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

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

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

曾茂春

摘要: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她将神经症置于文化和

心理的二维标准,认为神经症的基本结构是基本焦虑和基本敌意,对基本焦虑的不恰当的防御方式使得个体与他人和自我关系的失调,并最终导致神经症的产生。基于对人格倾向和神经症的理解,霍妮提出了自己的治疗目标和步骤。

关键词:霍妮;神经症理论;人格倾向

一、霍妮生平及学术思想

(一)生平

凯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犹太家庭。1906年进入柏林大学医学院学习,191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霍妮先后师从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卡尔·阿伯拉罕及弗洛伊德的虔诚信徒汉斯·萨奇斯,接受正统的精神分析训练。1917年,霍妮发表了她的第一篇精神分析论文《精神分析治疗的技术》。1918年霍妮成为一名精神分析临床医生。1920年到1932年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任教。1932年,为了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霍妮接受了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弗兰兹·亚历山大的邀请,离开柏林来到美国,并担任了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两年后,霍妮任职于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在该所任教并训练精神分析人员,创办诊所、开业行医。在此期间,她著书立说,培养学生,宣传她的思想,直到1952年去世。

(二)学术思想

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先驱和主要代表人物,她继承了弗洛伊德传统精神分析的一些思想、观点和方法,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扬弃。她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就是在批判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37年出版的《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是霍妮的第一部

重要代表作,标志着她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精神分析的自己的独特思想。在本书中霍妮引入了社会和文化因素来说明和解释人

的心理和人的精神疾病,认为神经症的驱动力量不是先天的本能,而是后天的人际关系失调所形成的。她批判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过分强调人类行为中的生物学因素而忽视社会与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的倾向。这一思想在后来的《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及其他专著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这一基本前提和基本取向的批判,使她的理论和传统的精神分析发生了偏离,也正是由于她的理论的社会文化定位改变了整个精神分析的方向。

虽然霍妮对弗洛伊德的理论采取了全面批判的态度,但她并没有彻底抛弃弗洛伊德。她认为,弗洛伊德提供的基本原则仍然是自己前进的基点,她推动的仍然是弗洛伊德的事业。她曾说“如果认为精神分析完全是由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大量理论构成的,那么,我在这里做的就不是精神分析。然而,如果认为精神分析的本质在于某种基本的思想倾向,它涉及的是无意识过程的作用,无意识行为表现的各种方式,使这些过程进入意识的治疗形式,那么,我在这里所做的就是精神分析。”[1] 由此可以看出,霍妮的神经症理论的形成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继承、批判和发展。霍妮的主要著作有:《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1937)、《精神分析的新道路》(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以及由其弟子整理出版的《女性心理学》(1967)。

二、霍妮的神经症理论概述

(一)神经症的标准及其含义

1、文化标准

在霍妮看来,研究神经症必须首先确定什么是神经症,即判断神经症的标准是什么。对此她认为,神经症这一概念既有心理的含义,又有文化的含义。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或什么是正常人,对于什么是心理疾病或什么是神经症,首先“应用的一个标准就是,这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否与我们时代的普遍认可的行为模式合拍。”[2]

霍妮把社会文化看作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决定因素。她认为,由于

个人的心理及性格倾向是由个体所处环境和文化造成的,因此,对神经症的起源也必须到环境中去寻找。神经症的最终根源是社会文化环境,而其中的人际关系障碍是造成神经症的关键因素和直接原因。霍妮指出,文化人类学家的大量研究已证实了这一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存在着不同的心理行为模式,在某种文化背景中看似正常的心理和行为,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也许是反常的,反之,在一种文化背景中反常的心理与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也许再正常不过。不仅如此,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性别等也会有不同的心理与行为模式。

因此她认为,要理解神经症,就要考虑到人的生活环境,考虑到神经症的文化内涵。弗洛伊德正是因为忽视了文化因素,导致他不能对形成神经症的真正原因的正确理解,这也正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表面上具有无限的潜力,但事实上却在走向死胡同的……主要原因。”[3]

2、心理标准

霍妮认为,神经症的文化标准极为重要,但仅有这一条却并不充分。实际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偏离了文化中的心理行为模式却并不具有神经症,以及患有严重的神经症却在表面上其行为方式完全符合现存生活模式的多种情况。因此,要判断个体是否具有神经症,还必须有另外的标准,即心理标准。

她认为,从神经症的人格结构来看,所有的神经症患者都具有两种共同特征,即僵化的行为反应和内在潜能与实际之间的脱节。所谓僵化的行为反应是指神经症患者缺乏正常人的那种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做出不同反应的灵活性;内在潜能与实际的脱节是指当一个人具备了必要的天赋与潜能,现实中又具有发展的可能条件,但此人仍然无所作为,表现出可能与现实之间的不一致。霍妮同时指出,僵化的行为反应及潜能与现实的脱节这两种一般特征仍然是表面的,还应当深入到神经症的内在动力系统作进一步的分析。她认为,从神经症内在的动力系统来看,所有的神经症共同具有的两个基本因素就是焦虑和抗拒焦虑的防御机制。这两个因素既是一切神经症的基本因素,也是一切

神经症的驱动力量,他们构成了神经症患者复杂的人格结构。

3、神经症的定义

根据文化的和心理的双重标准,霍妮把神经症定义为:“神经症是一种由恐惧、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善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只有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我们才应该将他叫做神经症。”[4]在霍妮看来,神经症主要有两种:一为情境性神经症,一为性格神经症。霍妮比较重视后者,因此在本文中主要讨论的神经症亦主要是指性格神经症。

(二)神经症的基本结构与发展过程

1、基本结构

霍妮认为,神经症患者性格的基本结构是基本焦虑和基本敌意。按照她的观点,敌意产生于人际关系的失调或人际关系障碍。这种障碍往往可以追溯到神经

症病人童年的家庭关系中,尤其是亲子关系。在童年期,由于儿童本身的无能感,他必须依赖于成人满足他的各种需要。如果父母未能给予子女温暖和爱或者给予子女的是虚假的温暖和爱(霍妮称之为“基本罪恶”),就会造成儿童的不安全感,使儿童对父母产生敌意,霍妮称之为“基本敌意”。对父母的敌意又导致儿童产生深深的恐惧感和内疚感,儿童不得不压抑这种敌意从而产生了焦虑,这种焦虑被霍妮称为“基本焦虑”。敌意和焦虑都会投射、泛化到外部世界中。因此,当儿童感到自己置身于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时,他会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无助感、孤独感、威胁感,最终结晶成一种人格态度。霍妮认为,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焦虑和敌意总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一方总是引起和加强另一方。

