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浅谈贝聿铭建筑设计手法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8408ef2f90f76c661371a93.png)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Leoh Ming Pei 's Way of Design and the Inspiration——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吴典洋Wu Dian Yang摘要该文介绍了一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生平和设计作品,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阐述了他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贝聿铭设计方法原则苏州博物馆启示贝聿铭是现代建筑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也是比较少有的一直坚持现代主义建筑原则,避免使用任何历史装饰的建筑家之一。
他直接受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的影响,他在哈佛大学期间的老师是格罗皮乌斯和马谢·布鲁尔,而他本人于阿尔托、密斯、菲利普·约翰逊、柯布西耶都是朋友,与几乎所有现代建筑的第一代的大师有密切的私人关系,而他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使他对于西方建筑的精髓和图1(贝聿铭)问题更加敏锐,他不局限在主义之中,而能够在现代主义建筑中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高度,在当代建筑师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因此,不少建筑评论家和设计评论家都视他为当代最伟大的建筑大师。
贝聿铭是最典型的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自己也毫不犹豫地肯定自己的这个地位。
1978年他在访问北京清华大学时,曾经说:“如果格罗皮乌斯和密斯是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那他就是第二代的代表”。
他从来坚持现代主义的道路,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中进行完善、提高,而不趋于时尚的潮流。
比如从来不参加后现代主义的热闹,也从不对解构主义感兴趣,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反复推敲,不断提高,因此,在西方和国际建筑界具有很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一个最具有自己原则,而又能够发展现代主义的大师。
菲利普·约翰逊1992年在一次与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的访谈中称贝聿铭是当今最伟大的建筑大师,是代表了西方建筑界的流行看法的。
1 生平简介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中国广东,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b5b1ff1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92.png)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贝聿铭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建筑师,他在20世纪对建筑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设计的苏州博物馆也成为了当代建筑创新的典范之一、本文将从建筑设计理念、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技术三个方面来探讨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的影响。
首先,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采用了独特的建筑设计理念。
他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尊重并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贝聿铭将建筑与园林相结合,打造出一座充满历史气息的文化建筑。
这种设计理念对当代建筑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激励了建筑师们更加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关注建筑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同时,这种设计理念也强调保护文化遗产,倡导对历史建筑的修复和再利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形式展示了贝聿铭在当代建筑创新中的独特思考。
贝聿铭深入研究苏州传统建筑,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采用了传统建筑元素和材料,如屋檐、瓦片等,赋予建筑以浓厚的中国传统风格。
但与此同时,他又采用了现代建筑的技术手段,创新地运用了玻璃幕墙、钢结构等现代建筑技术,为传统建筑带来了现代感。
这样的设计形式对当代建筑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发了建筑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创新的勇气和灵感。
最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也展现了贝聿铭在建筑技术方面的创新力量。
在设计中,他运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和钢结构,使建筑呈现出轻盈、透明的特点。
同时,贝聿铭还借助先进的建筑技术实现了建筑屋顶的自动开启和关闭,以满足博物馆内部的温度和湿度要求。
这些技术上的创新对当代建筑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推动了建筑师,尤其是对公共建筑而言,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能源效率,在设计中运用新的材料和技术,以创造更人性化、环保和节能的建筑。
总结起来,贝聿铭苏州博物馆设计对当代建筑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建筑形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建筑技术上的创新为当代建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d1bc3cda38376bae1faea7.png)
总平面图
剖面
各种透视
主入口
• 初展身姿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 拙政园保护区内,其东侧与太平王国忠王 府遗址紧邻,北侧为举世闻名的苏州园林 之冠 ———拙政园。南为东北街,西侧是 齐门路,总占地约11000余平方米。
主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图
建筑构图
