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

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以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的学科。

2、医学模式转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

(2)行为危险因子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

(3)人类遭受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增加;

(4)心理行为调节具有维持健康的作用;

(5)人类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

第一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人类对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反映。

2、心理演化过程:

反映: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第二章心理过程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组织性

3、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4、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内容分:形象记忆、语义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按信息在脑中存留时间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区别表格)

5、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6、遗忘规律:

(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

(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

(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加工形式。

8、思维的分类:

(1)按思维方式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2)按思维的指向性分:求同思维、求异思维;

(3)按思维的独立程度分: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9、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10、情绪与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见42页表)

1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可以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

(2)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蕴涵着情感。13、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指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机状态下出现的情绪状态。

14、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5、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情绪与情感具有社会适应的功能;

(2)情绪与情感具有传递信息的功能;

(3)情绪与情感具有激发动机的功能;

(4)情绪与情感具有组织功能;

(5)情绪与情感具有影响健康的功能;

(6)情绪与情感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第三章人格

1、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人格的结构:人格倾向性、人格心理特征、自我调节系统

3、需要:是人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见64页)

5、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6、动机的作用:始发功能、指引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7、动机冲突: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常常存在着两种或多种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

8、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

(1)双趋冲突:两个目标对个体具有相同的吸引力,引起同样强度的动机,无法同时实现,二者必择其一。

(2)双避冲突:同时受到两种事物的威胁,产生同等强度的逃避动机,但迫于情势,必择其一。

(3)趋避冲突:对同一事物同时产生两种动机,既向往得到它,同时又想拒绝和避开它。

(4)双重趋避冲突: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也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所产生的冲突。

9、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智力)和特殊能力

10、气质:指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气质比性格、能力更具有稳定性,气质相当于日常所说的性情、脾气、秉性。

11、气质的三大特征:动力性特征、可变性特征、中性性特征。

12、气质类型的构成: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13、性格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14、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气质是生来俱有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

(2)气质形成早,不易变化;性格形成晚,稳定性上要比气质变化快。

(3)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以及性格形成的速度。

第四章心理应激

1、心理应激:个体察知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均衡时所产生的心身紧张状态。

2、心理应激过程模型(见75页)

3、应激系统模型的基本特征:

(1)应激是多因素系统;

(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

(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4、个性与应激的关系:

(1)个性是应激系统中的核心因素;

(2)个性影响个体对生活事件的感知;

(3)个性影响认知评价;

(4)个性影响应对方式;

(5)个性与社会支持有联系;

(6)个性与应激反应的形成和程度有关。

5、应激的生理、心理反应

生理反应:心理应激的生理反应以神经解剖学为基础,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甚至毛发。应激的生理反应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及由这些系统所调节、控制的全部器官和组织共同参与完成,从而使个体每一功能都能得到动员,以消除、减弱或适应应激源的影响,其中:神经系统主要是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内分泌系统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免疫系统并非功能自主的独立体,而是在应激反应过程中,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双向性调节。一般认为,短暂而不太强烈的应激不影响或略增强免疫功能,中等程度应激可增强免疫应答,强烈应激则显著抑制细胞免疫功能,长期较强烈的刺激则损害下丘脑,皮质激素分泌过多,胸腺和淋巴组织退化。

心理反应:

(1)认知反应:意识障碍,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象力减退;

(2)情绪反应:焦虑反应、恐惧反应、抑郁反应、愤怒反应

(3)意志行为反应:逃避与回避行为、退化与依赖行为、敌对与攻击行为、失助与自怜、物质滥用、冷漠、病态固执。

第六章心身疾病

1、心身疾病(广义):是心理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的总称,也称作“心身障碍”。

2、心身疾病的成因:

(1)个体心理因素(情绪反应和人格特征)

(2)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对心身疾病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来实现的。

(3)生物学因素

不同个体、不同的身体器官对心理刺激的反应有着不同的耐受力,而应激反应只在耐受

力差的脆弱个体的脆弱器官上造成损害。

第七章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处于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2、思维健康观:生理、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道德健康。

3、我国的心理健康观标准: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适当地表现情绪;

(6)人格完整和谐;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

(8)智力发展正常。

第八章心理障碍

1、正常心理:遵循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心理活动,是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正常心理的特征:表现出一致性、协调性、稳定性、和谐性。

正常心理的三大功能:生理功能(生存与适应);社会功能(交流与责任);心理功能(反映与能动)。

2、心理障碍:个体的心理偏离了常规标准或准则,并伴有个体痛苦体验或心理功能的损害,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心理异常状态。