2、发展过程

霍妮认为自我有四种形态,真实的(可能的)自我、理想的(不可能的)自我、被鄙视的自我和实际的自我。真实的自我是人格成长的核心力量,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可能实现的自我,它实现的程度与方式相当多的取决于外部环境。在不利的条件下,我们因无法触及

真实的自我,故而发展出不切实际的美好的理想化形象,即理想化自我。实际的自我是我们的实际存在状态,乃是“力量与软弱,健康与神经质的混合体”[5]。由于实际的自我肯定无法达到理想化自我的水平,因此,产生了被鄙视的自我。

在霍妮看来,创造理想化自我是神经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而关键的步骤。当神经症患者的人际关系恶化时,他的焦虑感进一步增强,内心冲突更大,神经症驱力的强迫性也就越强。这时,他不再是一个驾驭者,而成了一个被驾驭者,他失去了自信心,力量感,他感到茫然。他常常需要一种支持,一种认同感,使他感到自己的意义和重要,于是他致力于创造一种理想化自我。通过理想化自我,神经症病人可以消除他的内心冲突。他把解决冲突的方法加以理想化,将那些缺点或短处隐藏起来或者加以修正和美化,使他们不再构成阻碍性的冲突。创造理想化自我的过程还会进人他们的实际生活,表现为神经症病人,这时会努力去实现理想、完美的形象,并在行动中表达他、证实他,因此自我的理想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广泛的驱力,驱使个体去追求完美、病态的野心以及报复性的胜利,霍妮称之为“寻求荣誉”。随着神经症的发展,在理想化自我的支配下,神经症患者一方面会沉溺于理想自我的虚幻想象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现实自我,这两种自我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其结果是他的自负系统受到伤害,进而引起他对现实自我的憎恨和鄙视,从而导致神经症病人的人格发生分裂。

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矛盾冲突以及童年早期人际关系的失调,导致个体安全感的丧失而产生了基本焦虑。个体为了减轻焦虑而建立了一套人际防御策略,这些特定的行为方式不仅没有减轻焦虑,反而使自我陷人更强烈的焦虑和更深的冲突之中。于是个体又为了解决矛盾和冲突创造了理想化自我,理想化自我又导致新的冲突和矛盾产生,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个体越来越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使他

失去了发展的自发性、真实性和建设性,最终导致神经症的形成。

(三)神经症的人格倾向

在《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一书中,霍妮概括出神经症的三种人

格基本倾向:朝向人的倾向反对人的倾向和背离人的倾向。每种倾向背后都有一种基本焦虑,第一种倾向后面的焦虑是孤立无助,第二种后面是敌对性,第三种倾向后面的是孤独。此外,这三种人格倾向在神经症患者身上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是混合存在的,其中某一倾向占主导地位,其他倾向居从属地位。

1、朝向人的运动

具有这种倾向的人对于别人的爱、接受和赞同有明显的需要,平时能完成生活的目标。但如果生活受到阻碍,就产生焦虑和依赖性,好冲动,缺少辨别能力。这种人具有自卑感,认为谁都比自己更有教养、更聪明,他们好自责,易受别人意见的摆布。在爱情方面,他们是爱情至上主义者,认为没有爱情的生活是难以忍受的,他们往往把爱情当作摆脱不安全感的手段。

2、反对人的运动

具有这种人格倾向的人把周围的敌对视为合理的,时刻准备与他人搏斗;他从不相信别人对自己的感情;他的基本需要是控制他人,让他人为自己服务、他的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超过他人、击败他人,一切个人的爱情、友谊和交际都是为这目的服务,因此,他从未爱过和同情过别人。

3、背离人的运动

当一个背离别人时,他既不想从属,也不想竞争,只保持孤独,他感到自己与众不同,别人都不能理解自己。霍妮指出,正常人也有独处和孤独的需要,这不属于病态。当一个人的孤独具有否定的倾向;一味排斥他人的影响时,才叫做背离人的运动。这种人以孤芳自赏的形式追求优越,但他的病态的优越感并不充实,既与他人疏远,又与自己疏远。因此,他不能确定自己是什么,不知自己爱什么、恨什么、希望什么、怕什么。

霍妮认为,尽管这三种运动是神经症患者用来应付焦虑和克服冲突的基本方法,但由于这些方法自身的矛盾及其与现实的矛盾,它们不但不能解决焦虑和冲突,反而适得其反,形成僵化、刻板的人格模式。

(四)神经症的矫治

霍妮认为,神经症是一个随自身的动力产生的过程,以它无情的逻辑将人格中越来越多的领域包围,它是一个滋生冲突,随后产生解决冲突需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距离真实的自我愈来愈远,最终危及人格的成长。考虑到神经质人格的严重性,对它的矫治是不可能根除所有问题的,只能帮助患者逐步克服困难,走上更具建设性的道路。因此,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寻回真实自我,正视自己的内心冲突。另一方面,患者的神经症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病态,而治疗者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也必然会受此影响。因此患者可能会无意识地顺从、攻击或回避治疗者及其观点。所有这些,构成整个治疗的阻碍力量。主要矫治步骤如下:

1、认知与体验真实自我

精神分析的本质是“通过自知帮人找到自我方位的道路”[6]。尽管存在许多阻碍因素,治疗的第一步仍然是帮助患者了解这一切发生的内在机制与过程,即“自我分析”。对于真实自我的认识不仅要有相当程度的认知还应该深化到个体的行为与心理活动之中即体验真实自我,它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让患者意识到阻碍自身成长的力量的具体作用方式在特定生活中的细节表现;其二,不能使患者对自己的情况仅仅停留在理性的认识表层,而应深入其情感体验之中,只有真正体验到阻碍力量在自身的毫无理性的全面冲击时,才能真正明白这种无意识力量的力度与强度。

2、走上实现真实自我之路

在推翻错误倾向之后,给患者灌输积极的观念,诱发其建设性力量。建设性力量来源于:患者认识到内心挣扎及其不幸后果、意识到改变的必要性;不断增长的渴望以真实自我引导生活的成长意愿;患者对内心自由的偶尔体验和对这种自由的更大向往。真实自我与自尊体系之间的激烈交锋会使患者的神经症症状交替转换、起伏不定。建设性力量与神经症驱力的对抗在治疗后期使患者面临治疗中最大的障碍,即霍妮所说的“核心内在冲突”(central inner conflict):患者是继续残留在理想化形象、虚假的信念、非现实的自尊编织的光环中,还是坦然地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我只是和大多数人一样有能力极限的凡人,而且我还有自