•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功能布置分为地上和 地下两部分,共计建筑面积约17000余平方米。 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 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新馆建筑群 坐北朝南,地上部分按功能基本可以划分为三大 块:即中部为入口门廊前庭院,中央大厅和山水 庭主庭院;西部为院落式的主展区,东部为办公 、商店、休息服务区,以及部分临时展厅。这种 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 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而地下部分为 博物馆辅助功能用房(如修复、馆藏、多功能厅 等)。
优秀景观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 设计师:贝聿铭
建筑师
贝聿铭
设计背景(开始)
• 当时已经85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 聿铭先生设计。
• 贝聿铭先生以擅长设计博物馆而享誉全世 界,贝先生在中国设计博物馆是第一次。 正因为如此,贝聿铭先生在家乡苏州设计 博物馆引起了全球传媒的关注。
• 2002年4月30日正式签定了设计协议。 2006年10月建成苏州博物馆新馆
庭院一角
大厅
• 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 博物馆花园之间。
• 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 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 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
建筑意义
• 贝聿铭先生集毕生的智慧和感情为家乡苏 州设计博物馆,是苏州文化的盛事,也是 苏州的荣幸。我们有理由相信,贝聿铭先 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能使苏州 博物馆获得极高的名人效应和品牌优势, 同时,通过这个窗口,能进一步提高苏州 的知名度,扩大苏州的影响,使世界进一 步了解苏州,让苏州进一步走向世界。
现代建筑中传统文化的体现--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现代建筑中传统文化的体现--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003b83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0f.png)
2021·04一、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背景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它是建筑大师贝聿铭集毕生的智慧和感情为家乡苏州设计的封箱之作。
贝聿铭从小在苏州长大,受当地历史文化的熏陶,之后又在西方学习系统的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所以在建筑设计方面,他的设计思路与方式方法融合了东西方的设计理念。
比如他设计的法国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它融合了古典和现代,从高处往下望去,好似一枚发光的宝石,光芒四射。
在这个作品中,贝聿铭借鉴了金字塔的造型,采用的是现代技术手段与透亮的玻璃材质,以很奇妙的方式架起了过去和现代之间的桥梁。
玻璃金字塔简洁而不简单,与著名的卢浮宫相得益彰。
在这样的背景下,贝聿铭饱受人们的关注与期待,他要在苏州的两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旁边,设计一座具有现代感的博物馆。
“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既要展现出现代化,又要体现出苏州的地域文化,贝聿铭提出了“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设计融合就是中而新,苏州和现代中国融合在一起就是苏而新。
建筑是文化的上部结构,建筑的每一现象都有文化的根基,这是毫无疑问的。
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感的风格相融合,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但是贝聿铭做到了,苏州博物馆新馆这座现代建筑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
二、新馆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设计理念的融合(一)造型苏州博物馆新馆在拙政园和忠王府之间,这要求建筑既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又要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因此新馆的特色是不高不大不突出,以更好地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
从高度上来看,中国古代的建筑物较矮,古人认为这种接近大地的建筑,能够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建筑外观造型极具现代化,呈几何形,内部风格也与建筑外观相协调,甚至室内灯具同样以几何体的形式构成。
站在新馆内的每一扇窗户前朝外望去,可以看到新馆的坡度和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屋顶坡度的差异微乎其微,人们可以在新馆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现代室内设计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现代室内设计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https://img.taocdn.com/s3/m/dd299ea56bec0975f465e299.png)
大堂作为中央 枢纽连接入口、 主庭院和各展区, 北面落地玻璃把 主庭院的景色引 进室内。
北面落地 玻璃把主庭 院的景色引 进室内。
大堂内部
四面通透,八方玲珑, 为八边形,小边开菱形景 窗,收缩升起采光顶糅合 传统与现代,现代感造型 透着明显的地域建筑的空 间精神。
光线----“让光线来 做设计”
设计理念: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 特点: 一 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 二 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 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建筑概况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 1960 年建立,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于 2006年10月。新馆位于苏州古 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 园和惠王府相邻。由著名建筑 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占地面 积15000平方米。 新馆分为3部分:中心部分 是入口处、大堂和中央庭院; 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 画廊、教育设施、行政办公等 功能区。
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 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在苏州博物馆中,可以看见 贝聿铭其他作品的影子的。
扩 展 解 读
典型的贝聿铭式“几何结构”
伊斯兰博物馆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
美秀美术馆
香港中银大厦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贝聿铭式 “几何结构”
