1.74 g/mL×1000 mL×80%=1392 g
Mm V c (H2SO4) =
(H 2SO 4) (H 2SO 4)
1392g
= 98.07gmol 11L = 14.2 mol·L-1
n
(
1 2
H2SO4)=
2n(H2SO4)
单位:mol ·kg1
1. 应用
nB mB MB
bB
=
mB MBmA
§1.3 溶液的浓度
2. 质量摩尔浓度(bB):
例:在50.0 g 水中溶有2.00 g 甲醇(CH3OH),求该溶液
的质量摩尔浓度。
M(CH3OH)=32.0 g·mol-1
解:由公式
(1) M
=
m n
(2) bB =
n(NaCl) =
m(NaCl ) M(NaCl )
10.0g 58.4gmol 1
= 0.171 mol
n(H2O) =
m(H 2O) M(H 2O)
90.0g
18.0gmol1 = 5.0 mol
xi
ni n
x(NaCl )
n(NaCl ) n(NaCl ) n(H 2O)
参考书
(1)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 编 (2)无机及分析化学典型题解析及自测试题, 主编赵晓农,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第一章 溶液和胶体
1
§ 1-1 物质聚集状态来自2§ 1-2 分散系
3 § 1-3 溶液的浓度
4
§ 1-4 稀溶液的依数性 (重点)
5 § 1-5 胶体溶液
nB V
cB =
mB MBV
1L该溶液的质量为:m=ρ·V=1.74 g/mL×1000 mL×80%=1392 g
Mm V c (H2SO4) =
(H 2SO 4) (H 2SO 4)
1392g
= 98.07gmol 11L = 14.2 mol·L-1
n
(
1 2
H2SO4)=
2n(H2SO4)
单位:mol ·kg1
1. 应用
nB mB MB
bB
=
mB MBmA
§1.3 溶液的浓度
2. 质量摩尔浓度(bB):
例:在50.0 g 水中溶有2.00 g 甲醇(CH3OH),求该溶液
的质量摩尔浓度。
M(CH3OH)=32.0 g·mol-1
解:由公式
(1) M
=
m n
(2) bB =
n(NaCl) =
m(NaCl ) M(NaCl )
10.0g 58.4gmol 1
= 0.171 mol
n(H2O) =
m(H 2O) M(H 2O)
90.0g
18.0gmol1 = 5.0 mol
xi
ni n
x(NaCl )
n(NaCl ) n(NaCl ) n(H 2O)
无机及分析化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无机及分析化学-PPT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689fd8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0a.png)
溶液的浓度 0.02080 mol/L
四位有效数字
溶液的浓度 0.10 mol/L
二位有效数字
被测物含量 56.12%
四位有效数字
平衡常数 K=1.8x10
二位有效数字
pH值(注) 12.08
二位有效数字
pH值
5.1
一位有效数字
注:
考虑pH值的有效数字时,因为pH值是氢离子浓度 的负对数,所以pH值的有效数字位数只考虑小数点后 数字个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字不是有效数字,因为它实 际上只反映了氢离子浓度的数量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Chem-is-try
化学在21世纪焕发着新的青春
20世纪化学的标志性成果 1. 合成氨技术 2.三大合成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纤维。 3.药物的发明
化学发展的现状( 21世纪)
化学和其他学科交叉,形成了许多新兴学科:
如地球化学、环境化学、化学生物学、药物化学等 化学已经成为生命、农业、医学、材料、环境等学科 的基础。
(±0.2)+(±0.0002)≈±0.2
所以计算结果的正确表示应为 36.5 。有效数字36.5 正好 与0.2的绝对误差相匹配。
(2)乘除法 例如,以下三个有效数字进行乘除法运算时 0.024×8.156 12.576 =0.015564885…… 因为每个数据的最后一位数字均为可疑数字,若最后一位有1