身独特的心理障碍,但是成长的希望还是有的”[7]。然而,核心内在冲突的解决并不是全或无的,需要一个逐渐的过程,甚至有时是伴随患者一生的拉锯战。

霍妮认为,通过治疗达到一种完满的健康状态是不可能的。完满的健康状态是机能充分或自我实现。它只是我们的一个理想,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指导我们的治疗和生活。霍妮意识到,绝对的好是好的障碍,她告诫大众,不要因为我们无法达到完满的健康就放弃我们的努力,追求成长的努力对生命而言本身就内置价值和意义,一个人想要真正的成长,必须在洞悉自己、坦然接受自己的同时又有所追求。

参考文献:

[1] [3]【美】卡伦·荷妮著.陈收等译.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2] [4]【美】卡伦·荷妮著.陈收等译.神经症与人的成长[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5]【美】卡伦?荷妮著.陈收等译. 精神分析新法[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6]【美】卡伦?荷妮著.陈收等译.自我分析[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7]【美】卡伦?荷妮著.我们内心的冲突[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霍妮思想概1

霍妮思想概述 摘要] 凯伦_ 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是一位著名的美籍德裔女精神分析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先驱。她和弗洛伊徳一样,从临床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焦虑理论,并且在此焦虑理论上发展了自己独特的神经症理论。本文将介绍其神经症理论并对其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 霍妮;基本焦虑;神经症;人格分型;人性 [正文] 一、基本焦虑 霍妮认为社会文化的矛盾所造成的人际关系困难是神经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我将环境及其困难置于问题的中心。但在全部环境因素中,涉及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一个孩子成长于其中的人际关系。”神经症“最终是由人际关系的障碍决定的”。这种障碍往往首先存在于神经症病人童年的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亲子关系之间。儿童必须得到成人的帮助才能满足需要,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儿童真正的爱,就会造成儿童的不安全感。霍妮将这类父母行为称为“基本罪恶”。一个儿童的父母如果经常表现出这类行为,就会使儿童产生敌意,霍妮称这种敌意为基本敌意。这样,儿童就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不幸处境之中。由于无能无助之感,由于害怕,由于敌意所导致的内疚之感等等,使他不得不压抑这种敌意。基本敌意很容易泛化到整个世界和一切人,使人感到世间的

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潜伏着危险。基本敌意及其压抑使人陷入焦虑,霍妮称之为基本焦虑。这是一种在内心不知不觉地积累并到处蔓延渗透的孤独和无能之感,一种自觉渺小、无足轻重、无依无助、被抛弃、受威胁的体验,一种置身于一个充满欺诈、妒嫉、怨恨、背叛和荒诞的世界中的感受。“这种感受是一块随时有可能滋生神经症的肥沃土壤”。 可见,霍妮的焦虑理论还是在精神分析理论框架里,其将焦虑最终归因于童年的亲子关系中。 二、神经症需要 由于处于一种被设想为具有的一种潜在敌意的世界中,孩童感到孤独和无助。其基本焦虑的限制性压力阻止儿童以其自发的真正情感与他人打交道,而且,更主要的是,敌意和焦虑导致更深的不安全感和更深的痛苦,为了减轻这些基本焦虑,不安全感,儿童就会形成一些防御性策略。这些策略是一些无意识的驱动力量,霍妮称之为神经质需要。她在《自我分析》一书中,列举了10种常见的神经质需要: 1、对友受和赞许的神经质需要。 2、对主宰其生活的伙伴的神经质需要。 3、将自己的生活限制在狭窄范围内的神经质需要。 4、对权力的神经质需要。5.对利用他人、剥削他人的神经质需要。6、对社会认和声望的神经质需要。7、对个人崇拜的神经质需要。8、对个人成就和野心的神经质需要。9、对自足和自立的神经质需要。10、对完美无缺的神经质需要。 上述需要的内容本身并非神经质的,正常人也需要友爱、赞许、伙伴、回避、节俭、权力、声望、成就、完美等等,但神经症的需要盲目地偏执于一种或少数

卡伦 霍妮 精神分析理论精要

霍妮的成熟理论 2009-01-26作者: zm 联系作者从《精神分析新法》一书开始,霍妮将神经症的中心特征,看作是因环境中压抑的力量而产生的对“自然本我”的扭曲。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恢复自我,重获自发性,并找到自己的重心。霍妮在一篇名为《你能固守立场吗?》(1939)的论文中提出“真实的自我”这一术语,后于《自我分析》(1942)中再次提到,并首次采用“自我实现”的说法。《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开篇,霍妮即对健康的人格发展与神经质的发展进行比较区分,前者个人能意识到他们的潜能,后者人们则与真实的自我疏离。该书副标题为“实现自我的奋斗”,她的真实自我概念既是对健康心理也是对神经症认识的基础。 真实的自我并非一成不变的存在,它是整套“内在的潜能”--包括气质、才智、能力、禀性等--这些都是我们基因组合的一部分,而且需要有利的环境来培养发展。它不是学习的产物,因为没人能被教作自我;但它亦非对外部世界的影响无动于衷,它是在能够提供多种发展途径的外部世界中通过相互作用得到实现的。人们能够在不同的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自我。尽管如此,婴幼期的某些特定条件是每个人实现自我必不可少的。能使儿童表达自己思想与情感的“温暖氛围”,对儿童各种需要的善意满足,以及与周围其他人“愿望和意志的正常摩擦”皆属此类。 当父母由于神经症不能爱孩子,甚至不将他视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时,孩子会产生基本焦虑,阻碍他“自发地以真实情感将自己与其他人联系起来,迫使他寻找方法应对”。这时孩子的感情和行为已不纯粹是自我的表达,而被防卫策略左右。 霍妮的成熟理论描述了这些防卫策略,将它们归总入精密的分类。《我们的内心冲突》一书中,她致力于人际关系策略及导致其产生的矛盾根源;而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她对心理防卫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解说,并把它与人际关系策略结合--虽然结合得不甚完美。 霍妮于《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向“只重心理或人际关系因素两者之一”的做法提出警告,认为神经症可被理解成为“只是一个过程,此过程中人际关系矛盾导致特定的心理完形,后者反过来又依赖于并修正旧有的人际关系模式”。与此同时,她又漠视自己的警告,过分强调心理因素。这就给读者出了难题。因为人际关系矛盾导致心理完形,所以最为逻辑地展示她理论的方法应从人际关系开始。《我们的内心冲突》中她是这样做的。可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她急于表述最新的观点,首先讨论了心理策略,有时甚至将人际关系的解决追溯至心理原因,以致造成一些观念的混淆。这里我将她最后两本著作中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澄清混淆,使《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一书更易理解。 为了克服导致产生基本焦虑的不安全感、不被喜爱感和不受重视感,人们可能采取顺从或自我谦避的方法迎合他人,可能以攻击或自负的方式对抗他人,也可能变得超脱、与世无争,远离人群。霍妮在《我们的内心冲突》里采用前一组说法(顺从的、攻击的、超脱的),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则采用后一组(自我谦避的、自负的、与世无争的),其实这些倾向通常都交替发生。健康人能在三种取向里灵活变通地转移,但对自我疏离的人,转移是强迫性的,不加区分的。每种解决方法都包含有行为方式、个性特质的萃集,正义观及有关人性、人类价值和人类状况的整套信念,同时还包含与命运的一笔交易,依从该种方法被认为可获回报。在不同的防卫转移中,涉及基本焦虑的某一因素被夸大了:如顺从方法中的无助,攻击方法中的敌意,超脱方法中的孤立。由于产生基本焦虑的状况必然会滋生以上所有三种情感,个人就必须同时做出三种防卫转移;又由于这些转移涉及各不相同的性格构成和价值体系,他们就会被内心冲突所折磨。为获得某种完整感,他们会强调某一类转移强于其他,成为主导性格或自我谦避,或自负,或超脱的人。性格和环境因素在他们各自情形中的特有结合则决定他们强调哪种转移。 其余的倾向依然继续存在,它们潜意识地在伪装下以迂回的方式得到表现。不同转移间的矛盾虽无法解决,但可以简单地转入地下。当被湮没的倾向由于某种原因渐进表面,个人会体