中银大厦外部
园林式庭院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内部
香山饭店
美秀美术馆
用墙面规则的矩形凹 块,把清水自上而下阶 梯状地引入底楼池塘。
通往书画厅 的悬挑楼梯
博物馆的相当一部分 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 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 池上方的悬挑楼梯到达 地下室。
主庭院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范文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4bea40011ca300a6c390a7.png)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设计方案
现代派大师设计古典建筑受挑战林兵说,贝老是现代派的建筑设计大师,从来没有设计过中国古典建筑。
苏州有2500多年的历史,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选址又坐落在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在这块被贝老称为“圣地”的地方设计博物馆,贝老认为很难很难。
他说:“既要有传统的东西,又一定要有创新。
传统的东西就是要运用传统的元素,让人感到很协调、很舒服,创新的东西要运用新理念、新的方法,让人感到好看,有吸引力,”“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战。
”由于年事已高,贝老曾经打消为苏州设计博物馆的念头,但经不住故乡人的热情邀请,加上贝家祠堂就在即将建造的博物馆的附近,贝老最终还是接受了邀请,在苏州留下自己的“封刀之作”。
博物馆的每扇窗户、每项用材,贝老都亲自过问。
贝老是一个认真细致的人。
自己设计的建筑,各方面都尽量考虑周全。
首先,新馆设计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整个外观完全具有苏州特色,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
为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贝老把古苏州千篇一律
虽然新博物馆外观尽显白墙灰瓦的苏州园林特色,但进入馆内就会让人眼前一亮。
过去园林用的木梁和木椽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代替。
由于地块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馆设计规划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悬臂楼梯达到地下室。
考虑到建筑成本,博物馆的所有建材都能在国内买到。
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以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江南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建筑环境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以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96b68f9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16.png)
两千五百年历史,充满着诗意与人文气 息的苏州老城区,木质的屋舍和砖砌的 瓦房成为该地区的传统建筑文化符号。 在基址周边,北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 东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3],环 境的因素对贝聿铭的设计造成极大压 力,在他看来新馆必须展现传统风貌,但 也不能一成不变,通过添加新元素,使新 馆变得更加现代化。因此在新馆的设计 上提出了“不高、不大、不突出”原则,力 求通过对江南传统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 借鉴,将其运用到新馆的整体布局、建筑 与庭院设计中,使整体融入历史街区,为 老城区增添新活力,在和谐中寻找建筑 的现代之路。 789:
56789:;9<=>?@#$ABCD%E FGHIJ
KK KLMNOCDEPQRSTJTUV
!"# (吉首大学 美术学院,湖南 张家界 427000)
\]^_4 !"#77 7 ~ bNOf01~
W X*$%&'()*+,-./0123456789:;<=>?@?,-AB ./CDEAB./4FG7 HIJKLMNOPNQRS@?4TUVWX ,-Y PXZ[\]^_`abc4defg@7hijIk@?lm4:014defg@ 4nopq78:01rsStu4vw,-./01xyz{mf|}~ YZ[*;<=>?JKLMNOdeg@
假山。正如计成在《园冶》一书中对“峭壁 山”营造手法的描述:所谓峭壁山,乃是 依靠墙壁镶嵌掇叠而成,以白色的墙壁 为画纸,用石头来作画,掇叠时根据石头 的纹理,用绘画的皴法,仿效古人绘画的 笔意,再植以黄山的松柏、古雅的梅花、 秀美的修竹,透过圆窗尽收眼底,仿佛在 镜中神游一般[5]。古代石匠在对太湖石外 形的处理上,先根据原石的可塑性进行 初步造型,再将其置于湖中,待到十年到 二十年后再由他的后代收回。这时的石 头经过湖水冲刷的天然侵蚀,变得纹理 纵横、形态奇巧。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e140cf0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d.png)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他的建筑作品被誉为“人类文明的遗产”。
他的观点一直备受瞩目,无论是关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还是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苏州博物馆的建设中,贝聿铭的观点也备受关注,下面就来谈谈他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认为,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应该与苏州城市的历史文化相一致,既要尊重历史文化,又要展现现代建筑的特点。
他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充分考虑了苏式园林、苏绣等苏州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又融入现代建筑的设计概念。
他在设计中采用了借景、穿景、对景等手法,充分利用了建筑、园林和水域的关系,使苏州博物馆的整个设计构思完美融合了传统和现代元素。
在贝聿铭看来,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承载着某种社会、文化、历史的意义。
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贝聿铭注重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将苏州的历史文化融入建筑设计中,通过建筑来传承苏州的文化。
在设计思路上,他更是强调建筑与文化意义的互动性,既要保留苏州历史文化元素,同时也要对其进行创新,更好地服务当代人们的文化需求。
贝聿铭注重建筑的时代性和国际性,他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也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他认为,建筑的设计不能单纯地停留在某个历史时期的设计风格上,要有创新和发展的精神。