3、心理障碍的判定:

(1)心理学判断三原则: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二、心理活动内在的协调性原则;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2)常识性判断:主要依据日常生活经验。一、出现奇怪的言谈、思想和行为;二、呈现过度的情绪体验和表现;三、自身社会功能完整;四、影响他人的社会生活。

(3)其他:一、医学标准(症状与病因学标准);二、统计学标准;三、经验标准;四、社会适应标准;五、自知力标准。

4、心理障碍按现象学分为:认识过程障碍、情感过程障碍、意志行为障碍、意识障碍。

5、人格障碍:指从童年或少年期开始,并持续终生的显著偏离常态的人格。这种人格发展的畸形与偏好状态,表现出固定持久的适应不良行为,亦称变态人格、人格异常、病态人格等。

6、人格障碍的共同特征:

(1)功能性而非器质性障碍;

(2)智力正常、认识能力完整,但认知、情绪、行为、交往出现障碍;

(3)稳定不易改变;

(4)儿童开始,持续,中老年时可减弱;

(5)危害社会、不能免除责任。

第九章心理测验

1、心理测验:依据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对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做出推断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手段或技术。

2、心理测验的作用:

(1)心理咨询

(2)人员甄别

(3)职业指导

(4)教育评估

(5)研究方法

3、应用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标准化、保密性、客观性。

4、标准化心理测验的基本条件

误差来源:

一、施测条件;

二、主试者因素;

三、受试者因素(如:应试动机、测验焦虑、生理状态);

四、信度、效度及常模

信度:测验工具对同一对象的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

效度:一个测量工具能测量出所要测东西的真实程度。

常模:指某种测验在某种人群中测量结果的标准量数,即可比较的标准。

5、心理评估:应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地客观描述的过程。

6、心理评估的作用:

(1)区别心理的正常和异常;

(2)寻找心理异常的原因;

(3)对心理异常的程度作出判断。

7、心理评估的方法:观察法、访谈法、调查法、心理测验。

8、智商:智力的量化单位。

智商的两种表达方式:

(1)比率智商 IQ=MA/CA×100=心理年龄/实际年龄×100

(2)离差智商 IQ=100+15(测值-均值)/SD

9、常用的人格测验:

明尼苏达多相问卷(MMPI)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EPQ的结构和维度:(1)内-外倾(E)维度;(2)神经质(N)维度;(3)精神质(P)维度;(4)掩饰(L)维度

第十章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1、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

2、三级干预:健康促进、预防性干预、心理治疗

预防性干预:有针对性的采取降低危险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的措施。分为:普遍性预防干预、选择性预防干预、指导性预防干预。

3、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以一定的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特定的心理学方法,影响或改变来访者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给来访者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4、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方法:

(1)精神分析疗法

主要理论:一、潜意识理论;二、人格结构理论;三、性心理发展理论;四、防御机制理论;五、心理病理学理论。

(2)行为主义治疗

行为观察记录:一、定义目标行为;二、记录的准备工作;三、选择记录的方法;

四、选择记录的工具;五、观察者与观察者的信度。

(3)人本主义学说

一、无条件积极关注与接纳;二、共情式理解;三、建立信任的关系;

(4)认知理论

第十二章患者心理

1、求医行为:人们感到某种躯体不适或产生病感时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是人类进行防病、

治病和保持身体健康的一种重要行为,可分为主动求医行为、被动求医行为和强制性求医行为。

2、遵医行为:患者遵从医务人员所开的处方和遵照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复发的行为。

3、患者的心理反应:在患病状态下,患者会由于疾病、医疗活动的影响,出现一些和健康人有所不同的心理现象。包括:

(1)患者的认知反应

(2)患者的情绪反应(焦虑、抑郁、孤独感、被动依赖心理)

(3)患者的意志反应(顺从依赖、主动性减低;敏感多疑、缺乏主见;脆弱、易受激惹)(4)患者的个性改变

第十三章医患关系

1、医患关系:是医疗情境中的人际关系形式,是以医务人员为一方,患者为另一方的人际关系。其中,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是医患关系的核心。

2、医患关系的功能:

(1)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

(2)医患关系造就的心理氛围和情绪反应可以影响治疗效果。

3、医生工作的职业特点:知识性、技术性、风险性、奉献性。

4、医患交往:是指患者与医生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相互之间的联系。一般将医患关系划分为两部分,医患关系的技术方面和非技术方面,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医患关系的非技术方面

