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选修课文《寒风吹彻》教案设计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fd5a7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18.png)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深入解读课文主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背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讨论话题。
4.2 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寒风吹彻》,激发学习兴趣。
4.3 课堂讲解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4 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解读课文主题。
4.5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5.2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f75494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e4.png)
《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教案第一节: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寒风吹彻》,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节:教学重点1. 诗歌及其艺术特点;2. 《寒风吹彻》的背景和意境;3. 诗歌与生活的联系。
第三节: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寒风吹彻》中的寒风与主题之间的关系;2. 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四节:教学准备1. 课本:含有《寒风吹彻》的课文;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3. 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
第五节: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展示(5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冬天风景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寒冷的氛围。
2. 老师问学生:“你们对冬天有什么印象?能描述一下吗?”3.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他们思考冬天的特点,如:寒冷、风、雪等。
步骤二:导读(10分钟)1. 老师从课本中找到《寒风吹彻》这首诗,念一遍后让学生跟读。
2. 老师解读诗歌标题,帮助学生理解“寒风吹彻”的意思。
步骤三:诗歌鉴赏(15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分段欣赏诗歌,并引导他们注意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读完后,老师用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描写使诗歌展现出寒风的凌厉?你们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如何?步骤四: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寒风吹彻》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背景。
2. 老师提问:“为什么这首诗选择了寒风作为意象?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你能想到其他什么意象来表达寒冷吗?”步骤五:诗歌与生活联系(1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寒风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现形式?2. 学生回答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整理并分析这些表现形式的特点。
3. 学生分组讨论,将寒风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联系起来,写一篇寒风在他们生活中的表现形式的作文。
步骤六:诗歌创作(20分钟)1. 老师分发白纸和铅笔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对寒风的理解创作一首与寒风相关的诗歌。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c214a823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2c.png)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人生的苦与乐,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2. 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分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解答疑难问题。
3. 分析与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讨论课文的主题思想,分享个人见解。
4. 批判性思维训练(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2)学生展开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描绘的社会现象,如贫困、孤独等。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激发对下一节课的期待。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巩固所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寒风吹彻”的作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对比手法,如人物命运、环境描写等。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109df0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1.png)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的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3)学生的写作练习和表达能力提高。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冬季的自然景象,引发学生对寒风的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寒冷天气的个人经历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寒风吹彻》,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3. 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分享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小组合作。
2. 阅读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在阅读课文后的理解程度,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包括内容、结构和表达技巧的使用。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阅读: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引导他们通过课文寻找答案,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2. 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如朗读、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71e78b8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71.png)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一:导入课程背景介绍:《寒风吹彻》是一篇描绘冬季风雪的散文,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严寒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变化,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章节二: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解读文章主题,探讨作者对寒冷环境的感受和思考。
章节三:词汇学习教授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和短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举例说明词汇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章节四:阅读理解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测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细节,找出答案并解释原因。
章节五: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次亲身经历的寒冷天气。
指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主题,提高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掌握文章中的新词汇和短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通过实例和实际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提供写作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资源:课文原文:《寒风吹彻》词汇表:包含文章中出现的新词汇和短语阅读理解题目:针对文章内容设计的题目写作指导:提供写作技巧和思路指导评估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的情况阅读理解测试: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写作练习:学生写作的质量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练习资源。
六、深入探讨分析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其加深读者对寒冷环境感受的作用。
讨论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在寒冷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
七、文化关联联系文章中所展现的冬季风雪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冬季的习俗和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适应和应对这些变化。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fe92b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1b.png)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2. 作者简介及其创作背景。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2. 让学生通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4.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人生、人性及社会问题。