在有效数字中,数字“0”具有双重意义:(1)作为普通 数字使用,它是有效数字;(2)只起定位作用,它不是有效 数字。
例如,测得以下数据:
试剂的体积 12mL (量筒量取)
二位有效数字
试样的质量 0.6283g (分析天平称取) 四位有效数字
滴定液体积 23.58mL (滴定管读取) 四位有效数字
无机及分析化学总复习幻灯片
![无机及分析化学总复习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e06ddccbdaef5ef7ba0d3cf3.png)
测定反应为: Na2CO3 + HCl
NaHCO3 + NaCl
以上反应是以酚酞作指示剂,消耗HCl溶液V1(mL)。
NaHCO3 + HCl
NaCl + CO2 + H2O
以上反应是以甲基橙作指示剂,消耗HCl溶液V2(mL)。
计算wN :2C a 3 O=1 2cHC 2 lV1m M sN2C a 3 O 1 0310% 0
1212.001030.2500163.94
=2
100%=49.18%
11000
(3 2 .0 0 1 2 .0 0 2 ) 1 0 3 0 .2 5 0 0 1 4 1 .9 6
N a2 H P O 4=
1 .0 0 0
1 0 0 %
= 2 8 .3 9 %
第十四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0.51,所以Q算Q表,则79.90应该舍去。
2. 根据所有保留值,求出平均值:
x= 7 9 .5 8 7 9 .4 5 7 9 .4 7 7 9 .5 0 7 9 .6 2 7 8 .3 8= 7 9 .5 0 %
6
3. 求出平均偏差:
d=0.080.050.030.120.12=0.07
HBegCCl22lBBFCl33 CSiHC4l4
Be(ⅡA) B(ⅢA) C,Si
Hg(ⅡB)
(ⅣA)
三角锥
NH 3
PH 3 N,P (ⅤA)
V型
H2O
H 2S
O,S
(ⅥA)
第九章 配合物结构
•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形成体、配位体、配 位原子、配位数、单基配位体、多基配位 体)
• 常见配合物分子的磁性 •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 四配位、六配位配合物的杂化、磁性、内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十一章金属元素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十一章金属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0fb21b82910ef12d2af9e7a8.png)
第十一章 金属元素
11.1 元素概述 11.2 s区元素 11.3 ds区元素 11.4 d区元素
学习要求
1.掌握s区元素的通性和重要化合物的 性质
2.熟悉ds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3.掌握d区元素的特性和重要化合物性
质
元素化学是研究元素所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 制备、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各 门化学学科的基础。
通常稀有元素也可继续分为:轻稀有金属、高熔点稀有 金属、分散稀有元素、稀有气体、稀土金属、放射性稀 有元素等。
3.生命元素与非生命元素 根据元素的生物效应不同来分。 生命元素又可根据在人体中的含量及作用再进
行细分,可分为人体必需元素(essential elements)(包括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和有
碱金属与具有相同电子层的碱土金属相比,核电荷少,原 子半径大,原子核吸引外层电子的能力弱,最外层电子更 易失去,即碱金属的还原性比碱土金属的还原性强。
ⅠA
ⅡA
Li
Be
原子半径增大
Na
Mg
电离能、电负性减小
K
Ca
金属性、还原性增强
Rb
Sr
Cs
Ba
原子半径减小 电离能、电负性增大 金属性、还原性减弱
Cr2O3 + 3Na2O2 = 2Na2CrO4 + Na2O