这是关于求医过程中医生与患者的社会、心理方面的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服务态度、医德、医疗作风等。

(2)医患关系的技术方面

医生利用医疗检查或治疗设备和技术手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的评估诊疗过程都需要患者紧密配合。

5、影响医患沟通的因素:

一、医护人员方面的因素

(1)医生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

(2)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

(3)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4)医院的影响

二、患者方面的因素(1)患者的知识水平(2)患者的情绪状态(3)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

医学心理学重点+答案

医学心理学重点 第一节绪论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 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医学模式:指我们对疾病和健康的基本看法及态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方法、对象、范畴和基本对策(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natur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一元论“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健康观:阴阳平衡。疾病观:阴阳失衡。治疗观:整体辨证施治。弊端:以经验为主,缺乏科学依据。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二元论健康观:生理功能良好。疾病观:微生物入侵(细菌、病毒)、外伤造成有机体的组织破坏。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弊端: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晤谈法和问卷法心理测量法: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等实验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最严谨的方法 第二节心理学基础 (重点概念:感觉知觉。问题:1.心理活动及其分类。2.心理的实质3. 感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4. 知觉的概念及其一般特性. )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特性: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是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所需量的临界值(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 知觉的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重点概念:记忆、注意、思维、意志。问题:1.记忆的过程及三种记忆系统2.注意的功能的分类 3.情绪的性质、状态及情绪理论4.意志的特征)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记忆基本阶段: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知觉前记忆)——指外在信息刺激感觉器官后,脑所保持的对感觉刺激的瞬时印象。又称感觉登记或感觉收录(sensory register). 感觉记忆的特征:1.时间:0.25-2秒2.编码形式:感觉后像3.容量:9个字母 短时记忆(STM):短时记忆系统保持时间短暂但能被意识操作,通过注意可以延长或进入长时记忆。工作记忆或“心理工作台”。 短时记忆的特征:1.时间:20秒——1分钟2.编码:形码、音码、意码3.容量:7±2 chunk 长时记忆(LTM)——通过对材料的复述、组织、加工和有动机的努力而习得。从理论上讲,是一种永久性记忆。以意义编码为主。 长时记忆的特征:1.时间:1分钟——终生2.编码:意码(语义和表象)3.容量:无限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主要特征。

医学心理学重点复习

医学心理学 1、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 2、医学心理学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3、医学模式的转变是指从生物医学的模式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 4、临床心理学包括心理诊断学、心理治疗学、心理卫生、心身疾病等内容。 5、医学心理学在现在医学中的作用是:促进医学模式转变、促进预防疾病战略转变、顺应 了临床医疗的工作需要、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 6、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1)疾病谱发生了改变 (2)心理社会因素已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3)心理社会因素与病情变化有关 (4)心理调节有助于缓解疾病 (5)对心理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 7、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关系? (1)系统整体观 (2)心神统一观 (3)社会影响观 (4)主动调节观 (5)情绪影响观 8、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意义: (1)加强基础理论 (2)增强心理定量的科学性

(3)体现多学科的融合性 9、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种类: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心理测验法 (4)实验法 (5)个案研究和抽样研究 (6)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10、意识:是与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如感知觉、情 绪、意志、思维等。 11、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或下意识,是个体自己不能察觉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这个部 分的内容是不能被道德和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的要求和欲望,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不愉快的童年经历、心理创伤等。 12、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货不在意识之中,但有 需要时可以重新进入意识的关于事件和体验的记忆。 13、弗洛伊德设人格含有三个基本系统: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遵循“至善原则” 14、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发展经过的五个时期: (1)口欲期:0—1.5岁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自我状态: 一种思想与感觉一致的系统,借由一套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呈现于外。 2.互补沟通:又称平行沟通,是指刺激与反应相互平行的沟通。需要注意的是,刺激的接收者与反应的发出者,应是同一种自我状态。 3.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是“一系列连续进行的互补隐藏式沟通,进展至一个明确且可预期的结果”。 4.经典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就是指某一中性环境刺激(铃声、气味、语言等)通过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的强化过程,最终成为条件刺激,从而也能引起原本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为反应。 5.操作条件反射: 必须通过动物自己的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 6.强化: 某些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产生促进作用的过程称为强化(reinforcement)。 7.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就是个人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班杜拉认为,个人的行为是通过认知过程来调节的。人的行为不仅受环境因素所决定,人有时直接经验到行为的结果,有时借助观察他人而间接经验到行为的结果,还有时经验到自己所造成的结果。这三种结果都会影响行为,长久下去将这三种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一般原则,形成个人的人格特征。 8.潜意识: 也叫无意识。这个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另一个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9.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指个体先天就有的评价经验正确与否的身体机制。行为的经验如果能令它满意则能促进它们,反之则阻碍它们。 10.价值的条件化:个体的自我价值信念建立在他人要求标准基础上,如果他人认为这个行为是好的,我们就去做;反之,我们就不去做。 1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积极而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人,心情舒畅,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他人、环境和社会协调一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身心潜能。 12.医学模式: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果。 13.应激: 各种刺激作用于个体,使其生理或心理的内稳态受到干扰时,个体在多因素作用下出现的努力维持内稳态稳定的过程。 14.应激的中介机制: 指机体将应激源(环境的需求)的输入信息转化为输出信息(引起应激反应)的加工过程,是应激过程的中间环节。现代心理应激理论认为,这种中介是通过察觉,即认知性评价(cognitive appraisal),但其生理本质尚未阐明。 二、简答题 1.弗洛伊德心理地形学模型: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三个层次:潜意识、意识和前意识 ?潜意识(unconsciousness),也叫无意识。这个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另一个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前意识(preconsciousness),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分 ?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之间所保持的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2.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 答:需要和动机理论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重心和精髓,他的人格的自我实现理论是建立