5.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及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4.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给予综合评价。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课文《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解读,尤其是对于人生、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学生如何将课文中的抽象概念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七、教学准备课文《寒风吹彻》的文本。
作者的生平介绍资料。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和讲解。
小组讨论指南和评估表。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度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如写一篇以“寒风吹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或诗歌。
3. 邀请文学社团或作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创作经验和文学欣赏。
4. 开展班级辩论赛,就课文中的某些观点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02374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e.png)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寒风吹彻》,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分析并领悟作品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散文艺术特点的认识。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
2. 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3. 课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分析《寒风吹彻》的主题思想,领悟作者的表现手法。
2. 难点:从作品中提炼出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的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氛围,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4. 讲解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如象征、暗示、对比等,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
5.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7. 课后作业批改与反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8. 针对课后作业中的优秀作品,进行课堂分享,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
9. 针对课堂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0. 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评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分组讨论,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通过课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满意度,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寒风吹彻》原文。
2. 作者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
3. 相关文学作品,以便进行比较阅读。
4. 教学课件和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3bd4eeb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79.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思考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寒风吹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1.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思考人生价值和人性关怀。
二、教学准备教材:《寒风吹彻》原文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PPT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寒风吹彻》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寒风吹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内容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如作品中的“寒风吹彻”象征人生的苦难和挫折,etc.4. 讨论与思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
教师总结并引导深入讨论。
5. 作业布置(5分钟)四、教学反思(课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出调整。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寒风吹彻》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寒风吹彻》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如贫困、孤独、助人为乐等,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 分享与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展示本组讨论的成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随时补充发言。
七、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类似文学作品,如《活着》、《平凡的世界》等,加深对人生价值和人性关怀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寒风吹彻》的深入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fb57235376baf1ffc4fad82.png)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执教人:南京市临江高级中学秦葆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
2、懂得时空交错结构的表达效果。
3、领会文章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
教学难点时空交错的结构方式。
w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曲径通幽——感知性阅读1、导入:尼采曾经说过:“朴实无华的风景是为大画家存在的,而奇特罕见的风景是为小画家存在的。
”能在文学领域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来表现生活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思考,无疑是尼采所说的“大画家”。
而这样的画家又会给我们描绘一幅怎样的大雪纷飞冬天画面呢?2、文中的“我”是谁?刘亮程,新疆沙湾县人, 放过牛,种过地,上过几年初中, 30岁新疆汉, 当过10多年农机管理员,将来要进乌鲁木齐城打工,要成为《中国西部文学》的编辑。
3、他正在做什么?在一个雪天,静坐在屋子里,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抚摸自己的一生)。
4、他主要想到了哪些人和事?“现在的我”——“十四岁的我”——路人——姑妈——母亲等4、这些人和事都与怎样的环境有关?冬天 (雪) 寒风 (寒冷)整合(一):作者是怎样组织文中这一段人生经历和感受的?作者以“30岁的…我‟”作为叙述的起点,在一个雪天,围抱火炉,“抚摸自己的一生”,散文以这段场景组织衔接了“现在的我”、“十四岁的我”、路人、姑妈以及与“我”“隔着三十岁的人生距离”的母亲。
作者将对“寒风吹彻”的感悟集中于“三十岁的我”一个冬天的时段,而将“十四岁的我”、“三十岁的我”之后的内容穿插其中。
“三十岁的我”之后的岁月是“我”不曾经历过的,文章借助对姑妈、母亲的叙述暗示“我”的未来仍会是“寒风吹彻”。
(时空交错)二、柳暗花明——理解性阅读1、文中的“寒风(或冬天或雪)”只是指自然的“寒风(或冬天或雪)”吗?请联系文句和“我”、路人、姑妈、母亲的境遇理解。
2、写多年前的一次拉柴冻伤有什么寓意?3、写冻死的人,写姑妈,写母亲,想表达什么?冬天、寒风、雪等字眼,在文中既指自然的真实情景,又指人生中的劣境、苦难、衰老乃至死亡等境遇,寒冷是对这一切的无助、冷漠、孤独乃至绝望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2023年寒风吹彻教案(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
![2023年寒风吹彻教案(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e1d387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33.png)
2023年寒风吹彻教案(苏教版高三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情思生发之源,体悟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体验。
2.披文入情,与和文本进行精神和艺术的对话,赏析作品意蕴,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重点:品尝语言,体悟情思。
教学难点:分析对生命的布满悲情的独特看法。
教学设想:1.可以支配两个课时教学。
课前肯定要加强预习,考虑到我们同学的实际状况,建议将预习放在课内,让同学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要点。
让同学预习中提出质疑的问题。
2.第一课时重点解决对本文思想意蕴的理解把握,尽量从不同角度发觉作品意蕴。
其次课时就本文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和时空交叉环环相扣的写法进行赏析,提高同学分析语言的力量。
同时可以对比分析本专题的其他文章,作适当拓展。
第一课时步骤:1.导入闻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脆弱的,惟其脆弱而犹能担当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只有以脆弱的天性英勇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今日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2.检查预习状况,让同学简要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初步理解。
3.从分析文章题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问: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
“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同学争论沟通后老师可进行总结:这篇散文写“我”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的回忆着过去的人和事:“我”在成长历程中被寒风吹彻,“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母亲”在年迈年轻中被寒风吹彻。
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