MnO2 + Na2O2 = Na2MnO4
过氧化钠的主要用途是作氧化剂和氧气发生剂,此 外,还用作消毒剂以及纺织、纸浆的漂白剂等。 钙、锶、钡的氧化物与过氧化物作用,得到相应的 过氧化物:
MO + H2O2 +7H2O = MO2·8H2O 工业上过氧化钡的制备:
由表可知,这10种元素占了地壳总质量的 99.2%。而且轻元素含量较高,重元素含量较 低。
11.1 元素概述 11.2 s区元素 11.3 ds区元素 11.4 d区元素
学习要求
1.掌握s区元素的通性和重要化合物的 性质
2.熟悉ds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3.掌握d区元素的特性和重要化合物性
质
元素化学是研究元素所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的 制备、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各 门化学学科的基础。
通常稀有元素也可继续分为:轻稀有金属、高熔点稀有 金属、分散稀有元素、稀有气体、稀土金属、放射性稀 有元素等。
3.生命元素与非生命元素 根据元素的生物效应不同来分。 生命元素又可根据在人体中的含量及作用再进
行细分,可分为人体必需元素(essential elements)(包括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和有
碱金属与具有相同电子层的碱土金属相比,核电荷少,原 子半径大,原子核吸引外层电子的能力弱,最外层电子更 易失去,即碱金属的还原性比碱土金属的还原性强。
ⅠA
ⅡA
Li
Be
原子半径增大
Na
Mg
电离能、电负性减小
K
Ca
金属性、还原性增强
Rb
Sr
Cs
Ba
原子半径减小 电离能、电负性增大 金属性、还原性减弱
Cr2O3 + 3Na2O2 = 2Na2CrO4 + Na2O
MnO2 + Na2O2 = Na2MnO4
过氧化钠的主要用途是作氧化剂和氧气发生剂,此 外,还用作消毒剂以及纺织、纸浆的漂白剂等。 钙、锶、钡的氧化物与过氧化物作用,得到相应的 过氧化物:
MO + H2O2 +7H2O = MO2·8H2O 工业上过氧化钡的制备:
由表可知,这10种元素占了地壳总质量的 99.2%。而且轻元素含量较高,重元素含量较 低。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11章 元素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11章 元素化学](https://img.taocdn.com/s3/m/f09ae42a58fb770bf78a55e7.png)
地球上分布最广的10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元素符号 质量分数/% 元素符号 质量分数/% O 52.32 Fe 1.50 H 16.95 Ca 1.48 Si 16.67 Mg 1.39 Al 5.53 K 1.08 Na 1.95 Ti 0.22
11.1 元素概述
11.1.2 元素分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根据元素的电子得失能力分
11.3 p区元素
11.3.1 p区元素的通性
2 物理性质 ●包含有:
□金属固体:如铝;
□非金属固体:如碘; □非金属液体:如溴;
□非金属气体(双原子分子):如氧气
●同周期元素中,熔、沸点从左到右逐渐减小 ●同族元素中,熔、沸点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11.3 p区元素
11.3.1 p区元素的通性
3 化学性质
11.2 s区元素
11.2.1 s区元素的通性
3 化学性质
●典型的金属性,活泼性高:与卤素、氧及活泼非金属反应 ●还原能力:强还原剂,碱金属比碱土金属强 ●化合物:大都以离子键形成
典型反应 Ⅰ A族 M+X2→MX(X为卤素) M+H2→MH M+H2O→MOH M+TiCl4→Ti+MCl M+O2→M2O M 2 O2 MO2 Ⅱ A族 MX2 MH2(Be、Mg除外) M(OH)2(Ca、Sr、Ba) Ti+MgCl2 MO MO2(Ca、Sr、Ba)
●p区元素在许多化合物中常以共价键结合