医学心理学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 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2.临床心理学:指根据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技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应用心理学科。 3.心理学理论部分: 1)意识conscious:指与语言密切相关,是心理活动中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能被自 我意识所觉知。 2)潜意识unconscious: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 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 痛苦的过去事件,如已经被意识遗忘了的童年时期不愉快的经历、心理上的创伤。 3)前意识preconscious:指当时意识不到但随时可以意识到的那些心理要素,即意识 的边界以外的某些心理内容,一旦注意的焦点扫描到那里,前意识的内容就可以 被意识到了,此时前意识也就转变为意识状态。 4)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中间起协调作用,使两者之 间保持平衡。 5)本我id:“伊的”、“原我”。存在于潜意识深处,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代表人 们生物性的本能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遵循所谓的“快乐原则”。 6)自我ego:自我在婴儿期由本我产生,是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唯一源泉,是人格中最 重要的部分,自我的一部分是意识的,也有一部分处于潜意识水平。自我是现实 生活的承担者,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7)超我superego:类似于良心和道德,具有良知、理性等含义,大部分属于意识的。 超我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由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等内化而成的。超我按 “至善原则”行事。 4.心理学基础部分: 1)感觉sensa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个 体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活动。根据刺激来源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2)知觉percep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可分 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记忆memory: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 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4)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 5)思维:人脑对客观事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间接性和概括 性是思维的重要特性。 6)想象: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7)能力ability: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8)气质temperament: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即一般所说的一个人的 “性情”、“脾气”、“秉性”。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灵活性,强度,指向性。 9)性格character: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 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 P.S. 气质是生来俱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它反映 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性。而性格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以及性格形成的速度。 10)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是智力的量化单位。即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 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比较。

医学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作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②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对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③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康复中的租用;④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和认知思维来控制或调动自身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3.几个关键人物及作用 ①1852年,德国洛采为医学心理学奠定了基础;②1879年,德国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③1896年,美国韦特卖创立了第一个心理诊所,美国心理学之父 4.医学模式:是指一定历时时期内医学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模式和发展规范的总和。 分类:①神灵主义模式,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生物医学模式,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系统沦为框架,心身一元论为基本思想。 5.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⑤测验法 二、心理学基础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它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心理的实质:所谓想“人的心理实质”,就是从理论上弄清楚什么事心理,心理与物质是怎样的关系,心理如何发生以及人的心理有哪些主要特点等问题。其主要内容: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 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作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前者刚刚能感受到最小刺激的能力,后者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感受性是感觉阈来衡量,二者呈反比关系。 感受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刺激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变化: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并非一成不变,常因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包括感觉的适应和感觉的对比。 ②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③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 注意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特征: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医学心理学 考试复习要点

