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虚实辨证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虚实辨证方法
何谓虚实辨证方法?虚实辨证方法适用范围如何?其具体内容、辨证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各部内容的临床意义各是什么?
虚实证辨证方法,是指辨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

虚,是就正气而言,指正气虚,即人体的正气(包括精、气、血、津液等)不足。

实,是就邪气而言,即邪气亢盛有余,凡正气虚所产生的证候属虚证,邪气亢盛有余所产生的证候为实证。

二者诊断依据及区别为病程的长短、体质的强弱、精神的好坏、声息的强弱、疼痛喜按拒按、热势的高低、恶寒的轻重、舌质的老嫩、舌苔的多少厚薄及脉象有力无力。

一般来说,虚证时邪气也不亢盛,实证时正气尚未虚弱,但临床上也常见虚实错杂及转化,如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

虚实还与表里寒热相联系,形成多种证候,常见有表虚证、表实证、里虚证、里实证、虚热证、实热证、虚寒证、实寒证,应注意鉴别。

本法可用于对各种疾病的辨证。

辨寒证热证与表证里证的关系
寒证热证与表证里证的关系有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里热证等多种证候。

(一)辨表寒证
表寒证指寒邪袭表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舌淡苔薄白润,脉浮紧。

【机制分析】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收引凝滞,所以寒邪侵袭肌表皮毛,气机收敛,肌肤汗孔关闭,体表失温,所以病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出。

肌表经脉因寒收引而不畅,故头身疼痛。

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均为表寒应有的症状。

【辨证要点】临证分析时要掌握以下要领:
①本证以寒邪袭表,卫气被郁,腠理郁闭为主要病机。

②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等症状为辨证依据。

(二)辨表热证
表热证是指风热病邪侵犯肌表所表现的证候。

多见于春夏外感病。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或有汗,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机制分析】因热为阳邪,具有开泄、升散之性,所以症见发热而微恶风寒,有汗出之症。

舌边尖红,脉浮数均为表热证特有症状。

【辨证要点】对本证的辨识要掌握以下要领:
①本证以风热袭表,肺卫失宣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重,恶寒轻,或有汗,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依据。

综上所见,寒热证辨证法,是指辨别疾病性质属寒属热的一种辨证方法。

疾病的发生无外乎是机体阴阳失调,寒证和热证则反映了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的实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调经论》也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阴盛或阳虚的表现即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即为热证。

辨证要点:寒证即为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热证为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

寒证与热证的区别点主要表现在对寒热的喜恶、口渴和不渴、面色的白赤、四肢的冷热、大小便的质地及舌象、脉象的变化。

一般分为表寒证、里寒证、表热证、里热证。

寒证与热证虽有阴阳盛衰的本质不同,但在疾病过程中可以错杂出现,如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还可相互转化,如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以及出现寒热真假,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故应注意鉴别。

寒热辨证方法可用于对各科疾病的辨证。

还应与恶寒、发热的症状相鉴别。

一、辨虚证
辨虚证指对人体正气不足,导致机体抗邪能力降低、生理功能减退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

多因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所致,但以后天失调为主,如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劳逸过度,房事不节,产育过多,久病失治等原因,损伤人体正气均可成为虚证。

虚证包括精、气、血、阴、阳、津液不足,以及脏腑各种不同的虚损。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面色淡白胱白或萎黄,精神委靡,身倦乏力,形寒肢冷,自汗,大便稀溏或滑脱,小便清长或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无力或弱,或形体消瘦颛红,五心烦热,盗汗,潮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机制分析】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各脏腑虚证的表现也各不相同。

临床一般是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故《难经·四十八难》有“缓者为虚”、“出者为虚”的说法,《类经·疾病类》亦说:“内出之病多不足,如七情伤气,劳倦伤精之类也。