卡伦·霍妮:精神分析新法第十四章神经症内疚感

卡伦·霍妮:精神分析新法第十四章神经症内疚感 最初,人们并不认为内疚感在神经症中有重要作用。对它们的研究,都是与力比多冲动或前生殖器的幻想或**的性质联系在一起。但是,很少有人像马西诺斯基那样声称,所有的神经症都是内疚神经症。只是在“超我”的概念形成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内疚感,并把它们当作神经症原动力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实际上,强调内疚感,尤其是无意识内疚感理论和受虐狂概念,只是“超我”概念的其他方面。我之所以把它们分开加以论述,是因为某些我认为重要的问题可以得到恰当的关注。 在某些情况下,内疚感也许就当作内疚感来表达,因此可能使整个情形蒙上阴影。它们要么是普通的无用感,要么依附于特殊的行动、冲动、思想、与**有关的幻想、**、涉及亲爱的人的死亡愿望等等。但是,从临床上来说,导致确信内疚感在神经症中起了广泛而主导作用的,不光是这些相对来说较小出现的直接表达方式,更是那些经常出现的间接表达方式。在那些被认为是构成内疚感的众多现象中,我将讨论一些特别重要的。 首先,某些类型的神经症病人沉湎于涉及每件事情的或明或暗的自我谴责:伤害别人的感情,为人卑鄙,不诚实,尖刻,想毁掉每个人,懒惰,虚弱,不守时。这种反责通常与愿意承担不幸事件的责任有关,这种事件大可以大到谋杀一位达官贵人,小可以小到患了感冒。这类人生病时,这责怪自己没有保重身体,没有穿足衣服,没有及时求医,或者没有防范传染病。如果朋友有段时间没有拜访,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思量又思量,是否可能伤害过朋友的情感。如果约会有误,他觉得肯定是他的过错,是他没有听仔细。 有时候,这种自我谴责表现为没完没了地思考他本该说些什么,本该做些什么,或者不该忘记做什么,不该太过分以致排除了其他活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课程名称:变态心理学 论文题目: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专业名称: 教师评语: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摘要文章介绍了霍妮生平和其所提出的神经症理论,主要包括了霍妮对神经症的界定、神经症的产生、治疗,并在最后对其理论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霍妮;神经症;评价 1关于霍妮 卡伦、霍妮(Karen Horne)1885年9月16日出生于德国汉堡。大学期间,师从于弗洛伊德得意门生卡尔·亚伯拉罕,按受精神分析训练,于1915年获医学学位,成为柏林精神分析门诊的医生,1932年她应邀去美国,此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期,人们正为吃、住和工作等基本生存条件而担忧,并不像弗洛伊德所言的为性的问题所困扰。面对这样的客观的现实,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开始了她修正正统精神分析理论的历史,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观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认为“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环境;如果我们未能详细了解某一特殊文化对个人所发生的种种影响,就不能理解个人的人格结构。”霍妮特别对神经症作了深人地研究,撰写了大量的神经症方面的文章。她于1952年12月4日卒于纽约。重要著作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1937),《精神分析的新方法》(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和《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 2 神经症 神经症(Neurosis)也称神经官能症(psyctconeurosis),它是对一组非器质性的、轻型大脑功能失调的心理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瘫病、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症等。但上述神经症都有程度、轻重不同的焦虑症状。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就认为:“神经症乃是一种由恐俱、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种种心理紊乱。从实际角度考虑,只有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我们才应将它叫做神经症。” 从霍妮对神经症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神经症的断定用的是二维标准即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从文化标准来看,是神经症还是非神经症,“这完全取决于特定的社会强加于其社会成员身上的行为和情感标准”,而“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和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徐博文解读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徐博文解读 关于作者 卡伦·霍妮,德裔美国心理学家,享誉世界的精神分析学家和治疗师。1885年9月出生于德国汉堡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早年在柏林大学完成医学博士学位后,开创了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后期与弗洛伊德为代表的传统精神分析学派产生分歧,开始了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霍妮的思想在心理学之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文化、传记、性别、哲学、宗教等研究领域,一些学者积极运用霍妮的理论和方法在这些领域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于本书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可以称为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开山之作,它开辟了精神分析运动的新方向。本书系统论证了社会文化因素与神经症人格形成之间的关系,大胆否定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提出“文化决定论”的核心主张。本书一经出版就受到西方心理学界的普遍好评,之后多次再版重印,一跃成为西方当代心理学的一部经典畅销书。虽然这本书属于学术书籍,涉及不少专业理论,但总体而言,它的语言平实,例子运用得贴切自然,对人与社会的洞察细腻而不失深刻。不仅如此,出版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这本书,其中的诸多观点仍然适用于今天的人与社会生活,能很好地帮助读者认识自己,调整心态,对抗我们内心的冲突。 核心内容 首先,对神经症人格的定义进行了解读;其次,列举了神经症患者共有的几个病态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神经症人格形成的原因——人们的内心焦虑和为对抗焦虑所建立的心理防御机制;最后,为读者对抗焦虑、避免神经症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全书大约有19万字,我将会用大约20分钟的时间,