考试复习要点 考点: 一、医学心理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 1、医学模式的转变 2、预防疾病战略转变 3、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 4、改善医患关系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的疾病和健康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研究任务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医学,已达到防病治病和增进健康的目的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实验、测验、评定评估等 心理测验法与评定量表法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 【例题】关于医学心理学实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正确的是 A只在实验室中完成B只以人为实验对象C只记录生物学指标D只在有目的的、控制某些条件进行E只使用现代仪器答案是D 三、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其学派 1、精神分析基本理论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大部分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因其不能进入意识领域,所以都得不到满足。他认为童年时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是引起各种心理障碍、心身疾病的根源。治疗原则是通过自由联想、释梦、催眠、移情等方法挖掘出其压抑的潜意识冲突,予以解释并在意识领域消除。 2、心理生理学理论坎农等认为心身是统一的,心理因素对健康及疾病产生的影响必须通过生理活动作为中介机制,生理中介是指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三个调节系统而对人体健康发生影响,如抑郁、愤怒、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不良认知或不健全人格将首先通过影响三大调节系统的活动而影响各内脏功能,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的躯体症状,或引起心身疾病。 3、行为学派理论巴甫洛夫、华生等认为,人一切行为、习惯、生活方式都是对外界刺激S的反应R,即通过学习得来的,又称学习理论,学习有三种类型:经典条件发射、操作和条件反射、社会观察学习。 行为学派理论认为,各种心理疾患和心身疾病的产生都是通过错误的学习而学习的条件反射。治疗的原则是通过不强化而使已建立的错误反射消失或消退。 4、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等认为,行为学派只研究行为,并把行为看作是对刺激的反应,只强调环境影响,而不重视对人的本性的研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是向上的,是要自我实现的。自我实现即是发挥个人各种潜能,如创造性、友爱、自尊、理想及对真善美公正价值的追求动力。自我实现即指人的这些潜能的充分实现。他们认为人的各种心理障碍和心身病症的产生都是自我实现受到环境的阻碍而不能实现的结果。治疗原则是降低期望值,增强应对环境的能力。 【例题】下列有关心理、行为障碍论述的观点中,符合精神分析理论的是 A错误的信念B错误的学习C潜意识中的冲突D三大生理中介紊乱E自我实现受阻答案是C 【例题】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习惯、生活方式源于 A本能B潜意识C学习D人格E情趣答案是C 【例题】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A心身是统一的B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C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物因素都影响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发生D以上都

医学心理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简介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它将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从理论上全面阐述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与疾病过程中的作用,为人们提供更为全面的医学观、疾病观和健康观。学习医学心理学对于提高医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更好的了解临床上患者的心理状态,搞好医患关系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转变传统的医学观念,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将心理学与医学紧密相连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诊断和治疗等技术为临床服务,从而真正作到医学模式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一步改进疾病的防治措施,提高医疗质量,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与人文社科部统一组织下实施教学。根据教学任务成立教学小组,设组长一名,在教研室(科)主任的领导下,按大纲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本课程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增加师生互动环节,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四、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熟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含义及意义 3.掌握: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及应用范围 【教学内容】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性质与发展 2.医学模式的发展及转变的意义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殊性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各种心理防卫机制的概念 2.熟悉:感知觉与思维、情绪与情感、性格与气质的关系;动机冲突;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遗忘理论;思维和记忆的分类 3.掌握:心理的实质、心理活动的内容,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意志、心境、人格、性格、气质及动机的概念、特性及应用;需要的层次