他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融入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采用了先进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从而使苏州博物馆在建筑艺术上更具时代性。
同时他的设计理念跨越国界,不断吸收全球文化精髓。
这使得苏州博物馆成为了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
总之,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是非常独到和有价值的。
他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建筑、文化和环境等多种因素,使其成为一个既有传承历史文化又具有时代性、国际性的建筑,作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在文化交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0097b84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19.png)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师,他在苏州设计的博物馆也是他的杰作之一。
苏州博物馆坐落在苏州古城内,是一个展示苏州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场所。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满了敬意和独特的理念。
他以苏州园林的风格为基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整座博物馆采用了传统的园林布局,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呈现出苏州独特的景观美。
设计之初,贝聿铭深入了解了苏州的历史和文化。
他通过与当地专家、学者和艺术家的合作,深入研究苏州园林的构造、意义和传承。
他还亲自参观了苏州的著名园林,如拙政园和留园,从中汲取灵感。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
建筑外观采用了传统园林的瓦片屋顶和雕花窗户,展示了苏州建筑的独特韵味。
内部空间则采用了现代的设计理念,通过灯光、音响和展览布局,展现了苏州的历史和艺术精髓。
在苏州博物馆,游客可以欣赏到丰富而多样的展品,包括传统手工艺品、历史文物和现代艺术作品。
这些展品展示了苏州历史的变迁、文化的繁荣以及艺术的演进。
同时,博物馆也举办各种展览和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了解苏州和中国文化的机会。
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建筑设计,更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
他的设计不仅体现了苏州的独特之美,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苏州博物馆成为了苏州文化的象征,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总的来说,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文化传承和建筑艺术的故事。
他通过对苏州园林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打造了一个展示苏州独特魅力的艺术殿堂。
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苏州历史和文化的场所,也是一个交流和学术研究的平台。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8e927bffe009581b6bd9ebef.png)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英才学院 6121810519 张雍淋江南湿润的自然特质孕育了灵秀细致的苏州文化,也成就了江南民居粉墙黛瓦、清新雅致、青黛秀逸的建筑特色。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具有苏州民居的尺度和古韵,俨然一座几何式的现代主义建筑,但其中难以剥离江南园林的“园冶”手法和意境,堪称一座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清新、简约的创新山水庭园。
一、苏州博物馆的“形美”苏州博物馆的造型、空间布局、设计意趣塑造了其鲜明的建筑风格。
博物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体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为1、横边为2,这是水乡江南瓦顶木结构椽梁的基本模数屋顶和屋面不在同一个斜坡,而是形成一个折角,好比江南民居“老虎天窗”的外部形态结构。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自然环境在东方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超出建筑物本身。
园中大面积水体就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的基本原则,不仅有效地扩展了空间,也意趣优雅。
二、苏州博物馆的“色美”中国画墨色讲究分五彩:“焦、重、浓、淡、清”。
墨色变化中最看重“淡”墨的衬托作用,认为淡墨比较具有神采和味道,是烘托主题的关键,最能代表笔墨的韵味。
博物馆主庭院的基调就是淡灰色的,映衬凸显了景观中的绿植、游鱼、天色等元素,产生一种辽阔的视野。
花墙漏窗、远山近水,真正让空间显露出勃勃生机的自然之色。
三、苏州博物馆的“意美”在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技巧层面,崇尚“虽由人做,宛如天工”的技术境界,所谓“天工意匠”是中国古代造物在涉及技术的价值判断方面的最高境界。
走进苏州博物馆的大门过前院,禅意扑面,汉唐“枯山水”造势,少有绿植,鹅卵石子平铺庭院,引入寂寞之美的内心体验。
走进中央共享大厅,在厅中央往南看就是走进的入口方向,博物馆的洞门式方圆的视角圈出街面一幅苏州老街河巷的画面,往北是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主庭园,东面是长廊尽头的“紫藤院”,西面便是“荷花落水庭”了。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85cef0e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d.png)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介绍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享有“现代建筑大师”的美誉。
他的建筑作品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其中包括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集古代文化、苏州文物和艺术品展览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贝聿铭在他的设计中注重将建筑融入当地环境,同时兼顾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他一直致力于通过建筑来传达文化和历史的内涵。
苏州博物馆就是一个充分展现了贝聿铭设计理念的典型案例。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特点苏州博物馆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苏州园林元素,并融合了现代设计手法,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以下是苏州博物馆的几个建筑特点:1. 园林式布局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布局呈现出典型的园林式风格,其中包括曲径通幽、精致的花园和人工湖泊等。