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对大学生心理的指导作用

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对大学生心理的指导 作用 【摘要】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以社会文化视角剖析了神经症的病因与发展,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生因其幼稚与成熟并存的心理特点,其产生的心理问题不适合用道德说教的方式解决。霍妮的神经症理论不仅可以用于大学生心理的自我调整,也可以在高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挥与传统心理咨询相互补的作用。 【关键词】霍妮;神经症理论;大学生;心理咨询 卡伦·霍妮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人物。她以追求安全感、消除焦虑的神经症驱力为线索,纵向地探讨了神经症的动态过程[1],其思想深刻、细微而又不乏严谨,使我们得以看穿神经症各种表面现象而深入发现其共有的逻辑结构。大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心理咨询中的重要内容。当今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数见不鲜,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一些实用的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霍妮的理论比较简单易懂,且其社会文化的视角也容易被接受,因此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一、霍妮的神经症理论概述

霍妮把人格分成三部分: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和真实自我。其中现实自我是个体当下心身存在的总和,真实自我是个体的潜能总和。神经症患者的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现实自我产生冲突,他们脱离了真实自我所提供的可能性,以一种幻想的完美形象去排斥现实自我,对自己和他人提出很多无理的要求。[2]在处事上,他们给自己设定了一些内心指令,这些内心指令包含了“神经症患者应该能做的、能存在的、能感到的、能知道的一切事情以及一切他不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做些什么等方面的禁忌”[3]。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外界对我们的施压——父母希望子女成龙成凤,朋友要求忠诚,领导青睐能干等——而使自己想要的比真实的自己多得多。而这种偏差最初来自儿童在被父母抚养过程中的冲突。儿童认为自己是弱小的,想要得到父母的保护和关爱。但父母望子成龙的希望施加压力于儿童,这会给儿童带来矛盾:一方面父母是自己的支持,另一方面又是危胁的来源。于是产生了焦虑。为了缓解焦虑,个体就放弃了真实的自我,去形成让父母满意的理想自我。这个理想自我并不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需求,而是以他人期望为参考,形成行为的强迫性。当这种强迫性要求令身体无法承担时,神经症症状就会产生以使个体放弃对完美的追求。 因为强烈的神经症需要,神经症患者放弃了人际间的原本

人格心理学 知识点归纳

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 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四大特性: 1.整体性: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内部的分裂,统一性的丧失,精神的内部分裂是此 病的本质。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但在真实的人身上它们并不 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组织。 2.稳定性: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 3.社会性与生物性:①社会性吧人这样的动物变成社会成员,人格是社会化的人 所特有的;②社会化:个人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 规范,获得自我过程。 4.独特性与共同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是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 多样性,使每个人格都具有自己特点。 三、学习人格心理学的目的:1.理解人性,了解人类行为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2.预测人的行为; 3.改变人的行为(一定程度上) 四、人格心理学流派:①渗透着各时代主流科学的认识方式; ②面对各个时代临床问题(当时的社会背景与当时需解决的问题); ③渗透着各个时代与人本质的认识(性善与性恶); ④因此,揭示人格不同层次的规律;⑤现代人格研究的六大流派。 ⑴精神分析学派:强调人格发展的动力特征和无意识特征; ⑵特质流派:对人格的不同方面进行分类; ⑶生物学流派:注意生理、进化、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决定作用; ⑷人本主义流派:强调人类由低级人格向高级人格的发展,向自我选择、自我实现、 责任感等高级人格发展潜力; ⑸行为/社会学习流派:注意环境(行为强化、社会学习)对人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 (内外控,自我效能,习得性无助,性别角色); ⑹认知流派:强调同样的外在条件下,不同的人格发展方向。 五、人格心理学的建立(心理测量运动:高尔顿、卡特尔、比纳) 六、科学人格心理学得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是人格心理学中主要 人格理论体系的建立时期;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 (专题化、小型化、人格的认知研究大行其道,重视 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人格的生物基础研究)。 七、人格心理学研究工具:1.面试、观察 2.量表问卷 3.投射测验 八、主体统觉测验(看图片讲故事) 九、人格研究方法:1.量的研究(实验研究、相关研究等) 2.质的研究(个案研究):①少女杜拉的故事(弗洛伊德) ②小阿尔伯特学会害怕老鼠(华生) ③猫鼠共存(郭任远) ④大量的心理治疗效果个案报告 3.内省、观察与思辨:①弗洛伊德对人格结构研究 ②荣格对荣格维度研究 ③马斯洛对人的需求层次的研究

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

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 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 曾茂春 摘要: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她将神经症置于文化和 心理的二维标准,认为神经症的基本结构是基本焦虑和基本敌意,对基本焦虑的不恰当的防御方式使得个体与他人和自我关系的失调,并最终导致神经症的产生。基于对人格倾向和神经症的理解,霍妮提出了自己的治疗目标和步骤。 关键词:霍妮;神经症理论;人格倾向 一、霍妮生平及学术思想 (一)生平 凯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犹太家庭。1906年进入柏林大学医学院学习,191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此期间,霍妮先后师从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卡尔·阿伯拉罕及弗洛伊德的虔诚信徒汉斯·萨奇斯,接受正统的精神分析训练。1917年,霍妮发表了她的第一篇精神分析论文《精神分析治疗的技术》。1918年霍妮成为一名精神分析临床医生。1920年到1932年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任教。1932年,为了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霍妮接受了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弗兰兹·亚历山大的邀请,离开柏林来到美国,并担任了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两年后,霍妮任职于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在该所任教并训练精神分析人员,创办诊所、开业行医。在此期间,她著书立说,培养学生,宣传她的思想,直到1952年去世。 (二)学术思想 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先驱和主要代表人物,她继承了弗洛伊德传统精神分析的一些思想、观点和方法,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扬弃。她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就是在批判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37年出版的《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是霍妮的第一部