医学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 1.什么是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心理学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解决医学领域中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 2.医学模式有哪些? (1)生物医学模式:指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不关注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和疾病发生的影响。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从生物、心理、社会三轴系综合看待健康和疾病疾病的发生与三种因素均有关系。该模式认为心身是统一的,是相互影响的。 (3)整体医学模式:指出个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对健康有巨大的影响,是引起现代疾病的主要因素,只有提高整体健康素质才能防治现代疾病。 第二章 1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 (1)意识分区理论○1意识: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那部分,代表着能被自我感知到的心里活动;○2潜意识:是指个体当时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3前意识: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能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2)人格结构理论○1本我:代表着人类生物性的本能冲动(遵循快乐原则);○2自我:是人格组织中的管理和执行机构;○3超我:能对个人的动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使人格达到社会要求的完善程度(遵循至善原则)。 (3)心理—性发展理论○1口欲期:从出生到一岁半左右,个体主要从口腔部位的刺激中得到快感;○2肛欲期:一岁半到两岁,个体从自身控制大小便中得到快感;○3性器期:三岁到五岁,个体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4潜伏期:六岁到十二岁,儿童的性力从自己的身体转移到外界的各种活动,生殖器性期:青春期。 (4)防御机制理论○1压抑:把不能被超我接受的观念、情感或冲动压抑到潜意识中,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2否认:指有意或无意的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3投射: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4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使用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5转移:把不能直接发泄的情绪,发泄到另一个目标上,以安全的释放或满足冲动;○6合理化: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7补偿: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8升华:将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9反向形成:被抵制的欲望或冲动,表现出来会被社会惩罚或引起内心焦虑,而朝相反的途径释放。 (5)释梦理论: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制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 梦分为隐梦和显梦两部分。 2.行为主义理论学习的基本形式 (1).经典条件反射巴浦洛夫用狗做实验,是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最终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了条件反射。 (2).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设计了“斯金纳箱”,通过行为结果的奖赏来增强行为或反应发生的频率、速度和强度。 (3).观察学习班杜拉进行了玩偶实验,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基本机制是替代过程、认知过程和自我调节过程。 3.行为主义理论学习的基本规律 (1).强化:通过采用适当的事物来增加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率的过程; (2).惩罚: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压抑、减少或消除某一行为的过程; (3).消退:通过终止条件作用而消除其所造成的反应的过程; (4).泛化和分化:泛化是指条件反应由刺激物自然的转向类似刺激物的现象,分化:指将一反应只限于某一特殊刺激物的现象;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绪论 1、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以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的学科。 2、医学模式转变: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哲学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死亡谱的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 (2)行为危险因子成为人类重要的死因; (3)人类遭受心理社会因素的挑战增加; (4)心理行为调节具有维持健康的作用; (5)人类对心身舒适的要求不断的提高。 第一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活动是人类对客观世界主观能动的反映。 2、心理演化过程: 反映:是物质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 第二章心理过程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组织性 3、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4、记忆的分类: (1)按记忆内容分:形象记忆、语义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按信息在脑中存留时间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区别表格) 5、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6、遗忘规律: (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 (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 (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有关。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加工形式。 8、思维的分类: (1)按思维方式分:动作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 (2)按思维的指向性分:求同思维、求异思维; (3)按思维的独立程度分: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9、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10、情绪与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1、情绪与情感的区别(见42页表) 12、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可以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 (2)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蕴涵着情感。13、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

医学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定义 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范围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三、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四、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1、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3、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 第二节医学模式的转变 一、定义 医学模式(medicine model):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二、医学心理学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 1、基础理论的多样性 2、心理因素的主观性 3、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 2、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对单一案例的研究。 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6、相关研究法: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第四节医学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1977年,Engel 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直接推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是医学心理学相关工作普遍开展的国际大环境。

医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应激:(P69)当外部刺激程度强烈、超过个体一般的处理能力时,机体的生理与心理内 稳态就会受到干扰,此时,个体内部存在的维持内稳态的机制就会发挥作用,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心理学将这种状态称为“应激”. 2.社会支持:(P80)是指个体通过社会联系(常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团体等) 所能获得的他人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与帮助。 3.应对:(P80)是人们为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有意识地作出的认知性和行为性努力 4.心理评估:(P96)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多种途径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 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的过程。 5.心理测验:(P100)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量化的手段对人类行为加以确定和测定。 6.信度:(P103)同一被试者在不同时间内用同一测验(或用另一套相等的测验)重复测量, 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7.效度:(P103)所测量的与所要测量的心理特点之间符合的程度,或者简单地说是指一个 心理测验的准确性。 8.离差智商:(P105)是采用统计学中的均数和标准差来计算,表示被试者偏离他(她)本 人这个年龄组平均成绩的量数,是依据测验分数的常态分布来确定的。 9.心理干预:(P80)是指在个体遭遇应激事件时所得到的有经验者或是专业人员的指点 和帮助,它能够为困境中的个体指点迷津,避免更严重的应激后果。 10.感觉对比:(P21)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 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两类。 11.双趋冲突:(P41)也称为接近-接近式冲突,是指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由于这 两个动机同样强烈,售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无法同时实现,即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冲突,解决的方法是两者选其一。 12.气质:(P43)人的典型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如 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稳定性、强度和指向性的特征. 13.行为学习理论:(P55)是一组学习理论的总称,他们都认为,人的正常和病态行为,包 括外显行为以及各种心身反应形式,都可能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 14.理智感:(P31)是个体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在认知、评价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5.人格:(P38)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6.性格:(P44)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 的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个体之间差异的一个方面。 17.思维:(P26)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知过程。在现代心理学中,思维被认定 是较高层次的认知活动,是凭借记忆和想象去处理抽象事物,从而理解其意义的心理过程。 18.言语表情:(P30)是指在不同情绪状态下语言的语调、节奏、速度方面的表情。 19.医患关系:(P223)是指医护人员与病人之间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 在医疗情境中的一种具体化形式。 20.心身疾病:(P181)也称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类发生、发展和防治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 相关的躯体疾病,是心身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1.求医行为:(P213)是指个体感到不适,发现自己具有疾病症状而向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 寻求帮助的行为。 22.遵医行为:(P213)是指病人遵从医护人员的医嘱进行医学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行 为,也称病人的依从性。 23.人际吸引:(P222)是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彼此注意、欣赏、钦慕等心理上的好感,从而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点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点 1.在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中,常表现为行为与年龄、社会角色不相符合,象回到婴儿时期,此病人的心理状态被称为——退化。 2.不属于行为疗法的是——自由联想。注意“属于”的有:1冲击疗法;2前提控制;3系统脱敏;4厌恶疗法。 3.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不包括——不间断发泄。注意“包括”的有:1矫正不良习惯;2心理护理;3药物缓解症状;4自我心理调节。 4.人类心理过程的认识过程不包括——信念。注意“包括”的有:1思维;2记忆;3感觉;4想象。 5.冠心病病人不应有——过分依赖他人。 6.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不包括——被动调节。注意“包括”的有:1心身统一;2个性特征;3情绪作用;4社会影响。 7.青春期自我意识中的主要矛盾不包括——学习与恋爱。注意“包括”的有:1独立与依赖;2本我与超我;3理想与现实;4交往与封闭。 8.认识过程不包括——情绪、情感。注意“包括”的有;1感觉、知觉;2想象、记忆;3思维;4注意。 9.心理评估常用的方法不包括——实验法。注意“包括”的有:1会谈法;2调查法;3分析法;4心理测验法。 10.既想参赛锻炼自己,又怕成绩不好被人讥笑,此时的动机冲突——趋避冲突。