●p区元素大多具有多种氧化值,其最高正氧化值等于其最外 层电子数(即族数)。 ●p区非金属元素(除稀有气体外),在单质状态以非极性共 价键结合,可形成独立的双原子分子,如Cl2、O2、N2等; 也可形成多原子的巨形分子,如C、Si、B等。 ●p区金属元素金属性比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要弱。某些元素甚 至表现出两性,如Si、Al等。
11.1 元素概述
11.1.2 元素分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根据元素的电子得失能力分
11.3 p区元素
11.3.1 p区元素的通性
2 物理性质 ●包含有:
□金属固体:如铝;
□非金属固体:如碘; □非金属液体:如溴;
□非金属气体(双原子分子):如氧气
●同周期元素中,熔、沸点从左到右逐渐减小 ●同族元素中,熔、沸点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11.3 p区元素
11.3.1 p区元素的通性
3 化学性质
11.2 s区元素
11.2.1 s区元素的通性
3 化学性质
●典型的金属性,活泼性高:与卤素、氧及活泼非金属反应 ●还原能力:强还原剂,碱金属比碱土金属强 ●化合物:大都以离子键形成
典型反应 Ⅰ A族 M+X2→MX(X为卤素) M+H2→MH M+H2O→MOH M+TiCl4→Ti+MCl M+O2→M2O M 2 O2 MO2 Ⅱ A族 MX2 MH2(Be、Mg除外) M(OH)2(Ca、Sr、Ba) Ti+MgCl2 MO MO2(Ca、Sr、Ba)
●p区元素在许多化合物中常以共价键结合
●p区元素大多具有多种氧化值,其最高正氧化值等于其最外 层电子数(即族数)。 ●p区非金属元素(除稀有气体外),在单质状态以非极性共 价键结合,可形成独立的双原子分子,如Cl2、O2、N2等; 也可形成多原子的巨形分子,如C、Si、B等。 ●p区金属元素金属性比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要弱。某些元素甚 至表现出两性,如Si、Al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1.2.1 温度的影响 沉淀的溶解反应, 绝大多数是吸热反应, 沉淀
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对于在热溶液中溶解度大的沉淀,在室温下
过滤、洗涤,例如 MgNH4PO4;无定形沉淀(如 Fe2O3·nH2O)的溶解度小,冷却后难于过滤洗涤, 要趁热过滤洗涤。
11.2.2 溶剂的影响
均相成核: 构晶离子在过饱和溶液中,通过离子的缔合 作用,自发形成晶核。占优势时形成无定形沉淀。 异相成核: 溶液中混有的固体微粒,在沉淀过程中起着 晶种的作用,诱导沉淀的形成.占优势时形成晶形沉淀.
分散度-晶核形成速度-沉淀生成的初始速度可 以用韦曼的经验公式表示:
沉淀生成的初始速度=K ×(Q-S)/S Q:沉淀剂加入瞬间沉淀物质的浓度; S:晶核的溶解度; Q-S:过饱和度,引起沉淀作用的动力; (Q-S)/S:相对过饱和度; K:为常数,与沉淀性质、介质及温度等有关。
c. 电解法 利用电解原理,用电子作沉淀剂使金属离子在电极
上还原析出,然后称量,求得其含量。
(2) 特点 a. 成熟的经典法,无标样分析法,用于仲裁分析。
b. 用于常量组分的测定,准确度高,相对误差 在0.1% - 0.2% 之间。
c. 耗时多、周期长,操作烦琐。 d. 常量的硅、硫、镍等元素的精确测定仍采用重 量法。
2. 对沉淀的要求
(1) 沉淀的溶解度必须很小,这样才能使被测组分 沉淀完全; (2) 沉淀应是粗大的晶形沉淀。这样夹带的杂质少, 便于过滤、洗涤。 (3) 沉淀经干燥或灼烧后,组成应恒定,且在空气 中稳定,这样才能具有确定的化学式。 (4) 沉淀应有较大的分子量,可使称量误差减小。 (5) 沉淀剂最好在灼烧时能挥发掉。
溶或离解度很小的化合物,优先被吸附。 例:BaSO4 - SO42- -Ca2+ - Mg2+ 离子的价数越高,浓度越大,越易被吸附。 例:BaSO4 - SO42- -Fe3+ - Fe2+
吸附量与下列因素有关: (1) 沉淀的总表面积越大吸附量越大。同质量的沉
淀,沉淀颗粒越小则比表面积越大,吸附杂质量 越大。故晶形沉淀吸附杂质量少,无定形沉淀表 面吸附严重。 (2) 溶液中杂质浓度越大,吸附越严重。 (3) 与溶液温度有关。吸附是放热过程,升高溶液的 温度,可以减少杂质的吸附。 * 减少措施:吸附是发生在沉淀的表面,洗涤沉 淀是减少吸附杂质的有效方法。