这种布局使得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诗意。
2. 玻璃穹顶苏州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采用了玻璃穹顶的设计,这种设计不仅提供了足够的自然光线,还使得室内外环境相互交融。
同时,玻璃穹顶还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呼应,使整个建筑更加和谐。
3. 融合传统与现代贝聿铭将传统的苏州建筑元素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使整个建筑既展现了苏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注入了现代的艺术气息。
这种融合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
苏州博物馆对贝聿铭的意义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在中国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代表了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成就,还成为了苏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1. 引领当地建筑发展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引领了当地建筑的发展方向,激发了更多建筑师对苏州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推动了建筑设计的创新。
2. 促进城市文化旅游发展苏州博物馆作为一个集古代文化、苏州文物和艺术品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它为苏州市的文化旅游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城市的文化发展。
结论苏州博物馆是贝聿铭在中国的代表作之一,它融合了传统与现代、苏州园林与艺术气息,成为苏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观点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81622c7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fb.png)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观点贝聿铭,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他给世界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建筑作品。
其中,苏州博物馆是他在中国的杰作之一。
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集中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建筑融合的独特看法。
1. 对于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定位,贝聿铭认为保护与传承是首要任务。
他表示,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传统建筑和园林资源,如何将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成为他设计的核心课题。
贝聿铭在设计之初就借鉴了苏州园林的布局和元素,将博物馆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使其成为整个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在建筑风格上,贝聿铭主张“无为而治”的设计理念。
他注重建筑的简洁、纯粹,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采用了大量的白色、灰色和木材等素材,使建筑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
他巧妙地利用光线和空间的变化来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使参观者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在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之中。
3. 贝聿铭对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也展现了对功能性的关注。
他强调建筑应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使参观者能够舒适地欣赏艺术品和展览。
他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注重了展览空间的布局和流线,同时也充分考虑了人流量和安全性等因素。
贝聿铭的设计使参观者可以有序地游览博物馆,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
4. 贝聿铭对于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也体现了他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他在设计中采用了许多环保节能的措施,如利用天然光线、雨水收集系统和地源热泵等。
这些设计既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又为建筑提供了更好的能源利用效率。
总结来说,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观点充分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独到见解。
通过将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他创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建筑作品。
他对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使苏州博物馆成为了一个具有良好空间环境和可持续性的现代博物馆。
贝聿铭的设计思想不仅影响了建筑界,也为文化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功能性的极致关注。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66c981941ea76e59fa041d.png)
自然采光布下虚幻之美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 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 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博物馆内竹影摇窗, 令人忘俗,或可静待 “竹露滴清响”,意 境自高。
中国园林传统的 “借景”技巧在 贝聿铭晚期作品
中频频出现
走廊墙上的窗, 将窗外 的景色引入室内, 是单 调白墙上最生动的装 饰.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物是由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
The Suzhou Museum building designed by Chinese-American architect Ieoh Ming Pei
新馆坐落在苏州东北街上, 是传统建筑的提炼版, 是现代和传 统完璧的结合. 在新馆的设计上, 贝老所贯彻的原则是: 中而新, 苏而新, 不高不大不突出.