11.“入芝兰之室,久闻而不知其香”说明——感觉适应。 12.健康咨询原则不包括——权限责问。注意“包括”的有:1鉴定需求和尽量提供信息和资源;2建立友好关系;3移情;4调动参与保守秘密。 13.说法错误的是——心理是对事物的主观反映。注意“正确”的有:1心理能客观地反映事物;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3脑是心理的器官;4心理是脑的功能。 14.病人安于已适应的角色,小病大养,该出院而不愿意出院,此时病人的状态被称为角色行为——强化。 15.IQ=[13__M/S]+100称为——离差智商。 16.“一种心理测量的工具”称为——心理测验。 17.一个测验工具中对于对象可以测量到的真实程度,是指该工具的——效度。 18.同时刺激多种感官的游戏和运动,称为——感觉整合训练。 19.医生的临床知识和技能×病人的依从性,等于——治疗效果。 20.让病人看20张图片再叫病人说故事——主题统觉测验。 21.顺利完成各种活动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一般能力。 22.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一种比较持久微弱、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心境。 24.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行为。 25.对心理实质正确全面的理解——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26.动机产生的两个条件——需要与诱因。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必考知识点:医学心理学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必考知识点:医学心理学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必考知识点: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是一门从医学的观点研究、诊断、治疗和预防精神障碍和人的身心疾病及其相关问题的一门应用学科。今天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必考知识点:医学心理学,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学心理学 1.心理学诞生标志:1879年德国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研究对象:影响健康的有关心理问题和行为。 3.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977年恩格尔提出“心身统一论”,批评“还原论”、“心身二元论”。 4.心理学分支:临床,咨询,异常,健康,行为,心身,心理生理与生理心理学,神经,护理。 5.基本观点:心身统一,社会对个体影响,认知评价,主动适应与调节,情绪因素作用,个性特征作用。 6.实验法: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在控制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效果最好,最难实施。 7.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心理疾病根源:童年时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心理冲突;意识、潜意识、前意识;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至善原则)。治疗:自由联想+释梦。 8.行为主义理论:华生、巴甫洛夫(最先提出条件反射);心理疾病根源:通过错误的学习而得的'条件反射。治疗:系统脱敏(多接触,恐惧症)、厌恶疗法(恋物癖、戒烟酒)。 9.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罗杰斯;心理疾病根源:自我实现受到环境的阻碍而不能实现。治疗:倾听,真诚一致为最基本条件。 10.心理生理学派:坎农;心理必须通过生理中介才能产生。生理中介: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11.认知学派理论:贝克、瑞米。 12.心理活动:心理过程+人格。心理过程:认识,情绪,意志。