11.2.5 沉淀的形态 初生成时,“亚稳态”的溶解度大,放置后,
“稳定态”的溶解度小。 例如 “亚稳态” α-CoS Ksp=4×10-20
“稳定态” β-CoS Ksp=7.9×10-24
11.3 沉淀的形成
1. 沉淀的类型
生成的沉淀类型,首先取决于沉淀的性质, 其次与沉淀形成的条件、沉淀后的处理有密切 的关系。在重量分析法中,最好能获得晶形沉 淀。分为三类:晶形沉淀、无定形沉淀、凝乳 状沉淀。
2. 沉淀的形成过程
沉淀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有关这方面的 理论都是定性的解释或经验公式的描述,很不 成熟。
沉淀的形成过程如下:
构晶 离子
成核作用 晶核
成长
沉淀 聚集 无定形沉淀 颗粒 定向排列 晶形沉淀
晶核形成速度小于晶核成长速度,则获得 较大沉淀颗粒,且能定向地排列成为晶形沉 淀;若晶核生成极快,则形成大量细小微晶, 只能凝聚起来得到细小的胶状沉淀。
11.4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1. 共沉淀 当一种沉淀从溶液中析出时,溶液中某些可溶的组
分同生成的沉淀一起析出混杂于沉淀之中,这种现象 称为共沉淀现象。
共沉淀现象使沉淀玷污,这是重量分析法误差的主 要来源之一。
例如: 以BaCl2为沉淀剂测定SO42-时,试液中Fe3+会以 Fe2(SO4)3的形式夹杂在BaSO4沉淀中一起析出,给分析 结果带来误差。
共沉淀现象分为三类:吸附共沉淀、包藏(吸留和包 夹)、混晶或固溶体。
吸附共沉淀:由于沉淀表面上离子电荷的不完全 等衡,使沉淀吸附溶液中的杂质离子的现象。
吸附原则:表面吸附是有选择性的。 (1) 第一吸附层首先吸附过量的构晶离子。此外,
那些与构晶离子半径相似、电荷相同的离子 也容易被吸附。
例:BaSO4 - SO42- - Pb2+ (2) 第二吸附层的抗衡离子能与构晶离子生成微
第11章 重量分析法
11.1 概述 11.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1.3 沉淀的形成 11.4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11.5 沉淀条件的选择 11.6 沉淀的灼烧 11.7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11.1 概述
1.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和特点 在重量分析中,先用适当的方法将被测组分与试
样中的其他组分分离后,转化为一定的称量形式, 然后称重,由称得的物质的质量计算该组分的含量。 根据被测组分与其他组分分离方法的不同,有三种 重量分析法。
大多数无机盐沉淀在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有机 溶剂中大一些。
例如:PbSO4 S=45mg/L(水) S=2.3mg/L(30%乙醇水溶液) 相似者相溶, 加入有机溶剂,S↓
11.2. 3 形成胶体溶液 胶体颗粒很小,容易透过滤纸而引起损失,因此要避免
形成胶体溶液.常采用加热或加入大量电解质措施.
11.2.4 沉淀颗粒大小 同一种沉淀,晶体颗粒大,溶解度小; 晶体颗粒小, 溶解度大。 通常采用陈化获得大颗粒的沉淀。 例如: SrSO4 沉淀 大颗粒 S = 6.2×10-4mol/L 0.05μm S = 6.7×10-4mol/L 增大8% 0.01μm S = 9.3×10-4mol/L 越慢,能
得到大颗粒沉淀。各种沉淀都有一个能大批自发
产生晶核的相对过饱和极限值,称为临界值。
控制相对过饱和度在临界值以下,沉淀以异相
成核为主,得到大颗粒沉淀。超过临界值后,沉
淀以均相成核为主,得到小颗粒沉淀。
例如
沉淀
临界值
BaSO4 CaC2O4 ·H2O
AgCl
1000 31 5.5
(1) 重量分析法分类 a. 沉淀法
沉淀法是重量分析法中的主要方法。被测组分以 微溶化合物的形式沉淀出来,再将沉淀过滤、洗涤、 烘干或灼烧,最后称重并计算其含量。
b. 气化法(又称为挥发法) 利用物质的挥发性质,通过加热或其他方法使试样中
待测组分挥发逸出,然后根据试样质量的减少计算该组 分的含量;或当该组分逸出时,选择适当吸收剂使它吸收, 然后根据吸收剂质量的增加计算该组分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