门把影子
簾幕外的庭院 Courtyard behind the curtain
在主庭园中,贝先 生“亭”的设计也 是现代的形式—— 钢结构、双层、亭 顶为玻璃并覆盖木 饰贴面格栅、结构 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亭中部为洗漱台。
现代结构的凉亭似而不似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符号
池中的八角凉亭, 师古而不泥古. 凉亭的八 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主展厅的大八 角形成呼应.
透光天花板
现代钢结构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 属梁架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 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 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 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 感觉.
粉墙黛瓦
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 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 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 相配,清新雅洁。
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806c478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3.png)
thankyou
Add the title here Add the title here
三、功能流线分析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 南,被分成三大块:中 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 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 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 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 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 中、西三路布局,和东 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 衬,十分和谐。
辅助用房
西部展厅
中央庭院 大堂
入口庭院
现代艺术厅 行政办公
四、构图分析
组团式的展厅布置方式, 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 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 呼应 。
贝 聿 铭 签 名 式 的 几 何 提 炼 。
贝 聿 铭 签 名 式 的 几 何 提 炼
五、传统与创新
粉 墙 黛 瓦 的 苏 州 传 统 建 筑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 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 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 一体。
六、融合与突出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 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 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 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二、总平面图分析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 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 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 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 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 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 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 市机理都恰到好处。新馆正门对面的 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 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 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 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 务配套区。
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评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
![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评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6f64410eff9aef8941e06d2.png)
古典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评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肖为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东北街和齐门路相汇,地处古苏州历史文化地带,与东侧的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忠王府相连,而距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的拙政园也不过是几步之遥。
这样一个重要地理位置可以说给设计师提出了一个难题:新馆的设计风格与整体布局怎样融合到苏州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与毗邻的古典园林相得益彰?而它的设计师贝聿铭着实没有让我们失望!贝聿铭是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师行列的唯一华人,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家之一。
苏州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座由贝聿铭亲自设计的博物馆,被贝聿铭昵称为其设计生涯中最小的“小女儿”。
苏州博物馆建筑群坐北朝南,为充分尊重周边的古建筑,主体建筑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局部高度16米,均未超出周边古建筑的最高点。
在布局上,新馆分为三大区域:中部为入口、前庭、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辅展区和行政区。