”虚证总以机体反应性降低为特征。

【辨证要点】临证辨识虚证时要从以下两方面思路人手:
①本证以正气不足,机体功能衰退为其主要病机。

②临床表现以五脏气血阴阳亏虚为主。

具有起病缓,病程长的特点,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

其具体辨证内容详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和脏腑病辨证的相关内容。

二、辨实证
辨实证指对外邪侵袭人体,邪气亢盛有余,或体内病理产物(痰饮、水湿、淤血等)蓄积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实证是指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实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六淫或疫疠之邪侵入人体,正邪剧争所致;二是脏腑功能失调,代谢障碍,气机阻滞,水湿痰饮内停,淤血内阻,或宿食、虫积等停滞体内所致。

由于外邪性质与致病的病理产物不同,故临床表现各异。

【临床表现】实证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常见的有:高热,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痢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涩痛、色黄量少,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机制分析】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而以阳、热、滞、闭等为主,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l 临床证候的概括。

实证以邪气充盛、停积为主,但正气尚未亏虚,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斗争一般较为剧烈,而表现为有余、强烈、
停聚的特点。

实证是非常笼统的概念,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就其病因分析其病机,如果是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故病势较为亢奋、急迫,以寒热显著、疼痛剧烈、呕泻咳喘明显、二便不通、脉实等症为突出表现。

如果是内脏功能失调,气化障碍,导致气机阻滞,以及形成痰、饮、水、湿、脓、淤血、宿食等,有形病理产物壅聚停积于体内。

因此,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热邪、燥邪、疫毒为病,痰、饮、水气、食积、虫积、气滞、血瘀、脓等病理改变,一般都属实证的范畴。

由于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产物不同,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因而各自有着不同的证候表现,所以很难以哪几个症状作为实证的代表。

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实证,病情激剧者多为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辨证要点】对实性证候的辨证要关注如下两点:
①本证具有邪实而正气未虚,正邪剧争的病机。

②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因病邪性质各异,临床表现复杂,具体辨证详见有关各章节。

此外还应注意对虚证实证的鉴别。

虚证与实证,由于虚损之部位与邪气的性质各异,故症状极为复杂。

同样的症状,可能是虚证,也可能是实证,如腹痛、腹胀、便秘、恶寒等在虚证和实证中均可出现。

因此必须通过望形体、舌象、闻声息、问病史、按胸腹、脉象等诊察手段进行全面分析。

若病人形体虚弱、精神委靡不振、声低息微、痛处喜按、舌淡嫩无苔或少苔、脉象虚弱无力者属虚证。

若病人形体壮实、精神亢奋、声高息粗、痛处拒按、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者属实证。