“吹彻”两个字含义特别丰富,可从四个层面上分析理解: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dca7a97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17.png)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3. 课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剖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寒风吹彻”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如何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走向。
3. 深入剖析课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孤独、亲情等,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讨论。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强调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的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中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写作的条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贡献,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与《寒风吹彻》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探讨。
2. 组织学生参观社会福利机构或贫困地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社会问题。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7e9a1ef121dd36a32d82fe.png)
【篇一】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教学设计《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顺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2、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3、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教学重点】1、对文本中“寒冷”含义的分析2、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对本文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行思考点评3、引导学生体悟对苦难的真切认识,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升华【教学步骤】一.导入一直住在南方的我们,对寒风、寒冷缺乏深刻的体验有谁去过北方体验冬天吗?(学生谈感受)北方的冬天,平均气温达到零下十几二十度寒风凛冽、冰雪覆盖,万物肃杀很多事情只能暂时搁置,人们呆在屋里围抱火炉取暖,当然条件好的地区会通暖气作家刘亮程对寒冷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寒风吹彻》二.作者简介“我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在乡下写了很多年诗到乌鲁木齐后开始写散文,出版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现在写小说”——刘亮程自述三.朗读感知,解题1、请用词语形容一下你读完全文的感受(寒冷,悲凉)2、解题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理解】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3)对母亲来说,冬天意味着衰老,甚至死亡小结这些人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冷峻、沉重甚至残酷五、探究、升华1、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被寒风吹彻,让人感受了作者独特体验的生命悲歌,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文中有没有一些让你感到温暖的句子?“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里,给他倒了一杯热茶”——帮助弱者的善心“每拉柴火,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竭尽全力的母爱“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和去看望她”“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孝心、亲情的温暖2、全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人难免孤独→学会关怀贫穷、苦难常会打乱甚至吞噬我们的生活→懂得承受衰老和死亡无法抗拒→珍惜当下总结作者把生命的本质活生生地撕裂给我们看,我们读出了一股彻骨的悲凉本文在苍凉的底色上,又有一些明亮和温暖面对生之无奈,死之必然,作者的感情并不是恐慌、沮丧的,而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历经世事以后的平静与豁达六、拓展阅读推荐书目《风把人刮歪》、《对一朵花微笑》、《狗这一辈子》、《走向虫子》、《人畜共居的村庄》、《永远欠一顿饭》附教师心得苦难不应该让我们的心变冷、变硬,而是更强大强大到能自己面对苦难,并且能够关怀他人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说“我什么都不怕“,是一种不经世事的无知无畏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认识生命的苍凉的本质以后,还能如此地平静、豁达,这才是真正的强者【篇二】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公开课教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94ed05f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5.png)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内容:《寒风吹彻》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个寒冷的冬夜,作者在雪地中行走的经历,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内心感受,展现了生活的艰辛和美好。
1.2.2 相关背景:介绍作者刘亮程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1.2 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2 教学难点2.2.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深刻的哲理和内涵,感悟生活的真谛。
2.2.2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导入新课3.1.1 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寒冷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3.1.2 简要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感知文本。
3.2.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技巧。
3.3.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生活的艰辛和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4 课堂小结3.4.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主动性,以及合作意识。
4.1.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2 课后作业评价4.2.2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看是否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
2024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2024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a8affe3a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ba.png)
Chapter
2024/1/29
13
重点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
重点词汇
寒风、吹彻、冰冷、颤抖、孤独 等,这些词汇共同营造出一种寒
冷、孤寂的氛围。
2024/1/29
句式
文中多运用长句,通过复杂的句式 结构表现出寒风的凛冽和人物内心 的挣扎。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 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能 感受到寒风的威力和人物的情感变 化。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 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针对时间安排略显紧张的问题
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
27
分享优秀教学经验,促进交流学习
2024/1/29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 本内涵和情感。
14
文学常识、历史背景等拓展内容
文学常识
《寒风吹彻》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描绘寒风的形象和自己内 心的感受,表达了对人生孤独和苦难的深刻思考。
2024/1/29
历史背景
文章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 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生活 压力。这种时代背景为文章所表达的孤独感和苦难意识提供了 深刻的社会根源。
细腻的心理描写
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展 现了人们在苦难和命运面前的挣扎和 抗争。这种心理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 加立体和生动。
质朴的语言风格
文章采用质朴的语言风格,贴近底层 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语言表达习惯。这 种语言风格使得文章更加接地气,容 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024/1/29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8e51a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b4.png)
《寒风吹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散文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欣赏水平。