重要代表作,标志着她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精神分析的自己的独特思想。在本书中霍妮引入了社会和文化因素来说明和解释人 的心理和人的精神疾病,认为神经症的驱动力量不是先天的本能,而是后天的人际关系失调所形成的。她批判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过分强调人类行为中的生物学因素而忽视社会与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的倾向。这一思想在后来的《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及其他专著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这一基本前提和基本取向的批判,使她的理论和传统的精神分析发生了偏离,也正是由于她的理论的社会文化定位改变了整个精神分析的方向。 虽然霍妮对弗洛伊德的理论采取了全面批判的态度,但她并没有彻底抛弃弗洛伊德。她认为,弗洛伊德提供的基本原则仍然是自己前进的基点,她推动的仍然是弗洛伊德的事业。她曾说“如果认为精神分析完全是由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大量理论构成的,那么,我在这里做的就不是精神分析。然而,如果认为精神分析的本质在于某种基本的思想倾向,它涉及的是无意识过程的作用,无意识行为表现的各种方式,使这些过程进入意识的治疗形式,那么,我在这里所做的就是精神分析。”[1] 由此可以看出,霍妮的神经症理论的形成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继承、批判和发展。霍妮的主要著作有:《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1937)、《精神分析的新道路》(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以及由其弟子整理出版的《女性心理学》(1967)。 二、霍妮的神经症理论概述 (一)神经症的标准及其含义 1、文化标准 在霍妮看来,研究神经症必须首先确定什么是神经症,即判断神经症的标准是什么。对此她认为,神经症这一概念既有心理的含义,又有文化的含义。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或什么是正常人,对于什么是心理疾病或什么是神经症,首先“应用的一个标准就是,这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否与我们时代的普遍认可的行为模式合拍。”[2] 霍妮把社会文化看作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决定因素。她认为,由于

我们离摆脱“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还有多远?

我们离摆脱“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还有多远? 如果要在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中选一个人当心理医生,那么我选卡伦·霍妮。 只要我们对自己有一点了解,就知道我们心理上有很多问题。但如果想要一次性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要浪费时间看书了,应该去沙漠中寻找阿拉丁神灯。正如卡伦·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一再强调的,所有的心理问题都非常复杂和微妙。而且,没有一种心理学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霍妮的代表作,她在其中用简洁优美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理论,并列举了诸多实际案例,使这本专业书籍对普通读者来说有超高的可读性。彼时她已经旗帜鲜明地反对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写作时甚至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因为“术语干扰清晰的思考,弗洛伊德的理论路径产生了大量的深奥语词,走进了死胡同。” 目录 序言 第1章神经症的文化与心理内涵 第2章为何谈论“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第3章焦虑 第4章焦虑和敌意 第5章神经症的基本结构 第6章对爱的神经症需求 第7章对爱的神经症需求的多特征 第8章获得爱的方式和对拒的敏感 第9章性在对爱的神经症需求中的作用 第10章对权力、名誉和财富的追求 第11章神经症竞争 第12章回避竞争

第13章神经症罪疚感 第14章神经症受苦的含义(受虐问题) 第15章文化与神经症 译后记 看完这本通俗易懂的专业书籍,只要还没到精神分裂的地步,我们至少能从三个确定的信息得到安慰: 1⃣️我终于知道自己到底啥病了 2⃣️我只是千万患病大军其中之一 3⃣️我有救 1 何谓“时代神经症”? 霍妮认为,弗洛伊德对现代人类学和社会学抱有深刻的无知。本书中,她观点明确地提出:“神经症在本质上的特征,是由文化造成的。”于是本书名为“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内容不仅涵盖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学观点,也融合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这些思考表明,情感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我们的生活环境所塑造的。在霍妮看来,神经症是一种失调,是人们为了调节内心与外部环境的冲突进行种种尝试时出现的障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第一,对给予和获得爱的态度;第二,对自我评价的态度;第三,对自我主张的态度;第四,对攻击的态度;第五,对性的态度。神经症患者对爱有过分的要求,愿意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去迎合别人,试图赢得所有人的喜欢。十个人中如果有一个人不喜欢他,那是不行的。即使对方是自己并不喜欢和在乎的人。总之,他不分青红皂白地渴求别人的认可。 他因为严重依赖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导致内心有强烈的不安。他的自我评价极低,自卑感和缺陷感会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如果不是一味自惭形秽,他就转而夸大自己的成就,强迫症一般炫耀自己的金钱、地位、古董、人脉、旅游或学识等等。别人无意的行为都可能让他感到自己受到了贬低,从而感到愤怒。

霍妮对神经症人格的分析

霍妮对神经症人格的分析 如果说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经典精神分析学说是维多利亚时代所孕育的,即它是弗洛伊德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精神的反映,那么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所赖以产生的时代精神已开始发生变化,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墨菲所描述的:“2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开始在每一次有关人类行为的概述以后都加入‘在我们的文化中’这一短句,正如在上一个20年代中开始给‘本能’一词加引用号一样。”霍妮(Horney, K)这个曾接受过严格、系统的经典精神分析训练的人格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家,已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切,并力图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把它反映到学术研究和治疗实践中。她说:“虽然我保留着我所重视的弗洛伊德教导的基本理论,但是我觉得,为了得到更好地理解,使我的研究走向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方向。”这里所谓的“不同方向”,便是指否定“性”因素的突出地位、摒弃本能论和力比多的概念,转而把焦点集中于文化因素如何对人产生影响;社会条件如何制约心理与行为;以及社会文化与神经症有怎样的关联等等。在霍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围绕着神经症人格问题所展开的讨论。 基本焦虑 霍妮确信,神经症是由不适当的人际关系造成的,并把分析重点置于儿童和双亲的关系即亲子关系上。她认为,儿童最基本的需要是获得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恰是由父母提供的。若父母能予子女以真正的关心和爱抚,他们的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其身心便可得到正常的发展;相反,若父母不能提供甚至损害儿童的安全感,将会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在霍妮看来,父母损害儿童安全感的行为方式主要有:冷漠、拒斥、敌意、奚落、羞辱、怪癖、不守诺言等等,父母如果总是采用上述某种或几种方式对待儿童,儿童就会产生出一种对父母的敌意,然

《精神分析学说》

《精神分析学说》 中代表人物有沙利文,霍妮等。 一、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简述 人格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精神分析学派虽然抛弃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有些观点,但是在他们的人格理论中或多或少的看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子。所以要想深刻的挖掘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的蕴含的教育价值,必须拿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这把钥匙去打开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大门。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是指个人此时此刻意识到的。“潜意识就是一种未被觉醒的心理历程或过程,是在一定时间内被压抑、被排挤的情绪经验活动的过程”[1]。潜意识可以被压抑,但是它们并不会被消灭,而是在不自觉的活动,以求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也是一般人格的主宰。 弗洛伊德基于潜意识系统提出了本我概念,进而提出了自我和超我的体系。本我又称伊低,它如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激荡不已。它完全是无意识的,非理性的,是快乐原则的出发点,是本能的储存器。在人格结构中,本我是最原始、最隐秘、最模糊的部分。自我是理性的,服从现实原则,“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行政机构‟,是本我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中间环节。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作用是调节本我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控制和压抑,在理性现实