三、辨虚证实证的关系
虚证与实证有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等方面的关系。

(一)辨虚实错杂关系
病人同时存在着正虚和邪实两种病机的证候,称为虚实错杂。

包括实证夹虚、虚证夹实和虚实并重,若结合病位则还有表里虚实错杂
以及上下虚实错杂。

1.辨实证夹虚证指以邪实为主,正虚为次的证候。

此证常发生于实证过程中正气受损的病人,亦可见于体虚而新感外邪者,成实证误治失治,邪气未除,正气已伤者。

例如本来是壮热、口渴、尺汗出、心烦、舌红苔黄的里热证,由于里热炽盛,耗伤气阴,又出现微恶寒、脉浮大无力等气阴两伤的症状,这是实热兼气阴两虚,属实中夹虚之证。

2.辨虚证夹实证指以正虚为主,邪实为次的证候。

此证多见于实证日久,正气大伤而余邪未尽的病人,亦可见于素体大虚而复感外邪者。

例如温病的肝肾亏虚证,出现于温病后期,症见低热不退、手足心热、口干、舌干绛无苔。

这是邪热燔灼肝肾之阴,而呈现邪少虚多的证候。

3.辨虚实并重证指正虚和邪实均十分明显,病情比较严重的证候。

此证多见于较严重的实证,迁延日久,正气大伤而实邪不减,亦可见于原本正气甚虚,又感受较重邪气的病人。

例如臌胀之病,出现腹胀满如鼓、腹壁青筋暴露、二便不通等实邪盛于内,同时又出现形体赢瘦、不能食、精神委靡等正气大伤症状,此属虚实并重证候。

(二)辨虚实转化关系
疾病的发展过程,就是邪正相争的过程。

因而虚证和实证之间,可以出现相互转化,如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

1.辨实证转虚先患实证,后出现虚证,当虚证特点出现时实证特点消失的转化过程,称为实证转虚证。

多因邪气久留,或失治或误治,损伤人体正气而转为虚证。

例如高热、口渴、汗出、脉洪大之实热证,因治疗不当,日久不愈,津气耗伤,以致高热退却而见肌肉消瘦、面色枯白、不欲饮食、虚赢气少、舌苔光剥、脉细无力。

2.辨因虚致实病本虚证,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痰、食、血、水等凝结阻滞,成为因虚致实。

如心脉痹阻、肝阳化风等证。

(三)辨虚实真假证候
虚证与实证,有真假疑似之分。

辨证时要从复杂的症状中辨别真
假,以去伪存真。

虚实真假与虚实错杂证不同,应注意审察鉴别。

1.辨真实假虚证指疾病本质属实证,大实之中反见虚赢的现象,称为真实假虚证。

如热结肠胃、痰食壅滞、大聚大积之实证,却见神情默默、畏寒肢冷、脉沉或涩等症脉。

若仔细辨认则可以发现,虽神情默默,但语出则声高气粗;脉虽沉或迟涩,但按之有力,虽然畏寒肢冷,但胸腹按之灼手。

引起这种类似虚象的原因是实邪阻滞经脉,血不能畅达之故,因此称这类症脉为假象。

前人所说的“大实有赢状”,即指此而言。

2.辨真虚假实证指疾病本质属虚证,但又出现一些类似实证的现象,称为真虚假实证。

如素体脾虚,运化乏力,因而出现腹部胀满、脉弦等类似实证现象。

但腹满时有缓解,不似实证之腹满不减;腹痛而喜按,按之不痛或按之痛减,不似实证之拒按脉虽弦,但按之无力。

导致这种类似实的症状,其原因是机体正气虚弱,布化无力所致,前人说“至虚有盛候”,即指此而言。

对虚实真假的判断,首先要注意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浮候沉候。

疾病本质隐伏于内,假象常表现于外,故辨证时脉象应以沉候为据,重按有力有神为真实证,无力无神为真虚证。

其次要注意舌象的苍老与嫩胖。

舌质嫩胖淡白为真虚证,苍老坚敛为真实证。

还要注意语言发声气息高亢与低怯。

语声高亢气粗者多为实证,语声低怯息微者多为虚证。

此外还必须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如发病原因、诱因、疾病演变情况、治疗经过以及体质的强弱、病之新久等。

四、辨虚证实证与表证、里证、寒证、热证的关系
虚实证常通过表里寒热证表现出来,可以形成多种证候。

临床上有表虚、表实、里虚、里实、虚热、实热、虚寒、实寒等证。

(一)辨表虚证
表虚证多指风邪袭表所表现的证候。

也可因素体阳虚气虚,复感外邪所致。

因此表虚证又有外感表虚证和内伤表虚证的不旧。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项强痛,汗出,脉浮无力。

【机制分析】辨表虚证指对表虚卫外不固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表虚证分为外感表虚与内伤表虚。

外感表虚指感受风邪所致的表证,内伤表虚指肺脾气虚,卫气不固,肌表疏松,易被外邪侵袭所致的表证。

外感表虚证以头痛、项强、发热、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浮缓。

辨证要点:必须具备恶风汗出和脉浮缓的脉象特征。

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内伤表虚证的主症表现为平时常自汗出,易感冒。

次症表现为面色淡白,气短,动则气喘,倦怠乏力,钠少便溏。

舌脉表现为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要点】临床分析本证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本证以风邪袭表,营卫不和,腠理疏松,或素体虚亏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无力为辨证依据。

在此基础上再区分是外感表虚证还是内伤表虚证。

(二)辨表实证
辨表实证指对寒邪侵袭肌表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有力。

【机制分析】此乃寒邪侵袭,阳气集于肌表,正邪相争,腠理致密所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外寒侵袭,正邪相争,腠理密闭为主要病机。