3.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鼓励他们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散文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4. 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4. 认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和社会意义。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将课文中的启示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写作练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寒风吹彻》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寒风吹彻》的解析、评论及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投影屏幕等。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或教师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3. 内容解析:分析课文情节,讲解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4.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5. 深入探讨: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6. 现实意义: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7.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创作。
八、课堂练习1. 请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7c0f7c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4c.png)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1.1.2 掌握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1.1.3 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性关怀。
1.3.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寒风吹彻》的作者、背景及作品主题。
2.2 教学重点2.2.1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
2.2.2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3 教学难点2.3.1 理解作者运用的一些特殊修辞手法。
2.3.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生活的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寒风吹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课后作业4.2 拓展作业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加深对作者及作品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朗读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20deec4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63.png)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一: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课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概述文章主题。
1.3 教学步骤:1.3.1 简要介绍作者刘亮程及其作品《寒风吹彻》。
1.3.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思考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1.3.3 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他们对“寒风吹彻”这一主题的理解。
章节二:文学鉴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理解并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形象描写和思想内涵。
2.3 教学步骤:2.3.1 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2.3.2 分析文章中的形象描写,如寒冷的气候、孤独的景象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
2.3.3 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章节三:文本解读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3.2 教学内容:解读文章的关键句子和段落,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
3.3 教学步骤:3.3.1 让学生重点阅读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3.3.2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和段落的意义,解释其与文章主题的联系。
章节四: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2 教学内容:以“寒风吹彻”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4.3 教学步骤:4.3.1 给学生发放写作素材,如寒冷的景象、人物形象等。
4.3.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寒风吹彻”为主题进行写作。
4.3.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5.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文的主题和思想有所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3 教学步骤:5.3.1 教师简要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5.3.2 学生分享自己在本文学习中的感悟和收获。
5.3.3 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六:拓展阅读6.1 教学目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4028d5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df.png)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一、导入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今天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二、作者简介(一)走进刘亮程刘亮程,1962年出生,新疆沙湾县人。
他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虚土》《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一片叶子下生活》等。
《一个人的村庄》首版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三、文本讲解(一)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问题:1、这篇散文写“我”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的回忆着过去的哪些人和事?在文中找出相关的描写并简要概括。
(1)“我”在成长历程中被寒风吹彻。
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
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
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2)“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
一个寒冷的早晨,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我给他倒了一杯热茶;第二天下午,他彻底地冻僵了。
“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
姑妈年老多病。
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
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
多少年过去了,姑妈那句话中的“天”一直没有热。
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选修课文《寒风吹彻》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寒风吹彻》课文的背景、主题和结构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语言点
3.
能够借助课文理解并学习相关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 4.能够在纵横交错的细节中深入理解整个故事的情感内涵 5.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思考课文作者的言外之意
二、教学步骤
1.导入环节(15分钟)
通过引导学生看图片、读短文等方式,让学生对清末时期的民间生活、文艺氛
围作一些初步了解。
通过这个过程,引出课文《寒风吹彻》。
2.学习策略讲解(10分钟)
讲解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效的学习策略可以采用,使学习更
加高效。
3.整体理解(2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一下《寒风吹彻》的背景和主线,然后让学生阅读全文,整体理
解故事内容。
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不懂的生词或疑问,以备下一步深入理解。
4.词汇阅读(20分钟)
教师列出一些生词,让学生自己查阅词义和例句,并在该课文中找出对应的使用。
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生词和语言点。
5.细节阅读(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中理解故事情节,深入描写等等属性。
让学生深入理解故
事中人物的情感、行为和与历史事件的交织。
6.分析讨论(3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社会背景、主题和作者的态度,通过深入细节的分析,让学生思考这个描写故事的背景会对现实和个人带来什么启示。
7.反思总结(10分钟)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有进一步的认识。
并鼓励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继续探究历史的文艺氛围,学习和发掘更多的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文艺作品,让历史丰富和启迪我们的灵魂。
三、教学重点
1.了解《寒风吹彻》课文的背景、主题和结构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语言点
3.能够在纵横交错的细节中深入理解整个故事的情感内涵
4.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思考课文作者的言外之意
四、教学难点
怎样能够理解《寒风吹彻》的内涵,怎样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考虑到作者的言外之意。
五、教学方式
基于问题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寒风吹彻》为主要课程内容,对历史的文艺氛围、历史事件、文艺作品等都进行了介绍和讲解。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和文艺素养。
通过深入细节的分析,让学生能够进行批判性思考,思考对现实和个人有哪些启示。
但是,这个课程可能需要学生预先阅读课本,可能需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也需要学生对文艺、历史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