的前提下尽量满足本我的欲望”。[2]超我是潜意识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部分,它主要根据至善原则活动。所谓超我,也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主要是习俗教育的产物。超我的主要职责,就是在于指导自我,去限制伊低的冲动。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 1.沙利文的人格理论 沙利文把人格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并认为每个阶段都存在动力过程、人格化过程、和认知过程三个发展过程。 沙利文认为人格乃是一个人在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日趋完善相对持久的模式,人格从来不能够离开人生存在于其中的复杂人际关系,他特别强调人际关系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在这种模式中有两个基本的倾向。一是对满足的追求,一是对安全的追求。沙利文把这两种基本的倾向看作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沙利文用人格化来表示人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形式,人格化是个体对他们自己或他人的需要满足和焦虑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概念的综合印象。人格化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的人格化,一种是他人的人格化。“在儿童人格化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焦虑,主要来自于婴儿期的无助情境。假如没有受到很好的养育,婴儿就会焦虑,过多的焦虑会导致儿童企图回避社会情境产生坏妈妈的人格化,反之会产生好妈妈的人格化”。[3] 沙利文把人类的所有经验都概括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未分化模式,这种经验是混乱的、无组织的、模糊的。婴儿的经验就属于这一

卡伦霍妮学习路上的小故事

卡伦霍妮学习路上的小故事霍妮的精神分析社会理论,基本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很多人的神经症来源于童年被漠视的经历,如果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爱与关注,指导,尊重和成长机会,孩子会出现心理发展受阻。 在童年时代无法满足的情感需求,会发展成对父母的基本敌意,并因此遭受基本的焦虑,防御焦虑,冲突和解决冲突的动态过程。 在霍妮看来,人们通常采用三种方式,来对抗基本的焦虑:向人靠近,与人对抗,或者与人远离。 很多正常人可能也会使用这其中的任意一种方式,但是神经症患者被迫强烈的依赖一种方式,这种强迫行为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基于内部的心理冲突,可能会采用理想化自我形象的方式,或者自我憎恨的方式来表现。 理想化自我形象的方式表现为,对荣耀和他人认可和喜爱的过分,乃至神经质的追求。而自我憎恨则意味着对自己的蔑视贬低和自我疏远。 但不同于精神分析学派将一切归咎于童年,霍妮坚持认为,社会和文化条件,尤其是童年经历,在塑造人格中起着主要作用。因为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环境,也会决定一个人的认知问题。 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着重介绍了冲突的重要原因和神经症冲突的解决方案。在霍妮看来,神经症患者就是一个在世间

裸行的孩子,在这个潜在的敌对世界中,神经症患者感到无助和孤立,在强迫性走向人群,反对人群,或远离人群中寻找安全感,并且这些动作构成了他们的生活哲学和人际关系模式。 基于对神经症患者的解剖,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发展了自我理论。在霍妮看来,真实的自我是个人的核心,是内在的,建设性的,进化的力量的源泉,在有利的环境下,这种力量在自我实现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增长和发展。 如果你很健康,你对自己的身份会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然后可以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并致力于自我实现。 霍妮还提出了「进化的道德」,即提高自我实现是道德的,而阻碍自我实现的一切都是不道德的。 神经症患者最大的问题是,要么自我理想化,并努力争取超越他人,而罔顾自己要什么,要么就是自我憎恶,自己与自己交战,自己增加自己的痛苦。神经症患者在自我完美,和自我厌恶之间两级反转,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 总之,对于神经症患者而言,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绊脚石! 当神经患者终其一生,在这两个都不可能实现的虚假自我之间摇摆时,神经症患者就脱离了他们真实的核心自我,并无法发挥其潜力。 这也是当今时代,当人们越来越谈及自我,我往往会下意识的泼冷水:你真的了解自我?会不会,你一直以为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所以你坚守的自我,才不会给你带来快乐呢?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弗洛伊德、霍妮、埃里克森(整理笔记)

一、理论背景 精神分析学说是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更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精神分析学说是莱布尼茨、赫尔巴特的心理哲学和叔本华、尼采的反理性哲学与精神病医学临床实验相结合的产物。 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无意识和本能的来源: (一)无意识的来源 1.莱布尼茨。德国心理学奠基人、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客观存在的、能活动(即有意识)的实体,是由单子组成的,单子是一切实体的元素,类似于知觉。单子不生、不灭、不变,依其本性的规律不加外力而永行不息。它们间的和谐,预先存在于单子的法则之内,单子的发展是一种明了化的过程,即一些不明了的知觉逐渐向明了的知觉发展,所以实体表现出活动的等差,也就是意识的等差。低级的为微觉,微觉是无意识的,如一滴水的知觉,是无意识的知觉,知觉继续发展为意识的实现,便成了统觉。 2.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认为心理学就是观念的静力学和动力学。他从联想主义观点以及力学的引力和斥力的原理出发,认为观念不仅相互吸引,而且互相排斥,观点联结的方式是融合和复合。此外,他在莱布尼兹的微觉统觉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识阈”与“统觉团”的概念。认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意识阈”这道门槛。而任何观念要想进入意识内部,必须与意识内原有观念的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而降入无意识内,意识阈随着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转化而变化。 不同的是莱布尼茨关于无意识的观念倾向于纯粹的描述,认为有些观念为人“意识到”,有些观念不被人意识到,即为无意识;而赫尔巴特认为存在着一个叫做无意识的心理区域。 (二)本能的来源 如果说,意识和无疑是属于心理形态的问题,那么,本能则属于心理动力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生理本能所驱动,通过某种行为方式降低生理张力。最基本的本能是自我本能与性本能。后来,弗洛伊德把自我本能与性本能合称生本能,又提出一个与之相应的死本能。所有这些本能,很难把人与动物分出贵贱来,人绝无“高级的天性”,所谓的“高级天性”,只不过是文化压抑或理性的产物。 1.叔本华。19世纪德国哲学的反理性主义者。叔本华(A.Schopenhauer,1788—1860)悲观地认为人生是悲惨的。人生不仅受痛苦和无聊的任意抛掷,而且还受个体化原理支配,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生存在奋斗,自私自利是人的普遍行为准则。人生之所以悲惨,是因为人所遭受的不幸乃是根源于人类自身,根源于人的求生意志及其客观化。更为悲惨的是人具有智慧,智慧越高认识越明,痛苦越多。叔本华还联系性爱与死亡来说明人生的不幸与悲惨。他认为性的关系是生存意志的核心,是人的世界的世袭君主,它揭开另一个人生的序幕,使痛苦延续下去,而死亡则是必然要取胜的,人的努力注定耍失败。尼采与弗洛伊德更为相近.两人都把文明视为人类动物天性的大敌。这些强烈的反理性倾向,在弗格伊德的学说中都得到集中的表现。 2.布伦塔诺。弗洛伊镕从他的老师布伦塔诺(F.Brentano,1838—1917),接受了意动心理学的观点。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的对象是心理活动,而不是意识