这种具有传统的苏州园林布局风格的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把博物馆主建筑置于院落之间,并在两侧附以相应的建筑,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而新馆传统的布局特色不但与东侧的忠王府布局格调相互映衬,而且与毗邻的拙政园的布局环境也浑然一体,既相互借景,又符合周边建筑环境要求,不仅延续和融洽了拙政园的艺术风格,并且自成园体,自具特色。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风格有一句话概况可以说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与现代风格的巧妙结合。
乍一看,它的建筑群是由充满现代感的几何造型构成,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些错落有致的几何形坡顶实际上是江南传统屋顶建筑的抽象概况。
色彩上主要采用白墙灰顶的苏州传统色系,深灰色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致,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相融合。
而建筑材料一改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玻璃幕墙。
屋顶上用灰色的花岗岩取代了传统建筑中常见的灰色小青瓦,简化了线条,使整体风格更具时代感。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建筑风貌从色彩、形制、结构上,虽继承了传统建筑的风格,但又不纯粹是模仿,而是富有创新意义的发展。
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https://img.taocdn.com/s3/m/e5be8a4865ce0508773213c3.png)
新馆建筑由一个主庭院和若干个小内庭院组成,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完美地借鉴了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它的北面与拙政园之补园一墙之隔,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借景”手法的巧妙运用,使主庭院达到了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新馆;贝聿铭;现代主义;设计。
一、引言
当今的博物馆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历史文化,它不再是对历史陈
迹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了。它的设计师由聿铭先生用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历时五年,完成了他的圆梦之旅:“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的确,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完成了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理念的融合,同时这一崭新的建筑也与为之度身定做的陈列设计融为一体。曾有著名评论家称“苏州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国际一流水准的博物馆,在不是太传统就是太现代的众多中国博物馆中,这座与园林相伴的博物馆是一个难得的‘例外’”。
参考文献
[1]金磊,李沉.《中外建筑与文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03月。
[2] 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苏州古昊轩出版社.2007年05月。
[3] 沈福熙.《建筑概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08月。
[4]绮曼,潘吾华.《室内设计资料集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12月。
三、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思想
(一)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粉墙黛瓦是极具苏州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的色调正是采用这种传统的建筑元素。
三角形的运用,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是1,横边是2,这是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入口的中式大门框,主轴线的左右长廊,大厅顶上的亮窗,庭院里的亭子都是1:2的三角形体。提取了传统的比例和尺度,将几何图形与空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优秀设计
![大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优秀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41161585fbfc77da369b19a.png)
网上调研之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引言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建筑文化是一种学习。
从社会成员的角度看,人类天生并不完善,建筑文化不仅提供了一个人居环境,而且提供了一个思想与行为的习得之所。
建筑反映出人类的文化系统—宗教、科学、艺术、、、等综合的观念和认识,通过世世代代的学习,人类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群体特质。
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大厦,是由许多材料部件构成的,他们并包容了我国数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精华,又影响到我国数千年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载体,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自成体系,独具风格。
2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诊释。
在苏州博物馆的顶端加入尖角。
因此又带有了些许欧式风格元素。
但是在中间的镂空墙上又一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艺术气息。
所以经过改动的博物馆,又有中国元素。
又有西方气息。
充分展示了国际设计大师的艺术手法。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周边的环境关系,虽然采用的是现代的建筑材料,但是从形式符号上沿袭苏州民居粉墙黛瓦的基本元素,由此来统一与临近建筑空间之间的组合关系.由于中国的民居以低层建筑居多,因此"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在确定苏州不无关总体规划时提出来的大体方向。
这样使新馆从色彩、高度’体量及风格上都能温和地融入到保存完好的传统风貌中。
2.2院落布局基于传统规划思想之上的建筑单体的组合以及浓于伦理的传统,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的庭院文化应运而生。
贯穿新馆设计之中的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和周边的传统合院式住宅相互呼应、协调统一。
2.3环境设计从新馆设计中,我们首先可以解读到的是和城市肌理的密切关系,这种在城市肌理上的嵌合,而廊窗外的一个个庭院,由窗取景,若隐若现。