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②以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有力为辨证依据。

此外要注意表虚证与表实证的鉴别,前者以汗出、脉浮无力为特点,后者以无汗、脉浮有力为特点。

(三)辨里虚证
里虚证所包括的内容广泛,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亏损所表现的证候,都属里虚证的范畴。

其具体辨证内容见脏腑辨证。

(四)辨里实证
里实证是指邪气内盛所表现的证候。

其包括的内容也较多,不但有各脏腑经络之分,而且还有各种不同病邪之别。

其具体辨证内容见脏腑辨证。

(五)辨虚热证
辨虚热证指对体内阴液亏虚,火热内生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虚热证是体内阴液不足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颧红,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或骨蒸,或劳热,盗汗,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机制分析】若因热病伤阴,或年迈五脏阴液亏损,或劳伤过度伤阴,阴液不足,失于濡润,故有消瘦、口燥咽干等症。

阴不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产热相对过剩,所以有潮热、烦热等虚热特点。

【辨证要点】辨识本证时要掌握以下两点:
①本证以阴液亏耗失其润养,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为主要病机。

②以口燥咽干、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依据。

(六)辨实热证
辨实热证指对阳热之邪侵袭人体,或阴寒之邪由表入里化热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实热证是指阳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等。

【机制分析】在热邪、阳邪的作用下,机体阳气偏盛,产热过剩,因而有恶热或发热、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热象。

阳盛则机体的功能亢奋,所以有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症。

有热必伤其阴液,阴伤则失于滋润,所以有口渴、尿少、便干之症。

【辨证要点】对实热性证候的辨证要掌握以下两点:
①本证以外邪入里化热,或热邪直接侵入脏腑以致里热炽盛为主要病机。

②以热象、伤阴、热扰心神的临床表现为辨证依据。

此种辨证方法适用于五脏、六腑之实热性疾病的辨证。

(七)辨虚寒证
所谓虚寒证辨证是指对体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证候的辨证方法。

【临床表现】精神不振,少气懒言,面色(左边一个白字,右边一个光字)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白,脉沉迟无力。

【机制分析】若久病劳伤或年迈体虚而致脏腑阳气不足,产热功能减退,就会有畏寒肢冷,脉沉迟无力等症。

阳虚则功能下降,兴奋性降低,故有精神不振、少气懒言等虚性表现。

【辨证要点】对虚寒证的分析应掌握以下三点:
①本证以阳气虚衰,寒从内生,功能衰退为主要病机。

②以畏寒肢冷、腹痛喜暖喜按、便溏尿清的虚寒之象和功能衰退的精神不振、少气懒言等症共见为辨证依据。

③此外,阳虚所致的虚寒证是虚而有寒,但以虚的特征为主,外感寒邪所致的实性寒证是从寒象特征为主,辨证时一要加以区别。

(八)辨实寒证
辨实寒证是指对阴寒之邪侵袭人体所致证候的辨证方法。

因此实寒证是指感受寒邪,阳气被遏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冷痛拒按,大便溏泻或冷秘,或咳喘痰鸣,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脉迟有力或沉紧。

【机制分析】外寒伤人,伤及内脏就可产生实性寒证,由于寒为阴邪,遏伤阳气,所以症见恶寒、四肢欠温等寒象。

此时阳气受到郁遏而不能发挥其温煦作用,故有面色苍白、冷痛等特点。

寒证津液不伤,所以有口不渴、小便清长之症。

【辨证要点】辨识此证应当注意:
①本证以寒邪直中脏腑,阳气被遏为主要病机。

②以突出的寒象,以及冷痛拒按、脉迟有力或沉紧等邪盛特征为辨证依据。

此外,实寒证具有病程短,发病急的特征。

虚证和实证的辨证方法,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即虚与实主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同时对虚证实证的错杂、转化、真假等相关内容也进行了讨论。

由十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
着虚实之分,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虚实关系,魁辨证的基本要求,因而有“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之说。

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据。

实证宜攻邪,即去其有余,虚证宜补正,即益其不足,虚实辨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