2023年医学心理学重点归纳笔记

2023年医学心理学重点归纳笔记 单选题(共80个,分值共:) 1、精神病科医师在判断就诊者是否有心理异常时经常采用的判断标准是:() A以经验为标准B社会适应性标准C病因和症状是否存在的标准D以上都对[答案]D 2、情感是与人的一种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这种需要是:() A自然需要B生理性需要C社会性需要D精神性需要[答案]C 3、母乳喂养对于婴儿心理健康的主要作用是:() A给予适宜的刺激B给予充足的营养C给予有效免疫力D给予温暖的母爱[答案]D 4、按比奈-西蒙智力量表的智商概念,如果某儿童的智力年龄是8岁,而实际年龄是10岁,表明他的智力水平处在:() A低于同龄儿童的一般水平B处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C高于同龄儿童的一般水平D超常儿童的智力水平[答案]A 5、现代心身作用的生理机制研究涉及:() A心理神经内分泌学B心理神经免疫学C现代分子生物学D以上都是[答案]D 6、影响社会认知的主观因素要包括:() A个人经验B认知者的性格特点C认知者的个人需要D以上均是[答案]D 7、SDS评估以下什么内容:() A生活事件B抑郁症状C心理症状D焦虑症状[答案]B

8、医学模式是:() A某一时代各种医学思想的集中反映B某一时代各种医学学派的集中反映 C对医学各门类的总称D对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总称[答案]A 9、与应激理论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内涵差距最远的概念是:() A临床医学症状学中的“心身反应”B临床医学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C心理学概念中的“应激”情绪D心理学概念中的“动机冲突”[答案]D 10、关于医学心理学研究中的晤谈法,正确的是:() A晤谈法是与来访者交谈、并作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方法B晤谈法可应用于心理评估、诊断、治疗、咨询各领域 C晤谈法与访问法、座谈法、问卷法等属于医学心理学的调查法D以上都对[答案]D 11、强、平衡、不灵活这种神经活动类型所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答案]C 12、评价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包括:() A人际和谐B情绪稳定C身体强壮D人格完整[答案]C 13、用某评定量表测定抑郁症患者,两名评定者结果截然相反,说明该量表:() A一致性检验系数低B重测信度系数低C分半信度系数低D正副本相关系数低[答案]A 14、会导致攻击行为的不良情绪是:() A焦虑B抑郁C愤怒D恐惧[答案]C 15、不属于症状评定量表的一项是:() ASCL-90BMMPICSDSDSAS[答案]B

医学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冯特莱比茵大学写著作《心理学原理》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科学,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三种类型: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描述、序量化、间接定量、直接定量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和相关研究法。 中国心理学会在1979年成立了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心理:人脑在反应客观事物时,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复杂的功能活动。属于普通心理学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答定义、举例 【1】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感觉:(1)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觉是个体最简单最初级的心理活动,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心理现象的基础。 (2)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触觉、压觉、冷觉、温觉、痛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饥渴、饱胀、窒息等) (3)意义:1.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4)特征:1.感觉性和感觉阈限 2.感觉后像 3.感觉的适应 4.感觉对比 5.联觉 知觉:(1)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2)特性:1.相对性 2.整体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记忆:(1)定义: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2)分类: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按加工方式或保持时间分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遗忘:(1)定义: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称为遗忘。 (2)遗忘规律:1.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2.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的关系 3.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的关系 4.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 注意:(1)定义: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其基本特性。 (2)特征: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3)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又无需太多意志努力的注意。 思维:(1)定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应、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2)特性:间接性和概括性 (3)分类:1.思维方式分类: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探索答案的方向: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3.独立程度分类: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4)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经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情绪和情感: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1)区别:

医学心理学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是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学科性质: 医学心理学一方面是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一门交叉学科;另一方面,从基础和应用的角度来看,它既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临床应用学科。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医学模式转变的动因 1.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2.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3.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4.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5.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的量化方法 1.描述 2.序量化 3.间接定量 4.直接定量 观察法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科学观察和分析,探讨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功能 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 2.激发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 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 4.情绪是人际交往的手段 情绪状态的分类 1.心境 2.激情 3.应激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1.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 2.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 3.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 4.情绪的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 表情: 人的外显行为主要指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和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等,这些与情绪情感有关联的行为特征称为表情。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与共同性 2.社会性与生物性 3.稳定性与可塑性 4.整体性 人格心理结构 1.人格倾向性 2.人格心理特征 3.自我调节系统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 一般把需要分为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