而所有的组织,则是以非常简明、便捷、出神入化的建筑语言来表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浅谈贝聿铭建筑设计手法
摘要:建筑设计手法是落实设计构思,解决设计矛盾的技巧或手段,具有很强
的可操作性,是建筑师创作的必经之路。
在建筑创作中运用合适的建筑设计手法,有助于建筑师更有效地解决特殊的设计问题,表达特定的建筑创作理念。
本文在
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贝律铭的作品为例,从建筑设计技法的视角,对苏州
博物馆中极具特色和借鉴意义的设计手法进行研究与分析,论述这些设计手法所
达到的影响与效果。
关键词:贝律铭;传统观念;苏州园林;留白;自然光线;材料
前言
苏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人们对它的印象旧印象依然停留在小桥流水,粉墙黛瓦。
苏州的传统园林设计对苏州现代设计影响深厚。
贝律铭设计建筑
的苏州博物馆,对传统苏州的形象在扬弃的基础上做了新的诠释,以下在几个特
定的角度之上,对他的设计手法进行简单的分析与阐释。
一、“留白”的设计手法
留白是一种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手法,绘画中的留白可以使画面构图
协调,减少压抑感,并留有想象的余地,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
在中国画中,
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是画家在创作过程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的出现
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发展于唐朝,宋代达到盛期。
山水画和中国建筑设计本是
同根同源的关系,中国的建筑随山水画的演变而发展。
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
参照,当绘画的技法被衍生成为了建筑的设计手法,留白作为中国画中重要艺术
手段,在中国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1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中的留白手法。
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中的典范,“留白”也是苏州园林设计中最为精妙之处,
无论是拙政园还是网师园,狮子园,园林中都有留白设计的体现。
最为常见的是
把白墙用做一张宣纸,远看那些山水庭阁都像是画在纸上一样。
此外是苏州园林
中的水池,也是很有智慧的留白,水池这类地方虽然没有布置一些实体的物件,
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水不仅可以调节园中的气候,而且水面的空使空间开
朗疏阔。
若缺少了水,也缺少了许多诗情画意。
苏州园林的另一个特色是门洞留白,门洞是景与景之间的过渡,门洞一般是开在白墙之上,视觉上白墙又变成了
背景,墙上的黛瓦框定了背景的范围,门洞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但他却可以使后
面的景观为他添彩。
这种留白比单体墙面的留白更为巧妙。
庄子说:“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所谓“虚实生白”换一种说法来说就是“留白”。
1.2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留白手法。
第一,环境相对于建筑的留白,在苏州博物馆入口的设计上,贝律铭没有用
过多的景观进行装饰,而是利用了南侧的步行街,将博物馆的入口和街道连接起
来形成一个整体,这样相对馆内建筑来说,外部入口的留白设计增强了空间感和
神秘感。
第二,庭院作为馆内空间的留白。
贝律铭的苏州博物馆对传统的造园方
法有一定的继承性,将庭院设计在博物馆内,以一个主庭院为中心,周围环绕着
小的建筑。
庭院中设计了许多水景,大面积水面相对于建筑形成了视觉上的留白,使得馆内空间更加开阔。
第三,墙面的留白。
每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都可以看作
是多个二维空间的组合,苏州博物馆建筑群的整体是以白墙为背景,留白的墙体
是留给景观的舞台,不同的光线环境下,都有不同的效果。
立体意义上的留白是
环境与建筑之间形成的色彩上的空白,立体的留白拓宽了平面留白的深度,加强
了纵深感,在光阴的作用下,具有更大的张力。
二、生态与建筑相结合的设计手法
2.1自然光的设计。
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律铭的名言。
在苏州博物馆中随处可
以对光的小心处理。
苏州博物馆的内厅和走廊采用了大量的玻璃材质的构架和顶棚,不仅可以很好的采集光线,还能对光进行过滤,以免让馆内艺术品受到损害,同时给参观者提供了好的视线。
在外国窗户就是窗户,是透入空气和阳光的口子,然而在中国有了新的定义,因为中国的窗外才是真正的景,窗户是景的一个画框
或是剪影。
贝律铭对窗做以镂空处理,配上遮光片,包容了漏光和窗外的疏影,
让自然光透进来,使空间生动起来。
2.2新建筑材料的运用。
建筑也要经历时间的洗刷,特殊的材料可以使它相对“永恒”。
苏州传统建筑
采用的是青瓦,而青瓦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雨天受到潮湿之后再经太阳晒很
容易发裂。
于是贝律铭在苏州博物馆的顶部采用了新型材料花岗岩石片,这种新
型石片黑中带灰,在阳光下呈现淡雅的灰色,但是在雨中,会变成深沉的黑,与
江南烟雨朦胧的气候相对应。
苏州博物馆的建造中大量运用到了现代的材料玻璃,钢结构,石料,和混凝土。
这是当代价值取向的体现。
也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材
料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对材料的运用有了新的了解。
2.3造型的突破。
苏州博物馆独特的屋面形态,突破了传统中国建筑中的“大屋顶”形象,采用
了立体几何形的框架的设计。
整个建筑将三角形作为最突出的造型元素,在展厅内,顶部的框架线由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玻璃材质与白之间天花板
交相呼应,形成不规则的几何曲线。
结语
通过对贝律铭的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手法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好的设计都是有
源可寻的,从“留白”到与生态结合,设计中透露出浓厚的传统的文化气息,同时
又加入了当代的新元素。
能够在尊重地域特色的基础上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方式
才是现代建筑所需要的。
对于建筑设计的思考,也无非是对一个地域文化的哲学
思考。
宗白华曾言:在一个情和景交融相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
更深的情,同时也渗透了最深的景。
建筑的美应该是与世界发展一致前进的,而
作为设计师应该适应,顺应,最后超越社会,做出有深度耐人寻味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徐冰心,《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技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河
北农机》20187期
[2]池从文,《西方当代建筑设计手法剖析与研究》浙江大学 2012
[3]姜川,《苏州园林的留白艺术及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艺术探索》2007年 3期
[4]袁佩,王凯,《浅谈贝聿铭作品-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科教导刊-
电子版(下旬)》 2013年 11期
[5]宗白华,《宗白华“空灵”美学思想论》中南大学 2009。