霍妮相关理论在咨询中的活用

霍妮相关理论在咨询中的活用 活用霍妮的相关理论,将神经症发展变化的程度归纳为三个阶段:理想化自我层级、外归因层级、自我分离层级,并通过数字化形象地呈现其内在变化结果,便于咨客理解和接受,促其改變。 标签:神经症阶段能量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534-01 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1]、《神经症与人的成长》[2]等专著中细致入微地描述了神经症的内在心理轨迹及变化规律,也涉及到症者发展不同程度的阐述,但多散落在不同的章节中,有关神经症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没有形成最终的结论。我们在咨询实践中,结合霍妮的有关论述,提炼出神经症发展的三个阶段:理想化自我层级、外归因层级、自我分离层级。这是从内在角度来分析症者自体变化程度的最根本标准,借此可以有效判断症状的严重程度和转归[3]。 一、概述 神经症者内在无数的冲突来源于定位的静态化,症者先把自己摆在高位之上,当这一切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症者就会恼羞成怒地攻击外界来缓解内压,但当发展到怨责别人、攻击环境也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仍然抵制着、对抗着、挣扎着,就是为了不去面对自身的冲突,最终不得不陷入精神恍忽的境地,以脱离现实来化解自身越积压越难化解的冲突,其严重程度可划分为三个层级。 理想化自我层:运用大量掩饰手法和主观扭曲现实的防御机制来保护完美自我形象。不同的年龄段表现不一样,在青少年阶段,主要表现为思维上坚守幼稚,行为上自恋自迷。在成年阶段主要表现为唯我独尊和极度自负。 外归因层:为缓解积累的内在压力,找个替罪羊(他人或者社会)而大肆宣泄。主要表现为推卸责任、寻找借口、挑剔、攻击、武断、漠视、否认等。 自我分离层:为了内在的一致性,思维上完全扭曲客观现实,并与自我分离。主要表现为偏执、多疑、顽固、虚幻、麻木、人格解体等。 二、发展变化公式: 在实际咨询中,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公式,可以用数字向咨客形象地阐述神经症内在变化规律,便于他们的理解,达到促其改变的最终目的。 具体公式为:结果=规划×10%+执行×30%+创意解决×60%=(规划×折扣)

(转)霍妮的成熟理论

(转)霍妮的成熟理论 从《精神分析新法》一书开始,霍妮将神经症的中心特征,看作是因环境中压抑的力量而产生的对“自然本我”的扭曲。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恢复自我,重获自发性,并找到自己的重心。霍妮在一篇名为《你能固守立场吗?》(1939)的论文中提出“真实的自我”这一术语,后于《自我分析》(1942)中再次提到,并首次采用“自我实现”的说法。《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开篇,霍妮即对健康的人格发展与神经质的发展进行比较区分,前者个人能意识到他们的潜能,后者人们则与真实的自我疏离。该书副标题为“实现自我的奋斗”,她的真实自我概念既是对健康心理也是对神经症认识的基础。 真实的自我并非一成不变的存在,它是整套“内在的潜能”--包括气质、才智、能力、禀性等--这些都是我们基因组合的一部分,而且需要有利的环境来培养发展。它不是学习的产物,因为没人能被教作自我;但它亦非对外部世界的影响无动于衷,它是在能够提供多种发展途径的外部世界中通过相互作用得到实现的。人们能够在不同的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自我。尽管如此,婴幼期的某些特定条件是每个人实现自我必不可少的。能使儿童表达自己思想与情感的“温暖氛围”,对儿童各种需要的善意满足,以及与周围其他人“愿望和意志的正常摩擦”皆属此类。 当父母由于神经症不能爱孩子,甚至不将他视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时,孩子会产生基本焦虑,阻碍他“自发地以真实情感将自己与其他人联系起来,迫使他寻找方法应对”。这时孩子的感情和行为已不纯粹是自我的表达,而被防卫策略左右。

霍妮的成熟理论描述了这些防卫策略,将它们归总入精密的分类。《我们的内心冲突》一书中,她致力于人际关系策略及导致其产生的矛盾根源;而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她对心理防卫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解说,并把它与人际关系策略结合--虽然结合得不甚完美。 霍妮于《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向“只重心理或人际关系因素两者之一”的做法提出警告,认为神经症可被理解成为“只是一个过程,此过程中人际关系矛盾导致特定的心理完形,后者反过来又依赖于并修正旧有的人际关系模式”。与此同时,她又漠视自己的警告,过分强调心理因素。这就给读者出了难题。因为人际关系矛盾导致心理完形,所以最为逻辑地展示她理论的方法应从人际关系开始。《我们的内心冲突》中她是这样做的。可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她急于表述最新的观点,首先讨论了心理策略,有时甚至将人际关系的解决追溯至心理原因,以致造成一些观念的混淆。这里我将她最后两本著作中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澄清混淆,使《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一书更易理解。 为了克服导致产生基本焦虑的不安全感、不被喜爱感和不受重视感,人们可能采取顺从或自我谦避的方法迎合他人,可能以攻击或自负的方式对抗他人,也可能变得超脱、与世无争,远离人群。霍妮在《我们的内心冲突》里采用前一组说法(顺从的、攻击的、超脱的),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则采用后一组(自我谦避的、自负的、与世无争的),其实这些倾向通常都交替发生。健康人能在三种取向里灵活变通地转移,但对自我疏离的人,转移是强迫性的,不加区分的。每种解决方法都包含有行为方式、个性特质的萃集,正义观及有关人性、人类价值和人类状况的整套信念,同时还包含与命运的一笔交易,依从该种方法被认为可获回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